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理论解读

合集下载

企业国际化一个理论与概念框架的文献综述

企业国际化一个理论与概念框架的文献综述

摘要
本次演示从博弈论的视角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进行探讨,旨在分析企业 人力资本投资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次演示 首先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然后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最后指 出了本次演示的研究目的。
引言
博弈论是一种研究多个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相互作用的理论,适用于解释和分 析各种竞争与合作现象。近年来,博弈论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领域的应用日益受 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力资本的投入可以提 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一、银行监管的定义和目的
银行监管是指政府或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以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 安全和公正。银行监管的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护消费者利 益,以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银行监管机构需要制定和实施 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和法规,对银行业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
二、银行监管的历程和监管技术 的演变
一些学者还从政策法规的角度探讨了博弈论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应用。 例如,孙八(2020)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劳动法规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他指出,劳动法规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还会影响员工的努力程度和企业 的绩效。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孙八进一步研究了在特定劳动法规下,企业和员工 的最佳策略选择以及相应的博弈均衡结果。
文献综述
1、博弈论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中的应用及其实证结果
一些研究表明,博弈论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张三 (2018)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投资决策行为,研究发现企业 对于员工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绩效。李 四(2019)则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验证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 正相关关系。

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第三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 (1)分工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 (2)分工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 –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2.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 品价格上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2.天生全球化理论 背景: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 跨国流动加速,要求缩短企业国际化进程,跨 越某些传统的国际化阶段。 内涵:天生国际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是遵循 传统阶段逐步发展的,而是在成立的初期便开 始国际化经营。 代表性成果:国际企业地位集成模型、3D PLC理 论模型。
3.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 约翰森和麦特森(1988)提出,主要观点: (1)任何企业都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 生存,一个行业就是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因此,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是企业国际关系网络 扩大的过程,是企业逐步利用其它企业资源进 入国际市场的过程。 (2)企业之间会发生合作,这种合作是通过企 业在网络中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3.国际生产折中理论(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Eclectic Theory)
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教 授邓宁(John J. Dunning)于1977年提出。他 该理论综合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 理论,认为国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三 种因素决定的,即: – 所有权优势 – 内部化优势 – 区位优势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兼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兼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兼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兼论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化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行一定的论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主要包括国际化阶段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等。

其中,国际化阶段理论认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可划分为进口、出口和直接投资三个阶段。

资源基础理论则侧重于中小企业的资源优势在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动态能力理论则强调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

这些理论为中小企业国际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指导。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实践。

目前,全球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许多中小企业通过出口贸易、跨国合作等方式开展了国际化经营。

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并利用海外市场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

一些具备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还采取了直接投资的方式,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合资企业等形式进入海外市场。

那么,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面临哪些挑战呢?首先,中小企业一般在资金、技术、品牌等方面相对较弱,这给其国际化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其次,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无论是在产品质量、价格还是在市场营销等方面都需要与国际大企业竞争。

再次,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需要面临不同的文化背景、法律法规、市场需求等等,这对其经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中小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国际化经营。

首先,政府可以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相关政策,为其提供财务支持和政策保障。

其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国际化

国际化

一、国际化的一般理论(一)国际化及其度量,特征1.国际化的概念。

国际化可以从企业(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rm)和产业(Internationalization OfIndustries)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企业角度看,国际化一般指企业以世界市场为导向,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寻求在全球市场(而不仅仅在母国市场)的生存和发展。

产业(市场)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产业构成的各要素(生产体系、市场结构等)突破一国界限2.国际化程度的度量。

常用的度量指标包括以下几个:(1)跨国经营指数(Index of Transnationality,简称IT)。

(2)外向程度比例(Outward Significance Ratio,简称OSR)。

(3)研究开发费用的国际化指数(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atio,简称R&DR)。

(4)海外销售比重(Foreign Sales Ratio,简称FSR)。

3. 企业国际化的特征(与国内经营相比)1:跨国界经营2:多元化经营3:资源共享4: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二)国际化理论的演进和过程1.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Model)。

