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培育机制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

编辑︱李菲菲︱E-mail:zhiyezazhi@管理LEADERSHIP领导艺术OCCUPATION2008 10一、构建教学创新团队的意义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创新团队是以教学和实训工作为主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为指导,立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国家级、省级或学校各类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引,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

创建教学创新团队,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模式,有利于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有利于落实促进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任务,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教学团队建设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广阔平台,更是凝聚教师向心力的良好载体。

二、 成功教学创新团队应具有的特征1.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是建设教学创新团队的基础条件,团队应该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梯次合理的队伍;成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等相对优化;团队中既有教学、科研骨干,又有操作技能高手,还有相应的学科依托和支撑。

高水平的教学带头人是教学创新团队的关键要素之一,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及组织管理经验,能引领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方向,治学严谨,勇于开拓,胸襟宽广,不矜己长,不攻人短,不存门户之见,能够着眼大局,与人合作,甘于奉献。

2.明确的发展目标共同的意愿和获得成功的志向是团队建设的重要前提。

教学创新团队应当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下,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紧盯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成功和成才为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设定明确、可行的教学改革目标,有相对集中的、具有特色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方向,工作有新思路、新措施,设计合理、实施有效。

3.鲜明的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现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不和谐和不公正的现象,同时能够给予那些诚心、无私的奉献者以适当的回报。

论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培育与建设

论高职院校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培育与建设
第1 4卷 第 4期 2 0 1 3年 7月
常 州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形成了 J a v a 课 程 群 教学 团 队。该 教 学 团队 于 2 0 1 0 年 被评 为 国家 级 教 学 团 队 ,本 文 试 根据 J a v a课 程 群 国家 级教 学 团队 的建 设过程 凝 练经验 ,探讨 高 职
其次是专业兴趣和专业基本功的培养。只有非常热 爱教 育事 业 ,热 爱 自己 的专业 ,不 计 较个 人 得 失 ,
教 学 团队是 由专业 带头 人负责 、一大批 优 秀人 才 紧密 团结而形 成 的智慧群 体 ,带 头人 的创新 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的发展水头人 应是 在本行业 的技术 领域具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4—1 0
作者简介 :李春华 ( 1 9 8 1 一) ,男 ,江苏南通人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教育教学改革 、 R F I D / 软件技术研究 。 张 玮 ( 1 9 8 O 一) ,女 ,山东淄博人 ,硕士 ,讲师 ,主要从 事教育教学改革 、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 基 金项 目: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资助项 目 ( C D G Z 2 0 1 1 0 0 3 2 )
过程 J ,创新 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 复 杂 的 系统 工 程 。常 州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把 与 J a v a
( 网络 编程 ) 技术 相关 的不 同课 程 编排 到 一起 ,组
成 “ J a v a 课程 群” ,对 J a v a 技术进行 系统地讲授 ,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

管理与标准化/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机制研究与实践王小刚,范征宇(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创新举措:对照新时代高职 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要求,现有教师团队存在结构不合理、综合实践能力不足、协同创新不够、能力提升与改 进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急需构建并完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建团队建设机制。

文章从团队结构优化、教 师能力提升、协作创新与诊断改进等方面,研究并探索了新时期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建团队建设的创新举措,这对推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建团队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创新机制;结构优化高职教育为推进“十四五”规划建设提供技术技 能人才的有效支撑,高水平的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建设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然而,现有教师团队存在结构不合理、综合实践能力不足、协同创新不够、能力提升与改进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 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建团队的建设与 发展。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建团队建设中存在的 突出问题,结合教育部2019年发布的“全国职业院 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要求,本文研究了新 时期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建团队建设的创新举措,切 实推进团队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为高职院校教师 队伍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1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现有高职院校教师教 学团队建设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1高职教育师资团队的结构不够合理新时代高职教育要求教师团队具有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等特点。

然而,历史发展、高职 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有高职院校教师团队 的结构组成不够合理,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结构、职 称结构、企业兼职教师的占比等方面的问题,突出表 现在现有师资团队中各个年龄段的分布不均衡,人工 智能技术服务、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相关专业的师资偏年轻化,这些新进入高职教育的年 轻教师大都遵循从毕业高校到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轨 迹,缺乏企业一线的实践锻炼,具有高级以上职业技 能证书的教师占比少。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路径研究摘要:新时代呼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弥补职业教育短板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基于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重点分析了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从建立健全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体制机制,按照“双师”标准培养高层次团队带头人,构建校企互聘互培教师队伍建设平台,打造“两赛一考核”高水平创新型教师队伍,推行书证融通专业核心课模块化教学改革五方面提出建议,对加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1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内涵特征1.1校企命运共同体与协同技术创新共同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重要特征,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职业教育教育性与职业性的结合点。

作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校企双方进行全方位合作的融合点。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牢牢把握了技术创新这个重要因素,以协同技术创新作为纽带,将校内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有效组织起来,通过共同搭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共享技术研发资源、共同承担责任与风险等方式来研发新技术、转化技术创新成果,成为校企协同技术创新的共同体。

1.2进行教学改革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个团队组成的必要条件首先就是拥有共同的目标。

随着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智能化、信息化使我国劳动力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职业教育承担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进行教学改革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根本目标。

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中,教师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模块化教学实践。

