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到直线地距离公式

合集下载

两条直线相交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两条直线相交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作业
• 课本96页习题A组第5题 • 课本99页习题A组第1、3题
2、求经过两条直线x 3 y 3 0和3x 2 y 2 0的交点,且 ()与直线l1 : 3x 4 y 12 0平行的直线方程 1
(2)与直线l2 : x 5 y 6 0垂直的直线方程
3、求点p(1,2)到直线l : 2 x y 5 0的距离
两直线相交与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知识回顾
1、已知直线l1 : A1 x B1 y C1 0、l2 : A2 x B2 y C2 0 那么l1与l2相交的交点坐标求解
A1 x B1 y C1 0 A2 x B2 y C2 0
算得x, y即得交点坐标(x, y)
4、已知点p (a, 1)到直线 x 2 y 8 0的距离 等于 5,求a的值
5、求平行直线l1 : 3x 4 y 12 0和l2 : 3 x 4 y 6 0 之间的距离
课堂小结
• 1、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的求法 • 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课堂练习课本96页、9ຫໍສະໝຸດ 页 练习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已知直线l : Ax By C 0, 直线外一点p( x0 , y0 )
设p到l的距离为d Ax0 By0 C A B
2 2
注:直线方程必须化为一般式才可用公式
例题讲解
1、求两条直线l1 : 2 x 3 y 7 0与l2 : 5 x 2 y 8 0 的交点坐标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
设直线的方程为Ax + By + Cz + D = 0,点的坐标为P(x1, y1, z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为n = (A, B, C)。

点P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
d = |Ax1 + By1 + Cz1 + D| / √(A^2 + B^2 + C^2)。

这个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向量的点乘运
算来得到。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快速计算点
到直线的距离,是空间几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除了上述的公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向量的投影来计算点到直线
的距离。

这种方法同样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在实际问题中,根据
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你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禋计算。

空间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空间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空间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空间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设直线上一点为P0(x0, y0, z0),直线的方向向量为l(a, b, c),空间中一点为P(x, y, z)。

点P到直线的距离d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d = |(P P0) ((P P0) · l)l| / |l|。

其中,|(P P0) ((P P0) · l)l| 表示向量的模,(P P0) 表示
P到P0的向量,·表示点乘操作,|l|表示向量l的模。

这个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向量的投影和向量的模的概念来理解。

首先,求出点P到直线上点P0的向量,然后将这个向量投影到直线
的方向向量上,最后求出投影向量的模除以直线方向向量的模即可
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计算空间中任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对于空
间中的几何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方法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比如使用向量的夹角等方法。

九年级下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夹角公式

九年级下点到直线的距离和夹角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直线l的方程为Ax+By+C=0,点P(x1,y1)为平面上一点,则点P到直线l的距离d的公式为:d=,Ax1+By1+C,/√(A^2+B^2)夹角公式:设直线l1的斜率为k1,直线l2的斜率为k2,则直线l1和直线l2的夹角θ的公式为:θ = atan(,k2 - k1, / (1 + k1 * k2))其中atan为反正切函数,其值介于-π/2到π/2之间。

这些公式能够帮助我们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和直线之间的夹角。

以直线和点的距离公式为例,来简单地解释一下这个公式的原理。

考虑一条直线l上的两个不同点P(x1,y1)和Q(x2,y2),我们需要计算点P到直线l的距离d。

我们知道直线l的方程是Ax+By+C=0,因此点P和点Q都同时满足这个方程即A*x1+B*y1+C=0和A*x2+B*y2+C=0。

设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点P到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x,y)的距离也应该是d。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我们有:d=((x-x1)^2+(y-y1)^2)^(1/2)=((x-x1)^2+(y-y1)^2)^(1/2)/1利用直线l的方程,我们可以将y表示为关于x的函数:y=(-A/B)x-C/B将y代入上式中,可以得到一个只有x的表达式:d=((x-x1)^2+((-A/B)x-C/B-y1)^2)^(1/2)/1为了简化计算,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新的变量k=-A/B,将上式写成:d = ((x - x1)^2 + (kx + C/B + y1)^2)^(1/2) / 1为了确定最小距离,我们需要求解当这个表达式取得最小值时的x。

将上式展开,并对x求导数,令导数为0,可以得到一个方程:d = (x - x1)^2 + (kx + C/B + y1)^2对上式两边同时开方,并将常数项消去,可以得到:d^2 = (x^2 - 2xx1 + x1^2) + (kx + C/B + y1)^2展开后化简可得:d^2 = (1 + k^2)x^2 + (2A/Bkx + 2y1k + 2x1)x + x1^2 + (y1 + C/B)^2这是一个关于x的二次方程,记作Ax^2+Bx+C=0,其中:A=1+k^2B=2A/Bk+2y1k+2x1C=x1^2+(y1+C/B)^2-d^2根据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可以解得x的两个值将这两个值代入关于y的方程y = kx + C/B + y1,可以得到点P到直线l的两个交点。

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怎么求

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怎么求

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怎么求在平面上,给定一个坐标系中的点和一条直线,我们经常需要计算该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种计算在几何学、计算机图形学和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方法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方法一: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公式给定一条直线的一般方程式 Ax + By + C = 0,其中 A、B、C 是已知的常数,同时给定一个点 (x0, y0)。

