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验
土壤学 实验

实验一:新鲜土壤的物理性质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对新鲜土壤的物理性质定测,我们就可以知道各类土壤比重和容重的大小;土壤质地的粗细;土壤孔隙度的大小;土壤水分的多少,这些指标直接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同时它还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所以在研究土壤的形成、分布、分类及肥力状况时一定要先测定土壤的物理性质。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掌握其原理及测定方法。
五、实验条件1、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仪器设备:200cm3环刀(高5.2cm,半径3.5cm)或其他规格的环刀、天平(感量0.0lg 及0.lg)、小刀、铁锹、烘箱、铝盒、瓷盘、滤纸等。
3、土壤孔隙度的测定仪器设备:200cm3环刀(高5.2cm,半径3.5cm)或其他规格的环刀、天平(感量0.0lg及0.lg)、小刀、铁锹、烘箱、铝盒、瓷盘、滤纸等。
4、土壤水分的测定仪器:烘箱、分析天平、角匙、铝盒、干燥器、蒸发皿、镊子、玻棒、10ml 量筒。
试剂:乙醇。
六实验过程:1、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测定步骤:选定代表性测定地点,挖掘土壤剖面,根据剖面发生层次或机械分层,用环刀采取土样,每层土壤应不少于三个重复。
采样过程中必须保持环刀内土壤结构不受破坏,注意环刀内不要有石块或粗根侵入,如果土壤过份紧实,可垫上木板轻轻打入。
待取出环刀后,用锋利的削刀切去环刀两端多余的土,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与环刀容积相等,最后将环刀两端用盖子盖好,分别放入塑料袋内并写好标签,带回室内备用。
将充满土样的环刀,放入烘箱中在105℃(士2C)下烘至恒重、称重。
结果计算:dv=(W-W环)/V式中dv—-土壤容重,g/cm3 ,W—-烘干后环刀重+干土重,g .V—-环刀的体积,cm3注:①环刀内士样如含有石砾较多,可用排水法测量石砾所占体积(cm3)和重量(g),计算时,由环刀体积减去石砾体积,并由环刀加干土重减去石砾重量,按上式计算土壤容重。
②如土壤中石砾含量很多,难以使用环刀方法,则可用土坑法:即挖一适当体积的土坑(如20X20X2Dcm)并称量所有挖出土壤的重量(g),同时采集土样15~20g带回室内测定水分含量,计算土壤容重。
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_实验报告_

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篇一:土壤理化分析实验报告——土壤各理化性质对植物的影响前言:在林业生产中,土壤是生产良种和壮苗的基础。
在选择母树林、建立种子园和区划苗圃地时,必须土壤的宜林性质。
促使林木种子丰产和培育壮苗,也必须采用土壤培肥措施。
在造林过程中,应该准确掌握造林地土壤的宜林特性,将苗木种植在适宜的土壤上。
在天然林中,土壤与森林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
森林的生长、森林的类型、森林的分布和自然更替都受土壤因子的制约。
银杏是珍稀名贵树种,又是特种经济果树,近年来白果收购价格不断提高,激发了广大群众栽培银杏的积极性。
但银杏生长缓慢,一般要20多年才能开花结实,并且产量低。
通过嫁接、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及加强经营管理,可使银杏早实丰产。
银杏丰产栽培应大力发展优良品种,目前江苏的大佛指、家佛手、洞庭皇;浙江及广西的园底佛手、山东的大金坠、大园铃等均属名优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遵循区域化原则,将气候因子和立地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不能盲目引种。
关于银杏一些详细情况请参考:关键字:土壤理化性质银杏1.土样基本情况采样时间:20xx-09-02地点:林业楼前的一片小树林人员:鲁燕,胡曼,曲娜,杜桂娟,于龙,张家铭,刘通,陈布凡层次:A0层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上种了一片草地,还种了一些乔木和灌木2.实验概况本实验在20xx-09-02~20xx-11-04于林业楼123进行,实验目的主要是了解土壤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在这段时间的实验中,我不仅学到了土壤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为我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3.实验项目(1)样品采集与保存:表层混合法,环刀采样法。
(2)土壤密度测定:烘干称重法(3)土壤样品的处理:研磨与过筛的方法(4)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5)土壤有机物含量的测定:Twrin法(6)土壤速效K的测定:醋酸铵浸提法,原子吸收光度计法4.总结经过这学期的实验课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实验课程安排有点少,一次实验持续的时间也较少。
土壤学实验土壤质地的测定步骤

土壤学实验土壤质地的测定步骤
1.实验准备
(1)实验仪器:比重大瓶、比重级、放水筒、滤纸、无水硫酸铵、烘干箱、汤勺、筛子;
(2)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火焰厌氧剂、蒸馏水、电子天平;
2.实验步骤
(1)测定土壤比重
(①)将土壤样品取适量放入比重大瓶中,并用蒸馏水将其淹没;
(②)把比重大瓶的锥口堵住,将大瓶翻转过来,用放水筒将大瓶中的多余水放出,再用滤纸把粒子等剩余物取出;
(③)将大瓶正置,用比重级把大瓶完全抬离水面,记录大瓶重量,记为m1;
(④)将比重大瓶内的土壤样品滤掉,把土壤积水;
(⑤)将比重大瓶逆转,将另外量好的比重级放入大瓶内,均匀把水放入大瓶内,并记录比重级重量,记为m2;
(⑥)计算土壤比重,比重=(m1-m2)/m2×100%。
(2)测定土壤粒径
(①)用汤勺取适量土壤放入筛子中,将筛子晃动,土壤粒逐渐向下筛落,犹在不同筛孔处截留;
(②)将筛上的土壤粒清洗干净,随后用电子天平称量筛上的土壤粒,得到各筛孔处土壤粒重量,从而算出粒径分布;
(3)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①)将土壤样品称量8g,并用烘干箱烘干。
土壤学实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实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一、风干土样吸湿水的测定[1](烘干法)1、方法选择的依据土壤水分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烘干法是目前国际上测定土壤水分的标准法,虽然需要采集土样,并且干燥时间较长,但是因为它比较准确,且便于大批测定,故为最常用的方法。
2、方法原理将土壤样品放在105—110℃的烘箱中烘至恒定质量,则失去的质量为水质量,即可计算土壤水分含量。
在此温度下,自由水和吸湿水都被蒸发,而结构水不致破坏,一般土壤有机质也不致分解。
3、主要仪器编有号码的有盖称皿(铝盒);分析天平;恒温干燥箱;干燥器(内盛无水CaCl2或变色硅胶、骨匙。
4、操作步骤1.取有号码的盖称皿或铝盒,置于温度为105—110℃的烘箱内烘3—5小时,烘时把盖子斜放在皿侧(铝盒的盖子可平放在盒下)。
