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 看云识天气 导学案(人教版)
22、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课前诵读:《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轻盈.()匀称..()()崩.()塌一霎.()间2、解释下列词语预兆:弥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课堂探究6、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每当月光照在地上,像7、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当堂检测(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2)峰峦.()(3)一霎.间()(4)冰雹.()(5)弥.漫()(6)圆弧.()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层,叫卷云。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
(二)课内阅读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人们常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①。
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所以就有“②”的谚语。
1、把“东虹轰隆西虹雨”的意思填在①处:。
根据语段的内容把相关的一句谚语填在②处:。
2、联系全文从内容与结构上分析一下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2)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5、本语段比较突出的是引用了谚语来进行说明,请说明原因,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
在热带地区或航行于赤道附近的海船上,冰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冰可以防止食物腐烂变质,可以使捕捞的海产品保鲜。
七年级语文上册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2 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文体知识。
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德育目标: 养成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方法:1.朗读法。
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
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
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
课前了解:天气状况对户外活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遭遇恶劣天气多半起因于天气骤然变化。
为了享受快乐的户外生活,旅游者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
文体知识了解:1、说明文是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课前自学1、字词:完成金牌学案69页的基础练习2、读课文,找出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二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小组讨论完成)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第一部分(第段)说明云是天气的,人们可以看推测天的变化。
第二部分(第段到第段)具体介绍云的跟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
第三部分(第段)说明的意义和局限性。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 看云识天气(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2 看云识天气、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们有时把天空点)小明因为家庭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文中用“推测”而不用“断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常见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
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3)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2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
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导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轻盈、弥漫、一霎间、千姿万态”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导学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分析学习本课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3、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导学难点】1、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作用【导学方法】1.朗读法。
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
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
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课时安排】 2课时【教材简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
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简介】朱泳燚,1940年春生于上海,1960年夏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1962~1965年间,由江苏省教育厅借调至南京,参加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的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课文(包括《看云识天气》)。
30多年来,他先后在多所中学任教;发表了语文教学和语言研究方面的论文、文章近200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于1988年获全国首届优秀教育图书评比一等奖。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7年级上册教案及导学案:第22课 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课型:讲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4)积累有关谚语。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
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
(板书文题)二、检查预习情况解释词语:峰峦:山峰和山峦。
预兆: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崩塌:崩裂而倒塌。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千姿万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变化无常:没有规律的出现新的状况。
三、初读,整体感知:读课文,整体把握:1、从题设疑: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梳理结构:(1)你能迅速判断文中哪些段落在具体地介绍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来预测天气情况吗?提示:学习说明文要注意那些概括性强的段落、句子,这种句子一般在段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 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2《看云识气候》1、了解阐明事物要捉住特征,了解阐明的思路及阐明办法的使用。
2、培育学生调查酷爱天然的情味。
1、圈注法。
2、小组协作讨论法。
榜首课时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风趣的气候现象,阐明作者对这种天然现象调查得十分详尽。
由于气候与人类的日子休戚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向留神调查天然界,以图把握规则,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气候的改变也自有它的规则,自有它的预兆。
现在,咱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气候有怎样的联系吗?今日咱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气候》二、字词堆集棉絮(xù )预兆(zhào )粼波(lín )绫纱(líng )点缀(zhuì )绸幕(chóu )三、统观全文,了解结构1、考虑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方式。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榜首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气候的密切联系,阐明识气候能够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阐明怎样看云识气候。
第三部分(最终一段),阐明看云识气候的意图。
办法和注意事项。
2、第二天然段与上下文有何联系?(承上启下)3、这二部分能够分为几层?榜首层(3----5)阐明云的形状和气候的联系。
第二层(6)阐明光荣现象和气候的联系。
4、依据文章内容制造图表。
