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数学应用题及几何证明题专题讲座
最新-河北省2018年中考数学讲座 2018年中考试题评析 精品

2018年河北省中考数学试题评析一、整体评述今年数学试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在全面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关注对数学活动过程和活动经验的考查,加强了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与应用.试题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题目起点较低,难度分布合理有序,陈述准确,表达简洁、规范,图文制作精良.试题之间相互间具有一定的校正随机测量误差功能.题目的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既着眼于熟悉的题型和在此基础上的演变,又着眼于情景的创新,而且注意根据考查目标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这都有利于考生稳定发挥其真实的数学水平,对于改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二、试题特点1.突出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直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数学核心内容的考查,加强了知识的有效整合,提高了试卷的概括性和综合性。
例原卷第1题第13题第14题第4题)第16题第19题.评析例1和例2分别直接考查有理数乘法和相反数的概念;例3将数轴和矩形进行巧妙整合,考查学生将边长转化为简单运算的能力,这样既避免了对知识、法则的死记硬背,同时又能够考查学生对所学数轴的灵活运用;例4以平行四边形为素材,借助角平分线直接考查菱形的性质;例5考查的是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意义的理解和运用乘法公式进行整式的化简与求值;例6则是考查解最基本的分式方程的技能,也是我省多年来首次直接考查方程的解法。
以上各题所考查的内容,知识覆盖面大,图形简洁,结论清晰,充分体现试题的基础性,题目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谐统一,这种直接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法有效提高了考查结果的效度和信度.例7.(原卷第21题)评析本题以学生在学校学习活动中常见的英语口语竞赛问题为素材,以双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加一表(表格)的形式交叉呈现数据。
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2018年4月初三数学中考总复习—几何综合题 教学讲座文字稿(无答案)

初三数学中考总复习—几何综合题一、几何综合题特点解证几何综合问题: 就是从逻辑推理和定量计算的角度来探求新的、未知的结论.通俗地讲就是创造条件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综合题是知识、方法、能力综合型试题,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活、能力要求高、突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 纯几何综合题包括:(1)利用圆的知识可以隐含三角形,形成与直角三角形结合的问题,其中包括求线段长、求角度、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以及图形面积问题(不能排除直线形问题);(2)图形变换问题:这是一个独立形成综合题问题的知识点.几何综合题以几何图形的位置,元素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以直线或者圆为支撑点,包括多个知识点,多种解题思想方法,多步骤等特点,多为探讨几何本质:研究平面几何图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性质和不变量,或者变化规律的问题. 二、中考中对此类问题的考查方面:连续运动变化过程中,不变结论或者变化规律的探究;特定状态的定量计算;点的轨迹特征. 三、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变换工具的运用;2.求解工具的运用;3.作图工具的运用; 4.分类讨论的意识;5.轨迹的意识;6.模型的意识; 四、分析什么?怎么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还原图形的生成过程,分步画图; 2.确定每步的结论以及相应的可用的方法; 3.判断图形或图形的元素是否需要移动. 五、举例说明如图,C 为BD 上一点,分别以BC 和CD 为边向同侧作等边ECD ABC ∆∆,,AD 和BE 相交于点M .①探究线段BE 和AD 的数量关系并求∠AMB 的度数.②当ECD ∆绕点C 在平面内转动时,旋转角度为α,则上述结论是否发生变化. ③若BC=4,CD=2,在ECD ∆绕点C 转动时,当∠ACE=30︒时,求AD 的长. ABDEACDEMC举一反三:1. 已知:在△ABC 中,∠ABC =90°,AB =BC ,点D 为射线BC 上一动点(点D 不与B 、C 重合).连接AD,做AF ⊥AD,CF ⊥BC.(1)如图1,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完成作图,并证明:AD=AF ;(2)如图2,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其它条件不变,则原来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并探究:CF 、BC 、BD 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并给出证明;(3)如图3,已知AB =4,当D 在BC 延长线上时,其它条件不变,连接DF,将△ADF 沿DF 翻折,点A 的对应点为E,连接BF,当∠EBD =30°时,求CD 的长.六、指导学生研究问题(2010海淀一模)已知:△AOB 中,AB=OB=2,△AOB 中,CD=OC=3, ∠ABO=∠DCO. 连接AD,BC ,点M,N,P 分别为OA,OD,BC 的中点.图1 图2(1) 如图1,若A,O,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O=60°,则△PMN 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此时AD BC=________;(2) 如图2,若A,O,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ABO=2α,证明PMN BAO △∽△,并计算ADBC的值(用含α的式子表示); (3) 在图2中,固定△AOB ,将△COD 绕点O 旋转,直接写出PM 的最大值. 图1 AC AB DFEC AB DF图3图2七、中考题解析1. 在ABC △中,BA BC BAC =∠=α,,M 是AC 的中点,P 是线段BM 上的动点,将线段PA 绕点P 顺时针旋转2α得到线段PQ 。
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讲座: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三讲几何探究问题

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讲座: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三讲几何探究问题第一篇: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讲座: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三讲几何探究问题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三讲几何探究问题【专题分析】几何探究问题主要涉及利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相关的探索与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综合探索与证明以及几何动态问题等.这是中考对几何推理与证明能力考查的必然体现,重在提高学生对图形及性质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解题时应注意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的结合.全国各地的中考数学试题都把几何探究问题作为中考的压轴题之一【知识归纳】几何探究问题是中考必考题型,考查知识全面,综合性强,它把几何知识与代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重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如折叠类型、探究型、开放型、运动型、情境型等,背景鲜活,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在考查考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建模能力,力求引导考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推理、判断等来确定所需求的结论、条件或方法,因而解题的策略是将其转化为封闭性问题.常用的解题策略: 1.找特征或模型:如中点、特殊角、折叠、相似结构、三线合一、三角形面积等;2.找思路:借助问与问之间的联系,寻找条件和思路;3.照搬:照搬前一问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如照搬字母、照搬辅助线、照搬全等、照搬相似等;4.找结构:寻找不变的结构,利用不变结构的特征解决问题.常见的不变结构及方法:有直角,作垂线,找全等或相似;有中点,作倍长,通过全等转移边和角;有平行,找相似,转比例.【题型解析】题型1: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探究例题:(2017浙江衢州)问题背景如图1,在正方形ABCD的内部,作∠DAE=∠ABF=∠BCG=∠CDH,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易得△DAE≌△ABF≌△BCG≌△CDH,从而得到四边形EFGH是正方形.类比探究如图2,在正△ABC的内部,作∠BAD=∠CBE=∠ACF,AD,BE,CF两两相交于D,E,F三点(D,E,F三点不重合)(1)△ABD,△BCE,△CAF是否全等?如果是,请选择其中一对进行证明.(2)△DEF是否为正三角形?请说明理由.(3)进一步探究发现,△ABD的三边存在一定的等量关系,设BD=a,AD=b,AB=c,请探索a,b,c满足的等量关系.【考点】LO:四边形综合题.【分析】(1)由正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AB=∠ABC=∠BCA=60°,AB=BC,证出∠ABD=∠BCE,由ASA证明△ABD≌△BCE即可;(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B=∠BEC=∠CFA,证出∠FDE=∠DEF=∠EFD,即可得出结论;(3)作AG⊥BD于G,由正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G=60°,在Rt△ADG中,DG=b,AG=b,在Rt△ABG中,由勾股定理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ABD≌△BCE≌△CAF;理由如下:∵△ABC是正三角形,∴∠CAB=∠ABC=∠BCA=60°,AB=BC,∵∠ABD=∠ABC ﹣∠2,∠BCE=∠ACB﹣∠3,∠2=∠3,∴∠ABD=∠BCE,在△ABD和△BCE中,∴△ABD≌△BCE(ASA);(2)△DEF是正三角形;理由如下:∵△ABD≌△BCE≌△CAF,∴∠ADB=∠BEC=∠CFA,∴∠FDE=∠DEF=∠EFD,∴△DEF是正三角形;(3)作AG⊥BD于G,如图所示:∵△DEF是正三角形,∴∠ADG=60°,在Rt△ADG中,DG=b,AG=b,b)2,在Rt△ABG中,c2=(a+∴c2=a2+ab+b2.b)2+(题型2:与相似三角形有关的探究例题:(2017湖南岳阳)问题背景:已知∠EDF的顶点D在△ABC 的边AB所在直线上(不与A,B重合),DE交AC所在直线于点M,DF交BC所在直线于点N,记△ADM的面积为S1,△BND的面积为S2.(1)初步尝试:如图①,当△ABC是等边三角形,AB=6,∠EDF=∠A,且DE∥BC,AD=2时,则S1S2= 12 ;(2)类比探究:在(1)的条件下,先将点D沿AB平移,使AD=4,再将∠EDF绕点D旋转至如图②所示位置,求S1S2的值;(3)延伸拓展:当△ABC是等腰三角形时,设∠B=∠A=∠EDF=α.(Ⅰ)如图③,当点D在线段AB上运动时,设AD=a,BD=b,求S1S2的表达式(结果用a,b和α的三角函数表示).(Ⅱ)如图④,当点D在BA的延长线上运动时,设AD=a,BD=b,直接写出S1S2的表达式,不必写出解答过程.【分析】(1)首先证明△ADM,△BDN都是等边三角形,可得S1=(4)2=4,由此即可解决问题;22=,S2=(2)如图2中,设AM=x,BN=y.首先证明△AMD∽△BDN,可得=,推出xy=8,由S1=ADAMsin60°=xy=xy=12;x,S2=DBsin60°==,推出y,可得S1S2=(3)Ⅰ如图3中,设AM=x,BN=y,同法可证△AMD∽△BDN,可得xy=ab,由S1=2ADAMsinα=axsinα,S2=DBBNsinα=bysinα,可得S1S2=(ab)sin2α.(Ⅱ)结论不变,证明方法类似;【解答】解:(1)如图1中,∵△ABC是等边三角形,∴AB=CB=AC=6,∠A=∠B=60°,∵DE∥BC,∠EDF=60°,∴∠BND=∠EDF=60°,∴∠BDN=∠ADM=60°,∴△ADM,△BDN都是等边三角形,∴S1=22=,S2=(4)2=4,∴S1S2=12,故答案为12.(2)如图2中,设AM=x,BN=y.∵∠MDB=∠MDN+∠NDB=∠A+∠AMD,∠MDN=∠A,∴∠AMD=∠NDB,∵∠A=∠B,∴△AMD∽△BDN,∴=,∴=,∴xy=8,∵S1=ADAMsin60°=∴S1S2=xx,S2=DBsin60°=y,y=xy=12.(3)Ⅰ如图3中,设AM=x,BN=y,同法可证△AMD∽△BDN,可得xy=ab,∵S1=ADAMsinα=axsinα,S2=DBBNsinα=bysinα,∴S1S2=(ab)2sin2α.Ⅱ如图4中,设AM=x,BN=y,同法可证△AMD∽△BDN,可得xy=ab,∵S1=ADAMsinα=axsinα,S2=DBBNsinα=bysinα,∴S1S2=(ab)2sin2α.方法指导:考查几何变换综合题、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题型3:与全等和相似三角形有关的探究例题:如图示,正方形ABCD的顶点A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EF的斜边EF上,EF与BC相交于点G,连接CF.①求证:△DAE≌△DCF;②求证:△ABG∽△CFG.【考点】S8:相似三角形的判定;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W:等腰直角三角形;LE:正方形的性质.【分析】①由正方形ABCD与等腰直角三角形DEF,得到两对边相等,一对直角相等,利用SAS即可得证;②由第一问的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根据等量代换得到∠BAG=∠BCF,再由对顶角相等,利用两对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即可得证.【解答】证明:①∵正方形ABCD,等腰直角三角形EDF,∴∠ADC=∠EDF=90°,AD=CD,DE=DF,∴∠ADE+∠ADF=∠ADF+∠CDF,∴∠ADE=∠CDF,在△ADE和△CDF 中,∴△ADE≌△CDF;②延长BA到M,交ED于点M,∵△ADE≌△CDF,∴∠EAD=∠FCD,即∠EAM+∠MAD=∠BCD+∠BCF,∵∠MAD=∠BCD=90°,∴∠EAM=∠BCF,∵∠EAM=∠BAG,∴∠BAG=∠BCF,∵∠AGB=∠CGF,∴△ABG∽△CFG.【提升训练】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D于点E,交CB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AF,BE.(1)求证:△AGE≌△BGF;(2)试判断四边形AFB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考点】L5:平行四边形的性质;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G: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分析】(1)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D∥BC,得出∠AEG=∠BFG,由AAS证明△AGE≌△BGF即可;(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E=BF,由AD∥BC,证出四边形AFBE是平行四边形,再根据EF⊥AB,即可得出结论.【解答】(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AEG=∠BFG,∵EF垂直平分AB,∴AG=BG,在△AGEH和△BGF中,∴△AGE≌△BGF(AAS);(2)解:四边形AFBE是菱形,理由如下:∵△AGE≌△BGF,∴AE=BF,∵AD∥BC,∴四边形AFBE是平行四边形,又∵EF⊥AB,∴四边形AFBE是菱形.2.(2017山东烟台)【操作发现】(1)如图1,△ABC为等边三角形,现将三角板中的60°角与∠ACB重合,再将三角板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大于0°且小于30°),旋转后三角板的一直角边与AB交于点D,在三角板斜边上取一点F,使CF=CD,线段AB上取点E,使∠DCE=30°,连接AF,EF.①求∠EAF的度数;②DE与EF相等吗?