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评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的确定教学课件(精)

合集下载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上传汇总资料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上传汇总资料课件

10/1/2023
29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预测步骤
• 确定预测因子 • 确定预测范围以及计算点 • 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 • 气象条件计算清单 • 地形数据计算清单 • 设定预测情景 • 选择预测模式 • 确定相关计算参数 • 进行环境质量预测以及评价
10/1/2023
30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预测内容
10/1/2023
32
高斯模式
• 污染物沿下风轴线的分布
• 最大地面浓度及其位置
• 对上式求导,令其为0,可得到
10/1/2023
33
高斯公式
• 长期平均浓度
• 平均时间超过1h,由于风向的摆动,任一方位 内的污染物浓度在横向上趋于均匀分布
• 需要考虑各个风向的影响
10/1/2023
34
高斯公式
10/1/2023
44
建设项目的厂址和总图布置的评价
• 如果在该评价区内有几种厂址选择的方案或总图 布置方案,则应给出各种方案的预测结果(包括 浓度分布图和污染分担率),再结合环境、经济 等方面的各种因素,全面权衡利弊,从大气环保 角度,提出最佳选择方案的建议。
10/1/2023
45
污染源评价
• 根据各污染因子和各类(或个)污染源在超标区 或关心点上的Ii及Kij值,确定主要污染因子和主要 污染源,以及各污染因子和污染源对污染贡献大 小的次序。
• 多源长期平均浓度
• 单源长期影响的累加
• 小风与静风的点源扩散模式
• 0.5~1.5m/s与0~0.5m/s • 不能用高斯公式
10/1/2023
35
参数确定
• 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 有风,中性和不稳定条件下 • 有风,稳定条件下 • 静风、小风条件下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 2 调查对象 3 调查方法 4
包括污染流程、排放量、排放方式等,对于毒性 较大物质还应估算其非 正常排放量或事故排放量。
5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定量 掌握现状大气环境质量,分析说明大气环境对 新增污染物的接受能力,为大气环境质量预测 评价提供背景。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4
监测时间及频率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评价等级 及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综合确 定。一般 一级评价应在冬、夏两季各进行一期监测;二级评价 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 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 价项目可不作监测,必要时应作一期监测。由于气候 存在着7天左右 的短周期变率,因此每期监测至少应 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 据,监测频率应满足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要求。
环境质量评价大气课件
第五节 大气扩散参数的测定与选取
大气湍流扩散是小尺度范围的空气运动, 随着局地条件的不同湍流扩散特性相差很大, 而大 气扩散参数又是大气扩散模式诸参数中灵 敏度最高的参数之一,因此大气扩散参数的测 定与 选取成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关键的工作。 扩散参数的测定可采用平稳球标记粒子法、照 相 法、示踪剂扩散试验法、定点风脉动资料计 算法、三轴风向风速仪测量法、超声风速仪测 量 法、热线风速计测量法及激光雷达测烟法等。
发,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 础上,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 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 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 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 生活活动提供依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 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大气 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论(PPT 79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概论(PPT 79页)

5.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观测地点:在评价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站点设置应符合 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观测期限: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 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 观测期限应在 2 个月以上。
2.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 直径≤10 微米的颗粒物。
3. 氮氧化物(以 NO2 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6. 氟化物(以 F 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7. 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8. 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国家在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除本标准为综合性排放标准 外,还有若干行业性排放标准共同存在,即除若干行业执行各 自的行业性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外,其余均执行本标准。
本标准从1997年1月1日起实施。
指标体系
本标准设置下列三项指标: 4.1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4.2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污染物,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 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 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引用标准
定义
1.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 微米的颗粒物。