出自《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分为三阶段:新产品创始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产品阶段2.国际化演进过程模型(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

这一模型的理论基础源于西蒙的“有限理性”说以及厂商组织行为理论(Cyert and March,1963)。

国际化的演进阶段取决于:企业逐渐获取、整合和运用国外市场知识的能力积累以及企业对国外市场承诺的持续增大”(Johanson and Vahlne,1977)。

3.结构跟随战略模型(Structure Follows Strategy Model)。

《中国企业国际化》课件

《中国企业国际化》课件

3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含义
中国企业国际化指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国际化进程,从单一市场走向全球市场的扩张和 多元化。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意义
中国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化对 于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有 重要意义。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发展迅猛且多元化,从传统 的制造业到高附值行业有了 长足的进步。
腾讯科技
通过腾讯的社交联系拓宽国际格局,使得腾讯逐渐 成为互联网界的佼佼者。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展望
1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机遇
世界地缘格局变化使全球化发生变异, 科技和生态再造全球产业, 为中国企业机遇带来新 启示。
2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趋势
未来中国企业国际化趋势会向着全球化、高科技化、个性化、平台化转变。
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国际化情况培养具 备全球视野的人才和日常的跨文化交流。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案例分织模式和新的 工作方式,成功地走向国际化。
华为公司
通过积极树立品牌形象,成功抢占全球市场领导地 位,并在业界获得不少赞誉。
联想集团
通过深入了解本土市场以及全球市场的新技术与新 驱动,成功实现多元化发展。
3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未来
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和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将推动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 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极。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挑战
全球化的挑战日益复杂,中 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 诸多挑战,如文化差异,法 律障碍等。
成功国际化的键
1
国际化战略的制定
企业需要制定自己的国际化战略,并根
落地执行的关键
2
据市场策略和落地实施计划。
成功的国际化,需要一个落地实施的执
行团队,确保计划能够成功实施。

企业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企业国际化指的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运营和发展,通过跨国经营、国际合作和全球化战略来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企业国际化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还可以降低风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市场空间,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企业国际化的背景和意义企业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互相依存的产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市场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走向国际化。

企业国际化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更加灵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机遇。

企业国际化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竞争力。

通过国际化运营,企业可以避免过分依赖单一市场带来的风险,实现风险的分散化。

同时,企业国际化还可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接触和竞争,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企业国际化的实施步骤要实现企业国际化,企业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规划和实施。

首先,企业应该明确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群体,制定适合国际市场的战略规划。

其次,企业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目标市场的政策法规、文化习惯、消费趋势等信息,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定位和推广提供依据。

接着,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包括出口贸易、跨国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做出选择。

最后,企业还需要做好国际营销和品牌推广工作,建立起在海外市场的形象和信誉,确保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企业国际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尽管企业国际化可以带来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要面对不同文化、语言、法律等方面的障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适应和融入当地市场。

其次,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风险较大,企业需要具备适应不同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能力。

再者,跨国经营也会增加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企业建立起有效的组织架构和团队协作机制。

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也在逐步地走向世界。

文章根据宏观、产业及企业自身三个层面将现有的企业国际化理论整理、归类,梳理出各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拙之上,提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进行理论分析。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理论分析1宏观因素分析1.1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基础,其出现反映了一国国内劳动分工的拓展和延伸,表现了生产的国际化和专业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建立于国内分工基础之上的国际分工不断深化,这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可能性,提供了竞争平台。

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散布于全球的、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许多企业共同完成一种产品或在国际分工中只从事同一产品某些环节的生产,这在理论上为中国民营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提供了可能性。

1.2政府政策政府的相关政策会给民营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发展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宽松的、积极的政府政策可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反之则有可能阻碍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或出口的相关规定来直接影响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也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规定间接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从而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影响到民营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

