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

合集下载

外事翻译概论

外事翻译概论

, 2012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ffairs 外事翻译外事翻译概论A Survey of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ffairs外事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类型,外事翻译与翻译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但就外事翻译本身而言,“外事”与“翻译”是两个并行而又互为一体的概念。

外事包含翻译,翻译意味着外事。

外事就其性质而言,为“对外交流”,交流则包含语言内容的信息转换与传递,即翻译。

由此,外事是翻译的内涵,翻译则是外事的外延形式。

1.外事翻译回顾(A Review of Translation for Foreign Affairs)翻译的范围包罗万象,有政治、经贸、军事、科技、文化、宗教、旅游等,当然也包括外事。

外事翻译是所有翻译活动的先行,并贯穿始终。

外事翻译的历史十分悠久,比《圣经》翻译的历史还要久远。

《圣经》翻译始于公元前3至2世纪之间,而外事翻译早在公元前5至4世纪之间就已经出现了。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外事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两个原始部落之间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维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外事翻译。

《圣经·创世纪》中记述的以色列人约瑟兄弟旅居埃及,公元前449年希腊和波斯签订卡里阿斯合约,古罗马帝国为其军队招募日耳曼士兵,无疑都依靠翻译的作用。

法国外交学家皮埃尔-米歇尔·埃泽基认为:“自有国际关系便有外交,可以说,一个民族愿同邻近民族接触之日即为外交诞生之时。

”孟德斯鸠则说,交往是普遍性的习俗,甚至连北美印第安易洛魁人也派遣和接待使节。

古希腊许多自治城、邦都通过使者、骑兵官、信使或其他使者建立关系。

公元前500至前400年,外交上形成了某种组织形式,如“外国人驿馆”,它是负责欢迎、接待外国使者的官方旅馆。

从广义上可以说,外交是随着部落、民族、国家的产生以及不同部落、民族、国家之间开始进行交往而诞生的。

英语翻译概论.ChapterOne ppt2

英语翻译概论.ChapterOne ppt2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ransnationally & transculturally)
Contrastive analysis
Subject Name(1960s)
Science of translating Translatology
framework of the discipline
out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to which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or trainee translators can place their practical experience.
A few general distinctions
School of Cannibalism (De Campos)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T.
Niranjana, G. Spivak) Cultural Studies Approach (Lawrence
Venuti)
Discussion and research point
Cicero, Horace, St. Jerome( Septuagint Bible) , Luther,
Academic disciplin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linguistic-oriented)
Translation Workshop(I.A. Rechards, 1920s) reading and writing experiment
Nature, principles, criteria, techniques, history

许钧——翻译概论

许钧——翻译概论

第二章 翻译是什么?
•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人们对于翻译的思考也由来已久。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更多的是从翻译的得失与困难,以及 对翻译方法与技巧的探讨这两个方面来认识翻译的。 • 不论是翻译的过程还是翻译的结果,都有着丰富的形态和各种特点。 翻译活动的丰富性,为我们采用多重视角考察“翻译是什么”问题提 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 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把翻译从经验主义中解放出来,为翻译研究打开了 科学的大门,在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翻译研究以科学的性质。 •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翻 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翻译活动在各种文化 理论的观照之下,呈现出多个不同的侧面。 • 当各种学科的理论介入翻译研究领域之后,翻译研究的领域看似在不 断扩大,却又潜伏着一步步失去自己位置的危险,面对这一危险,我 们不能不清醒地保持独立的翻译学科意识。 • 翻译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等本质特征 。它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 随着人们对翻译的形而上思考的进一步深入,翻译的本质将会得到更 全面、更深入的揭示。
第七章 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
• 正确认识翻译过程中矛盾的各种因素,从主要方面入手加以解决,对于译者采 取可行的方式,尽可能克服翻译障碍,在两难的处境中权衡得失,实现翻译目 的,是非常重要的。 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在翻译者看来,不可译因素的存在并不 意味着翻译在根本上就“不可能”。只要存在翻译的需求,就得通过各种方法 将翻译进行下去。 可译性限度包括由语言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碍以及由文化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 碍,其根源在于文化传统、社会风俗、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次差异。 从“异”与“同”,到“他者”与“自我”,再到“异化”与“归化”,译者 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时,需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努力促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 化沟通与交流。 在“形”与“神”这对矛盾中,译者要视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语境以及各种因 素所提供的可能性,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在翻译活动中,“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以及“形”与“神” 的矛盾分别是其在哲学、文化和诗学层面上体现。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后习题问题详解

