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
客运一体化枢纽概念及分类
客运一体化枢纽概念及分类1.1 客运一体化枢纽的概念根据《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中的定义,一体化交通体系由公共客运、道路运行、交通衔接和运输管理四个系统充分整合而成。
在协调运营的公共客运系统中,各种方式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工,紧密衔接,轨道交通为骨架,公共汽车为基础和出租汽车为补充。
在功能完善的道路运行系统中,各种功能等级的道路分层次地合理衔接,公交网络、步行网络、自行车网络和机动车网络平衡发展,停车与行车设施相互匹配。
通过多种方式协调的交通衔接系统,提供乘客方便的换乘条件,实现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有效转换,促使对外交通与室内交通紧密连接,建设统一、协调和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促使交通硬件和软件形成最佳组合,发挥交通体系的最大效益。
一体化交通系统应当具备各种不同的高效、舒适、便利的运输模式,这个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是高等级的公共运输系统(飞机、铁路、地铁、轻轨、巴士、出租等)一体化交通系统中的公交袁术系统一日化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综合性公交运输体系,其各组成部分高度发达且相互良好融合,票价合理,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旅行服务。
所有的公共交通服务应涵盖在一体化的公交运输系统内,其组织架构建立在以下分层结构基础上:--- 轨道系统用于客运量较高的交通走廊;——接驳公交服务系统(如地铁巴士)用于客运量次之的交通走廊,作为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补充和馈入;——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服务系统用于快速线及市中心线的高质量的巴士服务线路;——为连接市中心与周边地区,增加接驳公共客运服务如长途汽车和小公共汽车;——出租车提供私家车式服务。
然而,由于综合交通枢纽在信息上的非共享性、管理上的非统一性,导致枢纽布局、交通衔接、客流分配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影响了枢纽功能的发挥,集散换乘效率低下。
客流集散地区往往人流车流混杂、彼此干扰严重,而且在交通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形象。
上海客运交通发展模式与策略——基于区域差异的选择
上海客运交通发展模式与策略——基于区域差异的选择作者:陈小鸿叶建红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5年第6期陈小鸿叶建红0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城市空间与建设用地规模迅速扩张,目前已达到 3 034km2,占全市陆域面积的44.7% [1]。
在超过3 000km2的城市建设空间范围内,交通需求发生强度、交通设施供给水平以及交通供需不平衡程度在不同空间地域势必存在显著差异。
交通发展模式与策略也应根据交通供需矛盾的空间差异,制定相应的分区域指导方案。
2002年颁布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就将交通区域差别政策作为指导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3大核心政策之一,并针对中心区(内环线内)、外围区(内外环线之间)和郊区(外环线以外)给出了差别化的交通引导策略[2]。
经过10多年持续高强度的城市更新与建设,上海的中心区、外围区和郊区的人口、岗位及建设用地,较2002年均已发生了显著变化(表1)[3-5],各区域的交通供需演变及面临的关键问题较2002年也相距甚远。
为此,在构建面向2040年的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时,必须在继承交通区域差别政策的总体思路下,对2002年《白皮书》中的具体差别化策略进行更新与深化,以指导新时期的交通发展要求。
本文沿用2002年《白皮书》中的空间划分概念,并考虑近些年城市用地与空间发展格局的新态势,将郊区进一步细分为中心城周边地区、新城和其他地区。
以下逐一讨论中心区、外围区、中心城周边地区和新城4个重点区域的交通需求、供应和运行特征,根据发展趋势判断存在的重点问题,提出差别化的交通发展模式与策略。
1 中心区交通发展模式与策略1.1 中心区交通出行特征1.1.1 交通需求特征上海市一直坚持以“双增双减”的空间管理策略来实施中心区功能疏散,使中心区人口在过去10多年来一直保持下降趋势。
1995—2014年常住人口由453万下降到351万,中心区岗位基本稳定在290万左右,目前中心区的职住比约为0.85 [3-6]。
术语说明(交通白皮书)
术语说明(一)研究范围长三角:按照《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市域:指上海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中心区:指内环高架围合的区域。
内外环:指内环高架、外环高速公路围合的区域。
中心城:指外环高速公路围合的区域,包括中心区和内外环。
近郊区:指外环高速公路以外,城市建设用地与中心城(外环内)相粘连的区域,北到宝山市界和嘉定绕城高速,东到沈海高速,南到闵行区界和浦东新区申嘉湖高速。
远郊区:指近郊区之外的郊区。
郊区:指外环高速公路之外的区域,包括近郊区和远郊区。
(二)交通发展背景(1)用地人口城市建设用地:指除农业用地、水域、自然村落、未利用土地之外的用地,包括工业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居住区用地(除自然村落用地)、绿化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待建和在建用地。
居住建筑量:包括住宅建筑量和商住建筑量中的居住房屋建筑量。
公建建筑量:包括办公、医院、学校、公司、政府、歌舞厅、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酒店、管理所、加油站、图书馆档案馆、商务等建筑量。
总人口: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合计值。
常住人口:本市户籍人口与居住满6个月的非本市户籍人口,其中本市户籍人口不包括离开上海、外出(市外)半年以上的本市户籍人口。
流动人口:居住未满6个月的非本市户籍人口。
流量人口:通过对外客运枢纽、公路道口等进入上海、并于当天离开、不过夜的非本市户籍人口。
从业人员: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不包括农村的农、林、牧、副、渔业(即第一产业)劳动者。
(2)交通投资交通建设投资:道路、桥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机场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3)交通支出交通消费支出:居民出行使用公共交通的车船票费用和使用个体交通工具的油费。
(4)车辆拥有机动车:包括客车、货车和摩托车;汽车指客车和货车。
非机动车:包括电动自行车、燃气助动车、燃油助动车、脚踏自行车、人力车、残疾人专用车。
专业运输车辆:包括公交车、出租汽车及省际旅游、班车等。
(仅供参考)上海市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补充规定
1.0.1 目的和依据 为了完善上海市城市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使之更趋系统化、规范化
人性化和清晰化,编制本规定。 本规定依据、国
内有关的经验编制。 本规定的主要参考文献见附录 A。
1.0.2 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 A20 范围(含 A20)以内的城市道路,A20 以外的城市
一定规律重复出现; (4) 标志和标线在所表达的内容上应互补,在所处的空间位置上相互对应或递
