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沙市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考)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2020级

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学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各地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元谋人、北京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古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直接史料,要通过

A.神话传说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新D.考古发掘

2.《三字经》中载:“夏(禹)传子(启),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据此可知,在夏朝出现了

A.社会等级制度B.内服外服制度 C.王位世袭制度D.财产私有制度

3.商代“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才承认商王的统治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则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这表明西周

A.专制皇权得到加强B.国家实现了真正统一

C.分封对象只限亲族D.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4.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B.血缘纽带C.等级严格D.地方分权

5.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的,他们已初步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6.西周末年,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春秋中期,“公田不治”现象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

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

A.直接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

C.标志着全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

7.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不是商王赐予的,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天子由夏商时期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8.商鞅变法之前,秦人夷狄之风颇炽,无华夏的礼乐法度。如此既不利于营造政治合法性,也不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商鞅颁布“分异令”:父子兄弟不可同居共财,而须另立门户,各自谋生;家富出分,家贫出赘,此举

A.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B.是基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D.是为配合“休养生息”政策

9.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

A.缓和诸侯纷争 B.强化中央集权C.构建平等社会D.规范社会秩序

10.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最终在战国末期,法家的“刑法”思想占据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A.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B.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11.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的变化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导致土地私有制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12.学者弘亿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后世两千年打下了两个生存基础,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主要思想皆从这里发源,主要制度皆由此时奠定。据此可知

A.百家争鸣推动了官僚政治建立B.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东周时确立

C.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D.各学派在此阶段呈现协调发展

13.战国人向往三代的淳朴民风,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不满。韩非子指出,先前“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如今“人民众而货财寡”引起“民争”。韩非子认为民由“不争”到“争”的根源是

A.道德品质的变化B.政治制度的变化

C.物质条件的变化D.文化修养的变化

14.西周的宗室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可取得世卿世禄的特权。战国时大量的士因才学受到国君赏识而成为国之重臣,如李悝、吴起和郭隗。这些原本没有世袭特权的士进入高级统治阶层

A.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B.有利于官僚制度的形成

C.导致百家争鸣局面出现D.表明贵族政治全面崩溃

15.据《左传》可知,陈在楚庄王、灵王、惠王时曾经四度为楚所灭而为“县”,晋在春秋中叶也已较普遍地设置县。最初的县都设在边地,多为国君直属的边地军事重镇,县之长官由国君任命,可以世袭。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已普遍推行郡县制B.依据血缘关系授官职

C.诸侯重视加强集权D.官僚政治已初步形成

16.下表是《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A.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B.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D.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17.据史料记载,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在发布诏令时经常用“朕”作为自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也成了天下的共主,自然而然就会延续天子的自称,不同的是,秦始皇对“朕”进行了制度化规定,即只有皇帝才可以将“朕”作为自称。这反映了

A.秦始皇完全继承了西周的制度B.秦始皇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

C.秦始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D.秦始皇试图使权力具有神秘性

18.秦代丞相统领百僚,为文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但无统兵之权;太尉统兵,为武官之长,但无调兵权,调兵权控制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参与机要、监察百官。秦朝这样安排的根本目的是

A.使官员相互配合B.使官员彼此牵制

C.保证皇权的独尊D.调动官员积极性

19.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才使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推行和落实。这说明

A.县制有利于国家政令的贯彻落实B.郡县制在秦朝得到全面实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得以实行的前提D.秦始皇重视政策的全面落实

20.秦朝时,诽谤罪的基本内涵是“非上”,即对皇帝人身或言行的非议。汉武帝时,诽谤罪发展到极致,出现“腹诽”之罪,即“腹诽而心谤”,许多获罪者并非因为捏造事实诽谤皇帝,而是因为直言进谏触怒统治者。诽谤罪发展的根源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