波特强调了政府的作用,他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节创造竞争优势。

1.3国内资源一国的国内资源状况影响使用该国国内资源进行生产的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会直接影响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到民营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发展。

斯密认为,在一个自由市场竞争的社会里,任何国家、组织都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绝对天然优势,根据优势进行分工生产,并开展国际贸易,就可以实现人类的福利最大化。

第2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

第2章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
? 新产品带来的超额利润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开始生产经营这种产品,国内市 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产品价格下降
? 顾客选择余地增大,因此产品差异化竞争和价格竞争导致企业越来越重视 产品质量和成本
? 国内可能出现模仿品和替代品
? 总之,上述特征决定了这种产品在国内的技术垄断优势被削弱, 超额利润越来越少,以致消失。为了延长新技术、新产品的的 生命周期,企业开始FDI。但向哪里投资呢?
(一)垄断优势理论
? 垄断优势理论是海默( Hymer)在1960年首先提出,金 德尔伯格( Charles P. Kindleberger )加以系统化,后来 学者们不断丰富完善。
? Hymer垄断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 Hymer的基本观点是:一个企业具有垄断优势是企业FDI的基本 条件,而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得一些企业形成了垄断优势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经营 的相关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 本节主要内容:
– 重商主义 – 绝对优势理论 – 比较优势理论 – 要素禀赋理论
(一)重商主义
? 重商主义假设一国的财富是依靠其财产的 库存,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出口和抑制进口 来改善国家的经济福利,其结果是获得贸 易顺差以及由此导致的财富流入本国。
? 李嘉图模型
生产1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小时)
布匹
甲国
50
乙国 200
粮食 100 200
布匹对粮食的价格 在0.5~1之间时,贸 易有利可图。
(四)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 国家将生产和出口可大量使用其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

第二章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第二章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论又称要素比例学说,或赫克歇尔-俄林 理论,是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 1879-1952)和俄林(Bertil Ohlin, 1899-1979)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赫克歇尔 于1919年发表了《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 著名论文,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俄林继 承了其导师赫克歇尔的论点,于1933年出版了《域 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创立了要素禀赋理论。 20世纪40年代萨缪尔森(P. A.Samuelson)发展了 赫-俄理论,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又称 赫—俄—萨(H-O-S)理论。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内部化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 Hymer)在他的博 士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以后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 及其他学者又对这一理论作了发展和补充。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创新阶段:
由于创新国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因此,尽管价
格偏高也有需求,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 本的差异对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这时最有 利的安排就是在国内生产,并通过出口满足国外的需 要。
成熟阶段:
产品逐渐标准化,最有效的生产工序已经形成,产品
的生产技术基本稳定,市场上出现了仿制品和替代品, 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成本对提高竞争力的 作用增强,此时创新国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投资地区一般是那些收 入水平与创新国相似、但劳动力成本略低于创新国的 地区,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避开关税壁垒。

第三节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和指标

第三节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和指标
(2)企业跨国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
纯国内经营----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向国外技术授权----设立国外营销分部----设立海外分公司跨国生产
(3)经营国际化采用渐进方式
经营国际化过程的本质-----经验积累过程所决定的
二、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关系网络理论
传统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将企业作为独立的决策单位来分析。网络理论认为,任何企业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一个行业就是企业间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经营活动并不是完全以简单的商品交换关系实现的。
任何行业都有“枢纽”企业和“卫星”企业之分。例如,在汽车行业中,汽车公司和其众多的供货商就是这种枢纽和卫星的关系。为了双方共同的利益,供销双方都要在这种双边关系中投资,以求共同发展。乔汉森和马特森认为将整个跨国市场看作是企业间相互联系的关系网络。(如贝尔—阿尔卡特)
(一)主要内容
1.关系建立是指企业在母国本地与国外企业建立关系,通过建立联系国外企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初步构建自身的网络位置。
(3)海外公司比率(海外子公司数/全部子公司数量)
(4)生产依存度(海外子公司生产总值/全部生产总值)
(5)外向程度比率(海外子公司产量或资产、销售、雇员/全部产量或资产、销售、雇员)
(6)研发支出的国内外比例
(7)跨国指数(是衡量国际参与程度的一个平均指数Transnationality Index TNI=(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国外雇佣人数/雇佣总数)/3
第三节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和指标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阶段论
1.罗宾逊六阶段论
经营范围
公司导向
国际活动类型
组织结构
启始阶段
主要面向国内,开始小规模出口
国内

