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教学设计
碰撞理论教学设计

碰撞理论教学设计韦飞雪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深感到有好些地方,只跟着课本讲不通顺,学生学过之后云里雾里,我想,学生学不清楚,主要是老师就没搞清楚,比如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的依据上,有时酸碱性不明,而考题中出现的有时酸有时碱,让老师也有把握不住的感觉。
氧化还原反应中,如果不能从大观念所有反应都是可逆的这点出发,对于可逆反应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氧化性这点上就要出问题。
究竟谁氧化性强呢?有时课本中描述的实在左,难以看懂。
下面我就把碰撞理论部分的概念体会写一写,是我通过学习后并和同行讨论后的收获,也希望得老师的指导。
在高中化学新课标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绪言中讲到了有效碰撞理论。
课本上的描述比较复杂,不容易懂。
只看课本,很难懂,经过深入的思考,我觉得用如下几个问题引导,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部分知识,学生应该能容易接受。
在这里我改用了一些用语,把知识系统化,明白化了。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有效碰撞理论的基本观点。
能力目标:通过有效碰撞概念模型的学习,学习在化学中把概念模型化,提高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微观反应过程的合理想象,感受微观世界的奥妙,引起学生探索科学世界奥秘的兴趣,为以后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打下基础。
重点:理解有效碰撞模型相关的概念。
难点:有效碰撞模型的建立。
上课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
1.什么是有效碰撞?2.发生有效碰撞的条件是什么?3.什么是活化分子?4.什么是活化能?活化能的大小和反应速率有什么关系?5.有没有活化能很低的反应?6.碰撞理论和化学反应速率有什么关系?二、分析问题,师生互动。
1.什么是有效碰撞?[板书]能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叫做有效碰撞。
[讲解]碰撞理论认为的反应物之间要发生碰撞,首先必须反应物分子之间发生碰撞,不碰撞不可能发生反应,但碰撞了也不一定发生反应。
分子之间的碰撞次数是很多的,但大多数的碰撞为无效碰撞。
打个比方,就象男人和女人碰面的机会是很多的,但不一定每次碰面都擦出爱情的火花。
碰撞教案教学设计方案

碰撞教案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理解碰撞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碰撞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能够通过碰撞实验观察和分析碰撞过程;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碰撞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碰撞动量守恒定律;3.碰撞动能守恒定律;4.碰撞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碰撞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学生对碰撞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碰撞的概念和现象。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通过多媒体教学,讲解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阐述碰撞动量守恒定律和碰撞动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三、实验设计(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关于碰撞的实验;2.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2.老师和助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实验的进行顺利。
五、实验分析(20分钟)1.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实验结果分析;2.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碰撞动量守恒和碰撞动能守恒的应用。
六、归纳概括(15分钟)1.学生归纳总结碰撞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2.强调碰撞动量守恒和碰撞动能守恒的重要性。
七、小结(5分钟)1.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2.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手段和媒体: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碰撞的场景和实验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地引入和解释碰撞知识点。
2.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碰撞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方法:1.实验报告评分: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包括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等。
2.课堂讨论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评估他们对碰撞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碰撞教案教学设计方案

