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合集下载

百病始生课文翻译

百病始生课文翻译

百病始生课文翻译百病始生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素是人体正气的不足,提出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论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百病始生课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①。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②,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着著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③,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月真月真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其著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第一节讨论疾病的发生一、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⑴喜怒⑵。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⑶,愿闻其会⑷。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⑸。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⑹,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于其淫泆⑺不可胜数⑻。

二、论述“两虚相得”,疾病由生[原文]黄帝曰:余固⑴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⑵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⑶,与其身形,两虚⑷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⑸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⑹,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⑺,上下中外,分为三员⑻。

[补充]扶助人体正气的方法通过先天与后天调养能够扶助人体正气:就先天来说,先天禀赋在于优生,优生,首先是避免近亲繁殖;其次是选择好男女婚育的年龄,男方要比女方长3~4岁,男性30岁左右、女性24岁左右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再次是胎教。

就后天而言,后天调养在于养生即摄生,养生具体有精神调摄、适应环境、营养合理、锻炼形体等措施。

这些正是扶助正气、强盛正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这在中医学的防病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属于“上工”的范畴。

第二节阐述疾病的传变[原文]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⑴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⑵,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⑶,大经乃代⑷。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

在经之时,洒淅⑸喜惊⑹。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⑺。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⑻。

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

在肠胃之时,贲响⑼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⑽。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本章《百病始生》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素是人体正气的不足,提出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论点。

指出外感致病因素、致病的传变次序以及由表传里的各种病变。

说明精神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影响内脏的发病情况。

提出对内外三部发病的治疗原则,特别是“毋逆天时”的治则。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①。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②,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着著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③,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月真月真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灵枢·百病始生第.

灵枢·百病始生第.





【注释】 ⑴皮肤缓:缓者,弛缓不坚也,意指表虚。 ⑵抵深:抵达深处,即向内深入。 ⑶淅然:形容怕冷的样子。 ⑷其痛之时息:息,停止。指疼痛时作时止。 ⑸大经乃代:大经,指经脉,与较小的络脉相对 而言。大经乃代,指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 接替络脉受邪。 ⑹洒淅喜惊:洒淅,寒栗貌。喜惊,易惊也。
灵枢·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主要论述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外风、 雨、清、湿、寒、暑,以及喜怒等因素, 并详细论述这些病因的发病规律和病理 机转,明确提出内因在发病过程中的重 要意义,进而说明增强体质对预防疾病 的积极作用。最后以察痛知应,有余不 足,提出当补当泄的治疗原则。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⑺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⑻。 卒然⑼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 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⑽。两实相逢,众人肉坚⑾,其中于虚 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⑿,大病乃 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⒀,上下中外,分为三 员⒁。


黄帝说:我确实弄不清楚,所以向先生请教,希望听你详 尽地讲讲发病的规律。岐伯说:风雨寒热等外来邪气,不 遇人体正气虚,是不能单独伤人的。突然遇到疾风或暴雨 而不发病的人,是因为他的正气不虚,所以邪气不能单方 面地伤人。这一定要由于外来的虚邪,与人体的正气虚弱 这两个虚相结合,邪气才能伤害人体。如果气候正常,人 体正气又充实,如此两实相遇,人们都会健康不病。人之 所以被邪气所伤,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气候异常,一方面是 由于人体正气虚。如果正虚和邪实两者结合,大病就会形 成。邪气伤人有一定的部位,依据部位确定不同的病名, 有上部、下部、内部、外部,一般可分为上、中、下三部 分。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第一篇:《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附)第一节讨论疾病的发生一、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原文]⑴⑵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⑶⑷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⑸⑹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⑺⑻三部。

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二、论述“两虚相得”,疾病由生[原文] ⑴⑵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⑶⑷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⑸⑹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⑺⑻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补充]扶助人体正气的方法通过先天与后天调养能够扶助人体正气:就先天来说,先天禀赋在于优生,优生,首先是避免近亲繁殖;其次是选择好男女婚育的年龄,男方要比女方长3~4岁,男性30岁左右、女性24岁左右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再次是胎教。

