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亦称“社会键理论”。
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的理论。
美国犯罪学家T.赫希提出。
基本观点: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每个人都有可能犯罪,犯罪是缺乏社会控制的产物。
T.赫希在《少年犯罪的原因》(1969)中认为,人是不道德的动物,每个人都有犯罪的自然倾向,故无需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而应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
认为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社会控制机制(社会键)的结果。
社会键有四种成分:
(1)依恋,即个体对父母、学校和同辈朋友的感情依恋。
这种感情依恋越强烈,人就越不可能犯罪;
(2)奉献,即个体对传统的生活目标的追求。
若人渴望获得社会承认的、传统的成功,就不可能冒损害自己前途的危险去违法犯罪;
(3)参与,即参加传统的活动,如学术活动、体育运动等。
人若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传统的活动,就不可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4)信仰,即对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等的尊重。
人若尊重道德与法律规范,就不会出现违反这些规范的行为。
社会恐惧与社会控制
社会恐惧与社会控制近年来,社会恐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一般的恐惧,社会恐惧是指人们对社会环境、他人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社会恐惧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也给社会稳定和和谐带来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社会控制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段。
社会恐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得以更迅速地接触到各种信息,每天都在面临大量的新闻报道、社交网络上的言论和各种媒体渠道的影响。
然而,这些信息往往带有负面情绪和恐慌信息,比如灾难、犯罪和社会问题的报道。
这使得人们容易感到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安全和未来。
同时,社会恐惧也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紧密相关。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化以及异化的趋势,导致了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度下降。
人们愈发难以建立起稳定、互相依赖的社会关系,由此引发了对社会的恐惧。
恐惧他人的评判、担忧被社会边缘化、担心社会规范和道德的冲击,这些担忧凸显了人们的社会恐惧。
社会恐惧之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
社会恐惧使得人们倾向于回避社交活动,尤其是陌生人之间的互动。
这种回避会导致孤独感的加剧,对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社会恐惧还可能导致人们对未知和新事物的拒绝和抵触,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和个人发展。
为了应对社会恐惧,社会控制成为一种常见的手段。
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机构和制度的规范和法律的制约来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过度的社会控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在社会控制的背后,有一定的权力关系。
社会控制常常来自于权威机构,比如政府、警察和教育机构。
这些机构以破坏社会秩序和法律原则为由,对人们进行监督和管理,以达到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的目的。
然而,过度的社会控制可能导致权力滥用和剥夺人民的自由。
同时,社会控制也涉及到社会舆论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新闻媒体通过选择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对公众的认知产生直接的影响。
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自我控制理论
• 人们的服从性是通过家长的有 效的对行为的自我控制的教养 中建立的
• 其它的社会机构,诸如学校, 教堂,或者社区也有教育的功 能。但是他们的这种功能没有 家长的教养作用这么有效。
• 家长对儿童自我控制培养的重 要性不是基于所谓“血缘”或 “生理”原因,而是为儿童成 长环境的社会化设定所决定: – 儿童接受自我控制训练的最关 键时期正好是家长对儿童影响 最集中地时期
23
Kohlberg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 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
这类理论又被称为“问题性社会结合理论” (Problematic Bonding)
4
《金刚》:原初状态的人类犹如金刚,欲求强烈, 百无禁忌,自我中心,不加以约束的话极具破坏
力 5
性恶论与守法行为归因
这一理论倾向相信人性本恶
人类天性的主要成分为“恶魔”:自私,贪婪, 暴力,缺乏自我控制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 好,他就没有必要自 寻烦恼,冒险偷药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 名声扫地,给自己的 家人(包括妻子)带 来麻烦和耻辱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 的命合情合理,但偷 别人的东西犯法。
丈夫没有偷药救妻子 的义务,这不是正常 的夫妻关系契约的组 成部分。他已经为救 妻子命尽了全力,无 论如何都不该采取偷 的办法解决问题,但 他还是去偷药了,这 是一种超出职责之外 的好行为。
社会控制理论对我国犯罪学的启示
社会控制理论对我国犯罪学的启示作者:吕梦斐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5期摘要:在解释犯罪原因的理论中,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基于人性本恶的立场,从社会学的角度着力研究人为什么不去犯罪的原因,他将控制人们不去犯罪的力量分为四要素,本文通过分析该理论的优缺点,探讨其对我国犯罪学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社会控制;赫希;社会联系犯罪学起源并发达于欧洲国家,从发展阶段上看,大概可以划分成19世纪末的实证犯罪学研究和当代犯罪学研究两大类。
目前西方犯罪学理论中犯罪社会学的学习理论、紧张理论、控制理论最为著名。
中国虽然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关于犯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还远未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和学科框架。
因此,西方理论构成了我国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本文主要就西方社会控制理论做一些阐释,并借助该理论探寻中国本土化的路径。
一、社会控制理论(一)赫希社会控制理论的概述所谓社会控制理论“是指用社会控制的強弱来解释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一组理论”。
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是以实际调查为基础并借鉴以往的犯罪理论而提出的。
他把视角放在了“大多数人为什么不犯罪”的问题的研究当中,主张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人与传统社会之间的联系,可以约束个人不去犯罪,当这种社会联系逐渐弱化,个人就会不受管束的随意进行犯罪。
