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实验报告3
土壤改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不合理耕作,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壤出现了板结、盐碱化、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展了土壤改良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改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探讨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3. 为实际生产中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选取我国某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田土壤作为实验材料;(2)改良剂:包括有机肥、石灰、硫酸亚铁、硫酸铝等;(3)实验设备:土壤分析仪器、培养箱、电子天平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按照土壤样品采集规范,采集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磨碎,过筛后备用。
(2)土壤改良实验设计:将土壤样品分为若干组,每组土壤样品加入不同比例的改良剂,设置对照组。
(3)土壤性质测定:对改良前后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包括有机质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
(4)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有机质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0%左右。
这说明有机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2. 土壤pH值添加石灰的土壤pH值显著提高,平均提高了1.2个单位。
这说明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pH值,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添加石灰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显著提高,平均提高了50%左右。
这说明石灰可以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高土壤保肥能力。
4.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添加有机肥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孔隙度显著提高。
这说明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根系生长。
五、结论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肥、石灰等改良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孔隙度等,改善土壤性质。
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_实验报告_

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篇一:土壤理化分析实验报告——土壤各理化性质对植物的影响前言:在林业生产中,土壤是生产良种和壮苗的基础。
在选择母树林、建立种子园和区划苗圃地时,必须土壤的宜林性质。
促使林木种子丰产和培育壮苗,也必须采用土壤培肥措施。
在造林过程中,应该准确掌握造林地土壤的宜林特性,将苗木种植在适宜的土壤上。
在天然林中,土壤与森林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
森林的生长、森林的类型、森林的分布和自然更替都受土壤因子的制约。
银杏是珍稀名贵树种,又是特种经济果树,近年来白果收购价格不断提高,激发了广大群众栽培银杏的积极性。
但银杏生长缓慢,一般要20多年才能开花结实,并且产量低。
通过嫁接、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及加强经营管理,可使银杏早实丰产。
银杏丰产栽培应大力发展优良品种,目前江苏的大佛指、家佛手、洞庭皇;浙江及广西的园底佛手、山东的大金坠、大园铃等均属名优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遵循区域化原则,将气候因子和立地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不能盲目引种。
关于银杏一些详细情况请参考:关键字:土壤理化性质银杏1.土样基本情况采样时间:20xx-09-02地点:林业楼前的一片小树林人员:鲁燕,胡曼,曲娜,杜桂娟,于龙,张家铭,刘通,陈布凡层次:A0层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上种了一片草地,还种了一些乔木和灌木2.实验概况本实验在20xx-09-02~20xx-11-04于林业楼123进行,实验目的主要是了解土壤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在这段时间的实验中,我不仅学到了土壤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为我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3.实验项目(1)样品采集与保存:表层混合法,环刀采样法。
(2)土壤密度测定:烘干称重法(3)土壤样品的处理:研磨与过筛的方法(4)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5)土壤有机物含量的测定:Twrin法(6)土壤速效K的测定:醋酸铵浸提法,原子吸收光度计法4.总结经过这学期的实验课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实验课程安排有点少,一次实验持续的时间也较少。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通用3篇)

土壤学实习报告篇(通用3篇)土壤的实习报告篇一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
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料。
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
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
各种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过根部从土壤里取得养分和水分,才能生长繁茂。
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
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
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土壤学作为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土壤学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建设中发挥着直接而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上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为土壤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土壤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习,一方面把课堂教学与野外实际结合起来,印证、巩固、充实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野外土壤观察研究,初步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学生对土壤学的兴趣和热爱。
基于以上理由,作为学习土壤学的学生,我们于12月12日至16日期间,对珠江三角洲土壤进行了一次详细地实习考察。
实习概况与记录实习工具:铁锹、镐、PH指示剂、口盅、瓷块两块、卷尺、比色卡、采样袋两个、刀。
我们的行程为三天,路线是:中山民众镇—中山五桂山—中山三乡镇—珠海香洲区—广州火炉山—广州茶山—华南农业大学农场。
