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含答案和解析)
2019高考历史复习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精练(含解析)
第5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模拟)《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 500里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
”该现象发生在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天津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解析:根据材料“从上海到重庆……的长江巡逻”,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
材料中的照会 ( ) A.反映出美国意在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B.协调列强在华利益矛盾并促进中国局势稳定C.因为利益问题促使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D.反映美国是列强在亚太地区争夺的主角之一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后来者的美国希望通过承认各国的势力范围来换取各国打开自己的势力范围,为美国在华经济侵略拓展市场,D项正确。
材料中美国照会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动列强共同瓜分中国,并没有促进中国局势的稳定,B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符合西方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并没有导致美国与列强关系迅速恶化,C项错误。
答案:D3.(2018·四川泸州调研)辛亥革命进行中,广东阳江县的巡防营与起义的革命党人打了起来,最后把革命党人堵在当地学堂,由于发现学堂里还有师生,双方居然自动停战,师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双方再打。
类似情况在起义各地多有发生。
其原因是 ( ) A.交战双方遵守国际公法B.崇尚人道主义精神C.新式学堂享有领事保护D.传统重学风气影响解析:材料显示双方为避免学堂的师生伤亡而停战,这是重学的表现,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D项正确。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2019年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解析】根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担当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A2017年题组1.(2017·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考点】辛丑条约与清末新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解析】五口通商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与德国、俄国无关,故A项错误;租界最早设立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之后列强根据各种不平等条约相继在中国各大城市设立,不会导致列强之间对中国的争夺,故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的狂潮,故C项正确;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要求得到列强的响应,从而使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告一段落,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 通史模式 中国近代史知能专练(八)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含解析)
知能专练(八)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小明同学发现一张晚清时期呈文的“原呈照片”,照片中有“……纵使倭人胁以兵力,而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夫以全台之地使之战而陷,全台之民使之战而亡……”等字句。
用这张照片可以研究()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2.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地。
这一事件()A.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B.打击了北洋军阀统治C.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第一枪D.促成了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3.(2014·石家庄模拟)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他们都让票。
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
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4.(2014·太原模拟)1919年7月5日,武昌中华大学教师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罢课放学,究竟于工商界及一般平民颇生影响,此事实也。
……今本危急存亡之秋……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引势利导。
”这一材料说明()A.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了公民意识的觉醒C.北洋政府遏制学潮遭到全民反对D.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作用5.(2014·德州模拟)阅读1750年至183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表(依据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A.19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产量急剧下降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D.该统计数据出自外国人,所以不可信6.“西人以商为战……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2019年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选择题1.(2016·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3)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主要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不符合材料中的“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签订后增开了通商口岸的数量,列强侵华依然是以商品输出为主,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实现了以华制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此条约出现以前,列强已经开始了资本侵略,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而甲午战后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侵略由此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5)李鸿章再次致电丁汝昌称:“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
即刻起碇,勿迟误。
”此材料表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A.备战迎敌B.妥协求和C.退让保船D.消极避战【考点】甲午中日战争【解析】材料“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
即刻起碇,勿迟误。
”可知李鸿章对于部属的要求甚为急促,对待战争持积极态度,故A项正确;妥协求和不符合材料题意,故B项错误;退让保船不符合材料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可知李鸿章积极部署战争,而非消极被动挨打,故D 项错误。
配套K12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八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能力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北京石景山区高三一模]“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
120年前,清朝光绪皇帝下达《明定国是诏》曰:“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以下对其意义认识正确的是( )A.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 B.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C.废除了腐朽科举制度 D.加快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同治初年,清政府以战败逃跑为由处死两江总督何桂清,到了光绪后期,两江总督刘坤一拒不执行清政府“向各国宣战懿旨”,而是组织“东南互保”,事后清廷不仅不予处分,反予嘉奖。
这反映了( )A.地方督抚竭力避免战乱扩大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3.[2018·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B.抵制了维新思想的传播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 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4.[2018·四川成都实验中学高三模拟]1905年,《民报》第一号刊载了四幅人物画,目录标题分别是“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世界第一之民权主义大家卢梭”“世界第一之共和国建设者华盛顿”“世界第一之平等博爱主义大家墨翟”。
《民报》此举的根本目的是( )A.利用报刊媒介进行民主革命的舆论动员B.考订黄帝、墨翟、卢梭、华盛顿的历史地位C.以中西杰出人物为标杆树立人生新坐标D.立足三民主义理论评价中西历史人物5.[2018·新疆高三二模]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五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专项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限时演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以下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C材料表达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战争及其影响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解析:B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的导火线,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鼓励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3.据1900年12月8日《中外日报》载:“推本言之,有守旧,而后有训政,而后有废立,有废立,而后有排外。
”“义和拳者,非国事之战争,乃党祸之战争也。
”材料认为义和团( )A.卷入清朝上层的权力争斗中B.具有笼统“排外”的斗争特点C.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西方传教士D.拥护慈禧集团的“正统”地位解析:A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乃党祸之战争也”,这里是指义和团运动陷入清政府内部的帝党(支持光绪皇帝)和后党(支持慈禧)的政治斗争中。
4.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临时”从本质上表达了(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B.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的不稳定解析:B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总统是通过选举产生。
而当时孙中山不是通过选举产生,故为“临时”,表达了革命党民主共和的精神。
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史专题三 第7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含解析
