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学习材料: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其实“和谐”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时髦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
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传统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虽然“不和谐”能促进我们的思索,但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毕竟“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更何况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但这又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谈几点肤浅的想法。
1、在共同营造师生平等氛围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表明,目前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令人满意,1/3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1/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一些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更谈不上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形成互动师生关系的平等氛围。
首先,要明确师生双方互主体性地位。其实,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在与自然、他人及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我离不开他人,离开他人我不能成其为我;我应在自己身上找到他人再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个体作为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在他人的交往中凸现的。所以,只有承认双方的互

主体性,才会在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师生双方才可能积极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的迫切心理。
其次,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鼓励学生。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是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传统教育中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群体,而不是一个个各具形态特色的生命主体,这种以灌输、填充、训练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是以忽视甚至丢弃学生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给学生热情的鼓励、真诚的表扬。在讲联系客观性时,曾问学生:人们盲目砍树造房,山洪来了,冲垮了家园,洪水过去,山里人会怎么办?有学生回答人们会痛定思痛,植树造林,正确对待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当我肯定答案准备讲下一知识点时,突然,有学生说还有一种情况,即人们再去砍树,再造房屋,再冲垮,形成恶性循环。当时,我没有认为他在捣乱,反而对他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大加赞赏,肯定了他的独特见解,然后再予以正确的引导。
试想,如果不分青红皂白训他一通,否定的不仅是一个问题回答,而是一个自由主体的创造性,一个互动师生关系也将可能破裂。这几年,我一直对政治课堂中如何形成良好课堂心理氛围进行思考。通过自己努力,我的政治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之一,这就在政治课堂中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
2、在共同参与材料情境设置、问题的解析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
政治课教学中精心创设材料情境,有利于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一般情境的创设都是教师呈现材料,教师设置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归纳,这样,虽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互动的师生关系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也难以养成。因此,我在政治课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共同创设情境材料,共同质疑,共同析疑、解疑,共同评价。下面选用高三政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教学的一则案例作简要分析。
师: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包括五个基本点。同学们在课前已收集了许多能说明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点的时事材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生: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伊

朗核问题表决时,中国投了弃权票,这体现了第一个基本点即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生:……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与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有非常丰富的知识面,以及对教材的准确把握的能力。老师在课前也收集了能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点的一组材料。
师:(投影)(1)《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为实现“十一五”规划,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这个基本立足点,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把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水平。扩大同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相互关系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事务,促进国际合作。(2)……
师:同学们能否根据上述某一则材料,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些问题?
生:根据老师列举的第1则材料,我设计了2个问题:(1)运用哲学有关知识回答为什么实现“十一五”规划,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上述材料如何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师:你想请哪位同学来回答你设计的问题?(另一位学生回答问题)
师:对那位同学回答你设计的问题,你满意吗?
生:有点满意,但又不太满意。他对第一个回答的很好,但第二个问题回答的不全面,我还有一点补充。(略)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补充问题设计及对问题的回答)
师:同学们不管是对问题的设计还是对问题的回答,都非常不错。对同学回答的评价也很到位。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觉得,政治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单靠“灌输”的讲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激活。因此,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情境材料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学生的回答及相互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师生共同求疑和设疑。师生阅读情境材料,共同寻求疑点,并进行设疑。师生共同寻求疑点的过程,即是考察学习者对材料的敏锐洞察力,深刻思考力的过程。师生双方从各自的角度质疑,相互启发、引导,有利于共同完成新的

学习任务。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根据情境材料分别能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形成教学中的质疑教学环节。
其次,师生共同析疑、质疑。即师生对所设计的问题及时思考分析,共同寻求解疑的途径,也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解决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将师生各自拥有的学习资源交流汇集,生生相疑,师生互疑,争辩讨论,集思广益。在老师不断启发诱导下,一步步带领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第三,师生共同评价。传统的教学,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这样的教学评价,往往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可能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解疑的过程中,师生并不是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大胆评价分析,展开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来思考某一问题的思维逻辑性和答案的合理性。上述教学案例中,先是让一位学生回答,然后由其他学生评价和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在进行总体评价,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老师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归纳中的疑点提出自己看法。
互动的师生关系形成,将改变课堂教学中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将成为新课堂中知识传授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在共同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探究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 因此,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师生共同去寻找、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乃是一种师生互动性的教学。这一教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如何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学会研究上,使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而且也能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首先,师生共同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探究问题为载体。我遵循自主选择性、实践应用性、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你乐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或“你身边和周围环境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问

题,广泛征求学生意见,让他们充分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大胆质疑问题,人人提出自己最感兴趣、最乐于探究的问题。当然,课题的确立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放任自流,尽量选择教师有指导能力和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例如:结合中学校学生高消费,学生选择“中学生的浪费现象的调查”作为课题,在讲可持续发展时,学生选择“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作为课题等等。
其次,师生共同探究,体验感悟课题。探究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课题确立后,教师绝不能简单地指导学生怎样针对性调查访问,怎样搜集资料,怎样做好笔记等,更重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研究应同步,否则,教师既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指导,因为研究性学习将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这时教师仅仅满足原有的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胜任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需要,师生将共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师生之间必须互相激励、互相启发,把各自的思想、情感都真诚地投入到课题的探究学习中。例如,在开展“湖塘镇的环境卫生与创卫”小课题组实施研究时,我首先查阅了“创卫”的有关知识,并亲自实地察看了湖塘镇的卫生情况和拜访了有关部门,积累了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指导学生去调查研究。以上看来,师生共同参与和探究研究过程,既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空间,把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又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虚心地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激发自身终身学习,唤起教学工作的灵性和悟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谋生需要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高度和谐统一。
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以真正走向和谐有效的政治课堂教学。






























理论学习材料: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














北淮淀小学课题组
2012年1月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