在这三天中,我们挖掘了各个地点的土壤剖面进行观察、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性质、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采集了一些土壤样品、考察了一些土壤侵蚀的情况、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综合利用方式。
有关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

有关土壤的实习报告3篇土壤的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意义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首先,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是农林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土壤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和养分以及机械支持等,而由于动物生产又是以植物生产为基础的次一级生产,所以,土壤不仅是植物生产的基础,也是动物生产的基础,农林生产要以土壤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其次,土壤是制定农林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和依据。
几千年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已经证实,整个农林生产过程中,在制定和采取各项生产技术措施时,必须首先考虑土壤因素,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生产原则,包括因土施肥、因土灌溉、因土种植、因土管理等。
其三,土壤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土地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对保护和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然,对土壤的科研与保护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伟大意义。
其四,土壤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
土壤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3大环境因素之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她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栖息之地,她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对土壤科学的学习与研究迫切而需要。
二、实习要求1、野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土壤剖面观测和记录以及讨论,每人完成一份实习总结。
2、要求同学们遵守各项纪律,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进行实习内容的学习。
三、实习过程1.实习目的:(1)学习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方法和注意细节,回顾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的方法(2)了解泰山山脚主要的岩石类型和土壤的类型、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3)锻炼独立进行土壤剖面的观察,并能鉴别土壤类型的能力,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4)通过实习实验,掌握土壤和岩层常规理化分析方法,并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5)通过实习,回顾学习中国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各种质地土壤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利用价值和利用现状,增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环保意识。
土壤学实习报告11篇

土壤学实习报告11篇土壤学实习报告1通过几次实习,我们主要分析了其土壤类型及其重要品质,主要包括土壤的pH,结构,颜色,含水状况,空隙度,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新生体、侵入体、根系的状况。
最后探讨了其土壤形成因素,并了解到了各个地点土壤的特征和属性。
通过几次的实习,让我得到了巨大的收获。
第一,在户外能够锻炼自己的生存技巧。
虽然很苦很累,但是,的确让我学到了许多。
第二,懂得和同学老师交流,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这三天的户外实习的同时,也游览了美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第四,它可以把课堂教学与户外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使我们初步掌握户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最后,也是从我个人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我认识到土壤学的重要性并激起了我对土壤学的热爱。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
在观察图层剖面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实的土层,了解不同土壤的土层,因为各种成土因素而形成各种土层的特征,让我真实的认识我在课堂上老师所介绍的抽象理论知识。
在此,我深深的感谢老师的认真耐心的带领和教导。
土壤学实习报告2一、实习目的意义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探究土壤性质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的基本性质,包括土壤结构、颜色、质地、水分、酸碱度等。
2. 掌握土壤性质测定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分析土壤性质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物质,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土壤的性质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本实验通过对土壤性质的测定,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土壤筛、烘箱、电子秤、PH计、滴定管、蒸馏水、醋酸、NaOH等。
2. 实验试剂:醋酸溶液、NaOH溶液、酚酞指示剂等。
3. 实验样品:采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样品。
四、实验方法1. 土壤结构观察: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分析:将土壤样品过筛,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烘干,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4. 土壤酸碱度测定:采用PH计测定土壤样品的酸碱度。
5. 土壤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五、实验步骤1. 观察土壤样品: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分析:将土壤样品过筛,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测定: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烘干,测定土壤水分含量。
4. 土壤酸碱度测定:采用PH计测定土壤样品的酸碱度。
5. 土壤有机质测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结构:观察到的土壤样品颜色、质地、松散程度等,可以初步判断土壤结构。
2. 土壤质地:通过测定不同粒径的土壤含量,计算出土壤质地。
3. 土壤水分:土壤水分含量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4.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对植物生长也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不同。