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及标准综述

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及标准综述

企业国际化理论及标准研究综述经济国际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之一,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国际化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异军突起,成为经济国际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也向世人昭示了经济国际化已经彻底摆脱了国际贸易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进入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并重的发展阶段。

因此,对于国际化的研究,学术界集中于微观层面,即企业国际化,主要是解决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也有个别学者从产业的角度对国际化问题予以探讨,试图寻找积极推动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途径。

1国际化的界定1.1国际化的概念对于国际化的定义,学术界分别基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予以研究。

对于产业国际化的概念,学术界的研究较少,但是观点基本一致。

中国学者徐顽强认为,所谓产业国际化,就是产业内的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生产和销售,同时产业内主要企业的生产经营已不再以一国或少数国家为基地,而是面向全球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研发、生产、销售体系1。

中国学者张纪康则认为,所谓产业国际化,也就是产业内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已实现高度的国际化,同时,产业内主要企业的生产经营已不再以一国或少数国家为基地,而是面向全球并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生产体系2。

更多的学者基于企业的视角来描述国际化的定义。

关于企业的定义,学术界的研究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企业国际化是企业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渐进演变过程。

20世纪70年代,Carlson(1975年)、Forsgern和Johanson(1975年)、Johanson和Wiederheim-Paul(1975年)、Johanson和Vahlne(1977年),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Uppsala International Model,简称U-M模型。

该模型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过程,是企业对国外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的过程。

(2)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参与国际产品及要素市场竞争的一种行为表现。

企业国际化综合理论综述

企业国际化综合理论综述

企业国际化综合理论综述[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大为减少,我国经济在更大范围内融入了世界经济,任何企业都必然面对国际化问题,然而,企业国际化战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国际化进程,并且决定企业国际化未来的形势。

企业国际化主要理论评述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参与的社会分工,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发展的演变,由国内企业发展为跨国公司的过程。

从广义上讲,企业国际化是产品、服务、技术、闹动力、管理以及企业本身进入国际市场展开竞争与合作;狭义上,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到国外投资,在更多的国家和的确合理配置资源等。

相应地,企业国际化大题可分成两个层次;基本的层次是指商品和劳务输出,主要涉及货物、服务、技术、劳务的输出,即对外直接投资,或者说跨国公司化。

针对企业国际化的理论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1企业化阶段理论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投入的连续过程,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是本领域的开创性的成果。

20世界70年代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是本领域的开创性成果。

20世纪70年代,Carlson(1975),Forsgem和Johanson(1975),Johanson和Wiedersheim—paul(1975),Johanson和Vahlne(1977)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111,即U—M模型。

该模型的关键假设是:缺乏国外市场知识是阻碍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关键变量是:市场知识、市场投入、投资决策和经营活动;从市场范围看,企业国际化演进路线是:本地市场一地区市场一全国市场一海外相邻市场一全球市场;从经营方式看,阶段演进路线是:纯国内经营一通过中间商间接出口一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机构一海外生产销售。

但是,由于该理论过分强调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市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企业国际化的其它动因,没有吸收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的合理成份,因而也具有内在缺陷。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PPT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 PPT