就后天而言,后天调养在于养生即摄生,养生具体有精神调摄、适应环境、营养合理、锻炼形体等措施。

这些正是扶助正气、强盛正气、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这在中医学的防病学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属于“上工”的范畴。

第二节阐述疾病的传变[原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⑵⑶⑷则淅然,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

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

留而不⑸⑹⑺去,传舍于经。

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⑻脊乃强。

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五章 审察病机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第五章  审察病机

人与自然界息 息相应。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 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 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 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 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 湿邪气。
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
雨寒暑,清湿喜怒。喜 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 伤上,清湿则伤下。三 部之气,所伤异类,愿 闻其会。
即要领、要点。
伤于上部的风雨, 伤于下部的清湿, 伤于五脏的喜怒, 为三部之气。因 其所伤害的部位 有上、下、内的 不同,故称“所 伤异类”。
道理、规律。 乘虚侵袭。
指肠胃之间脂膜。
❖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
还有指腹腔之内, 脏腑之间相互联系
胃之外,募原之间, 的网络。后世温病
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学家认为邪伏膜原,
息而成积。或著孙脉,
即邪入少阳,膜原 为半表半里。
或著络脉,或著经脉,
或著输脉,或著于伏冲 邪气留滞于脉,逐
之脉,或著于膂筋,或 渐长成积块肿物。 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 息,即生长。
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
胜数。
浸淫传布。淫,浸淫。泆, 同溢,有扩散之意。
分析
本段概述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 病规律。
1.百病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风雨寒暑清湿——后世发展为六淫学说
病因 喜怒——泛指七情过激
饮食劳倦房室(见第四段) ——后世称不内外因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有 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于缓筋,邪气淫泆,不 可胜论。
谓循行于腹内 之筋,指足阳
明之筋。
分析
❖ 1、本段原文论述了外感虚邪贼风所致 疾病的一般传变规律。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译文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译文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译文
百病的起源,在第六十六章中译为:
江上的自然景观有一座小山,叫做百病始生。

这座山上的百草繁茂,这就是百病的根源。

百病从这里开始萌发,扩散到人体。

人体平衡是健康的关键,人们应该保持身心的平衡,以免百病侵袭。

当人们失去平衡,精神紧张或身体疲劳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只有通过调节身心,寻找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节奏,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

这样,我们才能远离百病的困扰,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灵枢·百病始生》讲稿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灵枢·百病始生》讲稿 中医基础理论+四诊

伤外(体表)
病起于阳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风为阳邪、雨从上 往下运行,所以风雨之 邪乘虚侵袭易于侵伤害 ⑹袭虚:乘虚侵袭。 人体的上部。
这就是不同邪气侵 犯人体而易于引起发病 的三个部位。
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
风雨六淫
风雨 自天而降
伤上
伤外(体表)
病起于阳


至于其淫泆⑺不可胜数⑻。
之邪而不病者是因 该人体质强壮、正 气不虚的缘故,即 正气在发病中起到 决定性的作用。
小伙子说:身体 强壮,我不得病!
此必因虚邪之风⑶,与其身形,两虚⑷
相得,乃客其形。
如果遇到疾风暴雨六 ⑶虚邪之风:虚邪,虚 淫之邪侵袭而生病的,这
本句是说风雨寒 热六淫之邪必须与人 体正气虚弱结合,才 能引起发病。
常言道:苍蝇不 叮无缝的蛋!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
不能独伤人。
本句是举例说
明逢疾风暴雨六淫
有的人突然遇到了急 风暴雨的侵袭,却不发生 疾病,就是由于该人体质 强壮、正气不虚的缘故。 所以说邪气不能单独伤害 人体而致病。
由于喜怒等情志发自内脏、内脏又属阴,因此 凡是喜怒等情志不节的就会伤害内脏 ,而内脏受
伤发病就是病起于在里的阴分。