碰撞教案教学设计方案碰撞教案教学设计方案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
2.前后四个同学按段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句子。
3.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细读课文,探究情感1.自学第一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第二节,想想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在书上做些批注。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节。
5.学习第三节:你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一节的理解吗?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课堂练习:写一段话,以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说明“将心比心”。
碰撞教案教学设计方案2(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今天来咱班作客的可不止这些听课老师哟,还来了位神秘的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谁吗?它就是小露珠。
2、板题。
露是咱们今天要新认识的第一个生字朋友,怎么很快记住它呢?(指名说识记方法)你们都记住了吗?一起来叫叫它的名字。
3、读题。
小露珠来咱们班作客,你欢迎吗?那就真切、热情地一起叫叫它的名字吧。
(齐读课题)4、见过小露珠吧?什么时候见的?在哪见过的?什么样子?(二)初读感知1、小露珠可害羞了,他现在还不好意思跟大家见面呢,它说,要等和大家熟悉了,再出来和你们见面。
怎么才算熟悉呢?请看。
(出示读书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露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文章能不能读顺,关键之一,生字字音能否读准小露珠给我们来了哪些生字朋友呢?(出示课后生字)呀,还真不少呢!没关系,团结起来力量大!咱们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些生字,比比哪组记得快、记得准,怎么样?(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3、检查情况:(1)(出示生字)哪个小组认识这些字?指名小组内轮着读,其他同学竖起耳朵听,如果有不正确的,帮他纠正。
强调钻是多音字(2)这些生字朋友又带来了词语朋友。
(出示词语)练习读,指名读。
高中物理_碰撞_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6.4 碰撞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2.了解微粒的散射(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体会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碰撞的区别,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教学难点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碰撞球,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是什么?2、如何判断动量是否守恒?(二)引入新课通过日常见到的碰撞现象,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答碰撞的两个特点:时间特点和作用力特点,得出结论:碰撞过程动量守恒,做碰撞球实验,进一步引导:碰撞过程机械能是否守恒?(三)进行新课一、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1.弹性碰撞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
播放动画,引导学生理解弹性碰撞的含义。
注意:弹性碰撞后的物体不发生永久性的形变。
2. 非弹性碰撞:如果碰撞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这样的碰撞叫做非弹性碰撞。
播放动画,引导学生理解非弹性碰撞的含义。
说明:碰撞后两物体连在一起运动,这类碰撞叫完全非弹性碰撞。
此类碰撞是非弹性碰撞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系统机械能损失最多 3. 弹性碰撞的规律 :引导学生推导111122m m m υυυ''=+222111122111222m m m υυυ''=+()22111v m v v m '='-()()22211111v m v v v v m '='-'+221111v m v m v m '+'=211vv v '='+121112m m m m υυ-'=+121122m m m υυ'=+(1) 若 m 1 = m 2,则 ʋ1ʹ = 0、ʋ2ʹ = ʋ1,相当于两球交换速度(2) 若 m 1 > m 2, 则 ʋ1ʹ > 0,且 ʋ2ʹ一定大于 0(两球同向运动, 且ʋ2ʹ > ʋ1ʹ) (3) 若 m 1 < m 2 , 则 ʋ1ʹ < 0,且 ʋ2ʹ一定大于 0(质量小的球反弹)(5) 若 m 1 >> m 2 , 则 ʋ1ʹ = v 1, ʋ2ʹ= 2ʋ1 (质量大的球速度不变,小的球2倍速运动)(4) 若 m 2 >> m 1 , 则 ʋ1ʹ = v 1, ʋ2ʹ= 0(质量小的球原速率反弹,质量大的球不动)4. 非弹性碰撞 ʋʋ2 地面光滑11221122m m m m υυυυ''+=+222211221122k 11112222m m m m E υυυυ''+=++∆5. 完全非弹性碰撞ʋ1ʋ2地面光滑222112212kmax 111()222m m m m E υυυ+=++∆112212()m m m m υυυ+=+例1 质量相等的 A 、B 两球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沿同一直线、同一方向运动,A 球的动量是 7 kg·m/s ,B 球的动量是 5 kg·m/s , A 球追上 B 球发生碰撞,碰撞后两球的动量可能值是( )A. p Aʹ = 6 kg·m/s , p B' = 6 kg·m/sB. p Aʹ = 8 kg·m/s , p B' = 4 kg·m/sC. p Aʹ =2 kg·m/s , p B' = 14 kg·m/sD. p Aʹ = 4 kg·m/s ,p B' = 17 kg·m/s分析讲解: 碰撞过程动量守恒,'p 'p p p B A B A +=+知:A 、B 、C 都满足.'V 'V B A ≤,知:A 、C 也都满足.总动能不能增加,即2mP2m P 2m P 2m P 2B2A 2B 2A '+'≥+得:只有A正确了判断碰撞过程能否发生的依据1. 动量守恒;2. 动能不会增加;3. 符合实际情况。
高中物理碰撞教案