进,传递给道路使用者一个全方位的、无矛盾的、不易产生歧义的、渐变的 信息链; (5) 对同一信息有多种表达方式时,应优先采用有明确含义的图案,其次采用明 确的数符,再次采用文字; (6)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1.0.4 相关标准 本规定引用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规程,均以颁布时间最新者为准。 上海市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设置除在本规定中未提到的,按《道路交 通标志和标线》(GB-5768)执行。
4
上海市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设置补充规定
3 交通标志
3.1 一般规定
3.1.1 道路交通标志是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用 于管理交通的设施。 3.1.2 道路交通指路标志的形状、图案、尺寸、设置、构造、反光和照明以及制 作,一般按本规定执行。 3.1.3 道路交通标志的颜色范围,按《视觉信号表面色》(GB/T 8416-2003)的 有关规定执行。 3.1.4 道路交通标志的文字应书写规范、正确、工整。指路标志应采用汉英对照, 本市道路交通指路标志路名、地名及常用语汉英对照见附录 B。 3.1.5 道路交通标志的边框内外应有衬底色。衬底色规定为:城市快速路的指路 标志为绿色,城市一般道路的指路标志为蓝色,旅游景点标志为棕色,其他标志 衬底色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的规定执行。 3.1.6 道路交通指路标志的安装应满足道路净空的要求,并考虑因路面加铺对净 空高度的影响。
慢行交通发展历程
国内慢行交通发展概况我国的慢行交通建设和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一些沿海发达城市处于对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及城市快慢交通发展严重失衡的现状考虑,对慢行交通给予高度关注,相继出台相关的推行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和制度。
(l)上海市上海市是国内对慢行交通研究起步较早的城市,早在2001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发的首部《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7]中指出:“提高低等级道路的系统性和可达性,保持慢行交通网络的完整、连续和安全,逐步形成功能完善、覆盖面广的低等级道路系统,为市民生活提供最直接的服务,为慢行交通创造良好的通行条件,保障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出行需求”。
于2005年底开展慢行交通的专项研究,在2007年率先开展《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研究》课题,同年推出《上海市慢交通系统规划》,2008年编制完成《上海市中心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提出在空间上营造慢行核、慢行岛、慢行廊道,与城市风貌、景观创意、休闲、观光、旅游以及商业结合,通过快速路、主次干道上的人行设施,以及少量与主要道路平行的非机动车专用道,为短距离出行提供相对独立与安全的慢行道路空间。
(2)杭州市2008年杭州在借鉴了法国巴黎和里昂自行车出租系统的基础上,不乏创新地提出了公交自行车的概念,设计出一个由地铁、公交车、租赁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形成的组合式公共交通网络计划。
公共自行车的推出,是提升杭州城市品位的成功举措。
据统计,运行初期日均车辆租用频率为0.93次,到今年2月则提高到3.27次。
天气晴好时,全市400多个服务点的公共自行车日租用量在5万辆次左右,相当于每辆车每日被借5次。
除了用于体闲观光,公共自行车也渐渐成为杭州市区居民的日常交通工具。
不少居民发现,在早晨和傍晚的高峰时段,自行车是通行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
公共自行车租赁被视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方法。
城市内的公交车或地铁通常只能够将市民带到一个尽可能接近目的地的地方,而加上公共自行车,使得“驻车换乘”成为可能。
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PPT培训课件(带内容)
3.5万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
2012年 2019年
9.6万公里 15.0万公里
2 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白皮书
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
万吨级及以上泊位
2012年 2019年
1886个 2520个
内河航道通航里程
2012年 2019年
12.5万公里 12.7万公里
2 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
《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白皮书
“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贫困地区交通高质量发展
2016年至2019年,国家支持贫困地区改造建设了国家高速公路1.7万 公里、普通国道5.3万公里,建成内河航道约2365公里。截至2019年 年底,全国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 2020年9月, 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
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当好发展先行官改革开放创新驱动走新时代交通发展之路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高速公路里程2012年96万公里2019年150万公里高速铁路里程2012年10万公里2019年35万公里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内河航道通航里程2012年125万公里2019年127万公里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012年1886个2019年2520个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邮路和快递服务网络总长度单程2012年10920万公里2019年40859万公里民航运输机场2012年183个2019年238个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中国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白皮书运输服务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互联网交通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多样化品质化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输服务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通达性和保障性显著增强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6.25•【字号】沪府发〔2021〕8号•【施行日期】2021.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沪府发〔2021〕8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21年6月25日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推进上海综合交通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以来,上海按照“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十三五”规划目标总体执行良好,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有序推进,重要指标基本符合预期。
