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1《三角函数》说课稿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为九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年龄大约在14-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撑。
2.认知水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数学概念和关系。
3.学习兴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挑战,但兴趣可能容易转移,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供直观的视觉支持,帮助学生构建概念,以及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提问和回答: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以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1.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
2.三角函数的性质: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
3.三角函数的应用:在几何、物理、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能熟练运用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学习习惯: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以下前置知识或技能:
1.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如角的度量、三角形的性质等。
2.初等代数的知识,如函数的概念、图像等。
3.对直角三角形的了解,包括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或竞赛,如三角函数猜谜、应用题解答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
28.1锐角三角函数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3.通过实际例题,培养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并为后续学习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3.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解决实际例题,让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和分析,提高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能力,为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基础。
本节课将紧密围绕新教材的要求,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后的内容###”二、核心素养目标”作为标题标识,再开篇直接输出。
2.逻辑推理:通过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推导,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数学运算与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进行精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
2.基本概念与性质
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强调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
四、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
1.教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
2.课件:包含本节课教学内容的PPT。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关于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的内容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了较好的理解,但记忆特殊角的函数值还存在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一些记忆方法,如编口诀、画图等,帮助学生记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还需在后续教学中继续巩固。
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的优秀教案范本
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的优秀教案范本教案一: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单位圆上的几何意义;3. 能够根据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解角度的问题;4. 能够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单位圆上的几何意义的把握;3. 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步骤:导入:首先,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小明站在一棵树下看到树上的松果与地面成60度的角,问离小明站的地方到树上松果的高度是多少?步骤一:引入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 介绍三角函数的定义,并与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进行联系;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形,总结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单位圆上的几何意义;3. 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增减性等基本性质。
步骤二:解决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解角度的问题1. 给出一个已知正弦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反正弦函数求解未知角度;2. 以此类推,给出已知余弦值和正切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反余弦函数和反正切函数求解。
步骤三: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1.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测量高楼的高度、计算太阳的仰角等;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三角函数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角函数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学辅助手段:1. 单位圆模型的展示;2. 计算器以及相关应用软件。
五、教学延伸:1. 导出三角函数的图像及周期性,与学生探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如何影响其应用;2. 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软件绘制三角函数的图像,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性质。
教案二: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 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特点;2. 理解函数图像与函数性质之间的关系;3. 能够根据函数图像确定函数的周期、增减性、最值等性质;4. 能够综合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复杂问题。
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的计算》教案、教学设计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对三角函数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择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要求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和思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总结反思题:
-让学生撰写一份学习心得,内容包括对本节课三角函数计算的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收获,以及对未来学习的规划。
-教师批改学习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5.预习作业:
-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巩固基础,又要有所挑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布置分层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提高。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2.分步骤讲解,突破重点:首先,以直角三角形为例,详细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其次,介绍计算器在三角函数计算中的应用,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最后,通过示例,让学生学会在不同角度制下进行三角函数值的计算。
