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免疫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食管癌2023年总结

食管癌2023年总结

食管癌2023年总结引言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居高不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食管癌的预防、早期筛查和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旨在对2023年食管癌的病情、研究进展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食管癌的病情食管癌是指发生在食管内的恶性肿瘤,常见症状包括吞咽困难、胸闷、咳嗽、体重减轻等。

2023年,食管癌的患病率呈稳定增长趋势,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食管癌的发病率更加高昂。

同时,食管癌的死亡率也较高,主要原因是早期诊断困难,大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经进入晚期。

二、食管癌的研究进展1. 早期筛查技术的改进提早发现食管癌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2023年,许多新的早期筛查技术被引入临床实践,如食管镜、细胞学检查、内镜超声等。

这些技术的精准度和敏感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早期诊断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2.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突破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为食管癌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食管癌相关的致病基因和突变。

这为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3. 免疫治疗的应用免疫治疗是治疗食管癌的新选择。

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2023年,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期,还减轻了治疗副作用。

三、食管癌的预防措施为了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1. 健康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量,减少食用高盐、高脂、高热量的食物。

同时,适量饮用绿茶,它富含抗氧化物质,有助于防止食管癌的发生。

2. 不吸烟不喝酒:烟草和酒精是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戒酒可以大大降低患病风险。

3. 避免过度暴露于致癌物质:如化学品、粉尘、辐射等。

4. 定期筛查:对于有食管癌家族史和其他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食管镜检查等早期筛查。

结论食管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2023年在食管癌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食管癌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食管癌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化疗
01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适 用于晚期食管癌或术后辅助治疗。
02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氟尿嘧啶、紫杉醇等,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03
化疗的优点是可以全身治疗,但不良反应较大,需 要密切监测。
其他治疗方法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热疗、免疫治疗、 基因治疗等,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 尚未广泛应用。
化疗药物
针对食管癌细胞分裂增殖的特点,开发出新型化疗药物,提高疗效 和降低副作用。
免疫疗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通过阻断免疫细胞表面的检查点 分子,解除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 用,增强免疫系统的抗肿瘤能力。
细胞免疫疗法
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经过 体外培养和扩增后回输到患者体 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肿瘤疫苗
康复训练
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吞咽功能、呼吸功能等,帮助他们尽快恢 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新型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01
免疫治疗
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免疫疗法被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如
PD-1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02
基因治疗
通过修改肿瘤细胞的基因,达到抑制肿瘤生长、扩散的目的。目前已有
通过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抗 原的识别和反应,提高机体对肿 瘤的抵抗力。
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技术
溶瘤病毒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 对食管癌细胞中的特定基因进行敲除、 突变或置换,以达到治疗目的。
利用某些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亲和性 的病毒,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 并破坏肿瘤细胞。
基因疗法
将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功能的正常基因 导入到肿瘤细胞中,以纠正异常基因 表达或补充缺失基因。

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食管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2018年全球新诊断和死亡的食管癌患者分别为57.2和50.8万,为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第8和6位。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的国家,病理类型与西方国家不同,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

2014年我国新诊断和死亡的食管鳞癌病例分别为25.8和19.3万,是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与病死率的第6和4位。

进展期食管鳞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整体疗效已达平台,尤其在以化疗为主的药物治疗和全身治疗方面,多年来疗效一直无显著提高。

对于复发或晚期转移性食管鳞癌,一线化疗的客观缓解率为30%-50%,中位PFS为4-6个月,中位OS为9-12个月。

二线化疗客观缓解率6%-34%,中位PFS为2-4.5个月,中位OS为5-8.1个月。

众多食管鳞癌分子靶向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多以失败告终。

免疫治疗的兴起打破了僵局,2019年III期临床研究KEYNOTE-181发布结果,对于PD-L1 CPS≥10的食管癌的二线治疗,帕博利珠单抗显著优于化疗。

一石激起千层浪,免疫治疗让食管鳞癌的药物治疗与全身治疗领域复燃起希望之光。

本文综述了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包括肿瘤疫苗、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食管鳞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01食管鳞癌的肿瘤疫苗1.1 癌睾抗原肿瘤疫苗食管鳞癌的主动免疫治疗主要为肿瘤疫苗,癌睾抗原为肿瘤疫苗的重要靶点之一。

