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邓稼先先进事迹心得感悟
邓稼先先进事迹心得感悟邓稼先先进事迹心得感悟七篇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然而,他的伟大事迹却鲜为人知。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邓稼先先进事迹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邓稼先先进事迹心得感悟篇1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杨振宁与邓稼先——不同理想铸就不同人生
杨振宁与邓稼先——不同理想铸就不同⼈⽣杨振宁与邓稼先——不同理想铸就不同⼈⽣邓稼先与杨振宁在当时⼀起坐船店铺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今后⾃⼰与对⽅迥然的⼈⽣道路呢?在获得学位后的第九天毅然选择回国,在⼽壁滩上潜⼼研究,为祖国做出“两弹⼀星”的贡献之后便英年早逝,永远接收着炎黄⼦孙的崇仰。
邓稼先,⼀个为新中国光辉历史翻开第⼀页篇章的⼈。
⽽作为邓⽼的同乡兼校友的杨振宁却选择了与其截然相反的道路。
不顾⽗亲反对执意拿到美国绿卡,回国颐养天年之后也只是东⾛⾛,西瞧瞧,忙着为⾃⼰炒作,⽼年之后还不⽢“寂寞”……这使得他在国⼈中褒贬不⼀。
有⼈甚⾄说杨⽼对祖国的贡献就只是让中国有了⼀个华⼈获得诺贝尔奖的头衔⽽已。
关于杨振宁为什么不回国,杨先⽣的回答是:在我之前的中国⼈赴海外求学,都是学成即回国。
可是当我拿到博⼠学位之时,韩战爆发,美国不允许理⼯科博⼠回国,因此滞留在美国。
⽽为什么加⼊美国国籍?杨振宁的回答是因为他所持的中华民国护照在出国旅游签证时⾮常不⽅便,所以加⼊美国国籍。
到这⾥,⼤家应该想到:很多当时店铺的杰出学者,拿的都是博⼠学位,他们也知道美国不允许他们回来,可是,国家正遭遇苦难,⼋年抗战、三年内战之后中国⼈民并不能完完全全地站⽴在世界的东⽅,有⼀个国家作为世界的唯⼀霸主,不肯放弃在亚洲的势⼒存在,所以,当摆脱⼋国联军、摆脱⽇本铁蹄侵略的中华民族正有机会⼀统中华板块,⽽⽇本作为战败国在亚洲已奄奄⼀息⽆法实现在亚洲的实⼒制衡之时,巧妙插⼿朝鲜战争,试图在与中国东北接壤的地⽅建⽴⼀个傀儡国,同时牵制中国与⽇本,也牵制了中国统⼀台湾的步伐。
也许此时,作为掌握世界先进物理科学技术的顶尖科学家,留在世界上最强的国家是⼀种“幸运”。
有⼀整套科研环境让其攀登世界科学⾼峰,也有优越的环境,在杨振宁七⼋年后获得诺贝尔奖即可拿到普林斯顿50万美元的年薪,可是杨振宁有没有想到,为什么美国在六⼗年代给他媲美国际巨星的待遇?为什么有同时赴美留学的钱学森与美国抗争⼀年零六个⽉,历经美国的软禁折磨直到周恩来⽤朝鲜战争的⼗名美国战俘把他换回国?为什么同样博⼠学位的邓稼先不顾当时禁⽌理⼯科博⼠回国的禁令⼀定要回国为国家完成原⼦弹研究的事业?没有这些掌握国际先进科研技术的学者回来为国家打下国防科技、核⼯业的基础,中国现在有杨振宁得以享受的环境吗?⽽邓稼先却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汉⽣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量的第⼀⼿材料。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启发[精选3篇]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启发[精选3篇]【读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启发第1篇】邓稼先给我的震撼很强烈。
他是一个普通人,因为有了异乎寻常的坚定而成功。
这坚定犹如阳光,打碎了如雾的迷茫。
杨振宁说:“这条路,就算再选一次他还会这么走的。
”为什么如此自信,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邓稼先先有梦想,有坚持。
而这份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我从未觉得,梦想如此美丽。
邓稼先总让我有种莫名的激动,他的热情与勇敢让我觉得他一定是一个有梦想的人。
梦想是目标,让你永远不知疲倦地走;梦想是灯光,让你在迷茫中找到希望;梦想是动力,是失望后站起来的勇气。
它让平凡人变得伟大,它让迷茫的人找到坚定。
若有了梦想,也可以成为邓稼先一样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某样东西。
这份热情,它会让灰姑娘高傲地站在舞台上,在钢筋水泥的世界画出一抹绿色。
邓稼先让我知道,梦想是遥不可及的旅途,它可以是10年,或者20年,或更久。
也许很久以后它也不会实现,但我们努力过,坚持过,曾流过汗水,曾洒出热泪。
它不是成功与失败,它不是金钱与权力,它不是工具和支柱。
它是一双天使的翅膀,让你在浩大的天空中飞翔。
在笼中的鸟儿啊,冲出笼子在空中尽情飞翔吧,当梦想在坚持的路上,这天空,这世界,这宇宙,也不过如此,他们甚至无法容下一个梦想。
我们教育人,应该有教育的梦想,只要有了梦想,我们才会创造奇迹,才会书写未来,改变教育的颜色,改变教育人的生活模式。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读后启发第2篇】我曾经读过詹天佑的故事、我曾经读过钱学森的故事、我曾经读过李四光的故事每一次,我都被这些爱国科学家的赤子情怀深深打动。
今天,我又读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我再一次地被深深地震撼了。
掩卷沉思,邓稼先爷爷心系祖国、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挥散不去......当我读到“1950年,年仅26岁的`邓稼先在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就毅然登轮回国,开创性地开展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邓稼先的反思(五篇)
邓稼先的反思通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我感受到学生们已开始接受这位英雄了,他们可以把中国的屈辱史同邓稼先这些中国有英雄气概的中国男儿及他们身上所具备的精生品质、为中国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而做出巨大贡献联系在了一起,感悟到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这些为了中国的强盛而敢于鞠躬尽瘁的无名英雄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只对核武器感兴趣,但核武器对中国使世界强盛起来所起的作用,学生不甚理解;邓稼先在其所起的作用更是不理解;为了中国的强盛而鞠躬尽瘁的人应具备什么精神品质不理解,由于不理解所以不感兴趣。
(灵魂的生活,不同观念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
)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开始对此有了一些兴趣。
在整体感知直道研读文本的内容、词语的作用、思想情感的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难点大家也能在反复读文本的过程得以突破。
有些学生在读书的过程能提出自己的疑问,也能发散思维,开阔自己的思维范围,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课后的练习,可看到许多学生能说不能写,驾驭语言的能力比较差。
