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合集下载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一、闽南村落家族是闽南文化形成的基本载体闽南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特色的区域文化,它的发生和形成是由多种要素决定的,最基本的乃是共同地域上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居民。

它不仅要有相对确定的地域作为发酵的地盘,而且要有相对固定的居民群体为依托,地域与民居互相依存,构成一个统一体。

星罗棋布的闽南村落家族,由于其特定的基质,从而成为这一基本载体。

中原士民不断进入闽南后,在这一地区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具有特定基质的村落家族,构成社区基层组织的基本形态。

村落家族的基质主要在于:一是血缘性。

家族成员以相同的血缘关系为联结,并从这一血缘关系出发联结其他亲属关系。

家族成员凭着血缘相同的身份相互认同,组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二是聚居性。

家族一般生活在相对集中的地域之上,这既是他们的生活基地,也是他们的生产基地,血缘与地缘在这里浑然一体。

三是农耕性。

由于社会的主要资源基本上来自土地,村落家族是这样一种类型的群体,即它以全体族员耕种一定范围的土地获得生存资源。

四是自给性。

农耕性的经济决定了这种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者提供生存资源,而不是用于交换。

五是封闭性。

由农耕性和自给性出发,必然导致村落家族的封闭性,表现为与外部缺乏常规性的联系,没有经济的、文化的、人际的广泛交往。

六是稳定性。

家族呈现出某种“超稳定性”,包括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心态的稳定性等等。

闽南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正是借助于村落家族的基质,以村落家族为载体而形成的。

首先是共同方言。

使用闽南方言是闽南文化的基本表征之一,也是闽南文化的首要标志。

闽南方言的形成,基本依托正是村落家族的聚族而居及稳定性等基质。

最初进入闽南的中原士民,在闽南地区定居后,随之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状态。

聚族而居的家族在彼此的交往之中,以所带来的中原母语为基础,吸收了闽南土著居民语言的一些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共同语言即闽南语,并且随着家族的裂变又借助家族的基质得以不断扩张,成为一种使用区域愈来愈大与使用人数愈来愈多的方言。

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

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

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第一篇:家乡的闽南文化独具特色作为一个出生在福建的人,我的家乡拥有丰富而特别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融合了多种元素,包括宗教、语言、建筑、饮食和传统艺术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我家乡的闽南文化,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闽南地区的主要宗教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三种宗教在这里相互融合,共同影响了闽南地区的精神生活。

儒教的思想在闽南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强调仁爱、孝道和忠诚。

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佛教则强调放下世俗欲望,追求解脱和慈悲。

宗教信仰贯穿在闽南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庙宇里祭祀神明,还是在家中摆设神像,都体现了闽南人对信仰的虔诚和崇敬。

其次,闽南话是闽南地区最常用的方言。

闽南话有着独特的音韵和语法,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

闽南话不仅仅是一种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更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闽南话,人们能够感受到这片土地上丰富的文化内涵。

闽南话富有诗意,歌舞的演唱和戏剧表演常常使用闽南话进行,这使得闽南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另外,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是其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土楼是一种特殊的民居建筑,被誉为“土木堡垒”。

土楼的特点是结构坚固、宽敞明亮,能够抵御台风和火灾。

土楼的造型独特,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内外都有楼层,住户可以生活和生产在同一楼层。

土楼还是闽南地区族群文化的象征,每座土楼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历史背景。

闽南地区的饮食文化同样非常丰富多样。

闽南菜以色香味俱佳、独特细腻而闻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福建红糟肉、擦粉鱼和鲍鱼翅等。

福建红糟肉是一道传统的家常菜,制作精细,色泽红亮,味道酸甜可口。

擦粉鱼是一道独特的闽南菜,以新鲜的活鱼为主料,以特制的粉皮擦拭鱼身,使鱼肉更加鲜嫩可口。

鲍鱼翅是一道高级的海味菜品,制作繁琐,口感鲜美,被誉为福建菜的代表之一。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福建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家乡风俗传统被世人称颂。

这里的人们世代相传,把美好的风俗传统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乡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敬神尊祖,讲究礼仪,崇尚传统,尊重老人,注重团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

在闽南地区,祭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每逢清明、重阳、农历七月等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搬出祭祖用具,整理祖坟,烧香祭拜祖先。