高中物理碰撞教案1. 了解碰撞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3. 能够应用碰撞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碰撞的概念和分类,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碰撞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碰撞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碰撞是什么,碰撞有哪些种类。
二、讲解碰撞的概念和分类(10分钟)1. 碰撞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的相互作用。
2. 根据碰撞前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将碰撞分为完全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和部分弹性碰撞。
三、讲解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15分钟)1.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条件下,系统总动量守恒,即碰撞前后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 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决一些碰撞问题。
四、讲解碰撞的能量守恒定律(15分钟)1. 能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条件下,系统的总机械能守恒,即碰撞前后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2. 利用能量守恒定律可以解决一些碰撞问题。
五、解决实例问题(15分钟)教师出示几个碰撞问题,让学生尝试应用碰撞定律解决。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碰撞的概念和分类;2. 让学生总结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方法。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题;2.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良好,学生对碰撞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基本的了解,对碰撞定律的应用也有一定的掌握。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碰撞定律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车辆碰撞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车辆碰撞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车辆碰撞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物理概念。
2. 掌握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3. 能够应用碰撞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碰撞的基本原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车辆碰撞问题的实际应用分析和解决。
三、教学内容:1. 车辆碰撞的基本情况和分类。
2.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公式推导。
3. 车辆碰撞问题的具体案例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车辆碰撞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碰撞问题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介绍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碰撞会发生,如何影响碰撞结果。
3. 理论分析:讲解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公式推导,让学生掌握碰撞问题的基本理论知识。
4. 案例分析:通过解决不同类型的车辆碰撞问题,让学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归纳:总结碰撞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巩固学生对碰撞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6.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探讨其他类型的碰撞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碰撞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解决碰撞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反馈:1. 及时纠错: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及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2. 知识强化:通过课后作业或练习巩固碰撞问题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
2.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和展示案例分析。
3. 实验装置:用于演示碰撞实验和观测现象。
八、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
2. 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第一章 5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设计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本观点和性质。
2. 掌握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守恒规律。
3. 能够运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弹性碰撞的性质和应用。
* 非弹性碰撞过程的能量守恒规律。
2. 教学难点:* 理解非弹性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损失。
* 运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本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实物模型、实验器械等。
* 准备教学内容:相关案例、习题、实验演示等。
* 准备教学时间:约90分钟(含休息时间)。
* 准备教学人员:物理教师、助教等。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观点,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例如:* 子弹打入木块,弹簧压缩和恢复的过程。
* 球碰到墙壁后弹起来的过程。
* 跳水运动员入水的过程等。
然后向学生诠释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公式和定理: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本公式和定理,包括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理等。
让学生了解这些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3.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模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模型,例如完全弹性碰撞、非完全弹性碰撞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不同情况下的结果和变化。
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
4. 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本规律。
例如,可以让学生用小球和墙壁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反弹的高度等。
5. 教室讨论:让学生对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通过讨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总结和回顾:在课程的最后,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回顾,让学生对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知识有一个完备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科版高中物理碰撞教案

教科版高中物理碰撞教案
教学内容:碰撞
教学目标:了解碰撞的基本概念,并能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碰撞的类型和性质。
教学难点:碰撞中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科书、教学PPT、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入碰撞的概念,让学生回顾碰撞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展示碰撞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理论学习(15分钟)
1.介绍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讲解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原理。
3.示范一些碰撞实验,让学生理解碰撞现象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20分钟)
1.给学生布置一些碰撞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碰撞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四、拓展应用(10分钟)
1.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了解碰撞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讨论碰撞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五、总结反思(5分钟)
1.对碰撞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
2.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留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2.布置下节课主题。
教学延伸: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和进行更复杂的碰撞实验,来进一步深化对碰撞原理的理解。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检查学生对碰撞概念的掌握情况。
碰撞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碰撞现象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二、实验原理碰撞是指两个或多个物体在相互作用下,速度、方向和动能发生改变的现象。
根据碰撞过程中动量和动能的守恒定律,可以分析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实验器材1. 球台;2. 球;3. 水平桌面;4. 速度传感器;5. 数据采集器;6. 计算机及实验软件;7. 实验报告纸。
四、实验步骤1. 将球台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调整球台高度,确保球能够自由落下;2. 将速度传感器安装在球台上,调整传感器位置,使其能够准确测量球的速度;3. 启动数据采集器,记录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数据;4. 进行多次实验,确保数据准确可靠;5. 利用实验数据,分析碰撞前后物体的运动状态,验证动量和动能守恒定律。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计算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动能;2. 分析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方向变化;3. 验证动量和动能守恒定律;4.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误差来源。
六、实验总结1. 总结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2. 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3.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总结等。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球台水平,避免因倾斜导致实验误差;2. 调整传感器位置,确保能够准确测量球的速度;3. 注意实验安全,避免碰撞造成人员伤害;4. 实验数据要准确可靠,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碰撞现象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同时,本实验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碰撞与弹性碰撞教学设计