环境影响评价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幻灯片PPT

环境影响评价 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幻灯片PPT
环境影响评价
5.2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3 二、三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
5.2.1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5.2.1.1 污染源调查对象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包括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 经获得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等污染源。 5.2.1.2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
5.4.4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 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 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一般采用导则推荐模式中的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进行计算。
环境影响评价
5.4.5 防治评价区大气污染的措施和 建议
5.4.5.1 污染治理措施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对项目拟
环境影响评价
5.2.2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④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⑤线源参数调查清单 ⑥面源参数调查清单 ⑦体源参数调查清单 ⑧在考虑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而导致地面局 部高浓度的现象时,需要根据所选预测模式的需要,按 相应要求的内容调查建筑物下洗参数。 ⑨颗粒物粒径分布调查清单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环境影响评价
5.4.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
接上图
环境影响评价
5.4.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参数的确定
①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时,应对预测模式中的有关
参数进行说明。
②在对
的预测中,应考虑其化学转化。
③在颗粒物的预测中,应考虑重力沉降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评价程序PPT教学课件

大气环境评价程序PPT教学课件

太阳高度角计算参数
h0——太阳高度角,度; ψ——当地地理纬度,度;
λ——当地地理经度,度;
t——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
(0 、1、2、……24);
σ——太阳倾角,度。(P118)
0.006918 0.39912cos0 0.070257sin0
0.006758cos20 0.000907sin20
ax
b y0
D 4.3
z0
cx
d z0
H 2.15
式中: a:为横向扩散参数系数;
b:为横向扩散参数幂指数;
D:为面源的特征宽度,m;
c:为铅垂向扩散参数系数;
d:为铅垂向扩散参数幂指数;
H:为面源的平均排放高,m。
3.5 体源
同理,对于体源,应分别采用虚拟
点 源 法 , 即 将 点 源 中 的 yx 由 y x xy0
B 为燃煤量,kg/h; S%为燃煤含硫量,%; 80%为燃煤中可燃硫份的含量; 2 为 SO2 与 S 的分子量比值系数;
2)当燃料是煤时:
GSO2 B S % 80% 2
G 式中: SO2 为 SO2 排放量,kg/h;
B 为燃煤量,kg/h; S%为燃煤含硫量,%; 80%为燃煤中可燃硫份的含量; 2 为 SO2 与 S 的分子量比值系数;
分为6个等级,并以太阳辐射等级数表示。
云 量 , 1/10 总云量/ 低云量
≤ 4/≤ 4
5~ 7/≤ 4
≥ 8/≤ 4
≥ 5/5~ 7
≥ 8/≥ 8
阳辐射等级数
夜间
太阳高度角
h0 ≤
15°
15°
< h0 ≤
35°
35°
< h0 ≤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
• 大气污染源调查对象:拟建项目和评价区内原有工业和民用污 染源。
• 调查方法:物料衡算法,现场实测法,经验估算法。 • 建设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点源与面源。一、二、三级评价有
所区别。 • 其他污染源调查内容
第9页/共92页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P138-141)
• 现有例行监测资料分析:如果评价区内及周边区已设有 大气监测站、点。
第40页/共92页
• 大气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指标 监测时间 布点方法(网格、同心园、功能区、扇形等)
• 大气质量现状分析与初步评价
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污染物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多用单因素指数法
第10页/共92页
(三)关于污染气象调查
• 污染气象要素系指与大气污染或大气自然净化有关的那一部分 气象要素。
• 大气是通过三种机制达到自然净化的,即平流输送、湍流扩散、 清除机制。清除机制是因沉降和转化等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作 用对大气污染源的清除。对大多数评价项目主要是调查与前两 种自然净化机制有关的污染气象要素,即地面与大气边界层气 象要素及湍流扩散参数。
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 雨层云(无定形)
第25页/共92页

低 云 ( 20 00 米 以 下 )
高云(6000m以上) 第26页/共92页
中云(2000-6000m)
(5)能见度
能见度: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 的水平距离。
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 米)
• 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
第21页/共92页
二、主要气象要素
(1)气温 天气预报中:1.5m高、百叶箱内气温。