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发挥各自的优势,分享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最大程度发挥团队效率,促进教学改革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2.1建设成效难以评价创新团队教师认证标准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构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要: “ 双师 型 ”教 师是 高职 教 育专 业教 学 团队建设 的特 色和 重点 ,通 过剖析 “ 师型 ” 教 学 团队教 双 师 队伍 的现 状及 存 在 问题 .本 文从健 全 教 学 团队发 展 的政 策 与措施 、? 强化 校 企合 作 、锤 炼双 师
型骨 干教 师 队伍 、完善 “ 师型 ”教 学 团队的 目标考核 机 制等 方 面进行 了研 究 与探 索。 双
第2 4卷 第 3期 21 0 1年 5月
D v lp n & In v t n o a hn r & E e t c l rd cs e eo me t n o ai f c iey o M lcr a P o u t i
机 电 产 品开 笈 局 新
Vo.4. . 1 2 No3
术 应用 操作 型 人才 为办 学 目的 ,应着 重 突出 “ 技能 、实 用” 。其 教学 团队的建设问题 ,始终 是人们关注 的热点 。 要建 设一 支 能够 适应 高等 技术 应 用型 专 门人 才 培养 要 求 的 、高 素质 的 高职教 育教 学 团 队 ,培养 形成 一 支教 育 观念 新 、改 革意识 强 、师德 高 尚 、有较 高教 育水 平 和 较 强实践 能力 、专兼 结合 的教 学 团队建 设 的总 目标 。为
益 .只 注重 业 务 培训 不 注重 全 面 素质 提 高 和优 化 结构 。 虽然 大多 数高 职 院校均 建立 了校 企合 作 实习基 地 ,但 由
教 师 的培 养和 培训 力度 ,这 是高 职 院校 “ 师型 ”教 师 双 队伍建设 的根本 任务 。对 于 理论 教师 ,在 不断 提高 他们 学 历层次 和理论水 平 的同时 ,要 有计划 地让 他们到 生产 、 建 设 、管 理 、服 务第 一线 或学 校 紧密 型实 训基 地 和产学 研 结合 基 地实 际锻 炼 ( 或工 作 )一段 时 间 ,以提 高他 们 的实践教学 技能 ,使他 们逐 步成为双师 素质 的教 师 。 积 极 引进 具有 “ 师素 质 ”的专 业技 术人 员 到高 职 双

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证研究

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证研究

淄博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以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建工作为抓手,深入实施机制再造计划、能力素养重塑计划、课程资源创生计划、思政专业融通计划、模块教学培优计划,从制度保障、能力塑造、资源创设、课程思政、教学实施5个方面全面塑造教育教学优势,提升师资水平。

1 主要做法1.1 实施机制再造计划,夯实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基础(1)完善团队运行保障机制。

优化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服务教师进阶成长,加快推动教学创新和教师能力提升,提升团队整体建设成效。

(2)打造师德师风长效机制。

按照“四有”教师要求,从履职敬业等多个维度优化实施师德师风考核,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师德负面清单,对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3)创设校际校企协同机制。

联合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多所东中西部职业院校组建院校协作共同体,构建人员双向流通、资源共建共享等一体化机制;携手北汽新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合力打造汽车产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等校企协作共同体,着力构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创训”联动发展机制。

1.2 推进能力素养重塑计划,强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核心(1)构建“三型融通、三级递进”教师发展路径(图1)。

聚焦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评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证研究淄博职业学院 张立荣入实训环节。

此外,也可邀请新能源汽车技术行业的校外专家和技能大师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企业招聘标准及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企业文化,不仅使学生了解生产岗位的技能要求,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4 结语在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下,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人才需求,需认真贯彻《新职教法》精神,积极实践校企协同培育人才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断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步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关键因素研究

高职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关键因素研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约, 这种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总和 , 就是事物 的“ 条件” 。这些条件既是事物 的制 约 因素 , 也 是推 动 该 事 物发 展 的动 力 。 任何一个团队组织要生存发展 , 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 , 需要提供 办公场地和设施, 需要 日常运转经 费。 高职院校教学 团队建设不论是专业建 设、 课程 改革 、 教材编写、 教学方法改革 , 还 足实 习实训 的开展 都需要财力、 物力、 设备的保障。教学团队建设是…项系统工程, 不但需要财务、 后勤、 实 习基 地 等 部 门单位 的协 同 配 合 , 而 且 有 赖 于 不 同系 部 、 不 同专 业 以及 实 习 实 训设备等教学资源 的优化整合。 首先, 学校要给团队提供完成工作所必需的 人、 财、 物 资源 , 如设立专项经费, 给予团队成员外出学习培训、 参 加 国 内国 际学术 交流 的机会 , 购置教学设备等 。 其次, 应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 规章制 度 不仅 具有 约 束 功 能 , 同时 也 具有 导 向和 激励 功 能 。 学校 一 定要 从 实 际 出 发, 综合考虑团队的性质 , 制定合理的规 章制度, 保证发挥 每个队员的主观 能动性, 以实 现 团 队 的 目标 。 高职院校要在校 内营造一个个性 自由表达、 身心愉悦、 情感流动 、 宽松 和谐的工作氛 围,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形成一个人 人想干 事, 人人想出成绩, 尊重知识 、 承认差异、 相互欣赏 , 适合各类人才成长 的 良