喜怒情志不节

伤脏(伤内脏、伤中)
伤内(内脏)
பைடு நூலகம்病起于阴


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
寒湿为水、属阴,出于地气,地气自下向上
运行,所以寒湿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下部。
寒湿之邪侵袭
伤下
清湿 自地而生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 或起于阳,请言其方⑸。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原文及翻译
灵枢·百病始生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百病之始生也,皆由于气,或多或少,或引衰或丧其常,或因邪失其真,或失于时,或逆于经,或犯于毒,或从于喜怒,或因于饮食,或起于寒温,或发于运动,或生于不洁,或因于过劳,或本于性情,或从于物变,或因于风雨,或从于物候,或本于内外。

余今欲闻此病之始生,何以解之
岐伯对曰:此皆出于气数之多少,及其荣卫之行,其所由生也。

故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气行荣卫,则病生于外,气行不荣卫,则病生于内。

今以十二经脉论之,则阳明之经多病,太阳之经少病,厥阴之经病生于内,少阳之经病生于外。

此皆出于荣卫之行也。

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百病的起源,都是由于气的多寡,或者气的引领虚弱,或者邪气去真气,或者失去了定时,或者违反了经脉的方向,或者受到毒气的侵袭,或者由于情绪的喜怒,或者因为饮食问题,或者由于寒热问题,或者因为运动问题,或者由于不洁问题,或者因为过度劳累,或者源于个人的性情,或者由于外部有害条件的变化,或者由于风雨天气,或者由于气候变化,或者由于外界和内部问题。

我现在想要问,这些疾病的起源是如何解释的呢”
岐伯回答说:“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于气的多少和荣卫气的运行情况所
导致的,因此多气则多病,少气则少病,荣卫气行正常,则病生于外,荣卫气行不正常,则病生于内。

现在以十二经脉来论证,阳明经常见疾病,太阳经很少出现疾病,厥阴经的疾病发生在内部,少阳经的疾病发生在外部。

这些都是由于荣卫气的运行情况而导致的。

”。

「学习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百病始生

「学习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百病始生

「学习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百病始生《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百病始生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翻译】黄帝问:岐伯道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阴冷、潮湿等邪气的侵袭和喜怒哀乐等情志所伤。

喜怒不加节制,会使内脏受损伤。

风雨寒暑之邪,则伤人体外部。

风雨之邪,会损伤人体的上部;阴寒潮湿之邪,会侵害人体的下部。

造成人体上部、内部和下部损害的三种邪气不同,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翻译】岐伯回答说: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风、雨、寒、暑属于气候变化,阴冷潮湿则为大地环境,从致病的角度,他们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邪气,所以有的先发生在阴分,有的先发生在阳分,我就此讲讲其中的道理。

凡喜怒不节等情志不调而发病的,则内伤五脏,五脏属阴,所谓病起于阴。

阴冷潮湿这种邪气容易乘虚侵害人体下部,所谓病起于下。

风雨寒暑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所谓病起于上。

这是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分为三个方面。

至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就更加复杂,难以计数了。

【原文】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翻译】黄帝说:我对千变万化的病情当然不能讲清楚,所以才请教你,希望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六、《灵枢·百病始生》讲稿(1)

六、《灵枢·百病始生》讲稿(1)