第二时期:产品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新产品在投资和生产上 差不多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标准化,即产品已 基本定型,此时国内的生产逐渐超过了其需求, 迫使企业出口新产品,因而使得国外厂商也开 始仿制这种产品,创新国的技术优势出现了丧 失的危险。
第三时期:产品的标准化时期。
这一时期,意味着企业拥有的专利保护差不多 期满,企业拥有的技术诀窍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竞争者,替代产品也纷纷 出现,此时竞争的核心问题是产品成本。企业 为了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就会选择在比较有 利可图的国家进行投资。
(四)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
二、内部化理论
1、贡献
它是西方对外直截了当投资理论研究的重要转折。
论证了只要内部化的利益超过了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 化而付出的成本,企业就拥有内部化的优势,就能够实现跨国经营。
用动态分析取代静态分析,强调企业优势的内部转移和应用,比较接 近实际情况。
较有力地解释了跨国公司选择对外直截了当投资、出口贸易或许可 证安排等参与国际经济方式的依据。
所谓转移价格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分公司或 分公司之间买卖中间产品所执行的价格。由于这种价 格脱离中间产品的成本,又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它的制定完全取决于跨国公司整体利润最大化的需要 ,因而是跨国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工具。 只有 当企业内部化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企业才会 采取内部化形式,即跨国公司发动对外投资。
机会主义行为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不 完全如实地披露所有的信息及从事其他损人利己 的行为。一般是用虚假的或空洞的,非真实威胁或 承诺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如虚假广告、专利剽 窃、偷税漏税、违约现象、偷懒行为等。
科斯定理
1937年,科斯(Ronald H、 Coase)《厂商的性质》。

企业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

企业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的挑战。

既有来自本土市场的竞争,也有来自全球市场的挑战。

为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企业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

一、企业国际化的内在需求首先,为什么企业需要走向国际化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知道,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市场越来越趋向于全球一体化。

这个过程中,市场的规模和潜力不断扩大,而企业在本土市场上的增长空间则逐渐缩小。

因此,走向国际化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阶段企业国际化可以分为不同阶段,从起步阶段到成熟阶段。

在起步阶段,企业主要是通过出口、合资等方式拓展国际市场。

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泛的市场经验。

在中期阶段,企业需要逐渐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分销网络,同时也需要进行研发、品牌推广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资。

在进入成熟阶段后,企业需要考虑国际化的整体策略,包括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人才规划等。

三、企业国际化的策略企业国际化的策略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选择和进入模式。

市场选择主要包括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市场结构、文化背景和政策环境等因素。

而进入模式则包括出口、合资、收购、独资等方式。

在选择进入模式时,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进行选择。

四、企业国际化的组织架构企业国际化的组织架构也是企业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国际化阶段对组织架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起步阶段,企业通常采取出口模式,对组织架构的要求相对较低。

在中期阶段,企业需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分销网络,同时也需要进行品牌推广和研发等方面的投资。

在成熟阶段,企业需要建立跨国组织,配备跨国人才,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开展相应的战略。

五、企业国际化的风险企业国际化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企业国际化概念

企业国际化概念

(2)企业国际化的概念企业国际化虽然成了近年国内经济界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究竟什么是国际化?政府部门、企业界及经济理论界的说法不尽相同。

略微浏览一下国内这方面的文献,至少可以找到四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将企业国际化解释为:“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

”(鲁桐,1998)二是将国际化理解为“企业在利润、竞争机制和发展要求的驱使下,经营活动超越国界,企业决策越来越以满足世界市场需要为中心并向经营利益全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三是认为国际化是“企业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机构,广泛利用国外资源,从全球战略出发,进行综合运筹,在一个或若干个经济领域进行经营活动”,或者“是企业在两国、多国、洲际甚至全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追求最大限度的国家比较利益。

四是认为企业国际化应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重含义,由此存在国际化的两条道路。

按照这种说法,企业推进国际化不仅意味着参与国际竞争,而且还意味着在本地市场迎接国际竞争,由此将国际化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

