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类药物PPT讲稿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ppt课件

《抗菌药物》ppt课件

LOREM IPSUM DOLOR
01
03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02
04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抗菌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抗菌谱最广的抗生素 抗菌作用﹤庆大霉素 优点:对肠道G-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多种钝化酶 稳定 常用于对其它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感染 首选
Contents
01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02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01
抗菌作用及机制
抗菌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 起始阶段:抑制70S始动复合物形成 • 肽链延伸阶段:造成mRNA密码错译,合成无功能的蛋白质 • 终止阶段:阻止肽链的脱落和核糖体循环
干扰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破坏细菌体屏障保护作用 离子吸附作用 插入异常膜蛋白
02
细菌耐药性
1
产生钝化酶
01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02
LOREM IPSUM DOLOR
01
03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PPT课件

抗菌药物基础知识PPT课件
临床药理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动学、药效学与疗效的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PK-概念
PK定义:在经典的药理学中的定义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What the body does to the drug),任何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Absorb)、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消除(Elimination)的过程(ADME)以数学方程式加以描述,此即为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 决定着药物在血清、体液和组织中浓度的时间过程,这一过程与药物的剂量有一定的关系。
结合PK/PD合理使用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关键:优化细菌暴露于药物的时间 临床使用: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或1日多次给药方案,保证一定的血药浓度维持较长时间 代表药物: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拉霉素、克林霉素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关键:增加AUC0-24/MIC 和Cmax/MIC 临床使用:保证每日给予量,而给药次数在药量足够时参考半衰期可能减少 代表药物: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
习 题
测定某抗生素对10株大肠埃希菌的MIC如下,MIC50和MIC90分别是? 菌株号 MIC 菌株1 1 (ug/ml) 菌株2 1 (ug/ml) 菌株3 2 (ug/ml) 菌株4 1 (ug/ml) 菌株5 4 (ug/ml) 菌株6 1 (ug/ml) 菌株7 0.5(ug/ml) 菌株8 1 (ug/ml) 菌株9 1 (ug/ml) 菌株10 1 (ug/ml)
答案:MIC50 1 ug/ml MIC90 2 ug/ml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抑菌浓度
MIC 最低抑菌浓度,指用肉眼观测时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抗菌浓度。 MIC50 指抑制某种细菌50%菌株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IC90 指抑制某种细菌90%菌株生长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MIC值低,表明某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相对较强。

抗菌药物知识ppt课件

抗菌药物知识ppt课件

诺氟沙星 ++~+++ 依诺沙星 ++~+++ 培氟沙星 ++~+++ 氧氟沙星 +++ 环丙沙星 ++++
抗阳 性菌
+ ++ ++ +++ ++
口服血药 浓度
mg/l
不良反 应
相互作 用
给药方式
1.6
一般 一般
口服
3.7
稍多 较明显 口服
3.8
稍多 一般
口服
5.6
较少
少 口服+静滴
2.6
一般 一般 口服+静滴
耐甲氧西林葡 萄球菌
β-内酰胺类及其复合 制剂
轻、中度感染:根据药 敏,选择磺胺或多西环 素利福平 重度感染:万古霉素或28
肺炎链球菌耐药特征及合理用药
耐药模式
耐药机制
治疗用药
青霉素 S PSSP
首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 过敏:根据药敏结果选择
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重症或脑膜炎:头孢曲松,
美罗培南、 万古霉素
其它
存在必须手术的情况,应及 时进行外科干预(引流)
5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时间依赖性
杀菌率在低倍MIC时即已饱和(通常4~5×MIC),在 此浓度以上杀菌速度及强度不再增加。主要参数为 Time>MIC。
◆浓度依赖性
浓度与杀菌活性正相关,随着药物血药浓度的增高, 杀 菌 效 果 增 加 。 主 要 参 数 为 AUC0-24/MIC 或 Cmax/MIC。

