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第14课 马背上的小红军
第14课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目标:①知识和能力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意思。
②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马背上的小红军》说课稿
《马背上的小红军》说课稿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课文简析]《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篇记事写人的文章。
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
反映出红军战士在长征的艰苦生活中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赞扬了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领悟写作方法等,所以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结合主要内容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学生要感知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把握体会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是学习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讨论,理解课文重难点: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3、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4、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三、说教学环节及主要意图[教学主要思路意图]:本课教学主要想按照“了解背景,整体感知——细读鉴赏,加深理解——回归全文,升华朗读”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在理解课文时,主要围绕一个核心问题——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展开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整体感知,导入新课:1、出示草地图片,听课文录音。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草地的概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故事情节)2、导入课文内容。
听完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在我们的课文里面就有这个小故事,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部描写中国革命时期的经典小说,作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刘心武。
小说以小红军队伍为主线,通过描写小红军队伍的生活、战斗和成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小平的小红军,他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
小说以小平的视角展现了革命时期小红军队伍的生活和斗争。
小红军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勇前进,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了革命事业不断奋斗。
小平在小红军队伍中经历了许多磨砺和考验,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成长为了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革命战士。
小平在革命斗争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小红军们在革命斗争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要面对敌人的追杀和围剿,要面对艰苦的生活和战斗,但他们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小红军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捍卫着革命事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精神。
小红军们的勇敢和坚定感染了我,让我深受触动。
《马背上的小红军》通过小红军队伍的生活和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
小红军们在革命斗争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了革命事业不断奋斗。
小平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小红军们的勇敢和坚定感染了我,让我深受触动。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的艰辛和伟大,更加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展现革命精神的伟大作品。
《马背上的小红军》课堂实录
学生提问环节是课堂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详细描述
在《马背上的小红军》的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的疑问,也可以是对于历 史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的探究。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师答疑解惑
总结词
课文背景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描述的 是一位小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强调小红军在困难环境中的坚 韧和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中国红军的历 史背景和长征的艰苦历程
。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和民族精神,让他们感受 到小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坚
的观后感。
05
教师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学生参与度高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 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内容丰富
教师对《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 进行了深入挖掘,补充了相关历史背 景和人物故事,使课程内容更加充实 。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 情感教育深入: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情感教育,引 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义情怀。
作业布置与要求
作业一
请写一篇关于你与动物之间感人
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少于500字
。
01
作业二
02 请搜集关于小红军长征的相关资
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综述文
章。
作业三
请结合故事内容,创作一幅以小
红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并附上
03
创作说明。
作业四
04 请与家长一起观看一部关于长征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教案教学设计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马背上的小红军》的内容,感受小红军的英勇精神。
学习生字词,提高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多媒体、图片等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小红军英勇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观的引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小红军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
简要介绍小红军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理解内容。
学生圈出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重点讲解小红军的英勇精神,引导学生感受其伟大。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4.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5.课堂活动开展“小红军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小红军故事。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小红军的英勇精神。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表达对小红军的敬意。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学生书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学生绘制小红军故事漫画,培养绘画和表达能力。
2.拓展作业: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小红军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马背上的小红军》,感受小红军的英勇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讨论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北京版《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教案
北京版《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教案北京版《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
3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教学过程:一、课件引入,创设情境,激起情感。
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艰难行军的画面,在富有震撼力的音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赓大将吗?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任干部团的团长。
一次,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课件配陈赓画外音:“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又常常忍饥挨饿,我感到十分疲惫,渐渐地掉队了……”课件定格。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陈赓同志的脚步,走进茫茫的草海,走近——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
强调“荒、捶”的字形,“倔、挨”的读音。
(2)形近字组词。
慌——荒楼——搂踢——剔要——腰垂——捶(3)理解词义。
荒无人烟倔强疲惫忍饥挨饿2.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帮助陈赓小红军说服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归纳整理,并将主要问题做扼要板书记录。
如:学生针对课文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小红军在草地行军时遇到哪些困难”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2-10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陈赓怎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的”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11-1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什么?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等等。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读文,看看是否能够读中解疑。
三、自主探究。
(一)自由读第1自然段。
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小红军遇到哪些困难?1.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三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 语文A版
14 马背上的小红军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生字词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达,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件感人至深的事。
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要求:思考文章讲了件什么事?