第一章翻译概论第一节中外翻译史简介四、课练习1. 东汉至唐宋时期。

2. 玄奘不仅译出了75 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局部著作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3. 20 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了白话文学和白话翻译的新纪元,语言从文言正宗转为白话本位。

五四运动前后,东西方各国的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联的作品开始被介绍进来,《共产党宣言》等一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为中国后来的革命做了充分的理论和思想准备。

4. 圣经的翻译成为了西方翻译研究的重要源头之一。

5. 中外悠久的翻译历史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借鉴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课后练习〔一〕将如下段落译成中文:一百年前的今天:一些海鸥;北卡罗来纳州杀魔山海岸警卫队的三个队员;救生站以与一些本地人,见证了威尔帕·莱特(Wilbur Wright)和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兄弟的第一次机动飞机飞行。

1903 年12 月17 日,莱特兄弟第一次用比空气重的飞行器进展了有动力的持续飞行。

1932 年,90 英尺高的杀魔山顶立起了一座60 英尺高的花岗岩纪念碑,用以纪念这两个来自俄亥俄州代顿市的梦想家。

莱特兄弟来自于美国中部。

他们有着天空般广阔的眼界,也有着十分务实的作风。

1892 年,他们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开创了自己的自行车企业:莱特自行车公司。

虽然在当时世纪之交的美国,有着数不清的自行车公司,但只有一个在造轮子的同时造出了翅膀。

当莱特兄弟在1903 年最终着眼于动力载人飞行器,他们成功地使世界变小了……〔二〕将如下段落译成英文:As Jia baoyu,Xue Baoqin,Xing youyan and Ping’er had birthdays on the same day,the young ladies held a hilarious drinking party in the hall of the peony garden for them. When it was Xiangyun’s turn to pose a verse amid a drinking game,she made fun of the service maids by saying,holding a duck head in hand,“This ya tou 〔referring to the duck head in hand〕is not that ya tou 〔referring to the service maids around,as both are homophones in Chinese〕,for this ya tou has applied no hair oil….〞Everybody roared with laughter. Some service maids protested,laughing,“You made fun of us,so you have to drink another cup. Let’s pour a full cup her….〞As the party went on drinkers’games continued with ceaseless laughter and people suddenly noticed that Xiangyun had disappeared. While they looked this way and that,a service maid rushed in laughing,“Young ladies. Hurry to have a look at the Lady Xiangyun. She’s sleeping on the stone bench over there.〞The group tiptoed over,and sure enough,saw Xiangyun sleeping soundly.Fallen flowers scattered on her body,her hair and her face. Her fan had dropped on the ground aside. Bees danced in the air around her. Under her head was a make-shift pillow of peony flowers wrapped with her handkerchief. Amid laughter service girls gently woke her up and helped her-she was still mumbling something drunkenly-get inside the room.第二节翻译的定义与性质四、课练习〔一〕将如下英文译成中文:1. 海蒂读过阿瑟的信后陷入了绝望之中。

英汉翻译(一)--翻译概论

英汉翻译(一)--翻译概论

翻译的形式
It is sometimes said that there is no task more complex than translation—a claim that can be readily believed when all the variables involved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ranslators not only need to know their source language well; they must als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field of knowledge covered by the source text, and of any social, cultural, or emotional connotations that need to be specifie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f the intended effect is to be conveyed. The same special awareness needs to be present for the target language, so that points of special phrasing , local (e.g. regional) expectations, and so on, can all be taken into account.
Etymologically, “translate” is derived from the Latin word translatus, “ carried over.” Translatus is the past participle of transferre. If divided into trans and ferre, we can see the proximity of the word to dia and peherein. The Latin term ferre means “to carry” or “ to transport” as in carrying a shield, and was often used to mean to bear or convey with the notion of motion (Homer), as in ships borne by the forces of wind. If also meant to endure, to suffer, as in to bear a mental burden… (Gentzler, 2001:166)