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航运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2020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首位。
洋山深水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
《2020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全球排名第三。
上海成功构建国内首个“一市两场”城市机场体系,2019年航空客货吞吐量达到1.22亿人次、406万吨,分别位列全球城市第4位、第3位,网络通达性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
机场集疏运系统不断优化,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伸段贯通运营,17号线、北翟快速路、郊环隧道等建成投用,机场联络线开工建设。
长三角互联互通水平提高,一体化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2020年,沪苏通铁路建成通车,沪通二期、沪苏湖铁路开工建设。
“十三五”期间,G346公路改建建成通车,G320公路改建等项目持续推进,首批省界断头路建设计划中4条建成通车。
上海治理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与启示
上海治理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与启示杨慧俊【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市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私人小客车总量和出行量快速增长.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缓解拥堵,各城市都推出了治堵之策.上海近年来也在缓解交通拥堵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特大型城市治理交通拥堵探索积累了经验.【期刊名称】《交通与港航》【年(卷),期】2017(004)006【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治理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经验启示上海市【作者】杨慧俊【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8.1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和其他国际、国内特大型城市一样,饱受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的困扰,治理拥堵已成为市民关心、社会关注、政府关切的热点、焦点和难点。
一方面,至“十二五”期末,上海的“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输服务能力持续提升[1]。
另一方面,上海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城市的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一手抓交通设施优化完善,一手抓交通违法行为严管,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实现总体平稳、有序、安全、可控,在治理拥堵方面积累了经验。
根据对综合交通调查及日常运行数据分析与研判,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上海道路交通运行主要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从上海中心城道路机动车出行量构成来看,小客车占61%,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截至2016年底,全市注册机动车总量达到359.9万辆,其中,小客车约283.7万辆,较2015年增加36.3万辆,增幅为14.7%。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长期在沪的外省市号牌小客车约130余万辆。
总的来看,上海实有小客车总量已超400万辆。
与此同时,受总量增加影响,小客车使用强度较高。
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将发布
新版《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将发布上海3月5日电(记者孙小静)交通白皮书是政府推进交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全社会共同营造和谐交通环境的行动指南。
昨天,上海市建交委表示,历时一年半,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编制完成。
新版《白皮书》在此前的社会公示中,共收到电子邮件215封、来函2封、各类网络评论约700条,在深入梳理和综合平衡各类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对公示稿进行了十余处修改,其中重点完善了市民反馈意见较多的公共交通和小汽车章节的部分条款,如小客车额度拍卖政策应加强与既有政策的衔接、加强新城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延续限行的摩托车管控政策等。
将公布的新版《白皮书》文本共15章,涉及176条具体行动。
相比2002版《白皮书》,新版《白皮书》研究范围由以中心城为主扩展至全市域并着眼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研究对象由以城市客运交通为主拓展至对外交通、货运交通等综合交通,研究重心由关注设施规划建设转向更加强调政策导向和管理导向,更加突出了交通与城市、交通与环境、交通安全与文明、交通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内容。
据介绍,新版《白皮书》提出,上海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加快建成国际海空枢纽城市,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主要指标:一是安全。
交通运行安全、可靠,道路交通事故万车年死亡率比2012年下降25%。
二是畅达。
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实现公共交通“45-60-90”目标。
即中心城内平均出行时间在45分钟以内,新城平均60分钟可达中心城;长三角主要城市与上海中心城之间平均出行时间在90分钟以内。
三是高效。
交通系统有机整合、高效运行,力争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达到3000万乘次,较2012年增长75%。
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达到60%,新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力争达到30%。
拥挤路段的公交优先道高峰时段运行车速高于相邻车道社会车辆的运行车速。
四是绿色。
全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比重不低于80%,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不低于50%,城市客货运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交通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面向2040年的上海市骨干路网发展规划