⑶其痛之时息:《 针
若邪气留而不除,就会
灸甲乙经》作“其病时痛 传入络脉。
时息”。 指疼痛时作时
邪气留止络脉则络脉运
止,有间歇。
行凝滞,故肌肉痠痛。若
《黄帝内经》(释译图析)
《 灵枢 ·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
实用文档
篇名解释
百病始生
因本篇着重讨论了疾病 百病,泛指多种疾病。 发生的原因、邪入的部位、
始生,即开始发生。 病邪的传变及其见证和治疗
《类经· 疾病
原则等,
类 · 二》注云:“百病始 故以百病始生名篇。
生,无非外感、内伤, 而 如 《灵枢注证发微· 卷 复有上中下之分也。” 八》云:“ 内有百病始生,
实用文档
[小结]
本文主要讨论“两虚相得”、疾病由生的外感病 的发病机理。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矛盾 斗争的体现。
就是说,邪气固然能致病,但是不通过正气之 虚,邪气是不能单独伤人发病的。
这不仅说明了外感病的发病机制,而且还突出 说明了祖国医学以内因为主的发病观点。
实用文档
[临床意义]
实用文档
[注解释义]
黄帝问于岐伯曰: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 雨寒暑,清湿⑴喜怒⑵。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 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⑶,愿闻 其会⑷。
⑴清湿:“清”,通“凊”,寒冷。清湿,此谓居处 环境寒冷潮湿。
⑵喜怒: 此泛指喜怒等情志致病因素。 ⑶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三部之气,指伤于上部的风 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情志刺激,是三 种不同性质的病邪。 所伤异类,指上述邪气性质不同, 伤人的部位不同。 ⑷会: 《经籍纂诂》注:“会,要也。”即要领、要 点。
实用文档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doc》本章《百病始生》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neijing/179657.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第66诗解1《类经》张景岳13卷2百病始生邪分三部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第66诗解1《类经》张景岳13卷2百病始生邪分三部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第66诗解1《类经》张景岳13卷2百病始生邪分三部《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第66诗解1《类经》张景岳13卷2百病始生邪分三部题文诗: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外感内伤,百病始生,喜怒伤脏,风雨伤上,清湿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或起于阴,或起于阳.喜怒不节,则伤其脏,病起于阴;清湿袭虚,病起于下,风雨袭虚,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淫泆,不可胜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伤人,卒然而逢,疾风暴雨,无虚不病.病者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四时正气,两实相逢,众人肉坚,邪不能入.其中虚邪,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虚邪中人,始于皮肤,表虚肤缓,其腠理开,邪入毛发,入则抵深,则毛发立,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传舍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伏冲,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肠胃,贲响腹胀,其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之不化,多热溏糜.留而不去,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伏冲,或着膂筋,肠胃膜原,上连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黄帝内经》灵枢 ●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黄帝内经》灵枢 ●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导读:【题解】百病,泛指一切疾病。

始生,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初始原因。

因本篇主要论述了疾病的病因分类、外感病发生的机理及传变层……【题解】百病,泛指一切疾病。

始生,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初始原因。

因本篇主要论述了疾病的病因分类、外感病发生的机理及传变层次,所以篇名为"百病始生"。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日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至于其淫浃,不可胜数。

【提要】本段主要论述了疾病的病因分类。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道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阴冷、潮湿等邪气的侵袭和喜怒哀乐等情志所伤。

喜怒不加节制,会使内脏受损伤。

风雨寒暑之邪,则伤人体外部。

风雨之邪,会损伤人体的上部;阴寒潮湿之邪,会侵害人体的下部。

造成人体上部、内部和下部损害的三种邪气不同,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风、雨、寒、暑属于气候变化,阴冷潮湿则为大地环境,从致病的角度,他们是三种不同性质的邪气,所以有的先发生在阴分,有的先发生在阳分,我就此讲讲其中的道理。

凡喜怒不节等情志不调而发病的,则内伤五脏,五脏属阴,所谓病起于阴。

阴冷潮湿这种邪气容易乘虚侵害人体下部,所谓病起于下。

风雨寒暑之邪容易侵袭人体的上部,所谓病起于上。

这是根据邪气的致病特点分为三个方面。

至于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就更加复杂,难以计数了。

【原文】黄帝日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日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

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黄帝内经灵枢篇第66篇百病始生本章《百病始生》论述百病发生的原因,有外来致病因素和精神致病因素,而最根本的因素是人体正气的不足,提出了“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论点。

