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九章第二节
2015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1、[单选]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2、[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单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最先发表于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单选]在中共八大上陈支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6、[单选]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7、[单选]中国八大坚持的我国经济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8、[单选]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单选]1957年春夏一蔬菜的整风运动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0、[单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1、[单选]八届九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2、[单选]毛泽东在国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这一年是1961年。
13、[单选]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处理国与国关系公认的国际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单选]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15、[多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民菜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6、[多选]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建设方针有(1)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2)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3)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建立健全法制17、[多选]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8、[多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有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第九章
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的题目是(C)。
A.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2、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重要会议是(A)。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3、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予以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D)。
A、彭德怀B、邓小平C、薄一波D、刘少奇4、1979年4月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A)。
A、“调整、改革、整顿、提高”B、“改革、稳定、充实、完善”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改革、发展、创新、提高”5、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决议是(C)。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D、《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6、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的重大命题是(C)。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7、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被概括为(A)。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一化三改”C、“一体两翼”D、“三步走”8、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的讲话,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B)。
A、创新的关键在人才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充分保证人民依法享受人权D、“高增长,低通胀”9、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在全党具有指导地位的理论是(A)。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代码:052018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 3总学时: 48 理论学时: 48 实验(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思想品德修养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概论二、课程简介(一)课程任务和任务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以政治思潮为主线,以专题形式,阐述了近代百余年中国社会主要的政治思潮以及彼此间的交替、碰撞,及其对中国社会进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大变革时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解除民族忧患、救国救民不断向西方寻求真理,以期国家独立、民族富强所作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先进分子选择最终科学社会主义以及这一理论在中国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与特征。
2.使学生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使学生学会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各阶级、阶层、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
4.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学时:2)第二节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难点:清王朝的没落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掌握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作业: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有哪些?第二章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想(总学时:4学时)第一节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学时:2)第二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学时:2)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掌握《天朝田亩制度》,掌握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1-2012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疑难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中国现代社会史》(上、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
13、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
教学内容
学时
基本要求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9、《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曁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6月30日)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教学重点、难点: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教学重点: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教学难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教学重点: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目录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战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衰竭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产生第三节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和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第三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六章中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第三节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与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七章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三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第八章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建立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第二节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第三节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全面展开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Miss Xiao。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开始教学要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要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3.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要点: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4.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要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 第五章: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北洋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制度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阐述其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历史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现象。
4. 观看历史纪录片:辅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参考书籍:相关历史著作和学术论文3. 历史纪录片: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纪录片4. 网络资源:历史网站、学术论文库等六、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革命教学要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和过程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国共合作与冲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七、第七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教学要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八、第八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要点: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解放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九、第九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教学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和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过程和成果改革开放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十、第十章: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挑战教学要点: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和展望十一、教学方法(续)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历史课题研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2018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系、部:政治理论课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教务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本科教学系列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2018年修订)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政治理论课部2019年3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时间:2007-9-5 主要内容:➢课程说明➢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内容概要➢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教学大纲➢参考资料➢实践教学课程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教育课,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期间的历史,如近代中国的演变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农民群众斗争和封建王朝的自救、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探索、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开辟等等。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本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