人们认为祭祖是传承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和感恩。

祭祖活动充满着庄严而神圣的氛围,凝聚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家国情怀。

此外,福建闽南地区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过年期间,人们要回家团聚,一家老小共度美好时光;每逢传统节日,人们要亲手制作各种美食,如年糕、糕粿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每当有重大活动,如结婚、丧礼等,人们都会按照传统礼俗进行庆祝或悼念,彰显了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在福建闽南地区,尊老敬老也是一种传统美德。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中,人们都对老年人充满敬畏之心,孝顺父母、照顾长辈是每个人的天职。

老年人在家庭中享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被视为宝贵财富,为子孙后代传授道德规范和家国情怀。

总的来说,福建闽南文化的家乡风俗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凝聚着家庭美德和社会凝聚力的文化符号。

这些家乡风俗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家国情怀的传递,为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家乡风俗,让闽南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让我们的家乡风情永不凋零。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
闽南地区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汉族、闽南族、客家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建筑、饮食、民俗、艺术等多个方面。

闽南话
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它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闽南美食以海鲜、糕点、小吃为主,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闽南地区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和艺术表演,如舞龙、舞狮、木偶戏等,这些活动都是闽南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些传统文化不仅是闽南地区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闽南文化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后人传承。

同时,也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让这份宝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闽南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会继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闽南民风民俗简介

闽南民风民俗简介

闽南民风民俗简介闽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闽南独有的民风民俗,这些带有闽南特色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回味,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思。

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的民风民俗。

服饰习俗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

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

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

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

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

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

“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

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

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

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

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

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

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乞讨。

闽南姓氏文化

闽南姓氏文化

闽南姓氏文化(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闽南姓氏研究关键词:族谱,家谱,闽南姓氏,中原人口三次大迁移一、族谱1、族谱概念在介绍闽南姓氏之前十分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传承着中华民族灵魂的东西——族谱。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

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

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

”(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

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

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

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

”(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2、族谱内容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

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

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

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

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

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

特点简介
闽南文化在交流中保持地方文化根本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走向兼容并蓄,其爱家爱乡与民族认同、崇尚传 统与吸收创新、安土重迁与海外移民、开拓拼搏与冒险犯难、重名尚义与务实逐利等文化性格的统一,无不体现 闽南文化守成与开放的兼容性品质。长期以来,闽南文化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 养、和吸引着广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 史渊源。闽南文化,对促进两岸同胞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的和平统 一,具有其他地域文化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 它分为几个次方言: 厦门话区:厦门市、金门县、同安区 泉州话区: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市、永春县、德化县、安溪县等八个县市 漳州话区:漳州市、龙海区、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华安县、长泰区、平和县、南靖县等十个 县市 龙岩话区:龙岩市、漳平市 大田话区:大田县、尤溪县的一部分。 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 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类似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 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 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
一种文化形成的标志,一般来说有如下三方面:一、独特的语言,二、独特的风俗,三、共同的信仰。语言 学家告诉我们,闽南话是唐音。也就是说,在唐代,闽南话是普通话,不仅仅流行于闽南,它还不是方言。只有 到了宋代,宋音成为普通话,而唐音却在闽南留存,闽南话这才成为方言。民俗本是因地而异。闽南特殊的地理 环境,和五代百年中逐渐兴盛的海上贸易,产生了许多既不同中原又不同原住民的独特风俗。流传至今还有“送 顺风”、“脱草鞋”的习俗。闽南人创造并共同崇奉的独特信仰如妈祖、保生大帝等,也多是在北宋初年产生。 因此可以说,闽南文化的形成,应是在五代末至宋初。

闽南文化.ppt课件

闽南文化.ppt课件
闽南 文 化.p pt
• 闽南语的历史 •闽南语特色小吃 •闽南建筑
•闽南节日
•闽南民谣 •闽南歌曲 •闽南宗教文化

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 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 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 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 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 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 渐形成。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 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 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 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 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闽南节日文化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 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曰。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 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 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至七月三十曰。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 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曰至八尺初 二曰,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闽南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 “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 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 之俗谚,泉州的安海镇因为有24个镜,因此这个节日在7月鬼节月令, 分24天举行普度活动。 在漳州,这个节日也大致相同,文章开头提 到的:吃普渡,意思就是大家相互宴请吃好料,而这个举动是因为普渡 带来的,所以他可能就简称吃普渡了吧。我们用图片来了解白水镇的普 渡吧。 在厦门,过普渡的习惯仅在周边的行政区域有,比如同安。 热闹程度和泉州一带比起来就稍逊了。 据说,有的当地政府禁止普 度,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各乡各镜轮流普度请吃喝长达大半个月,不 仅宴席丰富,有的地方还搭台唱戏,节日氛围赛过春节,给生产经营带 去了困扰,也有人非常赞同这个节日,认为大家可以借节日走亲访友, 对于这个节日的好于坏本文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驴友们可以选择每年 的农历7月来旅游。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