云品种云的形状方位气候的状况卷云像茸毛像绫纱最高阳光能够透过它照到地上,气候晴朗卷积云像粼波很高它不会带来雨雪积云像棉花团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文的阳光高积云像羊群2000米左右云块间显露蔚蓝的天空天晴│卷层云似乎白色彩幕高它向前推动,气候将转阴高层云像毛玻璃低它预示即将下雨或下雪雨层云布满天空更低雨雪就开端下降光名发生和散布状况光荣气候预兆晕发生在卷层云上,散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发生在高积云边际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放晴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虹雨后初霁,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五颜六色圆弧东虹霹雷西虹雨露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四、小结讲堂《看云识气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阐明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两课时)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积累语言。
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
3、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学习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自查工具书,积累识记本课的生字、生词。
2、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单说出说明文有关知识。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说明文知识小解(了解定义和特点,记住分类、顺序和方法)一、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二、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三、说明文的分类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四、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五、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六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师友互查巩固)1.为下列加粗字注音峰峦()一霎()间一刹()那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 2.解释下列词语峰峦:弥漫:千姿百态:一霎间:预兆:轻盈:征兆:变化无常:朦胧:3.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视,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并做到整体感知课文。
用一句话概括云和天气的关系。
(用课文原语回答)【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展示)自读3--6自然段,试试:用方框“□”框出依次介绍的那些云和光彩的名称(即对云和光彩的分类),用波浪线"﹏﹏"画出云和光彩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用横线"__"画出云和光彩的天气征兆。
并完成下列表格。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导学稿_凤凰导学稿七年级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导学稿_凤凰导学稿七年级答案》摘要:、复习巩固比喻修辞体味语言准确生动,光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且色彩天气征兆四、探究学习.学生精揣摩语言生动形象,引用 ) 摹状貌 ) 分类别【精精练《看云识天气》导学稿 [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比喻修辞体味语言准确生动、学习常用说明方法增加些看云识天气常识[重难] 、把握课主要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妙处、培养学生观察然兴趣和留心然现象习惯[教学方法] 朗法、观察与想、图表概括法课前预习案、课排除障碍()音峰峦()霎()缀()绫纱()弥漫()月晕()崩塌()晕()头向()释义峰峦预兆轻盈弥漫征兆崩塌霎(3)写下你己重词二、朗课感知容由诵梳理课主要容思考.这课告诉我们云和天气是什么样关系?用句话回答.看云识天气基验是什么?用课话回答3.作者从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关系?三、预习测、《看云识天气》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__运用准确、生动语言介绍了云_________、_______及不光彩云和天气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说明方法、集课外有关天气谚语写下5条课探究案引入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种有趣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年人们也直留心观察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人类事实上天气变化也有它规律有它征兆[教学程] 、积累运用.给加音峰峦()丝缕()棉絮()月晕()冰雹()预兆()弥漫()霎()鳞()波.给多音音晕称卷圈薄二、整体感知()是科普主要介绍云和天气关系切合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词语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关云和天气关系是从哪两方面说明出并标出说明角变化语句(3)段看云识天气验句是揭示云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面三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课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具体细致介绍段概述语言运用上显著特是形象生动比喻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5)以简表形式归结课行思路三、重理.节句这词说出了云总体形态这词说出了云总体特征用波浪线分别划出这两词照应容.段句这段有什么作用?全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思? 3.二段全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哪些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词删可以吗?什么?.三节作者把薄云分这几种采用了说明方法“卷云丝丝缕缕漂浮着有像片白色羽毛有像块洁白绫纱”句表达方式是修辞是说明方法是5.(、5)两段写到了几种云?他们共是什么?这两段具体诠释了上哪句话?“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竟会有冰雹或者龙卷风”这段话动词有其作用是采用了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生动或平实)6.六段心句是?哪起渡作用?段介绍云上光彩和天气关系说明方法和上有什么明显不?根据运上光彩现象可分作这四种光这种说明方法叫7.看云识天气义是什么? 8.填写下列表格云形态与天气云名位置形态特天气征兆卷云高丝丝缕缕漂浮着有像片白色羽毛有像块洁白绫纱晴朗云光彩与天气光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且色彩天气征兆四、探究学习.学生精揣摩语言生动形象、结合课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形态变化展开丰富想说出更有创理思考()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语段清晰思路是通分类别方法表现出请以简表形式列出晴天云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3)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质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质又是什么?()3段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例子(5)介绍了这么多云和云光彩但我们起确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你能从课出相关语句吗? 3.记叙比喻是种修辞方法;说明运用比喻说明事物叫做打比方课打比方运用使得行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想像和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动静结合妙示例天上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夜幕四合周围群山…… ()远处霓虹灯亮了…… 课拓展案五、拓展延伸.仿写生活是杯酒散发着迷人醇香;生活是蕴含着深刻哲理;生活是天上云有像羽毛轻轻飘空;.写出四句含云诗句 3下列说明方法各举例 ) 打比方 b) 引用 ) 摹状貌 ) 分类别【精精练】(考验己我棒)、下回答问题沙尘暴又敲环保警钟()3月日今年场沙尘暴席卷塞北并向东向南蔓延呼啸风沙尘遮天蔽日据悉沙尘蔓延速高可达每秒米②连日不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风卷黄沙北方沙尘还随冷空气路南下导致上海、江苏等南方许多地区也出现了沙尘泥雨天气③显示993年甘肃、新疆带发生了特沙尘暴;998年西北地区发生特沙尘暴两次沙尘暴淹田断路造成量人畜伤亡直接济损失高达数亿元④我国什么会接连发生沙尘暴灾害?专认这与我国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日趋增多直接相关据统计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73%;沙漠化面积已达6万平方公里荒沙化和沙漠化蔓延到如严重程根我们长期滥垦滥用草地不重视保护林木⑤蒙古阿拉善及周边地区是今年场沙尘暴发地素有“胡杨故乡”美称但是这些年胡杨林正以每年3600亩速减少到年年底这地区胡杨林仅剩下了3万亩导致周围30多平方公里沙漠戈壁不断扩地盘成每年沙尘暴天气“罪魁祸首”⑥据调统计近0年仅蒙古、新疆、青海和黑龙江等0省区乱垦草地就达680万公顷其多是水草丰美放牧场和割草地⑦国科学院研究员苏学说人类盲目垦草田和长期超荷放牧造成了对草地破坏性使用⑧今天沙尘暴正是人类破坏环境付出种代价然而至今日许多人似乎并没有识到这只是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就提醒说我们必须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并发展济候不能忽略可持续发展否则将会遭到然更加严酷报复.