碰撞与弹性碰撞教学设计引言:碰撞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球类运动、交通事故等。
碰撞现象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和实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碰撞与弹性碰撞这一物理概念,设计一个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碰撞和弹性碰撞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1. 理解碰撞和弹性碰撞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碰撞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观察并分析弹性碰撞实验数据,理解动量、能量守恒定律在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1. 碰撞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现象,让学生了解碰撞是指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碰撞前后物体的动量和动能变化。
引导学生讨论碰撞的类型,包括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并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碰撞类型的主要区别。
2. 弹性碰撞实验的设计:讲解弹性碰撞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每组选择两个不同质量、可弯曲和可压缩的小球进行实验。
每组根据实验目标和所知物理知识,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
老师督促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控制变量和提高精确度。
3. 弹性碰撞实验的具体操作:指导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包括将两个小球固定在水平台上,用弹簧将两个小球连接起来,并用单杠辨认小球的运动状态。
学生通过控制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观察和记录碰撞前后小球的运动情况。
4. 弹性碰撞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碰撞前后小球的动量和动能,并分析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小球的弹射高度、运动轨迹等,以及这些现象与弹性碰撞的关系。
5. 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引入: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在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弹力碰撞教案

高中物理弹力碰撞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弹性碰撞的基本原理,能够解决与弹性碰撞相关的问题。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曾经看到过哪些物体之间发生碰撞的情况?碰撞后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2. 展示一个小球与墙壁碰撞的视频,让学生观察碰撞后小球的运动变化。
3. 提出问题:碰撞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变化?
二、学习内容:
1. 弹性碰撞的定义:当物体之间碰撞时,碰撞前后的动能和动量有无损失的碰撞称为弹性碰撞。
2. 弹性碰撞的特点:碰撞前后的动能和动量都得到保持,碰撞后物体之间没有能量损失。
3. 弹性碰撞的计算方法:根据动能守恒和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导出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变化。
三、小组讨论:
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下列问题:两个物体弹性碰撞后速度变化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碰撞后物体的动能是否有损失?为什么?
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练习:
1. 解决弹性碰撞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给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碰撞后物体的速度及动能变化。
五、扩展:
1. 展示一些实际中的弹性碰撞案例,让学生思考碰撞对物体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自行探究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并总结出结论。
六、总结:
1.总结弹性碰撞的定义、特点及计算方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碰撞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七、作业:
1. 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2. 思考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写一篇关于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比较文章。
《碰撞》教学设计

《碰撞》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对弹性正碰问题的定量分析及讨论教学难点碰撞规律的理解及具体应用教学策略1.组织形式:本级采用教师演示、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合作讨论、交流成果,教师引导归纳总结并得出碰撞相关规律。
2.教学方法:①情景教学法:通过投影生活中碰撞的相关图片、做演示实验等,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景之中,给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协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②体验学习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和结论的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取得成功的喜悦。
③合作探究法:针对教师提出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具备一定思想但又不清楚的情况下,通过同桌或前后桌四人组成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的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获取知识,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3.学法指导: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用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的过程,逐步掌握碰撞的规律,并能解决一般的碰撞问题。
4.媒体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关实物图片,使其直观、形象,为学生深层次的掌握物理规律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
媒体与教具多媒体、台球(两个)、乒乓球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及媒体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投影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碰撞具有哪些特点?遵循什么规律?观察思考疑惑好奇在对生活中的碰撞现象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的求知欲。
碰撞的特点投影问题并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总结:碰撞具有哪些共性和个性?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结论:①共性: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大;系统动量守恒。
②个性:有些碰撞后分开,有些碰撞后粘在一起;有些碰撞沿一条线,有些不是;有些碰撞系统机械能守恒,有些不让学生对碰撞过程中的作用时间、作用力、系统总动量以及总动能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并培养合作意识。
守恒。
按运动情况分类投影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组图片的碰撞前后有何区别?观看并分析总结:①正碰:碰撞前后两球连心线均在一条直线上,也叫对心碰撞;②斜碰:碰撞前后两连心线不在一条直线上,也叫非对心碰撞。
《§16.4 碰 撞》教学设计

