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毒素快速检测方法
生物毒素的检测与鉴定

生物毒素的检测与鉴定生物毒素是指由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生物合成的能够引起中毒或损伤人体细胞的化合物。
经常接触或食用生物毒素的人,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及早发现和鉴定生物毒素对于保障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生物毒素的检测和鉴定技术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主要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技术,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各种类型的生物毒素。
此外,对于某些毒素,如藻毒素等,还需要对食品、水源等进行采样和处理,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我们就从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的常用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常用的检测和鉴定方法1. 免疫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是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原理是利用专门的抗体分子与目标毒素结合,从而进行检测和鉴定。
免疫学检测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检测时间短、成本低,对于一些特定的生物毒素,如肉毒、百日咳和梭菌毒素等,免疫学检测法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2. PCR 检测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法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 DNA 引物将目标序列扩增,并利用电泳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
PCR 检测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各种类型的生物毒素,如水生环境中的藻毒素、肠道细菌的毒素等。
3. 质谱检测法质谱检测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质谱仪对样品分子进行高精度的分析。
质谱检测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和识别分子结构,对于那些无法用传统技术检测的生物毒素,如病毒和寄生虫等,质谱检测法具有极高的检测准确性。
二、应用领域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水、环境、医疗、生物工程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领域介绍。
1. 食品安全检测食品中的生物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大,因此,食品安全检测一直是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的重点领域。
生物毒素检测和鉴定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食物中的各类毒素,为食品加工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
内毒素检测方法

内毒素检测方法内毒素是一种存在于细菌细胞壁中的有毒物质,其存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及早发现和检测内毒素的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内毒素检测方法,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实验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最常用的内毒素检测方法之一是内毒素检测试剂盒法。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结果快速。
通常情况下,只需要将待测样品加入试剂盒中,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就能得到内毒素的检测结果。
然而,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无法区分内毒素的具体种类,只能判断内毒素的存在与否。
其次,内毒素检测的另一种方法是内毒素生物学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利用生物学特性来检测内毒素的存在,例如利用小鼠或大鼠来进行生物学反应检测。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检测到不同种类的内毒素,并且结果比较准确。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操作复杂、耗时较长,而且对实验动物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伦理争议。
另外,还有一种常用的内毒素检测方法是内毒素生化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利用内毒素与特定生化试剂的反应来进行检测,例如内毒素与内毒素结合蛋白的结合反应等。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定量检测内毒素的含量,结果比较准确。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对实验条件要求较高,操作技术要求严格等。
