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控制理论

合集下载

德勒兹 控制论

德勒兹 控制论

德勒兹控制论
德勒兹控制论(Deleuze's Control Theory)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提出的一种社会政治理论。

该理论于1990年代初开始发展,是对传统的权力和社会控制理论的批判和重构。

德勒兹控制论认为,传统的社会控制理论主要基于禁止、纪律和监管的方式,通过建立规则和制度来统治和管理社会。

然而,在当代社会,信息科技、全球化和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了权力的变异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德勒兹控制论认为,传统的禁止式的控制已经变得不再有效,社会中的控制机制已发生转变。

德勒兹控制论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
1. 控制社会(Societies of Control):德勒兹认为,当代社会不再是固定的禁止和纪律的社会,而是通过控制和操控来达到统治的目的。

这种控制是更加隐蔽、持续而流动的,并且通过全面的监视、管制和技术手段来实现。

2. 阀值(Threshold):阀值是指个体或群体进入特定状态的点,它可以是信息系统中的某个节点,也可以是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通过触发阀值,控制力量可以实施更加精确和个性化的控制。

3. 可塑性(Plasticity):控制论强调了个体的可塑性,即个体受到控制力量的影响,不断被塑造和改变。

个体在控制论中不再是单一和固定的,而是可变化和多样化的。

德勒兹控制论对社会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强调了控制力量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它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中的权力运行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越高,如何进行社会控制?
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机制是人们对虚幻 神灵的臣服和恐惧,以及对超脱现实、追求心 灵安宁的向往。
4、纪律
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规定的其所 属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属于组织 控制的手段。
纪律对其成员具有强制力。但纪律的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 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 强制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包括法令、法案、 条例等具体形式。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 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6、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 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 及看法,简称舆论。
社会舆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大众 性、现实性、大众传播、非直接强制性 。
第二节 社会越轨
一、含义及分类
社会越轨——就是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 行为。
而越轨行为就是由于自我和超我没有得到 充分的发展,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抑制而造 成的。
3、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的理论不赞成从生物学和心理学因 素去寻求社会越轨的原因,而主张从社会环 境、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研究社会越轨产 生的原因。
差异交往理论:
从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探求越轨行为的原因。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人都要经历一 个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 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什么人交往 。
3、强制性
不管是在人身自由受到严厉限制的专制社 会,还是在自由开放的民主社会,社会控制 都带有某种程度的强迫性。
三、分类
1、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根据控制的手段)
积极性控制主要是指运用舆论、宣传和教育等 手段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诱导,以 鼓励成员遵从社会规范。
消极性控制是对已经发生的违犯社会规范的行 为进行惩罚,造成危惧,以达到警告本人再犯或其 他社会成员效尤的目的。

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管见的开题报告

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管见的开题报告

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管见的开题报告商鞅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法律理论、刑法理论、刑罚制度等方面。

其中,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商鞅法律思想的背景和基础商鞅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臣,在齐国首倡法家思想,他主张以法治国,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商鞅的法律思想得到了秦国法家的继承和发扬,成为秦国的法律基础,对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和现代法律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刑罚威慑与社会秩序商鞅认为,刑罚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威慑作用来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商鞅主张实行“重罚轻赏”的刑罚政策,从而达到威慑犯罪分子的目的。

2. 集权与统一法律制度商鞅认为,只有通过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和实行统一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地控制社会。

他主张实行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如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官制度,实行法律统一制度等。

3.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商鞅认为,惩罚犯罪者不仅仅是为了报复,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惩罚,使犯罪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错误。

因此,商鞅主张在刑罚中加入教育的因素,从而达到更有效的社会控制效果。

三、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的启示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现代法律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商鞅的法律思想表明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中的作用和地位。

其次,商鞅的社会控制理论强调了法律和刑罚的威慑和惩罚作用,这也是现代法律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目标。

最后,商鞅强调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社会控制策略,也告诉我们要重视犯罪分子的改造和教育工作,这对于推动现代法律实践的有效性和人性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商鞅法律思想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对于推动现代法律思想和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在校学生帮信罪生成机理与纾困之策

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在校学生帮信罪生成机理与纾困之策

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在校学生帮信罪生成机理与纾困之策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3 目的与假设 (5)2. 社会控制理论框架 (5)2.1 社会控制理论概述 (7)2.2 社会控制理论与帮信罪的关联分析 (9)3. 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帮信罪生成机理 (9)3.1 家庭因素 (10)3.2 学校因素 (12)3.3 同伴因素 (13)4. 帮信罪学生群体的特征分析 (15)4.1 人口学特征 (17)4.2 学校学业特征 (19)4.3 家庭经济状况 (20)4.4 心理情态及价值观 (21)5. 纾困之策 (23)5.1 基于社会控制理论的帮信罪预防策略 (24)5.1.1 加强家庭教育与引导 (26)5.1.2 改善学校教育模式,构建积极的校园文化 (27)5.1.3 强化社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归属感 (29)5.1.4 普及网络法律知识,提升学生辨别网络欺诈能力 (30)5.2 帮信罪学生心理疏导与干预机制构建 (31)5.2.1 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渠道 (32)5.2.2 开展心理教育和辅导 (33)5.2.3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34)6. 结论与建议 (35)6.1 研究结论 (37)6.2 今后的研究展望 (39)1. 内容概要本段落旨在概述研究旨在从社会控制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在校学生为何会参与到帮信罪中,并分析影响其参与行为的多种因素。