《§16.4 碰撞》教学设计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金文洋★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最大认识困难在于对碰撞过程中系统的能量是否守恒(动量守恒较容易),以及对碰撞中瞬时的过程性理解——即此过程从发生到结束虽然时间很短但依然是一个有初、末态的过程。
为了深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本节课从问题的提出、分析、讨论,再到应用,一以贯之的以定量的实验现象为基础去丰富学生的感知,以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有效认识并借此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学和牛顿定律;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等基础知识,已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状态和受力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但是能把物体的受力与运动状态有机的结合,进而根据原理的特征对过程进行有机分解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根据物体的受力和状态变化对运动过程进行有机分割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碰撞过程中动量和机械能的守恒或不守恒的深层理解3、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重点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教学难点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牛顿摆、气垫导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请学生回答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前提条件以及近似条件。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如果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的外力的矢量和为0,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而适用条件是:(1)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的外力的矢量和为0;(2)系统中的内力远远大于外力;(3)某一方向上合外力为0,该方向上动量守恒。
2、通过亲自录制的台球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随后给出汽车对撞实验、碰碰车、冰壶和碰碰球的照片,让学生根据上述实例探究碰撞过程中的特点:(1)内力远远大于外力;(2)相互作用时间极短;(3)瞬时位移为0。
新课程高中物理碰撞教案

新课程高中物理碰撞教案课程目标:了解碰撞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碰撞中的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定律,掌握碰撞实验的方法和计算碰撞参数。
教学内容:一、碰撞的概念和分类1. 碰撞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3. 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概念二、碰撞中的能量转化1. 能量守恒定律在碰撞中的应用2. 碰撞中能量的转化和损失三、碰撞中的动量守恒1. 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2. 碰撞中动量守恒的条件和实验验证四、碰撞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1. 碰撞实验的基本步骤和仪器2. 碰撞参数的测量和计算方法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教学过程:一、引入1. 给学生介绍碰撞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思考碰撞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2. 引导学生讨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区别,引出碰撞中的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原理。
二、理论探讨1. 讲解碰撞中的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碰撞中能量和动量的转化过程。
2. 讲解碰撞实验的方法和数据处理,指导学生掌握碰撞参数的测量和计算技巧。
三、实验操作1. 组织学生进行碰撞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记录实验数据。
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碰撞参数,分析碰撞结果并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四、讨论总结1.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总结碰撞中的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规律。
2. 综合学习内容,让学生思考碰撞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数据处理和结论分析。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碰撞实验结果的讨论,评价学生对碰撞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 练习测试:布置相关练习和测试题,检测学生对碰撞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碰撞模拟实验,探讨不同碰撞情况下的能量和动量变化。
2. 鼓励学生进行碰撞项目设计,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碰撞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方案设计。
3. 深入学习碰撞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了解碰撞对工程设计和安全规范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相互碰撞教案人教版

高中物理相互碰撞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相互碰撞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相互碰撞的定义及条件。
2. 能够运用动量定律解决碰撞问题。
3. 能够区分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
教学重点:
1. 相互碰撞的定义及条件。
2. 动量定律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区分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
2. 运用动量定律解决碰撞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碰撞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碰撞是什么以及碰撞的条件是什么。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碰撞的定义及条件。
2. 引导学生思考碰撞中动量的守恒性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带领学生分析一个碰撞问题,引导学生使用动量定律解决碰撞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碰撞中动能的转化。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碰撞实验,观察不同碰撞情况下动量和动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碰撞现象。
五、总结(5分钟)
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回答相互碰撞的条件,以及如何使用动量定律解决碰撞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今天学习的知识点。
教学反思:
此教案旨在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互碰撞的概念及动量定律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相互碰撞的相关知识,提高解决碰撞问题的能力。
(2024年镜像物理)高考二轮复习解密突破《碰撞的四类模型》教学设计(全国通用)