閩南村落家族文化與閩南文化閩南村落家族文化,指的是閩南地區以閩南方言為紐帶的村落家族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體制、行為和觀念。

閩南地區是福建傳統家族制度最為興盛的地區之一,閩南村落家族文化是閩南地區基層社會傳統的組織特徵和文化特徵,是閩南地區傳統社會生活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它也成為閩南文化整個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

閩南文化形成過程中,閩南村落家族是基本載體;閩南文化的觀念形態體系中,相當部分是閩南村落家族文化觀念的放大;閩南文化的向外播遷,閩南村落家族文化同樣佔有重要的份量。

一、閩南村落家族是閩南文化形成的基本載體閩南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顯著特色的區域文化,它的發生和形成是由多種要素決定的,最基本的乃是共同地域上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徵的居民。

它不僅要有相對確定的地域作為發酵的地盤,而且要有相對固定的居民群體為依託,地域與民居互相依存,構成一個統一體。

星羅棋佈的閩南村落家族,由於其特定的基質,從而成為這一基本載體。

中原士民不斷進入閩南後,在這一地區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具有特定基質的村落家族,構成社區基層組織的基本形態。

村落家族的基質主要在於:一是血緣性。

家族成員以相同的血緣關係為聯結,並從這一血緣關係出發聯結其他親屬關係。

家族成員憑著血緣相同的身份相互認同,組成一個緊密的整體。

二是聚居性。

家族一般生活在相對集中的地域之上,這既是他們的生活基地,也是他們的生產基地,血緣與地緣在這裏渾然一體。

三是農耕性。

由於社會的主要資源基本上來自土地,村落家族是這樣一種類型的群體,即它以全體族員耕種一定範圍的土地獲得生存資源。

四是自給性。

農耕性的經濟決定了這種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因為生產力水準不高,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生產者提供生存資源,而不是用於交換。

五是封閉性。

由農耕性和自給性出發,必然導致村落家族的封閉性,表現為與外部缺乏常規性的聯繫,沒有經濟的、文化的、人際的廣泛交往。

六是穩定性。

家族呈現出某種“超穩定性”,包括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心態的穩定性等等。

闽南文化的渊源与特色

闽南文化的渊源与特色

闽南文化的渊源与特色闽南文化,系指生活在闽南地区的闽南人共同创造的,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闽南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历史上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引发中外文化在此互动;闽南文化是开放进取的,明清以来,大量闽南人向海外迁徙,将闽南的民系文化,扩展到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闽南文化又是富有凝聚力的,数百年来,台湾乃至全球的闽南人,无不回乡寻根祭祖。

它蕴含着闽南人爱国爱乡、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也蕴含着闽南人冒险犯禁、勇于拼搏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

闽南文化的内涵。

闽南文化,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建筑文化。

闽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情趣,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建与自己生活环境相适应且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的闽南建筑。

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宫殿式”俗称“古大厝”建筑,座落于泉州南安官桥漳里村的归侨蔡资深民居是其代表作。

该民居建于清咸丰光绪年间,其主体建筑同闽南地区习见的古大厝一样,三开间或五开间,带护厝,突出厅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

闽南家风家训

闽南家风家训

闽南家风家训闽南家风家训源于闽南文化,又称“闽南礼仪文化”,是闽南地区家族中流传的习俗、风俗和家庭教育经验的总和。

闽南家风以孝顺、尊重、和谐、勤俭为核心,是中国传统家庭美德和道德准则的体现。

闽南家庭传统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以及家训的制定和传播,这正是其家族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面就来看一下闽南家风的具体内容:一、孝顺尊重在闽南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往往是希望他们孝顺、懂礼貌,对长辈、师长、老年人恭敬有加,也希望他们把这种优良的品质传承下去。

