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掌握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3)学会分析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2)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2)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具体影响机制;(2)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城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视频;(2)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是如何形成的?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几个城市的发展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4.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1)教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学会运用软件分析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地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条件;(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练习和小论文,评估学生对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 导学案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条件的主要构成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自然资源等。
2、理解不同自然条件对居住地选择、布局和发展的影响。
3、培养观察和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居住关系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机制。
(2)不同自然条件下居住地的特点和适应策略。
2、难点(1)综合分析多种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协同影响。
(2)理解人类在适应自然条件过程中的创造性和局限性。
三、学习方法1、资料收集法: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自然条件和居住地的资料。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居住地案例,分析其在自然条件影响下的形成和发展。
3、小组讨论法:针对特定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
四、知识链接1、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包括气温、降水、光照、风等要素。
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居住地的建筑风格、农业生产、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热带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如热带雨林气候,居住地的建筑通常注重通风散热和防潮。
(2)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和降水变化较大,居住地的建筑需要考虑保暖和防雨。
(3)寒带气候:寒冷干燥,居住地的建筑要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2、地形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类型。
地形对居住地的选址、交通、土地利用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
(1)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人类居住和农业发展的理想区域。
(2)山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但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森林等。
(3)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居住条件相对较差,但某些高原地区也有独特的文化和居住方式。
3、水源水是生命之源,对居住地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
水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1)靠近河流的居住地:便于取水、灌溉和航运,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商业。
(2)有湖泊的地区:可以提供渔业资源和水资源,也能调节局部气候。
(3)依赖地下水的居住地:需要合理开采,防止地下水资源枯竭。
高中地理《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认识到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城市的形成条件2. 城市的区位因素3. 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 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5.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 难点:分析城市区位因素,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城市的发展实例,了解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城市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述城市的形成条件,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
3. 分析城市的区位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具体了解自然条件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
5. 总结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6. 探讨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状况,分析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练习,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某些传染病在城市中传播。
食品卫生
02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食品生产受到威胁,如洪涝灾害可能影响农
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环境卫生
03
恶劣天气可能导致城市环境卫生康。
PART 06
案例分析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案例一: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调研和分析 自然条件的影响,科学制定城市发展策略 ,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气候条件
温度
气候条件对城市建筑风格、能源消耗、居民生活方式等都有 影响。例如,炎热气候地区的城市需要注重建筑隔热和通风 ,而寒冷气候地区的城市则需要加强保温和采暖。
降水
降水对城市排水系统、建筑防水和维护、户外活动空间等方 面有重要影响。过多的降水可能导致城市排水系统负担加重 ,而干旱地区则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
对城市建设的建议
因地制宜
生态优先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 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地形、气候等资源, 避免过度改造自然环境。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绿化建设和水域保护,促进城市的 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科学决策
城市发展应注重长期效益,合理利用资源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城市的可 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
01
02
03
大气污染
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导 致空气质量恶化,影响居 民健康。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未 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 体污染,威胁居民用水安 全。
土壤污染
重金属、化学品等污染物 渗入土壤,影响农作物生 长和食品安全。
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
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2023年《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区域的含义;2. 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3. 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 利用地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列表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异,学会区域比较的一般方法;3. 结合教材内容,说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让学生明确千差玩别的地理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2. 养成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区域的特征;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课的类型授新课四、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
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
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