请说明理由;【类比探究】(2)如图2,△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先将三角板的90°角与∠ACB重合,再将三角板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角大于0°且小于45°),旋转后三角板的一直角边与AB交于点D,在三角板另一直角边上取一点F,使CF=CD,线段AB上取点E,使∠DCE=45°,连接AF,EF,请直接写出探究结果:①求∠EAF的度数;,②线段AE,ED,DB之间的数量关系.【考点】RB:几何变换综合题.【分析】(1)①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BC,∠BAC=∠B=60°,求出∠ACF=∠BCD,证明△ACF≌△BCD,得出∠CAF=∠B=60°,求出∠EAF=∠BAC+∠CAF=120°;②证出∠DCE=∠FCE,由SAS证明△DCE≌△FC E,得出DE=EF即可;(2)①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C=BC,∠BAC=∠B=45°,证出∠ACF=∠BCD,由SAS证明△ACF≌△BCD,得出∠CAF=∠B=45°,AF=DB,求出∠EAF=∠BAC+∠CAF=90°;②证出∠DCE=∠FCE,由SAS证明△DCE≌△FCE,得出DE=EF;在Rt△AEF中,由勾股定理得出AE2+AF2=EF2,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①∵△ABC是等边三角形,∴AC=BC,∠BAC=∠B=60°,∵∠DCF=60°,∴∠ACF=∠BCD,在△A CF和△BCD 中,∴△ACF≌△BCD(SAS),∴∠CAF=∠B=60°,∴∠EAF=∠BAC+∠CAF=120°;②DE=EF;理由如下:∵∠DCF=60°,∠DCE=30°,∴∠FCE=60°﹣30°=30°,∴∠DCE=∠FCE,在△DCE和△FCE中,∴△DCE≌△FCE(SAS),∴DE=EF;,(2)①∵△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AC=BC,∠BAC=∠B=45°,∵∠DCF=90°,∴∠ACF=∠BCD,在△ACF和△BCD中,∴△ACF≌△BCD (SAS),∴∠CAF=∠B=45°,AF=DB,∴∠EAF=∠BAC+∠CAF=90°;②AE2+DB2=DE2,理由如下:∵∠DCF=90°,∠DCE=45°,∴∠FCE=90°﹣45°=45°,∴∠DCE=∠FCE,在△DCE和△FCE中,∴△DCE≌△FCE(SAS),∴DE=EF,在Rt△AEF中,AE2+AF2=EF2,又∵AF=DB,∴AE2+DB2=DE2.3..(2017湖北襄阳)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中线,AC=BC,一个以点D为顶点的45°角绕点D旋转,使角的两边分别与AC、BC的延长线相交,交点分别为点E,F,DF与AC交于点M,DE与BC交于点N.,(1)如图1,若CE=CF,求证:DE=DF;(2)如图2,在∠EDF绕点D旋转的过程中:①探究三条线段AB,CE,C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②若CE=4,CF=2,求DN的长.【考点】RB:几何变换综合题.【分析】(1)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D=∠ACD=45°,∠BCE=∠ACF=90°,于是得到∠DCE=∠DCF=135°,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的结论;(2)①证得△CDF∽△CED,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即CD2=CE•CF,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D=AB,于是得到AB2=4CE•CF;②如图,过D作DG⊥BC于G,于是得到∠DGN=∠ECN=90°,CG=DG,当CE=4,CF=2时,求得CD=2,推出△CEN∽△GDN,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2,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答】(1)证明:∵∠ACB=90°,AC=BC,AD=BD,∴∠BCD=∠ACD=45°,∠BCE=∠ACF=90°,∴∠DCE=∠DCF=135°,在△DCE与△DCF中,∴△DCE≌△DCF,∴DE=DF;(2)解:①∵∠DCF=∠DCE=135°,∴∠CDF+∠F=180°﹣135°=45°,∵∠CDF+∠CDE=45°,∴∠F=∠CDE,∴△CDF∽△CED,∴,即CD2=CE•CF,∵∠ACB=90°,AC=BC,AD=BD,∴CD=AB,∴AB2=4CE•CF;②如图,过D作DG⊥BC于G,则∠DGN=∠ECN=90°,CG=DG,当CE=4,CF=2时,由CD2=CE•CF得CD=2,×sin45°=2,∴在Rt△DCG中,CG=DG=CD•sin∠DCG=2∵∠ECN=∠DGN,∠ENC=∠DNG,∴△CEN∽△GDN,∴=2,∴GN=CG=,∴DN== =.4.(2017浙江义乌)已知△ABC,AB=AC,D为直线BC上一点,E为直线AC上一点,AD=AE,设∠BAD=α,∠CDE=β.(1)如图,若点D在线段BC上,点E在线段AC上.①如果∠ABC=60°,∠ADE=70°,那么α= 20 °,β= 10 °,②求α,β之间的关系式.(2)是否存在不同于以上②中的α,β之间的关系式?若存在,求出这个关系式(求出一个即可);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考点】KY:三角形综合题.【分析】(1)①先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AE,进而求出∠BAD,即可得出结论;②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即可得出结论;(2)①当点E在CA的延长线上,点D在线段BC上,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②当点E在CA的延长线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同(1)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①∵AB=AC,∠ABC=60°,∴∠BAC=60°,∵AD=AE,∠ADE=70°,∴∠DAE=180°﹣2∠ADE=40°,∴α=∠BAD=60°﹣40°=20°,∴∠ADC=∠BAD+∠ABD=60°+20°=80°,∴β=∠CDE=∠ADC﹣∠ADE=10°,故答案为:20,10;②设∠ABC=x,∠AED=y,∴∠ACB=x,∠AED=y,在△DEC中,y=β+x,在△ABD中,α+x=y+β=β+x+β,∴α=2β;(2)①当点E在CA的延长线上,点D在线段BC上,如图1 设∠ABC=x,∠ADE=y,∴∠ACB=x,∠AED=y,在△ABD中,x+α=β﹣y,在△DEC中,x+y+β=180°,∴α=2β﹣180°,②当点E在CA的延长线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如图2,同①的方法可得α=180°﹣2β.第二篇:中考数学几何专题复习无答案几何专题题型一考察概念基础知识点型例1.如图1,等腰△ABC的周长为21,底边BC=5,AB的垂直平分线是DE,则△BEC的周长为。
2018河北省中考复习专题讲座:疑难题型破解精析

疑难破解精析专题
【解答】(1)解:∵点P为 的中点,AB为⊙O 直径, ∴BP=PC,PG⊥BC,CD=BD,∴∠ODB=90°, ∵D为OP的中点,∴OD= OP= OB, ∴cos∠BOD= ∴∠BOD=60°, ∵AB为⊙O直径,∴∠ACB=90°, ∴∠ACB=∠ODB,∴AC∥PG, ∴∠BAC=∠BOD=60°
疑难破解精析专题
(2)证明:由(1)知,CD=BD, 在△PDB和△CDK中, ∴△PDB≌△CDK(SAS), ∴CK=BP,∠OPB=∠CKD, ∵∠AOG=∠BOP,∴AG=BP,∴AG=CK, ∵OP=OB,∴∠OPB=∠OBP, 又∵∠G=∠OBP,∴AG∥CK, ∴四边形AGCK是平行四边形;
疑难破解精析专题
3. (2015河北,24,9分) ⊙O是△ABC的外接圆,AB是 直径,过 的中点P作⊙O的直径PG交弦BC于点D,连接 AG、CP、PB. (1)如图1,若D是线段OP的中点,求∠BAC的度数; (2)如图2,在DG上取一点K,使DK=DP,连接CK,求证 :四边形AGKC是平行四边形; (3)如图3,取CP的中点E,连接ED并延长ED交AB于点HCE=PE,CD=BD, ∴DE∥PB,即DH∥PB ∵∠G=∠OPB,∴PB∥AG,∴DH∥AG, ∴∠OAG=∠OHD, ∵OA=OG,∴∠OAG=∠G,∴∠ODH=∠OHD, ∴OD=OH, 在△OBD和△HOP中, ∴△OBD≌△HOP(SAS), ∴∠OHP=∠ODB=90°,∴PH⊥AB.
疑难破解精析专题
(3)解:作BM⊥PF于M.则CE=CM=CF,设 CE=CM=CF=3a,PC=4a,PM=a, ∵△BMC∽△PMB,∴ = , ∴BM2=CM•PM=3a2, ∴BM= a,∴tan∠BCM= = , ∴∠BCM=30°, ∴∠OCB=∠OBC=∠BOC=60°, ∴ 的长= = π.
陕西省2018年中考数学复习课件:第二编:陕西中考十年真题精讲第19题:几何证明(解答题).pptx

《中考内参(数学)2018》配套课件
陕西中考十年真题精讲第19题:几何证明(解答题)
5.(陕西省,2016年)如图,在□ABCD中, 连接BD,在BD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在DB的延 长线上取一点F,使BF=DE,连接AF、CE. 求证:AF∥CE.
《中考内参(数学)2018》配套课件
陕西中考十年真题精讲第19题:几何证明(解答题)
•早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上古时期,文化的发展就不是一个模式,而是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呈现多样形态。此后,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对话、学习、碰撞中前行,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而不同文明的接触,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学习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学习东罗马帝国。欧洲文化的发展状况是这样,东亚也是如此: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学习借鉴中国;明治维新之后,中国通过日本学习世界。中国从印度引入佛教,之后中国佛教影响东 亚、东南亚大片区域。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 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吸收改造外来文化并使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这种处于变化发展 中的文化,其民族性往往更为鲜明突出,更符合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以中国绘画为例,“六朝以来,就大受印度美术的影响”。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一种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互鉴时,只要坚持科学方法,保持自己文化的特性,就能不断
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讲座: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四讲创新思维问题研究 (1)

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四讲创新思维问题研究【专题分析】创新意识的激发,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体现在数学教学方面,就是创新试题的命制.自新课改进行以来,创新类试题大量呈现,这类试题通常都源于新课程标准,又不完全拘泥于新课程标准.形式多样,有的是操作创新题,有的是新定义试题,有的是情境创新题,有的是规律探究创新题,有的是最优方案设计创新题,有的是信息迁移类创新题,有的是题型创新,有的是“老树新花”型创新.【知识归纳】在创新类题目中,体现更多的是新定义题,即定义一些考生从未接触过的新概念、新公式、新运算、新法则,它立意新,容量大,具有相当浓度和明确导向,更多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创新题中的新宠.一般包含:规律中的新定义,运算中的新定义,探究中的新定义,开放中的新定义,阅读理解中的新定义.通常和其他知识综合在一起考查,灵活性较强,对考生的要求一般比较高,要求考生解题时能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理解“新定义”,做到“化生为熟”,现学现用.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创新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就要求平时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平时教学中注重过程性教学,注意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注重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注重培养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型解析】题型1:新定义题例题:(2017山东枣庄)我们知道,任意一个正整数n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分解:n=p×q(p,q是正整数,且p≤q),在n的所有这种分解中,如果p,q两因数之差的绝对值最小,我们就称p×q是n的最佳分解.并规定:F(n)=.例如12可以分解成1×12,2×6或3×4,因为12﹣1>6﹣2>4﹣3,所以3×4是12的最佳分解,所以F(12)=.(1)如果一个正整数m是另外一个正整数n的平方,我们称正整数m是完全平方数.求证: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总有F(m)=1;(2)如果一个两位正整数t,t=10x+y(1≤x≤y≤9,x,y为自然数),交换其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减去原来的两位正整数所得的差为36,那么我们称这个数t为“吉祥数”,求所有“吉祥数”;(3)在(2)所得“吉祥数”中,求F(t)的最大值.【考点】59:因式分解的应用.【分析】(1)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设m=n2(n为正整数),找出m的最佳分解,确定出F(m)的值即可;(2)设交换t的个位上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为t′,则t′=10y+x,根据“吉祥数”的定义确定出x与y的关系式,进而求出所求即可;(3)利用“吉祥数”的定义分别求出各自的值,进而确定出F(t)的最大值即可.【解答】解:(1)证明: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设m=n2(n为正整数),∵|n﹣n|=0,∴n×n是m的最佳分解,∴对任意一个完全平方数m,总有F(m)==1;(2)设交换t的个位上数与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新数为t′,则t′=10y+x,∵t是“吉祥数”,∴t′﹣t=(10y+x)﹣(10x+y)=9(y﹣x)=36,∴y=x+4,∵1≤x≤y≤9,x,y为自然数,∴满足“吉祥数”的有:15,26,37,48,59;(3)F(15)=,F(26)=,F(37)=,F(48)==,F(59)=,∵>>>>,∴所有“吉祥数”中,F(t)的最大值为.方法指导:“新定义型专题”关键要把握两点 :(1)掌握问题原型的特点及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2)根据问题情景的变化,通过认真思考,合理进行思想方法的迁移.题型2: 操作创新题例题: (2017浙江义乌)如图,∠AOB=45°,点M,N在边OA上,OM=x,ON=x+4,点P是边OB上的点,若使点P,M,N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P恰好有三个,则x 的值是.【考点】KI: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先确定特殊位置时成立的x值,①如图1,当M与O重合时,即x=0时,点P恰好有三个;②如图2,构建腰长为4的等腰直角△OMC,和半径为4的⊙M,发现M在点D的位置时,满足条件;③如图3,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种情况的画法:分别以M、N为圆心,以MN为半径画弧,与OB的交点就是满足条件的点P,再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通过画图发现,无论x取何值,以MN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都存在一个,所以只要满足以MN为腰的三角形有两个即可.【解答】解:分三种情况:①如图1,当M与O重合时,即x=0时,点P恰好有三个;②如图2,以M为圆心,以4为半径画圆,当⊙M与OB相切时,设切点为C,⊙M与OA交于D,∴MC⊥OB,∵∠AOB=45°,∴△MCO是等腰直角三角形,∴MC=OC=4,∴OM=4,当M与D重合时,即x=OM﹣DM=4﹣4时,同理可知:点P恰好有三个;③如图3,取OM=4,以M为圆心,以OM为半径画圆,则⊙M与OB除了O外只有一个交点,此时x=4,即以∠PMN为顶角,MN为腰,符合条件的点P有一个,以N圆心,以MN为半径画圆,与直线OB相离,说明此时以∠PNM为顶角,以MN为腰,符合条件的点P不存在,还有一个是以NM为底边的符合条件的点P;点M沿OA运动,到M1时,发现⊙M1与直线OB有一个交点;∴当4<x<4时,圆M在移动过程中,则会与OB除了O外有两个交点,满足点P恰好有三个;综上所述,若使点P,M,N构成等腰三角形的点P恰好有三个,则x的值是:x=0或x=4﹣4或4.故答案为:x=0或x=4﹣4或4.方法指导:操作过程中注意对一些问题的全面性分析,点的位置及其角度的不同或许出现不同的答案.题型3: “老树新花”型例题:(2017江西)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正负术”的注文中指出,可将算筹(小棍形状的记数工具)正放表示正数,斜放表示负数.