应用文概述

应用文概述

应用写作第一章应用文概述案例有个大学生叫赵梅,大学毕业后,在一个著名汽车销售公司的前台做接线员。

一天凌晨两点钟,她值班时收到一份传真,全部是英文。

她隐约知道这是瑞典绅宝公司的一份供货意向书。

她一边翻起英汉辞典,一边联系了经理。

等经理赶到公司时,她把一份翻译好的意向书放到经理跟前。

这次双方合作得非常愉快,一笔业务就赚了40多万元。

后来赵美梅所在的公司成为瑞典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区域总代理。

事后经理把装有两万元奖金的信封放到赵梅的办公桌上时,微笑着对她说:?这次多亏了你,要是晚三个小时回话,这笔业务就被其他公司抢到手了。

公司赢得这笔业务完全是靠反应速度。

?这之后,赵梅被调到经理办公室工作,经理准备培养她做办公室主任助理。

但不久,经理却放弃了这个打算。

为什么呢?这起因于赵梅起草的一系列公文。

年底,办公室诸葛主任让赵梅起草一份公司年终工作总结,赵梅是这样开头的:总结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转眼2004年将要过去了。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公司的经济效益犹如穿云燕子,飞向百尺竿头,比去年大幅度上升。

公司上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对去年的工作总结如下:…………从平常写作的角度看,这篇开头似乎没有什么大的毛病,但在这里赵梅被要求写的是本公司的年终总结,总结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写作,应用文写作有着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文学类文章、议论类文章很大的不同,譬如说从总结的写作者身份来讲,赵梅的写作身份是代言作者。

一般而言,公司的年终工作总结的法定作者应为公司总经理,实际起草按常规应由办公室主任负责,交由赵梅起草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但赵梅既然是代言作者,就必须站在公司的角度,以公司经理的口吻来起草这份总结。

而从开头这几句话看,赵梅还没有进入写作角色,还在那里抒发个人感受。

从写作的方法来讲,总结的写作,尤其是开头几句,必须对全年的基本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概括归纳,主要应该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而不是形象思维的方法。

从应用文写作对语言的要求方面讲,赵梅用了较多修饰性语言,时间的表述也混乱。

翻译概论

翻译概论
第一章 翻译概论
目录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翻译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次序,把中国翻译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 三、“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的引进及俄苏等新文化、新思想 的翻译; • 四、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
• 意大利比较文学窳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 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文学范畴的,可是翻译行为的 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 的桥梁”;
• 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 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 • 中国翻译家张今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 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 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 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印象或艺术印象,完好无 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 字翻译活动。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经发生、发展到鼎 盛的过程,历时一千多年。
早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时(公元148年),波斯帝国(今伊 朗)的安世高来到中国,开始了较大规模地从事译经活动。他
翻译了三十部四十卷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般守意经》。
二、翻译的类型
翻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多种类型。 首先,就涉及的语言而论,翻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在同一种语言 内进行翻译,如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把文言文本译为白 话文本,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等等;一类为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把汉 语文本译为英语文本,或把英语文本译为汉语文本等。

第一章 翻译概论精品PPT课件

第一章 翻译概论精品PPT课件
公司, 1999. 【10】《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刘宓庆. 北京:中国对外
翻译出版公司, 1998. 【11】《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黄振定.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12】《翻译文化史论》. 王克非.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 1997.
6.翻译阅读参考书目
3)翻译实践 【13】《英汉翻译手册》. 倜 西、董乐山. 北京:商务印书
7.翻译证书
1.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
7.翻译证书
2.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
7.翻译证书
3.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
第一章 翻译概论
主要内容
1. 翻译的定义 2. 翻译的分类 3. 翻译史简介 4. 翻译的标准 5. 译者的素质 6. 翻译的过程
1. 翻译的定义 What is translation?
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14】《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 朱诗向. 北京:对外经济
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 【15】《英文汉译技巧》. 陈廷祐.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 2001. 【16】《实用英语翻译技巧》. 吴伟雄、方凡泉. 昆明:云南
人民出版社, 1997. 【17】《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喻云根.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 1996. 【18】《实用英汉翻译技巧》. 张鸾铃.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 1996.
6.翻译阅读参考书目
4) 国外翻译理论与实践 【19】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evised ed. Snell-Hornby, Mary.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20】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Baker, Mona. London: Routledge. 1992. 【21】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Bell, Roger T. London: Longman. 1991. 【22】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mark, Peter. Hertfordshire: Prentice-Hall. 1988. 【23】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Nida, Eugene Albert.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第一章 翻译概论

