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期末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博时代”手机网民媒介素养的构建

摘要: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用户使用手机终端在线看视频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而微博成为使用率最大的手机应用。

微博的迅速崛起,使每一个手机网民都兼具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手机网民媒介素养的建构对维护公民与媒介、社会的协调发展,探求网络舆论空间健康发展的路径,以及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传播手机网民微博

一、“微博时代”手机网民的特性

“微博时代”,手机网民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而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则促进了信息的实时化、控制的互动化和内容的私密化。

1、手机媒体的高度定向性,决定了手机网民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个百分点至43.8%,目前使用微博的手机网民基本定位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喜好紧跟科技潮流与时尚潮流的商务人士、成功人士、白领及部分在校大学生等消费人群,而这类人群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主观意志较强,对微博内容具有明确的个人意向,而微博中无所不包的内容分享满足了手机网民多样性的个性化诉求。

2、信息要求实时化

微博快速的更新速度要求手机终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将个性化订阅的内容发送到用户手中,并具有100%的有效到达率,保证较高的时效性,大部分的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微博传递信息的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而且可以随时发布更新自己的状态,与他人互动。

3、手机网民有控制交互的强烈意愿

手机是一种随身携带的“口袋”终端,具有屏幕小、待机时间有限等特点。

人们使用手机往往是在移动的公交车上或工作、学习的间隙,而微博能随时上传发表自己的观点,能随时了解其他用户的反馈,满足了手机网民与他人互动交流的意愿。

二、网络环境与手机网民素养的问题

以“微博”为代表的的自媒体时代是媒介融合发展的新阶段: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自媒体改变了长期以来的新闻传播由传者到受者、由点到面的“广播”模式,代之以传者与受众改变角色、由点到点的“互播”模式,其核心是基于普通民众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

手机客户端的发展与微博的推广是紧密相关的。伴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网民”一词逐渐引起关注,微博上一次次地曝光重大新闻,网民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

1、把关:微博时代到来,“把关人”大众化

“新的媒介技术使个人拥有了把个性化的体验向广大公众传播的力量,在其不断以各种形式向社会渗透的过程中,私人空间变成了公共性的,而部分公共空间又被私人化了”。①(①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9)无论是机构媒介组织的一些从业人员在微博的私人空间里延续公共空间未尽的话题,还是一些普通手机网民利用微博里散布的信息通过记者编辑之手在公共空间迅速放大演变为新闻事件,都说明了对于手机网民媒介素养的建构刻不容缓。

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对于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便捷的方式。这些因素都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不断前进着的即时微博给网络媒介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使“把关人”的角色大众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使得信息把关和事实审核难以保证。

2.传播:手机网民盲目跟风,导致网络舆论暴力事件

“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②(②徐瑾.2006上海高校媒介素养调查报告[R].上海: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6。)由于微博用户的快速增长,每天海量的信息势不可挡地向手机网民涌来,然而网络信息的大爆炸对并不是对手机网民最大考验,如何在这目不暇视、耳不暇听的信息世界中明辨真伪、区分良莠才是真正的挑战。近年来,在政府层面的强力打压之下,网络色情和暴力的生存空间迅速萎缩。相对而言,网络谣言更具隐蔽性,甚至披着伪善的外衣。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网络水军”开始频繁地利用微博上传发布大量虚假信息,对个人、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引起各界高度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手机网民媒介素养的问题突出的显现出来,一部分媒介素养水平较低的手机用户往往对于微博信息的转发和评论不加思考和分析,甚至加入谣言进一步传播的队伍中去,导致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发生。【例子】

3、互动:手机网民互动随机性强,缺乏有效的舆论引导

手机网民使用微博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主要的是通过获取信息而发布信息。手机用户可以借助微博的交互性传播制造舆论,影响网络媒体的职业把关行为,从而间接地行使把关职能。

“传播者通过反馈信息调整、修改、补充下一次传播的内容、方式、渠道、时间和形式,以加强针对性,使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众所接受,从而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③(③袁世全,丁乐飞,郝维奇等《公共关系大辞典》 [M],西安:中国知识出版社,1992-2:214)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对某些内容进行删改和评论对信息进行“二次传播”,手机网民的意见经过互动形成“滚雪球”效应,缺乏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机制,以成为微博热点话题的“杜甫很忙”事件为例,以往专业传媒设置大众议题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手机用户正在利用微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选择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事件进行讨论。

手机网民在微博互动中的表现往往折射出其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作为“个体把关人”,手机网民的转发、评论通常具有随意性和攻击性,他们可能仅图一时之快,对异己之见口诛笔伐,或者仅仅为了娱乐而转发,缺乏规范性、组织性和理性思维,这更说明了对于手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手机网民媒介素养的建构

微博时代,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观念和规范发生了重大变化,职业“把关人”的信息特权遭遇挑战,普通公众的非职业把关迅速崛起。这种多元把关的现象势必将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并且有强化的可能。除了政府制度层面规范建设、网络供应商的技术约束外,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工程,增强媒体人的职业道德水平,特别是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对信息的批判性解读能力,对构建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 一) 职业“把关人”的地位依旧不可替代

丹尼斯·麦奎尔( Denis McQuail) 指出: “关于供过于求( 信息‘过剩’和信息超载) ,还有一个看似矛盾的后果,即受众对把关服务的需求增加了。”[5]与普通网民相比,职业“把关人”经过专门训练,掌握专业的新闻传播知识,具备信息高效搜索和传播能力,遵守统一的行业服务规范和职业操守,其把关效率和质量都是普通网民无法企及的。因此,在网络时代,他们依旧是“把关人”群体的重要成员,是构建网络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增强职业“把关人”的媒介素养,主要是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强化“把关人”的社会职责。在网络信息自由流通的情况下,一改传统以“堵”为主的把关行为,尽快完成从“控制者”向“引导者”、从“把关人”向“清道夫”、从“把关人”向“意见领袖”的角色的嬗变。当普通公众在纷扰复杂的信息世界中难辨真伪、手足无措之时,职业“把关人”要以其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公信力,引导大家选择规范信息,抵制不良内容的传播,为大众网络用户提供一种价值是非判断的参考标准,以促进网络传播的有序发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培养公众批判性思维,重塑“意见领袖”的权威形象。

(二)非职业“把关人”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传统“把关人”的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网络受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已经不是信息匮乏的问题,而是对信息的有效选择、理性认知和正确传播。网络传播的把关角色正由传统的“组织行为”向“个人行为”侧重,由“他人把关”向“自我把关”转变。“自我把关”是信息选择权、解读权、编辑权和传播权向受众倾斜后,网络传播主体利用其主观能动性对传播活动的自主选择和再创造,这种把关必须是建立在良好的网络媒介认知和网络生态环境基础之上,是信息把关机制由组织向个人转化的必然结果。

在这场网络革命中,公民“自我把关”除了强调道德修养之外,重点是增强自身媒介素养,即对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地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