大气的环境影响评价终稿PPT课件

大气的环境影响评价终稿PPT课件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2019)
(1)指标体系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
●通过排气筒排放的废气,按排气筒高度规定的最高允许 排放速率(kg/h) 。任何一个排气筒必须同时遵守上述 两项指标,超过其中任何一项均为超标排放。
3.城市热岛环流
10、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 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用效率、工艺 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
1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 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 防护距离。
二、常用大气环境评价标准
(6)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 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 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三、评价范围的确定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 境影响评价范围。
(1)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 (2)2× D10% 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
pi c co i 10 % 0 0.0 2 .541 40 % 0 4.8%
3.根据估算结果确定D10%
第 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最 远距离 D10%。
如:二氧化硫 的标准限值为
0.5
D10%=6000m
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 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 i大于 1,取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 D10%。
常规污染物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 颗粒物(TSP、PM10)、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 (CO)等污染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ppt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评价ppt课件
.
无界空间连续点源高斯模式:
C(x,y,z)2uQ yzex(p2y [2y 22z2z2)]
式中σy、σz为污染物在y、z方向的标准差,为平均风速 m
/s,Q 源强。
式中,扩散系数σy、σ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 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C(x,0,0), 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 大浓度点Cmax。当x→∞,σy及σz→∞,则C→0,表明污染物 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的多源叠加的技术要求
1.一级评价项目可按下述规定执行
1.1计算该建设项目每期建成后各大气污染源的地面浓度,并在 接受点上进行叠加。
1.2对于改扩建项目还应计算现有全部大气污染源的叠加地面浓 度。
1.3对于评价区的其它工业和民用污染源以及界外区的高大点源, 应尽可能叠加其地面浓度。如果难以获得上述污染源的调查资 料或其浓度监测值远小于大气质量标准时,也可将其监测数据 作为背景值进行叠加(对于改扩建项目,背景值可用从评价区现 状监测浓度中减去该项目现状计算浓度的方法估计)。
数学方法主要是指利用数学模式进行计算或模拟。近 20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方法应用 的较为普遍。数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大气扩散模型。目 前在我国大气环评中的主要大气扩散模型都以正态扩 散模式(即Gauss模式)为基础。正态扩散模式成立 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 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 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一级评价除预测上述内容外,还应预测可能发生的非正常 条件下的上述预测内容和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内容。
熏烟型气象条件出现在日出后,夜间产生的贴地逆温逐渐 自下而上地消失,新的混合层开始增长,到前一天晚上烟羽的 高度时,聚集的污染物通过混合层夹卷和湍流被完全混合至地 面。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政策意义
评价结果提供科学依据,对制定环境政策和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结
1 重要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2 发展趋势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精 细化的评价、跨学科合作 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3 发展方向
评价方法和技术将不断创 新,面向全球气候变化和 环境治理的挑战。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PPT课件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潜在影响,为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概述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评估其环境效应和风险。
评价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排放源分析、空气质量模拟、环境流程模拟等。
应用范围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环境管理等领域。
评价对象
1 评价的对象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包括空气污染物、气象要素、生态系统等。
2 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大气质量、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等多个方面。
评价流程
1
流程概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流程包括问题定义、
数据处理
2
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和效应评价。
收集和处理数据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
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技术方法
评价过程中采用了各种技术方法,如气 象模型、风险评和生态系统评价。评价案例
案例介绍
以某工业园区为例,评价其对周边大气环境的潜在 影响。
案例分析
采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工业园区的大气环境质 量。
评价结果
结果分析
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解读其对环境和人类的潜在影响。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pt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ppt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前培训班
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分级
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根据评价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 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执行的大气环境 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划分为一、二、三级。
H0≤15° 1 0 0 0 0
15°<h0 ≤35 ° +1 +1 0 0 0
35°<h0 ≤65° +2 +2 +1 0 0
h0>65° +3 +3 +1 +1 0
大气稳定度的等级
地面风速,m/s +3
≤1.9
A
2~2.9
A~B
3~4.9
B
5~5.9
C
≥6
D
+2 A~B
B B~C C~D
D
太阳辐射等级
+1
0
B
D
C
D
C
D
D
D
D
D
1 2
E
F
E
F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D
E
D
D
D
D
夜间:太阳辐射等级均<0,大气稳定度等级为D、E、F。 阴天(云量≥8)或大风(地面风速≥6) :
太阳辐射等级均=0,大气稳定度等级为D。 强不稳定类:白天、晴天和风速<2m/s; 稳定类:夜间和风速<3m/s。
由评价工作级别表可知,由于该工程位于大城市工业区
内,属于复杂地形,根据计算结果,P 该项目的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