第一章 翻译概论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1]什么是翻译?[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5]关于教学内容[6]关于作业[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8]期末考试第一节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1 中国翻译的起源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

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东汉——客曹2 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

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

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

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3 元代的翻译活动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

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

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

英汉翻译第一章

英汉翻译第一章

1.2 翻译的分类
分类的角度类型 按翻译主体的性质来分: 人工翻译、机器翻译 按工作方式来分: 口译、笔译 按翻译的材料来分: 文学翻译(包括诗歌、小 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和实用翻译(包括科技、 商务、新闻、法律等资料的翻译
按处理的方式来分: 全文翻译、摘译、编译、 节译、改译 按翻译技巧来分: 直译、意译、音译 按翻译原则方向来分: 异化翻译、归化翻译 按翻译的目的来分: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 按翻译的效果来分: 显性翻译、隐性翻译
泰特勒( Tytler)(英国):翻译三原则:(1)要将原作的 意思全部转移到译文上来;(2)译文应当具备原作的风格 和文体;(3)译文和原作要同样的流畅。 3 (1) A translation 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鲁迅:宁信而不顺(直译)vs. 赵景深:宁错而务顺 Milky Way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面 保存着原作的风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 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 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 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的地方, 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陈福康。P299) behind the mountain, the sun set. “山背后太阳落下去了”,虽然不顺,也决不改作“日落山 阴”,

新英汉翻译课件教程 Chapter 1 翻译概论

新英汉翻译课件教程     Chapter 1 翻译概论

• Contrast is the spice of life. There can
be no joy without sorrow, no summer without winter, no love without hate. • 【译文】矛盾是生活的调味品:没有悲伤就 没有快乐;没有冬就没有夏;没有恨就没有 爱。 • 【解析】充满哲理,令人信服。译文和原文 一样挥洒自如,如歌似曲。
课堂互动 1:找找哪个译文正确
• 1.He has a weakness for smoking.

– A.他有抽烟的缺点。 – B.他有抽烟的癖好。 2.A cat is a cleanly animal. – A.猫是一种干净的动物。 – B.猫是喜爱清洁的动物。
• 3.He is dead,as I live.

钱钟书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 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 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 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是入于“化” 境了。 谭载喜提出了翻译的“东张西望”法和译学内 容的“瞻前顾后”法。“东张”即发挥自身的 语言优势,做到译文的“信达贴”、“信达 切”、“神似”、“化境”。“西望”则是借 鉴西方译论,立足分析,注重理论,放眼系统。 “瞻前”——放开思路,大胆开拓;“顾 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黄昏的阴影几乎连在一起,不可分别,岁将云暮,终日昏 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 • 【解析】此译文对原文语序略作调整,译文表达忠实、正 确、流畅,符合汉语习惯。但现代人读来文字华丽、感到 过于学究气,和原语文本中所用文字和所表达语气似乎相 悖。 • 【译文】时值晚秋,天气肃杀凄凉,令人伤感,晨日的光 影与黄昏的光影几乎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昏暗的光线 投射到一年的衰败秋日之中,而就在这样的一天,我独自 到西敏寺大教堂散步了几个小时。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unit 1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unit 1

主体 “介入”
近二、三十年流 行
侧重以解构主义 等受“后殖民主 义”思潮影响的 翻译理论
强调译者操纵
1.5 翻译的主体
• 翻译研究界已逐渐开始重视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但 这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呼吁“正名”阶段,而应进
一步探讨“译者背后的总的原因”、机理和特征,特
别是应从理论上真正对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
严复 “信、达、雅”
《天演论》、《原富》
1.3 翻译史简介
东方翻译史始于翻译佛经
高潮 时期
特点及代表人物
4th 五四运动至 马列主义经典《共产党宣言》、《莎士比
建国前
亚剧本》(梁实秋译)和苏联文学作品
《死魂灵》、《毁灭》等
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5th 建国初期到 东西方文学翻译
文革之前
译介学
6rd
20世纪70年 社科、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
• 杳杳寒山道,rough and dark-the cold mountain trail,
• 落落冷涧滨。sharp cobbles-the icy creek bank. • 寂寂更无人。bleak,alone,not even a lone
hiker.
• 朝朝不见日,morning after morning I don't see the sun
代至今
文教、卫生等领域
翻译爆炸
1.4 翻译的标准
• 翻译的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文质之争”、 “直译意译之争”、“归化异化之争”
• 严复:信、达、雅
• 鲁迅:宁信而不顺(直译) • 赵景深:宁错而务顺 •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意美、
音美、形美),“三化”(等化、浅化、深 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1.1应用翻译的性质和特点应用翻译(pragmatictranslation),又称实用翻译(practicaltranslation或appliedtranslation),是指一种实用性文本的翻译。

