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面试10分钟试讲教学教案【精选7篇】
高中数学面试10分钟试讲教学教案【精选7篇】教案对于老师在熟识不过吧,看一下怎么写吧。
教案是老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详细设计和支配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数学(面试)10分钟试讲教学教案,盼望大家喜爱!高中数学面试10分钟试讲教学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正弦定理》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也是三角形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学校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亲密的联系。
在此之前,同学已经学习过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学问储备已足够。
它是后续课程中解三角形的理论依据,也是解决实际生活中很多测量问题的工具。
因此娴熟把握正弦定理能为接下来学习解三角形打下坚实基础,并能在实际应用中敏捷变通。
二、教学目标依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学问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学问目标:理解并把握正弦定理的证明,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力量目标:探究正弦定理的证明过程,用归纳法得出结论,并能把握多种证明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推导得出正弦定理,让同学感受数学公式的干净对称美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究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推断解的个数。
四、教法分析依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同学的熟悉规律,本节学问遵循以老师为主导,以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采纳与同学共同探究的教学方法,命题教学的发生型模式,以问题实际为参照对象,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奇怪心和求知欲,让同学的思维由问题开头,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并且运用例题和习题来强化内容的把握,突破重难点。
即指导同学把握“观看——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
同学采纳自主式、合作式、探讨式的(学习方法),这样能使同学乐观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高中数学试讲15分钟
高中数学试讲15分钟篇一:高一数学试讲教案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函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象,分析、归纳、总结、自主建构指数函数的性质。
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指数函数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学生回答: 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 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
学生回答: y与x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0.84x 。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函数中,底数是常数,指数是自变量。
1.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a?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 x问题:指数函数定义中,为什么规定“a?0且a?1”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1)若a<0会有什么问题?(如a??2,x?x1则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2(2)若a=0会有什么问题?(对于x?0,a无意义)(3)若a=1又会怎么样?(1x无论x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师: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a?0且a?1. 练1:指出下列函数那些是指数函数:1(1)y4x(2)yx4(3)y4x(4)y4(5)yx(6)y x x练2:若函数2.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是指数函数,则a=()?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指数函数y?2x与y 的图象(画图步骤:列表、?2??1?描点、连线)。
高中数学试讲的教案
高中数学试讲的教案
目标:
1. 理解平面向量的定义和性质;
2. 熟练掌握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数量积和夹角公式;
3. 能够应用平面向量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内容:
1. 平面向量的定义和性质
2. 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
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4. 平面向量的夹角公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 向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向量?向量有哪些性质?
2. 引导学生讨论,并将向量定义为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并介绍向量的性质。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平面向量的定义和性质,包括零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
2. 示意图解释向量的加法、减法。
三、运算规则(15分钟)
1. 示例演示向量的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加法、减法的运算规则。
四、数量积与夹角(15分钟)
1. 讲解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示意图解释向量的夹角公式。
3. 给出数量积与夹角的应用例题。
五、练习与应用(15分钟)
1. 分发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巩固知识点。
2. 老师上台解答学生疑问,并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1. 向量的定义和性质
2. 向量的加法、减法
3. 向量的数量积、夹角公式
教学反馈:
1. 老师定期进行课堂练习和作业的批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疑惑,老师及时解答。
数学高中优秀试讲教案
数学高中优秀试讲教案
学科:数学
年级:高中
教学班:高一
教学内容:集合论
教学目标:
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集合的表示方法;
2. 掌握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3. 能够解决与集合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难点: 集合的运算性质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引入集合的概念,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
二、讲解基础知识(15分钟)
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集合的基本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吸收律。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基础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集合的应用题。
四、概念巩固(10分钟)
老师进行概念复习,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知识点。
五、展示与讨论(10分钟)
1.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进行互相讨论,学习一些解题方法;
2. 老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六、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堂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提出下节课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集合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集合的运算性质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多展示讨论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试讲教案高中版
数学试讲教案高中版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方法,特殊情况的处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黑板、教材、习题集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解一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二、讲解(15分钟)
1. 解一次函数的一般步骤;
2. 解一次函数的常见特殊情况;
3. 解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示范(15分钟)
教师通过几个例题示范解一次函数的基本方法,解释解题思路和注意事项。
四、练习(15分钟)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如何复习巩固。
教学反馈: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反馈,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解一次函数的高级应用和拓展知识。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5篇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篇1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⑴(x-2)2+(y+3)2=3⑵x2+y2=2⑶x2+y2-6x+4y+12=0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2、某圆过A(-10,0)、B(10,0)、C(0,4),求圆的方程。
例2:某圆拱桥的跨度为20米,拱高为4米,在建造时每隔4米加一个支柱支撑,求A2P2的长度。
例3、点M(x0,y0)在x2+y2=r2上,求过M的圆的切线方程(一题多解,训练思维)四、小结练习P771,2,3,4五、作业P811,2,3,4高中数学试讲教案篇21.课题填写课题名称(高中代数类课题)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发现、探究),提高......(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2)教学难点:易错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4.教学方法(一般从中选择3个就可以了)(1)讨论法(2)情景教学法(3)问答法(4)发现法(5)讲授法5.教学过程(1)导入简单叙述导入课题的方式和方法(例:复习、类比、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2)新授课程(一般分为三个小步骤)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例:奇函数的定义)。