如图,根据刘徽的这种表示法,观察图①,可推算图②中所得的数值为.【考点】11:正数和负数.【分析】根据有理数的加法,可得答案.【解答】解:图②中表示(+2)+(﹣5)=﹣3,故答案为:﹣3.方法指导:理解题干中告诉我们的古代的数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提升训练】1. (2017张家界)阅读理解题:定义: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记为i2=﹣1,这个数i叫做虚数单位,把形如a+bi(a,b为实数)的数叫做复数,其中a叫这个复数的实部,b叫做这个复数的虚部,它的加、减,乘法运算与整式的加、减、乘法运算类似.例如计算:(2﹣i)+(5+3i)=(2+5)+(﹣1+3)i=7+2i;(1+i)×(2﹣i)=1×2﹣i+2×i﹣i2=2+(﹣1+2)i+1=3+i;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填空:i3= ﹣i ,i4= 1 ;(2)计算:(1+i)×(3﹣4i);(3)计算:i+i2+i3+ (i2017)【考点】2C:实数的运算.【分析】(1)把i2=﹣1代入求出即可;(2)根据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再把i2=﹣1代入求出即可;(3)先根据复数的定义计算,再合并即可求解.【解答】解:(1)i3=i2•i=﹣i,i4=(i2)2=(﹣1)2=1.故答案为:﹣i,1;(2)(1+i)×(3﹣4i)=3﹣4i+3i﹣4i2=3﹣i+4=7﹣i;(3)i+i2+i3+…+i2017=i﹣1﹣i+1+…+i=i.2.(2017重庆B)对任意一个三位数n,如果n满足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互不相同,且都不为零,那么称这个数为“相异数”,将一个“相异数”任意两个数位上的数字对调后可以得到三个不同的新三位数,把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与111的商记为F(n).例如n=123,对调百位与十位上的数字得到213,对调百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得到321,对调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得到132,这三个新三位数的和为213+321+132=666,666÷111=6,所以F(123)=6.(1)计算:F(243),F(617);(2)若s,t都是“相异数”,其中s=100x+32,t=150+y(1≤x≤9,1≤y≤9,x,y都是正整数),规定:k=,当F(s)+F(t)=18时,求k的最大值.【分析】(1)根据F(n)的定义式,分别将n=243和n=617代入F(n)中,即可求出结论;(2)由s=100x+32、t=150+y结合F(s)+F(t)=18,即可得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x、y的值,再根据“相异数”的定义结合F(n)的定义式,即可求出F(s)、F(t)的值,将其代入k=中,找出最大值即可.【解答】解:(1)F(243)=(423+342+234)÷111=9;F(617)=(167+716+671)÷111=14.(2)∵s,t都是“相异数”,s=100x+32,t=150+y,∴F(s)=(302+10x+230+x+100x+23)÷111=x+5,F(t)=(510+y+100y+51+105+10y)÷111=y+6.∵F(t)+F(s)=18,∴x+5+y+6=x+y+11=18,∴x+y=7.∵1≤x≤9,1≤y≤9,且x,y都是正整数,∴或或或或或.∵s是“相异数”,∴x≠2,x≠3.∵t是“相异数”,∴y≠1,y≠5.∴或或,∴或或,∴或或,∴k的最大值为.【点评】本题考查了因式分解的应用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F(n)的定义式,求出F(243)、F(617)的值;(2)根据s=100x+32、t=150+y结合F(s)+F(t)=18,找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3.(2017湖南株洲)如图示,若△ABC内一点P满足∠PAC=∠PBA=∠PCB,则点P为△ABC的布洛卡点.三角形的布洛卡点(Brocard point)是法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克洛尔(A.L.Crelle 1780﹣1855)于1816年首次发现,但他的发现并未被当时的人们所注意,1875年,布洛卡点被一个数学爱好者法国军官布洛卡(Brocard 1845﹣1922)重新发现,并用他的名字命名.问题:已知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EF 中,∠EDF=90°,若点Q为△DEF的布洛卡点,DQ=1,则EQ+FQ=()A.5 B.4 C.D.【考点】R2:旋转的性质;JB: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KW:等腰直角三角形.【分析】由△DQF∽△FQE,推出===,由此求出EQ、FQ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DEF中,∠EDF=90°,DE=DF,∠1=∠2=∠3,∵∠1+∠QEF=∠3+∠DFQ=45°,∴∠QEF=∠DFQ,∵∠2=∠3,∴△DQF∽△FQE,∴===,∵DQ=1,∴FQ=,EQ=2,∴EQ+FQ=2+,故选D4. (2017江西)我们定义:如图1,在△ABC看,把AB点绕点A顺时针旋转α(0°<α<180°)得到AB',把AC绕点A逆时针旋转β得到AC',连接B'C'.当α+β=180°时,我们称△A'B'C'是△ABC的“旋补三角形”,△AB'C'边B'C'上的中线AD叫做△ABC的“旋补中线”,点A叫做“旋补中心”.特例感知:(1)在图2,图3中,△AB'C'是△ABC的“旋补三角形”,AD是△ABC的“旋补中线”.①如图2,当△ABC为等边三角形时,AD与BC的数量关系为AD= BC;②如图3,当∠BAC=90°,BC=8时,则AD长为 4 .猜想论证:(2)在图1中,当△ABC为任意三角形时,猜想AD与BC的数量关系,并给予证明.拓展应用(3)如图4,在四边形ABCD,∠C=90°,∠D=150°,BC=12,CD=2,DA=6.在四边形内部是否存在点P,使△PDC是△PAB的“旋补三角形”?若存在,给予证明,并求△PAB的“旋补中线”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考点】LO:四边形综合题.【分析】(1)①首先证明△ADB′是含有30°是直角三角形,可得AD=AB′即可解决问题;②首先证明△BAC≌△B′AC′,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即可解决问题;(2)结论:AD=BC.如图1中,延长AD到M,使得AD=DM,连接E′M,C′M,首先证明四边形AC′MB′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BAC≌△AB′M,即可解决问题;(3)存在.如图4中,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M,作BE⊥AD于E,作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交BE于P,交BC于F,连接PA、PD、PC,作△PCD的中线PN.连接DF交PC于O.想办法证明PA=PD,PB=PC,再证明∠APD+∠BPC=180°,即可;【解答】解:(1)①如图2中,∵△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B=AB′=AC′,∵DB′=DC′,∴AD⊥B′C′,∵∠BAC=60°,∠BAC+∠B′AC′=180°,∴∠B′AC′=120°,∴∠B′=∠C′=30°,∴AD=AB′=BC,故答案为.②如图3中,∵∠BAC=90°,∠BAC+∠B′AC′=180°,∴∠B′AC′=∠BAC=90°,∵AB=AB′,AC=AC′,∴△BAC≌△B′AC′,∴BC=B′C′,∵B′D=DC′,∴AD=B′C′=BC=4,故答案为4.(2)结论:AD=BC.理由:如图1中,延长AD到M,使得AD=DM,连接E′M,C′M∵B′D=DC′,AD=DM,∴四边形AC′MB′是平行四边形,∴AC′=B′M=AC,∵∠BAC+∠B′AC′=180°,∠B′AC′+∠AB′M=180°,∴∠BAC=∠MB′A,∵AB=AB′,∴△BAC≌△AB′M,∴BC=AM,∴AD=BC.(3)存在.理由:如图4中,延长AD交BC的延长线于M,作BE⊥AD于E,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交BE于P,交BC于F,连接PA、PD、PC,作△PCD的中线PN.连接DF交PC于O.∵∠ADC=150°,∴∠MDC=30°,在Rt△DCM中,∵CD=2,∠DCM=90°,∠MDC=30°,∴CM=2,DM=4,∠M=60°,在Rt△BEM中,∵∠BEM=90°,BM=14,∠MBE=30°,∴EM=BM=7,∴DE=EM﹣DM=3,∵AD=6,∴AE=DE,∵BE⊥AD,∴PA=PD,PB=PC,在Rt△CDF中,∵CD=2,CF=6,∴tan∠CDF=,∴∠CDF=60°=∠CPF,易证△FCP≌△CFD,∴CD=PF,∵CD∥PF,∴四边形CDPF是矩形,∴∠CDP=90°,∴∠ADP=∠ADC﹣∠CDP=60°,∴△ADP是等边三角形,∴∠ADP=60°,∵∠BPF=∠CPF=60°,∴∠BPC=120°,∴∠APD+∠BPC=180°,∴△PDC是△PAB的“旋补三角形”,在Rt△PDN中,∵∠PDN=90°,PD=AD=6,DN=,∴PN===.5. (2017年江苏扬州)我们规定:三角形任意两边的“极化值”等于第三边上的中线和这边一半的平方差.如图1,在△ABC中,AO是BC边上的中线,AB与AC的“极化值”就等于AO2﹣BO2的值,可记为AB△AC=AO2﹣BO2.(1)在图1中,若∠BAC=90°,AB=8,AC=6,AO是BC边上的中线,则AB△AC= 0 ,OC△OA= 7 ;(2)如图2,在△ABC中,AB=AC=4,∠BAC=120°,求AB△AC、BA△BC的值;(3)如图3,在△ABC中,AB=AC,AO是BC边上的中线,点N在AO上,且ON= AO.已知AB△AC=14,BN△BA=10,求△ABC的面积.【考点】KY:三角形综合题.【分析】(1)①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C=10,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A=OB=OC=5,最后利用新定义即可得出结论;②再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出CD=3,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OD,最后用新定义即可得出结论;(2)①先利用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O=2,OB=2,再用新定义即可得出结论;②先构造直角三角形求出BE,AE,再用勾股定理求出BD,最后用新定义即可得出结论;(3)先构造直角三角形,表述出OA,BD2,最后用新定义建立方程组求解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①∵∠BAC=90°,AB=8,AC=6,∴BC=10,∵点O是BC的中点,∴OA=OB=OC=BC=5,∴AB△AC=AO2﹣BO2=25﹣25=0,②如图1,取AC的中点D,连接OD,∴CD=AC=3,∵OA=OC=5,∴OD⊥AC,在Rt△COD中,OD==4,∴OC△OA=OD2﹣CD2=16﹣9=7,故答案为0,7;(2)①如图2,取BC的中点D,连接AO,∵AB=AC,∴AO⊥BC,在△ABC中,AB=AC,∠BAC=120°,∴∠ABC=30°,在Rt△AOB中,AB=4,∠ABC=30°,∴AO=2,OB=2,∴AB△AC=AO2﹣BO2=4﹣12=﹣8,②取AC的中点D,连接BD,∴AD=CD=AC=2,过点B作BE⊥AC交CA的延长线于E,在Rt△ABE中,∠BAE=180°﹣∠BAC=60°,∴∠ABE=30°,∵AB=4,∴AE=2,BE=2,∴DE=AD+AE=4,在Rt△BE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D===2,∴BA△BC=BD2﹣CD2=24;(3)如图3,设ON=x,OB=OC=y,∴BC=2y,OA=3x,∵AB△AC=14,∴OA2﹣OB2=14,∴9x2﹣y2=14①,取AN的中点D,连接BD,∴AD=DB=AN=×OA=ON=x,∴OD=ON+DN=2x,在Rt△BOD中,BD2=OB2+OD2=y2+4x2,∵BN△BA=10,∴BD2﹣DN2=10,∴y2+4x2﹣x2=10,∴3x2+y2=10②联立①②得,或(舍),∴BC=4,OA=3,∴S=BC×AO=6.△ABC。
12--(夏加生)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之几何变换专题解析版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之几何变换专题1.(2018年上海市23.12分)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P是边BC上一点,BE⊥AP,DF⊥AP,垂足分别是点E、F.(1)求证:EF=AE﹣BE;(2)联结BF,如果=.求证:EF=EP.【分析】(1)利用正方形的性质得AB=AD,∠BAD=90°,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1=∠3,则可判断△ABE≌△DAF,则BE=AF,然后利用等线段代换可得到结论;(2)利用=和AF=BE得到=,则可判定Rt△BEF∽Rt△DFA,所以∠4=∠3,再证明∠4=∠5,然后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判断EF=EP.【解答】证明:(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AD,∠BAD=90°,∵BE⊥AP,DF⊥AP,∴∠BEA=∠AFD=90°,∵∠1+∠2=90°,∠2+∠3=90°,∴∠1=∠3,在△ABE和△DAF中,∴△ABE≌△DAF,∴BE=AF,∴EF=AE﹣AF=AE﹣BE;(2)如图,∵=,而AF=BE,∴=,∴=,∴Rt△BEF∽Rt△DFA,∴∠4=∠3,而∠1=∠3,∴∠4=∠1,∵∠5=∠1,∴∠4=∠5,即BE平分∠FBP,而BE⊥EP,∴EF=EP.【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注意利用图形中已有的公共角、公共边等隐含条件,以充分发挥基本图形的作用.也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和正方形的性质.2.(2018年台湾省14.3分)如图,I点为△ABC的内心,D点在BC上,且ID ⊥BC,若∠B=44°,∠C=56°,则∠AID的度数为何?()A.174 B.176 C.178 D.180【分析】连接CI,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出∠BAC的度数,由I点为△ABC 的内心,可得出∠CAI、∠ACI、∠DCI的度数,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出∠AIC、∠CID的度数,再由∠AID=∠AIC+∠CID即可求出∠AID的度数.【解答】解:连接CI,如图所示.在△ABC中,∠B=44°,∠ACB=56°,∴∠BAC=180°﹣∠B﹣∠ACB=80°.∵I点为△ABC的内心,∴∠CAI=∠BAC=40°,∠ACI=∠DCI=∠ACB=28°,∴∠AIC=180°﹣∠CAI﹣∠ACI=112°,又ID⊥BC,∴∠CID=90°﹣∠DCI=62°,∴∠AID=∠AIC+∠CID=112°+62°=174°.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根据三角形内心的性质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IC、∠CID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3.(2018年台湾省20.3分)如图1的矩形ABCD中,有一点E在AD上,今以BE 为折线将A点往右折,如图2所示,再作过A点且与CD垂直的直线,交CD于F 点,如图3所示,若AB=6,BC=13,∠BEA=60°,则图3中AF的长度为何?()A.2 B.4 C.2D.4【分析】作AH⊥BC于H.则四边形AFCH是矩形,AF=CH,AH=CF=3.在Rt△ABH中,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作AH⊥BC于H.则四边形AFCH是矩形,AF=CH,AH=CF=3.在Rt△AHB中,∠ABH=30°,∴BH=AB•cos30°=9,∴CH=BC﹣BH=13﹣9=4,∴AF=CH=4,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翻折变换、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4.(2018年四川省内江市11.3分)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BD折叠,点C 落在点E处,BE交AD于点F,已知∠BDC=62°,则∠DFE的度数为()A.31°B.28°C.62°D.56°【分析】先利用互余计算出∠FDB=28°,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CBD=∠FDB=28°,接着根据折叠的性质得∠FBD=∠CBD=28°,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计算∠DFE的度数.【解答】解:∵四边形ABCD为矩形,∴AD∥BC,∠ADC=90°,∵∠FDB=90°﹣∠BDC=90°﹣62°=28°,∵AD∥BC,∴∠CBD=∠FDB=28°,∵矩形ABCD沿对角线BD折叠,∴∠FBD=∠CBD=28°,∴∠DFE=∠FBD+∠FDB=28°+28°=56°.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5. (2018年四川省内江市12.3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A在第一象限,点B,C的坐标分别为(2,1),(6,1),∠BAC=90°,AB=AC,直线AB交y轴于点P,若△ABC与△A′B′C′关于点P成中心对称,则点A′的坐标为()A.(﹣4,﹣5)B.(﹣5,﹣4)C.(﹣3,﹣4)D.(﹣4,﹣3)【分析】先求得直线AB解析式为y=x﹣1,即可得出P(0,﹣1),再根据点A 与点A'关于点P成中心对称,利用中点公式,即可得到点A′的坐标.