本课程3学分,48学时,包含36理论学时,12实践课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近现代历史,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 B3. C4. D5. D6.C7. C8.D9. B 10. C11.C 12. D 13.C 14. A 15. B 16.B 17. C 18.B 19.C 20.A二、多项选择题1、ABD2、CD3、AD4、ABD5、ABC6、ABCD7、ABCD8、AB9、ABCD 10、AB三、简答题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简述《论十大关系》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第九章
6、简述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
(1)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
(2)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必然产生第二个飞跃,即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1)同周边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
(2)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不断充实。
(3)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第九章
本帖被 自考人 执行取消锁定操作(2008-12-19)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
(1)路线: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沿革:本门课程由原来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演变而来。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了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即“05方案”。
根据该方案,《毛泽东思想概论》一方面其主要是理论部分的内容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合并调整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另一方面其主要是历史部分的内容又延伸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按照“05方案”的有关精神,2007年2月,从2006级学生开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正式开出。
教学内容和目的:本课程着重强调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进行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从历史教育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课程特色:结合课程性质,坚持“三个结合”:一是史论结合。
以论为主,论从史出,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理性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通过时政评述和焦点关注使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结合点。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现实,面向未来;三是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结合。
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制作并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
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强和人民共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9)
本章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泽东两篇重要文章)。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
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
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本章提示
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
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怎样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
在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 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依然具有巨大凝聚力。·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国际环境。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过程。
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5.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与背景。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与主要事迹。
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动机。
2. 洋务运动的过程与主要成就。
3.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5.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洋务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学时:36学分:2一、课程教学对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一门集历史性、理论性、教育性、知识性、政治性、科学性等于一体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是国家规定的高校本科学生必修课程。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本科所有专业的全日制大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为本科各专业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学校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
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研究,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XXX,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坚持XXX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信念;了解XXX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课程的义务:(1)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与中国封建势力相联合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从而充分地认识到反动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意识,以加强民族自尊心、自自信心和高傲感。
(2)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包括先辈分子和通俗大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费力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及其经历教导,充分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挑选了XXX、挑选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强拥护党的带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3)通过《纲要》课的教学,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表里的环境,深刻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XXX为带领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体味到中国挑选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通过《纲要》课的教学,睁开有关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课件一、课程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爱国情怀。
本课程将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
二、课程大纲1.课程概述2.近代中国的开端: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3.太平天国运动与清朝统治的危机4.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5.甲午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6.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7.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8.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9.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0.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革命11.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成立1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4.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1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展望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阐述,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历史事件。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作业与考试:布置适量的作业和组织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四、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认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小组合作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包括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4.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整体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中国近现代史课件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7、8月,毛泽东在视察期间对小 社并大社的做法给予肯定。
(2)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 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提出“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 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3) 1958年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 一决议,在全国 范围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的高潮。
2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 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 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2)中共中央还把拟定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 业发展纲要(草案)》提请最高国务会议讨论,并向全国 人民公布。
14
纠正“左”倾错误
15
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1)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中共中央在 江西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18 个问题,要求与会者讨论。
4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时间: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2)地址:北京 (3)主要内容: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制定了正确的 经济、政治路线。
第一,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 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
合” (1)背景:“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 (2) 1956年4月初,毛泽东提出我们要进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第九章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1、[单选]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2、[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单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最先发表于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单选]在中共八大上陈支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6、[单选]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7、[单选]中国八大坚持的我国经济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8、[单选]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单选]1957年春夏一蔬菜的整风运动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0、[单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1、[单选]八届九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2、[单选]毛泽东在国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这一年是1961年。