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人居住。
无可奈何:点办法也没有。
理解课文层次。
第部分:(1)讲故事来历。
第二部分:(2——10)讲遇到小红军。
第三部分:(11——15)讲失去小红军。
学生质疑
听教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指名上台表演读,评议。
了解真相,理解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11——15自然段,结合前面课文,边读边想:陈赓的心为什么总是平静不下来?他会想些什么?他为社么会感到自己受骗了?
2、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
五、拓展延伸。
1、望着停止呼吸的小红军,此时,陈赓是什么心情?他会怎样说?怎样做?
2、课题的意义你了解了吗?还可以说成时( )的小红军?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教案《马背上的小红军》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2、训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倔强、忍饥挨饿、疲惫、小鬼、络腮胡子、口吻、浮现、青稞、硬邦邦"的词语。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学难点:了解小红军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他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
体会陈赓为什么要打自己一个嘴巴?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挂图、投影片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翻越雪山,强渡天险,横穿草地......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更为感人的是有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同样用自己的双脚走完了全程。
但也有一些,则永远地倒在了行军途中,再也没有出来。
陈赓同志每次回顾自己的革命经历,就会想起一个关于小红军的故事。
陈赓同志把他称作《马背上的小红军》。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关于这个小红军的故事。
看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请大家自己大声地来读读这篇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遍。
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读通课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马背上的小红军》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马背上的⼩红军》这篇课⽂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件往事,⼀位掉队的⼩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马背上的⼩红军》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马背上的⼩红军》原⽂ 陈赓同志回顾⾃⼰⾰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烟的草地上⾏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分疲惫。
这⼀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步⼀步朝前⾛着。
忽然,看见前边有个⼩红军,跟他⼀样,也掉队了。
那个⼩家伙不过⼗⼀⼆岁,黄黄的⼩脸,⼀双⼤眼睛,两⽚薄嘴唇,⿐⼦有点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青⼜红。
陈赓同志⾛到他跟前,说:“⼩⿁,你上马骑⼀会⼉吧。
” ⼩红军摆出⼀副满不在乎的样⼦,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的瘦脸,微微⼀笑,⽤⼀⼝四川话说:“⽼同志,我的体⼒⽐你强多了,你快骑上马⾛吧。
” 陈赓同志⽤命令的⼝吻说:“上去,骑⼀段路再说!” ⼩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赛呀,那就⽐⼀⽐吧。
”他说着把腰⼀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块⼉⾛吧。
” “不。
你先⾛,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 陈赓同志⽆可奈何,从⾝上取出⼀⼩包青稞⾯,递给⼩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 ⼩红军把⾝上的⼲粮袋⼀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的嘛。
我⽐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去。
他骑在马上,⼼情⽼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红军,想起⼀连串的孩⼦。
从上海、⼴州直到⾹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声,⽴刻掉转马头,狠踢了⼏下马肚⼦,向来的路奔跑起来。
等他找到那个⼩红军,⼩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地把⼩红军抱上马背,他的⼿触到了⼩红军的⼲粮袋。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教案标题: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革命时期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 通过学习马背上的小红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团队合作意识;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 通过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 学会观察和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2. 《马背上的小红军》故事书;3. 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素材;4. 学生绘画、写作用的纸张和颜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向学生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故事阅读:2. 分发《马背上的小红军》故事书,让学生自主阅读或分组合作阅读。
3.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故事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情感培养:4. 引导学生思考小红军在故事中的行为和精神,讨论他们为何选择参加红军长征,表达对小红军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英雄或感动人物的故事,并让他们了解这些人物背后的奋斗和付出。
思维拓展:6.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为什么?7.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或写作,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选择,并鼓励他们用文字或图画展示自己的作品。
小结活动:8.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9.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小红军的精神,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这种精神。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红军长征和革命历史的书籍,扩展他们的知识面;2. 组织学生参观红军长征相关的纪念馆或纪念碑,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和英雄的伟大。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2. 学生的绘画或写作作品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选择;3. 学生对红军长征和小红军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深入。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查看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马背上的小红军
马背上的小红军马背上的小红军篇一设计理念:1. “大语文”教育观,课前注重有关长征的资料搜集,帮助了解背景,理解人物品质。
课后再深入了解长征,激发爱国热情,激励孩子发扬长征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知难而进。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质疑。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潜力,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3.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里,自读感悟、品读积累。
教材分析:《马背上的小红军》是本册书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七律·长征》一样赞扬长征精神的,这也是小学语文记录长征的开端。