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课堂呈现出了积极思考、争先发表自己见解的局面,但还有三分之的学生没有参与教学,令人忧虑。
今后要在此方面加强教学,使更多的学生加强的参与意识。
邓稼先的反思(二)在讲课后练习题的时候,有一道题没有讲解清楚。
为什么说“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应该是:理想党员体现在他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中,他没有一点私心,他善于团结群众。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体现在:谦虚、朴实、纯粹。
这篇课文上的不精彩,像这样的文章语言上需要分析的较少,我基本是带他们通读了一遍,掌握了邓稼先的生平,然后再分析他身上所具有的品质。
显得相对枯燥,这应该更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放一些有关邓稼先的视频或者补充一些其他资料,这样能加深同学们杨振宁笔下的邓稼先的理解。
邓稼先的反思(三)《邓稼先》一课中主人公邓稼先是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身上辐射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文章。
概括杨振宁邓稼先这篇作文
概括杨振宁邓稼先这篇作文《杨振宁与邓稼先》
嘿,咱今天来聊聊杨振宁和邓稼先这两位大人物。
先说说邓稼先吧,那可是咱国家核科学的大功臣呐!记得有一次,我在书上看到关于他的故事,说他在那艰苦的研究环境里,天天就一门心思地扑在工作上。
为了能让咱国家早点拥有自己的核武器,那真的是不分昼夜地忙碌啊。
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遇到难题就死磕,绝不退缩。
他这种执着的精神,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再看看杨振宁,那也是超级厉害的角色。
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成就那可是响当当的。
我就想啊,这人的脑子咋就那么聪明呢,能研究出那么高深的东西来。
他们俩虽然走的路不太一样,但都是为了科学,为了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星星,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
总之,杨振宁和邓稼先都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呀,咱可得好好向他们看齐呢!这就是我对他们的一点小概括啦,嘿嘿。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
杨振宁的传奇人生励志故事杨振宁,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多励志的故事。
小编为大家力荐了杨振宁的励志人生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杨振宁的励志故事篇1:我将来要拿诺贝尔奖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
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
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
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
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
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
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
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
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
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
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
邓稼先的三次抉择
邓稼先的三次抉择作者:来源:《科学家》2017年第19期人的一生里有无数次的选择,平凡的或者意义重大的,它们或多或少地推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有人说,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意识地前进的,他的人生是有方向的,因而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他一定会毫不犹豫。
然而,如果褪去人们加在他身上的偶像光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邓稼先内心又有过哪些矛盾斗争呢?在选择来临时,他会作哪些思索和决定呢?这些琐碎而珍贵的细节往往被人们忽略。
舍己报国、舍家为国、舍身忘我,这些是邓稼先作出的重大的选择,每一次都像一场电影的情节,在光影交错中显露出他的伟大人格。
时间:1950年8月28日地点: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这一天,坐落于小城拉菲亚得的普渡大学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黄昏时分,来自草原的风把这里的炎热吹走散尽。
被收拾得整洁干净的学生宿舍,一到这个时间也凉爽起来。
就在一周前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邓稼先,此时正靠在窗前,看着熟悉的木兰花树,陷入沉思。
当同级的校友们都沉浸在完成学业的喜悦氛围中时,邓稼先却要和他们一一道别。
那位德高望重的英国导师的话还停留在耳边:“去剑桥吧,几年后或许你就会站在世界物理学的前沿。
”从普渡大学的宿舍楼向远处眺望过去,广袤无边的草原绵延着,直到消失在地平线上。
这里树木稀少,风光不佳,却是适合刻苦钻研的圣地。
“未来才刚刚开始呢,前途一片光明。
”他心里想。
但他知道,他的前途并不在这里,也不会在剑桥。
如果当年仅仅是怀抱对于真理的追逐而来,他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老师的建议。
行李已经在床下摆放整齐。
走出宿舍门的那一瞬间,他仿佛已经听到了等候在密西西比河畔的邮轮沉闷的号角声,两年后的这个时刻,到来得有些太快了。
虽然被离别的情绪笼罩着,此时的他,心里还是有一些欣喜,终于可以去实现当初的承诺了。
这天晚上他要去见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王守武和杨振宁。
王守武家的离别晚宴,实际上是为邓稼先和洪朝生一起准备的。
他们三人在普渡大学都是非常亲密的好朋友。
邓稼先杨振宁读后感
邓稼先杨振宁读后感邓稼先与杨振宁是中国科学界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今天,我有幸读到了关于他们的一篇文章,深受启发之余也有些感慨。
这篇文章以两位科学家的事迹为主线,通过回顾他们的科学研究、学术成就和对社会的影响来展示他们的非凡之处。