癌睾是一类通常只在睾丸、早期胚胎发育和胎盘中表达的抗原,个别抗原如MAGE-A12(MAGE)在脑组织中也有表达。

癌睾抗原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极少或不表达,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点。

表1总结了食管鳞癌中常见的癌睾抗原及其表达情况。

(1)NY-ESO-1整蛋白疫苗与肽疫苗NY-ESO-1(New York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1)是首先在食管鳞癌患者中发现的癌睾抗原,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率为21%~41%,但同一患者的肿瘤组织细胞间表达差异显著。

2021年食管癌免疫治疗进展(全文)

2021年食管癌免疫治疗进展(全文)

2021年食管癌免疫治疗进展(全文)食管癌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五[1]。

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不超过1年[2]。

在欧美地区食管癌62%是腺癌患者,在亚洲、非洲和法国等地90%的患者为鳞癌患者[3]。

目前无论是NCCN指南还是ESMO、CSCO指南一线标准治疗仍然是以氟尿嘧啶和铂类为主的化疗,但是整体有效率低[4,5]。

随着免疫治疗在各个癌种当中抗肿瘤疗效的不断突破,近几年来食管癌的治疗也开启了免疫治疗的新时代。

本文梳理了晚期食管癌的免疫治疗进展,以给大家带来治疗上的思考。

晚期食管癌免疫治疗二、三线治疗进展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晚期食管癌的治疗选择仍然非常有限。

从1940s~1990s化疗时代,食管癌的治疗以化疗药物为主,但化疗的疗效有限且长期疗效不佳。

直到2000s年仅有2种靶向治疗药物被批准用于食管腺癌,包括基于TOGA研究[6]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胃食管结合部以及胃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以及Regard研究[7]和RAINBOW研究[8]雷莫芦单抗联合化疗获批为胃食管结合部以及胃腺癌患者二线治疗。

但是食管鳞癌仍缺乏有效治疗。

随着在黑色素瘤和肺癌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临床开启了对免疫治疗用于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探索。

最早的探索是开始于食管癌的三线治疗。

ATTRACTION-1研究首次率先探索了PD-1单抗在晚期食管鳞癌的疗效。

ATTRACTION-1研究[9]是一项开放性、多中心、Ⅱ期研究,对既往接受过氟尿嘧啶类/铂类/紫杉类药物失败后或不可耐受晚期食管癌、腺鳞癌患者给予纳武利尤单抗3 mg/kg Q2W。

在2017年Lancet Oncology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客观缓解率(ORR)为22%;中位总生存期(OS)达10.8个月。

这对于化疗时代三线治疗10%的有效率提高了1倍以上。

在此之后2018年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公布了KEYNOTE-028研究的食管癌队列结果[10]。

中日食管癌治疗方案

中日食管癌治疗方案

摘要:食管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日两国在食管癌的治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比分析中日食管癌治疗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食管癌是一种起源于食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食管癌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与长期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目前,食管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本文将对比分析中日食管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日食管癌治疗方案比较1. 手术治疗(1)中国治疗方案在中国,食管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切除肿瘤,恢复食管连续性,并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活质量。

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吻合术、胃-胃吻合术等。

近年来,微创手术技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如胸腔镜、腹腔镜等。

(2)日本治疗方案在日本,食管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切除肿瘤,恢复食管连续性,并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

手术方式与我国类似,但在术前评估、手术技巧、术后管理等方面有所差异。

日本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注重精准切除肿瘤,尽量保留食管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放疗治疗(1)中国治疗方案在中国,放疗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放疗方式主要包括外照射放疗和腔内放疗。

外照射放疗适用于肿瘤较大、局部侵犯较严重的患者;腔内放疗适用于肿瘤较小、局部侵犯较轻的患者。

近年来,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新技术在食管癌放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2)日本治疗方案在日本,放疗同样被视为食管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放疗方式与我国相似,但在放疗计划、技术等方面有所差异。

日本医生在放疗过程中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放疗方案。

3. 化疗治疗(1)中国治疗方案在中国,化疗是食管癌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化疗药物主要包括顺铂、氟尿嘧啶、紫杉醇等。

化疗方式主要包括全身化疗和局部化疗。

2022食管癌的治疗进展(全文)