(1)物理动画资源:物理动画资源可以直观地展示碰撞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碰撞过程。例如,《碰撞与冲击》等动画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加深对碰撞现象的理解。
(2)物理实验资源:物理实验资源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碰撞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碰撞实验》等实验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碰撞过程,加深对碰撞模型的理解。
②接着,教师应详细列出每种模型的定义、特点和计算方法,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弹性碰撞的定义为碰撞后物体动能完全恢复的碰撞,计算方法为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③最后,教师应列出碰撞问题的数学计算方法,如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并给出具体的计算步骤和公式。
2.板书设计应重点突出
①教师应在黑板上突出显示碰撞四类模型的核心知识点,如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3)物理案例资源:物理案例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习碰撞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碰撞案例分析》等资源,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运用碰撞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观看物理动画资源,如《碰撞与冲击》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碰撞现象。通过观看动画,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碰撞过程,加深对碰撞模型的理解。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查找与碰撞相关的资料,如学术论文、科普文章等。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物理思维能力。
(5)组织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或活动,如物理知识竞赛、物理实验竞赛等。通过参加竞赛,学生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
①首先,教师应在黑板上清晰地列出碰撞四类模型的名称,包括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和几何碰撞。
碰撞高中物理教案

碰撞高中物理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碰撞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碰撞问题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碰撞的定义和分类
2. 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
3. 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
4. 碰撞中的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碰撞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碰撞的定义和分类
2. 解释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
3. 展示实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碰撞定律的应用
三、实验操作(2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碰撞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碰撞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碰撞定律的应用和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碰撞的内容,并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碰撞的概念和定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也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继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物理学习能力。
高中物理三体碰撞教案

高中物理三体碰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三体碰撞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理解三体碰撞的碰撞动量守恒和碰撞动能守恒;
3. 能够运用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三体碰撞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三体碰撞中的碰撞动量守恒和碰撞动能守恒;
3.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三个小球进行碰撞的视频,引出三体碰撞的概念。
2. 讲解:介绍三体碰撞的定义和基本原理,讲解碰撞动量守恒和碰撞动能守恒的概念及公式。
3. 案例分析:给出一个三体碰撞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运用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4. 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几道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量和能量守恒在三体碰撞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四、教学工具:
1. 三个小球模型;
2. 视频资料;
3. 实验器材。
五、评价方法:
1. 课堂表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2. 练习成绩:对学生练习的答题情况进行评分;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作业的认真程度。
六、教学效果反思:
1.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和意见,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高中物理车辆碰撞实验教案

高中物理车辆碰撞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车辆碰撞中的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原理。
实验器材:两个小汽车模型、直线轨道、测量尺、计时器、摄像设备。
实验步骤:
1. 将直线轨道平放在实验台上,确保轨道表面光滑无障碍。
2. 将两个小汽车模型放在轨道上,一个作为运动车辆,一个作为被碰车辆。
3. 用测量尺测量两辆车的质量和速度,并记录下来。
4. 将运动车辆推向被碰车辆,使它们相撞。
5. 用计时器记录碰撞过程中的时间,并观察碰撞后车辆的运动情况。
6. 通过观察车辆碰撞的过程,分析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的原理。
实验结果分析:
1. 车辆碰撞中,能量会转化为形式各异的能量,包括动能、热能等。
2. 碰撞前后,总动量守恒,即碰撞前后车辆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 根据碰撞前后车辆速度和质量的变化,可以计算出碰撞前后的动能变化,分析能量的转化。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避免车辆碰撞造成伤害。
2.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步骤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实验延伸:
1. 可以修改车辆的质量、速度等参数,观察碰撞结果的变化。
2. 可以将碰撞实验与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理论进行比较,深入分析碰撞过程中的物理规律。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车辆碰撞中的能量转化和动量守恒原理,加深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验,进一步提高对物理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碰撞》课程的教学设计