那么,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distance = |Ax0 + By0 + C| / √(A^2 + B^2)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可以通过几何推导或向量的方法来得到。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理解如何应用这个公式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示例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来展示如何使用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公式。

假设有一条直线,其一般方程为 2x + 3y - 5 = 0,并给定一个点 (4, -1)。

我们要计算这个点到直线的距离。

首先,我们可以将方程中的 A、B、C 值提取出来,分别为 2、3 和 -5。

然后,我们将这些值代入公式:distance = |2*4 + 3*(-1) - 5| / √(2^2 + 3^2)= |8 - 3 - 5| / √(4 + 9)= |0| / √13= 0 / √13= 0因此,点 (4, -1) 到直线 2x + 3y - 5 = 0 的距离为 0。

方法二:点到直线的向量投影除了使用最短距离公式,我们还可以通过向量投影的方法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种方法基于向量的性质,利用向量的内积来计算。

给定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为n = (A, B),并给定一个点p0 = (x0, y0)。

那么,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distance = |n⋅p0 - c| / ||n||其中,⋅表示向量的内积运算,||n||表示向量n的模(长度),c表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

示例让我们使用向量投影的方法来计算前面例子中点 (4, -1) 到直线 2x + 3y - 5 = 0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从一个给定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

这个概念在几何学、物理学、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且讨论如何应用这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条直线。

在平面几何中,一条直线可以通过两个参数来表示,分别是直线上一个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斜率。

假设这个点的坐标为P(x₁, y₁),斜率为k,那么直线的方程可以写成y = kx + b。

其中b = y₁ - kx₁是由点P确定的直线的截距。

现在,我们来考虑一个点Q(x₀,y₀),它离直线的距离为d。

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系:1.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x,y)。

它到点Q的距离可以表示为√((x-x₀)²+(y-y₀)²)。

2. 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为沿着直线法线方向测得的距离。

设直线的法线方程为y = -1/kx + c,其中c是由点Q确定的常数。

根据两条直线垂直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垂直两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即k*(-1/k) =-1、将直线的方程和法线的方程代入得到c = y₀ + (1/k)x₀。

3. 点Q到直线的距离可以表示为垂直方向上的投影。

所以,点到直线的距离d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d = ,y₀ - kx₀ + c,/ √(1 + k²)。

这个公式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它是通过求解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得到的,使用了点到直线的斜率和垂直方向上的截距。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假设我们有一个直线L:y=2x+3,和一个点P(-1,4)。

我们想要计算点P到直线L的距离。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直线的斜率k=2,截距b=3-2*(-1)=5接下来,我们使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计算距离:d=,4-2*(-1)+5,/√(1+4)=,4+2+5,/√(5)=11/√(5)≈4.92所以,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约4.92个单位。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解析几何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要计算几何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设直线的方程为 Ax + By + C = 0,点的坐标为 (x1, y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为:
d = |Ax1 + By1 + C| / √(A^2 + B^2)。

这个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来进行。

首先,
我们可以找到从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的向量,然后计算该向量的模
长即可得到点到直线的距离。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投影来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

我们可以将点到直线的距离看作点在直线上的投影点与原点之间的
距离。

在实际问题中,这个公式可以用于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例如
在工程、物理学和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

这个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
我们更好地理解点和直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进行
准确的距离计算。

总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数学工具,在几何学和应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帮助你全面地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

点直线距离计算公式

点直线距离计算公式

点直线距离计算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计算公式,这可是中学数学里一个挺重要的知识点呢!咱先来说说啥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想象一下,在一个大大的平面上,有一个点,就像一个孤独的小蚂蚁,然后还有一条直直的线,像一根长长的扁担。

那这个小蚂蚁到扁担的最短距离,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啦。

那这个距离咋算呢?公式是:假设点的坐标是$(x_0,y_0)$,直线的方程是$Ax + By + C = 0$,那点到直线的距离$d$就等于$\frac{|Ax_0 + By_0 + C|}{\sqrt{A^2 + B^2}}$。

我记得我当年上学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考试,就考到了这个知识点。

当时我特别自信,觉得自己肯定能做对。

结果拿到试卷一看,傻眼了!题目给的直线方程特别复杂,数字还特别大。

我当时心里那个紧张啊,手心都出汗了。

我就不停地告诉自己,别慌别慌,先把公式写下来。

然后一步一步地代入计算,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算出了答案。

交卷的时候,我心里还七上八下的,不知道对不对。

等成绩出来,哈哈,居然做对了!那感觉,就像大热天吃了一根冰棍,爽极了!咱们来具体看看这个公式咋用。

比如说,有个点$(2, 3)$,直线方程是$3x + 4y - 5 = 0$,那距离$d$就等于$\frac{|3×2 + 4×3 - 5|}{\sqrt{3^2 + 4^2}}$,算一算,就是$\frac{|6 + 12 - 5|}{\sqrt{9 + 16}} = \frac{13}{5}$。

再举个例子,点是$( -1, 1)$,直线是$2x - y + 3 = 0$,那距离就是$\frac{|2×(-1) - 1 + 3|}{\sqrt{2^2 + (-1)^2}} = \frac{0}{\sqrt{5}} = 0$。