【解答】解:∵点B,C的坐标分别为(2,1),(6,1),∠BAC=90°,AB=AC,∴△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4,3),设直线AB解析式为y=kx+b,则,解得,∴直线AB解析式为y=x﹣1,令x=0,则y=﹣1,∴P(0,﹣1),又∵点A与点A'关于点P成中心对称,∴点P为AA'的中点,设A'(m,n),则=0,=﹣1,∴m=﹣4,n=﹣5,∴A'(﹣4,﹣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心对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运用,利用待定系数法得出直线AB的解析式是解题的关键.6.(2018年四川省南充市10.3分)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P为CD的中点,连结AP,过点B作BE⊥AP于点E,延长CE交AD于点F,过点C作CH⊥BE于点G,交AB于点H,连接HF.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CE=B.EF=C.cos∠CEP=D.HF2=EF•CF【分析】首先证明BH=AH,推出EG=BG,推出CE=CB,再证明△CEH≌△CBH,Rt △HFE≌Rt△HFA,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一一判断.【解答】解:连接EH.∵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CD=AB═BC=AD=2,CD∥AB,∵BE⊥AP,CH⊥BE,∴CH∥PA,∴四边形CPAH是平行四边形,∴CP=AH,∵CP=PD=1,∴AH=PC=1,∴AH=BH,在Rt△ABE中,∵AH=HB,∴EH=HB,∵HC⊥BE,∴BG=EG,∴CB=CE=2,故选项A错误,∵CH=CH,CB=CE,HB=HE,∴△ABC≌△CEH,∴∠CBH=∠CEH=90°,∵HF=HF,HE=HA,∴Rt△HFE≌Rt△HFA,∴AF=EF,设EF=AF=x,在Rt△CDF中,有22+(2﹣x)2=(2+x)2,∴x=,∴EF=,故B错误,∵PA∥CH,∴∠CEP=∠ECH=∠BCH,∴cos∠CEP=cos∠BCH==,故C错误.∵HF=,EF=,FC=∴HF2=EF•FC,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选择题中的压轴题.7. (2018年四川省南充市24.10分)如图,矩形ABCD中,AC=2AB,将矩形ABCD 绕点A旋转得到矩形AB′C′D′,使点B的对应点B'落在AC上,B'C'交AD于点E,在B'C′上取点F,使B'F=AB.(1)求证:AE=C′E.(2)求∠FBB'的度数.(3)已知AB=2,求BF的长.【分析】(1)在直角三角形ABC中,由AC=2AB,得到∠ACB=30°,再由折叠的性质得到一对角相等,利用等角对等边即可得证;(2)由(1)得到△ABB′为等边三角形,利用矩形的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内角为60°,即可求出所求角度数;(3)由AB=2,得到B′B=B′F=2,∠B′BF=15°,过B作BH⊥BF,在直角三角形BB′H中,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求出BH的长,由BF=2BH即可求出BF的长.【解答】(1)证明:∵在Rt△ABC中,AC=2AB,∴∠ACB=∠AC′B′=30°,∠BAC=60°,由旋转可得:AB′=AB,∠B′AC=∠BAC=60°,∴∠EAC′=∠AC′B′=30°,∴AE=C′E;(2)解:由(1)得到△ABB′为等边三角形,∴∠AB′B=60°,∴∠FBB′=15°;(3)解:由AB=2,得到B′B=B′F=2,∠B′BF=15°,过B作BH⊥BF,在Rt△BB′H中,cos15°=,即BH=2×=,则BF=2BH=+.【点评】此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矩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旋转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8. (2018年四川省宜宾市7.3分)如图,将△ABC沿BC边上的中线AD平移到△A'B'C'的位置,已知△ABC的面积为9,阴影部分三角形的面积为4.若AA'=1,则A'D等于()A.2 B.3 C.D.【分析】由S△ABC =9、S△A′EF=4且AD为BC边的中线知S△A′DE=S△A′EF=2,S△ABD=S△ABC=,根据△DA′E∽△DAB知()2=,据此求解可得.【解答】解:如图,∵S△ABC =9、S△A′EF=4,且AD为BC边的中线,∴S△A′DE =S△A′EF=2,S△ABD=S△ABC=,∵将△ABC沿BC边上的中线AD平移得到△A'B'C',∴A′E∥AB,∴△DA′E∽△DAB,则()2=,即()2=,解得A′D=2或A′D=﹣(舍),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平移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平移变换的性质与三角形中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9.(2018年四川省宜宾市8.3分)在△ABC中,若O为BC边的中点,则必有:AB2+AC2=2AO2+2BO2成立.依据以上结论,解决如下问题:如图,在矩形DEFG中,已知DE=4,EF=3,点P在以DE为直径的半圆上运动,则PF2+PG2的最小值为()A.B.C.34 D.10【分析】设点M为DE的中点,点N为FG的中点,连接MN,则MN、PM的长度是定值,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出NP的最小值,再利用PF2+PG2=2PN2+2FN2即可求出结论.【解答】解:设点M为DE的中点,点N为FG的中点,连接MN交半圆于点P,此时PN取最小值.∵DE=4,四边形DEFG为矩形,∴GF=DE,MN=EF,∴MP=FN=DE=2,∴NP=MN﹣MP=EF﹣MP=1,∴PF2+PG2=2PN2+2FN2=2×12+2×22=1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矩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找出PN的最小值是解题的关键.10. (2018年四川省宜宾市16.3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CB=2,点E为线段AB上的动点,将△CBE沿CE折叠,使点B落在矩形内点F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①②③(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①当E为线段AB中点时,AF∥CE;②当E为线段AB中点时,AF=;③当A、F、C三点共线时,AE=;④当A、F、C三点共线时,△CEF≌△AEF.【分析】分两种情形分别求解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1中,当AE=EB时,∵AE=EB=EF,∴∠EAF=∠EFA,∵∠CEF=∠CEB,∠BEF=∠EAF+∠EFA,∴∠BEC=∠EAF,∴AF∥EC,故①正确,作EM⊥AF,则AM=FM,在Rt△ECB中,EC==,∵∠AME=∠B=90°,∠EAM=∠CEB,∴△CEB∽△EAM,∴=,∴=,∴AM=,∴AF=2AM=,故②正确,如图2中,当A、F、C共线时,设AE=x.则EB=EF=3﹣x,AF=﹣2,在Rt△AEF中,∵AE2=AF2+EF2,∴x2=(﹣2)2+(3﹣x)2,∴x=,∴AE=,故③正确,如果,△CEF≌△AEF,则∠EAF=∠ECF=∠ECB=30°,显然不符合题意,故④错误,故答案为①②③.【点评】本题考查翻折变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填空题中的压轴题.11.(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24.4分)如图,在菱形ABCD中,tanA=,M,N分别在边AD,BC上,将四边形AMNB沿MN翻折,使AB的对应线段EF经过顶点D,当EF⊥AD时,的值为.【分析】首先延长NF与DC交于点H,进而利用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出NH⊥DC,再利用边角关系得出BN,CN的长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延长NF与DC交于点H,∵∠ADF=90°,∴∠A+∠FDH=90°,∵∠DFN+∠DFH=180°,∠A+∠B=180°,∠B=∠DFN,∴∠A=∠DFH,∴∠FDH+∠DFH=90°,∴NH⊥DC,设DM=4k,DE=3k,EM=5k,∴AD=9k=DC,DF=6k,∵tanA=tan∠DFH=,则sin∠DFH=,∴DH=DF=k,∴CH=9k﹣k=k,∵cosC=cosA==,∴CN=CH=7k,∴BN=2k,∴=.【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翻折变换的性质以及解直角三角形,正确表示出CN的长是解题关键.12. (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27.10分)在Rt△ABC中,∠ACB=90°,AB=,AC=2,过点B作直线m∥AC,将△ABC绕点C顺时针旋转得到△A′B′C′(点A,B的对应点分别为A',B′),射线CA′,CB′分別交直线m于点P,Q.(1)如图1,当P与A′重合时,求∠ACA′的度数;(2)如图2,设A′B′与BC的交点为M,当M为A′B′的中点时,求线段PQ 的长;(3)在旋转过程中,当点P,Q分别在CA′,CB′的延长线上时,试探究四边形PA'B′Q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小值.若存在,求出四边形PA′B′Q的最小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由旋转可得:AC=A'C=2,进而得到BC=,依据∠A'BC=90°,可得cos∠A'CB==,即可得到∠A'CB=30°,∠ACA'=60°;(2)根据M为A'B'的中点,即可得出∠A=∠A'CM,进而得到PB=BC=,依据tan∠Q=tan∠A=,即可得到BQ=BC×=2,进而得出PQ=PB+BQ=;(3)依据S四边形PA'B′Q =S△PCQ﹣S△A'CB'=S△PCQ﹣,即可得到S四边形PA'B′Q最小,即S△PCQ最小,而S△PCQ =PQ×BC=PQ,利用几何法或代数法即可得到S△PCQ的最小值=3,S四边形PA'B′Q=3﹣.【解答】解:(1)由旋转可得:AC=A'C=2,∵∠ACB=90°,AB=,AC=2,∴BC=,∵∠ACB=90°,m∥AC,∴∠A'BC=90°,∴cos∠A'CB==,∴∠A'CB=30°,∴∠ACA'=60°;(2)∵M为A'B'的中点,∴∠A'CM=∠MA'C,由旋转可得,∠MA'C=∠A,∴∠A=∠A'CM,∴tan∠PCB=tan∠A=,∴PB=BC=,∵tan∠Q=tan∠A=,∴BQ=BC×=2,∴PQ=PB+BQ=;(3)∵S四边形PA'B′Q =S△PCQ﹣S△A'CB'=S△PCQ﹣,∴S四边形PA'B′Q 最小,即S△PCQ最小,∴S△PCQ=PQ×BC=PQ,法一:(几何法)取PQ的中点G,则∠PCQ=90°,∴CG=PQ,即PQ=2CG,当CG最小时,PQ最小,∴CG⊥PQ,即CG与CB重合时,CG最小,∴CGmin =,PQmin=2,∴S△PCQ 的最小值=3,S四边形PA'B′Q=3﹣;法二(代数法)设PB=x,BQ=y,由射影定理得:xy=3,∴当PQ最小时,x+y最小,∴(x+y)2=x2+2xy+y2=x2+6+y2≥2xy+6=12,当x=y=时,“=”成立,∴PQ=+=2,∴S△PCQ 的最小值=3,S四边形PA'B′Q=3﹣.【点评】本题属于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综合运用,解题时注意:旋转变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13.(2018年四川省泸州市16.3分)如图,等腰△ABC的底边BC=20,面积为120,点F在边BC上,且BF=3FC,EG是腰AC的垂直平分线,若点D在EG上运动,则△CDF周长的最小值为18 .【分析】如图作AH⊥BC于H,连接AD.由EG垂直平分线段AC,推出DA=DC,推出DF+DC=AD+DF,可得当A、D、F共线时,DF+DC的值最小,最小值就是线段AF 的长;【解答】解:如图作AH⊥BC于H,连接AD.∵EG垂直平分线段AC,∴DA=DC,∴DF+DC=AD+DF,∴当A、D、F共线时,DF+DC的值最小,最小值就是线段AF的长,∵•BC•AH=120,∴AH=12,∵AB=AC,AH⊥BC,∴BH=CH=10,∵BF=3FC,∴CF=FH=5,∴AF===13,∴DF+DC的最小值为13.∴△CDF周长的最小值为13+5=18;故答案为18.【点评】本题考查轴对称﹣最短问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轴对称,解决最短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4.(2018年四川省自贡市12.4分)如图,在边长为a正方形ABCD中,把边B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M,连接AM并延长交CD于N,连接MC,则△MNC的面积为()A.B.C.D.【分析】作MG⊥BC于G,MH⊥CD于H,根据旋转变换的性质得到△MBC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分别求出MH、CH,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可.【解答】解:作MG⊥BC于G,MH⊥CD于H,则BG=GC,AB∥MG∥CD,∴AM=MN,∵MH⊥CD,∠D=90°,∴MH∥AD,∴NH=HD,由旋转变换的性质可知,△MBC是等边三角形,∴MC=BC=a,由题意得,∠MCD=30°,∴MH=MC=a,CH=a,∴DH=a﹣a,∴CN=CH﹣NH=a﹣(a﹣a)=(﹣1)a,∴△MNC的面积=××(﹣1)a=a2,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旋转变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5. (2018年四川省自贡市25.12分)如图,已知∠AOB=60°,在∠AOB的平分线OM上有一点C,将一个120°角的顶点与点C重合,它的两条边分别与直线OA、OB相交于点D、E.(1)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垂直时(如图1),请猜想OE+OD与O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不垂直时,到达图2的位置,(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3)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在图3中画出图形,若成立,请给于证明;若不成立,线段OD、OE与OC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分析】(1)先判断出∠OCE=60°,再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得出OD=OC,同OE=OC,即可得出结论;(2)同(1)的方法得OF+OG=OC,再判断出△CFD≌△CGE,得出DF=EG,最后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结论;(3)同(2)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OM是∠AOB的角平分线,∴∠AOC=∠BOC=∠AOB=30°,∵CD⊥OA,∴∠ODC=90°,∴∠OCE=∠DCE﹣∠OCD=60°,在Rt△OCD中,OD=OC•cos30°=OC,同理:OE=OC,∴OD+OE=OC;(2)(1)中结论仍然成立,理由:过点C作CF⊥OA于F,CG⊥OB于G,∴∠OFC=∠OGC=90°,∵∠AOB=60°,∴∠FCG=120°,同(1)的方法得,OF=OC,OG=OC,∴OF+OG=OC,∵CF⊥OA,CG⊥OB,且点C是∠AOB的平分线OM上一点,∴CF=CG,∵∠DCE=120°,∠FCG=120°,∴∠DCF=∠ECG,∴△CFD≌△CGE,∴DF=EG,∴OF=OD+DF=OD+EG,OG=OE﹣EG,∴OF+OG=OD+EG+OE﹣EG=OD+OE,∴OD+OE=OC;(3)(1)中结论不成立,结论为:OE﹣OD=OC,理由:过点C作CF⊥OA于F,CG⊥OB于G,∴∠OFC=∠OGC=90°,∵∠AOB=60°,∴∠FCG=120°,同(1)的方法得,OF=OC,OG=OC,∴OF+OG=OC,∵CF⊥OA,CG⊥OB,且点C是∠AOB的平分线OM上一点,∴CF=CG,∵∠DCE=120°,∠FCG=120°,∴△CFD≌△CGE,∴DF=EG,∴OF=DF﹣OD=EG﹣OD,OG=OE﹣EG,∴OF+OG=EG﹣OD+OE﹣EG=OE﹣OD,∴OE﹣OD=OC.【点评】此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本题的关键.16.(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14.3分)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顶点A(﹣6,0),C(0,2).将矩形OAB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使点A恰好落在OB上的点A1处,则点B的对应点B1的坐标为(﹣2,6).【分析】连接OB1,作B1H⊥OA于H,证明△AOB≌△HB1O,得到B1H=OA=6,OH=AB=2,得到答案.【解答】解:连接OB1,作B1H⊥OA于H,由题意得,OA=6,AB=OC﹣2,则tan∠BOA==,∴∠BOA=30°,∴∠OBA=60°,由旋转的性质可知,∠B1OB=∠BOA=30°,∴∴∠B1OH=60°,在△AOB和△HB1O,,∴△AOB≌△HB1O,∴B1H=OA=6,OH=AB=2,∴点B1的坐标为(﹣2,6),故答案为:(﹣2,6).【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矩形的性质、旋转变换的性质,掌握矩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7. (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16.3分)如图,Rt△ABC中,∠C=90°,AC=2,BC=5,点D是BC边上一点且CD=1,点P是线段DB上一动点,连接AP,以AP为斜边在AP的下方作等腰Rt△AOP.