(二)社会联系的四要素赫希解释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因为个人和社会建立联系→出于对破坏联系的恐惧→不去犯罪。
如果缺乏了这种联系,犯罪行为就缺乏了恐惧心理的抑制,对别人利益的敏感性就会降低,而随意发生了。
其中,有四个因素可以来解释少年犯罪的原因:1、依恋。
即个人对他人意见的敏感性。
如果个人在进行犯罪行为时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就说明其产生了依恋情感,对他人或群体的依恋越强,其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
2、奉献。
也就是犯罪所得利益与为犯罪所付出代价的权衡,行为人考虑到其为犯罪行为付出的代价和风险如果大于目前所得或者将来可能得到的利益的丧失,就会避免实施犯罪。
社会控制理论及其意义
社会控制理论及其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社会控制的理解逐渐深入。
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而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又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
本文将分享社会控制理论及其意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
一、社会控制理论的起源及概念社会控制理论是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社会控制是指一种对人类行为的管理和影响,这个过程包括行为的规范、引导和监督。
社会控制理论始于20世纪初的心理学和人类学,主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本质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社会控制的概念最初提出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当时的社会控制理论主要探讨社会规范、社会交流、社会变革等方面,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以推导出相应的治理方法。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社会控制的理论也不断地演变和升级。
二、社会控制理论的分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控制理论逐渐演变为多种形式。
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 社会规范和文化控制社会规范和文化控制是最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
它通过社会规范和文化等来规范和影响人类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例如,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社会机构在社会规范和文化制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社会舆论和信息控制社会舆论和信息控制是一种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舆论是公众对一件事情的共同意见,是一种民意的表现。
而信息控制是指对社会信息的监管和管理,防止社会不良信息传播、引导社会思想、保护社会稳定。
政府、媒体、技术公司等都是社会舆论和信息控制的核心力量。
3. 社会制度和法律控制社会制度和法律控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控制形式。
社会制度和法律控制是一种利用法律、法规等手段来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措施。
政府、司法机构、公安机关等是实现社会制度和法律控制的重要机构。
三、社会控制理论的意义社会控制理论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什么是社会控制理论?
什么是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控制机制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中,所有的行为都受到某种形式的控制,这种控制是隐性的,几乎无法察觉。
社会控制理论在现代的社会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有效控制社会犯罪、促进公共文明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有关社会控制理论的几点分析:1.人类社会控制的来源社会控制是指人类社会中一种通过正式、非正式机构和社会强迫力量等手段对人们行为的有序和制约。
人类社会控制的来源包括了社会规范、习俗、道德规范、法律、权力机构、宗教、教育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都对社会控制形成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社会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的主要驱动力。
2.社会控制机制的分类社会控制机制可以分为极端类型和非极端类型两种机制。
极端类型包括暴力和威胁等方式对人们进行控制。
此外,非极端类型包括社会规范、社会习俗、文化价值、激励机制、道德压力等手段。
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控制机制深入到我们的骨髓和灵魂中,渗透到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中。
3.社会控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社会中的控制机制并不停留在表层,而是渗透到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中。
社会控制机制通过深入人们内心的方式,对个体的价值观、参照群体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4.社会控制的优缺点社会控制是社会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
“红绿灯”、“交通标志”、法律法规等控制机制在保护公共秩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控制机制对个体能力和自主性的限制,在人类社会的协调与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社会学家们认为,应在合理使用控制手段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促进个体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个体的潜能,促进社会的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
总结:社会控制理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行为控制方式,控制机制有政治、文化、的多个方面。
社会控制对于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公共文明有着重要作用,但过度的社会控制可能对个体的能力和自主性构成一定制约。
紧张的原理
紧张的原理
紧张的原理是指在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紧张、压力或危险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反应。
这种紧张反应是一种自然的生理机制,帮助我们应对潜在的威胁。
根据紧张的原理,当人们面对一个可能威胁到自己生存或幸福的情境时,大脑会立即发出信号,激活神经系统。
这种反应会导致肾上腺素的释放,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肌肉收缩等生理变化。
同时,人们还会感受到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
这种紧张反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应对潜在的威胁,以提高生存的机会。
它可以让我们保持警觉,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或挑战。