面向2040年的上海市骨干路网发展规划彭庆艳【摘要】长三角城市群将逐步由上海的单极中心走向上海、杭州、南京及宁波多极中心转变,区域交通系统也将向网络化转变.上海毗邻地区通勤客流将进一步增加,交通商务圈特征将愈发明显,城市交通将向区域延伸.2009版上海市骨干路网规划及实施情况,主要是根据世博会、虹桥枢纽、布宜诺等城市规划重大调整,整合市域干线公路规划、黄浦江越江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市域与中心城骨干道路网规划布局策略与方案.结合2040年上海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把握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机遇,要对未来交通发展趋势进行总体判断,以实现骨干路网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整合,并与城市用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保持互动和协调.【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年(卷),期】2017(026)005【总页数】9页(P56-64)【关键词】骨干路网;实施评估;交通趋势;规划策略;路网布局【作者】彭庆艳【作者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Key Words2009年12月上海市政府批复《上海市骨干道路网深化规划研究》,[1]该规划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契机,在《上海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路网的基础上,根据世博会、虹桥枢纽、布宜诺等城市规划重大调整,[2]整合市域干线公路规划、黄浦江越江设施规划等专项规划,提出了市域与中心城骨干道路网规划布局策略与方案。
总体策略为:中心区“完善+疏导”、中心城(外围区)“提升+均衡”、近郊区“强化+整合”、远郊区“发展+引导”。
分区发展策略为:中心区(内环内区域)优化和完善路网级配,加强交通疏导和管理,确保交通可达性;中心城(外围区)适度提升路网容量,均衡交通流分布;近郊区强化专用通道快速通达功能,注重整合区域路网;郊区道路注重发展复合交通走廊的规划建设,注重服务新城、服务长三角,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求,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
上海公共交通的发展
重要目标: 让更多的人享受高质量、人性化的公交服务
通过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结构,不断提高公共交通 的通达深度和覆盖面。 通过建设功能完备的公共交通综合换乘枢纽,方便群 众换乘。 通过提高公共交通车辆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车辆改造 升级,鼓励节能环保、智能化、人性化的车辆装备, 有效改善车辆的安全性和乘车环境等。
小汽车注册量 29.6万辆 105万辆 预计250万辆 (含外地牌照)
五、上海“十二·五”公共交通发展展望和思考
以亚洲公共交通先进水平为目标,深入推进“公交 优先”战略“两提高、一降低”: 1、提高公共交通的供应效级和服务水平; 2、降低公共交通运行能耗和排放。 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快捷、安全、 方便、舒适、低碳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水上渡运 1%
公共汽电车 61%
轨道交通 38%
(二)营运线网逐步优化 便捷性和舒适度不断改善
完成与轨道交通线路重复的公交线调整;优化公交线路之 间以及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大幅增加郊区公交线网规模。 全市公交线路总数1200条,总长度达23000公里。郊区道 路桥梁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交”的目标。 全市轨道交通车站已达267座;中心城轨道站点600米服务 半径面积覆盖率达25%;公交站点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 达80%。 全市共有公交车辆17000辆,其中空调车约占95%以上, 市中心地区基本实现了空调化。
核心理念: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交通发展模式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 的城市交通体系、构筑 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 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城 市公共交通规划的先导 作用,不断加强城市土 地与公共交通的协调利 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 的竞争力,保障城市和 城市交通共同可持续化 发展。
大力推进城市交通信息化 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法做到信息共享 。
2 “ 一五” 海交通 的信 息化 建设 目标 十 上
间就掌握所需要的信息 ,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 也
增 强 了管理 的有 效性 和准 确性 。 3 . 利 于方便 市 民 出行 2有 整 合 各 种 运 营 数 据 的 管 理 平 台可 以及 时 发 出各 种 服 务 信息 , 方便 广 大 用 户 , 现 资源 利 用 效 率 的最 大 化 。如 通过 公 交 实 电子 站牌 可 让市 民 厂解 下…一 车 的 到站 时 间 : 班 通 过 出租 汽 车 的 电调 系统 可 以改 变 现 在 以马 路扬
5
人信息 、 运营信息 、 结算信息的有效采集 和整合 ; 20 年建立 的信息服务调度平台 ̄ 20 年底将有 04 J 10 5
近 万辆 出租 车 入 网 ,电话 调度 比例 进一 步 上 升 。
20 年第 2 06 O卷第 1 期
维普资讯
1 在 企业 层 面 , 由于绝 大部 分公 交 企 业 长期处 . 2
改变这种局面 . 政府管理部门越来越感到 . 惟有依 靠科技进步才能兴交 ,大力推进城市交通的信息 化、 智能化建设 , 走通华 山天险一条路 , 才是振兴 交通,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 出路 。为此 。 我们在 “ 十五” 期初就制定 了城市交通信息化“ 1” 3 规划 。 1 即建设行政办公局域网、 公众服务外网、 行业信息 专 网三网+ 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和一个基于GS I的综 合数据库 , 计划利用5 6 时间 , —年 基本建成城市交 通信息化 、 智能化体系 , 适应未来管理和世博交通
面对世博会要求 , 上海“ 十一五” 期间将是提
高交通 管理 和 服务 水 平 的重 要 时期 . 也是 按 信 息 化 发展 要取得 基本 成果 的关 键 时期 。为确 保达 到
087-上海交通政策发展回顾与展望
上海交通政策发展回顾与展望薛美根 邵丹 朱洪【摘要】本文以上海两轮交通白皮书编制为研究对象,对上海交通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首先对02版上海交通白皮书重大政策进行评估。
其次围绕未来上海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通过层次分析法梳理了影响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战略情景分析确定了未来上海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分析了新老白皮书在顶层设计上的继承性和拓展性关系。
最后就新一轮交通白皮书的主要政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交通战略;交通规划;交通政策;交通白皮书;上海交通1.引言2002年,上海市政府编制完成《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成为全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城市交通发展的公共政策性文件,科学指导了上海交通十年的发展,初步建立的一体化交通体系有力地支撑了本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保障世博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十年是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形成,上海常住人口持续增长,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小汽车快速进入家庭,这为未来交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