我们会探讨由不确定的社会地位、缺乏有效榜样、负面同侪影响、教育资源不均衡及其对自我身份构建的影响,以及网络匿名性带来的风险感知差异。

此研究将进一步深入,识别出个体参与帮信罪的阶段性特征,从而为设计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套策略和建议,旨在通过加强校园网安教育、优化网络监管力量、提升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度,以及构建一个有利于正面社会价值观发展的环境来对抗帮信罪。

这部分不仅强调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预示了将从多个层面对帮信罪生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提供解决的社会控制策略。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引言: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犯罪行为,犯罪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

其中,社会控制理论是相对较为全面且深入的一种犯罪理论。

它认为,社会控制是指个体以及整个社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阻止和制约犯罪行为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

一、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观点和要点社会控制理论强调个体在决定是否从事犯罪行为时,会受到身边社会力量的制约。

具体而言,社会控制力量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法律和道德规范等。

这些力量通过监督、规范和惩罚等手段,使个体倾向于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个体在决定是否犯罪时,会通过评估犯罪的后果和收益来权衡风险。

如果犯罪行为可能导致惩罚、损失和社会排斥等后果,个体就会倾向于摒弃犯罪行为。

二、家庭对犯罪的控制作用家庭作为个体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品行道德和社会行为。

研究发现,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能够提供良好的情感交流、家庭纪律和严格的道德规范,从而有效降低个体从事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此外,家庭的离婚率、矛盾纠纷和父母的监管水平也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联。

三、学校的犯罪控制功能学校作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个体的道德建立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学校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规范的教育体制,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在社会控制理论中,学校的教育力量被认为是预防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受过高质量教育的个体更容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目标,减少犯罪倾向。

四、社会影响因素对犯罪的抑制作用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也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信任、人际关系、社交网络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是否从事犯罪行为。

在一个社会中,当个体感到他们在社会中的认同感和被接纳感时,他们更有可能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

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亦称“社会键理论”。

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的理论。

美国犯罪学家T.赫希提出。

基本观点: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每个人都有可能犯罪,犯罪是缺乏社会控制的产物。

T.赫希在《少年犯罪的原因》(1969)中认为,人是不道德的动物,每个人都有犯罪的自然倾向,故无需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而应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

认为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社会控制机制(社会键)的结果。

社会键有四种成分:
(1)依恋,即个体对父母、学校和同辈朋友的感情依恋。

这种感情依恋越强烈,人就越不可能犯罪;
(2)奉献,即个体对传统的生活目标的追求。

若人渴望获得社会承认的、传统的成功,就不可能冒损害自己前途的危险去违法犯罪;
(3)参与,即参加传统的活动,如学术活动、体育运动等。

人若用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传统的活动,就不可能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4)信仰,即对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等的尊重。

人若尊重道德与法律规范,就不会出现违反这些规范的行为。

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的农民工犯罪解读与预防

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的农民工犯罪解读与预防

社会控制理论视域下的农民工犯罪解读与预防介绍:农民工犯罪是指在城乡转移就业过程中,从事非法活动、违反法律法规而引发的犯罪行为。

在中国,农民工犯罪问题牵涉到社会经济、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社会控制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农民工犯罪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社会控制理论的概述:社会控制理论是犯罪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试图解释个体为什么不犯罪以及如何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社会对个体的控制是抑制犯罪行为的关键因素,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个体因为内心价值观、信仰等而自觉抵制犯罪的力量;外部控制则是指社会对个体的严格法律、道德规范、监管机制等手段对犯罪行为的制约和打击。

农民工犯罪解读:1. 经济因素:农民工由于经济压力和收入不稳定,常常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一些农民工为了谋生或改善生活状况,可能选择从事非法活动,如盗窃、诈骗等。

这属于经济动机驱使下的农民工犯罪现象。

2. 社会因素:农民工作为新兴城市人口群体,常常面临着社会融入的问题。

由于文化、教育背景的差异和种种不利因素,他们可能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缺乏社会支持和认同感,这种边缘化现象容易导致农民工的犯罪倾向。

3. 心理因素:一些农民工可能因为受到农村与城市之间文化差异的冲击,心理状态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