烘干后,从烘箱中取出,并盖好盖子放在干燥器中冷却室问温,一般放置30分钟即可西取出在分析天平上称量(W)(注1) (注2)。
2.将风干样品(注3)拌匀,舀取5.0000g,均匀地平铺于称皿或铝盒中,加盖,在分析天平上称重(W 1),去盖放在加热至105—110℃烘箱中烘烤8小时(盖子斜放皿侧)。
取出加盖后放在干燥器中冷却,300分钟后称量(W)。
2 3.再放回烘箱中(105—110℃)烘3—5小时,冷却后称量,以验证是否恒定,如此重复处理,直至前后二次称量之差不大于3毫克为止。
W1-W25、结果计算W1-W土壤含水量(g/kg) = ————×1000式中W1——称皿(铝盒)重(g);W2——称皿(铝盒)+ 风干样品(湿土样品)重(g);W3——称皿(铝盒)+ 烘干样品重(g).风干土壤样品这里质量换算成烘干土壤样品质量为烘干土壤样品质量=6、注释(1)样品在105℃±2℃烘6—8小时,能将土样中的自由水和吸湿水驱走,化合水和结晶水则一般不致排出,有机质也只有微量的氧化分解挥发损失。
对于腐殖质含量高(﹥8%)的土壤、泥炭土以及盐土,温度不应超过105℃;含有石膏的土壤只能加热到80℃,因为超过此温度时会造成结晶水的损失。
自然地理学实验教程--土壤学实验

土壤学实验与实习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是进行土壤理论分析的前提,是确保土壤分析结果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
采样的最基本原理是代表性地块和代表性土壤的选择。
(一)实验目的了解土壤样品采集的意义方法,掌握土壤样品的制备与处理。
(二)实验器材土钻、铁锹、环刀、小平铲、塑料袋(三)实验原理分析目的不同,采集土样的部位也有差别。
最常见的是耕作层多点混合样的采集和剖面柱状混合样的采集。
耕作层多点混合样的采集:为了分析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作层中养分的动态变化和供求状况,采样一般不需挖土坑,只需取耕作层(0‐20cm左右)的样品。
为了正确地反映土壤养分动态和作物长势之间的关系,可根据试验区的面积确定采样点的多少,通常为 5‐20 个点,点的分布可根据地块大小,地形及肥力均匀情况分别采用下法:1.对角取样法:适合于地块小,肥力均匀,地势平坦的田块,采样约 5 点。
2.棋盘取样法:适用于地块大小中等,地势平坦,地形端正,肥力不匀,取样在 10 点以上的田块。
3.蛇形取样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形不太平坦、肥力不均、取样点数较多的田块。
先选取肥力均一的地块,根据地块的大小布置采样点,每点先用锹挖20cm,弃去,然后沿坑纵向取一薄层,多点混合到一起;或者用土钻多点钻取,混匀,用四分法弃去多余部分,留 500‐1000克作分析用。
剖面柱状混合样的采集:为了研究土壤剖面特征时取,可以通过测定剖面各层的理化性质,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果树等深根系作物施肥的参考依据。
在选择好挖去剖面的位置后,先挖剖面,规格为 2m×1m×1.5m,观察剖面形态要素后,根据剖面层次,每层从上到下削出一个土样,然后全部取下装入袋中。
有时,同时在剖面上用环刀取原状土样,每层3-4点重复,带回实验室测定其容重、田间持水量及饱和含水量,计算孔隙度,评价其肥力性能。
上述两种样品采集后,必须同时写两个标签,装样袋内外各一个标签,注明地点、层次厚度、天气、时间、采集人等。
土壤学实验 土壤样品的制备(含原理、目的、思考题)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一、实验目的了解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意义;掌握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过程与方法;土壤分析样品的保存。
二、实验原理1.制备土壤分析样品的意义从野外采回的土壤样品,除了风干过程中容易发生化学变化的成分(如低价铁、铵态氮、硝态氮等)需要采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外,一般情况下都需经过一个制备过程,即:风干、去杂、磨细、过筛、混匀、装瓶保存和登记等,以备分析测试之用。
因为每一个分析项目都要求一定的粒级标准,否则,分析结果就难以相互比较,检验与应用。
所以土壤分析样品的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土壤样品制备的目的(1) 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动植物残体、昆虫、石砾)和新生体(铁锰结核、石灰结核等);(2) 减少称样误差,样品磨细到适当细度,分析时称取少量样品使其具有较高的代表性;(3) 样品磨细,以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4) 样品便于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变质。
三、实验仪器塑料布、木制擀土棍、天平、镊子、表面皿、1mm孔径土筛、广口瓶、标签纸。
四、实验步骤1.风干从田间采回的土样,除特殊要求鲜样外,一般要及时风干。
其方法是将土壤样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无特殊气体(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无灰尘污染的室内,把样品弄碎后平铺在干净的塑料布上,摊成薄薄的一层,并且经常翻动,加速干燥。
切忌阳光直接曝晒或烘烤。
在土样稍干后,要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结成硬块后难以磨细。
2.去杂取约200-300g左右的风干土壤,先用天平称出总重量,然后将土样倒在塑料纸上,用镊子尽可能拣出土壤样品中的石砾、植物根系、动物残体、和新生体(铁锰结核、石灰结核等)等杂质,分别放入表面皿或其他容器中,并分别称重,记算所占的百分数。
3.磨细和过筛将去除杂质的土壤样品用木制擀土棍反复碾碎,不断研磨。
将碾碎土样放入1mm 的筛中,筛出细土,留在筛上的土块再倒在塑料纸上重新碾磨。
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全部通过为止。
土壤学实习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习实验报告一、实习目的本次土壤学实习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在初步掌握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操作,进一步了解土壤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的关系。
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土壤样品采集和测定土壤各项指标的方法。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7月10日至7月20日实习地点:某地区三、实习内容和过程1. 土壤剖面挖掘我们按照预先确定的调查剖面位置,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土壤剖面挖掘。
挖掘过程中,我们遵循了正确的操作步骤,使用罗盘、剖面刀等工具,详细观察并记录了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
2. 土壤样品采集在挖掘土壤剖面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不同土层采集了土壤样品,以便后续的实验分析。
采集的样品主要包括原状土壤、土壤溶液和土壤动物。
3. 土壤样品处理和分析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以下处理和分析:(1)土壤容重和含水量测定:我们采用环刀取样的方法,对部分土层的原状土壤进行了容重和含水量的测定。