当P从点D出发运动至点B停止时,点O的运动路径长为2.【分析】过O点作OE⊥CA于E,OF⊥BC于F,连接CO,如图,易得四边形OECF 为矩形,由△AO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到OA=OP,∠AOP=90°,则可证明△OAE ≌△OPF,所以AE=PF,OE=OF,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逆定理得到CO平分∠ACP,从而可判断当P从点D出发运动至点B停止时,点O的运动路径为一条线段,接着证明CE=(AC+CP),然后分别计算P点在D点和B点时OC的长,从而计算它们的差即可得到P从点D出发运动至点B停止时,点O的运动路径长.【解答】解:过O点作OE⊥CA于E,OF⊥BC于F,连接CO,如图,∵△AO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A=OP,∠AOP=90°,易得四边形OECF为矩形,∴∠EOF=90°,CE=CF,∴∠AOE=∠POF,∴△OAE≌△OPF,∴AE=PF,OE=OF,∴CO平分∠ACP,∴当P从点D出发运动至点B停止时,点O的运动路径为一条线段,∵AE=PF,即AC﹣CE=CF﹣CP,而CE=CF,∴CE=(AC+CP),∴OC=CE=(AC+CP),当AC=2,CP=CD=1时,OC=×(2+1)=,当AC=2,CP=CB=5时,OC=×(2+5)=,∴当P从点D出发运动至点B停止时,点O的运动路径长=﹣=2.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轨迹:灵活运用几何性质确定图形运动过程中不变的几何量,从而判定轨迹的几何特征,然后进行几何计算.也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8.(2018年四川省遂宁市10.4分)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D=4,E,F分别是CD,BC上的一点,且∠EAF=45°,EC=1,将△ADE绕点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与△ABG重合,连接EF,过点B作BM∥AG,交AF于点M,则以下结=中正确的是()论:①DE+BF=EF,②BF=,③AF=,④S△MBF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分析】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条件勾股定理求出BF的长,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MF的面积即可.【解答】解:∵AG=AE,∠FAE=∠FAG=45°,AF=AF,∴△AFE≌△AFG,∴EF=FG,∵DE=BG,∴EF=FG=BG+FB=DE+BF,故①正确,∵BC=CD=AD=4,EC=1,∴DE=3,设BF=x,则EF=x+3,CF=4﹣x,在Rt△ECF中,(x+3)2=(4﹣x)2+12,解得x=,∴BF=,AF==,故②正确,③错误,∵BM∥AG,∴△FBM∽△FGA,∴=()2,=,故④正确,∴S△FBM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旋转变换、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选择题中的压轴题.19.(2018年天津市11.3分)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AD,BC 的中点,P为对角线BD上的一个动点,则下列线段的长等于AP+EP最小值的是()A.AB B.DE C.BD D.AF【分析】连接CP,当点E,P,C在同一直线上时,AP+PE的最小值为CE长,依据△ABF≌△CDE,即可得到AP+EP最小值等于线段AF的长.【解答】解:如图,连接CP,由AD=CD,∠ADP=∠CDP=45°,DP=DP,可得△ADP≌△CDP,∴AP=CP,∴AP+PE=CP+PE,∴当点E,P,C在同一直线上时,AP+PE的最小值为CE长,此时,由AB=CD,∠ABF=∠CDE,BF=DE,可得△ABF≌△CDE,∴AF=CE,∴AP+EP最小值等于线段AF的长,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根据题意作出A关于BD的对称点C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2018年天津市24.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OBC是矩形,点O(0,0),点A(5,0),点B(0,3).以点A为中心,顺时针旋转矩形AOBC,得到矩形ADEF,点O,B,C的对应点分别为D,E,F.(Ⅰ)如图①,当点D落在BC边上时,求点D的坐标;(Ⅱ)如图②,当点D落在线段BE上时,AD与BC交于点H.①求证△ADB≌△AOB;②求点H的坐标.(Ⅲ)记K为矩形AOBC对角线的交点,S为△KDE的面积,求S的取值范围(直接写出结果即可).【分析】(Ⅰ)如图①,在Rt△ACD中求出CD即可解决问题;(Ⅱ)①根据HL证明即可;②,设AH=BH=m,则HC=BC﹣BH=5﹣m,在Rt△AHC中,根据AH2=HC2+AC2,构建方程求出m即可解决问题;(Ⅲ)如图③中,当点D在线段BK上时,△DEK的面积最小,当点D在BA的延长线上时,△D′E′K的面积最大,求出面积的最小值以及最大值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Ⅰ)如图①中,∵A(5,0),B(0,3),∴OA=5,OB=3,∵四边形AOBC是矩形,∴AC=OB=3,OA=BC=5,∠OBC=∠C=90°,∵矩形ADEF是由矩形AOBC旋转得到,∴AD=AO=5,在Rt△ADC中,CD==4,∴BD=BC﹣CD=1,∴D(1,3).(Ⅱ)①如图②中,由四边形ADEF是矩形,得到∠ADE=90°,∵点D在线段BE上,∴∠ADB=90°,由(Ⅰ)可知,AD=AO,又AB=AB,∠AOB=90°,∴Rt△ADB≌Rt△AOB(HL).②如图②中,由△ADB≌△AOB,得到∠BAD=∠BAO,又在矩形AOBC中,OA∥BC,∴∠CBA=∠OAB,∴∠BAD=∠CBA,∴BH=AH,设AH=BH=m,则HC=BC﹣BH=5﹣m,在Rt△AHC中,∵AH2=HC2+AC2,∴m2=32+(5﹣m)2,∴m=,∴BH=,∴H(,3).(Ⅲ)如图③中,当点D在线段BK上时,△DEK的面积最小,最小值=•DE•DK=×3×(5﹣)=,当点D在BA的延长线上时,△D′E′K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D′E′×KD′=×3×(5+)=.综上所述,≤S≤.【点评】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性质、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旋转变换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21.(2018年安徽省23.14分)如图1,Rt△ABC中,∠ACB=90°,点D为边AC 上一点,DE⊥AB于点E.点M为BD中点,CM的延长线交AB于点F.(1)求证:CM=EM;(2)若∠BAC=50°,求∠EMF的大小;(3)如图2,若△DAE≌△CEM,点N为CM的中点,求证:AN∥EM.【分析】(1)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定理即可证明;(2)利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ME即可解决问题;(3)首先证明△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M是等边三角形,设FM=a,则AE=CM=EM=a,EF=2a,推出=,=,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解答】(1)证明:如图1中,∵DE⊥AB,∴∠DEB=∠DCB=90°,∵DM=MB,∴CM=DB,EM=DB,∴CM=EM.(2)解:∵∠AED=90°,∠A=50°,∴∠ADE=40°,∠CDE=140°,∵CM=DM=ME,∴∠NCD=∠MDC,∠MDE=∠MED,∴∠CME=360°﹣2×140°=80°,∴∠EMF=180°﹣∠CME=100°.(3)证明:如图2中,设FM=a.∵△DAE≌△CEM,CM=EM,∴AE=ED=EM=CM=DM,∠AED=∠CME=90°∴△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M是等边三角形,∴∠DEM=60°,∠MEF=30°,∴AE=CM=EM=a,EF=2a,∵CN=NM,∴MN=a,∴=,=,∴=,∴EM∥AN.【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参数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22.(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25.11分)将矩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α(0°<α<360°),得到矩形AEFG.(1)如图,当点E在BD上时.求证:FD=CD;(2)当α为何值时,GC=GB?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分析】(1)先运用SAS判定△AED≌△FDE,可得DF=AE,再根据AE=AB=CD,即可得出CD=DF;(2)当GB=GC时,点G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分两种情况讨论,依据∠DAG=60°,即可得到旋转角α的度数.【解答】解:(1)由旋转可得,AE=AB,∠AEF=∠ABC=∠DAB=90°,EF=BC=AD,∴∠AEB=∠ABE,又∵∠ABE+∠EDA=90°=∠AEB+∠DEF,∴∠EDA=∠DEF,又∵DE=ED,∴△AED≌△FDE(SAS),∴DF=AE,又∵AE=AB=CD,∴CD=DF;(2)如图,当GB=GC时,点G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点G在AD右侧时,取BC的中点H,连接GH交AD于M,∵GC=GB,∴GH⊥BC,∴四边形ABHM是矩形,∴AM=BH=AD=AG,∴GM垂直平分AD,∴GD=GA=DA,∴△ADG是等边三角形,∴∠DAG=60°,∴旋转角α=60°;②当点G在AD左侧时,同理可得△ADG是等边三角形,∴∠DAG=60°,∴旋转角α=360°﹣60°=30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22.(2018年山东省威海市21.8分)如图,将矩形ABCD(纸片)折叠,使点B 与AD边上的点K重合,EG为折痕;点C与AD边上的点K重合,FH为折痕.已知∠1=67.5°,∠2=75°,EF=+1,求BC的长.【分析】由题意知∠3=180°﹣2∠1=45°、∠4=180°﹣2∠2=30°、BE=KE、KF=FC,作KM⊥BC,设KM=x,知EM=x、MF=x,根据EF的长求得x=1,再进一步求解可得.【解答】解:由题意,得:∠3=180°﹣2∠1=45°,∠4=180°﹣2∠2=30°,BE=KE、KF=FC,如图,过点K作KM⊥BC于点M,设KM=x,则EM=x、MF=x,∴x+x=+1,解得:x=1,∴EK=、KF=2,∴BC=BE+EF+FC=EK+EF+KF=3++,∴BC的长为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翻折变换,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翻折变换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23.(2018年山东省威海市24.12分)如图①,在四边形BCDE中,BC⊥CD,DE ⊥CD,AB⊥AE,垂足分别为C,D,A,BC≠AC,点M,N,F分别为AB,AE,BE 的中点,连接MN,MF,NF.(1)如图②,当BC=4,DE=5,tan∠FMN=1时,求的值;(2)若tan∠FMN=,BC=4,则可求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写出解答过程;(3)连接CM,DN,CF,DF.试证明△FMC与△DNF全等;(4)在(3)的条件下,图中还有哪些其它的全等三角形?请直接写出.【分析】(1)根据四边形ANFM是平行四边形,AB⊥AE,即可得到四边形ANFM 是矩形,再根据FN=FM,即可得出矩形ANFM是正方形,AB=AE,结合∠1=∠3,∠C=∠D=90°,即可得到△ABC≌△EAD,进而得到BC=AD,CA=DE,即可得出=;(2)依据四边形MANF为矩形,MF=AE,NF=AB,tan∠FMN=,即可得到=,依据△ABC∽△EAD,即可得到==,即可得到AD的长;(3)根据△ABC和△ADE都是直角三角形,M,N分别是AB,AE的中点,即可得到BM=CM,NA=ND,进而得出∠4=2∠1,∠5=2∠3,根据∠4=∠5,即可得到∠FMC=∠FND,再根据FM=DN,CM=NF,可得△FMC≌△DNF;(4)由BM=AM=FN,MF=AN=NE,∠FMB=∠MFN=∠MAN=∠ENF=90°,即可得到:△BMF≌△NFM≌△MAN≌△FNE.【解答】解:(1)∵点M,N,F分别为AB,AE,BE的中点,∴MF,NF都是△ABE的中位线,∴MF=AE=AN,NF=AB=AM,∴四边形ANFM是平行四边形,又∵AB⊥AE,∴四边形ANFM是矩形,又∵tan∠FMN=1,∴FN=FM,∴矩形ANFM是正方形,AB=AE,又∵∠1+∠2=90°,∠2+∠3=90°,∴∠1=∠3,∵∠C=∠D=90°,∴△ABC≌△EAD(AAS),∴BC=AD=4,CA=DE=5,∴=;(2)可求线段AD的长.由(1)可得,四边形MANF为矩形,MF=AE,NF=AB,∵tan∠FMN=,即=,∴=,∵∠1=∠3,∠C=∠D=90°,∴△ABC∽△EAD,∴==,∵BC=4,∴AD=8;(3)∵BC⊥CD,DE⊥CD,∴△ABC和△ADE都是直角三角形,∵M,N分别是AB,AE的中点,∴BM=CM,NA=ND,∴∠4=2∠1,∠5=2∠3,∵∠1=∠3,∴∠4=∠5,∵∠FMC=90°+∠4,∠FND=90°+∠5,∴∠FMC=∠FND,∵FM=DN,CM=NF,∴△FMC≌△DNF(SAS);(4)在(3)的条件下,BM=AM=FN,MF=AN=NE,∠FMB=∠MFN=∠MAN=∠ENF=90°,∴图中有:△BMF≌△NFM≌△MAN≌△FNE.【点评】本题属于相似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矩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判定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得出有关结论.24.(218年山东省德州市12.4分)如图,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4,点O 是△ABC的中心,∠FOG=120°,绕点O旋转∠FOG,分别交线段AB、BC于D、E两点,连接DE,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OD=OE;②S△ODE =S△BDE;③四边形ODBE的面积始终等于;④△BDE周长的最小值为6.上述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A.1 B.2 C.3 D.4【分析】连接OB、OC,如图,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ABO=∠OBC=∠OCB=30°,再证明∠BOD=∠COE,于是可判断△BOD≌△COE,所以BD=CE,OD=OE,则可对①进行判断;利用S△BOD =S△COE得到四边形ODBE的面积=S△ABC=,则可对③进行判断;作OH⊥DE,如图,则DH=EH,计算出S△ODE =OE2,利用S△ODE随OE的变化而变化和四边形ODBE的面积为定值可对②进行判断;由于△BDE的周长=BC+DE=4+DE=4+OE,根据垂线段最短,当OE⊥BC时,OE最小,△BDE的周长最小,计算出此时OE的长则可对④进行判断.【解答】解:连接OB、OC,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BC=∠ACB=60°,∵点O是△ABC的中心,∴OB=OC,OB、OC分别平分∠ABC和∠ACB,∴∠ABO=∠OBC=∠OCB=30°∴∠BOC=120°,即∠BOE+∠COE=120°,而∠DOE=120°,即∠BOE+∠BOD=120°,∴∠BOD=∠COE,在△BOD和△COE中,∴△BOD≌△COE,∴BD=CE,OD=OE,所以①正确;∴S△BOD =S△COE,∴四边形ODBE的面积=S△OBC =S△ABC=××42=,所以③正确;作OH⊥DE,如图,则DH=EH,∵∠DOE=120°,∴∠ODE=∠OEH=30°,∴OH=OE,HE=OH=OE,∴DE=OE,∴S△ODE=•OE•OE=OE2,即S△ODE随OE的变化而变化,而四边形ODBE的面积为定值,∴S△ODE ≠S△BDE;所以②错误;∵BD=CE,∴△BDE的周长=BD+BE+DE=CE+BE+DE=BC+DE=4+DE=4+OE,当OE⊥BC时,OE最小,△BDE的周长最小,此时OE=,∴△BDE周长的最小值=4+2=6,所以④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也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5.(2018年山东省德州市24.12分)再读教材:宽与长的比是(约为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黄金矩形给我们以协调、匀称的美感,世界各国许多著名的建筑,为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都采用了黄金矩形的设计,下面,我们用宽为2的矩形纸片折叠黄金矩形.(提示:MN=2)第一步,在矩形纸片一端,利用图①的方法折出一个正方形,然后把纸片展平.第二步,如图②,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两个相等的矩形,再把纸片展平.第三步,折出内侧矩形的对角线AB,并把AB折到图①中所示的AD处.第四步,展平纸片,按照所得的点D折出DE,使DE⊥ND,则图④中就会出现黄金矩形.。
2018届中考数学专题7 几何综合探究题 (共36张PPT)

考点·梳理自清
考题·体验感悟
考法·互动研析
类型一
类型二
类型三
解:(1)将点A(0,3),B(-1,0),D(2,3)代入y=ax2+bx+c, c = 3, a = -1, 得 a-b + c = 0, 得 b = 2, 4a + 2b + c = 3, c = 3.