例如,当我们面临一场考试时,紧张的原理会使我们保持专注、提高注意力,以更好地应对考试的要求。
然而,紧张的原理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的紧张可能导致压力和焦虑的增加,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因此,学会管理紧张,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要有效管理紧张,可以采取一些应对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思考和问题解决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和健康的饮食也能有助于缓解紧张。
总之,紧张的原理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帮助我们应对潜在的威胁和挑战。
了解并有效管理紧张,可以提高个人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理论研究:关于紧张和社会控制理论的思考
理论研究:关于紧张和社会控制理论的思考犯罪学家高特弗雷德森和赫希曾提出,犯罪就是一种越轨行为,是一种超越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会受到制裁的行为。
其中内含的潜台词即为,任何行为为本身的特质不一定使它成为越轨行为,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这些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经由社会化的过程内化成为个体的行事准则,影响个体的行为。
这不禁引发了犯罪学家们对于社会规范、传统价值等深层次社会因素对于个体犯罪的解释力的思考。
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就是建立在社会力量的基础上展开对犯罪的探讨的,本文将基于犯罪是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犯罪是源于宏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更还是微观层面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变更两方面对这两大理论进行对比探讨。
一、犯罪是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无论是紧张理论还是社会控制理论,都已经认识到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在抑制犯罪上的重要作用,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是否为社会大众所共同接受,紧张理论假设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是为大众所接受的,犯罪是缘于对其的背离,而社会控制理论则假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地完成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社会化,犯罪是源于对其根本上的否定。
(一)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失范理论的提出者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犯罪在所有社会中都是有的并且甚至是有存在价值的,违法犯罪者被社会公共意识从社会大众中区分出来,组成了被社会认为是最低劣的群体,这使得社会的其他部分人产生优越感、集体认同感,有助于维持和加强社会团结。
从这个角度讲,要想完全根除犯罪是完全不可能的。
于是犯罪原因的探讨以及怎样才能从根部最大限度的减少犯罪成了犯罪学家们的研究重点。
迪尔凯姆主张用失范理论来解释犯罪的原因,他认为,社会不仅有调节各个部分的经济互动的功能,也有调整个人如何认识自己需要的功能。
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迁,极大地刺激人们对于己身需要以及欲望的增减,而社会规则则在限制人们的欲望的机制中起作用,在社会认同感的互动中告诉人们在各种社会环境中被合理期待获得的是什么;然而,在很多情形下,社会规则可能被削弱甚至崩溃(例如社会的高速变迁导致社会意识的重新建立),此时,人们会处于一种失范状态,采取非法方式或毁灭目标都是失范的外露表现。
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及其实践问题
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及其实践问题社会控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它不仅是社会维持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控制的概念入手,介绍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讨论其实践问题,最后探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社会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行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它既包括非正式控制,如社会道德约束、习惯规范、社会期望等,也包括正式控制,如法律制度、行政管理、警察执法等。
在社会控制中,正式控制是最直接和明显的手段,社会的各种机构和组织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控制中来。
二、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1、社会控制的功能理论社会控制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控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规范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它包括两个方面,即预防性社会控制和惩罚性社会控制。
预防性社会控制是指通过行为规范和社会教育等手段来预防不利社会事件的发生;惩罚性社会控制是指通过惩罚手段来消除不良社会事件和行为。
2、相对权力理论相对权力理论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权力运用方式,在社会控制过程中,具有权力的一方会将其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达到制约和掌控的目的。
权力的相对性体现在社会控制的两个方面,即权力与无权力之间的对比和相对权力的对比。
相对权力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其将社会控制等同于权力运用,忽略了法律和道德约束对社会控制的制约作用。
3、社会控制的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个人的自由和自治是社会控制的重要目标,社会应该通过正当手段来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限制和侵害他们的自由。
这种理论主张个人权利优先于社会权利,以自由和公正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体系。
然而,自由主义理论有时候过于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忽视社会的共同利益和稳定。
三、社会控制的实践问题社会控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必要手段,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权利的冲突社会控制的权利往往涉及到个人权利,这种权利的冲突经常发生。
例如,警方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对市民进行身体搜查可能会侵犯个人权利。
职业紧张及其控制
有 有 有有 宏 微 环 环 体 体 周 边 环 环 体 体 相 关 环 环 体 体
紧紧 有有
微微 环环 体体 心心 生心 行 行
健健 紧紧 紧 紧 无有 有有 疾 疾 紧 紧 紧紧
个体个 个 个个 有有 紧 紧 个个 婚婚 /家 家家家 个个 个 个 个 有个 个个 个个 个
调调 个 调
职业紧张生态学模式