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拖累他人的事情,反映出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赞扬了他们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学生分析: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理解、感受人物的语言、神态及动作描写,体会他们的心理变化,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朗读和讨论等手段,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
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骗”过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
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
教学过程:课前精彩两分钟:《长征》一、课前精彩两分钟《长征》二、复习引入,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漫漫长征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部描写红军长征的经典小说,作者是刘洪。
小说以马背上的小红军为主线,讲述了一群孩子在艰难的长征途中,经历了种种困难和磨难,最终坚持到了终点的故事。
这部小说深刻地描绘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艰难时期,展现了红军战士们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信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一群小红军展开的。
在长征途中,他们经历了饥饿、疾病、战斗等种种困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向前行进。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追杀,还要应对自然环境的考验,但他们始终坚信着革命的伟大事业,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取得了胜利。
这些小红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和坚定信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小红军的艰难经历,展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面对饥饿、疾病和敌人的追杀时,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的意志。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革命者的崇高品质,给人们树立了榜样。
同时,作者还通过小红军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时期的团结一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者的崇高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学习小红军们那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不怕失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小红军们的团结一致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团结一致,共同战胜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总之,《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部描写红军长征的经典小说,通过描写小红军们的艰难经历,展现了他们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这部小说不仅让人感受到了革命者的崇高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给人们树立了榜样,让人深受感动。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者的崇高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部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刘心武。
小说以红军长征为背景,通过一个小红军的视角,讲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和革命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语言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小虎的小红军,他年纪轻轻却勇敢无畏,一直坚定地跟随着红军队伍,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和艰苦的长征。
在长征途中,小虎和他的战友们面对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前行。
小虎在长征途中不仅成长了许多,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面对困难、共同奋斗,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小虎的视角,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和危险,同时也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
小虎和他的战友们在长征途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定地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
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革命战士们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何等可贵。
通过阅读《马背上的小红军》,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战士们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们在长征途中面对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未退缩,始终坚定地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斗。
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革命战士们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之情。
此外,小说中也展现了红军战士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在长征途中,小虎和他的战友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奋斗。
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红军战士们的友情和团结充满了敬意。
总的来说,《马背上的小红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历史小说,通过一个小红军的视角,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和危险,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红军战士们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之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革命战士们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和钦佩之情。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感受到革命战士们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范文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
《马背上的小红军》读后感范文
读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篇课文主要是讲: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和疲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
这篇课文赞扬了小红军宁愿受苦、挨饿,把困难、危险留给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的高贵品质。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小红军用倔强的语气说的一句话,“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
”说着,小红军把腰一挺,做出一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其实,小红军一点力气也没有,他之所以这样说,纯粹是因为小红军不想连累陈赓,不想让陈赓担心。
读到这段话,我感到了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着想,他的`品质多高尚啊!我们班的同学可不是这样,比如说在扫地的时候,不团结合作,而是各做各的,扫完就走,根本不管别人,叫他扫一下也不。
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跟小红军相比,那可惭愧啦!我今后要以小红军为榜样,不怕苦不怕困难,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想办法去克服。
文中还有一个地方让我感受至深。
就是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的还多呢。
”其实,小红军根本就没有粮食,他只是用牛膝骨充当干粮的办法拒绝了陈赓的青稞面。
在这么饥饿的情况下,你却能拒绝食物的诱惑。
小红军啊,你真让人佩服!如果换成是我,我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接过青稞面,狼吞虎咽地把青稞面吃了。
跟小红军相比,我是多么的渺小啊!