综上所述,内毒素检测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内毒素检测方法。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的内毒素检测方法,以提高内毒素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保障人体健康。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毒素检测方法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实验人员有所帮助,促进内毒素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毒素的分离及鉴定方法

毒素的分离及鉴定方法毒素是指一类能够对生物体造成严重损害的有毒代谢产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中,同时也可以被人工制造出来。
毒素是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分离和鉴定毒素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毒素分离和鉴定方法。
一、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适用于毒素含量较低的情况。
典型的免疫学方法包括免疫层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法等。
免疫层析是一种使用抗体选择性地将毒素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抗体会结合特定的毒素,并经过一系列层析步骤后,达到纯化目的。
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法则是基于抗体与毒素结合的反应,可以用于确定毒素的含量。
二、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食品安全检测中常用的方法,可以高度灵敏地检测毒素。
它基于毒素的化学性质和分子质量的差异,通过将分离的毒素精确地测量其质量,最终确定毒素的结构和类型。
分析前,质谱法通常需要将毒素样品离子化并加速,需要借助于多个离子谱仪进行分析。
三、核酸检测方法核酸检测方法是一种快速、高效且灵敏度较高的方法,它基于特定序列PCR技术来检测和分离特定的寄生虫和毒素。
与传统方法相比,核酸检测方法不需要成分分离,可以通过简单的DNA自由形态放在样品中的不同信号来鉴定。
四、生物测定法生物测定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根据监测生物对毒素的反应来评估其毒性。
这种方法是根据生物的代谢和超标之间的拓扑关系进行的,通常衡量某种毒素的生物活性与其浓度之间的关系。
五、色谱法色谱法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分离和鉴定方法,有很高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它利用化学分离方法将毒素分离出来,然后通过检测分离后物质的吸收系数来确定其结构和种类。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毒素的分离,还可以对样品中其他有机物分析。
要分离和鉴定毒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需要专业的知识和高度的实验技能。
不同的毒素分离和鉴定方法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选择。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细菌内毒素是一种由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它可以对人体和动物产生严重的危害。
因此,及时准确地检测细菌内毒素,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用来检测细菌内毒素,本文将介绍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首先,生物学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动物(如小鼠、大鼠等)或细胞培养物来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毒性。
通过观察动物或细胞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可以判断细菌内毒素的毒性和浓度。
生物学法的优点是对多种类型的细菌内毒素都能进行检测,但缺点是需要动物实验,操作复杂且耗时。
其次,生化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化学试剂对细菌内毒素进行特异性反应,生成可测定的产物。
常用的生化法包括凝集素试验、ELISA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快速的特点,但对不同类型的细菌内毒素的特异性有一定要求。
另外,分子生物学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PCR、基因芯片等技术,通过检测细菌内毒素的基因序列来进行检测。
分子生物学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细菌内毒素进行准确检测,但需要专业的实验技术和设备支持。
最后,质谱法是一种新兴的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质谱仪对细菌内毒素进行分析,通过质谱图谱来确定细菌内毒素的种类和浓度。
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特点,可以对微量的细菌内毒素进行检测,但设备昂贵、操作复杂。
综上所述,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够对细菌内毒素的检测有所帮助。
食品冷链品控专业《74. 赤霉病麦(呕吐毒素)中毒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

赤霉病麦〔呕吐毒素〕中毒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
1 适用范围:快速筛查粮食或饲料中呕吐毒素是否超标以及食物中毒发生后快速筛查中毒因子是否为呕吐毒素。
2 检测原理:基于竞争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液中如果含有呕吐毒素,其浓度又高于检测试纸的灵敏度,那么会与试纸卡上的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应该在试纸上出现的红色T线不显色,结果判为阳性。
反之为阴性。