2022食管癌的治疗进展(全文)

2022食管癌的治疗进展(全文)食管癌主要包括食管腺癌(OAC)和食管鳞癌(SCC),是全球第七大常见癌症,每年导致约450000人死亡。

虽然既往被视为预后不佳的癌症,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首先,高收入国家癌症生存项目(ICBP SURVMARK-2)的报告了1995-1999年和2011-2014年两个时间段食管癌的生存率,结果显示在七个高收入国家中,OAC和SCC的5年生存率大约翻了一番,其中75岁以下的患者影响最大。

其次,在联合治疗时代,食管癌5年生存率基准接近50%,这在20年内也翻了一番。

此外,通过提高癌症意识,监测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和癌症分期的进步,增加了黏膜和黏膜下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并允许对部分患者进行相对低风险的内镜根除治疗(EET),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以及射频消融术(RFA)等。

外科手术的进步,包括手术切除和淋巴结切除术范围的标准化,围术期护理的改善,以及包括微创和机器人辅助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方法,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创造了机会。

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研究的进步,我们对食管癌变和肿瘤生物学的理解逐步加深,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患者结局得以改善。

然而,尽管食管癌的诊疗已经取得了进步,但在日常的多学科团队讨论和决策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新辅助治疗的选择、SCC 和OAC 的差异性、对新辅助治疗有明显完全临床反应的患者是否考虑非手术方法或者手术的方式以及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作用等。

粘膜癌和粘膜下癌的内镜治疗食管切除术曾经是高度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或黏膜浸润(mucosal invasion,T1a)患者的标准方法,而在这种情况下,淋巴结转移(<2%)的罕见性支持更有针对性的局部治疗方法。

因此,在最新的美国胃肠病学指南中,EMR和ESD优于持续监测或食管切除术。

目前的治疗推荐为T1b的患者保留食管切除术(粘膜下浸润,其中淋巴结转移发生在约20%的病例中,以及多灶性癌或不适合内镜切除的病变)。

局部晚期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进展(全文)

局部晚期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进展(全文)

局部晚期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进展(全文)今年ASCO会议报道了多项食管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四项临床研究:N IC-E SC C2019研究这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Ⅱ期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方案为2个周期的卡瑞利珠单抗(200mg,d1)+化疗[白蛋白紫杉醇(260 mg/m2,d1,d8)+顺铂(75 mg/m2,d1-3),每21天为1个周期]。

主要终点是原发肿瘤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

共56例患者入组。

51例患者行手术切除。

18例(35.3%)达到了pCR;主要病理缓解(MPR)12例(23.5%),不完全病理缓解(IPR)21例(41.2%)。

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白细胞计数下降(36%)、呕吐(34%)和脱发(32%)。

6例(11%)患者出现3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无4级或5级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包括1~2级皮疹、斑疹性丘疹(13%)和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RCCEP,9%)。

治疗前CREBBP和KMT2D突变与术后病理无应答(IPR和疾病稳定)相关(CREBBP,P=0.046;KMT2D,P=0.047)。

N ICE研究一项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可切除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的Ⅱ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白蛋白紫杉醇和卡铂联合卡瑞利珠单抗(NICE新辅助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主要终点是pCR率。

次要终点包括R0切除率、不良事件和无病生存。

该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55例(91.7%)患者接受了2个周期NICE方案,4例未能接受完整的新辅助治疗(3例患者耐受性不佳,1例退出),1例在新辅助治疗的第2个周期因肺炎死亡。

3~5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为53.3%,导致停药的TRAEs发生率为6.7%,常见3~5级TRAEs有淋巴细胞减少(50%)、血小板减少(10%)、肺炎(5%)和甲状腺功能不全(3.3%)。

食管癌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食管癌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食管癌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食管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发病率。

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食管癌的认知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本文将就食管癌的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食管癌的发生机制食管癌的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内源性因素,如基因突变、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等。

其次是外源性因素,如烟草、酒精、高温食物、甲醛等的刺激作用。

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与食管癌紧密相关的基因,如BSG、TP53、PTEN、PIK3CA等。

其中,TP53基因是最为重要的癌基因之一,它的突变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而PIK3CA基因的突变则可能导致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增强。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于食管癌的发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酒精和烟草对于食管癌的危险性最为突出。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可以直接影响食管黏膜的细胞,导致其发生突变。