所以,抛物线解析式为y=-x2+2x+3. (2)因为直线l将平行四边形ABCD分割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所以必过其对称中心
3
(3)120
3 a 2
考点·梳理自清
考题·体验感悟
考法·互动研析
类型一
类型二
类型三
类型三 几何图形与函数相结合探究题 例3(2017· 山东潍坊)如图1,抛物线y=ax2+bx+c经过平行四边形 ABCD的顶点A(0,3),B(-1,0),D(2,3),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交点为E.经 过点E的直线l将平行四边形ABCD分割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与抛 物线交于另一点F.点P为直线l上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设点P的横坐标 为t.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当t何值时,△PFE的面积最大?并求最大值的立方根; (3)是否存在点P使△PAE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 存在,说明理由.
考点·梳理自清
考题·体验感悟
考法·互动研析
类型一
类型二
类型三
类型一 类比拓展探究题 例1(2017中考)已知正方形ABCD,点M为边AB的中点. (1)如图1,点G为线段CM上的一点,且∠AGB=90°,延长AG,BG分 别与边BC,CD交于点E,F. ① 证明:BE=CF; ② 求证:BE2=BC· CE. (2)如图2,在边BC上取一点E,满足BE2=BC· CE,连接AE交CM于点 G,连接BG并延长交CD于点F,求tan ∠CBF的值.
2018年中考数学重庆专版专题突破课件专题三 常见几何证明探究

专题三丨常见几何证明探究
|针对训练|
1.如图 Z3-2,在▱ABCD 中,AC⊥BC,点 E、点 F 分别 在 AB、BC 上,且满足 AC=AE=CF,连接 CE、AF、EF. (1)若∠ABC=35°,求∠EAF 的度数; (2)若 CE⊥EF,求证:CE=2EF.
图 Z3-2
专题三丨常见几何证明探究
图 Z3-1
专题三丨常见几何证明探究
证明:(1)∵AB=AC,∴∠ABC=∠ACB.∵∠MBQ+∠ABC=180°, ∠ACB+∠PCN=180°,∴∠MBQ=∠PCN.在△QBM 和△PCN 中, QB=PC, ∠MBQ=∠PCN,∴△QBM≌△PCN(SAS).∴MQ=NP. BM=CN, (2)过 M 作 MG∥AC 交 BC 于 G, ∵MG∥AC, ∴∠MGB=∠ACB, ∠MGC=∠PCN, ∵由(1)知, ∠ABC=∠ACB, ∴∠ABC=∠MGB,∴MB=MG,∵MB=CN, ∴MG=CN.在△MGP 和△NCP 中, ∠MPG=∠CPN, ∠MGC=∠PCN,∴△MGP≌△NCP(AAS). MG=NC, ∴PG=CP,∴CG=CP+PG,即 CG=2CP.∵CM 平分∠ACB, ∴∠BCM=∠MCA,∵MG∥AC,∴∠MCA=∠GMC,∴∠BCM=∠GMC, ∴MG=CG,∵MG=CN,∴CN=CG,∴CN=2CP.
∠DCF=∠DCP, CF=CP,
∴△DCF≌△DCP,∴∠DFC=∠P,∴∠GFE=∠GEF,∴GE=GF, ∵GM⊥EF,∴FM=ME,∵AE=CF,∴AF=CE,∴AM=CM, 在△GAH 和△GAM 中, ∠GAH=∠GAM, 1 ∠ AHG =∠AMG, ∴△ AGH ≌△ AGM ,∴ AH = AM = CM = AC. 2 AG=AG,
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讲座: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七讲几何最值问题解题策略

走进2018年中考数学专题复习第七讲几何最值问题解题策略【专题分析】最值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有最值问题,在中考压轴题中出现比较高的主要有利用重要的几何结论(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垂线段最短等)以及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来求最值问题.【知识归纳】1.在求几何图形中的周长或线段长度最值时,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一般是先将要求线段(要求的量)用未知数x表示出来,建立函数模型(一般所表示的式子为一次函数解析式或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形相似求得函数关系式,再用函数的增减性或最值来求解即可.2.利用对称的性质求两条线段之和最小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为:如图,要求直线l上一动点P到点A,B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先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B,则A'B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P点,根据对称性可知此时A'B的长即为PA+PB的最小值,求出A'B的值即可.【题型解析】题型1: 三角形中最值问题例题:(2017山东枣庄)如图,直线y=x+4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点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P为OA上一动点,PC+PD值最小时点P 的坐标为()A.(﹣3,0)B.(﹣6,0)C.(﹣,0) D.(﹣,0)【考点】F8: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PA: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分析】(方法一)根据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出点A、B的坐标,再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出点C、D的坐标,根据对称的性质找出点D′的坐标,结合点C、D′的坐标求出直线CD′的解析式,令y=0即可求出x的值,从而得出点P的坐标.(方法二)根据一次函数解析式求出点A、B的坐标,再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出点C、D的坐标,根据对称的性质找出点D′的坐标,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即可得出点P为线段CD′的中点,由此即可得出点P的坐标.【解答】解:(方法一)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交x轴于点P,此时PC+PD值最小,如图所示.令y=x+4中x=0,则y=4,∴点B的坐标为(0,4);令y=x+4中y=0,则x+4=0,解得:x=﹣6,∴点A的坐标为(﹣6,0).∵点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C(﹣3,2),点D(0,2).∵点D′和点D关于x轴对称,∴点D′的坐标为(0,﹣2).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kx+b,∵直线CD′过点C(﹣3,2),D′(0,﹣2),∴有,解得:,∴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2.令y=﹣x﹣2中y=0,则0=﹣x﹣2,解得:x=﹣,∴点P的坐标为(﹣,0).故选C.(方法二)连接CD,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交x轴于点P,此时PC+PD值最小,如图所示.令y=x+4中x=0,则y=4,∴点B的坐标为(0,4);令y=x+4中y=0,则x+4=0,解得:x=﹣6,∴点A的坐标为(﹣6,0).∵点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C(﹣3,2),点D(0,2),CD∥x轴,∵点D′和点D关于x轴对称,∴点D′的坐标为(0,﹣2),点O为线段DD′的中点.又∵OP∥CD,∴点P为线段CD′的中点,∴点P的坐标为(﹣,0).故选C.方法指导:出现最值问题,可转化为轴对称知识所涉及的最短路径问题是我们解答此类问题的常见方法.题型2: 四边形中最值问题例题:(2017贵州安顺)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PE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6 .【考点】PA: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KK:等边三角形的性质;LE:正方形的性质.【分析】由于点B与D关于AC对称,所以连接BD,与AC的交点即为P点.此时PD+PE=BE最小,而BE是等边△ABE的边,BE=AB,由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可求出AB的长,从而得出结果.【解答】解:设BE与AC交于点P,连接BD,∵点B与D关于AC对称,∴PD=PB,∴PD+PE=PB+PE=BE最小.即P在AC与BE的交点上时,PD+PE最小,为BE的长度;∵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AB=6.又∵△ABE是等边三角形,∴BE=AB=6.故所求最小值为6.故答案为:6.方法指导:本题借助不等式“a2+b2≥2ab”通过代换转化来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最值,体现了转化思想和整体思想的运用.题型3:圆中最值问题例题:(2017浙江衢州)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的圆心A的坐标为(﹣1,0),半径为1,点P为直线y=﹣x+3上的动点,过点P作⊙A的切线,切点为Q,则切线长PQ的最小值是2.【考点】MC:切线的性质;F5:一次函数的性质.【分析】连接AP,PQ,当AP最小时,PQ最小,当AP⊥直线y=﹣x+3时,PQ 最小,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到AP=3,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连接AP,PQ,当AP最小时,PQ最小,∴当AP⊥直线y=﹣x+3时,PQ最小,∵A的坐标为(﹣1,0),y=﹣x+3可化为3x+4y﹣12=0,∴AP==3,∴PQ==2.方法指导: 此题综合性强,解题方法很多,考查范围较广,与初中数学很多内容有关,如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垂径定理、相似、三角函数、二次函数、垂线段的性质、二次根式的计算与化简等.考查了多种数学思想,如建模思想、化归思想等.此题难度中等,有一定的灵活性,考生不易拿满分.【提升训练】1. (2017江苏盐城)如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网格中,将△ABC绕某点旋转到△A'B'C'的位置,则点B运动的最短路径长为π.【考点】O4:轨迹;R2:旋转的性质.【分析】如图作线段AA′、C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点P即为旋转中心,观察图象可知,旋转角为90°(逆时针旋转)时B运动的路径长最短【解答】解:如图作线段AA′、C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点P即为旋转中心,观察图象可知,旋转角为90°(逆时针旋转)时B运动的路径长最短,PB==,∴B运动的最短路径长为==π,故答案为π.2. (2017•新疆)如图,在边长为6cm的正方形ABCD中,点E、F、G、H分别从点A、B、C、D同时出发,均以1cm/s的速度向点B、C、D、A匀速运动,当点E 到达点B时,四个点同时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当运动时间为 3 s时,四边形EFGH的面积最小,其最小值是18 cm2.【考点】H7:二次函数的最值;LE:正方形的性质.【分析】设运动时间为t(0≤t≤6),则AE=t,AH=6﹣t,由四边形EFGH的面积=正方形ABCD的面积﹣4个△AEH的面积,即可得出S四边形EFGH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配方后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设运动时间为t(0≤t≤6),则AE=t,AH=6﹣t,根据题意得:S四边形EFGH =S正方形ABCD﹣4S△AEH=6×6﹣4×t(6﹣t)=2t2﹣12t+36=2(t﹣3)2+18,∴当t=3时,四边形EFGH的面积取最小值,最小值为18.故答案为:3;18【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最值、三角形以及正方形的面积,通过分割图形求面积法找出S四边形EFGH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3. (2017湖北宜昌)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O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与B,C不重合),以O为顶点在BC所在直线的上方作∠MON=90°.(1)当OM经过点A时,①请直接填空:ON 不可能(可能,不可能)过D点;(图1仅供分析)②如图2,在ON上截取OE=OA,过E点作EF垂直于直线BC,垂足为点F,作EH ⊥CD于H,求证:四边形EFCH为正方形.(2)当OM不过点A时,设OM交边AB于G,且OG=1.在ON上存在点P,过P点作PK垂直于直线BC,垂足为点K,使得S△PKO =4S△OBG,连接GP,求四边形PKBG的最大面积.【考点】LO:四边形综合题.【分析】(1)①若ON过点D时,则在△OAD中不满足勾股定理,可知不可能过D 点;②由条件可先判业四边形EFCH为矩形,再证明△OFE≌△ABO,可证得结论;(2)由条件可证明△PKO∽△OBG,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求得OP=2,可求得△POG面积为定值及△PKO和△OBG的关系,只要△CGB的面积有最大值时,则四边形PKBG的面积就最大,设OB=a,BG=b,由勾股定理可用b表示出a,则可用a表示出△CBG的面积,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得其最大值,则可求得四边形PKBG面积的最大值.【解答】解:(1)①若ON过点D,则OA>AB,OD>CD,∴OA2>AD2,OD2>AD2,∴OA2+OD2>2AD2≠AD2,∴∠AOD≠90°,这与∠MON=90°矛盾,∴ON不可能过D点,故答案为:不可能;②∵EH⊥CD,EF⊥BC,∴∠EHC=∠EFC=90°,且∠HCF=90°,∴四边形EFCH为矩形,∵∠MON=90°,∴∠EOF=90°﹣∠AOB,在正方形ABCD中,∠BAO=90°﹣∠AOB,∴∠EOF=∠BAO,在△OFE和△ABO中∴△OFE≌△ABO(AAS),∴EF=OB,OF=AB,又OF=CF+OC=AB=BC=BO+OC=EF+OC,∴CF=EF,∴四边形EFCH为正方形;(2)∵∠POK=∠OGB,∠PKO=∠OBG,∴△PKO∽△OBG,∵S△PKO =4S△OBG,∴=()2=4,∴OP=2,∴S△POG=OG•OP=×1×2=1,设OB=a,BG=b,则a2+b2=OG2=1,∴b=,∴S△OBG=ab=a==,∴当a2=时,△OBG有最大值,此时S△PKO =4S△OBG=1,∴四边形PKBG的最大面积为1+1+=.4. (2017甘肃张掖)如图,已知二次函数y=ax2+bx+4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B(﹣2,0),点C(8,0),与y轴交于点A.(1)求二次函数y=ax2+bx+4的表达式;(2)连接AC,AB,若点N在线段BC上运动(不与点B,C重合),过点N作NM ∥AC,交AB于点M,当△AMN面积最大时,求N点的坐标;(3)连接OM,在(2)的结论下,求OM与AC的数量关系.【考点】HF:二次函数综合题.【分析】(1)由B、C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抛物线解析式;(2)可设N(n,0),则可用n表示出△ABN的面积,由NM∥AC,可求得,则可用n表示出△AMN的面积,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得其面积最大时n的值,即可求得N点的坐标;(3)由N点坐标可求得M点为AB的中点,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M=AB,在Rt△AOB和Rt△AOC中,可分别求得AB和AC的长,可求得AB与AC的关系,从而可得到OM和AC的数量关系.【解答】解:(1)将点B,点C的坐标分别代入y=ax2+bx+4可得,解得,∴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x2+x+4;(2)设点N的坐标为(n,0)(﹣2<n<8),则BN=n+2,CN=8﹣n.∵B(﹣2,0),C(8,0),∴BC=10,在y=﹣x2+x+4中令x=0,可解得y=4,∴点A(0,4),OA=4,=BN•OA=(n+2)×4=2(n+2),∴S△ABN∵MN∥AC,∴,∴==,∴,∵﹣<0,∴当n=3时,即N(3,0)时,△AMN的面积最大;(3)当N(3,0)时,N为BC边中点,∵MN∥AC,∴M为AB边中点,∴OM=AB,∵AB===2,AC===4,∴AB=AC,∴OM=AC.5. (2017江苏盐城)【探索发现】如图①,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B=60°,小明想从中剪出一个以∠B为内角且面积最大的矩形,经过多次操作发现,当沿着中位线DE、EF剪下时,所得的矩形的面积最大,随后,他通过证明验证了其正确性,并得出:矩形的最大面积与原三角形面积的比值为.