(2)土壤速效钾含量测定:我们采用醋酸铵浸提法,对土壤样品的速效钾含量进行了测定。
(3)土壤pH值测定:我们采用电位法,对土壤样品的pH值进行了测定。
(4)土壤肥力评价:我们综合分析了土壤样品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对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
四、实习成果和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和观测方法,掌握了土壤样品采集和处理技巧,并进行了土壤性质的分析。
我们认识到了土壤学在资源调查、环境评价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性,进一步巩固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知识。
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挖掘过程中遇到坚硬的岩石层,导致剖面挖掘困难;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等。
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丰富的实习成果。
总之,本次土壤学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加深了对土壤学理论知识的认识。
土壤的类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分布及形成原因,掌握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不同土壤类型的样品(如砂土、壤土、粘土等)2. 实验设备:放大镜、土壤筛、电子秤、量筒、pH试纸、温度计等三、实验方法1. 观察土壤样品的物理性状:颜色、结构、质地、含水量等。
2. 分析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3.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总结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土壤样品的物理性状(1)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结构、质地等,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使用土壤筛对土壤样品进行筛选,观察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分布情况。
2. 分析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1)使用pH试纸测定土壤样品的pH值,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称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均匀后静置,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土壤有机质含量。
(3)使用温度计测定土壤样品的含水量,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1)根据实验结果,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
(2)总结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土壤样品的物理性状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土壤类型的颜色、结构、质地等物理性状存在明显差异。
如砂土颜色较浅,质地松散,含水量较低;壤土颜色较深,质地适中,含水量适中;粘土颜色较深,质地黏重,含水量较高。
2. 分析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土壤类型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化学性质也存在明显差异。
如砂土pH值偏碱性,有机质含量较低,养分含量较低;壤土pH值适中,有机质含量适中,养分含量适中;粘土pH值偏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含量较高。
3.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1)根据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等物理性状进行初步分类。
(2)根据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化学性质进行细化分类。
土壤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2. 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方法;3. 学习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测定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
土壤学实验主要研究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通过实验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
三、实验内容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1)采集地点:本实验选取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采集地点。
(2)采集工具:土壤采样器、铲子、布袋、标签、米尺等。
(3)采集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5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
(4)样品制备: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放入布袋中,带回实验室。
2.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1)土壤容重测定:采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
(2)土壤孔隙度测定:采用比重法测定土壤孔隙度。
(3)土壤质地分析:采用比重法测定土壤质地。
3.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1)土壤pH值测定:采用pH计测定土壤pH值。
(2)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3)土壤全氮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
4. 土壤生物性质的测定(1)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
(2)土壤酶活性测定:采用酚红法测定土壤蛋白酶活性。
四、实验步骤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按照实验内容1中的步骤进行。
2.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1)土壤容重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环刀中,测量环刀体积,计算土壤容重。