第四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评价概论 教学课件

第四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评价概论 教学课件

第一节
概述
幂函数风速廓线模式是在近地层、中性层结、平坦 下垫面的条件下推导出来的,一般认为它不如对数律精 确,但应用的高度较高,可达300m高空或更高的高度 。随应用高度增加,精度下降,其数学表达式为
(4-1) 式中U2、U1——距地面Z1(m)和Z2(m)高度处 10min平均风速(m/s); P——风速高度指数,依赖于大气稳定度和地面粗糙度。
导则推荐的各稳定度等级下的P值
稳定度等级 地区 A 城市 0.1 B 0.15 C 0.2 D 0.25 E、F 0.3
Z2 U 2 U1 Z 1
p
乡村
0.07
0.07
0.10
0.15
0.25
第一节
概述
2.大气湍流 大气除了整体水平运动以外,还存在着一种不规则 运动。大气的不规则的、三维的小尺度运动称为大气湍流 。 在大气中,由于受各种大气尺度的影响的结果,导 致三维空间的风向、风速发生连续的随机涨落,这种涨落 是大气中污染物质扩散过程的一种特征。

16
fn c
第一节
(2)风随高度的变化
概述
1)风向随高度的变化。在摩擦层中风随高度的变 化既受摩擦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又受气压梯度 力随高度变化的影响。 2)风速随高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在大气边界 层中,风速将随高度增高而逐渐增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推荐幂函数风 速廓线模式。
第一节
概述
空气团在大气中的升降过程可看作为绝热 过程。大气稳定度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与干绝热 递减率(γd)的对比进行判别,当γ>γd时,大气 处于不稳定状态;当γ=γd时,气层是中性的;当 γ<γd时,大气则处于稳定状态。逆温则是典型的 稳定大气的例子。 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湍流受到限制, 大气不易产生对流,因而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 力很弱。如逆温条件下的大气层均处于稳定状态 或强稳定状态,污染物极不易扩散,会引起高度 污染。当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空气对流很少 阻碍,湍流可以充分发展,对大气中的污染物扩 散稀释能力就很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主要内容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项目所在地区的情况 空气质量现状、环境空气功能区、气象条件、 地形特征等。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1、确定原则(考虑要点)
评价工作的难易程度 评价工作等级越高,评价工作越难(深度、 广度、工作量)。 在实际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应根据项目的 实际情况适当考虑。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C0i值的选取
C0i一般选用GB3095中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质 量浓度限值; 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 倍值 GB3095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79中的居住 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 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 执行。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职业教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模块四 环评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的确定
分项目一 大气环评工作等级、 评价范围的确定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大气环评工作等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
的深度、广度。
不同的评价工作等级,其对应的评价内容和要
求、评价的工作量、预测计算的模式等均有较
大差异。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2、确定方法
模式的选取
导则(HJ2.2-2008)要求使用推荐模式中的估 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
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在简单平坦地形、 全气象组合情况条件下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 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2、确定方法
划分评价工作等级时注意的问题 (1)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 根据项目的性质,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分布情 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等级 做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 调整结果应征得环保主管部门同意。
2、确定方法
污染源参数的确定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2、确定方法
计算Pi与D10%
(1)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
式中: Pi——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质量浓 度,mg/m3 C0i——第 i 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mg/m3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2、确定方法
划分评价工作等级时注意的问题
(2)公路项目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评价等级 应不低于二级。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2、确定方法
计算Pi与D10%
(2)最远影响距离D10% 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质量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 所对应的D10%为项目大气污染的最远影响距离。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1、确定原则(考虑要点)
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大小
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大小与污染物的排放 量直接相关。确定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 放参数;判断项目是否属于高能耗行业等。
公路、铁路等项目,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 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 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环境影响评价》☆
模 块 四 :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分 项 目 ⒈ 大 气 环 评 工 作 等 级 、 评 价 范 围 的 确 定
2、确定方法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若i>1,取 P 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