行为异常主要表现在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 (三)行为表现 行为异常主要表现在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 个体表现是逃避工作,怠工,酗酒,频繁就医,滥用药物, 个体表现是逃避工作,怠工,酗酒,频繁就医,滥用药物, 是逃避工作 食欲不振,敌对行为;组织上表现为旷工 缺勤,事故倾向, 上表现为旷工, 食欲不振,敌对行为;组织上表现为旷工,缺勤,事故倾向, 生产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等。 生产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等。 (四)精疲力竭 精疲力竭的发生是职业紧张的直接后果,是 精疲力竭的发生是职业紧张的直接后果, 个体不能应对职业紧张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个体不能应对职业紧张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Maslach提出 提出 的精疲力竭症三维模式,主要内容是: 的精疲力竭症三维模式,主要内容是: 1. 情绪耗竭:指个体的情绪资源过度消耗,表现为疲乏不堪、 情绪耗竭:指个体的情绪资源过度消耗,表现为疲乏不堪、 精力丧失、体力衰弱和疲劳。 精力丧失、体力衰弱和疲劳。 2. 人格解体: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体验自身或外部世界的陌 人格解体: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 生感或不真实感(现实解体 ;体验情感的能力丧失(情感解体 , 生感或不真实感 现实解体);体验情感的能力丧失 情感解体), 现实解体 情感解体 表现为对他人消极、疏离的情绪反应, 表现为对他人消极、疏离的情绪反应,尤指对职业服务对象 的麻木、冷淡、激惹的态度。 的麻木、冷淡、激惹的态度。 3. 职业效能下降:指职业活动的能力与效率降低,职业动机和 职业效能下降:指职业活动的能力与效率降低, 热情下降,职业退缩(离职 缺勤)以及应付能力降低等 离职、 以及应付能力降低等。 热情下降,职业退缩 离职、缺勤 以及应付能力降低等。精 疲力竭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会丧失工作能力, 疲力竭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会丧失工作能力,还可能危及 生命。 生命。
当代犯罪学的研究
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一、犯罪生物学理论⏹犯罪生物学理论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大致可分为体质理论和遗传理论两大分支。
一)内分泌失调理论(荷尔蒙学派)⏹内分泌失调会引起人体某些方面的异常反应,它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尤其是许多性犯罪的发生与性激素失调有关。
因此,可尝试用雌激素降低暴力性犯罪人,特别是性暴力犯罪人攻击性的性驱力。
二)染色体异常理论⏹所谓染色体异常,就男性而言就是出现了XYY的配合形式,即多出了一个男性染色体。
一般称这种配合形式的人为“超男性”(猛男),具有特别的雄性特征和超强的雄性机能,具有攻击性,易发生暴力和性方面的犯罪。
二、犯罪心理学理论一)挫折—攻击理论⏹基本观点:挫折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从而会导致大量犯罪,特别是暴力性犯罪行为的产生。
1、挫折的两种表现形式1)有目的的行为被打断2)某种欲望本身遭到否决2、挫折反应的三种表现形式1)外罚性反应⏹把激怒情绪和攻击行为指向外部(社会、团体、他人)——暴力性犯罪2)内罚性反应⏹对自己进行谴责、虐待——自虐、自残、自杀、暴吃一顿(边吐边吃)3)无罚反应⏹不把攻击指向任何一方,而是将其局限于最小限度或者予以漠视。
二)精神分析学理论1)潜意识理论——核心、基础⏹意识是人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潜意识)是人无法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出生后产生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2)泛性论⏹人的性本能似乎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性本能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被弗洛伊德称为里比多。
⏹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生殖期。
这些阶段的划分,是以动欲区为基础的,它是指在这个阶段获得最大刺激和快感的身体部位。
这些阶段的发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发展受阻,就会出现固着(停滞于某一阶段)或倒退(退回先前较低的阶段),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各种精神变态。
从而使男性形成恋母情结(奥狄普斯情结,男性的一种亲近母亲反抗父亲的复合情绪),女性形成恋父情结(爱列屈拉情结,女性的一种亲近父亲反抗母亲的复合情绪),使个人在无意识中体验到很深的罪恶感,引起一系列异常行为。
实用主义犯罪学三大理论之——社会控制理论
实用主义犯罪学三大理论之——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是1950~70年代流行的一种犯罪学理论,主要在解释青少年犯罪的形成。
是二十世纪美国犯罪学三大理论之一(其他两者是差别接触理论和紧张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是多人相继完成的理论,依时间先后主要由亚伯·J·莱斯的“遏止理论”,瓦特·C·雷克利斯(英语:Walter C. Reckless)的“控制理论”(英语:containment theory),以及特拉维斯·赫胥(英语:Travis Hirschi)的“社会键理论”(英语:social bond theory)所完备。
由于赫胥于学界持续活跃到21世纪初,所以提起社会控制理论时大多是指他的版本。
社会控制理论的出发点是:犯罪人是社会中的少数,因此若要处理犯罪问题,与其解释“人为什么犯罪”的问题,不如去解释“(大多数)人为什么不犯罪”。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大部分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因为其内心或外部有良好的控制因素。
理解社会控制理论,还需要了解下面几个概念。
•遏止理论雷克利斯(英语:Walter Cade Reckless)于1961年提出“遏止理论”(英语:containment theory),他认为个人及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吸引力,会将人推向及拉向罪案,因此需要人需要自我控制能力及社会控制来遏止个人的犯罪倾向。
内在和外在吸引力:内在和外在吸引力包括一切愤怒、冲动及忧虑等负面情绪的内在推力,这推力会使人失去理智及判断是非的能力;歧视、贫穷及失业等外在推力;及负面朋辈影响、社会风气的外在拉力。
内在自我控制:内在自我控制包括自我形象、个人奋斗目标、不利环境的容忍程度及规范的内化,当以上项目的程度较高时,便可以有效阻止个人犯罪。
外在控制:外在控制所指的是一切社会的规范和法律,完善的外在控制能对个人设限一种限制。
•社会键理论赫胥(Travis Hirschi)于1969年提出“社会键理论”(英语:social bond theory,又译为:“社会联系理论”),他认为人与动物行为无异,天生具有犯罪的倾向,因此人需要社会键,又称社会联系(social bond)来减少人犯罪的倾向。
默顿的紧张理论研究-默顿紧张理论
默顿的紧张理论研究:默顿紧张理论罗伯特.K.默顿是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之一,担任过美国多所知名大学的教授,并曾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
他接受了迪尔凯姆的理论并将其用于分析美国社会,于1938年在他的著名论文《社会结构与失范》中论述了他的失范理论。
他的失范理论在西方犯罪学中被视为最著名的紧张理论,有的学者把他的理论视为最早的紧张理论。
要搞清楚默顿的失范理论。
首先应了解他的理论基础。
默顿曾师从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
帕森斯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曾在美国社会学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默顿受帕森斯的影响颇深,在帕森斯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经验功能主义。