上 的 。美 国 成功 学之 父 戴 尔 ・ 卡 耐 基 曾提 出 , 一 个人 的成 功 , 1 5 %是 靠 个人 的
能力 , 8 5 %源于 自己与他人的合作。建设教学团队, 由不同学术背 景与心智 模式的教师组成的教学群体 , 能够做到优势互补, 相互借鉴, 取长 补短 。 为营造和谐的团队文化, 高职 院校必须做到 以下三点 : 一是作为教学团 队领导者,要 帮助 团队成员树立较强的 自我意识。教师个人应培养彼此支 持、 相互配合、 相互信任的价值观 。 二是 团队领 导要注意处理好 与校 内、 校外 其他 团队和行业企业的关系, 为教学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使团队 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 , 实现学校文化、 团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三是学 校要 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 相互观摩 、 相互评鉴的活动和 时间, 通过 教师之 间的互动, 营造优秀的学校文化 , 使教师的工作 由孤立 的技术性工作转向进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为例

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为例

2024年第6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机电一体化技术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NJSY22413)㊂作者简介:成图雅(1982-),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工学硕士,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教研室主任㊁副教授,机电一体化专业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核心成员,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理论㊂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为例成图雅(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摘㊀要: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是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由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名骨干教师及4名企业高级工程师组建㊂团队依托学院国家 双高 计划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以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围绕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㊁建立团队协作共同体㊁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㊁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几个方面任务,守正创新㊁开拓进取,将团队逐步打造成了一支政治坚定㊁治学严谨㊁实践技能强㊁创新能力突出的双师队伍㊂关键词:教师能力建设;协作共同体;模块化教学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6.0361㊀建设背景1.1㊀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改革对师资队伍提出新要求面对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环境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面对 互联网+ 大众创业㊁万众创新 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明确目标相衔接,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给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如何对接国家经济发展㊁产业升级需求提出了新方向㊁新要求㊁新目标㊂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专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㊁为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㊁能工巧匠打造好师资团队㊂1.2㊀内蒙古综合能源基地建设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教学团队转型发展内蒙古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按照国家绿色㊁低碳㊁高质量发展要求,内蒙古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及能源工业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综合能源发展利用,构建 煤电用 一体化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推动自治区构建现代能源经济体系㊂随着自治区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的高速发展与能源企业转型升级,依靠传统技能的从业人员已经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加快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教学团队转型发展㊂2㊀建设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面对 十四五 国家重大能源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改革对师资队伍提出的新要求,立足自治区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高速发展与能源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依托国家 双高 计划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以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为基础,精准对接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㊁蒙东地区千亿级 煤电网铝加 产业集群㊁蒙西地区 绿色化工 产业集群㊁ 呼包鄂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等,与神华集团㊁国家电投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能手㊁ 双师型 骨干教师㊁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㊂力争到2023年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成为一支服务国家能源战略㊁职教改革发展和自治区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双师队伍,形成北疆职教改革知名品牌,助推 十四五 期间国家清洁能源战略,为碳达峰㊁碳中和进程作出积极贡献㊂3㊀建设举措3.1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打造名师㊁大师引领的教学创新团队3.1.1㊀健全机制,落实责任以产教融合为引领,不断优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㊁构建教学创新团队组织架构,制定‘教学创新团队管理办法“‘教学团队目标考核办法“,细化团队分工㊁落实工作责任,深入推进学院‘课程思政攻坚专项行㊃70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6期动计划“㊁ 五项名优工程 ,形成团队建设长效机制㊂3.1.2㊀创新团队培养模式㊁优化人员配置结构实施 双轨发展㊁阶段培养 的 双师型 教师培养模式,教学能力培养分为青年教师㊁骨干教师㊁专业负责人㊁教学名师4个阶段,技术技能培养分为高级工㊁技师㊁高级技师和技术技能大师4个阶段㊂实施团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分等级设计成员技术技能发展路径,个性化制定团队教师培养计划,开展精准培训,提升团队成员职业能力㊂围绕内蒙古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的发展战略,继续引进行业高层次人才,优化团队结构㊂3.1.3㊀实施 五行动计划 ,夯实队伍基础力量实施讲思政㊁树师风行动㊁竞赛锤炼行动㊁科研技改行动㊁教学能力提升行动㊁双语教学能力提升行动㊂每年组织团队成员参加模块化教学㊁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能力培训;分批次赴德国㊁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专业教学方法和课程开发技术研修;持续推进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轮训计划,在合作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团队教师每年赴企业实践锻炼不少于1个月,力争积累一批企业实践锻炼成果㊂3.2㊀建立校校㊁校企联盟发展中心,打造团队协作共同体3.2.1㊀形成校际协作共同体,协同提升团队教师能力依托校校联盟发展中心,与德国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院校开展访学研修㊁校际交流等项目,学习国际先进经验㊁引进国际优质教学资源,优化团队建设内容㊂选派骨干教师为肯尼亚㊁蒙古国等国家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建设㊁师资培训等工作㊂实施 专业能力提升 计划和 工程实践训练 计划,与联建院校联合申报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共建共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围绕产业人才需求㊁专业内涵建设等工作开展研讨,协同提升团队教师能力㊂3.2.2㊀形成校企合作共同体,深化产教协同育人不断深化校企互惠共赢的动力机制㊁交流机制㊁共享机制㊁激励机制㊁保障机制,提高学校与企业利益关联度;建立校企合作成效及质量评价体系,对接自治区能源及智能制造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标准化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体系;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及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保障现代学徒制㊁订单班人才培养㊂依托自治区级工业机器人中心,校企成立 协同创新中心 ,面向行业企业需求解决技术问题,为企业的自动化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㊂建设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面向区域重点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开展职工技能提升㊁转岗培训和行业高新技术技能培训,为自治区绿色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储备㊂依托 