5.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含量越高,土壤肥力越好。
关于土壤学的实习报告参考4篇

关于土壤学的实习报告参考4篇通过两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
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
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
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性质不会相差太大。
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
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
从垂直分布开看浙江的土壤,1.低丘:红壤;2.海拔(600)800-(1100)1200:黄壤;3.(1100)1200以上是棕黄壤。
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
我们实习的几中土壤都是浙江地区的红壤。
上甘的是石灰性红壤,青山的是红壤,后山是黄红壤。
纬度越往上就越接近黄壤。
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
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
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
几天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野外进行了土壤学实习,这次实习给我留下了很大的印象。
一月十一日早上,我们在实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土壤学实习。
我们学校的后山即是我们的实习的第一站。
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学校的后山,后山有一处天然的土壤剖面。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到,学校后山的土壤是属于黄红壤,可以观察到剖面自上而下可分为:有机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土壤的类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分布及形成原因,掌握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为今后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不同土壤类型的样品(如砂土、壤土、粘土等)2. 实验设备:放大镜、土壤筛、电子秤、量筒、pH试纸、温度计等三、实验方法1. 观察土壤样品的物理性状:颜色、结构、质地、含水量等。
2. 分析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
3.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总结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
四、实验步骤1. 观察土壤样品的物理性状(1)观察土壤样品的颜色、结构、质地等,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使用土壤筛对土壤样品进行筛选,观察不同粒径的土壤颗粒分布情况。
2. 分析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1)使用pH试纸测定土壤样品的pH值,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称取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均匀后静置,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土壤有机质含量。
(3)使用温度计测定土壤样品的含水量,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3.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1)根据实验结果,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
(2)总结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土壤样品的物理性状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土壤类型的颜色、结构、质地等物理性状存在明显差异。
如砂土颜色较浅,质地松散,含水量较低;壤土颜色较深,质地适中,含水量适中;粘土颜色较深,质地黏重,含水量较高。
2. 分析土壤样品的化学性质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土壤类型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化学性质也存在明显差异。
如砂土pH值偏碱性,有机质含量较低,养分含量较低;壤土pH值适中,有机质含量适中,养分含量适中;粘土pH值偏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养分含量较高。
3. 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土壤分类的基本方法:(1)根据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等物理性状进行初步分类。
(2)根据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化学性质进行细化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金璐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三、实验材料与方法 四、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七、讨论、心得 八、参考文献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了解土壤有机质测定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2、 掌握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用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2、实验原理:①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以含碳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生命体和非生命体)。
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巨大,它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生态环境中有机污染及全球碳平衡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分析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包括部分分解很少的动植物残体、动植物残体的半分解产物及微生物代谢物和腐殖质类物质。
并且不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差异很大,低的不足0.5%,高的可达20-30%。
其中,>20%称有机质土壤,<20%称矿质土壤。
一般的,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5%。
②稀释热法是利用浓重铬酸钾迅速混合所产生的热来氧化有机质,剩余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滴定,从所消耗的重铬酸钾量,计算有机碳的含量。
但由于热量较低,对有机质的氧化程度较低,只有77%。
氧化过程: K 2Cr 2O 7 + C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CO 2 + H 2O橙色 绿色滴定过程: K 2Cr 2O 7 + FeSO 4 + H 2SO 4→K 2SO 4 + Cr 2(SO 4)3 + Fe 2(SO 4)3 + H 2O橙色 浅绿色 绿色 浅黄色实验使用邻啡啰啉试剂作为指示剂,显示氧化还原状态。
邻啡啰啉试剂与不同价态的铁形成不同颜色的络合物。