为此,2012年上海市政府启动新一轮交通白皮书的编制工作。
论文以两轮白皮书的编制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两者在顶层战略设计、目标选择、具体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和变化,体现了上海交通政策在发展中的继承和拓展关系。
2.2002版交通白皮书重大政策评估2002版交通白皮书以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为总体目标,形成以“公共交通优先、交通区域差别、道路车辆协调”为核心的顶层政策框架。
通过对2002版交通白皮书的评估,可以为制定新一轮白皮书提供依据和支撑。
2.1 公共交通优先(1)执行情况公共交通优先政策指按照公众利益优先和效率最优的原则,实施公交优先发展,在公交用地、资金投入、运营和换乘等方面提供优先保障,逐步形成公共交通为主、个体交通为辅的交通模式。
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推进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快速成网,加快枢纽换乘设施建设;实施地面公交体制改革并优化线网;加大油价、车辆购置、换乘优惠、老年人免费乘车等方面的财政补贴扶持力度等。
慢行交通的概念及发展模式
慢行交通的概念及发展模式作者:来源:《汽车与安全》2018年第02期“慢行交通系统”指的是把步行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而除其对于交通带来的影响之外,慢行这一理念对于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环境质量也有了更高程度的要求。
因此,我们要正确深入地理解慢行交通,首先要理清一些相关概念。
相关概念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作为一种新的交通策略,首见于2001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发布的《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在未来上海交通体系中,慢行交通仍不可或缺,应保护其合理的活动空间,创作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环境”。
所谓“慢行系统”就是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下,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
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
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传统意义上的非机动车交通一般是指自行车交通,但近年来,许多城市的电动车发展迅速,由于其发展存在许多漏洞,这也在考验着当下的城市交通设施。
慢行空间慢行空间是指城市中主要供行人和自行车等慢速交通方式使用的空间,可分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
前者是指一般用于行人或自行车通过的设施,例如:人行道、地下通道、天桥和非机动车道等;后者包括除交通功能以外的休闲、游乐、交往等复合性的功能,例如:林间步道、滨海栈道及其商业步行街等。
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按交通方式的不同分为步行系统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
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考虑,这个完整的系统不仅仅是交通意义上的通道功能,更应该是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城市交通的空间形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交通局•【公布日期】2012.03.13•【字号】沪建交[2012]233号•【施行日期】2012.03.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沪建交〔2012〕233号)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市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部门和人员,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编制工作按时保质完成。
特此通知。
《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章)二○一二年三月十三日《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方案交通是城市的命脉。
交通白皮书是推进交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政府对广大市民的承诺。
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2002年发布了具有首创意义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近十年来,对上海的交通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为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
当前,上海正处在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面对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人口总量增长远超预期、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环境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等新形势,市政府决定开展新一轮《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工作。
一、总体思路《上海市交通白皮书》编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把服务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为上海市综合交通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
继承和发扬第一轮白皮书“公交优先、区域差别、路车协调”等核心思想,发挥“世博会”后续效应,围绕“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理为重”的发展理念,综合运用科技、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促进交通发展的城乡一体、区域联动、客货协调,面向政府管理和社会公众,制定新一轮上海交通发展政策,为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摘要: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小城镇汽车数量快速增长,致使当地小城镇交通问题日益严重。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是一种安全、低碳、舒适,具有生活和休憩氛围的交通方式。
笔者根据小城镇发展慢行交通的特征,对发展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展开初步研究,并提出实施小城镇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 小城镇慢行交通小汽车引言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受到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城镇密集地区、珠江三角洲临近港澳地区的小城镇,经济迅速发展,私家车保有量大幅提升。