而酒精则会导致食管组织受到刺激,长时间的饮酒甚至会导致食管癌的发生。

3.饮食因素饮食因素对于食管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温食物、过烫的饮料和酸性饮食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食管黏膜受到损伤,从而促进肿瘤的形成。

二、食管癌的治疗研究进展目前,针对食管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其中,手术和放疗是较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而化疗和免疫治疗则是较为新颖的治疗手段。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食管癌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目前,较为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食管癌全切、三钳切除术和食管癌根治术等。

这些手术方式都可以有效地清除肿瘤组织,然而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问题仍然需要注意。

2.放疗治疗放疗治疗主要是通过高能X射线或其他放射性物质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杀灭癌细胞的效果。

放疗对于局部侵袭性较小的早期食管癌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放疗对于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则不够理想。

3.化疗治疗化疗治疗是通过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或者抑制其增殖来实现治疗效果。

食管癌免疫疗法研究及展望

食管癌免疫疗法研究及展望

食管癌免疫疗法研究及展望发布时间:2022-12-10T03:18:20.764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8月16期作者:杨喆朱晓峰通讯作者[导读]食管癌免疫疗法研究及展望杨喆 朱晓峰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提升,食管癌便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我国便是食管癌发病率比较高的国家。

据相关调查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食管癌死亡的患者中我国占50%,对患者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均产生了严重威胁。

据悉食管癌的发生与生活环境、遗传因素以及饮食习惯有较大的相关性,而且治疗难度大,多数患者在被确诊为食管癌后已经发展至晚期,而且晚期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低,仅为18.8。

在医疗卫生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对于食管癌除一些常规治疗方法外,还可选择免疫治疗,基于此在本文中便围绕食管癌的免疫治疗进行了简单探析。

关键词:食管癌;免疫疗法;免疫抑制;展望对于食管癌,免疫治疗是一种新方法,并给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据有关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在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而对于食管癌的免疫治疗方法正处于持续研究中,并且已经出现了免疫疗法的相关药物,如肿瘤肽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同时当前免疫疗法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较大支持,相信在未来,免疫疗法对食管癌有更高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时间、减轻疾病严重程度。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机制目前对于食管癌的免疫疗法主要以晚期食管鳞癌为主,在其治疗中的主要机制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机制。

在肿瘤患者机体中,肿瘤细胞和T细胞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T细胞中的活化信号、抑制信号可以对其免疫应答起到平衡调节作用。

据相关研究分析来看,食管癌患者的T细胞上会有CTLA-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两种明显表达,其中前者属于具有抵抗CD28这一T细胞共刺激受体的作用, 之所以在T细胞上会有明显的CTLA-4表达,与CD28的活性强以及可增强传导作用有关,因此在免疫疗法中,会以对CD28的抑制为主要治疗机制。

晚期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晚期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晚期食管鳞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通讯作者沧州市人民医院【摘要】食管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常见原因,其中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约占所有食管癌的80%,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前列。

目前 ESCC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随着对肿瘤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以及对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因素的深入研究,ESCC治疗已取得了显著进步。

本综述介绍了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它们有助于减少食管癌的生长,改善患者的生存。

此外,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结合免疫治疗的策略可能会随着临床试验的结果在未来对食管癌的多模式治疗产生帮助,从而进一步控制疾病进展。

【关键词】食管鳞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免疫治疗;食道癌是全球第七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原因[1],食管癌最常见的两种组织学亚型是鳞癌(SCC),约占所有食管癌病例的 80%,以及腺癌(AC)。

当食管癌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时,通常提示疾病已进展到局部晚期或已发生转移。

尽管针对晚期食管癌的治疗手段包括了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放化疗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但预后仍然很差[2]。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晚期或转移性食管癌患者治疗的选择。

本文回顾了近期食管癌免疫治疗的关键证据,这些证据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为食管癌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如抑制性受体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于活化的淋巴细胞表面,其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2(PD-L2)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

这些免疫检查点维持着T细胞活化、免疫耐受和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之间的平衡[3]。

PD-L1的过度表达与肿瘤进展有关,因为癌细胞利用PD-1/PD-L1和PD-1/PD-L2途径创造免疫抑制环境。

此外,癌细胞介导的T细胞表面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上调增加了免疫抑制性T细胞的募集,并作为一种共抑制途径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