常用抗菌药物简介ppt课件全篇

常用抗菌药物简介ppt课件全篇
18
特点
抗菌谱:较窄 天然:抗菌谱略广于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需氧G+菌及 G-菌等 半合成:抗菌谱扩大,对某些G-菌如流感杆菌等有效; 增强对厌氧菌、空肠弯曲菌、弓形虫、衣原体和支原 体等的作用
19
特点
临床应用 用于耐青霉素和对青霉素过敏的金葡菌感染 治疗衣原体及支原体感染 治疗白喉,百日咳等 多数还有其他作用,如免疫抑制作用等
柳氮磺嘧啶 (SASP)
酞磺胺嘧啶 (PST)
磺胺吡啶
5-氨基水杨酸
磺胺嘧啶
结肠炎、直肠炎 肠道术前预防感染
早期类风湿 关节炎
肠炎 细菌性痢疾
53
外用磺胺药
磺胺米隆:对多种G+和G-菌有抗菌作用,尤对铜绿假单胞菌作 用较强,用于烧伤及大面积创伤
磺胺嘧啶银(SD-Ag):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大抗菌作用,并 具收敛作用,既控制创面感染,又能促进创面干燥、结痂及早期 愈合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40
五、人工合成抗菌药
41
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或其 人工半合成衍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其它 微生物 作用。
•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具 有抑制或杀灭微生物作用的药物。
42
喹诺酮类 (Quinolones)
➢ 第一代:萘啶酸,已淘汰(1962) ➢ 第二代:吡哌酸,已淘汰(1974) ➢ 第三代:诺氟沙星(1979) ➢ 第四代:曲伐沙星(1997) 注:第三、四代喹诺酮类分子结构中均引入了氟原子,统
合感染 ②合用羧苄西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③合用甲硝唑或氯霉素——盆腔、腹腔需氧与厌氧菌混合感染 ④尿路、人工心瓣膜术前,口服用于肠道感染或肠道术前准备 ⑤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和外科的局部感染

抗菌药精品PPT课件

抗菌药精品PPT课件
• 药物设计中的前药
– 降低毒性刺激性 – 改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性质 – 延长半衰期 – 形成组织特异性 – 提高稳定性
4.2.2主要药物和基本结构
1.主要药物
2.基本结构
Sulfadiazine, SD 磺胺嘧啶 P78 下二
对位取代的氨基苯磺酰胺结构是 活性必须的
Sulfamethoxazole, SMZ 磺胺甲噁唑 P79 上一(新诺明)
• 设计与生物体内基本代谢物结构相似的化 合物,干扰基本代谢物的吸收、合成、利 用
• 常用于化学治疗药的设计 • 基本代谢物:叶酸、核酸、碱基、脂质
4.2.3 磺胺甲噁唑
被氧化
理化性质
被水解
碱性
酸性
乙酰化
1.水中不溶解,但表现酸碱两 性,在盐酸氢氧化钠等中可溶 解 2.可水解、氧化,保存需避免 潮湿 3.体内可乙酰化,影响溶解度 形成尿路结石
• 先导化合物对给定的靶标要呈现一定的活 性、选择性;同时符合类药性,具有可开 发性
• 先导化合物因为活性、安全性、药代动力 学性质等因素不能成为药物
•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是药物化学的重 要任务
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 磺胺类——基于筛选发现先导化合物(磺 胺米柯定)
• 磺胺类——从代谢产物发现先导化合物 (对氨基苯磺酰胺)
4.3.2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
• 萘啶酸是第一个喹诺 酮类抗菌药
• 1962年合成,第一代 喹诺酮
• 抗菌谱较窄,对G-中 等活性,对G+和绿脓 杆菌无作用
从现有药物的合成副产物 中发现先导化合物
Nalidixic acid 萘啶酸 P70 上二
先导化合物 Lead compoud P551
先导化合物 Lead Compound

抗菌药物培训课件ppt

抗菌药物培训课件ppt
15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 抗菌谱极广,抗菌活性极强,对绝大多数酶都稳定 ➢ 主要适用于医院内获得性重度耐药菌感染,尤其是免疫缺陷
患者或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者 ➢ 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之间有一定的交叉过敏反应,对β内酰
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 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或伴有其他可诱发
➢ 3、治疗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是治疗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 4、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1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 (1)肝毒性 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 药后可恢复。
➢ (2)局部刺激 不宜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 故滴注液宜稀(<0.1%),滴入速度不宜过快。
➢ (3)胃肠道反应 ➢ (4)可抑制茶碱的代谢。联合应用,可致茶碱中毒,甚
至死亡
19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抗菌机理:主要为通过阻止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阻断敏感菌蛋白质的合成
➢ 抗菌谱主要G-菌,对多数需氧G-杆菌和少数耐药的金 葡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部分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及 其它枝杆菌属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7
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合理应用
➢ 1、头孢菌素类为杀菌剂 ➢ 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3、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比青霉素类高,抗菌谱
比青霉素类广,作用也比青霉素类强 ➢ 4、 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一、二、
三、 四代
8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 1、对G+ 菌抗菌作用优于第二代与第三代头孢菌素。 ➢ 2、抗阴性杆菌作用较弱。 ➢ 3、对绿脓杆菌与厌氧菌无效。 ➢ 4、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 ➢ 5、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硫脒