闽南的父母常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孝顺是家庭伦理道德的第一条基本准则。

尊重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人与人之间相处,就应该互相尊重。

在闽南家庭中,长辈特别注重对待晚辈的态度,不管是语言、行为还是生活作息上,都要严格要求自己。

并教育晚辈尊重长辈,把孝顺与尊重视为重要的品质。

二、和谐团结闽南家庭注重家人之间的和谐团结。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成员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

在闽南家庭中,夫妻关系尤为重要。

夫妻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体贴、相互扶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

三、勤俭节约闽南人讲究艰苦朴素和节俭持家。

勤俭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家风的核心之一。

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对于精神上的浪费也是不提倡的。

在家庭生活中,闽南妇女十分注重节约,精打细算,不浪费任何一分钱,家庭开支的每一笔都会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

四、诚信守信闽南人具有较高的诚信度和信誉度,尤其注重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承诺,不轻易违背自己的诺言。

在生意及社会活动中,诚信是建立人际关系及社会信任的基础,是闽南家风中强调的重要道德观念。

五、尊师重教教育在闽南人的家庭中十分重要,因此尊师重教也是闽南家风的重要表现。

对于老师的教诲,尤其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会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保证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闽南家风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南方传统家庭美德的体现,也是我们值得尊重的文化遗产。

闽南文化之风俗民情

闽南文化之风俗民情
仿照南靖原籍宗祠而建的南山村客家建筑群是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相互影响的典型产物其祖厝放弃了闽北土楼式样改为闽南三落翘脊大厝但整体风格和布局厝式又保留了客家聚族环居的特色中心为长方形三落大厝有龙虎双边护厝称顶巷及后界巷护厝巷厝头尾均筑有隘门悬空还建有望楼以守更防盗今楼坏但支梁尚祖厝坐东南向西北建筑面积465平方米内有三厅二天井14间房
厦门茶俗
饮茶在厦门是极为普遍的生活习惯。许多厦门人晨起第一桩事 就是烹水泡茶,早茶不喝,整天都提不起劲。即使不大喝茶的人,家中也 必备茶具。古语"寒夜客来茶当酒",厦门是客一进门即泡茶。甚至许 多工厂、机关,也无不备有茶具茶叶,招待来访客人,而且要立刻煮水,重 换茶叶。这一习俗有时难免令人有太浪费时间的感慨,但也表现了厦 门人的好客热情。
民风民俗
节日
民俗
曲艺
景区
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 统节日。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合家围 炉(火锅)吃年饭。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 长辈把红包分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 初一凌晨,点燃爆竹“开正”。人们换上新装到 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 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 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正月 初三这天,被视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 门和外出贺年。
五月初五,端午节。过去家家悬柳枝插蒲艾,以除疫氛;中午饮 雄黄酒,以辟邪气;制相馈。汲午时水浴身,不生痱子。海上赛龙舟。
六月十五,“半年”,家家户户造米团圆,祭祖。
七月,俗称“鬼月”,由初一起“开地狱门”,放出无依鬼魂, 受阳人致祭。至月末“闭地狱门”。各街轮流“普渡”。
七月七日,“七夕”,牛郎织女相会。
厦门人把饮茶叫作泡茶。泡茶的程序非常讲究,所费的时间功夫,多 于喝茶。首先是茶具,一般喜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掌心大小,叫"小掌", 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来的茶叫"小掌茶",以别 于大壶茶。除了茶壶、茶杯,还得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臵茶 壶的茶洗。菜洗的功能是非常特殊的。以厦门茶俗,茶杯、茶壶是不能 拿到洗碗池去冲排的。更不能用手或抹布去往洗杯上的茶涨因为那些 条清被认为是最珍贵的东西,茶客是否够得上"茶仙"的称誉,不但要看你 品茶功夫的高低、泡茶的手艺,还要看你是否拥有一副茶清斑斑的茶具。

(完整word版)闽南文化传承及闽南产业发展

(完整word版)闽南文化传承及闽南产业发展

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睁开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泉州是闽南地域的文化宝库。

近2000 年的陆地开发和外国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可贵的文化遗产。

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起源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邃,“五缘〞关系尤显。

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立、丰富和睁开了闽南文化,优秀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

泉州文化不仅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根本特色,其独到的乡土情怀、民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立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现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长和创新。

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表达得舒畅淋漓,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睁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域,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这样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

泉州的软硬件好多方面赶不上厦门,可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倒是厦门可望而不可以及的。

要点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赶,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略了其产业化睁开的重要性。

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路子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睁开。

泉州人对他乡文化的冷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若是不加以保护,他乡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

我认为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

随着闽南人踪影的延长,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体有 6000 多万人。

陪同着社会的睁开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可是,不知道第 1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讲话完满部是一般话。

一般话的实行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

(完整word版)闽南门匾里有什么学问?