方梦之先生曾明确指出:“法国翻译理论家JeanDelisle在她所著《翻译的阐释》一书中有pragmatictranslation 一说,作为翻译方法可译为‘语用翻译’;就翻译客体而言,则是‘实用翻译’。

她对‘实用翻译’的定义是: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运用语用学的原则来翻译实用性文本。

它特别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

”(方梦之[M],2003:前言)所以我们可以说,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

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

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ibid)。

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轻形式,为突出信息传递的效果不惜改变原文形式;诱导性是指此类文本大多带有公共宣传晶(publicity)的性质,功能上突出译文效果和读者反应,注重译文的可读性与读者的接受和理解,意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因而往往出于现实的甚至功利的目的,在原文与译文的功能上,它更倾向于译文而不是原文;匿名性则是指这类文本大多缺少个性,大有“官样文章”、“安民告示”一类文本的特征,作者的身份往往处于一种“匿名”(anonymous)的地位。

在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上,一般不太顾及原文形式,大多按译文固有的格式和规范行文布局、选词用字,原文的作用仅仅只是“提供信息”(offerofinforma—tion),译者在提取原文信息时,一般不会考虑原作者是谁。

从审美价值来看,应用翻译讲究“客观真实”而不是“艺术创造”,注重表达“言之有物”而不是“华而不实”,行文用字提倡“准确地道”和“通俗流畅”,遵循的是一种读者“喜闻乐见”而又能“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

它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给人以艺术上的鉴赏品味甚至情感的陶冶和升华,不追求那种对文学形象的审美体验和共鸣,它偏重实用性和交际目的,功能上就像商品广告,带有十足的功利性色彩,目的就是要吸引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取推销商品的预期效果。

,从翻译策略来看,应用翻译大多数文本的策略导向基本以“归化”为主流,以的语读者为中心(TLreader-centered),这是它大大不同于文学翻译的地方。

应该说,文学创作“求异”的本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目的就是彰显不同的艺术原创风格和异语文化色彩,提倡文化的多元发展,但应用翻译绝非亦然。

它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它的文本形式相对固定,大多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文体规范”(generalstyleconventions--Nord,2001:55,62)。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翻译目的不是“求异”,而是恰恰相反,尽最大可能地去“求同”,以尽量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有效实现译文预期达到,的功能和目的,因而翻译策略的主流“归化”多于“异化”。

从总的趋势上看,汉、英语都有应用文体,各自的文本体裁似乎也无太大差异,都有科技说明文、政治议论文、经贸应用文、旅游描写文、广告宣传文等各种类似的体裁。

但是,由于汉、英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各自文本的“语域”(regmter)、“风格”(genre)、“体式”(cenor)等规范(Nord,2001:52)却往往不尽一致。

哪怕同是“呼唤型,,文本,各自的语篇组合和行文风格也会大相径庭(详见下文)o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保证应用翻译的效果,翻译时应注重文本功能的传递和读者的理解,而不是斤斤于原文的字比句次之间,不然难以达到应用文体的翻译要求及其译文在的语环境中所要求汰到的功能和目的。

1.2应用翻译的主流策略导向应用翻译体裁大多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和读者的反映,文本的“信息,,和“呼唤,,功能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强,大多可归属于纽马克界定的“信息型”和“呼唤型”这两大类文本,如政治经济文件、科技商贸资料以及广告旅游、公共宣传一类的体裁,基本都有固定的文本格式和套路,“文本个性”相对而言不及文学体裁突出,不少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是“提供信息”,作者在文本中的身份也常常处于一种“匿名,,的地位。

传递文本信息、感化受众是其主要功能,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读者效应是这类文本翻译的“核心”(详见本书第二章)。