迅速增加的私家车和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小城镇交通带来了诸多隐患。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是解决汽车快速增长导致的各类交通问题最行之有效、经济易行的办法。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才刚刚开始实施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问题严重的小城镇仍然处在被完全忽略的地位。
一、慢行交通的概念和发展概况1.慢行交通的概念慢行的理论渊源贯穿于上世纪后期,是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城市危机而出现的。
在新城市主义、“精明增长”、“紧缩城市”的理论中,就体现了“慢行”的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TOD模式,提倡减少出行者选择小汽车的比例;“精明增长”的10条原则中,有一点是建设步行式社区;“紧缩城市”提倡加强对公共设施的可持续综合利用,减少机动车的使用效率,创造宜人的步行空间。
国外关于慢行交通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全面。
我国慢行交通的概念首次出现在2001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发的首部《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将慢行交通定义为“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由步行、自行车、助动车三类交通方式组成,其中特别强调助动车是低速环保型助动车,最高车速不大于20km·h-12,噪声低,制动良好[2]。
2.慢行交通的发展概况上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鼓励民众骑自行车出行,并建设了完善的自行车道。
德国人自行车拥有量为81.4%,38%的德国人骑车上班。
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交通是城市的命脉。
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上海城市交通发展,为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作出了不懈努力。
过去十几年,上海城市交通高强度投入、快节奏建设,立体化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公交服务质量不断改善,交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长期积累的乘车难、道路交通拥挤等矛盾得到了明显缓解,有力地促进了本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进入新世纪,面对上海城市交通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形势,市政府作出了编制《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的重要决策。
经过多年努力,《白皮书》已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正式批准,即将正式出版。
《白皮书》是集长远规划、近期计划、政策措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件,主要内容由“战略、设施、运行和管理”四部分组成,长远目标的规划期为2020年,近期目标和措施的计划期为2005年。
一、战略上海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巨型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1、基本特征一体化交通具备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基本特征。
人性化指以满足人的交通需要为出发点;捷运化指以快速大容量公共交通为运输主体;信息化指广泛应用交通信息技术;生态化指创造宜人的交通活动空间。
2、主要目标一体化交通的目标是提供“畅达、安全、舒适和清洁”的交通服务。
“畅达”要满足市民选择最合适的交通方式便捷地完成出行,中心城绝大多数市民出行在一小时之内完成;“安全”要降低交通事故率,全年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在万分之五以内。
“舒适”要为市民出行提供宽松、良好的乘车条件;“清洁”要减少交通污染,全市机动车氮氧化物年排放总量在3.5万吨以下。
3、基本任务(1)建成协调运营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
公共客运的各种方式将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合理分工,紧密衔接。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发挥大容量、快速交通的优势,承担中长距离的出行;公共汽(电)车作为城市交通的基础,发挥覆盖面广的优势,承担中短距离的出行,并为轨道驳运服务;出租车作为城市交通的补充,发挥灵活服务的优势。
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
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上海市都市交通白皮书》概要按照功能与规模将客运枢纽分为大型枢纽、中型枢纽、小型枢纽和一样枢纽四个等级。
(1)改善内外客运衔接条件对外交通是都市的门户,是连接都市与周边区域的桥梁。
对外交通设施包括铁路客站、公路客站、空港和水运港口等。
2000年上海对外旅客发送虽为5200万人次,铁路和公路是对外客运的要紧方式,同时航空客运虽的增长势头强劲。
依照都市总体规划,上海将建设和完善•批对外客运设施。
“十五”期间,建成3个功能完善的大型对外枢纽、4个中型对外枢纽:改造、建设铁路上海站等大型对外客运枢纽、铁路上海西站等中型对外客运枢纽和五角场客运站等小型对外客运枢纽。
调整长途客运站点布局,加强与市内交通衔接。
在上海火车站北广场和铁路上海南站等处设置长途客运主站:在市区设置七个辅站、若干旅行集散点和过境站。
(2)加快建设市内客运枢纽市内客运枢纽是都市交通的关键设施,对合理布局公交线网、引导客流走向、方便乘客换乘、提高运转效率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海已建成了 -些终点站相对集中的港湾式和封闭式的公交换乘枢纽。
但总体上,市内客运枢纽建设仍I口相对滞后,三条轨道交通线之间换乘不便,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缺乏有效衔接,大多数公交集散地占路设置。
“十五”期间,初步形成多等级的客运枢纽系统,建成1个人型客运枢纽和8个中型枢纽;到2020年,差不多形成覆盖全市的、多层次功能完善的客运枢纽系统。
改善轨道交通之间的换乘条件,在有条件的轨道交通站实施同台换乘。
建设•批市内客运枢纽,包括人民广场等人型客运枢纽、漕溪路等中型客运枢纽、若干小型枢纽和•样枢纽。
进•步规范公交始发站、过境站,以及出租车路抛站、营业站的设置。
中心区内占路公交始发站逐步进入港湾,连续抓好新建住宅区配套的公交始发站和岀租车营业站的建设。
(3)建设“停车-换乘”枢纽中心城外的“停车-换乘”枢纽是实现小汽车交通与中心城内公共交通有效转换的关键环节。