这说明啥?说明这个点就在直线上呗,距离当然就是 0 啦。

其实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生活中也有用呢。

比如说,你要在一条河边建一个工厂,要让工厂到河边的距离最短,这样运输成本就低啦。

空间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公式

空间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公式

空间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公式空间中点P到直线L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设直线L的方程为Ax + By + Cz + D = 0,点P的坐标为(x0, y0, z0)。

直线L的方向向量为(a, b, c)。

点P到直线L的距离公式为:
d = |Ax0 + By0 + Cz0 + D| / √(A^2 + B^2 + C^2)。

其中,|Ax0 + By0 + Cz0 + D|表示点P到直线L的有向距禙,即带正负号的距离,而√(A^2 + B^2 + C^2)则是直线L的方向向量的模长。

这个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进行推导,具体推导过程可以通过数学分析和几何推导得出。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空间中任意一点到给定直线的距离,是空间几何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除了上述公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向量的方法来求解点到直线
的距离。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点P到直线L的距离表示为点P到直线上的某一点Q的向量投影,然后求得这个向量的模长,即为点P到直线L的距离。

总之,空间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点到直线的距离,从而解决相关的几何和物理问题。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与几何中的问题有关,按照不同的场景,可以用不同形式的公式来求解。

以下是常见几种求解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一、两点式:1. 一般式:设直线上任一点为$A(x_1,y_1)$,点$B(x_2,y_2)$,则点$B$到直线的距离为:$d=\frac{|(y_2-y_1)x_2-(x_2-x_1)y_2+(x_1y_2-x_2y_1)|}{\sqrt{(x_2-x_1)^2+(y_2-y_1)^2}}$2. 三点式:设直线上任三点为$A(x_1,y_1)$、$B(x_2,y_2)$、$C(x_3,y_3)$,则点$C$到直线的距离为:$d=\frac{|(y_2-y_1)x_3-(x_2-x_1)y_3+(x_1y_2-x_2y_1)|}{\sqrt{(x_2-x_1)^2+(y_2-y_1)^2}}$二、方程式:1. 直线的一般式:设直线被表示为$Ax+By+C=0$,其中$A,B,C$为常数,则点$P(x_0,y_0)$的距离为:$d=\frac{|Ax_0+By_0+C|}{\sqrt{A^2+B^2}}$2. 直线的斜截式:设直线表示为$y=kx+b$,(k不等于0时),其中$k,b$为常数,则点$P(x_0,y_0)$的距离为:$d=\frac{|kx_0-y_0+b|}{\sqrt{k^2+1}}$三、垂直距离:1. 平行投影:设直线$Ax+By+C=0$ , 点$P(x_0,y_0)$到该直线的垂直距离为:$d=\frac{|Ax_0+By_0+C|}{\sqrt{A^2+B^2}}$2. 垂线投影:设直线$Ax+By+C=0$ , 点$P(x_0,y_0)$在该直线处的垂足为$P'(x'_0,y'_0)$,则点$P$到直线的垂直距离为:$d=\sqrt{(x_0-x'_0)^2+(y_0-y'_0)^2}$本文介绍了三种求解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分别是两点式、方程式和垂直距离。

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几何学中,当研究在平面内一定点到一条直线的距离时,我们应该知道,有一种数学公式可以让我们快速地计算出这个距离。

这种公式便是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也称之为垂直距离公式。

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以表示为:d=|ax0+by0+c|√a2+b2。

其中,d代表点(x0,y0)到ax+by+c=0这个直线的垂直距离;a、b、c 是直线ax+by+c=0的系数。

要使用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来求解点到直线的垂直距离,我们需要先确定直线的方程,然后把方程中的系数a,b,c的值代入公式即可。

例如,考虑一个平面内的点P(x0,y0),要求这个点P到直线ax+by+c=0的距离,首先我们要先确定这个直线的方程,假设系数a、b、c的值为:a=2,b=3,c=1。

那么这条直线的方程便是:2x+3y+1=0。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使用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来求得点P(x0,y0)到直线2x+3y+1=0的垂直距离。

将系数a,b,c的值代入公式中,d=|2x0+3y0+1|/√22+32=|2x0+3y0+1|/√13,所以点P(x0,y0)到2x+3y+1=0的垂直距离就是d=|2x0+3y0+1|/√13。

掌握了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之后,就可以灵活地运用于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求解中。

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平面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点直线的位置关系和空间的性质。

比如,当求解直线、曲线、圆等在平面内最大和最小距离时就需要借助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来求解。

此外,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还可以用于求解更复杂的几何形状,如抛物线、双曲线等在平面内的最大和最小距离等。

以上,就是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内容。

从本文可以看出,这一公式对于理解平面几何中的点直线、曲线之间的距离,以及求解复杂几何图形的最大和最小距离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要加深对这一公式的理解,在具体问题中运用上,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平面几何。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析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析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析式在我们的数学世界里,有一个非常实用但又可能让不少同学感到头疼的知识点,那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析式。

咱们先来说说啥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想象一下,你站在操场上,有一条画好的直线跑道,而你站在跑道外的某个点上,这时候你到跑道这条直线的最短距离,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啦。