13、[单选]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处理国与国关系公认的国际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单选]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15、[多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民菜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6、[多选]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建设方针有(1)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2)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3)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建立健全法制17、[多选]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8、[多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有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107020012)本科所有专业(除生基)一、课程说明1.该课程的目的和任务(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e course)本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all undergraduat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this course are to help the students: a) to know abou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the historical process and its internal regularity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ation; b) to be aware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c) to deeply understand history and people how to choose Marx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socialist road, reform and opening-up.2.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Basic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制度。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社会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
2.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特点。
3. 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大跃进”及其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一、“大跃进”及其纠正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4、国民经济的调整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的发动表明,中国共产党力图抓住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有利于国内和平建设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上开创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局面。
但是忽视了客观规律,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结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毛泽东是中央领导集体中较早地觉察并实际纠正“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但是这种纠“左”是在继续坚持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当时国内的高层领导对1958年以后的工作和当前形势的估计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场争斗在经济建设上打断了纠“左”的进程,使错误延长了更长时间,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由于把党内正常的意见分歧当作阶级斗争来处理,这就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升级,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什么是左倾?左倾是指政治上追求进步、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
而带引号的“左”倾,则是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
所以,为了表示贬义,特在左字上添加了引号,即“左”倾,以区别于真正的左倾。
“左”倾思想表现为急于求成,主观地夸大革命力量,轻视敌人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或者在革命组织内部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政策;或者在同盟军问题上实行关门主义,打倒一切。
什么是右倾?右倾是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
右倾思想如果形成为系统完整的路线,并在实践中贯彻便成为右倾机会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右倾机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在革命斗争中过高估计敌人力量,过低估计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斗争,坐失有利时机,甚至悲观失望,退却逃跑。
4、国民经济的调整国民经济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给予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教训。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中尚未得到彻底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全面内乱的形成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4、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
1965年11月,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2、全面内乱的形成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头目王洪文夺取了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权,号称“一月革命”。
1967年2月,一批老革命家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
为了稳定局势,毛泽东派遣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
1969年4月至1日至24日召开的中共九大使“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
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中共九大之后,林彪集团加紧抢班夺权的阴谋活动。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觉察到林彪等人的宗派活动,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仓皇出逃,结果机毁人亡。
毛泽东在周恩来等协助下领导全党进行的粉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使党和国家避免了一场大分裂,但是不允许从根本上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林彪反革命集团由林彪、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林立果等组成。
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江青反革命集团相互勾结,进行大量祸国殃民的罪恶活动,妄图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
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他们企图抢班夺权的阴谋被揭露后,又制订了反革命武装政变计划《“571工程”纪要》。
4、挫败“四人帮”“组阁”图谋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周恩来为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挫败了江青等人的“组阁”图谋。
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5年,邓小平着手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形势开始有了明显好转。
随着整顿的深入发展,逐步涉及“文革”的指导思想及其政策本身。
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的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1975年底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刘少奇冤案刘少奇冤案的导火索——毛泽东的第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
“文革”初期,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不点名指责刘少奇,明确提出党中央有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
林彪、江青等人,促成并利用这个错误,蓄意对刘少奇进行政治陷害和人身迫害,并把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诬陷为“刘少奇的代理人”,统统打倒。
他们成立所谓专案组,竭其所能,阴谋构陷。
刘少奇在1966年冬被隔离和批斗,1969年11月含冤逝世。
在整个隔离、批斗过程中,完全被剥夺了申辩的权利,横遭株连者不计其数,造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附加知识:刘少奇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59年始任国家主席。
1969年作为国家主席的他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了加害刘少奇,给他罗列了“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这几个罪名是怎么由来的呢?“叛徒”的由来:1925年11月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上海总工会负责人的刘少奇因病回湖南养病,12月16日,在长沙文化书社被长沙戒严司令部逮捕。
消息传出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各地工会、等纷纷通电谴责湖南省长、军阀赵恒惕,湖南学生团体及刘少奇亲友同乡也奔走援助,要求释放刘少奇。
1926年1月16日,赵恒惕不得不将刘少奇释放,2月19日,刘少奇到了广州。
就这么一件事,竟被说成是刘少奇叛变出狱,再奉赵恒惕的密令到广州的!“内奸”的由来:1927年4月3日,驻汉口日本水兵屠杀中国民众,刘少奇代表工会参与交涉,提出“先不要打日本人”,以利于谈判斗争,这事则被诬陷为“为日寇保镖”;6月,武汉汪精卫政府叛变,党中央为保存实力,决定自动解除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刘少奇曾代表工会去执行此事,这也被歪曲为“破坏革命”的“内奸”活动。
“工贼”的由来:1929年刘少奇任满洲省委书记时,在领导奉天纱厂工人斗争中曾与省委组织部长孟用潜在工厂门外被厂卫队怀疑而扣押,在审讯期间,两人未暴露身份而最终被释放。
专案组将时任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任的孟用潜及原东北军将领刘多荃关押逼供,采用歪曲手段又给刘少奇戴上一顶“工贼”的帽子。
有了这三顶“帽子”,刘少奇死罪难逃了。
1968年10月,中共中央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了。
会议批准了江青、康生、谢富治主持下用伪证写成的《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作出了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消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
在会上,全体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除了一位女干部陈少敏外,全都举手通过。
1976年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1、错误的性质2、犯错误的原因3、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1、错误的性质195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错误,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完全可以纠正的。
2、犯错误的原因第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中国共产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
第二、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做是阶级斗争,习惯于大规模疾风暴雨群众性斗争的方法和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第三、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3、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第一、中国共产党在犯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人民群众依然把它看做是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对它表示信任并寄予希望。
第二、中国共产党能够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发现错误,抵制错误,纠正错误。
第三、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错误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