被誉为最精致圆熟的功能主义。
以帕森斯、默顿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深受迪尔凯姆学说的影响。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切生存功能的生命系统。
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的组合。
在社会系统中,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按照一定社会规范进行的。
这就是说,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系中。
每个成员都扮演者一定的社会角色。
这些角色的行动要受到社会规范的调节和制约,而这种规范体系又体现了一定的价值观和文化信仰。
因此。
一旦人们把这种社会规范内化了,就会变为人格系统。
影响着人们的需求结构,使行动者服从社会规范并产生最低限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如果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社会规范失滴,就会引发各种越轨行为。
从而产生犯罪现象。
默顿对迪尔凯姆的失范观点有所修正。
迪尔凯姆认为,失范是社会控制个人本能欲望的能力的崩溃,并且认为文化有限制个人欲望的功能。
而在默顿看来,个人的很多欲望并不一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文化引起的,他认为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有两个共同特征:(一)确立目标任何社会的文化都确立一些它认为值得追求的目标,鼓励每个社会成员为追求这样的目标而奋斗。
在美国社会中,最重要的目标时获取财富。
人们通常把积累起来的财富看成是个人的价值观和长处,并且给那些大量财富的人以很高的声望和社会地位。
缺乏财富的人,即便有其他文化中推崇的个性,比如年龄和精神修为。
紧张管理控制紧张的心理学策略
紧张管理控制紧张的心理学策略紧张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人们在面对压力、挑战或不确定性时往往会感到紧张。
然而,紧张过度或长时间的持续紧张状态可能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学习控制和管理紧张的心理学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心理学策略,帮助个人掌控紧张情绪,提高心理健康。
一、认识紧张的心理反应在探讨如何控制和管理紧张之前,我们需要先认识紧张的心理反应。
紧张通常会伴随着身体的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肌肉紧张等。
情绪上,紧张也可能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等。
了解这些心理反应,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应对紧张情绪。
二、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深呼吸和放松训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控制紧张情绪的方法。
当我们感到紧张时,可以尝试深吸一口气,并慢慢地将它呼出。
重复这个过程几次,有助于稳定呼吸,降低焦虑水平。
此外,通过肌肉放松训练也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减轻紧张感。
三、积极应对自我对话我们的内在自我对话对情绪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感到紧张时,负面的自我对话可能加剧紧张情绪,而积极的自我对话则有助于缓解紧张。
通过反思和替换负面思维,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紧张的看法,并更积极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四、设定目标和计划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制定合理的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紧张。
当我们面临挑战或压力时,将目标细分为小步骤,并制定相应的计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紧张情绪。
同时,设定目标和计划也可以增加我们的动力和信心,提高应对紧张的效果。
五、寻求社会支持在面对紧张时,寻求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策略。
与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寻求支持和建议,可以减轻紧张情绪的负面影响。
与他人分享经历也可能让我们意识到,紧张是一种普遍的情绪反应,我们并不孤单。
六、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管理和控制紧张情绪至关重要。
良好的睡眠质量、均衡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以及寻找放松和娱乐的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紧张带来的压力和不适。
演讲中的情绪控制有效化解紧张感
演讲中的情绪控制有效化解紧张感在演讲中,情绪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控制情绪,紧张感将会得到化解,演讲效果也会更好。
下面将从认识紧张感、情绪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的情绪控制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认识紧张感在进行演讲之前,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一定的紧张。
紧张感袭来时,人们可能会出现心跳加快、手汗等身体反应,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发抖、声音颤抖等表现。
这些都是因为在众人面前发言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所引起的。
然而,需要明白的是,紧张感并不完全是坏事。
适当的紧张感可以激发我们的斗志和激情,提高演讲的执行力。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化解紧张感,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演讲动力。
二、情绪控制的重要性情绪控制在演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无法控制好情绪,紧张感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混乱,口吃、跑题等问题也可能会出现。
这样一来,演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情绪的失控还可能导致与听众的连接断裂。
如果我们表现出过度的紧张或恐惧,听众可能会感觉到不自在,难以产生共鸣。
相反,情绪的良好控制能够使我们的演讲更加自信、平稳,与听众的沟通也会更加顺畅。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情绪控制的重要性,努力学习并运用有效的情绪控制策略。
三、有效的情绪控制策略1. 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在演讲前,我们应该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状态。
通过意识观察身体的反应和思维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在紧张时的表现,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做好充分准备:充分准备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信心。
在备课阶段,我们可以彻底研究演讲内容,并进行反复练习。
只有在对自己的准备充满信心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紧张感。
3. 呼吸练习和肌肉放松:当紧张感袭来时,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和肌肉放松来缓解紧张。