指出外感致病因素、致病的传变次序以及由表传里的各种病变。

说明精神因素和饮食因素等影响内脏的发病情况。

提出对内外三部发病的治疗原则,特别是“毋逆天时”的治则。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①。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②,故皮肤痛。

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

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肾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着著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③,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著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小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月真月真满雷引,故时切痛,其著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原 文]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 以知其应[1],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 逆天时,是谓至治[2]。
1.察其所痛,以知其应:痛,病痛,此指疾病的外候。 应,相应,指内在的病位及病变。即以表知里,审查外 候,察知脏腑的病变。
2.至治:至,极也。至治,即最恰当的治疗。
【理论阐释】
诊治疾病的一般原则
(1)以表知里察得病处,以使针药达于病所; (2)明辨证候虚实,以正确地运用补泻方法; (3)治疗措施顺应天时,即因时制宜。
【练习题】
1.简述邪气、正气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2.外邪伤人是如何传变的? 3.概述积的病因病机。
1.积的病因 (1)寒邪是导致积的最重要因素,故文中说“积之始 生,得寒乃生”。 (2)寒邪之外,情志失和,饮食失调,起居不节,劳 倦过度等也是积生成的重要病因。 2.积的病机:寒凝、气滞、血瘀、津停,积聚不散, 日渐成积。 3.临床意义 (1)治疗上,积块一类慢性痼疾,当以温经散寒、调 理气机为大法,适当选用行气导滞、活血化瘀、化痰利水 等方药,坚持长期治疗。 (2)慎防寒邪,合理饮食,调畅情志,避免劳倦,对 于预防积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六、邪入五脏为病
[原 文]
黄帝曰:其生于阴[1]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 重寒伤肺[2];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 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 病者也。
1.生于阴:指病起于五脏。
2.重寒伤肺:重寒指外寒加内寒。《灵枢·邪气脏腑病 形》:“形寒寒饮则伤肺。”
[理论阐释]
五积散
苍术、桔梗各600克,枳壳、陈皮各180克,芍药、白 芷、川芎、川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各90克, 厚朴、干姜各120克,麻黄180克

百病始生原文和白话文(灵枢66)

百病始生原文和白话文(灵枢66)

百病始生原文和白话文(灵枢66)百病始生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翻译】黄帝问岐伯说:各种疾病的开始发生,都是由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等内外诸因所致。

喜怒失去控制而过分,就会伤及内脏;风雨加身,乘虚而入,就会伤及人体的上部;感受了清冷阴湿之气,就会伤及人体的下部。

上中下三部之气,对人体的伤害各不相同,请谈谈它们的遇会聚合。

【原文】歧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翻译】岐伯说:三部之气各不相同,或起发于阴内,或起发于阳表。

让我来谈谈其中道理。

喜怒失去节制,就会伤及内脏,伤及内脏则病发于阴内;清冷寒湿乘虚袭入,从尻、足而上,则疾病起发于下部;风雨乘虚袭人,从头、背而下,则疾病起发于上部。

这就是百病初发时的三大部位。

待到病邪侵淫扩散,就不可一一数说了。

【原文】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翻译】黄帝说:我确实是数说不出各种疾病的部位、名称,所以向天师请教,希望全部了解其中道理。

【原文】歧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翻译】岐伯说:风雨寒热,如不得虚邪之气,是不能单独伤害人体的。