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北京文综)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2.(2018山东聊城高三二模)清政府宣称,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是“抚远”“羁縻”政策的胜利,条约签订后可以“永杜后患”,使英人不再“有所借口挟制”,因而是“万年和约”。
这主要反映出,清政府( )A.改变了天朝上国的心态B.对英国殖民者知之甚少C.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打消了英国的侵略借口3.(2018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
”这说明(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4.(2018河南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下面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5.(2018课标Ⅱ)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第9单元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含详解)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资本输出和大量倾销工业品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贷款C.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D.修筑和经营中国的铁路答案 A2.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阻挠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B.打入他国在华势力范围,进行自由竞争C.攫取在中国的势力范围D.促进中国走向近代化答案 B3.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财政危机②吏治腐败③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④人民起义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D4.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
A.增加税收额度B.降低官员薪俸C.裁减军队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答案 D5.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缴内地税的要求,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
A.为列强商品输华创造平等条件B.为列强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D.列强联合起来压低中国关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要求对外输出资本和扩大商品输出,以便攫取高额利润,甲午战争后提出在华设厂、产品内销时免纳内地税就反映了这种要求。
19世纪末的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急于扩大海外市场和寻求资本输出的场所,“门户开放”政策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美、日都是要为本国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
答案 C6.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的一批颇有规模的厂矿企业有()。
①轮船招商局②上海裕晋纱厂③继昌隆缫丝厂④苏州的苏纶纱厂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D7.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
2019届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课时作业(十二)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有可能是()A.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D.维新思想与海军角逐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可知,甲午战争中展现了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以及近代意义上的海战,故选A项。
“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B项错误;“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体现近代化色彩,只能体现清廷的对外政策,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甲午战争,而维新思想在甲午战争中并未发挥作用,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才开始发挥作用,D项错误。
2.某谈判大臣接到一份列强照会后,当日致电总理衙门称:“说帖大意,于让地一节,言奉天南边割地太广,日后万难相安。
赔费一节,言中国财力短绌,万办不到,非大加删减不可……”虽然如此,清政府还是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从“奉天南边割地太广”可知是割让辽东半岛,《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给日本,故选C项。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A项错误;《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B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的内容,D项错误。
3.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
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
”这表明()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
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
专题能力训练8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一、选择题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
其中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D.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5.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
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
拍子下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
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含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十年真题】1.(2019.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①邱逢甲②徐骧③刘永福④丁日昌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C【解析】丘逢甲,1895年任义勇军统领,与日军展开抗战,故①正确;徐骧,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故②正确;刘永福,在台湾割让后,继续领导台湾民众抗日,故③正确;丁日昌,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甲午战争前去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
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故C正确。
A、B、D材料中都无法体现。
3.(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担当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精选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题 专题8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八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2.民国成立第一天,上海《申报》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新国成立,百度维新,余友喜,新君、新话连篇,呼其妻曰新娘子。
妻不应,还呼之曰新相公,亦觉赧然无以应。
余友忽发新思想,夫妇二人张新国旗,穿新冠服,新头新脑,在室中行新婚。
”这在客观上可以反映()A.民众仍具有浓厚保守思想B.社会习俗已完成了近代化C.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D.部分民众对新生政权的认同3.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4.1912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
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京师大学堂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
这说明()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B.蔡元培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C.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D.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5.陈独秀、胡适等人原本约定,将《新青年》定位为一纯粹论理的刊物,二十年不谈政治。
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
第8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4~1919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1.原因(1)根本原因:日本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1)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中国各阶层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甲午中日战争每日一题
专题甲午中日战争(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参考答案】C【解题必备】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影响1.失败的原因(1)从中国方面看①清政府统治腐朽,经济落后,国力贫弱。
②军事上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军队战斗力差。
③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
(2)从日本方面看①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②日军作战方针明确,机动灵活,战斗力强。
(2)对朝鲜进一步被日本控制,日本的“大陆政策”向前推进了一步。
(3)对日本战争使其获得巨大利益,日本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提高了国际地位。
同时也使日本军事实力大增,为进一步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4)使远东格局改变,日本地位迅速上升,而中国地位大幅度下降,同时列强对远东之争更趋激烈。
二、从赔款的角度理解“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
(1)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也相当于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加速了日本的资本积累。
而中国不能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只能向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使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2)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使日本军队实力大增。
(3)赔款用于教育基金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
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4)19世纪末以后,中日差距越拉越大,中国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而日本凭借甲午中日战争后获得的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2019届高考全国卷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12 甲午中日