《 碰撞》 课程的教学设计
陈伟 孟 , 胡 继 超
中 国人 民大 学 附 属 中学 , 北京 1 0 0 0 8 0
摘 要 : 对 高 中物 理 《 碰撞》 一课 进行 了教 学设 计 , 在把握 《 课 程 标 准》 的前提 下, 激 发 学 生 对 物 理 现 象进 行 自主 探 究
1 . 2 指 , 并 能解 决 实 际 问题 。 知识 与 f 2 1 认 识 微 观 粒 子 的 散 射 及 碰 撞 知 识 存 物 技 能 理学 发展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体 会 理 论 对 实 践 的 指 导作 用 ,进 一 步 了 解 动 量 守 恒 定 律 的 普适 性 。
1 教 学 背 景 分 析
1 . 1 对课 标 的理 解与把握
念, 进而 提出非 弹性 碰撞 的概 念 。通过 栏 目“ 思 考
与讨论 ” , 进行理论 推导 , 解 释了第 1 节 的实验 。 1 . 4 学 生情况分 析
学生 通过前 面 学 习初步 形成 了碰 撞 的概 念 , 同时也建 立 了动量 的概 念 . 具备 了简 单 应用 动量 守 恒定 律 和 机械 能 守 恒定 律 求 解 有 关 问题 的基 本 能力 。
表 1 教 学 目标 f 1 ) 认识 弹性碰撞 、 非 弹 性 碰 撞 和 完 全 非 弹
撞, 结 合演 示 实 验 . 加 深学 生 对 碰撞 这 一 运 动 过
程 中动量 守恒定 律 和机械 能守恒 定律 的理 解 。 首 先要 求 学 生 能 运用 这 两 条 定律 解 释 一 些
值 观
( 2 ) 体 会 科 学 发 现 中信 息 交 流 和 思 想 碰 撞
的重 大 意 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碰撞》教学设计课题名称《碰撞》教学设计学科类别高中物理教材版本人教版选修3-5 课时安排1课时教师姓名工作单位教材分析1.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动力学基本知识、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去学习,碰撞不仅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也是最常见的,所以有较强的研究价值。
2.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和认识,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碰撞问题,并能解决物理中的正碰问题。
3.内容安排:通过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了解正碰和斜碰,并认识到正碰中的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再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和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在弹性正碰中,两物体质量在不同情况下碰撞后的速度情况,掌握碰撞的规律并能应用。
4.教材特点:一方面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处理方法: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的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总结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动力学部分和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已能对物体及系统进行受力分析,且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学知识,并掌握了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
2.认知特点:对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在实际应用时较难具体区分处理。
3.兴趣分析:对生活中的碰撞原理的较强的好奇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正碰、斜碰以及微观世界的碰撞;2.认识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3.掌握质量在不同情况下碰撞后的速度分析;4.能运用碰撞规律解决相关的碰撞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投影图片和学生分析总结,知道正碰、斜碰及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2.通过推理和交流讨论,掌握对不同情况下的碰撞分析方法;3.通过训练,能将碰撞的相关规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交流合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中子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知道大胆猜想、科学探究和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弹性正碰问题的定量分析及讨论教学难点碰撞规律的理解及具体应用教学策略1.组织形式:本级采用教师演示、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合作讨论、交流成果,教师引导归纳总结并得出碰撞相关规律。
2.教学方法:①情景教学法:通过投影生活中碰撞的相关图片、做演示实验等,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景之中,给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②体验学习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和结论的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取得成功的喜悦。
③合作探究法:针对教师提出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具备一定思想但又不清楚的情况下,通过同桌或前后桌四人组成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的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获取知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3.学法指导: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采用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的过程,逐步掌握碰撞的规律,并能解决一般的碰撞问题。
4.媒体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相关实物图片,使其直观、形象,为学生深层次的掌握物理规律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
媒体与教具多媒体、台球(两个)、乒乓球导学环节教师活动及媒体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投影图片并提出问题:生活中的碰撞具有哪些特点?遵循什么规律?观察思考疑惑好奇在对生活中的碰撞现象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的求知欲。
碰撞的特点投影问题并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总结:碰撞具有哪些共性和个性?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结论:①共性: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大;系统动量守恒。