他们可能对社会规范、道德价值出现认知偏差,从而更容易选择非法手段获得个人利益。

农民工犯罪的预防措施:1. 教育培训: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经济压力大的问题。

同时,加强法律、道德教育,提高农民工对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表达能力。

2. 社会支持: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支持,减少农民工的边缘化现象。

加强组织和社区建设,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3. 治安防控:加强对农民工聚集区的治安巡逻和管控,加强对传销、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的应用在犯罪研究领域,社会控制理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试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违反社会规范并从事犯罪活动,而其他人则适应并遵守这些规范。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是影响犯罪行为的核心因素。

首先,社会控制理论强调了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通过正确的社会化过程,个体可以学到道德规范和合理的行为方式,并且愿意遵守这些社会规范。

从小到大,个体在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中接受正规的社会化教育,使他们建立起一种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这样,个体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根据这种意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其次,社会控制理论还强调了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作用。

社会制度是指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规范和制度。

这些制度包括法律法规、政府组织、社会道德和习俗等。

社会制度对个体行为起着明确的约束作用,使个体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能够更好地抵制住引诱,保持自身的行为合法性。

社会制度的存在和有效性可以阻止人们从事犯罪行为,从而减少犯罪率。

此外,社会控制理论还强调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可能会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个个体如果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例如和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和亲密的关系,那么他就会受到社会关系的约束,更不容易从事犯罪活动。

因为他更加清楚自己的犯罪行为将给自身和他人带来的伤害,不愿意主动违背社会规范。

然而,社会控制理论并不是对犯罪行为的唯一解释。

其他一些因素,如经济因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也会对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社会控制理论在研究犯罪行为时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视角,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

总之,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社会化、社会制度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发展过程,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犯罪预防和打击政策。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泛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控制;狭义的社会控制,特指对偏离行为或越轨行为的控制。

它可以协调社会运行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修正他们的运行轨道,控制他们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率,使之功能耦合、结构协调、相互配套、尽量使各社会运行系统同步运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早期的社会控制理论美国社会学家 E.A.罗斯在1901年出版的《社会控制》一书中首次从社会学意义上使用社会控制一词。

在他看来,社会控制是指社会对人的动物本性的控制,限制人们发生不利于社会的行为。

他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存在一种“自然秩序”,包括同情心、互助性和正义感3个组成部分。

人性的这些“自然秩序”成分,使人类社会能处于自然秩序的状态,人人互相同情、互相帮助、互相约束,自行调节个人的行为,避免出现因人与人的争夺、战争引起的社会混乱。

但是,罗斯为美国社会设想的这种“自然状态”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所否定。

在现代的美国社会,初级群体和社区迅速解体,人们不得不生活在完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交往的“匿名度”大为提高,人性中的“自然秩序”难以再对人的行为起约束作用,离轨、犯罪等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所以,罗斯认为必须用社会控制这种新的机制来维持社会秩序,即社会对个人或集团的行为进行约束。

他还认为,舆论、法律、信仰、社会暗示、宗教、个人理想、礼仪、艺术乃至社会评价等等,都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是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必要措施。

60年代以前,罗斯的社会控制理论曾在美国风行一时。

此后,社会控制的理论不断得到修正和充实。

有的学者认为,把社会控制仅仅归结为控制人的动物本性,带有根本性的偏差,它否定了人的社会性,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问题。

编辑本段社会控制的基本特点主要有:①从社会控制的本质来看,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超个人性。

社会控制的集中性,是指社会控制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特定社会组织的利益和意志,不管它具有什么具体内容和采取什么具体手段,都服务于社会组织的总体利益和最高意志。

从社会控制理论出发分析青少年犯罪

从社会控制理论出发分析青少年犯罪

从社会控制理论出发分析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作為祖国的希望,一直都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然而青少年犯罪问题却俨然成为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对青少年犯罪的防治显得尤为迫切,而社会控制理论作为历来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重要范式,与我国的国情情有很大的契合之处,因此本文通过对社会控制论的经典理论内容的简要分析和评价,从而为探索青少年犯罪的合理应对之道提供相关启示。

标签:青少年犯罪;社会控制理论;赫希;原因;预防根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发布的《2013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发展趋势,犯罪年龄以14-16岁居多。

经过综合分析,大多数学者认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形态,呈现出团伙化、低龄化、无业化、低学历化、严重暴力化的特点。

可见,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社会控制理论的概述社会控制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犯罪人,犯罪行为是社会控制减弱或者崩溃的产物。

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论和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等包含这样的观点。

而美国犯罪社会学家特拉维斯·赫希作为社会控制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观点最经典,和我国的国情契合度极高,最有研究意义。

他认为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当这种联系薄弱时,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