免疫联合治疗在食管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逆境中前行!免疫食管癌癌症肿瘤

免疫联合治疗在食管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逆境中前行!免疫食管癌癌症肿瘤

免疫联合治疗在食管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逆境中前行!免疫食管癌癌症肿瘤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18年中国癌症报告,食管癌已经成为我国男性第5大高发肿瘤和第4大致死肿瘤。

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整体预后不理想。

近年来,免疫治疗是包括食管癌在内的实体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今年ESMO会议期间,张国庆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和替吉奥(S-1)作为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入选ESMO壁报,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此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国庆教授,为我们讲述研究背后的故事。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张国庆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一科副主任医师博士CSCO黑色素瘤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CSCO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乳腺病防治学会姑息与康复委员会委员张国庆教授采访视频食管癌的整体预后尚不理想与欧美国家相比,食管癌在我国较为常见,是我国男性第5大高发肿瘤。

并且,欧美国家主要以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为主,而我国以食管鳞癌为主,占到90%以上,河南、内蒙、东北是高发地区。

吸烟、饮酒、饮食习惯(烧烤、热食、亚硝酸盐超标等)等都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

与肺癌、乳腺癌等实体瘤不同,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明确的食管癌驱动基因。

食管癌的高发年龄在50~60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进食梗阻,呈进行性加重。

在症状早期,部分患者并不重视,等症状加重再去就诊时,多在局部晚期或晚期,有淋巴结转移或肝转移。

针对相对早期的食管癌,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5年生存率在40%左右;如果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25%;如果是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

因此,从整体来看,食管癌的预后并不理想。

在2019年以前,针对晚期不可手术的食管癌,以化疗为主。

2024CSCO食管癌指南解读

2024CSCO食管癌指南解读

2024CSCO食管癌指南解读2024CSCO食管癌指南解读一、背景介绍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食管癌。

在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食管癌的治疗,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食管癌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2024年,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对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适应临床实践和疾病发展的需要。

二、指南主要内容1、诊断指南明确指出,对于怀疑食管癌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

此外,建议在诊断阶段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钡餐造影等,以评估病变范围和分期。

2、分期食管癌分期采用TNM分期系统。

指南详细介绍了各分期的特征和预后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分期标准和依据。

3、手术治疗指南强调手术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地位。

对于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可先进行新辅助治疗,再行手术切除。

手术方式包括开胸手术和胸腹腔镜手术等。

4、放疗和化疗放疗和化疗在食管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指南指出,对于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食管癌,应进行放疗联合化疗。

对于转移性食管癌,也应根据病情选择放疗和化疗。

5、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食管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指南提到,免疫治疗可与放疗、化疗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6、随访和监测指南强调了对食管癌患者的随访和监测。

建议在治疗后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早期发现复发和转移。

三、指南的意义和影响本次更新的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具体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提高食管癌的诊治水平和改善患者预后。

同时,指南也强调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这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支持。

四、展望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食管癌的治疗将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和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为食管癌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食管癌的全身治疗进展

食管癌的全身治疗进展

食管癌的全身治疗进展一、引言食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道肿瘤,常常由于并发症而导致晚期确诊。

治疗食管癌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局部和远处转移病灶的处理。

在过去几年中,全身治疗作为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回顾最新的全身治疗方法,并讨论其应用前景。

二、局部晚期食管癌的全身治疗1. 化学药物治疗化学药物是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常规接受的全身治疗手段之一。

包括靶向药物和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预后。

近年来,调控PD-1/PD-L1信号通路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局部晚期食管癌中取得了较为令人鼓舞的结果。

这些药物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2.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的全身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高能量X射线或粒子束的照射,可直接杀死食管癌细胞,同时减少肿瘤负荷。

然而,放射治疗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的损伤和毒副作用。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合理控制剂量和选择性照射,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转移性食管癌的全身治疗1. 靶向药物治疗靶向药物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可以干扰癌细胞生长和转移过程。

对于转移性食管癌患者,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赫赛汀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这些药物不仅可以减小肿瘤体积,还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食管癌全身治疗的重要突破之一。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如DC-CIK细胞治疗等,可以提高转移性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被广泛应用于转移性食管癌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PD-1/PD-L1信号通路,并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四、新型全身治疗手段的前景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基因进行干预的手段,通过改变癌细胞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实现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控制。