作者首先介绍了邓稼先的经历,他是中国导弹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文章中提到了邓稼先参与的项目,包括导弹试验和发射基地建设,以及他在经历困难和挫折后始终坚持的精神。
这种顽强的毅力和信念让我深受鼓舞,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成功往往源自于不断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接下来,文章聚焦于杨振宁。
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在量子力学领域的研究为整个科学界带来了震撼。
通过描绘他的学术生涯和与合作者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文章展示了杨振宁的卓越才华和对科学的热爱。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出色的表现,还积极关注公民权益和社会发展。
凭借他的声音和影响力,他成为了一位在科学和社会中都备受尊敬的人物。
然而,文章并没有止步于两位科学家的个人成就。
它进一步探讨了邓稼先和杨振宁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而杨振宁则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他们的工作不仅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也增强了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科技实力。
他们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未来铺平了道路。
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邓稼先和杨振宁这两位科学家更加崇敬。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领域,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就能够取得成功。
他们的故事也唤起了我内心的热情,让我对科学和创新充满了向往。
最后,我想表达对邓稼先和杨振宁的感激之情。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和奉献,中国才能在科技领域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他们的事迹鼓舞了无数人,激励着我们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将会有更多的科学家能够在未来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
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摘要:在面对人生的抉择---归国还是留美,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由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一位是两弹元勋,成功的实现了核爆炸,使中国更加强大了;一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他们两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去理解别人的选择,以无畏的心去坚持自己的选择。
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
等到我们回望自己来时走过的路,也应为我们当初的抉择无怨无悔。
关键词:人生抉择;邓稼先;杨振宁;价值选择;永恒,价值。
在听完了这学期的政治课,其内容从讨论民生到国家管理,知识分子的抉择到国家之间的较量,无不引人入胜,抨击我们的心灵深处。
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对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评价,让我们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你是想要成为邓稼先,还是杨振宁”。
面对人生的抉择,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由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
至于谁是谁非,已无关紧要。
因为我相信他们都是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坚定的走下去。
他们理应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他们是中国的好男儿。
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安徽人。
其父邓以蛰和杨武之即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志趣相投,交情甚笃,常常往来。
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孩子们身上。
因而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就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之后他们都赴美留学。
在回国还是留美的抉择中,邓稼先和杨振宁做了不同的选择。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8年秋,二机部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邓稼先从此与世隔绝,全心全意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来。
他与妻子许鹿希结婚33年,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六年。
重现邓稼先的三次抉择
重现邓稼先的三次抉择作者:来源:《科学家》2013年第11期人的一生里有无数次的选择,平凡的或者意义重大的,它们或多或少地推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进程。
有人说,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意识地前进的,他的人生是有方向的,因而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他一定会毫不犹豫。
然而,如果褪去人们加在他身上的偶像光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邓稼先内心又有过哪些矛盾斗争呢?在选择来临时,他会作哪些思索和决定呢?这些琐碎而珍贵的细节往往被人们忽略。
舍己报国、舍家为国、舍身忘我,这些是邓稼先作出的重大的选择,每一次都像一场电影的情节,在光影交错中显露出他的伟大人格。
时间:1950年8月28日地点: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这一天,坐落于小城拉菲亚得的普渡大学与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黄昏时分,来自草原的风把这里的炎热吹走散尽。