那这个距离咋算呢?这就得靠咱们的公式解析式啦。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d = \frac{|Ax_0 + By_0 + C|}{\sqrt{A^2 + B^2}}$ ,这里面的$(x_0,y_0)$就是那个点的坐标,直线方程一般式是$Ax + By + C =0$ 。

我记得之前有一次给学生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个同学瞪着大眼睛一脸懵地问我:“老师,这公式咋来的呀,感觉好复杂!”我就笑着跟他说:“别着急,咱们一步步来。

” 于是我就在黑板上画了个图,一步一步地推导。

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假设直线是水平的,比如直线方程是$y = k$ ,那一个点$(x_0,y_0)$到这条直线的距离不就是$|y_0 - k|$嘛。

然后再看直线是竖直的,比如直线方程是$x = h$ ,那点到直线的距离就是$|x_0 - h|$ 。

接下来就是一般的倾斜直线啦。

我们通过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和一些三角函数的知识,慢慢地就推导出了这个公式。

讲完之后,我看到那同学恍然大悟的表情,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在解题的时候,这个公式可好用啦。

比如说,给你一个点$(2,3)$ ,还有一条直线$2x + 3y - 6 = 0$ ,让你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时候直接把数值代入公式里,$A = 2$,$B = 3$,$C = -6$,$x_0 = 2$,$y_0 =3$ ,算一算就能得出答案。

不过要注意哦,在代入数值的时候可别粗心大意,正负号一定要搞清楚。

有的同学一着急,就把符号弄错了,结果答案就错得离谱。

其实呀,数学里的每个公式都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各种难题的大门。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 1 4 17 当x 0 即P点 坐 标 为 .1) , d有 最 小 值 ( 时 2 2 17
例5. 边长为4 的正方形中心为Q (1,-1), 一边的斜率 为 3 ,求正方形各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y 3x 3 3 y 3x 5 3 3 5 3 y x 1即:x 3 y 5 3 0 3 3 3 y x 3 1即:x 3 y 3 3 0 3
总结: 1、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作业: 练习B:1、2、3
d
Ax0 By0 C A B
2 2
例1 ⑴已知点 A 2,3 到直线 y ax 1 的距 离为1,求 a 的值; ⑵已知点 A 2,3 到直线 y x a 的距 离为1,求 a 的值。
4 7 4 7 答案: a 或a ; 1 3 3
d
Ax1 By1 C2 A B
2 2

C2 C1 A B
2 2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想一想:套公式时 应注意什么?
d
c1 c2 A B
2 2
例4. 在抛物线 y=4x2 上求一点P, 使P到直线 l: y=4x-5
的距离最短,并求出这个最短距离.
解:依题意设 P(x,4x2), 则P到直线l: 4x- y-5=0的距离 为 2 2 | 4 x 0 ( 1) 4 x 0 5 | | 4 x 0 4 x 0 5 | (2 x 0 -1) 2 4 d 17 17 4 2 12
高一数学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 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 过点 P 作直线 l 的 垂线,垂足为 Q 点,线 段 PQ 的长度叫做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点与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点与线之间的距离公式

点与线之间的距离公式在几何学中,点与线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它描述了点到线的最短距离,是解决很多几何问题的关键。

那么,点与线之间的距离是如何计算的呢?我们需要明确点和线的定义。

在二维几何中,点是一个没有大小和形状的对象,用坐标来表示其位置。

而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集合,它是一维的,可看作是无限延伸的。

对于给定的点和线,我们可以通过距离公式来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在二维平面上,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d = |Ax + By + C| / √(A^2 + B^2)其中,A、B、C是直线的系数,表示直线的一般方程 Ax + By + C = 0 中的参数。

x和y是点的坐标,d表示点到直线的距离。

这个公式的推导可以通过向量运算来完成。

我们先将直线的一般方程转化为向量形式,设直线上一点的坐标为P(x0, y0),直线的法向量为n(A, B),则直线上任意一点Q(x, y)到P的向量为v(x-x0, y-y0)。

由于n与v垂直,所以它们的点积为0:n·v = A(x-x0) + B(y-y0) = 0将上式展开并整理,得到直线上任意一点Q的坐标表示为:x = (B^2 * x0 - A*B * y0 - A*C) / (A^2 + B^2)y = (-A*B * x0 + A^2 * y0 - B*C) / (A^2 + B^2)将Q的坐标代入直线的一般方程,得到Q到直线的距离的绝对值表示为:d = |Ax + By + C| / √(A^2 + B^2)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公式经常被用来解决各种几何问题,比如求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判断点在直线的哪一侧等。

除了点到直线的距离,我们还可以推广到点到线段的距离。

线段是有限长度的线,而直线是无限延伸的。

点到线段的距离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来计算,但需要考虑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的情况。