深呼吸可以帮助我们放松身心,肌肉放松则可以减轻肌肉紧张所带来的不适感。
4. 反思与积极心态:在演讲结束后,我们应该进行反思。
无论演讲效果如何,我们都要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
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演讲技巧,逐渐提升情绪控制的能力。
浅议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
浅议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摘要]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是建立在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这一社会力量上对于犯罪原因进行解释的两大理论。
文章主要从理论假设,即犯罪时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和社会组织化程度两方面对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到两者的共同性,即对于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这一深层性和重要性的因素在犯罪中的解释力的肯定。
[关键词]紧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社会规范;社会组织化程度犯罪学家高特弗雷德森和赫希曾提出,犯罪就是一种越轨行为,是一种超越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会受到制裁的行为。
①换句话说,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经由社会化的过程内化成为个体的行事准则,会影响个体的行为。
这不禁引发了犯罪学家们对于社会规范、传统价值等深层次社会因素对于个体犯罪的解释力的思考。
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就是在社会力量的基础上展开对犯罪的探讨的,本文将基于犯罪是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犯罪是源于宏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更还是微观层面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变更两方面对这两大理论进行对比探讨。
一、犯罪是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无论是紧张理论还是社会控制理论,都已经认识到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在抑制犯罪上的重要作用,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是否为社会大众所共同接受,紧张理论假设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是为大众所接受的,犯罪是缘于对其的背离,而社会控制理论则假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地完成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社会化,犯罪是源于对其根本上的否定。
(一)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失范理论的提出者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犯罪在所有社会中都是有存在价值的,违法者被社会公共意识从社会大众中区分出来,组成了被社会认为是最低劣的群体,这使得社会的其他部分人产生优越感、集体认同感,有助于维持和加强社会团结。
②于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而不是消灭犯罪成了犯罪学家们的研究重点。
迪尔凯姆主张用失范理论来解释犯罪的原因,他认为,社会不仅有调节各个部分的经济互动的功能,也有调整个人如何认识自己需要的功能。
默顿的紧张理论
默顿的紧张理论(结构紧张理论)紧张理论是指,如果用合法手段实现这些目的努力受到阻碍,人们就可能会尝试用各种非法手段实现这些目标。
下层社会阶级的成员,由于缺乏在广泛的社会中获得经济奖赏的能力,因而会把自己的努力方向转向犯罪活动,把犯罪活动作为获得这些回报的一种手段。
默顿紧张理论也就是"结构紧张"(structural strain),也可以称作"社会结构紧张",是指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协调,而使得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一种对立的、矛盾的或冲突的状态下,或者说,社会关系处于一种很强的张力之中。
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社会矛盾比较容易激化,社会问题和社会危机比较容易发生。
在这里,涉及到了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即社会结构究竟是一种超于个人之上的实体,或仅仅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名称?在韦伯等社会学家看来,所谓社会结构不过是个名称,并不是一种社会事实,它是没有经验根据的、是推测性的抽象(约翰逊,1988:267)。
韦伯认为社会现实是以个人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不过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能独立地存在于人们的行为之外。
与此相反,另一派社会学家则认为,社会结构是对于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发挥巨大作用的实体。
比如,涂尔干将社会结构视为一种客观的实在,认为它超越于个人之上,并影响和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
涂尔干有一句名言:"社会先于个人"(society is prior to individual)(转引自叶启政,1992:18)。
在这一点上,他与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克思也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种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本文的立场是属于后一派的。
本文认为",结构紧张"或"社会结构紧张"是一种超于个人之上的社会实在,它的产生是因为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严重的不协调,它一旦产生以后,则制约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所以,结构紧张是造成众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基础原因。
罗伯特·阿格纽的一般紧张理论.
罗伯特·阿格纽的一般紧张理论犯罪学是一门常常伴随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方面而变化的学科。
随着社会气候的变迁,许多理论兴起和衰落。
紧张理论的命运也不例外;不过这个理论由于晚近犯罪学的发展而获得新生。
罗伯特。
阿格纽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称之为一般紧张理论,以此将一种在几十年前销声匿迹的理论赋予了新的前景。
一般紧张理论定义了紧张的大小,紧张的主要类型,紧张和犯罪之间的联系,对紧张的处理策略,犯罪行为和非犯罪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及与这个理论的政策建议。
一般紧张理论也能用于解释团体之间的犯罪的差异,例如男性和女性犯罪率的评估。
尽管在这个广泛的理论上,还有许多研究工作需要展开,但是罗伯特。
阿格纽的一般紧张理论在其理论先驱的基础上显示出巨大的改进。
传略罗伯特。
阿格纽于1953年12月1日出生在新泽西州亚特兰大市。
他从新泽西州新布伦斯维克的Rutgers学院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社会学文学学士学位。
接着,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查普尔希尔校园获得社会学文学硕士学位。
1980年他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犯罪紧张理论的修正》。