3 灵敏度:100L常量稀释液,用力振荡2分钟。
静置或离心得到样品上清液。
5测试步骤:取出测试卡,开封后平放在桌面,用滴管逐滴参加3滴样品提取液于测试卡椭圆形孔中,如到30秒时在长方形观测窗中无液体移行,可补加1滴样液,在5~10分钟内判断结果。
6 结果判断
阳性:C线显色,T线不显色,判为阳性。
阴性:C线显色,T线肉眼可见,无论颜色深浅均判为阴性。
无效:C线不显色,无论T线是否显色,该试纸均判为无效。
7 备注与考前须知
所有试纸启封后1小时内使用。
本品为一次性产品,请勿重复使用;请勿使用非本品随附的稀释液。
本品为筛选试剂,任何可疑结果请用其它方法作进一步确认。
8 产品包装:试纸卡5片,2021缩稀释液1瓶,15mL离心管1支〔清洗后可反复使用〕。
9 产品保存:4~30℃阴凉枯燥处保存,不可冷冻,防止阳光直晒,有效期18个月。
食品生物毒素快速检测方法

96 食品安全导刊 2016年12月Tlogy科技分析与检测畜禽食品中含有的微生物源毒素是微生物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主要包括肽类毒素、脂多糖内毒素、醛类化合物等各种类型的相关毒素。
现阶段我国食品生物毒素检测过程中各层面出现的问题的概率较高,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我国食品微生物源毒素检测中使用到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并提出应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在进入人畜体内后会对生物机能造成破坏,从而使人畜出现中毒现象。
微生物源毒素是食品中一种危害程度较高的生物毒素。
生物毒素中的肽类毒素肽类毒素主要包括是溶血素、肠毒素等各种类型的相关毒素,其中构成溶血素的细菌主要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等。
溶血素在进入人畜体内后的主要致病原理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使细胞的具体构成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大量的细胞内的成分排至细胞外,导致人畜体内的细胞大量的死亡,构成肠毒素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
肠毒素是一种在细胞外进行作用的毒素,通过外界吸收或在肠道中自然产生,与肠粘膜相互作用,导致人体出现腹泻等一系列的不适反应。
现阶段我国食品生物源毒素检测中使用到的方法和技术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出现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分析速度快、所用的受检物质的数量较少等一系列的特点,在很多类型的相关物质检测的过程中都能使用。
由现阶段国内对该项技术的使用情况可知,该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应用的范围较小。
悬浮芯片技术具有操作简易、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一系列的特点,在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技术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
现阶段我国肽类生物源毒素检测中使用到的技术和方法ELISA法ELISA法是利用酶所标记的同抗原体复合物质的免疫反应和酶进行的催化放大作用进行一定程度的相互融合,偶联物和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或抗体相互反应,得到的产物就会被酶催化水解或者氧化还原从而呈现出颜色发生变化。
反应后所形成的颜色的深浅和检测样品中肽类生物源毒素的含量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可分析出食品中所含的肽类生物源毒素的性质和含量。
毒素检测技术和样本处理流程

毒素检测技术和样本处理流程
1. 概述
本文档介绍了毒素检测技术和样本处理流程。
2. 毒素检测技术
以下是常用的毒素检测技术:
- 免疫分析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免疫电泳等。
这些技术基于特定的抗体-抗原反应,可以高效地检测目标毒素。
- 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实时荧光PCR等。
这些技术通过检测目标毒素的基因序列,能够准确、敏感地检测目标毒素。
- 色谱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等。
这些技术可用于检测毒素在样本中的浓度和鉴定目标毒素的结构。
3. 样本处理流程
以下是常用的样本处理流程:
1. 样本收集:确保采集的样本代表性,避免污染。
2. 样本预处理:包括样本的去除杂质和切割等处理,以提高检测效果。
3. 提取:将目标毒素从样本中提取出来,常用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蛋白酶解等。
4. 净化:通过膜过滤、固相萃取等方法去除干扰物质。
5. 检测:使用前述的毒素检测技术进行目标毒素的定量或定性检测。
6. 数据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解读。
4. 总结
毒素检测技术和样本处理流程是毒素检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选择合适的毒素检测技术和科学的样本处理流程,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和仪器设备,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食品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方法

残留 限量
免疫化学分 析方 法, 是 利用抗 原和 体 按不同的步骤 与酶标板表面的抗原反
目前 世界上有1 0 0 多个国家或地区 抗体 的特 异性 反应 为基 础建 立起 来 的 应。 用洗涤的方法使酶标板 上形成 的抗
已经制定了 食品和饲料中 真菌毒素的限量 特异 性高 、 灵敏 度 高、 成 本低 . 对 操作 原一 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 最 后结