如果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那么点到线段的距离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
当着众人の面壹起向她提议,而别是选择壹各神别知鬼别觉の时候?而且她那么壹各爷瞧见壹次心烦,瞧见两次生气の诸人,没什么妨碍任何壹各姐姐得爷の宠,哪壹各姐姐 也没什么理由和必要对她下手呢。别管怎么样,已经当众答应咯,只有硬着头皮去完成。做啥啊绣品呢?帕子!那各水清想也没什么想,就决定选择咯帕子。因为帕子小,别 仅绣の图样小,而且做工也少,只要将四周锁边即可,那样用别咯壹两天就能完成。反正也是给王爷做绣品,她是能简单就简单,能省事儿就省事儿,耽误功夫和花费心思全 都是极别值当の事情。可是绣啥啊图案呢?她那才想起来,李姐姐说他最喜爱の是翠竹,到底是别是翠竹呢?会别会他最别喜欢の就是翠竹,然后李姐姐故意让自己去捅爷の 那各马蜂窝?经历咯多年王府生涯の水清终于长咯壹各心眼,让月影悄悄去问问紫玉。月影从紫玉那里带回来の是极为肯定の回答。紫玉虽然在霞光苑当差,但她别是大丫环 ,别是排字琦の心腹,假设真是福晋姐姐想做啥啊手脚,断别会支使那种二等丫环行事。既然从紫玉那里验证咯翠竹の真实性,而且又因为淑清是当着众人提议,如此看来应 该没什么太大の错,终于把壹颗悬着の心进放肚子里の水清那才开始画花样,选绣线。十月二十九日,王爷生辰の前壹天,水清差月影将绣好の绢帕送到咯朗吟阁。其实帕子 早早就绣好咯,但是她壹直耗到最后壹刻才送出手。送那么早干啥啊?显得她有多么急切地想送给爷似の。而且以前只是送些玩物、字画啥啊の小物件,那壹次却变成咯送去 她自己做の绣品,那种极为暧昧の生辰礼,真是让她觉得特别の别扭和别自在。假设别是福晋姐姐开咯口,她才别会送那种东西给他呢。那种东西是那种关系亲密の人之间相 送,她和他,根本就没什么达到那种关系,却因为福晋の要求而被迫送过去,水清实在是担心他会误会她,以为她对他有啥啊非份之想,以为她那是在争宠献媚。壹想到那里 ,水清又将福晋和淑清两各人暗暗地气恼咯半天。第壹卷 第610章 友情正在水清因为受迫于人、无力反抗而心情极为糟糕之际,却见月影已经回到咯怡然居,心中更是平添 壹股怒气,暗骂道:月影那丫头真真是要气死人咯!办各差事怎么那么麻利?月影当然办差要麻利咯,那可是仆役第壹次给王爷送绣品作生辰礼,那破天荒の第壹次,可是她 期盼咯六年才取得の重大突破性结果!所以眼看着仆役绣好咯,仍是别肯送出去,月影生怕她变咯主意,急得团团转。幸好今天水清差她将那各生辰礼送去咯朗吟阁,否则若 是拖到明天,那她可真是豁出去咯,就算是跟仆役大吵壹场,也要逼着水清将生辰礼送出去。眼看着月影空着手回来,因为送咯绢帕,时大彬の那把绝世紫砂壶就被水清小心 仔细地又收咯起来。第二天,十月三十日,王爷の生辰家宴在霞光苑准时开席,十三小格又是只带咯萨苏出席。壹见到萨苏,水清就像见到咯多年の好友。两各人没什么任何 利益冲突,各为其主;她们又曾经同过苦、患过难:萨苏两次出手相救误认他人为自家爷の水清,水清则在萨苏独自生产の关键时候挺身而出……建立在那种同甘共苦基础上 の纯洁友谊,令两各人对那次の见面,既欣喜,又亲切,自然而然就热络地聊咯起来。那各情况却是将众人小小地惊讶咯壹下:水清妹妹啥啊时候跟十三弟妹那么熟悉咯?别 多久,两位爷也随后就到,宴席正式开始。反正也是家宴,没什么啥啊规矩礼节,自家人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吃咯壹顿有滋有味の晚膳。晚膳过后,十三小格夫妇就直接从 霞光苑告辞,排字琦、水清、淑清壹直陪着萨苏送到王府门口。可是水清还有好多话想跟萨苏说,她还没什么说够呢。萨苏才来咯没壹小会儿,两位爷就到咯,然后就是家宴 开始,虽然那很轻松の家宴,但也是要求食别言、寝别语,水清哪里有机会说啥啊?另外,她特别想向萨苏讨教养育小格格の经验,虽然府里の其它几位姐姐们都是经验丰富 ,但是水清平时就别与各位姐姐来往,所以也别可能因为那件事情前去讨扰,反正有吴嬷嬷呢。但是萨苏就别壹样咯。面对那各比她大咯有十几岁の弟妹,水清对萨苏有着天 然の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向量应用举例7.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7.2 向量的应用举例[学习目标] 1.了解直线法向量的概念.2.会用向量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力学问题及一些实际问题.3.进一步体会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问题、物理问题等的工具.[知识链接]1.向量可以解决哪些常见的几何问题?答(1)解决直线平行、垂直、线段相等、三点共线、三线共点等位置关系.(2)解决有关夹角、长度及参数的值等的计算或度量问题.2.用向量方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是怎样的?答(1)建立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距离,夹角等问题;(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预习导引]1.直线的法向量(1)直线y=kx+b的方向向量为(1,k),法向量为(k,-1).(2)直线Ax+By+C=0(A2+B2≠0)的方向向量为(B,-A),法向量为(A,B).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M(x0,y0)为平面上任一定点,则点M到直线Ax+By+C=0(A2+B2≠0)的距离d=|Ax0+By0+C|A2+B2.3.向量方法在几何中的应用(1)证明线段平行问题,包括相似问题,常用向量平行(共线)的等价条件:a∥b(b≠0)⇔a=λb⇔x1y2-x2y1=0.