(2)土壤孔隙度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比重瓶中,加入水,测定比重,计算土壤孔隙度。
(3)土壤质地分析:将土壤样品过筛,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
3.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1)土壤pH值测定: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混合,测定土壤pH值。
(2)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将土壤样品与重铬酸钾混合,加热氧化,测定有机质含量。
土壤学实验

c (V0 V ) 0.003 1.10 1.724 1000 = m
式中: c----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浓度(mol L-1); V0----空白实验所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试样测定所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体积(ml); 0.003----1/4碳原子的毫摩尔质量(g); 1.10----氧化校正系数; 1.724----由有机碳换算成有机质的系数; m----称取烘干试样的质量(g)。
最小读数0.5℃)、电热板、三角瓶、洗瓶、带皮 头玻璃棒、带秒针时钟。
2)药品:
(1)0.5 mol L-1 NaOH:称20g氢氧化钠溶于 煮沸后放冷的蒸馏水中,稀释至 1000ml。 (2)0.25 mol L-1 Na2C2O4:称33.5g草酸钠
溶于蒸馏水中,稀释至1000ml。
(3)0.083 mol L-1 Na6P6O18或0.125 mol L-
1 Na4P2O7:称取51g六聚偏磷酸钠或33.3g焦磷
酸钠溶于蒸馏水中,稀释至1000ml。 (4)蒸馏水
三、操作步骤
1)称取土样:
用天平称取通过20号筛(1mm)的土样30.00 克,供分散处理用。
称样量的多少以使悬液密度为3-5%,能让土
粒自由沉降而彼此不影响为准。
2)分散土粒:
煮沸法:将称好的土样放在500ml三角瓶中,加 入草酸钠20ml后,再用蒸馏水冲至约200ml,摇 匀后盖上小漏斗,然后放在电热板上加热煮沸。
温度(℃) 6.0-8.5 9.0-9.5 10.0-10.5 11.0 11.5-12.0 12.5 13.0 13.5 14.0-14.5 15.0 15.5 16.0 16.5 17.0 17.5 18.0 校正值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2 -1.1 -1.0 -0.9 -0.8 -0.7 -0.5 温度(℃) 18.5 19.0 19.5 20.0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23.5 24.0 24.5 25.0 25.5 26.0 校正值 -0.4 -0.3 -0.1 0 0.15 0.3 0.45 0.6 0.8 0.9 1.1 1.3 1.5 1.7 1.9 2.1 温度(℃) 26.5 27.0 27.5 28.0 28.5 29.0 29.5 30.0 30.5 31.0 31.5 32.0 32.5 33.0 33.5 34.0 校正值 2.2 2.5 2.6 2.9 3.1 3.3 3.5 3.7 3.8 4.0 4.2 4.6 4.9 5.2 5.5 5.8
最新土壤学实验报告1

最新土壤学实验报告1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与影响因素探讨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采集的土壤样本进行了有机质含量的分析,旨在评估土壤肥力状况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潜在影响。
通过对不同类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土壤管理方式、气候条件和地形等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土壤样本采集:从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域采集土壤样本。
2. 有机质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硫酸铁还原法对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
3. 数据分析:使用统计软件对有机质含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以识别不同因素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土壤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土地样本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未使用有机肥的土地。
此外,湿润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高于干旱地区。
地形因素也对有机质含量有一定影响,平坦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陡峭地区为高。
讨论: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土壤结构、水分保持能力和营养供应。
实验结果表明,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如合理施用有机肥料、保护土壤免受侵蚀等,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同时,气候和地形条件也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土壤管理和改良工作中需予以综合考虑。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土壤管理和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在未来的土壤管理实践中,应注重有机质的补充和保护,同时考虑气候和地形条件,以实现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壤学实验

《土壤学》实验实验教学内容1、实验的目的(1)土壤质地测定实验目的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土粒的组成比例,根据机械组成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质土、壤质土和粘质土等质地类型,质地确定是通过测定各粒级的相对含量而实现的,本实验目的是学习采用吸管法测定土壤质地的原理及方法。
(2)土壤含水量测定实验目的土壤含水量测定包括采样测定和田间定位测定,本实验目的是掌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样品含水量的原理和方法。
2、实验方法和原理(1)土壤质地测定方法及原理采用吸管法测定土壤质地,其基本原理是吸管法是在利用分散剂充分分散土粒、并采用一定孔径的筛子逐级筛分粒径较粗土粒(>0、25mm)的基础上,将粒径较细的土粒(<0、1mm)置于一定容积的水溶液中自由沉降,利用粒径愈大沉降愈快的原理,根据司笃克斯定律计算出某一粒径的土粒沉降至某一深度所需要的时间,在该时间用吸管在该深度处吸取一定体积的悬液,该悬液中所含土粒的直径则必然都小于计算所确定的粒级直径,将吸出的悬液烘干称重,计算其百分数。