我们可以发现,赫希的社会控制论不是像许多犯罪理论一样从“人为什么要犯罪?”而出发,而是认为“人为什么不犯罪?”才是犯罪社会学家所要探讨的问题。

而人之所以不犯罪的原因,是外在环境控制的结果。

即人社会化的过程中,人和社会建立的社会纽带是防止一个人去犯罪的重要原因。

而社会纽带主要有四项:1.依附2.奉献3.卷入4.信仰。

下面本文将从这四方面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二.从赫希的经典社会控制理论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依恋依恋应该是最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这也正是我将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当作出发点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最主要的原因。

社会控制理论及其意义

社会控制理论及其意义

社会控制理论及其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社会控制的理解逐渐深入。

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而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又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

本文将分享社会控制理论及其意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

一、社会控制理论的起源及概念社会控制理论是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简单来说,社会控制是指一种对人类行为的管理和影响,这个过程包括行为的规范、引导和监督。

社会控制理论始于20世纪初的心理学和人类学,主要关注社会发展的本质与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社会控制的概念最初提出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

当时的社会控制理论主要探讨社会规范、社会交流、社会变革等方面,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研究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以推导出相应的治理方法。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社会控制的理论也不断地演变和升级。

二、社会控制理论的分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控制理论逐渐演变为多种形式。

这里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 社会规范和文化控制社会规范和文化控制是最基础的社会控制形式。

它通过社会规范和文化等来规范和影响人类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例如,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社会机构在社会规范和文化制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社会舆论和信息控制社会舆论和信息控制是一种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社会舆论是公众对一件事情的共同意见,是一种民意的表现。

而信息控制是指对社会信息的监管和管理,防止社会不良信息传播、引导社会思想、保护社会稳定。

政府、媒体、技术公司等都是社会舆论和信息控制的核心力量。

3. 社会制度和法律控制社会制度和法律控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控制形式。

社会制度和法律控制是一种利用法律、法规等手段来规范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措施。

政府、司法机构、公安机关等是实现社会制度和法律控制的重要机构。

三、社会控制理论的意义社会控制理论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
这一理论倾向相信人性本善:
人类的天性主要成分为“天使”:有爱心, 关怀他人,有秩序,无私
有的学者稍退一步,提出人性至少是“无 邪”的
不良行为是对人天性的背反,因此其产生 需要解释原因 犯罪生物学:遗传异变改变人性 犯罪心理学(弗洛伊德传统):内在 需要之压抑与扭曲改变人性 社会学习理论:与不良影响源接触改 变人性
么?为什么?
24
4
2014/12/20
水平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阶罚与服从为定向
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 满足需要为准则 以人际和谐为准也称 为“好孩子”取向
以法律和秩序为准则
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 准则
以普通的伦理原则为 准则
不该偷的理由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 来,受到惩罚
• 在现实中,低程度的自我控制和对犯罪行为的倾向很可能 就是同一个东西。换句话说此理论有同义反复和循环论证 的逻辑谬误 (Akers,1991)。
17
控制理论的心理学解读
18
3
2014/12/20
低自我控制的实质是什么?
6个不同的低自我控制维度 Grasmick et al. (1993):
(1) 冲动性 (impulsivity):倾向于对当前环境做出直接反应而不追求延迟的 满足,不擅考虑行为之长期后果(认知能力要素)
14
自我控制理论
• 人们的服从性是通过家长的有 效的对行为的自我控制的教养 中建立的
• 其它的社会机构,诸如学校, 教堂,或者社区也有教育的功 能。但是他们的这种功能没有 家长的教养作用这么有效。
• 家长对儿童自我控制培养的重 要性不是基于所谓“血缘”或 “生理”原因,而是为儿童成 长环境的社会化设定所决定: – 儿童接受自我控制训练的最关 键时期正好是家长对儿童影响 最集中地时期

什么是社会控制理论?

什么是社会控制理论?

什么是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社会中的控制机制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在社会中,所有的行为都受到某种形式的控制,这种控制是隐性的,几乎无法察觉。

社会控制理论在现代的社会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有效控制社会犯罪、促进公共文明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有关社会控制理论的几点分析:1.人类社会控制的来源社会控制是指人类社会中一种通过正式、非正式机构和社会强迫力量等手段对人们行为的有序和制约。

人类社会控制的来源包括了社会规范、习俗、道德规范、法律、权力机构、宗教、教育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都对社会控制形成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社会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的主要驱动力。

2.社会控制机制的分类社会控制机制可以分为极端类型和非极端类型两种机制。

极端类型包括暴力和威胁等方式对人们进行控制。

此外,非极端类型包括社会规范、社会习俗、文化价值、激励机制、道德压力等手段。

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控制机制深入到我们的骨髓和灵魂中,渗透到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中。

3.社会控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社会控制理论认为,社会中的控制机制并不停留在表层,而是渗透到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中。

社会控制机制通过深入人们内心的方式,对个体的价值观、参照群体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4.社会控制的优缺点社会控制是社会维持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