人有时突然遇到狂风暴雨,而没有得病,这是因为没有虚邪,所以不能伤人。

这说明必须是虚邪之风与人体的宿虚两相遇合,外邪才能侵入并留止体内而引发疾病。

如果风雨寒热顺应季候节令,而人又身体强健,皮肉坚实,这是所谓“两实相逢”,是不会得病的。

人为虚邪所伤,是由于四时不正之气与人体的虚弱所致,形体虚弱与邪气盛实相遇合,于是形成大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1.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1.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掌握病邪与病位的关系 2.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正与邪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2.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正与邪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则 3.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3.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掌握积的病因病机 4.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4.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了解外感病的传变机理与一般规律 5.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5.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了解邪入五脏为病的一般情况
校释
1.虚邪:泛指四时不正之气。 灵枢·九宫八风》 1.虚邪:泛指四时不正之气。《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 虚邪 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 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 主杀主害者。 也,主杀主害者。”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和虚人。相得,相合。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虚,虚邪和虚人。相得,相合。 两虚相得 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遇、相合, 客,侵犯。言邪气与正气虚弱两种情况相遇、相合,虚邪 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明显的病态。 就会侵犯人体而产生明显的病态。 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 3.两实相逢,众人肉坚:两实,言天气正常和正 两实相逢 气充实;肉坚,指肌肉坚实,健康无病。 气充实;肉坚,指肌肉坚实,健康无病。 4.三员 即三部。 三员: 4.三员:即三部。
[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
不同邪气发病的部位特点
邪气性质不同,侵害人体的部位不同,发病有“或起于阴, 邪气性质不同,侵害人体的部位不同,发病有“或起于阴, 或起于阳”之分。 或起于阳”之分。 情志内伤,病多发于五脏, 情志内伤,病多发于五脏,故“喜怒不节则 伤脏”而病起于内。 伤脏”而病起于内。
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 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故“清湿袭虚, 清湿袭虚, 则病起于下” 则病起于下”。
灵枢· 灵枢·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篇
解]
百病:多种疾病。 百病:多种疾病。 始生:开始发生。 始生:开始发生。 本篇着重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 本篇着重讨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邪伤人的途
径、部位,疾病传变的机理,重点论述了严重疾病 部位,疾病传变的机理, “积”的发生。由于全篇重在论述疾病的发生,故 的发生。由于全篇重在论述疾病的发生, 以“百病始生”名篇。 百病始生”名篇。
《素问·举痛论》第三十九篇 素问·举痛论》 冲脉起于关元, 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 素问·气府论》 《素问·气府论》第五十九篇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灵枢·逆顺肥瘦》第三十八篇 灵枢·逆顺肥瘦》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 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 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 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 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 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 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 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 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 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趾间,渗诸络而温肌肉。
1.大经乃代:大经,指经脉。代,是替代。大经乃代,指 大经乃代:大经,指经脉。 大经乃代 是替代。大经乃代, 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邪气由络脉深入经脉,经脉接替络脉受邪。 2.洒淅喜惊:洒(xiǎn)淅,寒栗貌。洒淅喜惊指患者寒 洒淅喜惊: 洒淅喜惊 淅 寒栗貌。 栗频频难以自控,犹如受了惊恐一样。 栗频频难以自控,犹如受了惊恐一样。 3.传舍于输:输,即下文所谓输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传舍于输: 即下文所谓输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传舍于输 4.伏冲之脉:冲脉隐行于脊柱内的部分,部位较深,故称。 伏冲之脉: 伏冲之脉 冲脉隐行于脊柱内的部分,部位较深,故称。 5.募原:募与膜通,募原即膜原,此指肠胃之间的脂膜。 募原: 募原 募与膜通,募原即膜原,此指肠胃之间的脂膜。 6.息而成积:息,生长。积,积块。息而成积言邪气留于 息而成积: 生长。 积块。 息而成积 肠外募原之间的脉中,气血凝聚而不行,日久生长出积块。 肠外募原之间的脉中,气血凝聚而不行,日久生长出积块。 7.膂筋:附于脊膂之筋。 膂筋: 膂筋 附于脊膂之筋。 8.缓筋:循于腹内之筋,指足阳明之筋。 缓筋: 缓筋 循于腹内之筋,指足阳明之筋。
(二)病证的命名方法
正名有助于人们的交流,有助于学术进步, 正名有助于人们的交流,有助于学术进步,故古 医家极为重视对疾病的命名。 医家极为重视对疾病的命名。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说明依据邪气侵袭、 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说明依据邪气侵袭、 居留的部位而确定相应的病名是《内经》 居留的部位而确定相应的病名是《内经》给病证命名 的主要方法之一。如上所述, 的主要方法之一。如上所述,情志内伤多伤脏而病起 于内,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多先伤人体下部, 于内,地之清湿属外感之阴邪,多先伤人体下部,天 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多先伤人体上部,故疾病常常 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多先伤人体上部, 分为上下中外三部。 分为上下中外三部。