直 是制 约真 菌毒 素与人 类疾 病研 究 进 亲和 柱 ( 1 mmu n o a 素典型检测方 c h r o ma t o g r a p h y I A C ) 、 法包括 : 高 效液相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
毛细 管 电泳法 、 液质联 用法等 。 随着科 技 的进 步. 也衍生 出了其他 各种检 测方 化 学 发 光 免 疫 分 析
具 有灵敏 精确 的优 点 , 但普遍 存在 着
维德维康真菌毒素检测解决方案
e . 倒掉板孔中液体 在每孔加入洗涤
以黄曲霉毒素M1 为例介绍维德维康 工作液 充分洗涤4 次;
f 倒 掉 板 孔 中液体 将 酶标 板 倒 置 于
成本 昂贵 操作 繁琐、 人员要求高 耗 费 食品中真菌毒素解决方案 :
s t r l P . 1 C A
,
也 称L a t e r a l —
f I O W C O I I O i d aI g OI d —
主要检 测方法
b a s e d i m mu n o a s s a y
,
俗
食 品中真菌毒素含量的检测方法~ 称胶 体金 试 纸条 ) 、 免疫
订了 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 , 在一定程度上
L i n k e d I m mu n o s o r b e n t As s a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毒素简介
神经性贝类毒素
危害范围较小。
活性成分为短裸甲藻毒素A,B,半短 裸甲藻毒素。
贝类毒素简介
神经性贝类毒素
中毒症状:主要为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包括反胃、呕吐、下痢及腹痛,并伴 随着畏寒、头痛、发热等,症状至多 持续2-3天。一般并不会造成死亡, 其愈后良好。
贝类毒素简介
健忘性贝类毒素
鱼类毒素简介
胆毒鱼类
中毒原因:胆汁中含有组胺、胆盐 及氧化物。
鱼胆中毒主要是胆汁毒素严重损伤 肝、肾,造成肝脏变性坏死和肾小 管损害。脑细胞、心血管与神经系 统亦有改变。
鱼类毒素简介
肝毒鱼类
原因:维生素A中毒。 症状:初期为胃肠道症状,以后有 皮肤症状,如鳞状脱皮,自口唇周 围及鼻部开始,逐渐蔓及四肢和躯 干,重者毛发脱落。此外,还有结 膜充血、剧烈头痛等症状。
免疫亲和柱法-最新国标法
该法可以采用配套的荧光仪进行检测,也可 以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解决标准物污染和操
作过程繁复等问题。
免疫亲和柱法
该种方法有着较好的权威性和通用性,且为 国外多个组织认可,被列为标准方法,如:
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
美国农业部联邦谷物检测中心(FGIS)、国际 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美国食品药品 行政署(US-FDA)、美国农业部(USDA) 在国内被认证的机构: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CIQ)、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伏马毒素
伏马毒素的存在极其广泛。主要污染玉米及 其制品,偶尔在高粱、大米和豌豆中发现。 伏马毒素与疯牛病病毒、二恶英、O-157大 肠杆菌和氯丙酮五种污染物被当今世界认为 是危及人类食品安全的五大热点。
伏马毒素
危害
主要损害肝肾功能,能引起马脑白质软
பைடு நூலகம்
化症和猪肺水肿等,并能诱发大鼠肝癌
,与我国和南非部分地区高发的食道癌
加入封闭蛋白溶液以封闭载体 表面残留的蛋白结合位点
洗涤并除去未结合的封闭蛋白
加受检标本(抗原)形成 固相抗体-抗原复合物 洗涤除去其他 未结合的物质
加酶标抗体生成 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 的复合物 彻底洗涤 未结合的 酶标抗体
加底物进行 酶催化反应
根据颜色反应的 程度进行该抗原 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第二节 真菌毒素及其检测方法
真菌毒素概述
由真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污染农 作物、食品及饲料等植物性产品。 已发现300种真菌毒素,具有代表性的有黄曲霉毒素, 赫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麦角生物碱等。
真菌毒素中毒症及其特点
定义
人、畜禽食用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或饲料 后发生的中毒现象,称真菌毒素中毒症,包括肝 脏毒性、肾脏毒性、神经毒性等。
鱼类毒素简介
河豚毒素
苏轼:“拼死吃河豚”
一.河豚毒素的分布 1.河豚鱼全球200多种,我国70多种, 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 2.外形:
身体浑圆,头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鲜艳的斑纹 或色彩,体表无鳞,口腔内有明显的2对门牙。
河豚鱼
身体浑圆,头胸 部大,腹尾部小
河豚毒素的分布
B 阳性
C 阴性
金标试纸法
金标试纸法是利用单克隆抗体而设计的固相免 疫分析法,可一步式检测AFT。对黄曲霉毒素定 性检测准确度在85 %以上,灵敏度为4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定义:用酶标记抗原或 抗体检测液体中未知抗 体或抗原的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原理: 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 酶连接。 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 测定。 测定的对象可以是抗原也可以是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
1、将已知抗体吸附于载体上 2、温育后清洗 3、加入可能含特异性抗原的待检液和酶标记的已知抗原液 4、温育后清洗
5、加入酶作用底物
6、测定颜色反应深浅(分别测定两管的吸光度值,计算标
本中待测抗原含量)
E E E E E
固相抗体
酶标抗原待 测抗原
E E E E E E
底物
显色反应(弱)
真菌毒素
赭曲霉毒素
由多种生长在霉变粮食(玉米、 小麦、大米、燕麦等)、花生、 蔬菜、水果和饲料中的青霉属和 曲霉属的一些种产生的毒素。
真菌毒素
赭曲霉毒素
该类毒素包括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包
括赭曲霉素A、B、C、D等,其中以赭曲
霉素A毒性最大。