《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给我教育很大,教育我如何做人。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案
《马背上的小红》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小红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二万五千里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路,有的则牺牲在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就是陈赓将在红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时,有个小红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 ——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骑一段路,小红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 ——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一起走,小红没同意。
第9 ——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青稞面,小红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第11自然段:陈赓同志平静不下来。
最新(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马背上的小红军1-优质教案
最新(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马背上的小红军1-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弄懂“忍饥挨饿”、“倔强”、“满不在乎”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以及所蕴涵的感情。
3.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学习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理解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高尚品质。
2.通过理解词句,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小红军倒在地上的画面、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激情,引起悬念。
1.在举世闻名的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而更为感人的是许多小红军,他们人小志大,有的用双脚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有的则牺牲在长征的途中。
《马背上的小红军》就是陈赓将军在红军过草地时亲身经历的一件感人至深的事。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教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倔强:性格刚烈不屈。
满不在乎:一点也不在意。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的折磨。
荒无人烟:荒凉、偏僻,没有人居住。
无可奈何:一点办法也没有。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2自然段:在草地上行军时,有个小红军和陈赓同志一样掉队了。
第3自然段:陈赓同志让小红军骑马。
第4自然段:小红军说他体力强,不要骑。
第5——6自然段:陈赓同志命令小红军骑一段路,小红军倔强地要跟马赛跑。
第7——8自然段:陈赓同志和小红军一起走,小红军没同意。
第9——10自然段:陈赓同志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拒绝,陈赓只好走了。
文档:《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找出“骗”的原因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十分机灵,所以他才能想出方法来“骗”陈赓,“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写出了小红军不但忍饥挨饿,而且受到深秋寒冷的威胁。而“太阳偏西”“荒无人烟”等环境描写则交代了时近傍晚,小红军在这样寒冷的、没有人烟的草地上行走很危险。)从以上分析中,学生会深深感到长征的艰险和小红军这时正需要陈赓的帮助。二、分析“骗”的方法1.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表现出怎样的神态?为什么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态呢?(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2.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说了哪些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又说了什么话?是真的有同伴吗?(没有,小红军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怎么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3.小红军用动作“骗”陈赓。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标出有关动词,思考每一动作写出了小红军什么心理。例如“把腰一挺”(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为什么他不重重地拍了拍?(这样陈赓就会发现里面不是干粮了)三、抓装“骗”的破绽细读课文最后几节,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言行之中分析:草地荒无人烟,艰险难走,连骑马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脸黄黄的,身体又很虚弱,一双小脚冻得“又青又红”,怎么受得了?进入草地走了很长路程,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的干粮袋怎么会“鼓鼓”的呢?) 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小红军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干粮;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别人,才编出种种理由来“骗”他。) 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与自责之情。四、体会“骗”的精神学生细读全文,思考小红军身处绝境,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几次帮助呢?(为了不给陈赓增加负担)从小红军“骗”陈赓中可以体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小红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不拖累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具有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紧扣“骗”字教学《马背上的小红军》,既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也使教学过程前后联系,浑然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一: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作者满怀深情地赞扬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也赞扬了陈赓同志关心战士的美德。
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所以在教学这类课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让孩子们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让学生受到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反思二: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马背上的小红军》一课上完了,反观教学过程,有不少的体会,现在做一总结与大家共享。
一、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基于这一点,课上我首先问学生: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你轻声快速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在整体上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以后,又要把自己总结的主要内容在集体中交流,学生之间要互相评价是否符合全面、概括的要求,并提出修改意见。
此时学生出现了概括不准确的现象,我又引导其修改,最终形成较为全面概括的主要内容。
这是第一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同时又进行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
学生的第二次与文本对话安排在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对话的用意这个环节。
课上,我让学生带着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你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下,看看文章具体描写了人物的什么?学生经过思索回答是对话。
接着我用投影出示对话,让学生看看二人有几次对话?然后再次让学生阅读文本,思考陈赓帮助的方法、小红军拒绝的理由分别是什么,学生经过仔细阅读,在班中交流,边交流我边出示表格及答案,达成共识。
学生第三次与文本对话安排在读第一次对话,抓住描写小红军的语言、动作、神态想一想,他这样说、这样做,是为了让陈赓相信什么?这个环节。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到书中画批。
学生经过与文本对话,找到了小红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词语,并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三次阅读文本。
这是学生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
他们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想自己的理解。
经过三次与文本对话,学生对陈赓帮助的方法、小红军拒绝的理由有了较深的体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理解人物的方法。
汇报时开始学生不会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体会,只能说书上的句子。
这时,我让他们读原文,想想意思。
经过反复地读、悟,学生理解了小红军的话的意思。
这就是在学生的疑之处加以点播,其实也是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学会了用读来理解人物性格的方法,今后他们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知道该使用什么方法来理解了。