天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 天之风雨属外感之阳邪,故“风雨袭虚, 风雨袭虚, 则病起于上” 则病起于上”。
二、邪气、正气与疾病的发生 邪气、
[原 文]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黄帝曰 : 余固不能数 , 故问先师 , 愿卒闻其道 。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 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 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 因虚邪[1]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2], 两实相逢,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 两实相逢,众人肉坚[3]。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 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 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 上下中外, 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4]。
一、邪气与病位
[ 原 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 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清湿[1]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所伤异类, 岐伯曰: 三部之气[2],所伤异类,愿闻其会[3]。岐伯曰:三部之气各 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 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藏, 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 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 病起于上,是谓三部。 不可胜数。 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4],不可胜数。 1.清湿: 1.清湿:清,寒也。清湿,即寒湿之邪。 清湿 寒也。清湿,即寒湿之邪。 2.三部之气 伤于上部的风雨之邪, 三部之气: 2.三部之气:伤于上部的风雨之邪,伤于下部的寒 湿之气,伤于五脏的喜怒之气。 湿之气,伤于五脏的喜怒之气。 3.愿闻其会 愿闻其会: 要也,要点,要领。 3.愿闻其会:会,要也,要点,要领。 3.淫泆 淫泆: 浸淫; 布散。淫泆, 3.淫泆:淫,浸淫;泆,布散。淫泆,言病邪在体 内浸淫、扩散。 内浸淫、扩散。
(一)外感病的Βιβλιοθήκη 病机理[理论阐释] 理论阐释]
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是《内经》对外感病发病机 1.“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这是《内经》 理的高度概括。人体感受外邪而发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 理的高度概括。人体感受外邪而发病,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 外有虚邪之风,内有身形之虚,两者相合,其病乃生。 即外有虚邪之风,内有身形之虚,两者相合,其病乃生。若不存 在这两种基本因素,而是“两实相逢” 则人不会得病。 在这两种基本因素,而是“两实相逢”,则人不会得病。 2.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尽管 正气不足在发病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两虚相得”就会导致疾病, “两虚相得”就会导致疾病,但在一般情况下正气 是决定受邪发病与否的关键,故文中指出“ 是决定受邪发病与否的关键,故文中指出“风雨寒 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而无虚之人, 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而无虚之人,即便 卒然逢疾风暴雨” 也不会受邪疾病。 是“卒然逢疾风暴雨”,也不会受邪疾病。
• 虚风之邪,虚邪。 虚风之邪,虚邪。 •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黄帝曰:黄帝曰:余闻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黄帝曰:黄帝曰: 》:黄帝曰 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 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 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 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 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 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 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 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 自去。 自去。 •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 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 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 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 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 此之谓也。 此之谓也。
三、外邪伤人之传变
[原 文]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 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 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 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 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 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 痛之时息, 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 痛之时息,大经乃代[1]。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 留而不去, 在输之时, 洒淅喜惊[2]。留而不去,传舍于输[3]。在输之时,六经不通 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 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4], 在伏冲之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 在伏冲之脉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 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 之间,留著于脉。 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5]之间,留著于脉。稽留 而不去, 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 而不去,息而成积[6]。或著孙脉,或著络脉,或著经脉,或 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 著输脉,或著于伏冲之脉,或著于膂筋[7],或著于肠胃之募 邪气淫泆, 原,上连于缓筋[8],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