“红绿灯”、“交通标志”、法律法规等控制机制在保护公共秩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控制机制对个体能力和自主性的限制,在人类社会的协调与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社会学家们认为,应在合理使用控制手段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促进个体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个体的潜能,促进社会的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

总结:社会控制理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行为控制方式,控制机制有政治、文化、的多个方面。

社会控制对于维持社会秩序、促进公共文明有着重要作用,但过度的社会控制可能对个体的能力和自主性构成一定制约。

从社会控制理论看青少年犯罪预防

从社会控制理论看青少年犯罪预防

从社会控制理论看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人性先天是善的,当人没有行善时,就要靠君子来教化,在教化失效时,就得靠政治权力来强制。

在人性善的基础上,道德的作用被放大,人治变得正当化、合理化。

而西方文化,特别是基督教的教义,总体上主张人性是恶的,为了抑制恶,就要靠社会规范。

在对人性的善恶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认识,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犯罪理论。

一、社会控制理论概述社会控制理论就是以人性恶为基础产生发展起来的。

社会控制论者认为人性本是恶的,如果放任人的欲望自行发展,个人无止境的欲望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瓦解。

为避免这一现象,社会应当利用社会规范、舆论、道德等对社会成员发挥其控制力。

在一个正常运行的社会里,由于社会监督的作用,社会成员能够尽量抑制恶的发生。

但是如果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感到”就像生活环境发生了变迁一样,约束人们需求的标准不再相同,旧的标准崩溃了,新的标准还不能马上建立起来”,由于社会监督的削弱,社会成员都变得自私利己,社会就会处于一种无力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造成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不断增长。

虽然社会控制理论有各种表述, 但综合而言, 其精髓在于, 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 人性中具有进行犯罪行为的动机; 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 但若机会允许,人人都会发生犯罪行为; 犯罪的发生是犯罪行为的冲动与阻止它的社会控制或身体控制之间不平衡的结果。

(一)社会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

他强调个人的犯罪行为取决于社会控制因素的强弱。

他指出,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由于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抑制。

外在社会控制是指诸如学校、家庭、教会等社会力量的作用。

如果一个社会中这种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或消失,犯罪就会不受约束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赫希的理论中, 这种社会对个人的控制是通过一些因素起着作用的,这些因素又被赫希称为”社会纽带”。

当社会联系的纽带足够强大时,个人就无法自由自在地违反规则, 从而有助于维持社会控制和遵从; 如果社会联系的纽带薄弱时, 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和越轨就会发生。

社会控制理论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

社会控制理论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

社会控制理论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4 论文结构安排 (5)二、社会控制理论概述 (7)2.1 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 (8)2.2 社会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9)2.3 社会控制理论在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中的应用 (10)三、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12)3.1 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 (14)3.2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14)3.3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15)3.3.1 家庭因素 (16)3.3.2 学校因素 (17)3.3.3 社会环境因素 (18)3.3.4 个体因素 (20)四、社会控制理论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对策 (21)4.1 加强家庭监护与教育 (22)4.2 完善学校教育与管理 (24)4.3 强化社会支持与服务体系 (25)4.4 推进法治建设与司法保护 (27)4.5 增强社会参与与综合治理能力 (28)五、结论与展望 (29)5.1 研究结论 (30)5.2 政策建议与实践意义 (31)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33)一、内容概述社会控制理论自20世纪以来,在社会学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以及预防犯罪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特别是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上,社会控制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严重损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构成了潜在威胁。

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复杂性,并为制定有效的防控对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在当前的社会控制理论框架下,未成年人犯罪被视为一种社会失范现象。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预防与治理中的运用与发展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预防与治理中的运用与发展

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预防与治理中的运用与发展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令人痛心,更对社会秩序和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理犯罪是一个全社会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社会控制理论在这一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社会控制理论是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一种理论,其主要思想是人们为了遵守社会规范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控制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正式的包括法律制度和刑罚体系,非正式的则包括社会习惯、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群体影响等。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越是能够成功地控制社会的各种机制和手段,犯罪率就会越低。

在犯罪预防和治理方面,社会控制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提出了“预防优于治疗”的观点,即在犯罪未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比纠正犯罪更为重要和有效。

这种观点为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的方向提供了指导。

同时,社会控制理论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如通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手段进行人格修养和道德教育,提高个人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这些都能够减少人们犯罪的倾向。

除了这些基本的思想和策略之外,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预防和治理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例如,在犯罪环境中人们对社会规范的遵守程度对犯罪率有一定的影响,社会学家们发现,在某些社区里,由于社会习惯和群体压力的作用,居民们对社会规范更为遵守和认同,因此犯罪率普遍较低。

这种情况启示我们,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区环境,让人们情愿遵守社会规范,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此外,社会控制理论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比如,在美国政府颁布的刑法中,社会控制理论对法律的制定和罪犯的惩处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社会控制理论还为相关学者提供了一种探讨犯罪心理和机制的思路。