(2)证明垂直问题,如证明四边形是矩形、正方形等,常用向量垂直的等价条件:非零向量a,b,a⊥b⇔a·b=0⇔x1x2+y1y2=0.(3)求夹角问题,往往利用向量的夹角公式cos θ=a·b|a||b|=x1x2+y1y2x21+y21x22+y22.(4)求线段的长度或证明线段相等,可以利用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模的公式:|a |=x 2+y 2. 4.向量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1)力、速度、加速度、位移都是向量.(2)力、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合成与分解就是向量的加、减运算,运动的叠加亦用到向量的合成.(3)动量m v 是数乘向量.(4)功即是力F 与所产生位移s 的数量积.要点一 直线法向量(或方向向量)的应用例1 已知△ABC 的三顶点A (0,-4),B (4,0),C (-6,2),点D 、E 、F 分别为边BC 、CA 、AB 的中点.(1)求直线DE 、EF 、FD 的方程;(2)求AB 边上的高线CH 所在的直线方程.解 (1)由已知得点D (-1,1),E (-3,-1),F (2,-2).设点M (x ,y )是直线DE 上任一点,则DM →∥DE →,DM →=(x +1,y -1),DE →=(-2,-2),∴(-2)×(x +1)-(-2)(y -1)=0,即x -y +2=0为直线DE 的方程.同理可求,直线EF 、FD 的方程分别为x +5y +8=0,x +y =0.(2)设点N (x ,y )是CH 所在的直线上任一点,则CN →⊥AB →,CN →·AB →=0,CN →=(x +6,y -2),AB →=(4,4),∴4(x +6)+4(y -2)=0,即x +y +4=0为所求直线CH 所在的直线方程. 规律方法 对于解析几何中的有关直线平行与垂直问题,常常可以转而考虑与直线相关的向量的共线与垂直,这样一来将形的问题转化为相关数的问题,从而容易将问题解决. 跟踪演练1 求点P 0(-1,2)到直线l :2x +y -10=0的距离. 解 方法一 取直线l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1), 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P (5,0),∴PP →0=(-6,2), ∴点到直线l 的距离d 就是PP →0在法向量n 上的射影. 设PP →0与n 的夹角为θ.∴d =|PP →0||cos θ|=|PP →0|·|PP →0·n ||PP →0|·|n |=|PP →0·n||n |=⎪⎪⎪⎪⎪⎪-12+25=2 5.故点P 0到直线l 的距离为2 5. 方法二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d =|Ax 0+By 0+C |A 2+B 2=|211×2-10|5=2 5.要点二 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例2 如图,已知Rt △OAB 中,∠AOB =90°,OA =3,OB =2,M 在OB 上,且OM =1,N 在OA 上,且ON =1,P 为AM 与BN 的交点,求∠MPN .解 设OA →=a ,OB →=b ,且AM →,BN →的夹角为θ,则OM →=12b ,ON →=13a ,又∵AM →=OM →-OA →=12b -a ,BN →=ON →-OB →=13a -b ,∴AM →·BN →=⎝ ⎛⎭⎪⎫12b -a ·⎝ ⎛⎭⎪⎫13a -b =-5, |AM →|=10,|BN →|=5, ∴cos θ=-55·10=-22,又∵θ∈[0,π],∴θ=3π4,又∵∠MPN 即为向量AM →,BN →的夹角, ∴∠MPN =3π4.规律方法 (1)本题可以选择OA →,OB →作为基向量,这是两个互相垂直的向量,选用这组特殊的基向量可以简化运算.(2)本题也可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求解.把平面几何中求角的问题转化为向量的夹角问题是平面向量的工具性体现之一,转化时一定要注意向量的方向. 跟踪演练2 已知△ABC 中,∠BAC =60°,AB =4,AC =3,求BC 的长.解 以A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则A (0,0),B (4cos 60°,4sin 60°),C (3,0),∴AC →=(3,0),AB →=(2,23), ∵BC →=AC →-AB →=(1,-23), ∴|BC →|=1+()-232=13.要点三 利用向量解决物理中的问题例3 在风速为75(6-2) km/h 的西风中,飞机以150 km/h 的航速向西北方向飞行,求没有风时飞机的航速和航向.解 设向量a 表示风速,b 表示无风时飞机的航行速度,c 表示有风时飞机的航行速度,则c =a +b .如图,作向量OA →=a ,OB →=b ,OC →=c ,则四边形OACB 为平行四边形.过C 、B 分别作OA 的垂线,交AO 的延长线于D 、E 点. 由已知,|OA →|=75(6-2),|OC →|=150,∠COD =45°. 在Rt △COD 中,OD =OC cos 45°=752,CD =75 2. 又ED =BC =OA =75(6-2), ∴OE =OD +ED =75 6.又BE =CD =75 2. 在Rt △OEB 中,OB =OE 2+BE 2=1502,sin ∠BOE =BE OB =12,∴|OB →|=1502,∠BOE =30°.故没有风时飞机的航速为150 2 km/h ,航向为西偏北30°.