根据需要测定的各粒径依上述步骤进行沉降、计时、吸液、烘干、称重和计算等操作,就可将不同粒级的重量测定出来,再通过换算,计算出土壤中各级土粒的百分数,进而确定土壤的机械组成和质地类型。
(2)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及原理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其基本原理是土壤吸湿水只有在气化后才能逸出,目前常用的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就是利用该原理将风干土放在105-110℃的烘箱中烘干而使吸湿水全部气化逸出,由烘干土壤失去的水分量来计算土壤含水量。
测定土壤吸湿水时必须注意控制烘干箱的温度不超过110℃,因为温度过高,土壤样品在烘干过程中失去的不仅是吸湿水,还包括部分物质的结晶水(如CaSO4·2H2O和被土粒吸附的气体(CO2,NH3等)及有机质的分解产物等而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必须使土壤样品烘干至恒重。
3、实验仪器(1)土壤含水量测定仪器设备铝盒、烘箱、干燥器、电子天平(感量0、01克)等。
土壤学实验指导教程(一)

土壤学实验指导教程(一)土壤学实验指导实验目的•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掌握常用的土壤分析方法和技术实验材料•土壤样品•清水•水果或蔬菜种子•酸碱试剂(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硝酸钠溶液•碱式石灰•酸性染料溶液•营养液(如氨水、硝酸铵等)实验步骤1.土壤样品采集1.在需要研究的区域随机采集多个土壤样品。
2.将每个样品的表面杂质去除,并用无菌纸袋分装。
2.土壤质地分析1.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放入容器中。
2.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后静置。
3.因土壤中颗粒沉降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观察到土壤颗粒分层现象。
3.土壤酸碱性测定1.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放入试管中。
2.加入适量的酸碱试剂,轻轻搅拌。
3.通过观察颜色变化来判断土壤的酸碱性。
4.土壤养分测定1.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放入容器中。
2.加入适量的硝酸钠溶液,搅拌均匀后静置一段时间。
3.取出上清液,用滴定法测定其中的硝酸盐含量。
5.土壤pH值测定1.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放入容器中。
2.加入适量的酸性染料溶液,搅拌均匀后静置一段时间。
3.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利用标准曲线确定土壤的pH值。
6.土壤肥力测定1.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放入容器中。
2.加入适量的营养液,混合均匀后静置一段时间。
3.根据植物在土壤中的生长情况来评估土壤的肥力。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试剂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每个步骤的操作时间和试剂用量应准确记录。
•实验后要清洗好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土壤质地、酸碱性和养分等指标的测定,可以初步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和肥力情况,为后续的土壤改良和植物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结论土壤学实验是了解土壤性质和肥力的重要手段,实验结果能够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
通过掌握土壤分析方法和技术,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以上就是土壤学实验指导的详细教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实验目的•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掌握常用的土壤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土壤养分和酸碱性,评估土壤肥力实验材料•土壤样品•清水•水果或蔬菜种子•酸碱试剂(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等)•硝酸钠溶液•碱式石灰•酸性染料溶液•营养液(如氨水、硝酸铵等)实验步骤1.土壤样品采集–在需要研究的区域随机采集多个土壤样品。
土壤学实验

土壤学实验指导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一、实验目的要求学会耕作土壤混合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及结论是否正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为使分析的少量样品能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必须正确采集与处理土样。
本实验介绍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三、材料、仪器与试剂小铁铲、土壤筛、木棒、广口瓶、标签等。
四、实验步骤(一)土样的采集1.采样原则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决定土壤分析结果是否可靠的重要环节。
由于土壤的不均一性,采样时必须重视土样的代表性,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采样时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随机采样;第二,为便于样品间的相互比较,应采集等量个体。
另外,采样时还要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减少采样误差。
2.混合样品的采集为研究作物生长期内耕层养分供应情况或了解土壤肥力状况,常直接采集耕层(20cm左右)混合土样,既把多个样点的土样等量的混合均匀,组成一个混合样品进行测定。
采样点数及样点分布依地块大小、地形、肥力状况而定。
一般采样点至少5 点以上,通常为 5—20点。
样点分布方式有以下三种:(1)对角线法适合于地块小、肥力均匀、地势平坦的田块,采样点约为 5 点;(2)棋盘式法适合于地块大小中等、肥力不匀、地势较平坦的田块,采样点约为 10 点以上;(3)蛇形法适合于地块面积较大、肥力不匀、地势不太平坦的田块,采样点数较多。
采样时,首先将采样点处地面落叶杂物除去,将采样工具垂直入土至采样深度,若用小铁铲可稍斜向下。
各点采样深度、重量尽可能均匀一致,并将各点所取样品集中混匀。
采样量一般 1kg左右,过多土量用四分法弃去。
(二)土样的制备1.样品的风干将采回的土样放在木板或塑料布上摊成薄层,置于室内阴凉、干燥、通风处风干。
风干时要经常翻动,捏碎大块,同时挑出石粒、砖块、植物根等非土部分和新生体。
切忌阳光下直接曝晒,防止灰尘、酸碱等污染。
环境土壤学实验

环境土壤学实验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环境土壤学实验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一、实验目的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