【拓展应用】如图②,在△ABC中,BC=a,BC边上的高AD=h,矩形PQMN的顶点P、N分别在边AB、AC上,顶点Q、M在边BC上,则矩形PQMN面积的最大值为.(用含a,h的代数式表示)【灵活应用】如图③,有一块“缺角矩形”ABCDE,AB=32,BC=40,AE=20,CD=16,小明从中剪出了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B为所剪出矩形的内角),求该矩形的面积.【实际应用】如图④,现有一块四边形的木板余料ABCD,经测量AB=50cm,BC=108cm,CD=60cm,且tanB=tanC=,木匠徐师傅从这块余料中裁出了顶点M、N在边BC上且面积最大的矩形PQMN,求该矩形的面积.【考点】LO:四边形综合题.【分析】【探索发现】:由中位线知EF=BC、ED=AB、由=可得;【拓展应用】:由△APN∽△ABC知=,可得PN=a﹣PQ,设PQ=x,由S矩形=PQ•PN═﹣(x﹣)2+,据此可得;PQMN【灵活应用】:添加如图1辅助线,取BF中点I,FG的中点K,由矩形性质知AE=EH20、CD=DH=16,分别证△AEF≌△HED、△CDG≌△HDE得AF=DH=16、CG=HE=20,从而判断出中位线IK的两端点在线段AB和DE上,利用【探索发现】结论解答即可;【实际应用】:延长BA、CD交于点E,过点E作EH⊥BC于点H,由tanB=tanC 知EB=EC、BH=CH=54,EH=BH=72,继而求得BE=CE=90,可判断中位线PQ的两端点在线段AB、CD上,利用【拓展应用】结论解答可得.【解答】解:【探索发现】∵EF、ED为△ABC中位线,∴ED∥AB,EF∥BC,EF=BC,ED=AB,又∠B=90°,∴四边形FEDB是矩形,则===,故答案为:;【拓展应用】∵PN∥BC,∴△APN∽△ABC,∴=,即=,∴PN=a﹣PQ,设PQ=x,=PQ•PN=x(a﹣x)=﹣x2+ax=﹣(x﹣)2+,则S矩形PQMN最大值为,∴当PQ=时,S矩形PQMN故答案为:;【灵活应用】如图1,延长BA、DE交于点F,延长BC、ED交于点G,延长AE、CD交于点H,取BF中点I,FG的中点K,由题意知四边形ABCH是矩形,∵AB=32,BC=40,AE=20,CD=16,∴EH=20、DH=16,∴AE=EH、CD=DH,在△AEF和△HED中,∵,∴△AEF≌△HED(ASA),∴AF=DH=16,同理△CDG≌△HDE,∴CG=HE=20,∴BI==24,∵BI=24<32,∴中位线IK的两端点在线段AB和DE上,过点K作KL⊥BC于点L,由【探索发现】知矩形的最大面积为×BG•BF=×(40+20)×(32+16)=720,答:该矩形的面积为720;【实际应用】如图2,延长BA、CD交于点E,过点E作EH⊥BC于点H,∵tanB=tanC=,∴∠B=∠C,∴EB=EC,∵BC=108cm,且EH⊥BC,∴BH=CH=BC=54cm,∵tanB==,∴EH=BH=×54=72cm,在Rt△BHE中,BE==90cm,∵AB=50cm,∴AE=40cm,∴BE的中点Q在线段AB上,∵CD=60cm,∴ED=30cm,∴CE的中点P在线段CD上,∴中位线PQ的两端点在线段AB、CD上,由【拓展应用】知,矩形PQMN的最大面积为BC•EH=1944cm2,答:该矩形的面积为1944cm2.。
2018年浙江省中考数学《第28讲:图形的相似(1)相似形的应用》总复习讲解

第28讲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相似形1.比例线段考试内容考试要求比例线段定义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a 基本性质若ab=cd,则ad=bc.当b=c时,b2=ad,那么b是a、d的比例中项.黄金分割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AC>BC),如果AC是线段AB 和BC的比例中项,且ACAB=BCAC=5-12≈0.618,那么点C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c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3.相似图形的有关概念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相似图形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a相似多边形两个边数相同的多边形,如果它们的角分别 ,边 ,那么这两个多边形叫做相似多边形.相似多边形对应 的比叫做相似比.(1)相似多边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相似三角形 两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_ ,三条边 ,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当相似比等于1时,这两个三角形 . 4.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判定1____________________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a判定2 三边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3 两边 且夹角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判定4 两角分别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5满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 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拓展直角三角形中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三角形都与原三角形相似.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考试内容考试要求性质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 ,对应边 .a2.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周长的比都等于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 的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重心.三角形的重心分每一条中线成1∶2的两条线段.拓展如图,△ABC 中,∠ACB =90°,CD 是斜边AB 上的高,则有下列结论.①AC 2=AD·AB ; ②BC 2=BD·AB ; ③CD 2=AD·BD ; ④AB ·CD =AC·BC.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基本 思想转化思想:证角相等,证比例线段往往转化为证相似三角形;测量问题,往往构建相似三角形,即实际问题转化为相似三角形问题来解决.b1.(2017·杭州)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DE ∥BC ,若BD =2AD ,则( )A .AD AB =12 B .AE EC =12 C .AD EC =12 D .DE BC =12 2.(2015·嘉兴)如图,直线l 1∥l 2∥l 3,直线AC 分别交l 1,l 2,l 3于点A ,B ,C ;直线DF 分别交l 1,l 2,l 3于点D ,E ,F.AC 与DF 相交于点H ,且AH =2,HB =1,BC =5,则DE EF 的值为( )A .12B .2C .25D .353.(2015·嘉兴)如图是百度地图的一部分(比例尺1∶4000000).按图可估测杭州在嘉兴的南偏西____________________度方向上,杭州到嘉兴的图上距离约2cm ,则杭州到嘉兴的实际距离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如图,点D 在△ABC 的边AC 上.(1)要判断△ADB 与△ABC 相似,添加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DB ∽△ABC ,AB =4,AD =2,则AC =________; (3)通过(1)、(2)解答,你能说出相似三角形哪些知识?【归纳】通过开放式问题,归纳、疏理比例、相似多边形有关概念,相似三角形性质、判定.类型一 比例性质、黄金分割等相关概念例1 (1)(2016·山西)宽与长的比是5-12(约0.618)的矩形叫做黄金矩形,黄金矩形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给我们以协调和匀称的美感.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画出黄金矩形:作正方形ABCD ,分别取AD 、BC 的中点E 、F ,连结EF ;以点F 为圆心,以FD 为半径画弧,交BC 的延长线于点G ;作GH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H ,则图中下列矩形是黄金矩形的是( )A .矩形ABFEB .矩形EFCDC .矩形EFGHD .矩形DCGH 【解后感悟】先根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求得DF 的长,再根据DF =GF 求得CG 的长,最后根据CG 与CD 的比值为黄金比,判断矩形DCGH 为黄金矩形.(2) 已知x 3=y 4=z6≠0,求x +y -z x -y +z 的值.【解后感悟】这类题我们一般是设辅助未知数k ,即比值为k ,把所有字母都用含有k 的式子表示出来,从而达到计算或化简的目的.1.在中华经典美文阅读中,小明同学发现自己的一本书的宽与长之比为黄金比.已知这本书的长为20cm ,则它的宽约为( )A .12.36cmB .13.6cmC .32.36cmD .7.64cm2.(2015·扬州)如图,练习本中的横格线都平行,且相邻两条横格线间的距离都相等,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A 、B 、C 都在横格线上,若线段AB =4cm ,则线段BC = cm .类型二 相似多边形例2 已知矩形ABCD 中,AB =1,在BC 上取一点E ,沿AE 将△ABE 向上折叠,使B 点落在AD 上的F 点,若四边形EFDC 与矩形ADCB 相似,则AD =( )A .5-12 B .5+12C . 3D .2 【解后感悟】解题关键是根据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对应边的比等于相似比.3.(2015·葫芦岛)如图,在矩形ABCD 中,AD =2,CD =1,连结AC ,以对角线AC 为边,按逆时针方向作矩形ABCD 的相似矩形AB 1C 1C ,再连结AC 1,以对角线AC 1为边作矩形AB 1C 1C 的相似矩形AB 2C 2C 1,…,按此规律继续下去,则矩形AB n C n C n -1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例3 (2016·南充)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P 为正方形内一动点,若点M 在AB 上,且满足△PBC ∽△PAM ,延长BP 交AD 于点N ,连结CM.(1)如图1,若点M 在线段AB 上,求证:AP ⊥BN ;AM =AN ;(2)①如图2,在点P 运动过程中,满足△PBC ∽△PAM 的点M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AP ⊥BN 和AM =AN 是否成立?(不需说明理由)②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点P ,使得PC =12?请说明理由.【解后感悟】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圆的有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应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解决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利用圆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4.(1)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且AE AB =AD AC =12,则S △ADE ∶S 四边形BCED 的值为( )A .1∶ 3B .1∶2C .1∶3D .1∶4 (2) (2016·河北)如图,△ABC 中,∠A =78°,AB =4,AC =6.将△ABC 沿图示中的虚线剪开,剪下的阴影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不相似...的是( )5.(1)(2015·自贡)将一副三角板按图叠放,则△AOB 与△DOC 的面积之比等于 .(2)(2015·无锡市南长区模拟)如图,△ABC 中,AB =5,BC =3,CA =4,D 为AB 的中点,过点D 的直线与BC 所在直线交于点E ,若直线DE 截△ABC 所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DE=.类型四与相似三角形相关的问题例4如图,点A,B,C,D为⊙O上的四个点,AC平分∠BAD,AC交BD于点E,CE=4,CD=6,则AE的长为()A.4 B.5 C.6 D.7【解后感悟】本题运用圆周角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得出∠CAD=∠CDB,证明△ACD∽△DCE.6.(1)已知:在△ABC中,BC=10,BC边上的高h=5,点E在边AB上,过点E作EF∥BC,交AC边于点F.点D为BC上一点,连结DE、DF.设点E到BC的距离为x,则△DEF的面积S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为()(2)(2015·杭州模拟)在研究相似问题时,甲、乙同学的观点如下:甲:将边长为3,4,5的三角形按图①的方式向外扩张,得到新的三角形,它们的对应边间距为1,则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乙:将邻边为3和5的矩形按图②的方式向外扩张,得到新矩形,它们的对应边间距均为1,则新矩形与原矩形不相似.对于两人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人都对B .两人都不对C .甲对,乙不对D .甲不对,乙对(3) (2015·滨州)如图,在x 轴的上方,直角∠BOA 绕原点O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若∠BOA 的两边分别与函数y =-1x 、y =2x 的图象交于B 、A 两点,则∠OAB 的大小的变化趋势为( )A .逐渐变小B .逐渐变大C .时大时小D .保持不变 7.(2016·龙东)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点E 在直线AD 上,AE =13AD ,连结CE 交BD 于点F ,则EF ∶FC 的值是 .【课本改变题】教材母题--浙教版教材九上第149页第5题课本中有一道作业题:有一块三角形余料ABC ,它的边BC =120mm ,高AD =80mm .要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 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 ,AC 上.问加工成的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mm?小颖解得此题的答案为48mm ,小颖善于反思,她又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如果原题中要加工的零件是一个矩形,且此矩形是由两个并排放置的正方形所组成,如图1,此时,这个矩形零件的两条边长又分别为多少mm ?请你计算.(2)如果原题中所要加工的零件只是一个矩形,如图2,这样,此矩形零件的两条边长就不能确定,但这个矩形面积有最大值,求达到这个最大值时矩形零件的两条边长.【方法与对策】本题是课本改变题,试题设置上主要是三角形和矩形的组合,通过基本图形是相似三角形,揭示对应边成比例的关系式来解决问题,再深入探究,规律性较强,这种题型是中考常用的命题方式.【找不准相似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如图,△ABC中,点D在线段BC上,且△ABC∽△DBA,则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AB2=BC·BD B.AB2=AC·BDC.AB·AD=BD·BC D.AB·AD=AD·CD参考答案第28讲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 相似形【考点概要】2.成比例 3.形状 相等 成比例 边 相等 成比例 全等 4.平行 成比例 成比例 相等 相等 成比例 5.相等 成比例 相似比 平方【考题体验】1.B 2.D 3.45 80km【知识引擎】【解析】(1)添加条件是∠ABD =∠C 或∠ADB =∠ABC 或者AD AB =AB AC; (2)由△ADB ∽△ABC ,得AD AB =AB AC,得AC =8; (3)相似三角形知识:性质、判定等. 【例题精析】例1 (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CD =2,CF =1.在直角三角形DCF 中,DF =12+22=5,∴FG =5,∴CG =5-1,∴CG CD =5-12,∴矩形DCGH 为黄金矩形.故选D . (2)设x 3=y 4=z 6=k(k ≠0),根据题意,得x =3k ,y =4k ,z =6k ,所以x +y -z x -y +z =3k +4k -6k 3k -4k +6k =k 5k=15. 例2 B例3(1)如图1中,∵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BC =CD =AD ,∠DAB =∠ABC =∠BCD =∠D =90°,∵△PBC ∽△PAM ,∴∠PAM =∠PBC ,PM PC =AM BC =PA PB,∵∠PBC +∠PBA =90°,∴∠PAM +∠PBA =90°,∴∠APB =90°,∴AP ⊥BN ,∵∠ABP =∠ABN ,∠APB =∠BAN =90°,∴△BAP ∽△BNA ,∴PA PB =AN AB ,∴AN AB =AM BC,∵AB =BC ,∴AN =AM. (2)①仍然成立,AP ⊥BN 和AM =AN.理由如图2中,∵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AB =BC =CD =AD ,∠DAB =∠ABC =∠BCD =∠D =90°,∵△PBC ∽△PAM ,∴∠PAM =∠PBC ,PM PC =AM BC =PA PB,∵∠PBC +∠PBA =90°,∴∠PAM +∠PBA =90°,∴∠APB =90°,∴AP ⊥BN ,∵∠ABP =∠ABN ,∠APB =∠BAN =90°,∴△BAP ∽△BNA ,∴PA PB =AN AB ,∴AN AB =AM BC,∵AB =BC ,∴AN =AM. ②这样的点P 不存在.理由:假设PC =12,如图3中,以点C 为圆心12为半径画圆,以AB 为直径画圆,CO =BC 2+BO 2=52>12+12,∴两个圆外离,∴∠APB <90°,这与AP ⊥PB 矛盾,∴假设不可能成立,∴满足PC =12的点P 不存在. 例4 设AE =x ,则AC =x +4,∵AC 平分∠BAD ,∴∠BAC =∠CAD ,∵∠CDB =∠BAC(圆周角定理),∴∠CAD =∠CDB ,∵∠ACD =∠DCE ,∴△ACD ∽△DCE ,∴CD CE =AC DC ,即64=x +46,解得:x =5.故选B . 【变式拓展】1.A 2.12 3.5n22n -1 4.(1)C (2)C 5.(1)1∶3 (2)2或103 6.(1)D (2)A (3)D 7.23或43 【热点题型】【分析与解】(1)设矩形的边长PN =2y mm ,则PQ =y mm ,由条件可得△APN ∽△ABC ,∴PN BC =AE AD ,即2y 120=80-y 80,解得y =2407,∴PN =2407×2=4807(mm ),答:这个矩形零件的两条边长分别为2407mm ,4807mm ; (2)设PN =x mm ,由条件可得△APN ∽△ABC ,∴PN BC =AE AD ,即x 120=80-PQ 80,解得PQ =80-23x.∴S =PN·PQ =x(80-23x)=-23x 2+80x =-23(x -60)2+2400,∴S 的最大值为2400mm 2,此时PN =60mm ,PQ =80-23×60=40(mm ). 【错误警示】A .∵△ABC ∽△DBA ,∴AB BD =BC AB,∴AB 2=BD·BC.。