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食管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

包括基因编辑、CAR-T细胞疗法等在内的新型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食管癌的免疫治疗新进展

食管癌的免疫治疗新进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7,1(1):114-118.Marrero MB, Banes-Berceli AK, Stern DM, et al. Role of the JAK/ST A T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006, 290(4): F762-F768.Berthier CC, Zhang H, Schin M, et al. Enhanced expression of Janus kinase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pathway members in human diabetic nephropathy[J]. Diabetes, 2009, 58(2): 469-477.Amiri F, Shaw S, Wang X, et al. Angiotensin II activation of the JAK/STA T pathway in mesangial cells is altered by high glucose[J]. Kidney Int, 2002, 61(5): 1605-1616. Beisswenger PJ, Drummond KS, Nelson RG, et al. Susceptibility to diabetic nephropathy is related to dicarbonyl and oxidative stress[J]. Diabetes, 2005, 54(11): 3274-3281.Wang X, Shaw S, Amiri F, et al. Inhibition of the JA T/STA T signaling pathway prevents the high glucose induced increase in TGF-β and fi bronectin synthesis in mesangial cells[J]. Diabetes, 2002, 51(12): 3505-3509.Mehta D, Rahman A, Malik AB. Protein kinase C-αlpha signals Rho-guanine nucleotide dissociation inhibitor phosphorylation and Rho activation and regulates the endothelial cell barrier function[J]. J Biol Chem, 2001, 276 (25): 22614-22620.Axelsson J, Rippe A, Rippe B. Acute hyperglycemia induces rapid, reversible increases in glomerular permeability in nondiabetic rats[J].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 2010, 298(6): F1306-F1312. Komers R, Oyama TT, Beard DR, et al. Rho kinase inhibition protects kidneys from diabetic nephropathy without reducing blood pressure[J]. Kidney Int, 2011, 79(4): 432-442.Kikuchi Y, Y amada M, Imakiire T, et al. A Rho-kinase inhibitor, fasudil, prevents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and nephropathy in insulinresistant diabetic rats[J]. J Endocrinol, 2007, 192(3): 595-603.Kolavennu V, Zeng LX, Peng H, et al. Targeting of RhoA/ ROCK signaling ameliorates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dependent of glucose control[J]. Diabete, 2008, 57(3): 714-723.(收稿日期:2020-02-11)[26][27][28][29][30][31][32][33][34][35]食管癌的免疫治疗新进展郭世坤,肖铄洋,李青山*(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河北承德 067000)关键词:食管癌;免疫治疗;PD-1/PDL-1治疗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6879(2020)04-0337-04食管癌是全球发病率第八位的癌症,我国食管癌新发和死亡病例占全球一半以上,食管鳞癌约占我国食管癌的90%[1],其发生与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晚期食管癌预后很差,5年存活率仅为18.8%[2]。

食管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食管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食管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田华山;杨小刚;武志强;孟保伟;尹蕊;朱自江;韩莎莎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
【年(卷),期】2024(22)8
【摘要】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侵袭性强且患者预后差。

虽然目前临床上治疗食管癌的药物不断更新,但食管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状况仍不容乐观。

食管癌的传统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其中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化疗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疗效。