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一、聚落及其分类[结合武清区聚落的形成,分析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1、聚落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和城市的差别,除规模、形态之外,还有很多方面,本质差别在于,乡村聚落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同时,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
城市对地域经济发展作用更大,因为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最强的区域。
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
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城市的区位因素用投影仪打出课本图“4-1-3 中国大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和图4-1-4分布示意”,让学生阅读图例,提出思考问题:这些地区为什么大城市特别多,而城市分布又比较密集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纠正、归纳)这些地区大城市较多,而且分布也比较密集,从自然条件来分析,处于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再加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悠久等因素,所以就导致了人口集中(或人口密度大)、城市分布也比较密集。
可见,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发生的。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二、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气温
——世界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
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2.降水
——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湿润
半湿润地区
中国特大城市与气候分布的关系
北回归线
中国城市分布和气候的关系
城市主要集中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图
世界上大城市主要分布中低纬的沿海地区 ——气候温和湿润。
温度适中:中低纬度
矿 产
匹兹堡
矿产与城市
匹兹堡
课时小结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地形与城市
气候与城市 水与城市 矿产与城市
1、江浙地区多盖尖顶瓦房,与其相关的自然地 理原因是 B A.尖顶瓦房比较美观 B.当地降水多,雨期长,尖顶有利于排水 C.当地常有台风,尖顶有利于减少对风的阻力 D.南方雨天多,光照不足,尖顶有利于屋内的热 量聚集 B 2、我国华中重镇武汉选址的区位类型是 A.水运的起点 B.河流的汇合处 C.处于水道的天然障碍处,货物集散地 D.在陆路交通线穿过河流需要建桥和码头的地点
3、沿河设城主要是因为(
B ①河流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②河流为城
市运送废水,加速净化③河流为城市提供便利的 水运条件④河流为城市增加一条风景线,并有利 于防卫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
4、巴黎最早建在塞纳河中的小岛上,主要因为 ( ) D A.位于两河汇合处,交通便利 B. 位于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是货物中转地 C.有充足的水源,用水方便 D.有利于军事防卫
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地 城市分布 形 特点 沿河、沿 平 海的平原 原 地区 影 响 分 布 的 原 因
典例 地形平坦利于建筑物、 上海,广 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州,成都 减少投资;土地平坦, 利于农耕 沿谷地或 谷地或低地海拔低,地 西安,太 原、兰州 山 低地分布 形平坦,利于农耕 区 高 热带地区 地势地处湿热,不适于 巴西利亚, 原 的城市 居住,高原上凉爽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 教学设计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自然资源等)对人类居住地选择和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条件对居住地选址的影响。
(2)自然条件对居住地规模和发展方向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分析复杂地理环境中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综合影响。
(2)理解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条件过程中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自然条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如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分析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具体影响。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地观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增强学生对自然条件和居住地关系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不同地区的居住地图片,如平原上的城市、山区的村落、河边的小镇等。
(2)提问学生:这些居住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2、知识讲解(1)地形对居住地的影响①讲解地形的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
②分析平原地形有利于大规模城市建设,交通便利;山地地形限制城市发展,但可能发展特色旅游业;高原地形气候条件相对较差,人口分布较少等。
(2)气候对居住地的影响①介绍气候的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光照、风等。
②举例说明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发展较快;气候寒冷干燥的地区人口稀少,城市发展受限。
(3)水源对居住地的影响①强调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活和生产离不开水。
②讲解河流、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居住地选址的重要性,如古代城市多沿河流分布。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 导学案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条件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自然资源等。
2、理解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选择居住地的位置、规模和发展方向。
3、掌握分析自然条件对居住地影响的方法和思维模式。
4、培养观察和分析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自然条件各要素对居住地的具体影响。
(2)不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特色居住地类型。
2、难点(1)综合分析多种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协同影响。
(2)预测自然条件变化对未来居住地发展的潜在影响。
三、学习方法1、资料收集法: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期刊等,收集关于自然条件和居住地的相关资料。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居住地案例,深入分析自然条件在其中的作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共同探讨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自然条件的要素(1)地形: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不同地形对交通、农业生产、建设成本等方面有不同影响。
(2)气候:涵盖气温、降水、光照、风等要素。
气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度、农业类型和建筑风格。
(3)水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充足的水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4)土壤:土壤的肥力、质地等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潜力。
(5)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能源资源等,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2、居住地的概念和类型(1)居住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包括城市、乡村、城镇等。
(2)城市通常具有高密度的人口、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口相对分散;城镇则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二)案例分析1、平原地区的居住地以我国华北平原为例,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交通便利,便于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因此形成了众多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城市群。
城市的布局较为规整,道路宽敞平直。
建筑多为高层,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地理教案:探讨中国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教案:探讨中国的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陆地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起着决定性作用。
1. 矿产资源的分布影响着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
中国地质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铁矿石、石油等矿产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和石油产地,这也使其成为中国工业化的发源地之一。
西部地区则以铁矿石、钾盐等资源为主要特点,对于重工业的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而南部沿海地区则依靠进口原材料和发达的制造业来推动经济发展。