(完整word版)闽南门匾里有什么学问?

闽南门匾里有什么学问?在闽南地区,特别是在乡村或者老街巷里,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民居楼房门前上方的匾额上,看到刻有醒目大字,如“九牧传芳(林)”、“紫云衍派(黄)”、“荥阳衍派(郑)”、“开闽传芳(王)”、“颍水传芳(陈)”等。

那么,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又有着什么含义?“衍派”与“传芳”,二者有啥不同?闽南的家族文化独具特色,汉晋时期,中原族群南迁,带来先进的农耕文化、先进的华夏文明,在闽南地区繁衍生息,形成了姓氏文化。

姓氏衍派聚集了家族的血脉,祠堂为家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据点,为家族文化增添了色彩。

祠堂在闽南人眼中,不仅仅是宗族成员祭祀祖先的场所,还是联结姓氏血缘关系的纽带。

闽南的宗族文化带给所有闽南人的是一种传承,一种沿袭,一种习惯。

不论生活在何处,大家都是闽南人,都是闽南文化的宣传者。

“衍派”与“传芳”衍派是姓氏的发源或渊源、支脉,与传芳是姓氏中的两个方面,传芳也叫“丁号”,代表该姓氏中的一个支脉。

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

衍派:姓氏的源流星罗棋布的闽南村落,以地域和血缘为基础,往往具有一定的家族性,这使其得以稳定发展。

但同一个姓氏,就算在同一个村庄,也会有不同的衍派。

比如闽南地区的蔡氏,就有济阳衍派、莆阳衍派和青阳衍派。

传芳:铭记的历史据了解,传芳指姓氏中某个典型人物的德操、风范,或其足以垂范于后世的行为准则及赫赫声望。

以杨姓为例,杨氏人家的牌匾上很多都写的是“四知传芳”,其典故出自大家都熟悉的东汉清官杨震“四知”的故事:杨震到东莱做太守,路过昌邑,过去曾受过杨震举荐的昌邑知县王密,夜里揣着黄金来到杨震的住处,想送给杨震。

杨震拒绝,并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为无知者?”王密惭愧地回去了。

下面是部分姓氏的衍派或传芳:1.李--陇西衍派- 梧桐衍派2.王--太原衍派--开闽衍派3.张--清河衍派4.刘--彭城衍派-禄阁传芳5.陈--颍川衍派---颍水传芳-飞钱传芳6.杨--弘农衍派-印塘衍派-弘农流芳--四知传芳关西衍派7.赵--南阳衍派-天水衍派-夹马传芳8.黄--紫云(江夏)衍派-六叶传芳-燕山(泉州一带,每年正月十五在丰州都有教大型的祭祖活动9.周、兰--汝南衍派10.吴--延庆衍派---让德传芳-延陵衍派(起源吴延陵季子)11.徐--东海传芳12.孙--乐安衍派13.胡--安定传芳14.朱--沛国传芳15.高-渤海传芳16.林--西河衍派-九牧传芳-九龙衍派-金紫衍派(闽南地区的林姓大部分为九牧传芳或西河衍派)17.何--庐江衍派18.郭--汾阳衍派19.郑--荥阳衍派-荥水衍派20.董--雁门衍派21.萧--八叶传芳22.许--银清衍派- 太岳传芳–高阳传芳23.傅--版筑衍派24.曾--龙山衍派-三省传芳25.吕--渭水流芳26.苏--庐山衍派27.卢-范阳衍派28.蔡--忠惠传芳-济阳衍派29.丁--蚊筑传芳30.魏--钜鹿衍派31.叶--南阳衍派-沈根传芳32.潘--荣阳衍派33.戴--琉瑭衍派34.汪-六桂堂传芳35.田--紫荆传芳36.姚--吴兴衍派--历山传芳37.邹--东鲁名家38.熊--江陵衍庆39.江--淮阳衍派40.侯--上谷家声41.邵--博陵衍派42.兰--汝南衍派43.邵--博陵衍派44.倪--千乘衍派45.游--邵安衍派46.洪--敦煌衍派47.简--范阳衍派48.翁--始平衍派49 .卓--西河衍派50 .辛--陇西衍派51.庄--天水衍派52.灯--南阳衍派53.童--雁门衍派54.丘--河南衍派(忠实传芳)55.庄--天水衍派(锦绣传芳)-冠豸传芳56.施--钱江衍派57.颜--鲁国传芳58.柯--瑞鹊传芳59.胡--安定传芳60.肖--兰陵传芳61.饶巫--平阳四弟62.雷--冯翊流芳63.温--太原世弟64.蓝--凤仰中山65.严--天水鸿基一起来说说,你家的门匾又是什么字。