第3步研习高考真题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6·天津卷]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
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答案:A解析:中国投弃权票的原因是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678号决议包含了对伊拉克动武的可能性,这违背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立场,故本题选A项。
2.[2015·山东卷]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答案:B解析: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中英双边关系的不断改善归根结底是由两国的现实需要决定的,故选B项。
A、C两项对中英双边关系的改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故排除。
中英两国的关系虽然不断改善,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并没有消失,故D项错误。
3.[2015·安徽卷]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准确理解材料。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练习: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及影响(附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及影响一、1.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 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 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 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 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2.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系列的巨大屈辱与挫折,使得“亡国灭种”成为当时的核心话题之一。
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中,“国耻”和“亡国”话语是其中的主导性话语之一。
据此可知()A. 唯物主义史学家成为史学界主角B. 历史教村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C.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D. 历史教材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3.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
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各国闻者,莫不笑之。
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
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材料中梁启超()A. 客观公允地评价了失败主要原因是政治的腐朽B. 认为清朝的现代化运动必须进行新的范式转换C. 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提供事实依据D. 认为李鸿章的思想已经具有了民族民主色彩4.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曾约定:“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包括“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该不平等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改定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5.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
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历史 专题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含答案解析
专题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1.(2019年四川成都高三模拟)1842年6月,道光帝在《著福建浙江广东各督抚制造战船事上谕》中指出:中英交战中“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若“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
这反映出清廷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B.萌发近代海权意识C.意识到军事的落后D.调整传统御敌策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
材料没有体现出天朝上国、盲目自大的特点,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维护海洋主权的信息,不能体现近代海权意识,故B排除;材料“为陆守之计,迄无成效”没有体现中国在军事上落后,故C排除;材料“能制造大号战船,度其力量堪与逆夷外洋接仗”反映了调整作战方针和策略,故D正确。
2.(2019年宁夏银川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此后清廷“无一事无一时不守条约”。
这反映了清廷A.天朝体系开始崩溃B.半殖民地化的完成C.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D.谙熟国际外交规则【答案】C【解析】由材料“奕䜣提出外教信睦的方针”“曾国藩更是主张严格遵守条约”可知,晚清政府受西方外交的影响,传统夷夏观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天朝体系开始崩溃,故A 项错误。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B项错误。
D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3.(2019年江苏省海安高三模拟)下图是创作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一幅名为《临渴挖掘“海军港”水井》的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当时A.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B.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口C.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D.大规模的国防建设正在进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甲午战争后,临时挖掘海军港,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体现的是清廷筹划海军缺乏长远眼光,A项符合题意;政府官员积极挖掘海军港港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排除;C项,北洋舰队遭到日军沉重打击属于战争的结果,排除;材料仅仅体现了战败后建设海军港,不能体现大规模的国防建设,D项排除。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二)一、选择题1.(2014石家庄一模)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可见,梁启超认为 ( ) A.甲午战争战败促进了民族觉醒B.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D.国民素质亟待提高解析:A 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都没有使国人觉醒,但甲午战争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促进了民族觉醒,故选A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发动民众”,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2.(2014荆州一模)“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
清廷发布这一上谕的意图是( ) A.完成百日维新的未竟之业B.消弭社会矛盾以维护统治C.下罪己诏以讨好西方列强D.主动改革以重塑良好形象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可知清廷改革的意图在于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为最佳答案;A、C两项都不是清廷发布上谕的主要目的,故排除;清廷改革是迫于内外压力被动进行的,故D项错误。
3.(2014盐城调研)据统计,1902~1911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 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
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 (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解析:B 从材料中时间、“民变”次数及发生地区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阶级矛盾的尖锐,这是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故B项正确。
“民变”无法说明民族矛盾尖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湖北武汉,排除C项;D项材料无体现。
4.郭廷以先生在《近代中国史纲》一书中写道:“一战开始之后,日本对华输入额的比率自15%增至29%,商行的数目增加五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一、选择题
1.在中国近代史上,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侮之道。
其中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
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
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
C.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
D.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
2.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3.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
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5.对下图中统计数据变化轨迹的分析,与1895—1911年中国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的是()
A.甲午战争失败,引发赴日留洋高潮迭起
B.列强侵华加剧,商品倾销让位资本输出
C.政府放宽政策,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D.社会思潮更新,爱国救亡运动此消彼长
6.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
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
拍子下的蚊子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
此幅漫画的寓意是()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7.李大钊认为,义和团对于“西洋人的一切器物一概烧毁,这都含着经济上的意味,都有几分是工业经济压迫的反动”。
他主要强调义和团运动()
A.是一场反侵略的爱国运动
B.具有旧式小生产者的保守性
C.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障碍
D.坚持“扶清灭洋”的方针
8.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入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
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民
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
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
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9.(2017课标全国Ⅰ,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10.据统计,1904—1908年,政府登记在册的近代中国公司有227家,到1912年,运作的中国公司已有
20 749家。
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型或中型企业,只有750家公司雇工超过100人。
材料主要表明()
A.民族企业在前行中仍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