2. 水资源的分布影响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三大河流长江和黄河等重要的支流。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限制,水资源在各个地区分布不均。
北方平原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需要依赖人工引水进行农业灌溉。
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使得该地区农业和水利工程得以迅速发展,也为沿海工业区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二、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地形地势的影响地形地势也是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农业、交通以及工业布局等方面产生了直接影响。
1. 山地地势对农业产出和发展产业的限制。
中国地区大部分为山地和高原,山地地势限制了大面积的农田开垦和农作物的种植。
农业生产受到地势限制,导致中国农业生产总体相对较低。
同时,山地地势也影响了农业产品的运输和销售,增加了运输成本,限制了农产品的市场机会。
2. 河流和沿海地形对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中国拥有大量的水运资源,包括河流和沿海。
长江、黄河等河流成为中国重要的水运通道,极大地促进了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同时,中国沿海地形缓和了沿海城市的发展,使得这些城市成为了重要的工业和商业中心。
三、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气候条件的影响1. 不同气候区域的农业特点与发展。
地理环境对城市规模与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城市规模与发展的影响在城市规模和发展的过程中,地理环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理条件的多样性和特点,决定了城市的位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城市功能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对城市规模和发展的影响,从自然环境、交通网络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方面。
地形对城市规模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位于平原地区的城市,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因此往往可以拥有较大的规模。
相比之下,位于山区的城市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发展受限。
另外,气候也会对城市规模产生影响。
例如,位于亚热带地区的城市,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因此在旅游资源和人口吸引力方面更有优势。
而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城市则受到寒冷气候的限制,规模较小,人口密度较低。
二、交通网络的影响交通网络是城市规模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交通便利性可以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例如,位于河流交汇处的城市,拥有水路交通便利,可以作为贸易中心发展。
而交通节点的形成往往促进了城市的规模扩大。
此外,交通发展也使得城市对外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三、资源利用的影响资源利用也是地理环境对城市规模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方面。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等。
城市规模与就业机会密切相关,因此具有丰富人力资源的城市往往有更大的规模。
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决定了城市的经济特色和发展方向。
例如,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资源,可以发展渔业、航运业等相关产业。
经济资源的分布也决定了城市的繁荣程度。
例如,位于经济中心地带的城市,拥有较为发达的产业和市场,因此具有更大的规模和发展潜力。
地理环境对城市规模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地理环境对城市规模和发展的限制也在逐渐减弱。
例如,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跨地域合作的频繁发生。
中图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4.1《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课件(共22张PPT)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降水 两方面的影响。城市主要选址于 气温 和_____ (1)影响城市的区位:主要受_____ 沿海地区 。 中低纬度 地带,尤其是条件更为优越的__________ __________ 内部结构 和_______ 布局 。 (2)影响城市的__________
过河点位置 河流弯曲 度较大处 河心岛上 半岛上 河流两岸
陆上交通与河流交通 的交会点
南京位于京沪铁路与长江的交会点 瑞士的伯尔尼建在阿勒河上的一个
可以利用天然的河面 进行防卫
曲流处 法国的巴黎是在塞纳河中的一个小 岛上发展起来的 美国的波士顿最早建立在半岛上
形态多呈狭长型或被 兰州位于黄河两岸,城市沿河延伸, 河流分割成组团状 呈条带状
●考向 3 气候对聚落的影响分布在( A.半山腰 C.三角洲平原
B)
B.狭窄河漫滩平原 D.高山顶部
6.西藏山南地区聚落分布的成因( A ) A.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 B.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 C.半山腰降水丰富 D.便捷的内河航运及海上运输 5.B 6.A [ 高原地区聚落大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A)
B.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1. C 2.A [ 第 1 题, 从图 1 中可以看出, 在各海拔段中, 海拔 1 550~1 70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海拔< 1 250 m 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故选 C,不选 A 。 阅读图 2,找出聚落数量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各坡度段中, 坡度< 2° 的区域聚落数量少,坡度 15° ~20° 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故不选 B、D。 第 2 题,三江平原海拔在 200 m 以下,且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地上,故不选 B。塔 里木盆地虽然海拔较高,但聚落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坡 度也较小,故不选 C。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的地势起伏较大,聚落集聚区的坡度 也较大,但黄土高原海拔较高,江南丘陵海拔较低,故选 A ,不选 D。]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讲义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目标1.结合典型案例,了解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线网密度和线路走向的影响。
3.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表形态对城市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4.结合材料、案例研究以及当地实际,发现规律,剖析原因。
[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阅读教材P77~P80“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填写下列知识。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1)平原地形(2)山区地形(3)热带地区【图表解读】1.读教材图4-1-4中国特大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据图分析:(1)为何我国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2)为何我国西部地区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稀疏?提示 (1)一方面,平原地区有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还可减少投资;另一方面,平坦的土地有利于耕种,可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
(2)一方面,西部地区多山地和盆地,城市建设成本高;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人口稀少。
2.读教材图4-1-5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据图分析, (1)兰州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2)为何兰州呈东西向的带状分布? 提示 (1)水源。
(2)兰州位于黄河谷地,南北为山地,受地形影响,呈东西向发展。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城市区位⎩⎨⎧世界上主要大城市都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特别是气候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寒冷、干旱、湿热的地区城市相对较少(2)影响城市的内部结构与布局:风向和风速对城市用地有很大影响。
【图表解读】读教材图4-1-7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据图分析: 世界上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区?为什么?提示 主要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等。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 导学案
《探究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条件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等。
2、掌握不同自然条件对居住地选择、布局和发展的影响。
3、学会分析实际案例中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具体作用。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影响。
(2)不同自然条件下居住地的特点和适应性。