被收拾得整洁干净的学生宿舍,一到这个时间也凉爽起来。
就在一周前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邓稼先,此时正靠在窗前,看着熟悉的木兰花树,陷入沉思。
当同级的校友们都沉浸在完成学业的喜悦氛围中时,邓稼先却要和他们一一道别。
那位德高望重的英国导师的话还停留在耳边:“去剑桥吧,几年后或许你就会站在世界物理学的前沿。
”从普渡大学的宿舍楼向远处眺望过去,广袤无边的草原绵延着,直到消失在地平线上。
这里树木稀少,风光不佳,却是适合刻苦钻研的圣地。
“未来才刚刚开始呢,前途一片光明。
”他心里想。
但他知道,他的前途并不在这里,也不会在剑桥。
如果当年仅仅是怀抱对于真理的追逐而来,他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老师的建议的。
行李已经在床下摆放整齐。
走出宿舍门的那一瞬间,他仿佛已经听到了等候在密西西比河畔的邮轮沉闷的号角声,两年后的这个时刻,到来得有些太快了。
虽然被离别的情绪笼罩着,此时的他,心里还是有一些欣喜,终于可以去实现当初的承诺了。
这天晚上他要去见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王守武和杨振宁。
王守武家的离别晚宴,实际上是为邓稼先和洪朝生一起准备的。
他们三人在普渡大学都是非常亲密的好朋友。
《邓稼先》杨振宁读后感
邓稼先杨振宁读后感简介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和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杨振宁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也是邓稼先的学生之一。
邓稼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荣耀,他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贫穷到辉煌邓稼先出生于河北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他从小就懂得勤奋和努力的重要性。
尽管家境贫困,但邓稼先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使他努力学习,最终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才华出众的科学家邓稼先在科学研究方面展现了超凡的才华。
他在核物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
这一成果使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并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杨振宁的启发杨振宁是邓稼先的学生之一,他深受邓稼先的影响。
在读完关于邓稼先的传记后,杨振宁深感世界上没有高不可攀的巨人,只有平凡人以不平凡的努力和才华成就伟大的事业。
学术上的合作邓稼先和杨振宁在学术上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他们共同在核物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突破。
这种合作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帮助,也加深了两人之间的友谊。
邓稼先的人格魅力除了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就,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也令人钦佩。
他一直谦虚、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并时刻保持着对知识和科学的热情。
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群忠诚的学生和同事,大家都愿意为他效力。
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影响邓稼先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也为中国的科研环境做出了改革。
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为推动中国的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邓稼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故事令人感动和震撼。
他的奋斗精神、学术造诣以及对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杨振宁作为他学生之一,也一直秉承着邓稼先的教诲,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回顾邓稼先的一生,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科学和知识的力量,也体会到普通人通过不懈努力都可以实现不平凡的梦想。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悟[精选3篇]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悟[精选3篇]【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悟第1篇】在全班同学的期待下,老师给我们下载了一篇关于邓稼先的电影。
邓稼先,是我们中华民族核武器的创始人,领导人,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人民。
他是一个不平凡的科学家。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默默无闻的付出了整整二十八年。
虽然他也想家,想亲人,想故乡,但为了祖国,他必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回家探亲、受表彰他总是让给别人,而面对危险,他永远冲在第一个!“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这是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所写的一首诗。
邓稼先将中国的核武器推动到一个崭新的时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爆炸,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的危机的新生日子。
它代表着中国站起来了!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寒风刺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了一年又一年。
他也曾失败过,能力遭到质疑过,但是他没有屈服、气馁,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起勇气,吸取教训,继续前进。