溶于极性溶剂和稀的碳酸氢钠水溶液里, 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耐热性。
赭曲霉毒素
危害
主要对肾产生危害,造成肾肿大,当浓度超 过5mg/kg时,就会对肝脏组织和肠产生破坏, 引起肠炎、肝肿大,此外具有免疫抑制、神经毒 性以及致畸性。
限量标准
我国《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规定 赭曲霉毒素A在谷类、豆类中的限量为5ug/kg。
真菌毒素
伏马毒素
串珠镰孢、轮状链孢等链孢菌产生,1988年 首次分离出来。 目前发现37种衍生物,包括FA1、FA2、FB2 、FB3、FB4、FC1等,其中FB1是主要组分。 FB1为水溶性霉菌毒素,对热稳定,不易被 蒸煮破坏。
特点
中毒与某些食物有联系 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对真菌毒素不能产生抗体,也不能免疫
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T)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Deoxynivlenol,
DON)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F-2))
黄曲霉毒素(AFT)
(1)毒素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卵巢、鱼卵、肝脏、肾脏、眼睛、皮肤、 血液,肌肉中含量低。
(2)河豚毒素含量依季节而变: 春夏季:毒性最强 冬季:卵巢、鱼卵中毒素浓度最高 (此时味最美)
河豚毒素的毒性
(1)机制:抑制神经细胞膜的Na+离子 通道,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肌肉麻痹。 (2)潜伏期:10min~3h,一般为 30~60min。 唇、舌、手指逐渐变得麻痹,进而加重, 恶心、呕吐;随后说话困难,运动失调, 血压、体温下降;最后呼吸衰竭而死。
第三章 毒素快速检测方法
第一节 自然产生的毒素
第二节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第一节 自然产生的毒素
贝类毒素简介
贝类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将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在体内 累积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这类毒素统称为贝类毒素。 常见的有毒贝类主要由哈类、螺类、鲍类,毒素一般积 存于贝类的肝脏、消化腺体、中肠腺等内脏器官。
病原藻:为菱形藻科中的拟菱形藻属 和菱形藻中硅藻的某些种,毒素以软
骨藻酸(DA)为主。
健忘性贝类毒素
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神 经系统症状则约48小时内出现,主要症状为 记忆丧失、心律不齐、半身麻痹等;严重者 则会产生痉挛及昏迷;老年且出现严重神经 症状患者易导致死亡,死亡率约2%。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素产毒条件
产毒微生物 黄曲霉:60-94%菌株产毒 寄生曲霉:产毒菌株可达100%
产毒条件 菌体形成孢子 温度范围12-42℃,最适产毒温度33℃ 粮食水分为18.5%。
黄曲霉毒素危害
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得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
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
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在呕吐、厌食、发热、
有关。
对人、畜是一种致癌物。
真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首次从玉米赤霉病病粒中分离到此毒素。禾谷 镰刀菌也产生此种毒素。 主要污染玉米、小麦等谷物。 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具有雌性激素作用,妊 娠期动物食用含此毒素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 胎和畸胎。
还可引起神经系统的中毒症,如恶心、发冷、 头疼等。
免疫亲和柱法
认证机构广泛,通用性强。 分析速度快,一个样品只需10-15分钟。 灵敏度高,测定范围广泛(0-300ppb),用荧光计可以 测定0.1ppb的黄曲霉毒素M1,用HPLC可以检测出10ppt 的黄曲霉毒素M1。 采用单克隆免疫技术,分离效率和回收率高,正确性和 可靠性强。 仪器轻便容易携带,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直接读 出测试结果,对实验操作人员要求不高,可以在小型实 验场所使用。 不需要标准物来标定,绝对安全可靠。
膝沟藻毒素(GTX)
麻痹性毒素中毒症状
主要为神经性症状,包括唇舌麻木感、皮 肤刺痛、晕眩、言语困难、四肢末端灼热 感等。严重者可能会因呼吸困难、呼吸衰 竭而致死。 常见于淡菜、哈利、扇贝等双壳贝类。
贝类毒素简介
腹泻性贝类毒素
误食会产生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中毒效应。 腹泻性贝毒常见于淡菜、牡蛎、日月贝等 贝类。
薄层层析法(TLC)
原理:样品经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在 365 nm波长的紫外光照射下,黄曲霉毒素B1、 B2产生紫色荧光,G1、G2产生绿色荧光。 特点:灵敏度低,定量困难。
高效液相(HPLC)法
主要用荧光检测器检测,在适宜的流 动相条件下,采用反相C18柱作为固 定相,使多种毒素同时得到分离。
来源 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 实际上指是一组化学成分相似的毒素。
分布 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谷 物、调味品、奶制品、食用油等。
黄曲霉素特点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一般特性:几乎无色,相对分子质量312346,熔点为268-269℃。 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 pH9-10的强碱溶液中分解迅速。 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