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1)采取混合样品: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
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
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 采样方法采样点确定后,刮去2~3mm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
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1.对角线布点法2.棋盘式布点法3.蛇形布点法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左右。
(3). 采样时间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后进行采样。
(4). 装袋与填写标签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
土壤学_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土壤容重、孔度、含水量及三相比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测定和计算土壤含水量、容重、孔度及三相比;2. 加深对上述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3. 掌握容重等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1.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孔隙)的质量称为土壤比重,单位为g/cm³,其数值大小取决于矿物成分和腐殖质含量。
2.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土壤质量(即在105℃下除去水分的质量)称为土壤容重,单位为g/cm³,总是小于比重,一般为1.0-1.4。
土壤容重与土粒排列情况、孔度大小、土壤质地、结构和有机物等有关,反映了土壤肥力、耕作管理状况和土壤紧实度。
3. 土壤孔度:土壤中所有大小孔隙的容积之和占整个土壤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度,可根据土壤的容重和比重计算而得。
4. 三相比: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质量比称为三相比,即固相/液相/气相。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土壤样品、烘箱、天平、量筒、烧杯、滴定管、滴定液、滴定瓶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容重测定:取土壤样品100g,放入烧杯中,用滴定管滴加滴定液至土壤完全饱和,记录滴定液体积V1,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105℃烘干至恒重,记录烘干后土壤样品质量m2,计算土壤容重ρ:ρ = m2 / V1(2)土壤孔度测定:根据土壤容重和比重计算土壤孔度:n = (ρ - ρs) / ρs式中,ρs为土壤比重。
(3)土壤含水量测定:取土壤样品100g,放入烘箱中,105℃烘干至恒重,记录烘干后土壤样品质量m1,计算土壤含水量ω:ω = (m1 - m2) / m1 × 100%(4)三相比测定:根据土壤容重、孔度和含水量计算三相比:固相= ρ / (1 + ω)液相= ρ × n × (1 - ω)气相= ρ × (1 - n) × (1 - ω)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容重:本次实验测得土壤容重为 1.25g/cm³,略低于壤土的典型容重范围。
土壤学实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实验二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3课时)实验内容及步骤: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一)采样的时间和工具1、采样时间;一般在晚秋或早春采样,同一时间内采集的样品。
2、采样工具;小土铲;管形土钻;不适合于砂性大的土壤,或干硬的粘重土壤。
普通土钻;只适用于湿润的土壤,不适用于很干的土壤,同样也不适用于砂土。
另外普通土钻容易混杂,亦系其缺点。
(二)采样的方法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土壤物理性质样品;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土壤化学性质样品;研究养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取样,而自地表起每10cm或20cm采集一个样品。
耕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1、选点和布点①随机布点法(图1-1a);在所划定的区域较大时,如果采样区不大,可改用“之字形”(图1-2)采样。
如果土壤均匀,在0.5公顷的面积中,采10个左右的样点即可,如果面积较大,而且略有变异则采样点要增到25个以上,如果变异明显,则应采用其它方法。
随机法可以得到样品性状的平均值和置信限,但不能取得该性质数据的分布。
这种方法很少用于土壤调查工作,有时可以用于土壤肥力研究。
②分区随机布点法(图1-1b);③系统布点法(图1-lc);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是方格法,是把所研究的区域分成大小相等的方格,间距约15m~30m,线的每个交点即为采样点,每个采样点土壤由样点l m2范围内的8个~10个小样构成混合样。
这种布点法不仅可以得到这一地区土壤性状的平均值,而且可以了解其变异的规律和界限。
④非系统布点法(图1-3);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土壤肥力研究,包括试验小区采样。
非系统法布点。
2、采样点数量3、取土袋内外各有一标签,上面用铅笔写明编号、采集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时间、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或钻眼填平。
二、土壤样品的处理(一)土壤样品的处理样品处理的目的是:(1)除去非土物质使分析结果能代表土壤本身的情况;(2)适当磨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减少称样误差:(3)将样品磨细,增大土粒的表面积,使土样与试剂之间的反应能够完全均匀;(4)使样品可以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变质。