随着小汽车进入家庭、居民的外迁、公交的进展, “停车-换乘”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公示稿)二〇一三年八月1目录前言 (1)第一章背景 (3)一、发展现状 (3)二、发展形势 (5)第二章目标和战略 (7)一、目标 (7)二、战略 (8)第三章交通与城市 (10)一、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10)二、强化交通对城乡空间布局的引导和支撑 (10)三、加强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的统筹协调 (11)第四章对外交通 (13)一、建成国际航运枢纽港 (13)二、建成国际航空枢纽港 (14)三、加快铁路建设 (15)四、完善公路网络 (15)五、完善对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和衔接 (15)第五章公共交通 (17)一、强化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 (17)二、提升公共汽(电)车服务水平 (18)三、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 (19)四、拓展水上客运服务功能 (19)五、推进城市客运枢纽建设 (20)六、完善公共交通票价票制 (20)第六章小客车 (21)一、完善小客车拥有管理 (21)二、加强小客车使用调控 (22)第七章步行和自行车 ....................... ... ... (23)一、提升步行交通品质 (23)二、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 (24)三、引导电动自行车合理使用 (25)第八章城市道路货运 (26)一、完善货运设施建设 (26)二、提高货物运输组织效率 (27)三、规范车辆使用管理 (27)第九章停车 (28)一、加强停车规划调控和设施建设 (28)二、完善停车管理措施 (29)第十章道路设施和运行 (30)一、持续推进道路设施建设 (30)二、优化道路交通组织 (31)第十一章交通信息化 (33)一、推进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 (33)二、加强交通辅助决策支持 (34)三、加强交通综合信息服务 (35)第十二章交通安全 (37)一、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37)二、加强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39)三、加强对外交通安全管理 (39)四、健全交通应急反应和救援体系 (40)第十三章交通环境 (41)一、加强交通排放管理 (41)二、优化交通能源结构 (42)三、严格交通噪声管理 (43)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43)第十四章交通文明 (44)一、积极培养市民交通文明意识 (44)二、加快推进交通行业文化建设 (45)第十五章综合保障 (47)一、加强交通法治建设 (47)二、完善交通管理体制 (48)三、完善交通资金投入 (48)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 (48)前言交通是城市的命脉。
上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工作,为推进全市交通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2002 年,上海市政府首次颁布了《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以下简称 2002 版《白皮书》),确立了全市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
经过十余年的持续快速推进,上海交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服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世博会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上海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按照中央要求,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以下简称“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对上海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常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总量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布局加快调整、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等新形势,上海亟需进一步深化交通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和完善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并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重要支撑。
2012 年 3 月,上海市正式启动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编制工作,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加的编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组建了专家委员会。
同时,择优选取了国内外咨询机构承担 20 个专题研究和 5 项专项调查工作。
在深入开展 2002 版《白皮书》后评估、上海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人大、政协及社会各方的意见,历时一年多编制完成。
《白皮书》着眼于上海长远发展,继承了一体化交通的基本理念,借鉴了国际大都市交通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了未来十年上海交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行动。
《白皮书》是上海推进交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全社会共同营造和谐交通环境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背景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抓住筹办世博会的重大契机,以 2002版《白皮书》为指导,全面推进交通跨越式发展,初步建成一体化交通框架。
展望未来,上海交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1.1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洋山深水港北港区工程和外高桥港区一期至六期工程全面建成,虹桥、浦东两场建成 4 个航站楼、5 条跑道。
京沪高铁、沪宁、沪杭城际铁路相继开通,形成上海站、上海南站、虹桥站三个铁路主客运站。
2012 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 800 公里,比2002 年增长 3 倍。
轨道交通基本成网,运营线路长度达到 468公里,增长 6 倍。
城市道路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快速路约200 公里, 增长 2 倍。
1.2 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上海国际航运枢纽港地位日益凸显,201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253万TEU1,较 2002年增长 278%,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达到293.8 万吨,增长 363%。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达 1701万乘次,增长 80%。
道路设施承担的机动车交通量增长 1.5 倍,道路交通服务水平依然保持总体通畅。
1.3 交通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交通法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市级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通过实施非经营性客车额度拍卖(以下简称“小客车额度1 集装箱运量统计单位。
拍卖”)政策,2012 年全市注册小客车保有量达 177.8 万辆,小客车保有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