1+X 考核管理站点,面向校内外人员积极开展数控车铣㊁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㊂3.3㊀对接职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3.3.1㊀创新 2证书+3维度+3模块 分阶段培养的课程体系组织团队成员对蒙东地区千亿级 煤电网铝加 产业集群㊁蒙西地区 绿色化工 产业集群㊁ 呼包鄂 先进制造产业集群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将毕业生就业岗位聚焦为大型机电一体化设备(煤㊁电㊁化)的维护维修㊁自动化产线的安装调试㊁零部件的加工等,建成 2证书+3维度+3模块 分阶段培养的课程体系㊂从思政育人㊁创新创业㊁专业技能三个维度出发,深度融入数控车铣㊁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 1+X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加工模块㊁控制模块㊁产线模块,每个模块设置4~8个递进式㊁体现企业岗位任务完整流程的教学项目,模块内课程打破原来知识体系框架,围绕模块项目协同进行课程顶层设计㊁完成课程标准编写,实现模块内课程内容互通共融㊂3.3.2㊀开发模块化课程资源,形成服务区域的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围绕 加工模块 控制模块 产线模块 内的专业课程教学需求,开发以项目为引领的活页式㊁工作手册式教材㊁融媒体教材,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㊁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包㊂3.4㊀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推动课堂革命3.4.1㊀教师以能力单元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包含5~7门专业技术课程,每门课程打破原有课程内容界限,针对模块内设置的递进式教学项目,梳理教学内容㊁重构教学流程,将项目所需知识吸纳到课程内容中,重新编制任务单㊁制定考核评价方案㊂围绕 加工模块 控制模块 产线模块 ,按照能力单元划分模块化小组,实施1门课程多名教师联合授课制度,同一模块5~7门专业课程由团队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完成,保证最优的教师部署到其最擅长的教学内容中,3.4.2㊀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助力模块化教学改革依托 智慧校园 智慧课堂 平台,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模块化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发集教学过程监测㊁学情分析㊁学业水平诊断于一体的学习管理平台,帮助教学团队实时分析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㊂3.5㊀推广高质量特色经验成果,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通过内蒙古机电职业教育集团㊁机械行指委等平台,依托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在区内外推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㊁教学资源建设㊁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经验与做法㊂依托 内蒙古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分会 将办学经验与优质教学资源输出到蒙古国和非洲地区,服务 一带一路 倡议和 中蒙俄经济走廊 建设㊂㊃801㊃2024年第6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校级重点课题 高职医药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育研究 (HWJ (XJJ )-20220111)㊂作者简介:韩义畴(1987-),男,汉族,海南文昌人,硕士,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教师㊁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㊂4㊀特色亮点4.1㊀校企共育,发动师资培训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双引擎团队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协同打造人才培训高地,构筑师资培训和技术技能培训双平台模式,发动师资培训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双引擎㊂3年内开展 全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线上培训 内蒙古自治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㊁中级)第三期培训师㊁考核师培训班 等系列中高职双师型教师培训累计5000余人次㊂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机械加工领域专业人员培训㊁企业骨干人员技术培训㊁产业工人培训等,累计年均培训2000人/次㊂依托 中航国际 内蒙古机电非洲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和 中肯匠人学院 ,团队成员赴非组织实施了5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ATC 大赛),共惠及23所非洲院校㊁701名参赛选手,对接肯尼亚及周边国家合作院校及 走出去 企业需求,完成师资培训与企业员工培训500人天/年㊂4.2㊀探索 岗课赛证 融通㊁推进 三教 改革团队紧跟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积极探索岗课赛证 融通,从课程入手,从岗位需求出发,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以企业产品为载体,吸收新知识㊁新工艺㊁新方法,重构课程㊂依托专业群教学资源库㊁团队成员主持的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资课程建设;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铣㊁多轴加工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大赛资源碎片化㊁项目化改造,融入课程内容㊂同时将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标准与考核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及评价等环节,实现 岗课赛证 的深入融合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获批内蒙古自治区职业院校首批特色专业 岗课赛证融通 专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第一批产教融合型专业㊂4.3㊀劳模精神薪火传,创建自治区首个 劳模育人工作室携手区域内12名 全国劳动模范 共建 劳模育人工作室 ,搭建了集思政育人㊁职工培训㊁技术创新多功能于一体的交流平台,聚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将 蒙古马精神 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建成一支 劳模+思政+专业+辅导员+学生 的课程思政团队,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路径,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自治区特色育人品牌㊂参考文献[1]国务院 2019 4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S ].2019.[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S ].2019.[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S ].2019.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育对策韩义畴㊀郑香山㊀王广铭㊀藏玲玲㊀潘㊀娇㊀余能超(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海南海口570311)摘㊀要:本文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当前国内就业形势与现状,进而得出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指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存在的重点问题,从而给出了从优化高职教育就业体系建设㊁加强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㊁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㊁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对策㊂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对策中图分类号:F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6.0370㊀引言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惊人的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㊂2021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发 2021 14号文‘ 十四五 就业促进规划“中明确提到,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需要 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㊂这就意味着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在深化改革,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㊂虽然国家目前已出台许多关于就业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社会与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落实国家的就业政策,但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依然使当前的就业㊃901㊃。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强我校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目标与原则第一条建设目标2019-2023年,打造2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全校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我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第二条基本原则(一)择优培育,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