抗菌药.ppt

抗菌药.ppt
杆菌肽。 – 干扰细胞壁合成的第三步(胞浆外):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 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增加膜的通透性
– 多肽类:能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磷脂结 合,使细胞膜受损。 如:多粘菌素B、黏菌素。
– 抗真菌抗生素:可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类固醇结 合,使膜的通透性增加。
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咪唑类等。 – 抑制细胞脂质的生物合成,干扰膜的形成。
• 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
– 固有耐药性:由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代相传的 耐药性。
– 获得耐药性:一般所指的耐药性。指细菌在多 次接触抗菌药物后,产生了结构、生理及生化 功能的改变,从而形成具有抗药性的变异菌株, 它们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消失。
– 交叉耐药性:某种病原菌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 性后,往往对同一类的药物也具有耐药性。
临床药理学 ☞ 抗菌药物
本章节主要讲述内容
• 抗菌药物概述 • 抗菌药物分类 • 抗菌药物各论、临床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概述
• 抗生素:原称抗菌素。
– 是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在极低浓 度下能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
– 抗生素一般以效价单位计算。1ug为1单位,即1g为100 万单位;少数抗生素效价与质量之间有特殊规定,如青 霉素钠0.6 ug为1单位,硫酸黏菌素1ug为30单位
• 大环内脂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 • 截短侧耳素类:泰妙菌素、沃尼妙林。 • 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 多肽类:杆菌肽、黏菌素。 • 含磷多糖类:黄霉素、喹北霉素。 • 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克霉唑、
酮康唑等。
• 其他:利福霉素类(利福霉素、利福 平)、磷霉素等。
• 交叉耐药性:分为完全交叉耐药性、部分交叉耐药 性。

抗菌药物培训ppt课件(共44张PPT)

抗菌药物培训ppt课件(共44张PPT)

清洁-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
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 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
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 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 预防用抗菌药物。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用抗 菌药物,清洁切口如头颈部手术、一般体表 手术、都不必使用抗菌药物。
手术切口分类
类别
标准
Ⅰ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
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
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 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 指征联合用药。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
菌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 败血症等重症感染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 核病、深部真菌病
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 次即可。
清洁-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 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 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讲课 ppt课件.ppt

抗菌药物讲课 ppt课件.ppt
3. 患者基础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基础疾病不能 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 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 经验治疗。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流感、水痘、 麻疹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 质激素等患者。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三、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
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 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 药。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 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 201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
“控制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 用”。
不合理用药的原因
国家政策法规医院执行力度不够 合理用药意识不够 知识水平有差距 为避免医疗纠纷 医生用药惯性 不良商业促销行为
卫生部控制不合理用药的措施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2004年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的 合 理 应 用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药剂科 张俊贞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应用基本原则 第三节 药物各论
➢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抗感染药物 ➢抗菌药物 ➢抗生素 (antibiotics )
抗菌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2、耐药性的种类
• 固有耐药 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 • 获得耐药
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 通过改变 自身的代谢途径, 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
3、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
1)产生灭活酶——最重要机制之一 细菌产生了能灭活抗菌药物的酶,使抗菌药
物失活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改变细胞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
抗菌类药物课件
• 抗微生物药包括
– 抗菌药 – 抗真菌药 – 抗病毒药
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
– 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 故又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 细菌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 胞器很少,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而病毒则无细胞结构,属于原生微生物。
第一节 抗菌药物概论
二氢叶酸还原酶
二氢蝶啶 ↑ + 磺胺
对氨苯甲酸
(PABA)
二氢叶酸↑
甲氧卞啶 甲氨喋啶 乙胺喋啶
四氢叶酸 核苷酸合成
核酸合成
15
4、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 抑制DNA回旋酶→ DNA复制受阻 → DNA合成↓ 抗结核病药 (利福平) 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RNA转录受阻
34
一、喹诺酮类药物
[Mechanisms]
对于G-菌,通过抑制DNA回旋酶,阻碍细菌DNA 复制而杀菌
对于G+菌,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IV,干扰细菌 DNA复制而杀菌
35
[Pharmacokinetics]
稳定