土壤学实验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7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7)1.1.2 土壤样品的处理 (8)1.2 土壤水分的测定 (10)1.2.1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10)1.2.2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10)1.3 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 (12)1.3.1 土壤容重的测定 (12)1.3.2 土壤孔度的测定 (12)1.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4)附录 A 土壤农化分析基本知识 (119)附录B 土筛号与筛孔直径对照表 (127)附录C 电导仪温度校正系数 (128)附录D 折射率的温度校正及换算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30)实验一土壤样品制作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首先须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得多,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因此必须重视采集的土样具有代表性。
另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1.1.1.1 土样的采集时间和工具(1)采样时间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的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收获后)或早春(播种前)采样。
采样时要特别注意时间因素,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采样工具常用的采样工具有铁锨、管形土钻和螺旋土钻,见图1-1,图1-2。
测定土壤微量元素的土样须用硬质塑料铲、竹片或木片等采集。
1.1.1.2 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1)采样方法采样的方法因分析目的不同而不同。
图1-1 采样工具普通土钻、管型土钻、小土铲图1-2 土铲取土①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自然土壤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如A 层、B 层、C 层)自下而上采样。
耕作土壤每20 cm 自下而上取样,一般每层采样 1 kg,分别装入袋中并做好标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7)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7)1.1.2 土壤样品的处理 (8)1.2 土壤水分的测定....................................... . (10)1.2.1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 (10)1.2.2 土壤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 (10)1.3 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 (12)1.3.1 土壤容重的测定 (12)1.3.2 土壤孔度的测定 (12)1.4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 (14)附录A 土壤农化分析基本知识 (119)附录B 土筛号与筛孔直径对照表 (127)附录C 电导仪温度校正系数 (128)附录D 折射率的温度校正及换算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30)实验一土壤样品制作1.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的理化性质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首先须对土壤样品进行采集。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本身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得多,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和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因此必须重视采集的土样具有代表性。
另外,要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1.1.1.1 土样的采集时间和工具(1)采样时间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的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收获后)或早春(播种前)采样。
采样时要特别注意时间因素,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采样工具常用的采样工具有铁锨、管形土钻和螺旋土钻,见图1-1,图1-2。
测定土壤微量元素的土样须用硬质塑料铲、竹片或木片等采集。
1.1.1.2 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1)采样方法采样的方法因分析目的不同而不同。
图1-1 采样工具普通土钻、管型土钻、小土铲图1-2 土铲取土①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自然土壤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如A 层、B 层、C 层)自下而上采样。
耕作土壤每20 cm 自下而上取样,一般每层采样1 kg,分别装入袋中并做好标记。
②土壤物理性质样品: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必须采集原状土壤样品。
在取样过程中,须保持土块不受挤压,样品不变形,并要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部分。
③土壤盐分动态样品:研究盐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采样,可从地表起每10 cm 或20 cm 自下而上采集一个样品。
耕作层要密集,每5 cm 或10 cm 取样。
④耕作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只取耕作层20 cm 深度的土样,对作物根系较深的或熟土层较厚的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
(2)采样点选择采样点的选择一般可根据土壤、作物、地形、灌溉条件等划分采样单位。
在同一采样单位里地形、土壤、生产条件应基本相同。
土壤的混合样品是由多点混合而成。
一般采样区的面积小于0.67 hm2 时,可取5 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为0.67~2.67 hm2 时,可取5~15 个点的土壤混合;面积大于2.67 hm2 时,可取15~20 个点的土壤混合。
在丘陵山区,一般0.33~0.67hm2 可采一个混合样品。
在平原地区,一般2~3.33 hm2 可采一个混合样品。
采样点的分布方式主要有:对角线取样法(图1-3):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地块。
棋盘式取样法(图1-4):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但地力不均匀的地块。
之字形取样法(图1-5):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地形多变的地块。
(3)样品野外处理与记载如果采来的土壤样品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保留1 kg 左右的土壤即可。
四分法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弄碎混合并铺成四方形,然后划对角线分成四等份,取其对角的两份,其余两份弃去。