优质课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优质课高中数学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函数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函数的图像、定义域、值域等基本概念;
3. 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2. 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的掌握;
3.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确定。
教学难点:
1. 函数的概念理解和定义域、值域的确定;
2. 函数的图像特征的分析和解读。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数学》;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出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函数关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5分钟)
1. 阐述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分析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3. 介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确定方法。
三、示例分析与解答(20分钟)
1. 结合例题,分步解析函数的相关性质;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布置相关作业以巩固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函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加强例题分析和引
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环节。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函数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稿5篇第一篇《奇函数》1.题目:奇函数2.内容:3.基本要求:(1)能利用函数图象探究出奇函数的特点;(2)教学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适当的提问环节;(3)请在10 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奇函数》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奇函数概念,知道奇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并能熟练利用定义法判断一个函数是奇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奇函数的活动,培养类比、观察、归纳、思考与创新能力,体会数学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并从中感受数形结合的巨大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习信心与参与热情,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与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奇函数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判断奇函数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回顾偶函数的定义及相关结论。
(二)生成新知学生交流后回答:预设:两个函数的图象都关于原点对称。
如果反映在函数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 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 f(x)也是一对相反数也就是说对于函数定义域内任一个x 都有 f(-x)=-f(x)。
这时我们称函数 f(x)为奇函数。
奇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 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 f(x)就叫做奇函数问题2:奇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奇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三)应用新知判断下列函数是不是奇函数?(四)小结作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作业:学习下节课内容。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第二篇《两直线平行的判定》1.题目:两直线平行的判定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过程要有条理;(2)有适当板书;(3)能够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4)试讲时间十分钟。
《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过程与方法】体验、经历用斜率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的过程与方法,通过两条直线斜率之间的关系解释几何含义,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5篇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便利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在把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把握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方程x+y+Dx+Ey+F=0表示圆的的条件的探究,同学探究发觉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力量得到提高。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同学的整体素养,激励同学创新,勇于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
【难点】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2教学目标: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规律结构.2.能识别和理解简洁的框图的功能.3. 能运用三种基本规律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洁的问题.教学方法:1. 通过仿照、操作、探究,经受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2. 在详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把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规律结构.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二、同学活动同学商量,老师引导同学进行表达.解算法为:输入行李的重量;假如,那么,否则;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老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在上述计费过程中,其次步进行了推断.三、建构数学1.选择结构的概念:(1)先依据条件作出推断,再确定执行哪一种(2)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推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推断,并按推断的不怜悯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依据指定的条件进行推断,再由推断的结果确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行能既执行,又执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4)流程图图框的样子要规范,推断框必需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两个退出点.3.思索: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推断?高中数学试讲教案模板篇3一、单元教学内容(1)算法的基本概念(2)算法的基本结构:挨次、条件、循环结构(3)算法的基本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
高中数学试讲主要教案
高中数学试讲主要教案
主题:直线方程
教学目标:
1. 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以及如何求解斜率;
2. 掌握直线斜截式方程和一般式方程的转化方法;
3. 能够根据给定条件,求解直线方程;
4. 能够应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直线斜率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直线斜截式方程和一般式方程的转化;
3. 求解直线方程的例题分析;
4.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直线斜率的概念,通过几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斜率的意义和求解方法。
二、讲解直线斜截式方程和一般式方程(15分钟)
1. 讲解直线斜截式方程和一般式方程的定义和转化方法;
2. 通过几个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将一个方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三、解题练习(20分钟)
1.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求解直线方程的例题,让他们动手尝试;
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掌握解题方法;
四、应用实例(10分钟)
1. 给学生几个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让学生思考如何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强化知识点,解答疑问。
作业: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习题,并找几个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同时要注意解题方法的讲解和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全部
高中数学试讲教案全部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解析式和图像特征,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拐点、凹凸性等;
2. 掌握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特征;
3. 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讲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像特征,引导学生进行练习;
3. 分组讨论,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4. 整合课堂知识,进行小结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和探索,深入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