02-7.4闽南非物质民俗文化的传承

02-7.4闽南非物质民俗文化的传承

泉州古称为佛国,是闽南文化的聚集地。民俗信仰、 多神崇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旧时泉州民间信仰与崇拜活动频繁,贯穿于一年四 季,世代相传。其中一部分已融入生活,衍成民俗,构 成一幅幅独具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特色的七彩斑斓、 相映成趣的社会生活画卷。
下面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泉州的传统习俗:
5
目录
又称元日或元旦。泉州人历来十分重视过春节。
据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 “元旦,鸡出鸣,内外咸起,贴 门帖及春联,设茶果以献先祖, 拜祠堂及尊长...... 日午,复献 馔交换于先祖,明日乃撤,亦有 晚即撤者。是日,人家皆从柑祭 神及先,至元宵乃撤。”
泉州习俗
在泉州民俗信仰中,祖宗崇拜是其中一项重 要内容,凡岁时重大节日,都隆重祭敬。民国 及民国以前,泉州城内世家大族都有宗祠。正 月初一大早,各姓族人聚集祠堂礼拜祖先。
重阳传说
此后人们每逢九月初九就戴茱萸登高山, 饮菊花酒。历代相沿成为节日。唐代诗人王 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所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形象地描 绘了当时重阳节的活动。
泉州重阳民间俗
九月初九,是泉州九仙公诞辰。洛江马甲双髻 山丰山洞奉祀何氏九仙,相传素著灵应。城内信众 经常上山问卜祈梦。九月初九为大仙公应天真人诞 辰,民间俗称“仙公生”。是日,城中信众备办丰 盛供品,上丰山洞为仙公祝寿,人来车往,络绎于 道,至夜不绝。

重 阳 节
又称“登高节”、“菊花节”。节期为农历 的九月初九。古时以九为阳数,两九相逢,故称 之为重阳节。
重阳节的历史很悠久。相传先秦时期已有活 动,汉代起,对此节日开始重视。现大都以南朝 梁吴钧《续齐谐记》的传说作为重阳节来历的根

(完整版)闽南传统文化

(完整版)闽南传统文化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

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

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

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

闽南家族文化南洋传播的变化

闽南家族文化南洋传播的变化

闽南家族文化南洋传播的变化苏韶文【摘要】颇有特色的闽南家族文化,随着明清时期闽南各家族大量族裔迁移南洋,在南洋群岛广泛传播,并不断承袭下来.闽南宗亲在南洋传承的家族文化,倘若与闽南祖地相比较,基本宗旨固然没有本质不同,然而,复生和存在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异,使其从家族组织形式、组织制度、祠堂修造、族谱编修,以至家族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于闽南宗亲在南洋凝聚更大的群体力量,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南洋宗亲社会的广泛传承,对于南洋宗亲爱国爱乡传统的光大弘扬,皆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6)001【总页数】5页(P21-24,73)【关键词】闽南;家族文化;南洋;变化【作者】苏韶文【作者单位】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图书馆,福建泉州362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明清时期至近现代,闽南诸多家族有许多族裔前往南洋谋生,并最终定居南洋,闽南也因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侨乡。

随着闽南族裔在南洋不断繁衍,闽南家族文化也在南洋复生和蔓延,基本思想底蕴亦与闽南祖地别无二致。

然而,生存环境的重大差异,使闽南宗亲在南洋传承的祖地家族文化,无论是宗亲组织的建立、制度的设计,还是静态外观、活动方式,皆出现了不小的变异,形成了自身的不少特色。

这些变异,从根本上说乃是适应环境的产物或需要。

因此,不仅有利于闽南族裔在南洋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而且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南洋的传播,有利于南洋的闽南族裔弘扬爱国爱乡传统。