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肿瘤疫苗和溶瘤病毒(OC)等。

本文对食管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总页数】6页(P817-821)
【作者】田华山;杨小刚;武志强;孟保伟;尹蕊;朱自江;韩莎莎
【作者单位】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胸外科;甘肃省人民医院胸外二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1
【相关文献】
1.食管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2.肠道菌群与食管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3.食管癌免疫治疗临床疗效与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4.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质量评
分、
安全性
分层因素
1. 局部晚期vs 远处转移 2. ECOG评分(0 VS 1)
研究表明,对于既往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单药治疗对比研究者 选择的化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期。该研究中观察到的安全性数据与之前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安全可控。
PD-1抗体SHR-1210联合阿帕替尼和化疗 用于晚期食管鳞癌一线治疗的临床研究
二线方案组成原则: ✓ 一线用顺铂二线改为奈达铂/洛铂/奥沙利铂 ✓ 一线用氟尿嘧啶二线改为S-1/替加氟/卡培他滨 ✓ 一线用紫杉醇二线改为吉西他滨/长春瑞滨/伊立替康/多西紫杉醇 ✓ 不宜用铂类或紫衫患者二线可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伊立替康、平阳霉素、博来
霉素等两药联合
中国食管癌患者PD-L1阳性率41.4%
可耐受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January 22, 2018; DOI: 10.1158/R-17-2439
PD-1抗体SHR-1210治疗晚期食管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生物标志物研究
入组患者为二线及以上食管癌患者
年龄
60mg
200mg 400mg Total
2m
(95% CI: 0-4.1m)
8m (95% CI: 7.2-8.8 m) 1 pt
TRR 8.3% PFS 1.8m mOS 4.2m
常规水平 32.3% 4m 10.4m
治疗期间乳酸脱氢酶水平的升高与疾病进展显著相关(P=0.014)。
肿瘤免疫优势患者选择
卡瑞利珠单抗I期研究,30例患者总体人群ORR为33.3%。PD-L1阳性患者获益更多
2(6.7%)
2(66.7%)24(96.0%)1(50%) 27(90.0%) 1(33.3%)1(4.0%) 1(50%) 3(10.0%)
2(66.7%)13(52.0%)0
15(50.0%)
1(33.3%)11(44.0%)2(100%)14(46.7%)
0
1(4.0%) 0
1(3.3%)
60mg 200mg (n=3) (n=25) 接受过系统治疗的
除了疗效之外,同时也研究了基线水平的乳酸脱氢酶(LDH)和其他外周 血生物标志物与卡瑞利珠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
乳酸脱氢酶和基线标志物与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 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表现相关
试验结果: 在中位随访时间为19.6个月,得到以下结果:
疗效
ORR mPFS mOS CR
LDH升高
25.6% (11/43)
10%
14%Βιβλιοθήκη 17%O药-ONO- 君实-JS001 K药-KN028 恒瑞-
4538二线 二线单药研究 二线单药研究 SHR1210二
单药研究
线单药研究
SHR1210食管癌单药有效率最高
恒瑞: SHR1210
级别
3级
K药KN028
3级
O药-ONO- 君实:特瑞 4538 普利单抗
3-4级
3-5级
SHR1210严重不良反应仅为3级,发生率为9.9%
国内指南无标准化疗方案,有效率低且耐受性差
• 食管癌的根治方法首选为手术治疗 • 对于晚期、复发、转移性的食管癌,应予以姑息性治疗,目前国内尚无公认的标准化疗方案
晚期复发转移性食管癌患者
ORR
mPFS
mOS
≥3级AE
一线:两联方案 • 紫衫+顺铂 • 5-FU+顺铂
二线:两联或单药方案 • 伊立替康+替吉奥 • 替吉奥或多西他赛或紫杉醇
或阿帕替尼 或卡瑞利珠单抗+阿
帕替尼
共入组30例 CR4人,PR20例,SD5例,PD1例 ORR:80% DCR:96.7%
MANA:肿瘤突变相关新抗原计数,抗肿瘤T细胞免疫的靶点
卡瑞利珠单抗单药用于晚期食管癌二线及以上治疗 卡瑞利珠单抗安全性良好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症(RCCEP),发生率76.7%,全部为1-2度 3度药物相关AEs为肺炎和心肌肌钙蛋白I增加,发生率为10%,无4-5度AEs发生
乳酸脱氢酶和基线标志物与卡瑞利珠单抗治疗的 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表现相关
• 骨髓器官功能正常
受试者人数
总人数:438例
试验组(n=219) SHR-1210:200mg Q2W至PD、毒性不可耐受
n=1:1
对照组(n=219) 多西他赛:75mg/m2, Q3W OR: 伊立替康:180mg/m2 ,Q2W 给药至PD或毒性不可耐受
主要终点 次要终点
ORR、
PFS、
OS
68 其他
• Data Source: Chen et al. 2014 annual report of cancer in China
中国食管癌以鳞癌为主,占90%以上
➢ 以鳞癌为主,占90%以上; ➢ 鳞癌主要发生于胸中段食管
亚洲 欧洲 非洲 美洲
➢ 以腺癌为主,占50%以上;
➢ 腺癌主要发生于下段食管,肥 胖是其主要高危因素
ORR
33%
47%
11%
PDL1<5%
总体
PDL1>5%
33%
DCR
57%
67%
PDL1<5%
总体
PDL1>5%
➢ TMB、 MANA与患者临床获 益有关。
卡瑞利珠单抗I期扩大研究,43例患者总体人群ORR为25.6%。LDH正常水平患者获益更多
ORR
26%
32%
8% LDH 升高 总体 LDH 正常
试验目的:
评估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和脂质体紫杉醇及奈达铂用于晚期一线治疗食管鳞癌 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未经过系统性药物治疗 的晚期
食管鳞癌患者 (29例)
SHR-1210:200mg, 力扑素:150mg/m2 奈达铂:50mg/m2 阿帕替尼:250mg qd
2w/次,6-9周期
维持治疗: 卡瑞利珠单抗
卡瑞利珠单抗单药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III期临床研究 (ESCORT)达到主要研究终点
卡瑞利珠单抗单药二线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随机、开放、化疗药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ESCORT)
主要入选标准
• 年龄≥18岁;
• 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 食管鳞癌;
• 一线化疗失败