交通环境污染治理不断加强,率先实施机动车更高排放标准和持续淘汰高污染车辆。
交通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较 2002 年下降 75%。
1.4 交通有力支撑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十余年来,上海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 1 倍,常住人口总量增长 39%,上海市生产总值增长 272%,交通发展基本适应了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民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特别是上海世博会举办的 184 天内,全市交通经受住了 7308 万参观人次、单日最高 103 万超大客流的考验,为世博会成功举办作出了重要贡献。
1.5 过去的十余年,是上海交通发展最迅速、成就最显著的时期,主要经验是以一体化交通理念为指引,实施公共交通优先、交通区域差别、道路车辆协调等三大政策,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功能相结合,坚持公交优先发展与小客车需求管理相结合,坚持精细化管理与统筹协同联动相结合。
1.6 在看到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上海交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不够,中心城周边蔓延发展态势未得到有效控制;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体系有待健全,整体运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道路和停车等设施难以满足小客车快速进入家庭的发展需求;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交通发展的刚性约束日趋明显。
2中心城指外环线以内,郊区指外环线以外。
5二、发展形势1.7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
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和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上海正在加速迈向全球城市;上海与国内外联系日趋密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不断提升。
这要求上海进一步增强对外交通的服务和辐射能力。
1.8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
上海常住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城市规模拓展、空间结构调整必然带来交通需求的增加和交通特征的变化。
这要求上海要优化完善交通设施布局,加快推进郊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城乡统筹一体的交通发展格局。
1.9 交通机动化和小客车进入家庭的趋势仍将持续。
出行距离的延长,将使得越来越多的出行需求依赖机动化交通方式。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私人小客车增长的潜力依然较大。
这要求上海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引导小客车的有序增长与合理使用。
1.10 交通需求日趋多元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交通出行方式和出行目的日趋多样,公众对交通安全、舒适、环保、公平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这要求上海提供更高品质的多样化交通服务。
1.11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上海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发展战略,努力从适应型发展向主动引导型发展转变,从主要解决中心城交通问题向统筹城乡和区域一体化交通转变,从大力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向更加注重综合管理和功能提升转变,推进交通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发展。
第二章目标和战略2002 年,上海提出了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的战略目标,对指导交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上海将坚持一体化交通发展理念,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促进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目标2.1 上海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加快建成国际海空枢纽城市,着力打造绿色交通都市,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为“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2 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加强信息化支撑和法治化保障,形成交通设施功能完善、交通方式整合高效、内外交通衔接紧密、交通参与各方协同联动、交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
2.3 以交通发展总目标为指引,上海将努力实现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等五类发展指标。
安全:交通运行安全、可靠,事故率处于较低水平。
全年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比 2012 年下降 25%,为 2.63 人/万车。
畅达:人员出行和货物运输更加方便快捷。
中心城内上下班平均出行时间在 45 分钟以内;新城与中心城之间平均出行时间在 60 分钟以内;长三角主要城市与上海中心城之间平均出行时间在 90 分钟以内。
高效:交通系统有机整合、高效运行。
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步行)达到60%,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 60%;新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不含步行)力争达到 30%。
拥挤路段的公交优先道高峰时段运行车速不低于相邻车道社会车辆的运行车速。
快速路系统高峰时段平均运行车速不低于 40公里/小时。
绿色:全市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出行比重不低于 80%。
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比例达 50%以上。
单位客货运输量碳排放明显下降,交通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
文明:交通决策更加公开透明,交通执法行为更加严格规范,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法治意识、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全社会交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二、战略2.4 为实现未来上海交通发展目标,应强化交通与城乡空间统筹发展,强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更加注重小客车需求调控,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精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