一、变化的主要缘由闽南宗亲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前往南洋披荆斩棘,艰难困苦的开基创业历程,随时可能遭遇的各种天灾人祸,使他们深感个人力量的单薄,唯有加强团结,结成较大的群体,形成某种合力,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南洋移民社会的环境中,结成这种群体的对象选择,首先无疑是有血缘关系的宗亲。

拢聚来自同一家族的宗亲,变个人力量为群体力量,最为现成的选择,最为有效的办法,也是宗亲们最为熟悉的东西,无疑就是借助祖地家族的传统,强调血缘关系,强化宗亲感情,通过某种组织形式,把宗亲们重新组织起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南洋群岛的闽南家族文化

南洋群岛的闽南家族文化
一 、 闽 南 家族 文化 传播 南 洋 的 多种 因素
闽南 家 族文 化指 的是 闽南 地 区 的家族 关 系 ,以及 由此 衍 生 的家 族 组织 、家 族 制 度 、家族 活 动 、家 族 观 念 ,它是 闽南 基层 社会 传统 的组织 特征 和 文化 特 征E 。历 史 上 的 闽南 ,家 族文 化 非 常 发达 。闽南 传 统家
随 着 这 些 闽 南 族 裔 扎 根 南 洋 而 广 泛 传 播 开 来 。南 洋 的 闽 南 家 族 文 化 ,相 较 于 闽 南 本 土 而 言 ,内 在 基 本 精 神 并
没 有 根 本 的 不 同 。然 而 ,文 化 环 境 的重 大 变 异 ,使 其 外 观 形 态 产 生 较 大 差 别 ,呈 现 出 自身 的 不 少 特 点 。南 洋 的
三南洋闽南家族文化的社会影响闽南族裔在南洋的活动及其所传承的闽南家族文化从历史或现实的角度看无疑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具有不少不可否认的正面价值无论对于南洋的闽南族裔个人族裔群体对于族裔所在地的南洋社会还是对于南洋闽南族裔与闽南祖地的关系均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具有多种积极的意义
第 36卷 第 3期 2018年 6月
闽 南 家 族 文 化 ,无论 对 于 南 洋 闽 南 族 裔 的 生 存 发 展 及 南 洋 社 会 文 化 繁 荣 与 经 济 进 步 ,抑 或 对 于 南 洋 闽 南 族 裔
与 闽 南 祖 地 的关 系 ,皆 产 生 了颇 为 深 远 的 影 响 。
关 键 词 :南 洋 ;闽南 ;家 族 文 化 ;传 播
泉 州 师范 学 院学报 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Vo1.36 NO.3 Jun.2018 ຫໍສະໝຸດ 南洋群 岛的 闽南家族 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家族文化与中原士民南迁的关系
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家族包括家庭与宗族两种社会实体。
“家庭”是指同居共财的亲属团体或拟制的亲属团 体。
“宗族”是指分居异财而又认同于某一祖先的亲 属团体或拟制的亲属团体。
宗族的概念
“宗者,尊也。为先祖者,宗人之所尊 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 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 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3、族产的社会文民间家族组织的另一个重要内 容,是维持家族制度得以运行的经济支柱。它与祠堂、 族谱互为配合,把族人们有效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 家族组织的基本构架。
闽南民间族产包括土地、山场、房屋、桥渡、沿海 滩涂以及水利工程、水碓碾房等生产生活设施。随着 明中叶以后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族产中 增添了诸如店屋、生息银两、墟集等方面的内容。
▲构成家族的三个要素
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一、闽南家族组织的形成历程 西晋:举族南迁,聚族而居 唐、五代:建家族祠堂
宋代:政府提倡“敬宗收族”,宣扬孝悌敬祖,宗亲 合睦的家族观念。
朱熹“宗子祭祖”方案 祠堂为中心 族田为基础 族谱为纽带 族长为统率
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一、闽南家族组织的形成历程
明清:福建的宗族家族组织已比较发达,呈现出多元 的形态特征。
▲闽南族谱发展历程
闽南的族谱,是在“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的动机驱动 下出现的。
家族族谱除了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 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四至方位和管理使用办法, 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有些 比较详细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和与外界纠纷、 人物传记、科举出仕以及义行芳名录等。
资料,也是宗族后代子孙寻根溯源的主要依据。 族谱、家乘的修撰,为家族组织的活动建立完备的档案材
料。 2)通过血缘关系世系渊源的考证,排列强调本家族血统的
高贵性,提高本族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清代名宦名儒李光地家族:“老祖伯阳公名耳,号伯阳,
谥聃,周宣王四十四年庚辰岁二月十五日生于楚之苦县属乡曲 仁里,以生时耳有漏,白发盈首,故名耳。亦呼曰老子。…… 我湖(安溪湖头)李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
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指的是家族关系以及由此发生的种 种体制、行为、观念和心态。它是一种观念, 也是一种生活形式。
家族文化是闽南传统社会生活极为重要的组 成部分,它弥散于闽南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 经济、文化、宗教、伦理、道德、家教、习俗 等等,并随着大批闽南人向外移居而播迁台湾 及东南亚各地。
第二章闽南家族文化
▲闽南重视家族组织的原因
1、中原移民对闽南家族组织的形成有决定性的 影响
2、宋代流行于闽南的理学思想的影响 宋代理学家张载主张“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 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宗法不立,则人不知统系来处,古人亦鲜有不知来处 者。 ”
理学家程颐认为“若宗子法立,则人知遵祖重本。 人既重本,则朝廷之势自尊”。
第二章闽南宗族文化
三、闽南宗族文化的社会功能 4、祭祖的社会文化功能 闽南民间的祭祖方式,可以分为四类: 1)家祭 2)墓祭(巡风水) 3)杂祭 4)祠祭
第二章闽南宗族文化