我国沙尘暴天气多发原因是什么?根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运用数据有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设计] 【教(学)记】(敞开心扉说课堂)。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精品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学习难点】1、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3、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自主预习案】1、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彩识天气简表【课内探究案】1.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的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1.复习思考。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2.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3.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4.复习提问。
(1)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2)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
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答:(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七年级语文上册 5.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研
习
精读研讨,理解课文主旨。
再次默读课文:
1.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2.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说说它们的好处。
本文中有哪些佳词妙句,请找出来和大家分享。
有感情地朗读,自主探究;
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题目的含义及对其他同类型人的了解,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时习
完成一篇说明文作文。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晴云: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雨雪冰雹云: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云的光彩:晕 华 虹 霞
反思
4.你还知道哪些和“看云识天气”有关的民间谚语,比一比看看大家谁搜集的最多。
1、组员互相说说对这
些问题的理解。
2、同学畅所欲言。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主旨。
精习
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说明方法,说明一样你所熟悉的事物,字数在200字左右。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运用说明方法
同时注意语言的训练。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备习
1、作者介绍:
2、积累词语:“峰峦”、“轻盈”“朦胧”、“顷刻”、“点缀”、“谚语”
3、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复
习
备习检查(交流)
情境导入
学生互问互答,检测备习情况。适时做必要的点拨纠错,强调重点字词。出示有关作者资料;补充说明。(板书课题)
独立思考;对子间互问互答;进行报告。
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培养阅读课文,从文本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2.理解文本准确地运用词语,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22课《看云识天气》教师教案【学习目的】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速读课文,能概括课文内容,了解说明的思绪及说明方法。
【学习重难点】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了解说明的思绪及说明方法的运用。
【资料预备】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引见食物或说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一知识。
2、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3、说明对象: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总结句;三看重复出现的词句。
〔说明对象普通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如、作比拟、分类别、作援用、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等。
〔其中前五种常用〕6、言语特点——准确、严密、简明、迷信。
7、罕见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教学进程】温习稳固回忆«化石吟»的主要内容,反省背诵状况。
预习检测1.依据拼音写汉字。
①预zhào ________ ②轻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纱④lín ________波⑤崩tā________ ⑥点zhuì________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峦〔〕②弥〔〕漫③月晕〔〕④霎间〔〕⑤匀称〔〕⑥弧〔〕形3.释义: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征兆:出示目的活动设计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内容。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阅历是〔用课文中的原话〕:2、理清文章思绪〔文章共划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局部〔2-6〕详细引见云的形状、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1层:〔2-5〕写云的形状和天气的关系。
第2层:〔6〕写云的光荣和天气的关系。
第三局部〔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当堂小结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层次明晰。
首先从总体上指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
[学习资料]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2《看云识天气》目标呈现1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3)通过精读,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2重点难点:(1)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2)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说明方法及作用一、预习热身3说明文知识(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分类A.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B.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可以综合运用。
(4)说明的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4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作积累,并摘记如下。
5初步阅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编写课文详细提纲自主学习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来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晕华虹霞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3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二、活动探究1、第一段第一句中 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
用波浪线在文中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
2.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文哪些内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个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4 说明文通过说明方法的运用具体清楚地介绍知识,请找出文中运用以下说明方法的例子,思考作者运用它们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22课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22课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
2.通过精读,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学习运用比喻形象描绘事物。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学习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学习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