(海之南)2018年中考数学备考会经验交流讲座课件 (共19张PPT)

4.明确目标抓落实
(1)省一级学校达线率、录取率; (2)市县重点高中达线率、录取率; (3)参考率
2.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梳理清楚知识点,把握准应知应 会。
研读考试说明,并和往年考试说明进行对比,找出修 改的部分,调整复习策略。
3.分析中考试题,感悟命题趋势
分析中考试题 追寻命题足迹 领略试题智慧 挖掘试题内涵
4.明确复习目标
领会精神,把握方向。 夯实基础,人人落实。 掌握学情,分层施教。
7.做到统筹兼顾:
教书不忘育人(关注学生心态) 培优不忘辅差(缩小两极分化) 竞争不忘合作(共享方能共赢)
同舟共济 众志成城 再创辉煌
为了孩子的明天, 我们一起努力,
谢 谢!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海之南)2018年中考 数学备考会经验交流
讲座课件 (共19张
PPT)
一、学校重视 1.学校领导作保障
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进入教室办公,我校宋校 长,祝副校长等亲自坚持深入课堂,参与课堂监 督与管理,关注班级状况和学生变化,及时给予 指导和建议。领导的关怀给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 障。
2.详细方案是关键。
学校形成了规范化的备考方案:定期召开毕业班 教师教学工作会议和学情分析会进行经验交流,分 析分解历年中招试卷;坚持月考和质量分析制度, 及时查找问题,确定下一步工作重点和目标。初三 下学期则制定三轮复习模式并配套多轮模拟考试。 规范的备考方案是我校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娄底市中考数学应用题及几何证明题复习策略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考的热点考题之一,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与难点是如何找到能够表示题目全部含义的相等关系,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通常有二种,一种是通过题目的一些关键词表现出来的明显的相等关系,如“多”、“少”、“增加”、“快”、“慢”等,另一种是没有明显给出而题意中包含着的隐含相等关系,这也是中考的重点难点,此时应全面深入的理解题意,结合日常生活经历和自然科学知识才能做到。
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可以归纳为:“审、设、列、解、验、答”1、“审”是指读懂题目,弄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审题时也可以用图示法,列表法来帮助理解题意。
2、“设”是指设未知数,包括设直接未知数和间接未知数以及辅助未知数(较难题)3、“列”是指列方程4、“解”是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验”就是验根,即检验方程的根能否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6、“答”就是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近些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涉及的应用题类型主要有: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增长率问题,利润问题,和差倍分问题等。
我们在复习应用题时应从掌握解题思路和步骤、明确常见题型、精选各类典型题目三个方面入手。
具体做法建议:1、加强阅读训练,提高理解能力审题能力。
2、联系生活,了解社会热点,注重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展知识面3、注重渗透,培养建模能力。
4、精选各类典型题,放手让学生一搏,重在引导,点拨教会解题方法、思路,消除恐怖心理。
效果应该会较好。
下面就近几年(2014年至2017年)的中考应用题及几何证明题跟各位同仁一起来探讨一下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有关问题。
(2014•娄底)娄底到长沙的距离约为180km,小刘开着小轿车,小张开着大货车,都从娄底去长沙,小刘比张晚出发1小时,最后两车同时到达长沙,已知小轿车的速度是大货车速度的1.5倍。
(1)求小轿车和大货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列方程解答)﹣=1(2015•娄底)假如娄底市的出租车是这样收费的:起步价所包含的路程为0~1.5千米,超过1.5千米的部分按每千米另收费.小刘说:“我乘出租车从市政府到娄底汽车站走了4.5千米,付车费10.5元.”小李说:“我乘出租车从市政府到娄底汽车站走了6.5千米,付车费14.5元.”问:(1)出租车的起步价是多少元?超过1.5千米后每千米收费多少元?(2)小张乘出租车从市政府到娄底南站(高铁站)走了5.5千米,应付车费多少元?【分析】(1)设出租车的起步价是x元,超过1.5千米后每千米收费y元.根据他们的对话列出方程组并解答;(2)5.5千米分两段收费:1.5千米、(5.5﹣1.5)千米.根据(1)中的单价进行计算.解答:解:(1)设出租车的起步价是x元,超过1.5千米后每千米收费y元.依题意得,,解得.答:出租车的起步价是元,超过1.5千米后每千米收费2元;(2)+(5.5﹣1.5)×2=12.5(元).答:小张乘出租车从市政府到娄底南站(高铁站)走了5.5千米,应付车费12.5元.点评: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再求解.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的应用题一般情况下题中要给出2个等量关系,准确的找到等量关系并用方程组表示出来是解题的关键.(2016•娄底)甲、乙两同学的家与学校的距离均为3000米.甲同学先步行600米,然后乘公交车去学校、乙同学骑自行车去学校.已知甲步行速度是乙骑自行车速度的,公交车的速度是乙骑自行车速度的2倍.甲乙两同学同时从家发去学校,结果甲同学比乙同学早到2分钟.(1)求乙骑自行车的速度;(2)当甲到达学校时,乙同学离学校还有多远?【分析】(1)设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x米/分钟,则甲步行速度是x米/分钟,公交车的速度是2x米/分钟,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2)300×2=600米即可得到结果.【解答】解:(1)设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x米/分钟,则甲步行速度是x米/分钟,公交车的速度是2x米/分钟,根据题意得+=﹣2,解得:x=300米/分钟,经检验x=300是方程的根,答:乙骑自行车的速度为300米/分钟;(2)∵300×2=600米,答:当甲到达学校时,乙同学离学校还有600米.(2017•娄底)坐火车从上海到娄底,高铁G1329次列车比快车K575次列车少需要9小时,已知上海到娄底的铁路长约1260千米,G1329的平均速度是K575的2.5倍.(1)求K575的平均速度;(2)高铁G1329从上海到娄底只需几小时?【分析】(1)设K575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小时,根据高铁G1329次列车比快车K575次列车少需要9小时列出分式方程,解方程即可;(2)求出G1329的平均速度,计算即可.【解答】解:(1)设K575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小时,则G1329的平均速度是2.5x千米/小时,由题意得,=+9,解得,x=84,答:K575的平均速度为84千米/小时;(2)高铁G1329从上海到娄底需要:=6(小时),答:高铁G1329从上海到娄底只需6小时.【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分式方程的应用,分析题意,找到合适的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几何证明是初中的数学中一种重要题型,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相等或角互补的问题.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常用的方法:综合法(由因导果),分析法(执果索因)以及将综合法与分析法合并使用。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几何证明重点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严密的“因为”、“所以”逻辑将条件一步步转化为所要证明的结论。
这类题目出法相当灵活,不像代数计算类题目容易总结出固定题型的固定解法,而更看重的是对重要模型的总结、常见思路方法的总结。
(2014•娄底)如图10,在⊙O中,AB,CD是直径,BE是切线,B为切点,连接AD,BC,BD.(1)求证:△ABD≌△CDB;(2)若∠,求∠ADC的度数。
,得出∠题考查了切线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基础题,难度不大.(2015•娄底)如图,在Rt△ABC中,∠ACB=90°,以点A为圆心,AC为半径,作⊙A,交AB于点D,交CA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E作A B的平行线EF交⊙A于点F,连接AF,BF,DF.(1)求证:△ABC≌△ABF;(2)当∠CAB等于多少度时,四边形ADFE为菱形?请给予证明.【分析】(1)首先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FAB=∠CAB,然后利用SAS证得两三角形全等即可;(2)当∠CAB=60°时,四边形ADFE为菱形,根据∠CAB=60°,得到∠FAB=∠CAB=∠CAB=60°,从而得到EF=AD=AE,利用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进行判断四边形ADFE 是菱形.解答:解:(1)证明:∵EF∥AB,∴∠E=∠CAB,∠EFA=∠FAB,∵∠E=∠EFA,∴∠FAB=∠CAB,在△ABC和△ABF中,,∴△ABC≌△ABF;(2)当∠CAB=60°时,四边形ADFE为菱形.证明:∵∠CAB=60°,∴∠FAB=∠CAB=∠CAB=60°,∴EF=AD=AE,∴四边形ADFE是菱形.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圆周角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菱形的判定方法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难度不大.(2016•娄底)如图,将等腰△ABC绕顶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α度到△A1B1C1的位置,AB与A1C1相交于点D,AC与A1C1、BC1分别交于点E、F.(1)求证:△BCF≌△BA1D.(2)当∠C=α度时,判定四边形A1BC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B=BC,∠A=∠C,由旋转的性质得到A1B=AB=BC,∠A=∠A1=∠C,∠A1BD=∠CBC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得到△BCF ≌△BA1D;(2)由旋转的性质得到∠A1=∠A,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到∠DEC=180°﹣α,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得到∠ABC=360°﹣∠A1﹣∠C﹣∠A1EC=180°﹣α,证得四边形A1BCE是平行四边形,由于A1B=BC,即可得到四边形A1BCE是菱形.【解答】(1)证明:∵△ABC是等腰三角形,∴AB=BC,∠A=∠C,∵将等腰△ABC绕顶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α度到△A1B1C1的位置,∴A1B=AB=BC,∠A=∠A1=∠C,∠A1BD=∠CBC1,在△BCF与△BA1D中,,∴△BCF≌△BA1D;(2)解:四边形A1BCE是菱形,∵将等腰△ABC绕顶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α度到△A1B1C1的位置,∴∠A1=∠A,∵∠ADE=∠A1DB,∴∠AED=∠A1BD=α,∴∠DEC=180°﹣α,∵∠C=α,∴∠A1=α,∴∠ABC=360°﹣∠A1﹣∠C﹣∠A1EC=180°﹣α,∴∠A1=∠C,∠A1BC=∠AEC,∴四边形A1BCE是平行四边形,∴A1B=BC,∴四边形A1BCE是菱形.(2017•娄底)如图,在▱ABCD中,各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1)求证:△ABG≌△CDE;(2)猜一猜:四边形EFGH是什么样的特殊四边形?证明你的猜想;(3)若AB=6,BC=4,∠DAB=60°,求四边形EFGH的面积.【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得到AB=CD,∠BAG=∠DCE,∠ABG=∠CDE,进而判定△ABG≌△CDE;(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即可得出∠AGB=90°,∠DEC=90°,∠AHD=90°=∠EHG,进而判定四边形EFGH是矩形;(3)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G=AB=3,AG=3=CE,BF=BC=2,CF=2,进而得出EF和GF的长,可得四边形EFGH的面积.【解答】解:(1)∵GA平分∠BAD,EC平分∠BCD,∴∠BAG=∠BAD,∠DCE=∠DCB,∵▱ABCD中,∠BAD=∠DCB,AB=CD,∴∠BAG=∠DCE,同理可得,∠ABG=∠CDE,∵在△ABG和△CDE中,,∴△ABG≌△CDE(ASA);(2)四边形EFGH是矩形.证明:∵GA平分∠BAD,GB平分∠ABC,∴∠GAB=∠BAD,∠GBA=∠ABC,∵▱ABCD中,∠DAB+∠ABC=180°,∴∠GAB+∠GBA=(∠DAB+∠ABC)=90°,即∠AGB=90°,同理可得,∠DEC=90°,∠AHD=90°=∠EHG,∴四边形EFGH是矩形;(3)依题意得,∠BAG=∠BAD=30°,∵AB=6,∴BG=AB=3,AG=3=CE,∵BC=4,∠BCF=∠BCD=30°,∴BF=BC=2,CF=2,∴EF=3﹣2=,GF=3﹣2=1,∴矩形EFGH的面积=EF×GF=.【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运用,解题时注意: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关键是选择恰当的判定条件.从近几年的中考题目来看,第23题2014年是考查分式方程的应用,2015年是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2016年和2017年都是考查分式方程的应用,所以今年还是应该把分式方程的应用做为复习重点,但也不应忽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问题,主要是增长率和利润问题,因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