2、难点(1)综合分析多种自然条件对居住地的共同作用。
(2)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的相互关系。
三、知识梳理(一)气候对居住地的影响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居住舒适度。
在寒冷的地区,人们需要建造保暖性能良好的房屋,如加厚墙壁、采用双层窗户等。
而在炎热的地区,房屋通常设计得较为通风,以利于散热。
此外,气温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种植类型,从而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的饮食结构。
2、降水降水的多少决定了地区的干湿程度。
降水丰富的地区,水资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
但过多的降水也可能导致洪涝灾害,影响居住地的安全。
相反,降水稀少的地区,水资源匮乏,居民在选择居住地时往往靠近水源地,如河流、湖泊等,并发展节水型的农业和生活方式。
3、光照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农业生产。
同时,光照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规律。
例如,在高纬度地区,冬季白昼时间短,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相对较少。
(二)地形对居住地的影响1、平原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因此,许多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区都分布在平原地带。
山地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但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矿产等。
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选择在山谷或山间盆地居住,以避开陡峭的山坡和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3、高原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干燥,氧气含量较低。
但有些高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如内蒙古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
高中地理自然条件对城市和交通线路的影响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原因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 度大; 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
带;
向。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 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
有利自然条件。
两城市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山 前冲积扇,地形平坦;河流提供水 源和水运;西面、北面背靠高山高 原,可减弱冬季风的侵袭(相对提升 冬季气温);夏季处于东南季风(夏季 风)的迎风坡,易形成地形雨;土壤 肥沃,农业发达,提供丰富的农副 产品。
西成高铁从西安到成都,中间穿越的山脉
有秦岭和大巴山,从米仓山穿出,到达成 都平原,全程地形条件复杂,因此93%以 上的是隧道和高架桥,因此坐在西成高铁
3.图中,①②③处铁路路面平均海拔由高到低排序最可能的 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1.(2019·全国Ⅲ,9~10,8分,难度★★★)我国某公路长 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 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 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 封路禁行。据此完成(1)~(2)题
2.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 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 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 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 图。读图回答(1)~(2)题。
(1)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教
3、通过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学
的学习,认识世界万物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事物发展变化是
目
有规律的,树立正确地认识自 然、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的
标
观念,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 协调统一。
精品课件
1、利用景观图、政区图、地形
图、资源分布图等进行分析观
察,把握聚落分布的规律并分
学
析成因;
法
2、采用个案分析法进行学习; 3、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中中图版必修课程1的第四章《自
教
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
材 分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 响”;作为第一节的第一部分的内 容,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
析
差异”和“水循环”知识的进一步
印证,也是必修课程2的人文地理
部分的必要知识基础,具有承前启
后的作用。
精品课件
新课标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这要
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设计 大寺中学 袁桂春
精品课件
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 分布的影响。”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本
标
教学内容的要求。
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的重点是了
要
解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 矿产)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并形成科
求
学的人地观。
精品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课程标准
形
与
城
市
精品课件
地形与城市
平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理想
地
地形
形 山地、丘陵地区城市发展常
与
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
城 地处热带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市
城市则会选择高原地区
高中地理《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教学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掌握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城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等资源,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3)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2)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3)培养热爱家乡、关注城市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自然条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城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城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城市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 地理信息系统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城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城市发展案例,制作PPT和教学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点,了解家乡的自然条件;3.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地图、图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不同城市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条件与城市的关系;(2)提问: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影响?2. 案例分析:(1)分析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如成都、重庆等;(2)分析气候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如广州、哈尔滨等;(3)分析河流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如杭州、武汉等。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自然条件对城市发展的作用;(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第一部分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课题】
第四章第一节第一部分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景观图和分布图,学生能够分析说明地形、气候、水、矿产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将必修第一册的前面三个章节所讲授的自然地理知识与下学期学习的人文地理知识能有效的连接起来,本章内容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
【教学方法】
本章内容会以知识的联系贯穿全章来进行教学活动。
在本节内容中,我将以案例分析导入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所在地的图片,引领同学们讨论这四大文明发祥地的自然条件的共同特点。
带领大家研究为什么四大文明发祥地都沿河分布?并以我国为重点,为什么我国最早的
城市沿着黄河分布?自然特点是什么?