[(C 2H 8N 2)3Fe]3+↔[(C 2H 8N 2)3Fe]2+淡蓝色 红色滴定开始时以重铬酸钾的橙色为主,滴定过程中渐现Cr 3+的绿色,快到终点时变为灰绿色,如果标准亚铁溶液过量半滴,即变成红色,说明终点已到。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实验材料 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姓名: 李佳怡学号: 3130100246 日期: 2015.4.22 地点: 环资学院255 装订 线0.5g左右的100目土壤样品、1mol/L 1/6 K2Cr2O7标准溶液,浓硫酸(优先纯),邻啡啰啉指示剂,0.5mol/L FeSO4标准溶液500mL三角瓶,移液枪,酸式滴定管,药匙,0.0001电子天平2、实验方法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中的稀释热法,以邻二氮菲亚铁溶液为指示剂,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四、实验步骤1、称取0.5***g土壤样品于500mL三角瓶中;2、用移液枪加入10mL1mol/L 1/6 K2Cr2O7于土壤样品中;3、转动瓶子使之混匀后,加20mL浓硫酸;4、旋摇三角瓶约1min,使试剂与土壤充分作用后,放置30min;5、加水约200mL稀释,并加3d邻啡啰啉指示剂;6、用0.5mol/L左右FeSO4标准溶液滴定之直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绿色,最终变为砖红色,到达终点,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m(土壤)=0.5224g C1(K2Cr2O7) =1mol/L C2(FeSO4)=0.4970mol/L V1(K2Cr2O7)=10mLV0(FeSO4)=0mL V t(FeSO4)=18.68mL V2(FeSO4)=18.68mL土壤有机碳(g/kg)=()1000m33.10.31032211⨯⨯⨯⨯--VCVC=5.4690g/Kg土壤有机质(g/kg)=土壤有机碳/(g/kg)*1.724=9.43g/Kg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为9.43g/kg,较低。
土壤有机质含量小于20 g/kg属于矿质土壤。
所取土样为肥力相对较低,不利于植物的生长繁殖。
七、讨论、心得思考题:1、比较PPT上的计算公式与书中计算公式的区别,并说明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意义。
(1)PPT公式:土壤有机碳(g/kg)=()1000m33.10.31032211⨯⨯⨯⨯--VCVC其中,C1(mol/L)为K2Cr2O7溶液的浓度,V1(ml)为1mol/L K2Cr2O7溶液的体积,C2(mol/L)为FeSO4 标准溶液的浓度,V2(ml)为滴定所用FeSO4 标准溶液的的体积,3-10表示mL转化成L,3.0(g.mol-1)为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1.33为氧化校正系数,1000表示g转化成kg,m为土样质量。
(2)课本公式:土壤有机碳(g/kg)=()1000km33.10.310c30⨯⨯⨯⨯⨯--VV其中,C(mol/L)为FeSO4 标准溶液的浓度,V0(ml)为空白滴定所用FeSO4 标准溶液体积,V(ml)为样品滴定所用FeSO4 标准溶液的体积,3-10表示mL转化成L,3.0(g.mol-1)为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1.33为氧化校正系数,1000表示g转化成kg,m为土样质量,k为将风干土样换算成烘干土的系数。
两者主要区别:前者是在过量硫酸存在的情况下,用过量的K2Cr2O7混合时产生的热来氧化土壤中的有机质,之后用FeSO4来还原过量部分的K2Cr2O7,利用两者物质的量之差,来作为土壤样品中有机质实际消耗K2Cr2O7的物质的量,并得到相应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而后者是用空白滴定与土壤样品滴定所用的FeSO4 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之差,作为土壤所消耗的FeSO4 标准溶液量。
并且只需要用到Fe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另外,系数k一般取1。
2、滴定所用K2Cr2O7是1mol/L 1/6 K2Cr2O7,因为在K2Cr2O7与FeSO4的反应式中,K2Cr2O7与FeSO4的反应系数是1:6,为了使二者之比为1:1,方便理解计算,故使用1/6 K2Cr2O7。
3、土壤有机质对于土壤肥力及土壤生态有重大意义。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N、P、S、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来源,对植物生长有重要意义,也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
(2)改善土壤肥力特性在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方面,由于土壤有机质的黏结力比砂砾强,在砂性土壤中,可以增加砂土的黏结性而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并且它们松软、絮状、多孔,在黏性土壤中,黏粒被它们包围后,土壤可塑性、黏结性、黏着性降低,易形成散碎的团粒,使土壤变得比较松软而不结成硬块。
所以,土壤有机质能改变砂土的分散无结构状态和黏土的坚韧大块结构,使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以及根系的生长环境有所改善。
同时由于土壤的孔隙结构得到改善,导致水的入渗速率加快和土壤持水量增加,从而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在改善土壤的化学与生物性质方面,土壤有机质可以通过有机质中腐殖物质表面带有正负电荷(负电荷为主),对离子主要为阳离子K+,NH4+,Ca2+等有吸附作用。
这些离子一旦被吸附后,就可以避免随水流失,而且能随时被根系附近氢离子或其他阳离子交换出来,供作物吸收。
并且土壤有机质可以通过刺激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来增加土壤酶的活性,从而直接影响土壤养分转化的生物过程等等。
(3)除了上述作用外,在生态环境上,土壤有机质也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对重金属的络合作用对土壤和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固定和迁移有重要影响,可以减轻和消除土壤中重金属危害。
并且它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有强烈的亲和力,可以使某些有毒化合物毒性降低或消失。
等等。
4、土壤有机质测定的不同方法及其评价方法一:重铬酸钾容量法评价:重铬酸钾容量法相对误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较小,但由于滴定过程是人为控制,可能会由于个人主观原因导致数据的不准备性,另外数据计算中将土壤有机碳换算为有机质时采用的换算系数1.724虽然是由科学家经精确实验所得,但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我们不能将其当做标准数据使用,只能作为一个相对准确的系数。
总体而言,重铬酸钾容量法是一般测定中较为准确的方法,但仍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方法二:干烧法:在无CO2的氧气流或惰性气体流中将土壤样品进行燃烧,完全燃烧后释放二氧化碳置于检测点,后用碱石灰吸收,有碳酸钙重量换算。
评价:干烧法可以使土壤有机质全部分解,还原物质对测定不产生影响,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
但干烧法分析土壤中C时,包括有机碳和碳酸盐和元素碳等无机碳,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不适于含碳酸盐土壤的分析。
方法三:灼烧法:原理是测定土壤有机质中的C经灼烧后造成的土壤失重,从而得到土壤有机质的重量。
评价:灼烧法测定可消除常见的因磨样、添加化学试剂等引起的样品污染和变异,可适用于大批量土壤样品测定。
但在测定过程中粘土矿物结构水的失重以及碳酸盐的分解失重,造成该法在细密质地的土壤及石灰性土壤上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八、参考文献1、土壤学(第三版),黄昌勇、徐建明,2010.92、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实验,谢晓梅,2014.93、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加热条件的改进(J),杨乐苏,生态科学报,2006.104、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对比分析(J),李静,绿色科技,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