• 有可测量的靶病灶

• ECOG 评分0或1分
中国占全球发病及死亡病例一半
患者占比 危险因素 预后 多发部位 肿瘤生长/转移 HER2阳性情况 (2%-45%) PD-L1表达
淋巴细胞浸润情况
基因突变谱
食管鳞癌 (ESCC) ~90%
环境因素、饮食习惯 差
50% 食管中段 多发生淋巴结转移,局部外侵明显
5%-13% (不推荐检测)
高表达预示ICI可能获益 间质中CD3+、CD8+、Foxp3+ Treg、 GrB+
一线常用方案:以铂类为主 ✓ 顺铂 + 氟尿嘧啶 ✓ 顺铂 + 亚叶酸钙/氟尿嘧啶 ✓ 顺铂 + 紫杉醇 ✓ 达奈铂 +氟尿嘧啶/替加氟/卡培他滨 ✓ 顺铂/达奈铂 + 伊立替康
食管癌规范化诊疗指南
38-42%
6.5-7.8m
12.7-13.5m
48%-50%
5-28%
1.8-3.9m
5.3-7m
22-53%
400mg (n=2)
Total (N=30)
1
1(33.3%)8(32.0%) 0 9(30.0%)
2
1(33.3%)11(44.0%)2(100%)14(46.7%)
≥3
1(33.3%)6(24.0%) 0 7(23.3%)
接受过放射治疗的
从未 接受过
0 10(40.0%) 1(50%) 11(36.7%) 3(100%)15(60.0%) 1(50%) 19(63.3%)
mPFS
4.0
1.8
2.0
LDH 升高 总体 LDH 正常
mOS
8.0 4.2
10.4
LDH 升高 总体 LDH 正常
ESCC I期研究比较-卡瑞利珠单抗有效性最高 3级以上不良反应最低
食管癌I期PD-1研究疗效比较
ORR
30%
33%
17%
23%
食管癌I期PD-1毒副作用疗效比较
3-5级TRAE
37%
接受过手术治疗的
从未 接受过 疾病分期
III IV
1(33.3%)15(60.0%) 0 16(53.3%) 2(66.7%)10(40.0%)2(100%)14(46.7%)
1(33.3%)5(20.0%) 1(50%) 7(23.3%) 2(66.7%)20(80.0%) 1(50%) 23(76.7%)
(n=3) (n=25) (n=2) (N=30)
中位数 范围 性别
男 女 ECOG评分 0 1 病理分级 良好或中等的 分化的 低分化的 未知的
63 54-65
61 48-75
65 65-65
63 48-75
2(66.7%)24(96.0%)2(100%)28(93.3%)
1(33.3%)1(4.0%) 0
2例卡瑞利 珠400mg
首次用药后间歇4w,后续用药q2w
主要研究终点:安全性 次要研究终点:ORR、PFS、生物标志物
关键入组标准: • 年龄18-75岁 • 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转移
性或局部复发食管癌 • ECOG评分0-1分 • 根据RECIST1.1标准至少1个
可测量病灶 • 至少1线系统治疗后进展或不
PD-1/PD-L1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