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3 华东师大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案(附学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课型设计:新授课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1、年代和地域2、生活情况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1)神农为什么要“教民农作”?(可直接摘抄原文。)
(2)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二 农业文明。它的起源就是水稻的起源。水稻的起源问题,成为近30年来国内外自然科学史学家、农学家研究关注的热点。以往, 专家、学者对稻作的起源意见分歧较大,随着近年考古发掘的不断发现,认识逐渐趋于统一。即水稻起源:中国早于印度。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七千年前的稻谷遗存,表明中华民族的 祖先早已学会了栽培水稻,对此前有关水稻起源于印度、水稻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至中国云南的说法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国内外学者不得不改变 看法,把目光纷纷投向中国的河姆渡。
6、英语单词“china”的意思是“瓷器”(当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成“China”时,意思指的就是“中国”)可见世界人把中国认为是产瓷器的地方。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知道是哪个地方的居民(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7、促使原始人类定居下来生活的重要原因是( )
3、半坡人的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用陶罐盛水 B、饲养家畜 C、穿棉布衣服 D住半地穴式房屋
4、距今约7000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最可能吃的主食是( )
A、面食 B、小米粥 C、大米饭 D、玉米
5、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文化有较大B、体质进化程度 C、自然条件 D、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
导学案编号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课 题
第2课 原始农业的产生
课时
一课时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学案(无解答)华东师大版

第二课原始农业的产生一、学习目标:1、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区、距今年代和生活的基本状况。
2、掌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了解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状况的基本史实。
3、体会原始居民生产和生活的艰辛,学会善待人生的二、重点难点:重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河姆渡原始居民与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
三、自学交流: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
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
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
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4、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5、看课本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图,回答下面问题:(1)上述两幅房屋图片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的住房?(2)你能说出图一、图二的建筑有什么好处?(3)此时的人类已走出洞穴,盖房定居,这有什么重大意义?四、展示点评五、达标检测: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C.甘薯、玉米 D.水稻、粟3.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4.下列哪一考古遗址能够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A.元谋人遗址B.半坡原始居民遗址C.河姆渡原始居民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地区原始居民的房屋,对后世的阁楼和楼房样式的出现影响最大( ) A.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 B.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C.陕西临潼姜寨原始居民 D.河南新政裴李岗原始居民6.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优劣B.原始农业的发展C.氏族公社的形成 D.学会建造房屋技7.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不同B. 使用的工具不同C. 生活习惯不同D. 思想意识不同二、材料分析题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原始农业的产生》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讲述了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的过程,分析了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和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原始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掌握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始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掌握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业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事例、视频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课件,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始农业的产生过程。
2.图片:准备与原始农业相关的图片,如原始农业生活场景、农作物图片等。
3.视频:准备关于原始农业的短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原始社会的狩猎采集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会从采集狩猎过渡到农业生产?2.呈现(10分钟)呈现课件,详细介绍原始农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意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农业产生的原因、特点。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

2024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教学目标】①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
(历史解释)②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两者对比认识到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③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
大家认识这些农作物分别是什么吗?答案提示:小麦、水稻、高粱、粟。
教师指导: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出现农业,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环节二:整体感知。
1、先导阅读:什么是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遗址?答案提示:新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
教师指导:距今1万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出现原始农业,早期先民由渔猎走向定居,中华文明开始奠基。
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黄河中上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环节三:新课教学。
(一)目标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自主学习:(1)【温故知新】原始人类主要靠什么生活?答案提示:采集、渔猎;(2)仅靠采集和渔猎可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么?答案提示:不可以;教师指导: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影响,采集狩猎这种方式食物来源不稳定,不利于生存。
后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掌握了动植物生长知识。
历史部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01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知道水稻、粟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2.学生能够掌握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和区域特征,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认识到部分地区出现早期国家的趋势。
3.学生能够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初步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稻作农业的繁荣。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教学难点: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讲述:在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但这种方式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那么,北京人在采集、狩猎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明确: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引导: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农业逐渐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那么,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教师提问:什么是农业?明确: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包括哪些方面?明确: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3.教师讲述:我国先民在距今约 2 万年前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
距今约 1 万年前,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北方地区主要种植粟(小米)、黍(黄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种植稻。
4.教师提问: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这说明了什么?明确:稻、粟、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5.教师讲述: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
为了适应定居生活,人们还发明了磨制石器、制作陶器等。
6.教师提问: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什么区别?明确:打制石器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更加精细,功能也更加多样化。
7.教师讲述: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3.重难点:培养学生对原始农耕社会的时空观念。
设想: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原始农耕社会时空观念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针对性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原始农耕社会的起源、发展过程、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强调原始农耕生活与现代社会农耕生活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知识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原始农耕社会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将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发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教师展示一组描绘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如河姆渡、半坡等遗址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场景。
2.教师讲述一个关于原始农耕生活的故事,如“黄帝教民耕作”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趣。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片展示、实物观察、故事讲述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中,体验原始农耕生活,增进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原始农耕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情况。
七年级历史上册2《原始农业的产生》教案华东师大版