临床用途
耐药 金葡菌感染
G-菌感染
第三代
G+菌、G-菌
尿路感染
较高稳定

头孢噻肟 厌氧菌、绿脓杆菌
严重感染
第四代 头孢匹罗
G-杆菌
较高稳定
替代第三代 无
用于G-菌感染
33
第三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 喹诺酮类抗菌药 (quinolones) • 磺胺类抗菌药 (sulfonamides)和甲
氧苄啶
→mRNA↓
16
5、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类 → 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 → 通过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通过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
17
三、细菌耐药性 (resistance)
耐药性
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感,致 使药物疗效降低或无效的现象。
31
预防措施
① 询问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家族史) ② 溶液现配
(过敏原: 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 ③ 皮肤过敏试验 ④ 准备抢救药物
(肾上腺素、激素、抗H1药等)
32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药物
抗菌谱
对 -内酰胺酶 肾毒性 稳定性
第一代
头孢氨苄、头 孢拉啶
G+菌
部分稳定 较大
第二代 头孢孟多
G+菌、G-菌 厌氧菌
-内酰胺类抗生素结构
[Mechanisms]
1. 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抑制粘肽合成酶,阻碍细胞壁 粘肽合成。
2. 激活细菌自溶酶,溶解细菌而产生抗菌 作用。
26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半合成青霉素
口服青霉素类:苯氧青霉素类 耐酶青霉素类:异恶唑类青霉素 广谱青霉素类 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类 抗G-菌青霉素
29
[Clinical uses]
• 链球菌感染性疾病
(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 脑膜炎奈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 • 螺旋体感染(出血热、梅毒、回归热) • G+杆菌感染(破伤风、白喉等)
30
[Adverse actions]
过敏反应---为青霉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症状: 药疹、皮炎、血清病、过敏性休克
结合,形成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
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 酮康唑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
13
3、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 四氢叶酸参与核苷酸的合成 • 影响叶酸的合成→影响细菌体内核苷酸
的合成→细菌生长繁殖受阻
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而必须自 身合成叶酸供菌体使用
3、影响细菌叶酸代谢
谷氨酸
+ 二氢叶酸合成酶
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21
3)降低胞浆膜通透性 改变细菌外膜上通道蛋白的性质, 降低抗
菌药物的通透性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细菌通过改变膜上的蛋白通道, 将药物泵
出细胞外
22
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第二节 -内酰胺类抗生素
指化学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
– 青霉素类 – 头孢菌素类 – 非典型-内酰胺类 – -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 广谱抗菌药 – 窄谱抗菌药
• 抑菌药: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
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 杀菌药: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影响叶酸代谢 4. 抑制核酸合成 5. 抑制蛋白质合成
8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
——维持细菌细胞的外形完整 ——主要成分:肽聚糖(粘肽) —— G+菌细胞壁坚厚
G-菌细胞壁较薄
人体细胞无细胞壁,故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的药物对人体细胞几乎无毒。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N-乙酰胞壁酸前体
磷霉素→
N-乙酰胞壁酸
环丝氨酸↗
消旋酶

合成万酶古霉素
杆菌肽
N-乙酰胞壁酸 ↓ 直链十肽 ↓
-内酰胺类
粘肽↓
五肽复合物
二糖复合物 粘肽合成酶
细胞内
细胞膜
细胞膜外
11
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 (链霉素) 链霉素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菌胞浆膜
的完整性 多肽类抗菌药 (多黏菌素E) 多黏菌素E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与胞浆
膜上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
12
多烯类抗真菌药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选择性地与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
一、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 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5
一、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 抗菌药: 对细菌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
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药物。
• 抗生素:由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能杀灭或抑
制其它微生物的物质
– 天然的抗生素 – 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27
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
[Pharmacokinetics]
• 青霉素G口服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故不
宜口服,通常肌内注射。
• 因脂溶性低而难于进入细胞内,主要分布
细胞外液;脑膜有炎症时可进入脑脊液。
28
• 几乎全部以原形经尿排泄。
• 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等竞争性抑制本
类药从肾小管的分泌,使之排泄减慢, 血药浓度增高,作用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