规律方法 用向量的有关知识研究物理中有关力与速度等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1)认真分析物理现象,深刻把握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通过抽象、概括,把物理现象转化为与之相关的向量问题; (3)利用向量知识解决这个向量问题,并获得这个向量问题的解; (4)利用这个结果,对原物理现象作出解释.跟踪演练3 如图,在细绳O 处用水平力F 2缓慢拉起所受重力为G 的物体,绳子与铅垂方向的夹角为θ,绳子所受到的拉力为F 1.(1)求|F 1|,|F 2|随角θ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当|F 1|≤2|G |时,求角θ的取值范围.解 (1)如图,由力的平衡及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F 1|=|G |cos θ,|F 2|=|G |tan θ.当θ从0°趋向于90°时,|F 1|,|F 2|都逐渐变大. (2)由(1),得|F 1|=|G |cos θ,由|F 1|≤2|G |,得cos θ≥12.又因为0°≤θ<90°,所以0°≤θ≤60°.1.已知直线l 1:3x +y -2=0与直线l 2:mx -y +1=0的夹角为45°,则实数m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2或-12解析 设直线l 1,l 2的法向量为n 1,n 2, 则n 1=(3,1),n 2=(m ,-1).由题意cos 45°=|n 1·n 2||n 1|·|n 2|=|3m -1|10·1+m 2=22. 整理得2m 2-3m -2=0,解得m =2或m =-12.2.已知A (1,2),B (-2,1),以AB 为直径的圆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x 2+y 2+x -3y =0解析 设P (x ,y )为圆上任一点,则 AP →=(x -1,y -2),BP →=(x +2,y -1),由AP →·BP →=(x -1)(x +2)+(y -2)(y -1)=0, 化简得x 2+y 2+x -3y =0.3.正方形OABC 的边长为1,点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试求cos ∠DOE 的值.解 以OA ,OC 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由题意知:OD →=⎝⎛⎭⎪⎫1,12,OE →=⎝⎛⎭⎪⎫12,1,故cos ∠DOE =OD →·OE→|OD →|·|OE →|=1×12+12×152×52=45.即cos ∠DOE 的值为45.4.一艘船从南岸出发,向北岸横渡.根据测量,这一天水流速度为3 km/h ,方向正东,风的方向为北偏西30°,受风力影响,静水中船的漂行速度为3 km/h ,若要使该船由南向北沿垂直于河岸的方向以2 3 km/h 的速度横渡,求船本身的速度大小及方向. 解 如图,设水的速度为v 1,风的速度为v 2,v 1+v 2=a . 易求得a 的方向是北偏东30°,a 的大小是3 km/h.设船的实际航行速度为v .方向由南向北,大小为2 3 km/h , 船本身的速度为v 3,则a +v 3=v,即v 3=v -a ,数形结合知v 3的方向是北偏西60°, 大小是3 km/h.1.利用向量方法可以解决平面几何中的平行、垂直、夹角、距离等问题.利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选择一组基底,利用基向量表示涉及的向量;一种思路是建立坐标系,求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向量的坐标.这两种思路都是通过向量的计算获得几何命题的证明.2.用向量理论讨论物理中相关问题的步骤一般来说分为四步:(1)问题的转化,把物理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2)模型的建立,建立以向量为主体的数学模型;(3)参数的获取,求出数学模型的相关解;(4)得到答案,回到物理现象中,用已经获取的数值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一、基础达标1.已知A ,B ,C ,D 四点坐标分别是(1,0),(4,3),(2,4),(0,2),则此四边形为( ) A .梯形 B .菱形 C .矩形D .正方形答案 A解析 ∵AB →=(3,3),DC →=(2,2),∴AB →∥DC →,|AB →|≠|DC →|,∴四边形为梯形.2.当两人提起重量为|G |的旅行包时,夹角为θ,两人用力都为|F |,若|F |=|G |,则θ的值为( ) A .30° B .60° C .90°D .120°答案 D解析 作OA →=F 1,OB →=F 2,OC →=-G ,则OC →=OA →+OB →,当|F 1|=|F 2|=|G |时,△OAC 为正三角形,∴∠AOC =60°,从而∠AOB =120°.3.平面上有四个互异点A 、B 、C 、D ,已知(DB →+DC →-2DA →)·(AB →-AC →)=0,则△ABC 的形状是( )A .直角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无法确定答案 B解析 由(DB →+DC →-2DA →)·(AB →-AC →)=0, 得[(DB →-DA →)+(DC →-DA →)]·(AB →-AC →)=0, 所以(AB →+AC →)·(AB →-AC →)=0. 所以|AB →|2-|AC →|2=0,∴|AB →|=|AC →|, 故△ABC 是等腰三角形.4.已知直线l 1的方向向量为a =(1,3),直线l 2的方向向量为b =(-1,k ),若直线l 2过点(0,5),且l 1⊥l 2,则直线l 2的方程是( ) A .x +3y -5=0 B .x +3y -15=0 C .x -3y +5=0D .x -3y +15=0答案 B解析 ∵l 1⊥l 2,∴a ⊥b ,∴a ·b =-1+3k =0, ∴k =13,∴l 2的方程为y =-13x +5,即x +3y -15=0.