②个性:有些碰撞后分开,有些碰撞后粘在一起;有些碰撞沿一条线,有些不是;有些碰撞系统机械能守恒,有些不守恒。
让学生对碰撞过程中的作用时间、作用力、系统总动量以及总动能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培养合作意识。
按运动情况分类投影图片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组图片的碰撞前后有何区别?观看并分析总结:①正碰:碰撞前后两球连心线均在一条直线上,也叫对心碰撞;②斜碰:碰撞前后两连心线不在一条直线上,也叫非对心碰撞。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碰撞按运动分类情况,并理解高中阶段涉及的均指正碰。
斜碰训练例一:斜碰中动量守恒吗?为什么?下图的斜碰中,能否大至画出碰后的m1的速度方向?因系统所受合外力为0,所以系统动量守恒。
根据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p=mvp =m vp =m v11111222一方面使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在斜碰中也适用,并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按动能守恒情况分类投影: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v与另一等同样的静止物体碰撞后粘在一起,在此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吗?如碰后被碰小球以v运动呢?据此我们可把碰撞怎样分类?分析解答并总结:①mv=2mv v=v/22221112()2224kvE mv m mv=-⨯⨯=②mv=mv v=v∆E k=0分析总结,掌握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概念让学生学会从推理中获取新知识,掌握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概念。
弹性碰撞分析投影:光滑的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1的小球以速度v与另一质量为m2的小球正碰,如碰撞是弹性碰撞,求碰后两小球各自的速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讨论两小球质量在不同情况下碰后各小球的速度。
演示实验:①一台球去碰另一静止台球;②一台球去碰一静止乒乓球;③一乒乓球去碰一静止台球。
分析列式并合作讨论:1112222211122111222m v m v m vm v m v m v=+=+教师分析方法引导得出1211212122m mv vm mmv vm m-=+=+根据结果交流讨论得:m1=m2时,V1=0,V2=Vm1>>m2时,V1≈V,V2≈2Vm1<<m2时,V1≈-V,V2≈0观看演示实验,证实理论推导并加深理解。
一是培养学生学生分析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的能力;二是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学生对讨论结果的肯定和理解。
正碰训练例二:质量为m的小球A,以速度v与质量为3 m小球的静止小球B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也可能是非弹性,碰后小球B的速度可能是()A、0.8vB、0.6vC、0.4vD、0.2v解答问题,加深对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训练认清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在具体应用中的区别,加深对碰撞的理解。
碰撞规律总结投影问题:你能分别从动量、动能和运动的角度总结一下碰撞遵循什么规律吗?交流讨论得出结论:1.动量制约----守恒2.动能制约----不增3.运动制约----合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并掌握正碰撞遵循的规律。
微观粒子碰撞投影α粒子的散射和中子发现过程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学生观看图片及相关资料,了解微观粒子的碰撞情况和科学家们为科学付出的努力和辛劳。
培养学生要具有大胆猜想、刻苦专研的精神,并了解微观粒子的碰撞情况。
巩固训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A、B两个小球向右沿同一直线运动,取向右为正,两球的动量分别是PA=5Kg.m/s,PB=7Kg.m/s,如图所示,若能发生正碰,则碰后两球的动量增量∆PA、∆PB可能是()A.∆PA=3Kg.m/s ∆PB= 3Kg.m/sB.∆PA=3Kg.m/s ∆PB= -3Kg.m/sC.∆PA=-3Kg.m/s ∆PB= 3Kg.m/sD.∆PA=-10Kg.m/s∆PB= 10Kg.m/s解答练习,加深对碰撞规律的理解,并加强对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认识通过练习,一方面可掌握学生对碰撞规律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达到学以至用的效果。
板书设计16. 4 碰撞一.碰撞的特点1.共性2.个性二.碰撞的分类弹性碰撞1.正碰(对心碰撞)非弹性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2.斜碰(非对心碰撞)三、弹性正碰分析1112222211122111222m v m v m vm v m v m v=+=+1211212122m mv vm mmv vm m-=+=+讨论:当m1=m2时, V1=0, V2=V当m1>>m2时, V1≈V, V2≈2V当m1<<m2时, V1≈-V, V2≈0四、微观粒子的碰撞1、α粒子散射2、中子的发现作业布置课本21页:3题、5题教学反思一、设计思想本节通过生活中碰撞事例,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展开对碰撞规律的探索和学习。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逐层深入的掌握碰撞规律,并通过例题和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巩固知识。
二、成功之处本节的引入使学生带着疑惑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交流讨论碰撞特点时,虽然结论都不完整,但综合总结后就得出共性和个性;按运动情况分类和了解微观粒子的碰撞时,学生根据投影图片就直接理解了相关知识,从斜碰训练中看出有小部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图掌握不够好;从碰撞后动能的改变的讨论,学生轻而易举的掌握了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在分析弹性正碰撞时,学生讨论积极,深刻地理解了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在质量不同情况下碰撞后的速度情况,通过演示实验更是加深了学生理解;通过例题训练和练习巩固,掌握了学生对本节知识也有深刻的理解。
三、不足改进在弹性正碰分析时,备课是采用代入法解答,过程太复杂,上课时就未要求写解答过程直接给出V1和V2的表达式,但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可采用平方差公式很快解出,所以本教学设计在此环节改为了分析并引导学生求解,从而得出V1和V2的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