哪怕跌倒一百次,他也要在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的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贡献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永恒的骄傲!他虽死犹生,他的名字将永远刻在我心里,激励我,鼓励我,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我深深的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
【读两弹元勋邓稼先感悟第2篇】在寒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去电影院看了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电影。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邓稼先,里面的那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光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其中有两人电影让我十分感动和难忘。
第一点就是邓稼先在看自己女儿的时候和道别,还有一个就是妻子26年里面第一次看到他工作的基地,和他一起在基地里行走的场景。
邓佳鑫无疑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他为我们国家付出了许多。
相信很多人都会在意儿女情长,在乎家里面的感情。
初一课文《邓稼先》读后感
【导语】邓稼先是我国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之⽗。
他出⽣于安徽怀宁县⼀个书⾹门第之家。
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考试进⼊美国普渡⼤学研究⽣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论⽂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称“娃娃博⼠”。
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国并可以拥有良好的⼯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到了祖国。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初⼀课⽂《邓稼先》读后感 这⼏天,我读了课本中的《邓稼先》。
看完这篇⽂章后,我感受极深。
《邓稼先》是⼀位与邓稼先有50多年朋友深情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写的。
这篇⽂章通过把邓稼先置于⼴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所产⽣的根源:中国⼏千年传统⽂化的积淀。
阅读完这篇⽂章后,我感受极深。
这篇⽂章共有六个部分,读完第⼀、⼆部分我知道了邓稼先是中国历杰出的两弹元勋,3、4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对⽐与邓稼先研究核武器时没有核武器专家的援助,五六部分写出邓稼先的敬业以及他逝世后作者写给他夫⼈的⼏句话。
邓稼先是⼀个忠诚坦⽩、从不骄⼈,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负重任,⾝先⼠卒的伟⼤科学家,他的这种精神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篇⼆】初⼀课⽂《邓稼先》读后感 ⼩时侯,我曾经在书本上读到过邓稼先,那时我只是了解到他是⼀个伟⼤的⼈物。
⽽今天当我再⼀次阅读到这⼀篇由杨振宁写的《邓稼先》时,使我更深的了解了邓稼先的伟⼤,了解了他那⾼尚的品格,他那为国鞠躬尽瘁死⽽后⼰的伟⼤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
我在今天预习了《邓稼先》这篇即将学习的课⽂。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情时刻被邓稼先的伟⼤⼈格感动着。
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强⼤,不求功名利禄,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作了⼗多年。
邓稼先把他⼀⽣的精⼒和时间都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他为了祖国抛弃了个⼈荣誉和家庭幸福。
2024年邓稼先反思总结
2024年邓稼先反思总结
可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邓稼先可能会对自己在政治方面的作为进行反思总结。
他可能会回顾自己在领导层的角色和职责,评估自己在政治决策和治理能力方面的表现。
他可能会思考自己在促进国家发展、推动改革开放、维护稳定和促进民主等方面的成绩和不足之处。
2. 经济:邓稼先可能会对自己在经济方面的作为进行反思总结。
他可能会评估自己在经济改革、发展战略和推动经济现代化方面的贡献和不足之处。
他可能会回顾自己对经济发展轨迹的判断和决策,思考自己在扩大经济规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3. 社会:邓稼先可能会对自己在社会领域的作为进行反思总结。
他可能会回顾自己在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工作,评估自己在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他可能会思考自己在社会公平、公正和和谐等方面的贡献和不足之处。
4. 外交:邓稼先可能会对自己在外交方面的作为进行反思总结。
他可能会回顾自己在处理国际关系、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和平发展方面的工作。
他可能会思考自己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增进国际交往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总的来说,邓稼先反思总结可能会涵盖他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等方面的工作。
他可能会回顾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之处,思考自己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
同时,他也可能会对自己的个人成长和领导能力进行反思,并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提供指导。
第 1 页共 1 页。
《杨振宁为谁流泪》读后感
杨振宁为谁流泪读后感读完了杨振宁为谁流泪,不禁有感而发,杨振宁是在情绪最低沉的日子里听到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消息的。
整个世界被这一声巨响震惊了。
震惊之余,有的西方军事评论家认为,中国是靠苏联帮助才造出原子弹的。
对此,杨振宁没有来得及细想。
物理学家的严谨告诉他:一切都需要证实。
但不需证实的是中国人已经拥有原子弹。
北海公园的盛夏,绿云拥白塔,柳风送荷香。
邓稼先、许鹿希夫妇在古香古色的仿膳设宴招待回国访问的杨振宁、杜致礼夫妇。