因此,对于这一类文本,大多可根据其自身的交际功能来决定翻译目的及其相应的策略,译者没有必要(也很少有可能)为此去煞费苦心另辟蹊径(除非译者另有意图)。

由于应用翻译文本体裁所特有的“信息”和“呼唤”功能,提供信息和感化受众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目的,因而“归化”性翻译策略论往往成为这类文本翻译的主导,除了常见的文化上的“归化,,现象外,应用翻译主要表现在“功能性,,归化和“行业性,,归化这两个方面。

4应用翻译功能论往往成为这类文本翻译的主导,除了常见的文化上的“归化,,现象外,应用翻译主要表现在“功能性,,归化和“行业性,,归化这两个方面。

1.2,1“功能性”归化在原文的语言形式影响甚至不适合准确有效地表达文本功能的情况下,就应该对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作适当“归化,,性处理,在行文用字和篇章结构上采用利于译文功能表达的形式,使译文能准确、清楚、真实、有效地传递文本预期的功能。

另外,在原文功能与译文功能相冲突的情况下,应该用“归化”的手段对原文功能予以转换,突出表达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和目的。

1.2.1.1突出“功能对等”像汉语《道德经》一类的通俗读物,如同《圣经》一样,其文本功能旨在“传播思想,教化民众”,按纽马克的界定,属于“信息型文本”。

老子的《道德经》代表了中华古典哲学思想的精华,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把它译成外文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向西方读者介绍这种独特的哲学思想。

因此,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读者效应是这类文本功能的“核心”。

按奈达的说法,即信息内容是主要的,语言形式是次要的,翻译策略应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求得“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这就意味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用一种“共同语言,,(colllJnonla吧u明e),即“一种文化水平低的读者能看懂,而文化水平高的读者也能接受的语言,因而是多数读者的一种共同语言,,(Nida,1993)。

因此,在正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应该突出表达文本的交际意图和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适当采用“归化”性手段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做到“雅俗共赏”,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这方面,不妨看看《道德经》中一段同一内容两种近似的第一章应用翻译概论译文:例1.“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九章.RE。

1'IRE1)Fillacup(Oitsbrimandiliseasilyspilled;TemperaswordtOitshardestand“iseasilybroken;Amassthegreatesttreasureand“山easilystolen;Claimcreditandhonorandyoueasilyfall;Retireonceyourpurposeisachieved——thisisnatural.——LyPeterMerel2)Toholduntilfullisnotasgoodasstopping.Anoversharpenedswordcannotlastlong.A roomfilledwithgoldandjewelscannotbeprotected.BoastingOfwealthandvirtuebringsyourdemise.Afterfinishingthework,withdraw.ThisistheWayOfHeaven.——byCharlesMuller原文虽是古文,却十分口语化,充满告诫警醒的语气。

而上述两则译文都采用了一种“通译”(interpretation)的手法,对原文形式和用词作了适当改动。

二者用词虽有出入,但口吻都与原文一致,信息准确真实,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相信译文读者受到的教益不会与汉语读者不同。

再如,对于应用文体中的“科技资料、使用说明书、产品介绍”这一类“信息”功能明显的文本,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巨大差异,不论在句型结构还是行文用字上都会有所不同,因而翻译时不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结构上的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不妨采用纽马克“交际翻译”的手法(见本书第二章),注重原文的交际功能和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让译文读者获取尽可能接近原文读者的效果”(纽马克,1982:39)。

这实际上与奈达所追求的翻译效果如出一辙,反映了“信息型”文本翻译策略上“功能对等”(Nida)的基本趋势。

例如下面一段科技翻译:例2.InthisbooklhavegivenspecialprominencetOthelawsthatgoverngravity,becauseitisgravitythatshapesthelarge-scalestructure山theuniverse,eventhoughitistheweakestOfthe /OwcategoriesO/forces.未必见'gravity'就是“引力”、见'large-scale'就是“大规模、大尺度”,具体意义须视上下文而定,不可照字面硬译,否则会曲解原义,信息失真。

文中提到了“四种力”,那么,根据常识,物质世界中迄今已知的力只有“重力”(gravitationalforce)、“电磁力”(electro—magnetic~)rce)、“强力”(strongforce)和“弱力”(weakforce),且大多具有“引力”特性。

根据此上下文,明显是指其中的“重力”。

另外,“large-scale'与'structureOftheunivers'连用,恐怕不能简单地译为“大尺度/9<规模”,何况“大尺度欣规模宇宙”这一说法实在太牵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