3.合作探究,解决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角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和解读技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测量物体高度的实验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教师布置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教案
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较正确地用siaA 、cosA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功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
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正切概念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aA 、cosA 、tanA 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1.课本引入问题,再结合特殊角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归纳三角函数定义。
siaA=斜边的对边A ∠,cosA=斜边的邻边A ∠,tanA=的邻边的对边A A ∠∠ 3例1.求如图所示的Rt ⊿ABC 中的siaA,cosA,tanA 的值。
4.学生练习P21练习1,2,3 二.探究活动二1.让学生画30°45°60°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a 30°cos45° tan60° 归纳结果2. 求下列各式的值(1)sia 30°+cos30°(2)2sia 45°-21cos30°(3)004530cos sia +ta60°-tan30°三.拓展提高P82例4.(略) 1. 如图在⊿ABC 中,∠A=30°,tanB=23,AC=23,求AB 四.小结五.作业课本p85-86 2,3,6,7,8,10正弦三角函数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能力训练点: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三、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 sinA=c a cosA=c b tanA ba (2)三边之间关系a 2 +b 2 =c 2 (勾股定理)(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 探究活动1.我们已掌握Rt △ABC 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评析例 1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b= 2 a=6,解这个三角形.例2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b= 20 B =350,解这个三角形(精确到0.1).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例3在Rt △ABC 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三) 巩固练习在△ABC中,∠C为直角,AC=6,BAC的平分线AD=43,解此直角三角形。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函数教案28.1.2
正弦与余弦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 、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2、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3、德育渗透点: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 、cosA 表示正弦、余弦的概念.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切和余弦.(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弦、余弦,“把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 中,∠C 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 ,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cosA .若把∠A 的对边BC 记作a ,邻边AC 记作b ,斜边AB 记作c ,则 给出正弦、余弦概念如图在Rt △ABC 中,把∠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sinA引导学生思考:当∠A 为锐角时,sinA 、cosA 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sinA <1,0<cosA <1(∠A 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3.锐角三角函数,cot ,tan ,cos ,sin a b A b a A c b A c a A ====把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给出,使学生茅塞顿开,初步理解本节题目.问1:锐角三角函数能否为负数?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 △ABC 中的sinA 、sinB 和cosA 、cosB 的值.学生练习1中1、2、3.问2、sinA和cosA的平方和为几?如何证明?问3、当A+B=90°,sinA=sin(90°-B)=cosB, cosA=cos(90°-B)= sinB可以比较sin37°和cos37°的大小。
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一、课题三角函数二、教学要求1、三角函数的概念及象限角、弧度制等概念;2、三角公式,包括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和差倍半公式等;3、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三、学习指导1、角的概念的推广。
从运动的角度,在旋转方向及旋转圈数上引进负角及大于3600的角。
这样一来,在直角坐标系中,当角的终边确定时,其大小不一定(通常把角的始边放在x轴正半轴上,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下同)。
为了把握这些角之间的联系,引进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凡是与终边α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k·3600 α的形式,特例,终边在x轴上的角集合{α|α=k·1800,k∈Z},终边在y轴上的角集合{α|α=k·1800 900,k∈Z},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α|α=k·900,k∈Z}。
在已知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求角的大小时,通常先确定角的终边位置,然后再确定大小。
弧度制是角的度量的重要表示法,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熟记特殊角的弧度制。
在弧度制下,扇形弧长公式l=|α|R,扇形面积公式,其中α为弧所对圆心角的弧度数。
2、利用直角坐标系,可以把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数。
三角函数定义是本章重点,从它可以推出一些三角公式。
重视用数学定义解题。
设P(x,y)是角α终边上任一点(与原点不重合),记,则, , , 。
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可以得到(1)诱导公式:即与α之间函数值关系(k∈Z),其规律是"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2)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平方关系,倒数关系,商数关系。
3、三角变换公式包括和、差、倍、半公式,诱导公式是和差公式的特例,对公式要熟练地正用、逆用、变用。
如倍角公式:cos2α=2cos2α-1=1-2sin2α,变形后得,可以作为降幂公式使用。
三角变换公式除用来化简三角函数式外,还为研究三角函数图象及性质做准备。
4、三角函数的性质除了一般函数通性外,还出现了前面几种函数所没有的周期性。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1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5)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表现。
(2)总结性评价: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三角函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增值性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分享,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知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发现三角函数的性质和规律。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4)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3.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运用它们简化计算过程。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了解它们在坐标系中的变化规律。