在这之前,当中国政府请杨振宁写下他想见到的人的名字时,杨振宁写下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邓稼先!“你说我们的大炮仗?”邓稼先显得很自信,“我知道,国外有各式各样的猜测。
”“最近有一种新的说法,是美国人寒春帮助了中国的原子弹工程。
”寒春曾经是费米的助手。
邓稼先略微皱了皱眉头:“寒春?我觉得他没有参加。
”既然不是美国人帮忙,更不像是苏联人帮忙,那么,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是谁制造出来的呢?七年来,困扰着杨振宁的问题就要得到明确的答案了。
邓稼先却神秘地一笑,说:“你说的这个问题,我需要证实一下。
”上海的早晨是紧张的,满街是行色匆匆的人们。
转进一条弄堂,一股熟悉的香味扑鼻而来。
哦,久违了的中国早餐!吃腻了宾馆的西式早餐,杨振宁不假思索就坐下来,要了一碗豆浆、两根油条。
杨振宁刚用筷子夹起油条,还没来得及朝嘴里送,服务员大嫂突然冲着杨振宁吼起来:“同志,粮票!粮票有无呐?”杨振宁瞪大了眼睛:“粮票?什么粮票?我不是付了钱吗?”“侬神经有毛病呐?没粮票,吃油条,勿来塞!”说话间,服务员大嫂把杨振宁面前的两根油条端走,把一毛二分钱扔在桌子上。
所有顾客的眼中都写满了惊奇--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像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那种惊奇--这个人居然不知道中国人吃饭要粮票!8月16日夜,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设宴为杨振宁夫妇饯行。
而此刻,在黄浦江畔,面对满桌的佳肴,杨振宁却没有了胃口。
一位秘书彬彬有礼地走过来,打开文件夹:“杨振宁博士,这是你的信。
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心得
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心得《感动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档精神品牌节目,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在观众中口碑极佳,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心得【五篇】,衷心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感动中国杨振宁人物事迹心得1要搞清楚杨振宁的成就,我们就必须从理论物理学的发展说起。
我们都知道,伽利略、牛顿等人被认为是科学的奠基人,尤其是牛顿给科学定下了研究的范式。
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石理论,他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物理学。
后来,科学家开始了解电磁学领域的物理学现象,并开始着手研究。
最终是麦克斯韦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统一了电现象和磁现象,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且光是一种电磁波。
再后来,由于科技的进步,科学家们可以研究更小尺度的物理学现象和更大尺度的物理学现象。
在大尺度上,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解释了在接近光速状况下的物理学现象,广义相对论又对引力的本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
在小尺度上,也就是微观尺度上,以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薛定谔、海森堡、狄拉克为首的科学家,他们搞出了一套量子力学。
一般来说,我们把牛顿和麦克斯韦的理论看成是经典物理学的支柱性理论,而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成是现代物理学的支柱性理论。
那么在量子力学之后呢?物理学到底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科学家发现,他们在研究理论时,常常把看似完全不同的现象进行统一。
那么问题就来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学现象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来诠释呢?这种理论被物理学家们称为:大一统理论。
可以说,几乎所有物理学家毕生的梦想都是实现大一统理论,无论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都尝试过,然后他们都失败了。
不过,自打量子力学发展后,物理学家们就不断往那个方向尝试。
他们希望结合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利用“粒子”“场”“四大作用”来诠释,这被称为:标准模型。
这些理论基本上是近几十年才逐渐发展起来,而在这个理论构建的过程中,杨振宁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到现在为止,极具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有十多篇,其中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只能勉强排到第三,公认最好的成果是杨米尔斯理论,是杨振宁和他的研究生助理米尔斯一同做出来的成果。
《邓稼先》观后感
《邓稼先》观后感《邓稼先》观后感好久没看电视了,下午随手翻台时,发现一部电影《邓稼先》,缘于对那段强国之路上牺牲奉献的人们的敬仰,以及钱老去世的消息引发的举国哀伤,还有对小何的特殊情感,决定把她看完。
那是1958 年,我们国家开始秘密研制核武器,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年代,这一切都迫在眉睫,邓稼先和与他一样的知识分子被选参与。
从此他们离开家,放弃学术,放弃成名,隐名埋姓,去荒凉的西部,不能与家人联系,不能与任何人透露工作性质,甚至是至亲爱人,这样能牺牲自己的人,一定拥有极高的精神境界和信仰。
(如今,我的父亲偶尔也会讲起当年的保密工作如何如何严格,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但同样会有很多限制,给家人写信,只写称谓,报个平安,就是落款,多一个字都不可以。
)工作和生活的条件是艰苦的,他们都可以忍受,但不幸的是在十年动乱期间,还要经受精神的上痛苦。
我不止一次落泪,直到最后看见邓稼先独自坐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一只和平鸽落在他的肩上,才稍有平息,他们不会离开,我们有个地方可以找到。
另外,影片中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对比,让我更加敬重邓稼先,他有机会像杨振宁那样过名利双收的生活,然而在他心中,他所从事的事业比起那些名利来崇高千万倍。
邓稼先,代表了一个群体,他们为我们的强国梦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添砖加瓦,他们是一群巨人。
后辈将永远铭记他们功绩,缅怀逝去的功臣。
《邓稼先》观后感刘璇黄沙漫天,飞沙走石,数不尽的戈壁滩接连成片,脚下是一望无垠的大沙漠。
他独自一人遥望远方,在这空旷的世界中显得那样渺小。