导学过程使用备注一、课前自主先学1.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圈画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理解并会默写;(2)理清文章层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3)搜集积累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谚语。
2.有感情朗读地朗读文章片段(组长组织比赛,看谁读得好)。
自评:以上任务完成好的有等级:二、课中互动学习(一)学习活动1:预习检测任务1:給加点的字注音(1)峰峦.()(2)凌.纱()(3)粼.波()(4)弥.漫()(5)点缀.()(6)谚.语()(7)一霎.时()(8)棉絮.()(9)模.糊()活动指导:注音全部正确的小组加1分。
任务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活动指导:思路清晰,内容概括合理的小组加1分。
(二)学习活动2:感知课文内容任务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明确: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活动指导:回答正确的小组加1分。
任务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明确:(1)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任务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华虹霞活动指导:回答正确的小组加1分。
任务3: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它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Ⅰ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Ⅱ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新人教版
看云识天气【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重点聚焦】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难点突破】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
(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
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走进作者】朱泳燚,江苏省常熟中学特级教师。
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
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
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7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
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拓展链接】1.关于天气的谚语①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②麻雀围食要落雪。
③蚂蚁垒窝要落雨。
④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⑤鱼跳水,有雨来。
⑥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⑦燕子低飞要落雨。
⑧龟背潮,下雨兆。
⑨泥鳅静,天气晴。
⑩猪街草,寒潮到。
2.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①麦苗盖上棉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22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第二十二课《看云识天气》朱泳燚(yì)学习目标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积累有关谚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3、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师生合作探究,认真研究学案,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规范书写。
学习重、难点1、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2、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及影响的天气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习重、难点: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及影响的天气。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走进作者朱泳燚,江苏省常熟中学特级教师。
2、了解背景朱泳燚,1962~1965年间,由江苏省教育厅借调至南京,参加农业中学语文课本编写工作,除一般的挑选课文、组织单元、编写注释、设计练习外,还负责编写十几篇语言知识短文和说明文课文(包括《看云识天气》)。
3、文体知识(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
(3)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总分式、递进式。
预习自测(1)注音: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2)释义:峰峦:一霎间:预兆:轻盈:弥漫:征兆:崩塌: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一、质疑探究: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快速阅读课文,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2《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目标呈现
1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3)通过精读,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
(4)培养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2重点难点:
(1)体会比喻的妙处,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
(2)分析学习本课运用的打比方、分类别说明方法及作用
一、预习热身
3说明文知识
(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分类
A.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B.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可以综合运用。
(4)说明的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等4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在课外搜集一些作积累,并摘记如下。
5初步阅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编写课文详细提纲
自主学习
1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填写下面的表格)
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
晕
华
虹
霞
2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
这一点的?
3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活动探究
1、第一段第一句中 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形态,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说出了云的总体特征。
用波浪线在文中分别划出这两个词照应的内容。
2.第一段最后一句在这段中有什么作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招牌”是什么意思?
3.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和下文哪些内容相照应?“往往”“常常”两个词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4 说明文通过说明方法的运用具体清楚地介绍知识,请找出文中运用以下说明方法的例子,思考作者运用它们的作用。
提示:
(1)分类别
(2)作比较:
(3)打比方:
(4)引用
5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三、盘点提升
1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
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谚语、成语、俗语、诗句及文章片段等。
例如:1.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
2.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日落乌云接,风雨定猛烈。
4.鱼鳞天,不雨风也颠。
5.天上起了泡泡云,不过三天雨淋淋。
6.火烧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7.日落云里走,雨落半夜后。
8..有雨山戴帽,无雨山穿衣。
9.瓦块云,热死人;梯梯云,干破盆。
10.天上起了鱼鳞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2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比如:树叶落叶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呢?写一篇观察日记。
四、我的收获
学完本课后,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写在下面。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