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

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第二章立项条件第三条团队师德师风高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

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

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第四条团队结构科学合理。

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

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占40%以上;不少于3名骨干成员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

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一、概述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特别是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团队的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教学机制。

团队成员通过各自的专业背景和教学实践经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共同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水平结构化团队的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团队成员通过定期的学术交流、教学研讨和合作研究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还能够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化发展。

团队成员可以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活动,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团队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在这一背景下,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

该方案明确指出,要打造“双师型”提升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研究高职院校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对于推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看,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日益激烈的职业教育竞争中,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1+X到1+∞——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1+X到1+∞——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1+X 到1+肄———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周雪来,夏旻雯*,范成新,鲍庆军(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江西南昌330041)作者简介:周雪来(1987—),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财务和审计。

范成新(1978—),男,汉族,江西南昌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高级“双师型”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

鲍庆军(1978—),男,汉族,浙江丽水人,法学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团文化。

*通讯作者:夏旻雯(1988—),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营销、教育管理。

[摘要]随着职教本科建设的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育体系不断完善,以“学历+技能”双通道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各高职院校急需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1+X 课程体系。

以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分析该校基于1+X 证书考评工作,通过重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打造“双师”团队、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建立起适应现代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案例,探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职业本科;1+X 证书制度;技术技能人才[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4)08-0158-042019年12月,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获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次年6月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职业本科院校。

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共计1578所,其中本科层次院校33所。

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以上,职业本科院校将达到150~200所,在此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新型人才,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本文基于1+X 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结合当下职业本科院校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工作室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为例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工作室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为例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工作室集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①———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为例周向军(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07)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谋求专业实践教学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主动适应产业链和人才供需链的新常态,已成为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发力点。

在此背景下,我校省级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提出工作室集群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高职工作室集群培养人才的实践探索,尝试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关联度不高,缺乏实用性、真实性等问题。

一、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专业培养中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开展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学生最终能否成为高技能人才。

现阶段,全国各高职院校都对实践性教育予以了很大关注,并加大了相应的实践性教育环节投资,但大多只是片面地增加资金支持、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比重等,同时受到以往教学思想的限制,教学方法、内容、方式、目标等方面还存在如下不足。

(一)实践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多样性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还是传统的理论教学的思维方式,实践教学主要以验证课本单项知识点为主,缺乏系统性、多样性。

他们没有积极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欠缺。

(二)人才培养与产业关联度不高,缺乏实用性、真实性校企合作的主要协调单位和长效机制长期缺位,中小企业也不愿参与校企合作,校企对各自利润追求目标不同,无法形成真正的协同效应。

专业各自为政,人才培养与细分领域产业关联度不高,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真实性,与企业用人要求有项目经验的诉求不匹配。

(三)人才培养机制落后,缺乏个性化、创造性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大多以通用型培训方式为主,人才培养方法相对简单,对创新性思想的形成普遍关注不足、措施不力、成效不突出,也不能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思想、创新思维,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1 . 1 健 全 团队 运行机 制
教务 与科 研处 、 系部负责人及 行业 企业专家组成 的教学团 队建 设 工作领 导小组 , 加强对教学 团队建设过程的监督 和管理 ; 成 立 由团 队负 责人 挂帅 、团队全 体成员参与 的教学 团队建设小
组, 制订并落实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同时, 我校相继出台了《 教 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 、 ( 1 2 3 “ 人才工程” 建设规划> 、 < 教学名师
评选 办法 》 、 《 教学新星评选办法= 》等与教学 团队建设密切相关
1 . 1 . 1涟选培育对象 遴选培育对象是整个团队建设中最为重
要 的工作 。 在遴选过程 中, 注重向拥有 国家、 省级或校级教学名 师、 学术带 头人 所在 的团队倾斜 。 同时还要符合 4 个条件 : 具备 鲜 明的学科 、 专业特色和优势 ; 具有合理的师资梯队 ; 具 有 良好 的协作基础 ; 学 生对 团队教师的教学评价高。 培育对象明确后 , 学校组织 相关 专家进行集 中“ 会诊 ” , 围绕质量工程项 目的相关
团队成 员的有效激励机制、 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 青年教 师培 养机 制和定期 学术 交流机制 , 实 现 资源共 享和优 势互补 , 体现“ 1 +
1 > 2 ” 的整体功 能。 为高职院校教 学团队建设提供借 鉴。 关键词 : 高职院校 ; “ 双师结构” ; 教学 团队 中图分类号 : G 6 4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1 2 4 6 ( 2 0 1 3 ) 2 4 — 0 0 1 4 - o 3
V0 1 _ 3 l 2 01 3 No . 2 4
高职院校“ 双师 结构" 教 学 团队建设 的实践 与思考
张钦德 , 沈 伟, 梁伟玲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教 学 的 角度 找 准 切 入 点 , 少 教 学 行 政 管 理 人 员不 熟 悉 教 学 管 不
乏, 业的 设 计 师 有精 湛 的 技能 但缺 乏教 学 能力 , 师 熟 悉 教学 理 规律 , 企 教 创意设计专业学生特有的特点等问题。 对于如何培养教 学 团队未 能 引起领 导层 足 够 的重 视 。 ( ) 职 艺 术 设 计 类 教 学 团 队 的 构 建 二 高 通 过 引进 和 培 养 专业 带头 人 、 引进 专 业骨 干教 师、 训 与进 培 修 等 途 径 , 出 教 育 国际 化 背 景 下 高 职 院校 创意 设 计 专业 教 学 提 团 队 建 设 的 新 途 径 。 建 一 支 具 有 较 高 教 学 水平 和 较 强 实 践 能 创
二 、 意 设 计 专 业 教 学 团 队 建 设 的 背 景 创
国外高校教学 团队建设 起步于上世纪7 年代 。 美国, 0 在 除
传 统 的学 科 组 织 之 外 , 校 中出现 了多种 研 究 和 教 学 团 队 , 同 高 如 事 互 助 小 组 、 务小 组 、 目计 划 、 术 沙 龙 、 后 茶 、 坛 、 任 项 学 午 论 研 究 协 作 组 、 题 组、工作 站 等 。 美 国高 等 教 育 中, 0 左右 实 课 在 有8 %
开展 高 职 创意 设 计 专 业教 学 团 队的 建 设 , 以 有 效 整 合 学 可
“ 知行” 并重。 现有的高职院校 师资结构仍以本科为主, 多数 大
教 师 学 历层 次不 高 。为了适 应 今后 高 校 的发 展 需求 , 人事 部 门 要 有 条 件 、 计 划 的让 老 师 进 入 相关 专 业 学 校 进 行 深造 、 养 , 有 培 进 入 校 门 进 行再 学 习 、 锻 炼 , 升 层 次 , 展 知 识 。另 外 , 外 再 提 拓 国 的 艺术 设 计 发 展 水平 , 管 是从 理论 上 , 是 从 实 践 上 , 比我 不 还 要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职院校“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探索与构建①———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刘欣,单园,程羲,王莹,张弛(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2)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指导思想及政策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增强教学与实训的融合,提升实习实训的比重。