刹那间,天边升起一团黑色的蘑菇云,接着一束耀眼的火光突破黑烟的重围,把天空染成一片深红色。
他兴奋地跳了起来,又像是被原子弹击中了似的,向后退几步坐倒在沙滩上这便是这部影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镜头。
每当想起这一幕,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从我心里油然而生。
当时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的核事业刚刚起步,邓稼先毅然承担起祖国的重托,从此走上了研发核武器的道路。
邓稼先对我们人生观的启示
邓稼先对我们人生观的启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
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为人为人处世,不为升官,不为发财,只求奉献。
他为了国家放弃利益、名声与亲人,隐姓埋名。
反观我们现在,有无数人不是成为金钱的奴隶,就是成为权力的木偶,有些人甚至违法,做出对人民和国家利益有损的事项。
邓稼先的为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将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文朱自清《邓稼先》读后感!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文朱自清《邓稼先》读后感!《邓稼先》一文,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在岁月的长河中屹立不倒,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走进邓稼先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传奇人生,感受他那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引发了我无尽的思考。
文章开篇,作者杨振宁以挚友的身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邓稼先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际形势严峻,核武器成为了国家安全的关键。
邓稼先在这样的背景下,肩负起了为民族铸盾的重任,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核武器研制这一艰苦卓绝、充满危险的事业中。
这种担当,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民族大义的体现,他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放在首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在描述邓稼先的科研历程时,文中展现出了他面对重重困难时的坚韧不拔。
核武器研制是一项在极端保密状态下进行的工作,邓稼先和他的团队需要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摸索前行。
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从理论研究到实验数据的获取,从简陋的科研条件到国外技术封锁带来的巨大压力,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
然而,邓稼先没有丝毫退缩,他以顽强的意志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他在茫茫戈壁滩上,隐姓埋名多年,就像那默默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蜡烛,为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无私地奉献着一切。
邓稼先的奉献精神还体现在他对家庭的态度上。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长期不能与家人团聚,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科研事业,却无法陪伴在亲人身边。
他的这种牺牲,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伟大,他放弃了个人的天伦之乐,为的是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在和平与安全的环境中生活。
这种家国情怀,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心怀天下的科学家。
文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邓稼先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
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邓稼先深知责任重大,他对每一个数据、每一次实验都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杨振宁邓稼先引发的人生抉择的思考
摘要:
在面对人生的抉择---归国还是留美,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由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一位是两弹元勋,成功的实现了核爆炸,使中国更加强大了;一位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他们两人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去理解别人的选择,以无畏的心去坚持自己的选择。
只有真正的永恒才是有价值的。
等到我们回望自己来时走过的路,也应为我们当初的抉择无怨无悔。
关键词:人生抉择;邓稼先;杨振宁;价值选择;永恒,价值。
在听完了这学期的政治课,其内容从讨论民生到国家管理,知识分子的抉择到国家之间的较量,无不引人入胜,抨击我们的心灵深处。
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对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评价,让我们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你是想要成为邓稼先,还是杨振宁?”。
面对人生的抉择,邓稼先和杨振宁做出了不同的抉择,由此成就了不同的人生。
至于谁是谁非,已无关紧要。
因为我相信他们都是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坚定的走下去。
他们理应成为我们心中的英雄,他们是中国的好男儿。
邓稼先和杨振宁都是安徽人。
其父邓以蛰和杨武之即是同乡又是同事,两人志趣相投,交情甚笃,常常往来。
他俩的友谊也延续到孩子们身上。
因而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就成了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
这两位志趣相投的同乡,校友,自青少年时代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将来事业有成,一定报效祖国!之后他们都赴美留学。