5.学会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含特殊角度的锐角三角形等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函数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28.1三角函数(正弦)(教案)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弦函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特殊角的正弦值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正弦函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培养其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提高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的部分,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觉得还有待提高。今后,我需要提前准备更多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正弦函数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好。但我也注意到,仍有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耐心解答,确保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正弦函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应详细讲解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以及如何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正弦值。
举例:在讲解正弦函数定义时,可通过具体图形(如30°-60°-90°的直角三角形)来演示正弦值的计算过程,强调对边与斜边的比值关系。
2.教学难点
-正弦函数的理解: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尤其是正弦函数的物理意义和实际应用场景。
1.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实例,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更加耐心地讲解和演示,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3.提高学生的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参与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4.准备更多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关注学生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们探讨了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函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8.1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值优秀教学案例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意义和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规律。
3.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刻,以及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记忆不牢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内在动机。
2.使学生认识到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努力学习三角函数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5篇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边或一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2,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正弦的概念。
2,难点:正弦的概念。
3,关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2,如果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它的直角边是什么斜边是什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可用什么记号来表示二、新授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一页上的插图和引例,然后回答问题:(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重要的测量点不可能到达)(2)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其图形是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3)显然本例不能用勾股定理求解,那么能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在地面上或纸上画出另一个与它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在这个全等图形上进行测量(不一定能,因为斜边即水管的长度是一个较大的数值,这样做就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或纸张,再说画图也不方便。
)(4)这个实际问题可归结为怎样的数学问题(在Rt△ABC中,已知锐角A和斜边求∠A的对边BC。
)但由于∠A不一定是特殊角,难以运用学过的定理来证明BC的长度,因此考虑能否通过式子变形和计算来求得BC的值。
2,在RT△ABC中,∠C=900,∠A=300,不管三角尺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类似地,在所有等腰的那块三角尺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的对边/斜边=BC/AB=BC/=1/=/2 这就是说,当∠A=450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那么,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呢(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仍是一个固定值。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8.1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掌握正弦与余弦、正切与余切的互补关系,能灵活运用关系简化计算。
-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正确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边角计算。
2.教学难点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区分:学生容易混淆三个函数的定义,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实例进行讲解,加强记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8.1锐角三角函数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8.1锐角三角函数
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
2.锐角三角函数的值:特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3.锐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正弦与余弦的互补关系、正切与余切的互补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直观图形和实际测量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计算器测量角度并计算对应的三角函数值。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记忆:学生可能难以记忆特殊角的函数值,应采用图表、口诀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初三数学三角函数教学教案
初三数学三角函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2. 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图像变换规律。
4. 能够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和图像变换规律。
三、教学内容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三角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兴趣。
2. 概念讲解:a) 引入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讲解其与直角三角形中的关系。
b) 介绍三角函数在数学和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3. 计算方法:a) 讲解如何计算给定角度的正弦、余弦、正切值。
b) 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图像变换:a) 讲解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特点,并解释其周期性。
b) 讲解正切函数的图像特点及其变换规律。
5. 实际应用:a)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物体的高度或角度等。
b)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四、教学方法1. 通过示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图表与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演示和互动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展示一些有关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如测量塔楼高度、计算棱镜的角度等。