2. 群体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
1.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随堂和课后进行评价;
2.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进行评估,及时反馈。
六、教学资源:
1. 教学课件:包括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案例;
2. 教辅材料:提供相关练习和案例分析;
3. 多媒体设备:使用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教学展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和群体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和应用。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互动性。
高中数学试讲示范班教案
高中数学试讲示范班教案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解法;
2. 能够熟练地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二次方程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介绍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形式;
2. 解释一元二次方程解的含义和意义;
3. 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求解步骤。
三、练习(20分钟)
1. 完成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练习;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元二次方程。
四、拓展(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领域;
2. 深入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推导和解题技巧。
五、总结(5分钟)
总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需多加练习,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及时复习,并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
高中数学面试试讲教案万能模板一、内容简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概念、定理公式、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讲解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索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难点逐一攻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1. 阐述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分支,更是现代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基础支撑。
高中数学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高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内容不仅涉及到数学基础知识的普及,还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理论探索到实际应用,都离不开数学作为基础支撑。
无论是科学研究、工程开发还是日常的生活问题处理,数学都是必备的工具之一。
高中数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中的逻辑推理、公式推导和问题解决过程,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
高中数学是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理工科还是经济管理等专业,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高中数学高分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高分试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函数的表示法和应用。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函数图像的绘制与分析。
难点:函数的概念理解和函数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黑板、粉笔3. 习题册和答案四、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出函数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去理解函数的意义。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定义:什么是函数?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法。
B. 性质:奇偶性、周期性、单调性等函数的性质介绍。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A.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定义一个函数,并分析其性质。
B. 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理解和想法。
4. 案例分析(15分钟)选取一些典型的函数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绘制函数图像,以及如何通过图像分析函数的性质。
5. 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教师及时纠正和指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加强练习和复习。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并检查答案。
2. 练习绘制各种函数的图像。
3. 复习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函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数学试讲课题教案及反思
高一数学试讲课题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高一数学试讲课题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函数的概念;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学内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2. 掌握函数的性质和基本特征;3. 能够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
教学难点:1. 函数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 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和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函数的实例和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2. 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用函数来描述和解决。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讲解函数的定义和符号表示,强调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2. 介绍函数的性质,如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3. 通过示例和图表展示函数的基本特征。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建立函数模型;2. 引导学生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如求最值、解方程等;3. 鼓励学生讨论和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给学生一些练习题,包括计算和应用题;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函数知识解决问题;3. 督促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
五、归纳总结(5分钟)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函数知识;2. 总结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3. 强调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函数的概念,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数学思维和推理能力。
通过导入部分引发学生对函数的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概念讲解中,通过示例和图表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在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建立函数模型,并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试讲示范教案
高中数学试讲示范教案
教案标题: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及性质。
2. 掌握利用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
3. 能够灵活运用消元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线性方程组的概念
2. 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
3. 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线性方程组的定义及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
1. 介绍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和形式。
2. 讲解消元法的基本原理。
3. 示范解决简单线性方程组的例题。
三、练习与巩固(15分钟)
1. 分组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线性方程组。
2. 课堂讨论,学生展示解题思路。
四、拓展与应用(10分钟)
1. 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建立线性方程组的方式求解。
2. 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解决。
五、总结与检测(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布置下节课的作业:解决更复杂的线性方程组题目。
教学资源:黑板、彩色粉笔、教科书、习题册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但还需要多加巩固,以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
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综合性的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1试讲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1试讲教案【篇一:高一数学试讲教案】试讲教案(《高一数学》)二〇一三年十月1贵州民族大学教案(详案)2345【篇二:高中数学试讲教案】《等比数列前n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启发、引导、分析、类比、归纳,并通过严谨科学的解题思想和解题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的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涵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师生合作,师生互动。