通过了解犯罪行为与个性及环境等因素的关系,进一步预防和治理犯罪。

总之,社会控制理论在犯罪预防和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它不仅为犯罪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思路。

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及其实践问题

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及其实践问题

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及其实践问题社会控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它不仅是社会维持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控制的概念入手,介绍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讨论其实践问题,最后探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控制的概念社会控制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规范行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它既包括非正式控制,如社会道德约束、习惯规范、社会期望等,也包括正式控制,如法律制度、行政管理、警察执法等。

在社会控制中,正式控制是最直接和明显的手段,社会的各种机构和组织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控制中来。

二、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1、社会控制的功能理论社会控制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控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规范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它包括两个方面,即预防性社会控制和惩罚性社会控制。

预防性社会控制是指通过行为规范和社会教育等手段来预防不利社会事件的发生;惩罚性社会控制是指通过惩罚手段来消除不良社会事件和行为。

2、相对权力理论相对权力理论认为,社会控制是一种权力运用方式,在社会控制过程中,具有权力的一方会将其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达到制约和掌控的目的。

权力的相对性体现在社会控制的两个方面,即权力与无权力之间的对比和相对权力的对比。

相对权力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其将社会控制等同于权力运用,忽略了法律和道德约束对社会控制的制约作用。

3、社会控制的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认为,个人的自由和自治是社会控制的重要目标,社会应该通过正当手段来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限制和侵害他们的自由。

这种理论主张个人权利优先于社会权利,以自由和公正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体系。

然而,自由主义理论有时候过于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忽视社会的共同利益和稳定。

三、社会控制的实践问题社会控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必要手段,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权利的冲突社会控制的权利往往涉及到个人权利,这种权利的冲突经常发生。

例如,警方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对市民进行身体搜查可能会侵犯个人权利。

实用主义犯罪学三大理论之——社会控制理论

实用主义犯罪学三大理论之——社会控制理论

实用主义犯罪学三大理论之——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理论是1950~70年代流行的一种犯罪学理论,主要在解释青少年犯罪的形成。

是二十世纪美国犯罪学三大理论之一(其他两者是差别接触理论和紧张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是多人相继完成的理论,依时间先后主要由亚伯·J·莱斯的“遏止理论”,瓦特·C·雷克利斯(英语:Walter C. Reckless)的“控制理论”(英语:containment theory),以及特拉维斯·赫胥(英语:Travis Hirschi)的“社会键理论”(英语:social bond theory)所完备。

由于赫胥于学界持续活跃到21世纪初,所以提起社会控制理论时大多是指他的版本。

社会控制理论的出发点是:犯罪人是社会中的少数,因此若要处理犯罪问题,与其解释“人为什么犯罪”的问题,不如去解释“(大多数)人为什么不犯罪”。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大部分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因为其内心或外部有良好的控制因素。

理解社会控制理论,还需要了解下面几个概念。

•遏止理论雷克利斯(英语:Walter Cade Reckless)于1961年提出“遏止理论”(英语:containment theory),他认为个人及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吸引力,会将人推向及拉向罪案,因此需要人需要自我控制能力及社会控制来遏止个人的犯罪倾向。

内在和外在吸引力:内在和外在吸引力包括一切愤怒、冲动及忧虑等负面情绪的内在推力,这推力会使人失去理智及判断是非的能力;歧视、贫穷及失业等外在推力;及负面朋辈影响、社会风气的外在拉力。

内在自我控制:内在自我控制包括自我形象、个人奋斗目标、不利环境的容忍程度及规范的内化,当以上项目的程度较高时,便可以有效阻止个人犯罪。

外在控制:外在控制所指的是一切社会的规范和法律,完善的外在控制能对个人设限一种限制。

•社会键理论赫胥(Travis Hirschi)于1969年提出“社会键理论”(英语:social bond theory,又译为:“社会联系理论”),他认为人与动物行为无异,天生具有犯罪的倾向,因此人需要社会键,又称社会联系(social bond)来减少人犯罪的倾向。