b)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方法,并引出三角函数的概念。
2. 概念讲解:a) 针对直角三角形,讲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与角度、三角比相关联。
b) 介绍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建筑等领域的角度测量。
3. 计算方法:a) 讲解如何计算给定角度的正弦、余弦、正切值,提供步骤和示例。
b) 给予学生一些练习题,引导他们掌握计算方法。
4. 图像变换:a) 以正弦函数为例,讲解其图像特点和周期性,并介绍图像的振幅、周期等概念。
b) 类似地,讲解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特点及其变换规律。
人教版初三数学下册三角函数教案
28.1锐角三角函数(1)教案七中李艳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正弦函数的概念。
(2)能运用si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的两边之比,2、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正弦函数概念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二、教法和学法本节课的教法采用的是情境引导法和探究发现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新的认知冲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反馈、评价,不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使其在积极的自主活动中主动参与概念的建构过程,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C BA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法与合作交流法相结合。
本节课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也有小组合作交流的,旨在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发展,从合作交流中提高。
三、教学过程(1)问题的引入: 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教师提出问题:怎样将上述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述,要求学生写在纸上,然后由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这个问题可以归纳为,在Rt △ABC 中,∠C =90°,∠A =30°,BC =35m ,求AB ?因为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学生可以得出:BC 1AB 2A ∠==的对边斜边,即:AB =2BC =70m ,也就是说,需要准备70m 长的水管。
教师更换问题的条件后提出新问题: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要求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寻找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锐角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2.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学会使用三角板和直尺等工具进行角度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锐角三角函数的规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如建筑物的设计图、物理实验场景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涉及到的角度问题。
2.提问引导: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这些图片中的角度是如何计算的?”“你能想到一些与角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吗?”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3.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生活情境:通过设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建筑设计、物理实验等,让学生了解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互动情境: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作业反馈: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和评价,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提高。
3.学生自我检查: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自己在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建筑设计、物理实验等,让学生了解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生活情境的引入,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初三数学下册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 和“勾股定理”等内容之后安排的,是高中数学中学习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等知识的基础。
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都是今后进行深入学习的重要准备。
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
本节课教科书借助于学生熟悉的两种三角尺研究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并以例题的形式介绍了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的问题,当然这时所要求出的角都是特殊角。
教科书把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和已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角这两个相反方向的问题安排在一起,目的是体现锐角三角函数中角与函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
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基于上述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能推导并熟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2.能熟练计算含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知道特殊三角函数值,从事锐角三角函数基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增强审美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无论直角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角所对的边与斜边的比总是一个常数,这种角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sinA 、c osA 、tanA 表示函数等,体现了函数的对应的思想,在本章学生首次接触到以角度为自变量的三角函数,初学者不易理解因此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上述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掌握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推导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函数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较正确地用siaA 、cosA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功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美的认识。
教学重点: 正弦,余弦,正切概念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aA 、cosA 、tanA 表示正弦,余弦,正切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1.课本引入问题,再结合特殊角30°、45°、60°的直角三角形探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归纳三角函数定义。
siaA=斜边的对边A ∠,cosA=斜边的邻边A ∠,tanA=的邻边的对边A A ∠∠ 3例1.求如图所示的Rt ⊿ABC 中的siaA,cosA,tanA 的值。
4.学生练习P21练习1,2,3 二.探究活动二1.让学生画30°45°60°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a 30°cos45° tan60° 归纳结果2. 求下列各式的值(1)sia 30°+cos30°(2)2sia 45°-21cos30°(3)004530cos sia +ta60°-tan30°三.拓展提高P82例4.(略) 1. 如图在⊿ABC 中,∠A=30°,tanB=23,AC=23,求AB 四.小结五.作业课本p85-86 2,3,6,7,8,10正弦三角函数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