同时,学院坚持与行业、产业和企业深度融合,确保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与产业技术进步、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了课程与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的同步发展,并对新兴产业人才进行适度的超前储备,有效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1355”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现实意义(一)实践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此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在推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的进程中进行了深入探索,始终把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作为重点,希望通过优化学生的职业技能、缩减教育输出与行业需求间的鸿沟、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办法,确立教育的核心价值。

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方面,众多院校已经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框架,然而,在具体的合作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考验,也为未来教学工作的改良指明了方向[1]。

在此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亟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二)学校教育创新的必经阶段近年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适应岗位需求+灵活转换职业”的培养理念为核心的“13X ”实践教学体系和“311”人文素质教育计划[2]。

这些创新举措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尤其在针对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各分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紧密结合未来工作场景的实际需求,将沟通、表达、应急处理及抗压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及专业知识深度融合,通过加强校内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基础,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教材选择及实习等方面的全面改革。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摘要: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高质量、高水准的教师创新团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关键所在。

目前,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走访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团队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不仅会阻碍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还会对高职院校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并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策略,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高质量教育;高职院校;创新团队;建设;研究引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曾明确提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发展理念。

但是从当前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现状来讲,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情况不容乐观。

院校领导只有对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一些有助于其发展的有效策略,才能够有效推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实用型人才。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原则与目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有明确要求,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有一半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另外,还要求教师至少有三位以上且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高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教师建设团队结构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促使教师之间优势互补,从而在院校内形成竞争与互助的良好生态体系。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而言,推动教师、教材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者之间密切相连,缺一不可,教师是传道授业的实践者,教材是建设课程的主体,而教学模式则是高职院校进行优化与改进的重要途径,教材和教师的改革与建设都依赖于教学模式来实现。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为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快速调整,为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为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是体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将直接影响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1]。

2019年以来,以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为契机,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2]和《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师资12条”)[3]两个重要政策文件为行动纲领,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素养的要求,从标准体系、保障机制、实施举措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支撑。