社会控制论

社会控制论
该法特别强调采用二阶控制论的方法,强调正反馈和动态。它是自反的、依赖于文本和观察者,并不忽略环 境,强调系统的自驾驭的主体能适应环境。不足之处是忽略对系统结构的。
②社会自繁殖研究法
德国社会学家N.鲁曼(Luhman)的自繁殖理论研究法与盖叶尔和佐文研究法较为接近。它们共同强调自反性、 二阶控制论和依赖于观察者的系统分析。差异是鲁曼的理论强调结构、注重功能和环境分析。
1975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控制论与系统大会上,罗马尼亚控制论专家内戈伊策提出退馈原理。 他1978年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控制论与系统大会上,社会控制论正式定名,作为一个学科而诞生。
主研究方法
基于两论研究 法
复杂性研究法
强调了控制论和一般系统论的应用,具有四个研究方向:
①盖叶尔和佐文研究法
①复杂社会络分析法
复杂社会络分析法研究诸如互联、全球疾病和合作互动这样大型、复杂络的动态问题。通过采用社会络分析、 基于主体的模型化、理论物理以及近代数学中的关键概念和方法。
②计算社会学研究法
社会仿真和数据挖掘这两个研究焦点,组成计算社会学(computational sociology)。社会仿真利用计算 机来创立人工实验室以研究复杂社会系统。而书记挖掘利用机器智能在大型、复杂真实世界数据库中来搜寻社会 关系的非平凡模式。计算社会学的变种是仿社学(socionics)。
社会控制论
用控制论方法研究社会系统的学科
01 简述
目录
02 发展历史
03 主要研究方法
04 退馈
05 模型
06 特点
社会控制论(sociocybernetics),即用控制论方法研究社会系统的学科,是控制论的一个分支。社会是在 人脑创造性信息选择条件下构成的高级自组织系统。一些社会系统表面上好像是没有目的的,但它可以通过社会 选择来寻求自己的目的。在社会系统中存在着自学习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社会转型的负面效应
在我国转型期,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社会分化加速,社会控制弱化凸显。社会转型使社会控制机制也处于新旧交替和转换的过程中,新旧两种控制模式还会在一定时期内并存,从而引起磨擦与冲突,使社会许多领域出现了“控制失灵”。我国处在深刻社会转型期,受到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等趋势与思潮的猛烈冲击,加上经济结构的急剧变革和改组,它既使得潜在旧结构中的社会矛盾得以充分暴露,不但造成新的社会运行失衡,传统权威的丧失,而且法律制度的构建滞后于社会变迁,社会道德呈无序状态,体制改革滞后使政策执行发生阻滞,社会舆论控制十分乏力。这样,以往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减弱,但新的调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而且转型期社会中所发生的社会规范、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们新旧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人们价值观念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导致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而且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制度缺陷和漏洞,党风和社会风气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根本好转,这种“社会失调”对青少年犯罪起加速和催化作用。
3、教育教学改革的冲击
因为大学生是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的主体,大学生的犯罪也占青少年犯罪的绝大部分。威廉曾称逃学是“犯罪的温床”。根据赫利的调查,58%的犯罪青年是逃过学的。[7] [P670]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 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大学牛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 25%,而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7%。[8]近几年教育发展突飞猛进,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这些改革受益最大当属青少年,但教育活动中的缺陷也给一些青少年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一方面给青少年造成社会压力,另一方面也使得青少年社会化严重缺陷:
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ies)历来是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重要范式。正如帕森斯所言:“秩序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规范的控制才能实现。”[4]控制理论基本理论假设就是,驱使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进行犯罪行为的动机,是每个社会成员人性的一部分,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社会潜在的犯罪人;如果社会成员恣意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必然走向犯罪;人们之所以犯罪,是由于抑制或控制其不犯罪的资源力量薄弱造成。在众多的犯罪社会学理论流派中,社会控制理论的发展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相伴相随,尝试对控制理论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理论的整合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犯罪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控制理论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究由来已久。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控制理论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
将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与美国做一深入对比研究,不难发现,在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中存在引发青少年犯罪的独特变量。我国在“移植”西方控制理论时,要注意与中国社会引发青少年犯罪的特殊变量相“整合”。从控制理论维度将这些特殊变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
1、腐朽思想文化的罪孽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截然不同的是,我国是一个“后发”国家,而且深受几千年腐朽的封建思想文化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加之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残余根深蒂固等因素严重地冲击着社会主义市场,使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的渗透和传播,导致不良文化泛滥,暴力、色情、恐怖的电影、电视、录像、图书刊物等充斥媒体和市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诱发和加剧了青少年犯罪。西方的价值观念、暴力凶杀、淫秽书刊、腐朽没落的封建迷信,以及超出国家容许之外的宗教活动的影响表现尤为突出。作为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青少年由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心理发展还处于“第二断乳期”,对客观世界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政治上尚不成熟,所以“个人控制”(personal controls)不强。这里所谓个人控制就是青少年控制自己不用与社会规范和准则相冲突的方式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他们对通俗流行的、刺激性和娱乐性强的感觉型文化狂热地追求,而对知识性的正统的“严肃的文化”兴趣索然;他们追求潇洒,但又往往以花钱大手大脚,做事懒懒散散、衣着时髦新潮为潇洒;各种因看黄色录像、光盘和因凶杀、堕落等而导致犯罪,受到法律、法纪处分。这种消极腐朽的思想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造成极大的罪孽,青少年自我控制出现乏力,内部推力也呈现消极倾向,对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对此,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朽青年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