四、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1)等比数列及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a)对于数列?an?,(b)sn?a1?a2?an?q(定值) an?1?ansn?1?a1?a2??an?1an?sn?sn?1(2)回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是用什么方法推导的。
推导:sn?a1?a2?sn?an?an?1??an(1)?a1(2)(1)+(2)得2sn?n(a1?an); sn?n(a1?an)22.情境导入: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之后,猪八戒回到他朝思暮想的高老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从给高老爷做工的农民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养殖场的老板。
可是上网和同门师兄一沟通,各个资产过亿,于是他也想扩大生产规模,办一个集养殖、加工为一体的高科技生产企业-----高老庄集团,可是资金不够,于是他想到了在海南搞房地产的大师兄。
猪八戒:猴哥,能不能帮帮我……孙悟空:no problem!我每天给你投资100万元,连续一个月(30天),但有一个条件:第一天返还1元,第二天返还2元,第三天返还4元…… 后一天返还数为前一天的2倍.30天之后互不相欠。
试讲教案高中数学
试讲教案高中数学
1.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及其相关概念。
* 能力目标:能够用一次函数描述实际问题,解决相关计算和应用题。
*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
* 难点:用一次函数描述实际问题,解决相关计算和应用题。
3. 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例子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一次函数是怎样的数学对象。
(2)讲解基本概念:介绍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包括斜率、截距等概念。
(3)示例演练:做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
(4)练习和应用: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并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一次函数进行描述和计算。
(5)课堂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
4. 教学手段
* 教学板书:清晰明了地展示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 演示实例: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
* 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 教学评价
*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一次函数概念的掌握情况。
* 教学过程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互动和回答问题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并做出相应调整。
6. 教学反思
教师需要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试讲数学高中示范课教案
试讲数学高中示范课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直线的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概念和表达式;2. 能够根据直线的性质确定直线的方程;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直线方程及性质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直线的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特点及应用;难点:根据直线的性质确定直线的方程。
教学内容和方法:1. 直线的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直线的性质和方程的应用;3. 利用直线的性质求解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直线的概念,讨论直线在几何中的重要性;2. 提出直线方程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直线的一般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概念和表达方法;2.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根据直线的性质确定直线的方程;3. 引导学生分析直线的性质,并结合方程进行讨论和解答问题。
三、实例演练(20分钟)1. 给出一些直线的性质和条件,让学生根据性质确定直线的方程;2.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问题求解,训练学生运用直线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3.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伴分享解题思路。
四、知识巩固(10分钟)1. 综合训练,让学生巩固直线方程及性质相关知识;2. 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示范教学,学生能够掌握直线方程的表达式和性质,提高了解题的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求解,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以便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学试讲教案高中版模板
数学试讲教案高中版模板
[学科] 数学
[年级] 高中
[教学内容] 解方程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 解答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彩色粉笔、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如“小明买了若干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x元,他一共
花了y元,请问x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解方程的概念。
二、讲解(15分钟)
1.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将方程化简为ax=b的形式,然后求得x的值。
2. 演示解答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如2x+3=7、4y-5=11等。
三、练习(20分钟)
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四、展示(10分钟)
随机抽取几名学生上台解答一些难度适中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题过程。
五、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让学生再次理清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路和方法。
[板书设计]
课题:解一元一次方程
1. 基本步骤:ax=b
2. 示例:2x+3=7、4y-5=11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自己找一些实际问题,尝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答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生动的引入、清晰的讲解和丰富的练习,使学生对解方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际问题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A)
(A)2个元素(B)3个元素(C)4个元素(D)5个元素
四、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个结论
参考资料
《高一数学教材全解》
课后分析与评价
作业布置
1、教材P5练习1、2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列举法有三种形式:
①是有限集而元素个数较少,如由0、2、-3、5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0,2,-3,5};
②是有限集但元素个数较多,如由从50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50,51,52,53,…,98,99,100};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2、学生学习本节时可能存在以下难点:
A、区别较多的新概念和新符号,例如区别元素与集合、属于与包含等。
教学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
2、常用数集及记法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五、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试讲教案
(《高一数学》)
试讲老师(学生)××××
专 业××××
班 级××××
指 导 老 师××××
二〇 一三 年十月
贵州民族大学 教案
(详 案)
授课教师
××××
授课班级
高一(1)
课程类型
综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科目
数学
章节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集合
教学目的
及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教学对象
高一(1班)全体学生
教学教具
无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及主要教学内容
时间、备注
上课礼仪:
师生相互问好!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③是无限集且元素离散,如由所有的正偶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2,4,6,8,……}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①数式形式 如由不等式x-3>2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x│x-3>2};由直线y=x+1上所有的点的坐标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x,y)│ y=x+1 }。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二、常用数集及记法
1、常用数集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②语言形式 如由所有直角三角形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直角三角形};由所有小于6的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小于6的正整数}
三、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四、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
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表示成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