自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罗伯特。
阿格纽在埃默里大学任教,专门从事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课题为青少年犯罪,犯罪学,以及犯罪和越轨。
(Agnew,1997b:1)。
罗伯特。
阿格纽最近参与的一些专业项目和社区服务有《理论犯罪学》副主编职务,在亚特兰大的“Not Even One”项目的咨询委员会任职,并在刑事司法科学学院的项目委员会任职。
他是1997年埃默里大学首届社会科学部“杰出教学奖”的获得者。
这是罗伯特。
阿格纽获得的第二个教学奖;其第一次是1993年在社会科学系获得的“优秀教师”。
他编写了两本书,撰写或者合作撰写了四十余篇文章。
他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有关犯罪,社会心理学和方法论的。
更具体地来说,他的工作集中于其犯罪的一般紧张理论(Agnew,1997b:1-7)。
紧张理论的历史紧张理论是从杜尔凯姆和默顿的著作中提出,并从社会反常状态理论中发展起来的。
默顿
概括起来,默顿的紧张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 概括起来,默顿的紧张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
1、人之所以犯罪,主要不是由于生物因素的驱使,而是 、人之所以犯罪,主要不是由于生物因素的驱使, 由于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由于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默顿认为犯罪行为的驱使力量在于外在文化, 默顿认为犯罪行为的驱使力量在于外在文化,而不在于 固有人性。他在分析自杀原因是指出“ 固有人性。他在分析自杀原因是指出“非社会方面的因 素对于自杀的百分比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 素对于自杀的百分比只能产生间接的影响”。
默顿的紧张理论简介默顿紧张理论的概念默顿紧张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对默顿紧张理论的评价默顿紧张理论又称失范理论或压力理论是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由默顿在其著作社会结构与失范状态一书中提出的
罗伯特·默顿(Robert C.Merton, 1944-)美国社会学家 、犯罪学家 认为社会紧张态导致了社会失范,这 是由于美国社会过于宣扬追求个人目 标,不重视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和过 程。当人们不能通过合法手段达到目 标时,便求助于通过非法手段和规避 法律的途径实现目标。他提出了缓解 社会压力的方法。
2、犯罪是由于文化目标和为实现该目标的制度规 、 范的失衡引起的。 范的失衡引起的。 默顿认为文化目标和为实现该目标的制度规范构 成社会文化规范,二者维持均衡状态。 成社会文化规范,二者维持均衡状态。这种状态 一旦失衡,规范变出现崩溃, 一旦失衡,规范变出现崩溃,呈现出无规则的混 沌状态。 沌状态。
3、不同的个体缓解压力和紧张的社会适应方式不同, 而不同的适应方式又与不同的犯罪有关。
简要评价
默顿的紧张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犯罪原因, 默顿的紧张理论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犯罪原因,在 美国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美国社会学和犯罪学研究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对科恩的 非理论文化和克洛沃德与奥林的不同机会理论的产生, 非理论文化和克洛沃德与奥林的不同机会理论的产生,奠 定了理论基础。 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默顿的理论也有局限性。首先, 但是默顿的理论也有局限性。首先,该理论虽然在一 定程度上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犯罪的原因, 定程度上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犯罪的原因,但没能揭示资 本主义社会犯罪的根本原因。其次, 本主义社会犯罪的根本原因。其次,该理论更适合于下层 社会青少年财产犯罪的解释,而无法理解白领犯罪, 社会青少年财产犯罪的解释,而无法理解白领犯罪,也不 能很好的解释功利犯罪。最后,该理论忽视了不同个体的 能很好的解释功利犯罪。最后, 个性心理、生理特点、社会经历在行为选择中的作用, 个性心理、生理特点、社会经历在行为选择中的作用,不 能解释处在相同社会规范下的成员, 能解释处在相同社会规范下的成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行 为选择。 为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
[摘要]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是建立在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这一社会力量上对于犯罪原因进行解释的两大理论。
文章主要从理论假设,即犯罪时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和社会组织化程度两方面对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到两者的共同性,即对于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这一深层性和重要性的因素在犯罪中的解释力的肯定。
[关键词]紧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社会规范;社会组织化程度
犯罪学家高特弗雷德森和赫希曾提出,犯罪就是一种越轨行为,是一种超越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会受到制裁的行为。
①换句话说,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经由社会化的过程内化成为个体的行事准则,会影响个体的行为。
这不禁引发了犯罪学家们对于社会规范、传统价值等深层次社会因素对于个体犯罪的解释力的思考。
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就是在社会力量的基础上展开对犯罪的探讨的,本文将基于犯罪是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犯罪是源于宏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更还是微观层面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变更两方面对这两大理论进行对比探讨。
一、犯罪是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还是否定
无论是紧张理论还是社会控制理论,都已经认识到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在抑制犯罪上的重要作用,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是否为社会大众所共同接受,紧张理论假设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是为大众所接受的,犯罪是缘于对其的背离,而社会控制理论则假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美地完成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社会化,犯罪是源于对其根本上的否定。
(一)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背离
失范理论的提出者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犯罪在所有社会中都是有存在价值的,违法者被社会公共意识从社会大众中区分出来,组成了被社会认为是最低劣的群体,这使得社会的其他部分人产生优越感、集体认同感,有助于维持和加强社会团结。
②于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而不是消灭犯罪成了犯罪学家们的研究重点。
迪尔凯姆主张用失范理论来解释犯罪的原因,他认为,社会不仅有调节各个部分的经济互动的功能,也有调整个人如何认识自己需要的功能。