(2)出示我国东西部铁路线图和我国的地形图带领大家分析我国东西部铁路线的疏密程度差异及其原因?以及分析讨论我国三级阶梯上分布的城市数量疏密程度差异及其原因?
二、进入正文
让同学们回忆所学习的几大自然条件,进行总结之前所学习的内容。
几大自然条件有:地形、气候、水和矿产。
以这几大条件为线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带大家了解知识的框架体系,可以有目标的学习新知识。
(1)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出示我国三级阶梯上分布的城市数量疏密程度差异图,进行讨论城市建设最理想的地形是哪一种?平原?山地?高原?为什么?然后将从平原、山地和高原三大地形进行分析学习。
首先,分析研究地形对城市的影响。
平坦、开阔、地势稍高的平原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可以减少投资;平坦的土地用于农耕,可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
其次,分析山区河谷与城市发展。
出示兰州城市分布图,这是我国较为典型的山地城市。
在山区河谷两岸较为平坦的区域,由于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也常形成城市。
但是这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常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
最后,分析高原与城市的发展。
出示巴西城市分布图,巴西城市
的分布是世界上典型的高原城市分布的国家。
在热带的平原地区,由于气候过于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而高原上则较为凉爽,因此,热岛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上。
例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上。
(2)气候对城市的影响
出示世界特大城市分布与气候关系图。
讨论气候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气候条件对城市区位产生影响起主要作用的是适度的降水和适中的温度。
2)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城市的风向和风速对城市用地(特别是污染企业用地)就有很大的影响。
(3)水对城市的影响
首先,讨论水对城市刑场和发展的意义: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其次,从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两点进行讨论分析水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影响城市区位:城市多分布在沿海、湖、港湾、河流入海口处等。
影响城市形态: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被河流分割成组团状。
再次,以我国为例,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自然条件差异显著,水资源的分布及不平衡。
水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目前,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过水资源南丰北欠,北方大部分地缺水,一遇干旱,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就会出现
问题,影响城市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在这里,可加强学生认识国家政府的利民工程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讨论我国对缓解水资源南丰北欠状况采取的措施?
最后,将水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做成表格,更清楚明了的向大家展示:
(4)矿产对城市的影响
不少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较大: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得过鲁尔区的埃森、杜伊斯堡、我国的鞍山、包头、攀枝花、马鞍山、大同、鹤岗等矿业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但是,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后期,要考虑这些城市的转型,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退。
三、将上面所学习的知识重新放入课前所讲述的只是框架中,以帮助同学们分析记忆。
地形
气候
水
矿产
四、思考探究
探究:聚落的发展与河流的关系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图,分析下列两题。
(1)试分析图中村落的形状。
(2)图中a 、b 、c 、d 四城沿河分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发展速度较慢的是哪一个?
答案:(1)条带状(带状)
(2)b
解析:由图知村落沿河谷分布,故为条带状聚落。
图中四个城市a 位于两河交汇处,c 处于河流航运的起点,d 位于河流入海口,均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而b 城市缺乏地理位置优势,发展速度较慢。
自然条件 城市形成和发展
五、课后作业
思考一:
与广东某特大城市相比,北京城市公路立交桥的设计坡度较小,主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思考二: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图,试分析下列问题。
如果要在图中A、B两地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方案最合理的是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