故选B.5.过点A (-2,1)且平行于向量a =(3,1)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x -3y +5=0解析 设P (x ,y )是所求直线上的任一点, AP →=(x +2,y -1).∵AP →∥a .∴(x +2)×1-3(y -1)=0. 即所求直线方程为x -3y +5=0.6.已知点A (-1,2),B (0,-2),若点D 在线段AB 上,且2|AD →|=3|BD →|,则点D 的坐标为________. 答案 ⎝ ⎛⎭⎪⎫-25,-25解析 由题意得OD →=OA →+AD →=OA →+35AB →=(-1,2)+35(1,-4)=⎝ ⎛⎭⎪⎫-25,-25,所以D ⎝ ⎛⎭⎪⎫-25,-25.7.如图,点O 是▱ABCD 的对角线AC ,BD 的交点,E ,F 分别在边CD ,AB 上,且CE ED =AF FB =12.求证:点E ,O ,F 在同一直线上. 证明 设AB →=a ,AD →=b ,由E ,F 分别为对应边的三等分点,得 FO →=FA →+AO →=-13a +12AC →=-13a +12(a +b )=16a +12b ,OE →=OC →+CE →=12AC →+13CD →=12(a +b )-13a=16a +12b . 所以FO →=OE →.又因为O 为其公共点,所以点E ,O ,F 在同一直线上. 二、能力提升8.已知直线l 1:(m +2)x +3my +1=0与直线l 2:(m -2)x +(m +2)y -3=0相互垂直,则实数m 的值是( ) A .-2B.12 C .-2或12D .-12或2答案 C解析 (m +2)(m -2)+3m (m +2)=(m +2)(4m -2)=0.∴m =-2或12.9.在四边形ABCD 中,AC →=(1,2),BD →=(-4,2),则四边形的面积为( ) A. 5 B .2 5 C .5D .10答案 C解 因为在四边形ABCD 中,AC →=(1,2),BD →=(-4,2),AC →·BD →=0, 所以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又|AC →|=12+22=5, |BD →|=42+22=25,该四边形的面积:12|AC →|·|BD →|=12×5×25=5. 10.已知曲线C :x =-4-y 2,直线l :x =6.若对于点A (m,0),存在C 上的点P 和l 上的点Q 使得AP →+AQ →=0,则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答案 [2,3]解析 由AP →+AQ →=0知A 是PQ 的中点,设P (x ,y ),则Q (2m -x ,-y ),由题意-2≤x ≤0,2m -x =6,解得2≤m ≤3.11.如图所示,已知力F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斜向上),大小为50 N ,一个质量为8 kg的木块受力F 的作用在动摩擦因数μ=0.02的水平平面上运动了20 m .问力F 和摩擦力f 所做的功分别为多少?(g =10 m/s 2)解 设木块的位移为s ,则W =F ·s =|F |·|s |cos 30°=50×20×32=5003(J). F 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力的大小为|F 1|=|F |·sin 30°=50×12=25(N).则f =μ(mg -|F 1|)=0.02×(8×10-25)=1.1(N).所以f ·s =|f |·|s |cos 180°=1.1×20×(-1)=-22(J). 即F 与f 所做的功分别是500 3 J 与-22 J.12.在△ABC 中,AB =AC ,D 为AB 的中点,E 为△ACD 的重心,F 为△ABC 的外心,证明:EF ⊥CD .证明 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 (0,b ),B (-a,0),C (a,0), 则D (-a 2,b2),CD →=(-32a ,b2).易知△ABC 的外心F 在y 轴上,可设为(0,y ). 由|AF →|=|CF →|,得(y -b )2=a 2+y 2,所以y =b 2-a 22b ,即F (0,b 2-a 22b).由重心坐标公式,得E (a 6,b2),所以EF →=(-a 6,-a 22b).所以CD →·EF →=(-32a )×(-a 6)+b 2×(-a 22b )=0,所以CD →⊥EF →,即EF ⊥CD . 三、探究与创新实用标准文案大全 13.如图,在▱ABCD 中,点E 、F 分别是AD 、DC 边的中点,BE 、BF 分别与AC 交于R 、T 两点. 求证:AR =RT =TC .证明 设AB →=a ,AD →=b ,AR →=r ,则AC →=a +b .由于AR →∥AC →,所以设r =n (a +b ),n ∈R .又∵EB →=AB →-AE →=a -12b , ER →∥EB →,故设ER →=mEB →=m ⎝ ⎛⎭⎪⎫a -12b . ∵AR →=AE →+ER →,∴r =12b +m ⎝ ⎛⎭⎪⎫a -12b . 所以n (a +b )=12b +m ⎝ ⎛⎭⎪⎫a -12b , 即(n -m )a +⎝ ⎛⎭⎪⎫n +m -12b =0.由于a 与b 不共线,故必有⎩⎪⎨⎪⎧ n -m =0,n +m -12=0,解得m =n =13,∴AR →=13AC →, 同理TC →=13AC →,于是RT →=13AC →. ∴AR =RT =T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