③社会结构,尤其是经济结构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欲望的改变,是社会规则规制着人们的欲望,人们在互动交往中,明白了在各种社会环境中被合理期待获得的是什么;然而,在很多情形下,社会规则可能被削弱甚至崩溃(例如社会的高速变迁导致社会意识的重新建立),此时,人们会处于一种道德失范状态,采取非法手段或毁灭目标都是失范的外露表现。
紧张理论的提出者默顿以迪尔凯姆的失范概念为基础,提出犯罪往往发生在社会文化和结构之间存在紧张和冲突时。
当人们不能通过制度性的手段满足自我
对社会文化所倡导的共有价值的欲求时,非制度性手段的应用极有可能引发犯罪。
综上所述,紧张理论以及失范理论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价值规范,只有当人们不能通过制度性手段达成传统价值目标时,才会采取非制度性手段去实现传统价值目标或改为去争取非传统意义上的成功。
犯罪和青少年犯罪是人们在不能获得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和经济成功时体验到挫折和愤怒等负性情绪的产物。
(二)对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否定
人性包含着自我扩张的本性和社会本性两个方面:人的自我扩张本性外在的表现是人的欲求,这种欲求在无干预的条件下会不断地扩张;人的社会本性却要求人只有在与他人的合作与分享中才能获取资源,并且资源是有限的。
“人人都想要地球,但是地球只有一个”④便是美国学者庞德对社会人之间的要求与欲望间的矛盾、个人的欲求与自然界有限资源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进行的一种描述,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自我扩张本性与社会本性之间一旦有失平衡,便容易引发犯罪。
对此,美国犯罪社会学家特拉维斯·赫希认为,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当这种关系薄弱时,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
⑤赫希认为,人类是动物,犯罪是人类的本能,所以犯罪学家们应该思考的非“人为什么会犯罪”而是“人为什么不犯罪”;他进一步指出,大多数人之所以不去犯罪,是缘于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诸如与学校、家庭等社会力量建立起来“社会纽带”。
正是这种纽带的力量,才使社会道德和秩序内化成为个体的行事准则,“社会纽带”薄弱的个体不能完好地接受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容易从根本上否定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从而引发犯罪。
二、从社会组织化程度看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组织化的程度,反映了社会力量的主要载体中组织与个人的比例。
从社会组织化的角度来看,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的着力点不同,一个是宏观,一个微观,这两方面综合起来,才是社会组织化程度的衡量标准。
(一)紧张理论与宏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
宏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增减反映的是社会体制的变更。
当其处于稳定期时,社会结构稳定,容易通过符合传统价值的手段(即制度化手段)来获利的既得利益群体和不容易利用制度化手段满足欲望的下层群体界限基本分明,社会紧张会出现在大多数人身上,但是更容易集中在社会下层阶级的人们身上。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所以,当社会组织化程度变化时,经济模式也必定发生了变化。
旧的社会规范慢慢解体,新的社会尚处于失范状态时,既得利益群体和下层阶级群体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之前因为占有少量资源而不足以通过制度性手段实现自我的下层阶级,其中的部分个体开始利用此时的制度漏洞攫取更多
资源。
此时,原有的既得利益者因利益的损失而惶恐,下层阶级为不能获得利益而愤怒,新生的既得利益者为保有既得利益而担忧,整个社会都处于这种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化带来的社会紧张中,很容易引发大量的犯罪。
(二)社会控制理论与微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
微观上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增减,是指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的结构、功能和紧密程度的变更。
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囊括了家庭、学校、基层自治组织等,这正是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的核心“社会纽带”的重要一方。
赫希认为,“社会纽带”由依恋、奉献、参与和信仰等构成:依恋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感情依赖;奉献是指一个人对传统生活目标的追求;参与是指对社会传统活动的参加,参加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而信仰则指个体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态度或者接受意愿,“社会纽带”力度越强大,即社会控制力越强,个体越不容易犯罪。
在这个意义上,微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实质上反映的是社会控制力的强弱。
一旦微观的社会组织化程度变更,将对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因为社会上的每个个体都处在至少一个微观的社会组织中。
如果组织化程度增高,那么也就意味着家庭、学校、基层自治组织等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稳定,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受到的社会控制力就会很强,难以去做违反传统价值和社会规范的事;如果组织化程度降低,也就意味着离婚率的攀升、基层自治组织架空等,那么个体的依恋的对象被削减、被弱化,感受的社会控制力变薄弱,就容易表现出“人人都会犯罪”的潜能。
三、其他方面
当然除却以上两个方面,紧张理论与社会控制理论之间还有诸多不同之处:紧张理论强调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对犯罪的刺激,而社会控制理论强调的个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于犯罪的控制;紧张理论更适于解释经济犯罪,而社会控制理论更适合解释青少年犯罪等等。
尽管紧张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对于犯罪的解释力的方向不同,却阐释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社会规范和传统价值对于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走在预防犯罪、惩治犯罪的路上,我们不仅要从犯罪者群体中获取造成犯罪的直接原因,更要挖掘这些因素背后的社会力量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预防犯罪。
[注释]
①曹立群,周愫娴:《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群众出版社20p
[2]乔治·B·沃尔德等著,方鹏译:《理论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04页.
[3]乔治·B·沃尔德等著,方鹏译:《理论犯罪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105页.
[4]庞德著,沈宗林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
[5]特拉维斯·赫希著,吴宗宪等译.少年犯罪原因探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6]戴宜生.关于2001年中国青少年违法犯罪趋势的分析与预测.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