在回国还是留美的抉择中,邓稼先和杨振宁做了不同的选择。
1950年8月,邓稼先获得了博士学位。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8年秋,二机部负责人,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邓稼先从此与世隔绝,全心全意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来。
他与妻子许鹿希结婚33年,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六年。
邓稼先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
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
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
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
邓稼先也因此别称为“两弹元勋”。
由于长期与核辐射打交道,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在病入膏肓之际,邓稼
先对杨振宁说;“我虽然受核辐射而得了癌症,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使国家更强大了!”。
因为爱国,所以毅然选择了为祖国奉献一切;因为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这颗科学巨星陨落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在杨振宁怀念邓稼先的文章中很真实的写到:——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
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
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在谈到“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
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时,杨振宁先生又何尝不羡慕邓稼先的人生呢,“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在选择回国还是留美,杨振宁先生又是经过怎样的心理彷徨和矛盾。
我们不得而知。
据Goldberger回忆,他曾问过杨振宁,拿到博士学位后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国,他发现杨振宁是一心一意要回中国去的,这很正常,大家都这样。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1948年夏,杨振宁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研究工作,并不符合留学计划要求。
但他跟随一支最出色的研究队伍,走在了世界物理学发展的潮头,并机缘巧合,碰上“粒子物理”这个物理学发展史的重大剧目在上演。
环境、能力和机遇使杨振宁看到,在“粒子物理”这部大戏中,自己有望出演重要的角色,做出重要的贡献;再看国内,内战正酣,学术环境恶劣,回国意味着动荡和研究的中断。
也许为了心中的“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杨振宁毅然选择了留在美国。
不顾父亲的决裂和全中国人民的指责。
既然选择了,就坚定的走下去,无怨无悔。
我觉得杨振宁和邓稼先在对自己的选择都是很坚定的,否者他们也不会成就一生的知己。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他们也因此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们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天地。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曾说,他的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
我觉的很有理,从杨振宁开始,我们有了自信,我们并不比别人差。
邓稼先和杨振宁他们所取的成就举世瞩目,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敬意。
至于国人在网上大肆漫骂杨振宁“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品德低下和“老牛吃嫩草”等,则反映国人不宽容的心态。
作为一个搞科学的人,应该对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起码的敬意;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对中华民族的英才有起码的尊重;作为一个人,应该对一个年逾90的老人有起码的善意。
郁达夫在鲁迅的追悼会上曾说过一句让人深思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产生了英雄而不知去尊重他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蝼蚁之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选择,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迈向巅峰也是贡献。
人生道路的选择,只要是创造正价值的道路,只有方向之分,无贵贱之分。
我所希望便是,不要以一种价值观来打压另一种价值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我希望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选择自己人生的国度。
相比理想都要带上为国为民的光环,我更愿意看到年轻人在面临人生选择时候的困惑与动力,决心与畏惧,敢于直面正视自己的选择。
人生有很多问题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选择要我们自己做。
为自己的选择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去寻找我们的永恒和价值。
我们或许不是要做邓稼先,也不是要做杨振宁,而是要做自己,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对是错,也应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1] 许良廷. 邓稼先轶事[J]. 党史纵览. 2004(07)
[2] 葛翠琳,希希. 两弹元勋——科学家邓稼先的少年时代[J]. 人民教育.
1991(05)
[3] 孙宇轩. 杨振宁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建议[J]. 科技传播. 2013(01)
[4] 王备. 杨振宁:历久弥深中国情[J]. 中国科技月报. 2000(05)
[5] 潘星华,曾月丽. “何须惆怅近黄昏”——杨振宁和翁帆之恋[J]. 决策与信
息.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