而社会控制理论是与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相伴而生的,是随着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深入而逐渐展开、发展起来并逐步完善的,一部完整的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的探索史。比利、赖斯、托比、奈、雷克利斯、赫希都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做过专门研究,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5] [695-714]1945年,比利在论文《关于犯罪和少年犯罪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对原因论的一种贡献》中指出“人们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人类有许多先天特质(native traits)或原始倾向(original tendency),当人无法控制它们或者任其自由表现时,它们就会对同一社会中其他人的福利造成危害,”并认为,削弱社会控制的因素和削弱自我控制的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两类原因。赖斯在1951年发表的论文《作为个人和社会控制失败的少年犯罪》中,研究了与控制理论有关的许多少年犯罪因素。后来,托比提出“遵从奖赏”概念,并用来解释青少年犯罪,认为所有的青少年多会被引诱去犯罪。以家庭社会学研究著称于世的奈提到,家庭尤其是破坏家庭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而雷克利斯也一直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讨作为其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并运用“外部压力或拉力”(outer pressures or pull),又称“社会压力或拉力”(social pressures or pull)和“外部遏制”(external containment)、“内部遏制”(inner containment)、“内部推力”(inner push)等四个因素解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赫希更是如此,他因其最重要的著作《少年犯罪的原因》而蛮声犯罪社会学研究领域。其核心思想就是,少年犯罪是个人与传统社会的联系薄弱或破裂的结果。赫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控制犯罪的论述,被称为”社会约束理论.这一理论在犯罪社会学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并且是在犯罪学理论中经常被讨论和测试的理论。[6]
这些关于控制理论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美国本土的经验研究,带有浓烈的美国气息,如赖斯的“自我描述性控制理论”(the self-described control theories)就是在对美国1110名11-17岁的白人男性少年缓刑者的法庭正式记录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这些理论成果中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可以“移植”,但也只是提供了解释青少年犯罪原因的一般范畴,还必须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控制理论的“本土化”,随着时空条件的转换,控制理论也获得了更多的丰富的延展元素。因此,还要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分析带有“本土特色”的特殊的解释变量,才能全面而合理的解释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为我国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提供政策参考。二、从控制理论看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殊变量
在教育实践中,很多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调整意识不够,上了大学后不知该干什么,生活目标不明确,许多人因此“无所事事”;现代传播媒介的普及削弱了教育系统的隔离功能,传统的过滤性教育不复存在。有的大学生特别是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留念家庭,想念家人,这些都可能成为压抑情绪的起因。而且,随着开放性教育、个性化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目标等一系列教育新理念,在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给学生心理造成外部压力。而且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招生就业制度也发生变化。招生规模空前扩大使学生在学习的目的和动机上产生偏差,学生素质差异拉大让高分学生容易产生失落,低分学生则容易导致自卑。学生缴费上学制度是一柄“双刃剑”,它虽然是改革的必由之路,但与此同时,它既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肩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自卑情绪,在生活、行为、思想、情感上感到十分压抑,对前途和理想丧失信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世情绪。就业制度改革后,虽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十分明确,但就业市场的培育和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出现一些与市场原则相悖的不公平现象,“人情”,“关系”等“非实力”因素在就业中起很大作用,这使得大学生自我控制出现无力。[9]而且,为了适应弹性学制、学分制、后勤社会化等改革措施,学校管理模式将走向社区化、市场化、多样化,学生在时间、空间上的自由度都空前增大,外来的或是自产的影视、书籍、报刊等不加甄别地大肆宣扬暴力、黄色、黑社会等不良形象、不良观念,一些酒吧、“网吧”、游戏厅、“洗脚屋”在学校周边比比皆是,其经营者为了谋利而泯灭良知,使自己经营的地方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场所。
一、“控制理论”的简要回顾
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随着犯罪问题的凸显,在世界上特别是美国涌现了大量从事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和理论流派。那么,怎样对这些人物和流派加以归类并归入控制理论范畴就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些中外学者对此纷纷展开研究。
综观现代西方犯罪学史,对“控制理论”的归类研究大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控制理论只包括雷克利斯(Walter C.Reckless)和赫希(Travis Hirschi)的理论,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代表人物是艾克斯(Ronald L.Akers);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控制理论包括雷克利斯和艾森克(Hans J.Eysenck)的理论,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内特勒(Gwinn Nettler)和美国当代犯罪学西格尔(Larry J.Siegel);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控制理论应当包括比利(Arthur L.Beeley)、赫希、赖斯(Albert Reiss)、托比(Jockson Toby)、奈(F.Ivan Nye)、雷克利斯等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包括赫希、佩尔弗雷(Wallian V.Pelfrey)等人;我国著名犯罪学家吴宗宪在《西方犯罪学史》一书中也表达了与赫希和佩尔弗雷基本一致的意见。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因为它考虑到了理论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与逻辑连续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