(演示学校操场上的国旗图片)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测算出旗杆的大致高度;341米10米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象小明那样通过测量一些角的度数和一些线段的长度,来测算出旗杆的高度。
这就是我们本章即将探讨和学习的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测算物体长度或高度的方法。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二)实践探索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
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o,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分析:问题转化为,在Rt△ABC中,∠C=90o,∠A=30o,BC=35m,求AB根据“再直角三角形中,30o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长的水管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o,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如图,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o,∠A=45o,计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能得到什么结论?分析:在Rt△ABC 中,∠C=90o,由于∠A=45o,所以Rt△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故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o,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一般地,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Rt△ABC与Rt△A`B`C`,∠C=∠C` =90o,∠A=∠A`=α,那么与有什么关系分析:由于∠C=∠C` =90o,∠A=∠A`=α,所以Rt△ABC∽Rt△A`B`C`,,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认识正弦如图,在Rt△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
师:在Rt △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
记作sinA 。
板书:sinA =A a A c ∠=∠的对边的斜边 (举例说明:若a=1,c=3,则sinA=31)注意:1、sinA 不是 sin 与A 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A 、sin56°、sin ∠DEF3、sin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A 没有单位。
提问:∠B 的正弦怎么表示?要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我们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边? (三)教学互动 例1如图,在中,,求sin 和sin 的值.解答按课本 (四)巩固再现1.﹙2006海南﹚三角形在正方形网格纸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sin α的值是﹙ ﹚A .43 B .34 C .53 D .542.(2005厦门市)如图,在直角△ABC 中,∠C =90o,若AB =5,AC =4,则sinA =( )A .35B .45C .34αCB AABCD D .433.﹙2006黑龙江﹚ 在△ABC 中,∠C=90°,BC=2,sinA=23,则边AC 的长是( )A .13B .3C .43D . 5余弦和正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余弦、正切的概念难点: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述正弦的定义2、(1)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点C 、D 在⊙O 上,且AB =5,BC =3.则sin ∠BAC= ;sin ∠ADC= .(2)﹙2006成都﹚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CD ⊥AB 于点D 。
已知AC= 5 ,BC=2,那么sin ∠ACD =( ) AB .23CDAB(二)实践探索一般地,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Rt△ABC与Rt△A`B`C`,∠C=∠C` =90o,∠B=∠B`=α,那么与有什么关系?分析:由于∠C=∠C` =90o,∠B=∠B`=α,所以Rt△ABC∽Rt△A`B`C`,,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B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B的邻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如图,在Rt△ABC中,∠C=90o,把锐角B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B的余弦,记作cosB即把∠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的锐角三角函数.(三)教学互动例2:如图,在中, ,BC=6, 求cos和tan的值.解: ,.又例3:(1)如图(1), 在中,,,,求的度数.(2)如图(2),已知圆锥的高AO等于圆锥的底面半径OB的倍,求.(四)巩固再现1.在中,∠C=90°,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则有()A.B.C.D.2. 在中,∠C=90°,如果那么的值为()A.B.C.D.3、如图:P是∠的边OA上一点,且P点的坐标为(3,4),则cos=_____________.4、P81 练习1、2、3四、布置作业P85 1利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识计算器一些功能键的使用2、会熟练运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由三角函数值来求角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计算器处理三角函数中的值或角的问题难点:知道值求角的处理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教师讲解:通过上面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角A是30°、45°或60•°等特殊角时,可以求得这些特殊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怎样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探究新知(一)已知角度求函数值教师讲解:例如求sin18°,利用计算器的并输入角度值18,得到结果sin18°=0.309016994.又如求tan30°36′,•利用键,并输入角的度、分值,就可以得到答案0.591398351.利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时,不同的计算器操作步骤有所不同.因为30°36′=30.6°,所以也可以利用30.6,•同样得到答案0.591398351.(二)已知函数值,求锐角教师讲解:如果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也可以使用计算器求出相应的锐角.例如,已知sinA=0.5018;用计算器求锐角A可以按照下面方法操作:依次按键然后输入函数值0.5018,得到∠A=30.11915867°(如果锐角A精确到1°,则结果为30°).还可以利用A=30°07′08.97″(如果锐角A•精确到1′,则结果为30°8′,精确到1″的结果为30°7′9″).使用锐角三角函数表,也可以查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值求相应的锐角.教师提出:怎样验算求出的∠A=30°7′9″是否正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以再用计算器求30°7′9″的正弦值,如果它等于0.5018,•则我们原先的计算结果就是正确的.随堂练习课本第84页练习第1、2题.课时总结已知角度求正弦值用90°的锐角用•对于余弦与正切也有相类似的求法.解直角三角形一、教育目标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三、教学步骤(一)复习引入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1)边角之间关系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2)三边之间关系a 2 +b 2 =c 2 (勾股定理)(3)锐角之间关系∠A+∠B=90°.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二)教学过程1.我们已掌握Rt △ABC 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3.例题a b A b a A cb Ac a A ====cot ;tan ;cos ;sin b a B a b B c a B c b B ====cot ;tan ;cos ;sin α∠的对边的邻边;的邻边的对边;斜边的邻边;斜边的对边αααααααααα∠∠=∠∠=∠=∠=cot tan cos sin例 1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解这个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解 ∵tanA=ab∴ 60B ∠=∴ 9030A B ∠=-∠=∴C=2b=例 2在Rt △ABC 中, ∠B =35,b=20,解这个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35B ∠-∠=-=解:A=909055tan b B a = 2028.6tan tan 35b a B ∴==≈ n 2035.1sin sin 35b si B c b c b =∴==≈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注意:例1中的b 和例2中的c 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