三、语言训练我们的语文课是为了教给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方法,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因此语言训练是教学的重头戏。
关于本节课的语言训练,教学中是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的,从词到句,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
在课的结尾处,我引导学生讨论,陈赓的意思是自己对不起小红军,那么,陈赓到底对得起对比起小红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得到发展。
本课的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课中让学生谈看法、讨论,通过这样几种形式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写作指导现在的教材没有单独的写作范例,那么就更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做足写作指导的功夫,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到写作方法。
在体会人物外貌的作用这个教学环节上,采用了小红军真的不需要帮助吗?从哪看出来的?读书找找。
说说。
和陈赓想方设法一再地要帮助小红军,他不需要粮食和马吗?从哪儿看出来的,读读的方式来处理。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不但体会到了小红军和陈赓的精神品质,也学到了外貌描写的作用,又学到了写作知识,即通过人物外貌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
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小红军或陈赓说几句话。
现在看来,学生学到了方法,知道在写事情时可以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法进行描写,还可以写文中没有的、但和故事情节相关的人物使自己的文章显得生动、具体。
五、活动启示通过这次教学活动,自我感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认识:1、关于备教材: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为此,我们应该准确把握每个学段学生应该具有的水平,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潜心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的点,创设训练的环境,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
有的时候教材里看似没有适合语言训练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能按照上面说的去做,就会发现语言训练的点。
2、关于备学生: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进行。
教师要对学生了如指掌,不但要明了他们的优势所在,更要了解他们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利用现有的教材,选择适于提高学生能力的教法,使学生得到训练和提高。
3、关于课堂驾驭能力:有的时候我们经常在教学中发生出现预设以外的情况,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行,没有能力。
但是经过这几次的讲课我发现这并不全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细致地预设,没有把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全部预设出来。
因此,我们在讲课备课的时候应该认真的想一想我提的这个问题学生会怎样答,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把过程想仔细、想清楚、想全面。
这样在教学中我们才不会无所适从,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4、关于语文的素养: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做自己的工作,有时间要仔细研读《课标》,深入理解《课标》中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为自己的教学找到依据。
其次是能把所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充实自己的能源库,然后再与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进行比对,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是要认真地审视自己,给自己定位,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这其实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我们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找到他们知识的生长点,以利于教学。
反思三: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一位掉队的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惫的情况下,巧妙地说服陈赓同志放弃对自己的帮助,最后牺牲在长征途中。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呢?通过教学本文,我认为以下三点很重要:一、课前准备:搜集长征故事,初步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特别是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故事,感受一下红军长征时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奠定学生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学生质疑,抓住学习理解全文的突破口。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开展讨论:1、当时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是什么?2、小红军的外貌是什么样子?他为什么是这样的?3、同学们和他年龄差不多,同学们的外貌和小红军的外貌有没有差别?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你想对他说什么?4、陈赓同志为什么要帮助他?5、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庚同志,不接受他的帮助?6、陈庚同志全明白了什么?7、陈庚同志是怎样明白的?8、同学们明白了没有?针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实际就是积极地探究人物内心活动的萌芽,学生就会顺藤摸瓜,主动地阅读文本,寻求答案(同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朗读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已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景,进入了积极思维的状态。
这时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进那艰苦的岁月里。
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体会。
课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为学生在读写之间架起桥梁,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如:找出课文中描写小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有感情的读一读,思考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
从而让学生懂得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反思四: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反思《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
这篇课文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反应了红军战士之间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非常感人。
但是由于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由于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对于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讲起这篇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即便如此,我也必须要尝试,于是经过了试讲和重新调整教案。
一节课上下来我的感触颇多,但总的感受就是自己在教学上还有待锤炼。
现将本节课课后的反思如下:一、导入新课要渲染气氛由于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应加强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师也应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在上伊始就应该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体会红军长征过程的艰苦、卓绝,体悟红军战士之间的患难深情。
只有当学生的脑海中对红军长征有了这样比较深入地认识之后,再开展本课的教学,才会收到比较良好的效果。
二、不应让学生质疑流于形式在本节课开课前,我让同学们根据课题质疑,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于问题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又可以随着对于课文的学习自己解决问题,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由于在备课过程中我没有备足学生,导致在课上对于部分学生的质疑不能及时应变,一节课下来,并没有适时地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得质疑这个环节缺乏了其实效性。
表现在课堂上,好像每次都是我在等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然后仍然按照自己在课前设计好的那套教学思路上课。
这一现象,严重地违反了教学规律,因为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知识生成的过程,而决非老师的预设过种,毕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时他们的想法是教师无法预测的。
这就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真正地备好课,必须尽可能地准备好应对一切不可预测的可能性。
我想这一点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锤炼的。
现在我理解,新课标中倡导的尊重学生决不仅仅是形式上让学生质质疑这么简单,只有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不会使学生质疑这一环节流于形式,而真正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学生本位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