如果所得的样品仍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到所需数量为止。
取土样 1 kg 装袋,袋内外各放一标签,上面用铅笔写明编号、采集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时间、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或钻眼填平。
图1-3:对角线取样法图1-4:棋盘式取样法图1-5:之字形取样法1.1.2 土壤样品的室内处理土壤样品的室内处理包括风干、去杂、磨细、过筛、混匀、装瓶保存和登记等操作过程。
(1)样品制备要求①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植物残茬、昆虫、石块等)和新生体(如铁锰结核和石灰结核等),以除去非土壤的组成部分;②适当磨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减少称样误差;③全量分析项目,样品需要磨细,以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和彻底;④使样品可以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霉坏。
(2)主要仪器土壤筛、土钻、牛皮纸、木块、广口瓶、米尺、铁锨、土壤袋、标签、铅笔。
(3)风干和去杂从田间采回的土样,除特殊要求鲜样外,一般要及时风干。
其方法是将土壤样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又无特殊的气体(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无灰尘污染的室内,把样品弄碎后平铺在干净的牛皮纸上,摊成薄薄的一层,并且经常翻动,加速干燥。
切忌阳光直接曝晒或烘烤。
在土样稍干后,要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结成硬块后难以磨细。
样品风干后,应拣出枯枝落叶、植物根、残茬、虫体以及土壤中的铁锰结核、石灰结核或石子等,若石子过多,将其拣出并称重,记下所占的百分数。
(4)磨细、过筛和保存进行物理分析时,取风干土样100~200 g,放在牛皮纸上,用木块碾碎,放在有盖底的18 号筛(孔径1 mm)中,使之通过1 mm 的筛子,留在筛上的土块再倒在牛皮纸上重新碾磨。
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全部通过为止。
不得抛弃或遗漏,但石砾切勿压碎。
筛子上的石砾应拣出称重并保存,以备石砾称重计算之用。
同时将过筛的土样称重,以计算石砾重量百分数,然后将过筛后的土壤样品充分混合均匀后盛于广口瓶中,作为土壤颗粒分析以及其它物理性质测定之用。
化学分析时,取风干好的土样如以上方法将其研碎,并使其全部通过18 号筛(孔径1mm)。
所得的土壤样品,可用以测定速效性养分、pH 值、盐分(电导率);八大离子(阳:K+, Na+, Ca2+,Mg2+;阴:CO32-, HCO3-, Cl-, SO42-)等。
测定全磷、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时,可将通过18 号筛的土壤样品,进一步用研钵研磨,使其全部通过60 号筛(孔径0.25 mm)。
测定全钾时,应将全部通过100 号筛(孔径0.149 mm)的土壤样品,作为其分析用。
研磨过筛后的土壤样品混匀后,装入广口瓶中。
样品装入广口瓶后,应贴上标签,并注明其样号、土类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深度、采样日期、筛孔径、采集人等。
一般样品在广口瓶内可保存半年至一年。
瓶内的样品应保存在样品架上,尽量避免日光、高温、潮湿或酸碱气体等的影响,否则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5)注意事项①不能到路边或沟边取土;②不能到阳光下晒土或烘箱烘干;③不能用铁锤或石块砸碎土壤团块。
实验二土壤物理性质分析2.1 土壤水分的测定土壤水分是土壤肥力和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土壤、植物与其环境间进行各种物质交换的媒介,而且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作用。
对农业的影响。
因此,土壤水分的测定是土壤农化分析的重要基础内容,对植物的生长、节水灌溉等至关重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壤水分常用田间持水量为基础。
田间持水量是土壤排除重力水后,本身所保持的毛管悬着水的最大数量。
它是研究土、水、植物的关系,研究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改良、合理灌溉不可缺少的水分常数。
2.2.1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铁框法)田间持水量是指排除重力水外,土壤中所有的毛管空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量。
(1)测定原理土壤田间持水量是指当水饱和的土体中的重力水完全排除后,毛细管所保持的水量。
土壤田间持水量是植物生长的水分上限,是确定灌溉定额和排水量的依据。
在田间围框灌水使土壤饱和,待排除重力水后,在无蒸发的条件下,测定土壤水分达到平衡时的含水量,即为土壤田间持水量。
(2)主要仪器铁锨、锤子、铁框(50×50 cm2 和25×25 cm2 各1 个)、草席、塑料布、水桶、土钻、铝盒、天平(0.01 g)、厘米尺。
(3)测定步骤在田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面积不少于0.5 m2,仔细平整地面。
将铁框击入平整好的地块约6~7 cm 深,其中大框(50×50 cm2)在外,小框(25×25 cm2)在内,大小框之间为保护区,其之间距离要均匀一致。
小框内为测定区。
在上述地块旁挖一剖面,测定各层容重及其自然含水量。
从而计算出总孔隙度及自然含水量所占容积%,然后根据总孔隙度与现有自然含水量所占容积%之差,求出实验土层(一般为1 m 左右)全部孔隙都充满水时应灌水的数量,为保证土壤充分渗透,实际灌水量将为计算需水量的1.5 倍。
按下式计算测试区和保护区的灌水量:灌水量(m3)=H(a-w)×d×s×h式中:a—土壤饱和含水量,%;w—土壤自然含水量,%;d—土壤容重,g·cm-3;s—测试区面积,m2;h—土层需灌水深度,m;H—使土壤达饱和含水量的保证系数。
H 值大小与土壤质地、地下水位深度有关,通常为1.5~3,一般粘性土或地下水位浅的土壤选用1.5,反之,选用2 或3。
灌水前在测试区和保护区各插厘米尺一根,灌水时,为防止土壤冲刷,应在灌水处铺上草或席子。
灌水时先往保护区灌水,灌到一定程度后,立即向测定区灌水,使内外均保持5cm 厚的水层,一直到灌完为止。
灌水完毕,土表要用草或席子以及塑料布盖严,以防蒸发和雨淋。
取样时间,一般为砂土类、壤土类在灌水后24 h 取样,粘土类必须在48 h 或更长时间以后方可采样测定。
采样于测定区按正方形对角线打钻,每次打3 个钻孔,从上至下按土壤发生层分别采土15~20 g(精确到0.01 g),放入铝盒,测其含水量。
以后每天测定一次,直到前后两天的含水量无显著差异,水分运动基本平衡为止。
(4)结果计算重量田间持水量%= (湿土重-烘干土重)/烘干土重×100容积田间持水量=重量田间持水量×容积(5)注意事项因地下水位的高低可影响所测得的田间持水量的数值,因此在报所测田间持水量的结果时必须注明地下水的深度。
2.2 土壤容重和孔度的测定(环刀法)2.2.1 土壤容重的测定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包括粒间空隙)的土壤干重,不仅用于鉴定土壤颗粒间排列的紧实度,而且也是计算土壤孔度和空气含量的必要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