《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的产生》是2016版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内容,讲述了我国南方河姆渡居民和北方半坡农耕文化的代表性遗址和早期人类居所的变化。
体现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同时让学生领悟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发展起来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始农耕的出现,了解南北原始农业发展的差异。
2.理解自然环境是影响农耕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知道原始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感悟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从考古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进而把握南北农耕文化的不同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观半坡和河姆渡的网络博物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原始先民创造原始农耕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历史文物并得出结论,体会祖先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的艰苦历程,从而珍惜祖先的劳动成果并加以继承。
◆课前准备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导入新课:议一议: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讲授参观中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网络博物馆。
一、河姆渡遗址展厅(展品1号)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和复原图、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磨制石器骨耜、石斧等是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
(展品2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展品3号)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河姆渡出土的陶猪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制陶、养猪,产生了原始手工业和原始畜牧业。
(展品4号)骨哨(河姆渡)骨针(河姆渡)河姆渡居民已有了乐器比山顶洞人先进的地方。
(展品5号)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学会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农耕生活的特点和演变。
本课内容包括:原始农耕的产生、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农耕文明的发展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发展过程,认识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原始农耕生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对农耕生活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产生疑问,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
同时,学生对于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有一定的兴趣,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深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认识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了解农耕文明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尊重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农耕生活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提炼关键信息。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史料,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
2.教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编写详细教案。
3.史料:教师收集与原始农耕生活相关的史料,如图片、文字资料等。
4.课件:教师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原始农耕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农耕生活吗?农耕生活是如何产生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案呈现教材内容,讲解原始农耕生活的产生、发展过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农耕生活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农业的产生》讲义 华东师大版

种房屋的样式名称是什 为什么要建造这种房屋
⑴信息与名称:河姆渡 生活;干栏式房屋.
⑵原因:浙江地区地势
⑶优点:通风防潮,上 以圈养牲畜。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距今年代: 发现地区: 生产工具: 原始农耕:
原始家畜饲养业: 原始手工业:
原始生活:
约七千年 浙江余姚 磨制石器,耒耜 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 水稻的国家) 饲养家畜(猪、狗……) 陶器和原始乐器
磨制石器 最早种植粟
饲养猪狗等 动物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河姆渡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这些先民最早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 B.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C.最早栽培了水稻 D. 还能够饲养家畜
B)
2.半坡原始居民可能吃的食物是( A )
A.主食是粟,副食有鱼、肉、蔬菜 B.主食是稻,副食有鱼 C.主食有麦,副食有鱼肉和蔬菜 D.主食是水稻,副食有肉和蔬菜
这
渡
会
中 界 种 的
展品3号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 会制陶、养猪,产 始手工业和原始畜
河姆渡出土的猪纹长圆形钵
河姆渡出土的陶猪
展品4号
骨哨(河姆渡) 骨针(河姆渡)
河姆渡居民已有 了乐器
比山顶洞人先 进的地方
展品5号
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已 会挖掘水井,饮水更
便.
展品6号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思考:从左图我们能
共同特征: 农耕,磨制石器,原始家畜饲养业和原
生活。
主要不同: 房屋的结构不同、种植的农作物不同
不同原因: 地理自然环境不同,一南方湿润多雨,
原始 距今 居民 时间
课堂小结
生活 地区
原始 原始家畜饲
农耕
养业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标志及意义,知道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相关知识。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考古文物等方式,提高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研读史料、合作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原始农耕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为人类文明起源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增强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感受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教学难点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展示原始人类采集、狩猎的图片,提问: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他们面临着哪些生存困境?明确:原始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生活方式简单,面临着食物来源不稳定、野兽威胁等困境。
2.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原始人类可能会采取什么措施?明确:他们可能会尝试寻找更稳定的食物来源,从而促使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生产工具的改进展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图片,提问:这两种石器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个时代?明确:打制石器粗糙、笨重,属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更加精细,属于新石器时代。
讲解史前时期的概念,即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2.农业的起源及意义展示材料一“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管子》” 和材料二“考古发现:非洲稻最早起源于尼日利亚,追溯到 3500 年前,亚洲的印度稻最早距今 6000 - 4000 年,而中国稻距今约 10000 年前”,提问:结合这些材料,思考原始农业是如何兴起的?明确:距今约 2 万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生长;距今约 1 万年前,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农业的产生
课题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
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
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
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
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
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
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
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法、自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法、归纳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使用的多媒体
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
流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神农氏的传说,(教人种植谷物)农业的出现小故事导入(我有小故事)
(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
长江流域——河姆渡的原始生活:时间,地点,工具制造,居住状况、食物来源,生活。
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时间,地点,工具制造,居住状况,食物来源,生活。
(三)组织学生自学:
(学生标注知识要素)学生回忆
阅读、思考,自己解决所
遇到的问题,对一时不能
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
组长组织学生汇报,
教师提问
教师利用
多媒体出
示
(1)布置
自学任务
(2)指导
自学的方
法(3)明
确自学的
要求(4)
了解他们
自学中的
困难,
(四)检测:
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2.质疑、释疑:
(五)探究新课:
1、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2、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
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4、提问: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5、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达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器,甚至什么随葬器也没有。
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小结: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甲组代表半坡人,乙组代表河姆渡人,请两组同学进行研讨,设计一下,拿出本组的方案,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
大汶口的具体地点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出示图片
介绍中必须包括有房屋
实物模型、氏族聚落概貌
全图以及氏族一天的生
活场景等内容。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教师巡视
检查
引导学生
去思考、动
脑
引导学生
探索、交流
启发学生
观察、分析
该时代文
化遗址分
布的情况,
寻找分布
特点。
教师归纳
总结
教师出示
图片
教师设问:
(六)当堂训练
学生列表: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比较
(七)完成课堂作业。
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
课堂
小结
作业
布置
“
教学反思本课学生有些时间方位难于记忆,不过总体而言学生对本课的掌握还基本可以,特别对南北两方的住房照片较有兴趣。
课后可以试着指导学生制作该房子的模型,设计两地居民会面的习惯和场景等等。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时候要适当提醒学生注意课本的一些插图,了解插图的信息,掌握插图的出处等,培养学生学会观看插图的能力,懂得欣赏.文物和故迹。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