这对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意味着新时代“双师”队伍无论在数量、结构、质量上都要实现提升、优化,既要培养专业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又要着力打造教学团队“双师”体系;既要做好“双师”队伍发展的统筹规划,又要创新机制体制保障和促进“双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一)“双师型”教师标准体系的要求当前,“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仍存在“双证说”“双职称说”“双能说”等多种解释,国家政策、各省乃至各个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职教师资12条”明确了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要分层分类,这需要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合力,“双师型”教师标准是评定和考核职业教育教师素养的基本准则,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推动教师管理过程科学化,有助于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二)“双师型”教师准入机制的要求“职教师资12条”提出推进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在职业教师教师资格考试中要以“双师”素质为导向,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聚焦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构成,新教师须有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与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公开招聘的专业教师原则上须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特殊高技能人才可放宽学历要求,可直接考察招聘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1 0 1年 9月第 9期
高 教论 坛
Se 2 1 No 9 p。 01 . .
H i h r Ed c to r m g e u a i n Fo u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
以广 西职 业技 术 学院 为例
梁 裕
( 西职业 技 术学 院 , 广 广西 南宁 5O2 ) 3 2 6
研 发 和 为 企 业 提 供 技 术 服 务 , 以 企 业 技 术 服 务 项 并 目作 为 载 体 进 行 教 学 改 革 的研 究 ; 外 , 过 吸 引 企 另 通 业 技 术 骨 干 积 极 参 与 学 校 专 业 建 设 、 程 开 发 、 学 课 教 团队建设 、 材编写 、 学质量 监 控等 教学 改 革项 目 教 教
企 合 作 关 系 不 够 稳 固 、 校 热 企 业 冷 的 现 象 。不 少 学
效 、 固 、 赢 的校 企合作 新机 制 。 稳 双 近 年来 , 院紧 密依 托行 业 、 业 合 作平 台 , 学 企 集 成 多 专 业 优 势 , 动 到 企 业 挖 掘 合 作 技 改 项 目 , 对 主 针 企 业 的 发 展 需 要 设 定 N- 攻 关 项 目 和 经 济 研 究 方 研 向 , 用 自 身 的 人 才 资 源 和 科 研 优 势 解 决 企 业 的 一 利 些技 术疑 难 问题 , 企 业 提 高 生 产水 平 , 加 效 益 , 使 增 从 而 较 好 地 激 发 了企 业 参 与 校 企 合 作 的 积 极 性 。 学 校 利 用 技 术 服 务 项 目 , 导 企 业 积 极 参 加 学 校 专 业 引 建设 、 程 开发 、 兼 结 合 教 学 团队 建设 、 训 基 地 课 专 实 建 设 、 材 编 写 、 学 质 量 监 控 等 教 学 改 革 项 目的 研 教 教 究 , 企 业 在 参 与 学 校 教 学 改 革 的 同 时 自身 的 管 理 让 水 平 及 员 工 的 素 质 和 技 能 也 得 到 提 高 。例 如 , 托 依 茶 叶 生 产 加 工 技 术 特 色 专 业 的 科 研 优 势 , 年 学 院 近 教 师 为 广 西 农 垦 茶 叶集 团 开 展 茶 叶 新 品 种 培 育 及 茶 叶 加 工 技 术 研 究 , 后 研 发 了 6种 茶 叶 加 工 新 产 品 , 先 获 广 西 N- 进 步 三 等 奖 3 项 , 企 业 增 加 利 税 七 千 技 为 多 万 元 , 到 企 业 欢 迎 。 同 时 学 院 利 用 为 广 西 农 垦 受 茶 叶集 团开 展 技 术 服 务 项 目 这 一 平 台 , 合 校 企 合 整 作 团 队 参 与 了学 校 专 业 建 设 及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 后 先 获 得 一 个 自治 区 优 秀 教 学 团 队 、 个 自 治 区 示 范 性 一 实 训 基 地 、 门 自治 区 精 品课 程 , 队 主 要 负 责 人 黄 两 团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实现路径

7、开展教育研究: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活动,教育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 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通过对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 推动教学创新和发展。
8、强化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课程,提高教师 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研讨会、学术会议等活动,拓 宽视野,了解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
4、整合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方式,加强 与国际先进教育体系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 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6、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创新团 队,对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给予奖励和晋升机会,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目标定位
1、提升教学质量: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首要目标是提升教学质量,包括课 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以适应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 求。
2、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团队的建设,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学 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推动教育公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致力于推动教育公平,缩小城乡、 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应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教师教学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例 如,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加强图书馆 和网络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捷的学习途径;鼓励教师参与 校企合作项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4、强化团队建设与管理
高职院校应强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确保团队工作的有序开展。 例如,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分工;加强 团队内部的沟通与协作,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共用;加强对团队 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团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培育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培育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培育策略①刘玉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401520)[摘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和优势品牌专业的核心和抓手。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存在重视不够、任务不清、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围绕“三教”改革明确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任务,把握好团队组建、团队激励、团队考评三个关键环节,完善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管理和培育,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课程教学团队;团队建设;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9-0112-03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等国家级改革方案和行动计划,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这些重量级方案和计划的实施,不能靠教师的单兵作战,必须打造强有力的教学团队,发挥团队协同效应,才能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程始终是任何类型的教育都必须关注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教学依据。

”[1]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还得回归到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及每门课程的教学上。

[2]因此,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典型高职院校的调研,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视不够,课程教学团队缺失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建设,积极培育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学团队,但对于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重视不够。

分析其原因一方面需要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优势品牌专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声誉和招生至关重要,这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而课程建设对学校的声誉和招生影响相对没有那么重要。

另一方面一所学校的专业也就几十个,但课程却有几百门,建设和管理好课程团队难度较大。

所以,当前大多数学校重点建设的教学团队多为专业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重视不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工作 是高 职 院校 的中心工 作之一 , 教学 质 量 的高 低直 接关 系到 学校 的办学 水平 和人 才培养 质 量 , 而教学团 队是保障教学质量 的重要因素u 。在教育部会同财政部 下发 的《 关 于全 面提 高 高等 职 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若 干 意 见》 ( 教高 [ 2 0 0 6 ] 1 6号 ) 、 《 教 育 部 财 政 部 关 于 立 项 建 设 2 0 0 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 ( 教高 函[ 2 0 0 7 ] 2 3号) 等 文件 中 , 明确 提 出要 加强 教 学 团 队建 设 , 以推 动教 学 内容 和方 法 的改革研 究 , 推进 教 师梯 队建设 。