第二章闽南宗族文化
族产来源:提留祭产、劝捐、派捐
族产用途:祭祖、救济族人以及开办族学、教育子弟。
4、祭祖的社会文化功能 祭祀祖先是中国人的习惯,是尊祖敬宗的行为 体现。 中华民族重视孝道和家庭伦理 “孝亲”“忠君报国”“移孝作忠” 儒教、佛教、道教的内容 阴曹地府要有祭祀,香火不断 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祈求祖先的庇佑
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是每一部族谱中最为基本的内 容,也是族谱的核心。
▲闽南族谱的类型与格式 类型:房谱、支谱、家谱、家乘、族谱、祠谱、宗
谱、世谱、联谱、统谱等类型。 格式: 1)谱序 2)凡例和谱论 3)先世考与遗像、遗赞 4)荣恩录
5)族规 6)祠堂、坟茔 7)世系 8)传记 9)仕宦录 10)族产及其契据文书 11)家礼 12)艺文与名迹录 13)字辈谱与领谱字号
闽南民间家族祠堂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唐朝和五代时期。明 代中叶以后,闽南民间家族的祠堂建造,进入了繁荣时期。时 人所云:“近数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乡多各建祠,春秋祭 祀。”
赵氏宗祠
第二章闽南宗族文化
第二章闽南宗族文化
2、族谱的社会文化功能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尊族之次,莫过于重谱” ▲修谱的目的 1)族谱是专门记录宗族世系的书,是记载宗族历史的主要
从其表现形式看,既有强宗大族,也有弱房小族, 还有各种同居共财的大小家庭。
从家族成员间联结纽带的情况看,既有婚姻关系、 血缘关系等亲属关系,又有收养关系、过继关系等拟 制的亲属关系,还有超越亲属范畴的地缘关系或利益 关系。
从其发展规模看,既有数村一姓或一村一姓的聚 居宗族,又有跨越县界、府界以至省界的散居宗族, 并有单门独户的“客寓”家庭。
朱熹的“宗子祭祖”方案
3、明中叶以后闽南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闽南家族组织的类型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群体组织的基本形式之一. 它既是一个以血缘为主的亲属群体,以父系家长制为 主要特征的家庭联合体。 又是“聚族而居”的地缘 单位.
在家族成员之间,虽然名义上都有“同宗共祖” 的血缘关系或拟制的血缘关系,而在实际上对宗族成 员起规范和制约作用的,既可以是血缘关系,也可以 是地缘关系或利益关系。
1、以血缘关系为联结纽带的继承式家族
2、以地缘关系为联结纽带的依附式家族
3、以利益关系为联结纽带的合同式(合约式)家 族
第二章闽南宗族文化
三、闽南家族文化的社会功能 1、祠堂的社会文化功能
“祠堂者,敬宗者也” “祖宗祭祀,必诚必敬……不许苟且,亵慢先灵。……如 故犯,拿赴祠堂重责”。 祠堂是一个家族组织的中心,它既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 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 饮的地点。因此,它在闽南家族实现敬宗收族的过程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