高职 院校 教 学 团队发展 困境 分 析
课题 组通 过 问卷调查 、 访谈 、 案 例分析 等 方法 , 在 常州 科 教城 五所 高 职院校 中进 行 了调研 , 主要 涉 及教 学 团 队的 自我 管理 、 团队成员 的激 励措 施 、 教 学团 队 的文化 建设 、 教 学 团队的绩效考核体系等内容 ,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学团 队建设 过程 中主要存 在如 下 问题 。 ( 一) 团队 自我管 理能 力差 , 团队成 员关 系疏松 目前 , 大 多数 院校实 行的 是学 院或 系部统 一 管理 教 学 团 队的模式 , 教 学 团 队 缺乏 决 策 权 , 只有 执 行 权 。 由于受 到各类 考核 内容 等 限制 , 团 队主要 围绕考 核来 开 展各 项 工 作, 一线教 师捕 捉到 的实 际 问题 有 时 不 能 得 到快 速 解 决 , 教学团队缺乏短 、 中、 长期建设规划 , 没 有 形 成 “自下 而 上” 的管理模 式 。 团队成 员 在 课程 建 设 、 集 体 备 课 等方 面 的合 作 较 少 , 往往 出现一 门课上 了几 年 后 , 还 是 沿 用 最初 的教 学 素 材 ; 青年 教师 的帮 带工 作也是 流 于形式 , 导 致青 年教 师 不 能很 快地 熟悉 团 队和制 度 , 无 法 融入 团队 。 ( 二) 团队 激励形 式单 一 , 缺乏 情感 、 精 神方 面 的激励 在 制定 激励 教师 方 面的相关 政 策时 , 往 往 面 向的是 全 院所有 的教师 , 通过物质奖励 、 职称评审等方面进行激励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孛 ・ 夺 ・ 孛 ・ 夺 ・ 夺 ・ 夺 ・ 夺 ・ 幸 ・ 夺 ・ 夺 ・ 夺 ・ 夺 ・ 寺 ・ 夺 ・ 夺 ・ { ・ 争 ・ - 4 > ・ 夺 ・ 夺 ・ 夺 ・ 夺 ・ 夺 ・ 寺 ・ 孛 ・ { ・ 夺 ・ 夺 ・ 牵 ・ 夺 ・ 夺 ・ 夺 ・ 争 ・ 夺 ・ 夺 ・ 夺 ・ ÷ ・ 夺 ・ 夺 ・ 夺 ・
中图分类号 : G 7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7 8 4( 6 2 0 1 5 ) 0 4 - 0 0 2 1 - 0 2
夺 ・ 牵 ・ 夺 ・ 夺 ・ 夺 ・ 争 ・ - 4 >・ - 4- ・ - 4 >・ 夺 ・ 夺 ・ 争 ・ ÷ ・ 夺 ・ 夺 ・ 寺 ・ 夺 ・ ÷ ・ 幸 ・ 夺 ・ 夺 ・ 夺 ・ 争 ・ 牵 ・ 牛 ・ 夺 ・ 夺 ・ 孛 ・ 夺 ・ <I -・ 夺 ・ 夺 ・ ÷ ・ 夺 ・ 夺 ・ 孛 ・ 夺 ・ 夺 ・ 牵 ・

要: 教 学团队是保 障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质量 的重要 因素 , 针对 目前教 学 团队 自我 管理 能力差、 团队激励形
式单一、 团队精神缺 乏、 考核不 完善等 问题 , 提 出了教 学 团队培养机 制 , 包括 自我 管理 机制 、 成 员培养机 制、 文化创
新机 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四个方 面, 并在 学院进行 了实践 , 取得 了一定 的实效。 关键 词 : 教 学团队; 培育机制 ; 高职院校
第1 4卷
第 4期
漯河职业技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L u o h e Vo c a t i o n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Co l l e g e
Vo 1 . 1 4 No . 4
J u l y 2 0 1 5
2 0 1 5年 7月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7 8 6 4 . 2 0 1 5 . 0 4 . 0 0 9
高职 院 校教 学 团 队培 育机 制研 究 与 实践
顾 卫 杰
( 常, r l 1 机 电职业技术 学院, 江苏 常, r l 1 2 1 3 1 6 4 )
收稿 E l 期: 2 0 1 5—0 3—1 1
忽视 了不 同年龄 层次 、 不 同职 称 、 不 同学历 、 不 同家庭 背景 教 师 的不 同需求 , 因而会 出现 激励效 果不 明显 的现象 。除 了物质 奖励 以外 , 团队教 师对 工作氛 围、 同事关 系 、 工 作成 就、 领导认 可 等方 面 都 比较 关 心 。 因此 , 物 质 激 励 与精 神 激 励相 结合 , 才能更 好地 激发 团 队教 师 的工作 热情 。 ( 三) 缺 少 团队精神 , 团队成 员 自发性 与创造 性不 够 由于受到绩效考核 、 职称评审等众多指标 的约束, 教 师 更多 地关 注个人 绩效 , 个 人在 教学 、 科 研方 面 的成 绩 , 缺 乏 对 团队奉献 , 成员 没 有 团 队 的归 属感 与成 就 感 , 没 有 把 个 人发 展与 团 队发 展联 系起来 , 对 团 队的 日常性 事务 也 不 关注, 有 的老师甚 至 我行我 素 , 认为 完成 自己的教 学 、 科 研 任 务就 万事 大 吉 了 , 不 愿 意 接 受 团 队 布 置 的 其 他 工 作 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