其中内向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包括进口、购买国外技术专利、“三来一补”加工,国内合资合营、代理外国公司业务等等;外向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包括直接或间接出口商品,输出技术、国际合作、国外合资合营,海外子公司和分公司等。

关于企业国际化,国外经济界的解释也不少,浏览有关研究文献,也可以归纳为四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将国际化视为企业市场扩张的渐进过程,由北欧学者卡尔森等人提出。

他们将企业国际化视为一个渐进过程,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的渐进演变过程。

第二种将国际化是为产品及要素流动增大的过程,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理查德*罗宾逊提出。

在其著作《企业国际化导论》中,罗宾逊教授提出:“国际化的过程,就是在产品及生产要素流动性逐渐增大的过程中,企业对国际化市场而不是对某一特定国家市场所做做出的反应。

第三种将国际化理解为企业跨国经营的所有方式,由英国国际商务学研究知名学者斯蒂芬*杨等人提出。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经济学解释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经济学解释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经济学解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一方面,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需要拓展国际市场以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在逐步提高,许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开放了更大的空间。

那么,中国企业为什么会选择国际化呢?这背后有哪些经济学解释呢?一、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中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低成本的生产力资源,这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着相对的竞争优势。

通过国际化,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通过国际化,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二、市场规模的扩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之一,市场规模巨大。

通过国际化,企业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销售收入,进一步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外,进入新的市场也可以减少企业对于单一市场的风险,实现市场多元化。

三、分散化的投资风险国际化也可以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来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通过在多个国家不同行业的投资,企业可以降低单一项目的风险,同时也可以分散政治、货币等因素的影响,保护企业资产和投资回报。

四、获取转型升级的机会随着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重心从传统生产制造业转向技术研发和高端服务业。

通过国际化,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技术、市场和人才资源,促进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企业国际化,为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例如,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发改委的“走出去”政策等,都为企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政府还为企业提供了海外投资保险、政府联合出资等金融手段,以帮助企业降低国际投资的风险和成本。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一个既必要又有利的趋势。

通过国际化,企业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扩大市场规模,降低投资风险,获取转型升级的机会,同时也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本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国际化理论一、企业国际化的模式进出口贸易OEM贴牌生产、许可证授权、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化技术、非技术合作(非股权)国际联盟合资(股权)绿地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并购二、国际化理论的框架(主要分析哪些问题,可用于文献综述的框架)Dragon multinationals, John A. Mathews•国际化的概念:什么是国际化(应该考虑dominant和latecomer)•国际化的动机:利用优势与寻求优势•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国际化的(三类不同的跨国公司—dominant MNEs from USA, Japan and Euro; dominant MNEs from Scandinavian; latecomers)•国际化能提供哪些好处,国际化优势的来源:OLI VS LLL三、传统的国际化理论(established MNEs)1、Trade Theory1.1 Heckscher-Ohlin:国家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在进行贸易。

仅仅涉及到贸易理论,是国际化的最初形式,没有涉及到MNE。

1.2 将MNE看成是资本运作的结果,是资本由低收益率国家流向高收益率国家的结果。

1.3 MNE产生于的原因在于技术差距。

2、Industrial Theory2.1 Hymer(1976):MNE具有很多优势,形成了垄断势力,要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其垄断势力。

2.2 Knickerbocker(1973):bandwagon effect(寡占反应理论),MNE是成群的。

解释了为什么美国跨国公司进行的大笔海外投资都发生在同一时刻。

2.3 Graham(1978):tit-for-tat hypothsis,MNE是对其他企业侵入本国市场的反击。

不能解释为什么回去投资设厂而不是通过授权?3、Product Cycle Theory:Vernon从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来看企业的国际化过程。

产品初期,仅限在国内生产伴随少量出口;成熟期,寻找新市场,大量出口,同时寻找低成本生产地,开始海外投资4、Internalization Theory:Buckley & Casson(1976)企业是理性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决策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good),特别是知识存在市场失灵。

首先难以对知识进行估价,而卖方通过向卖方描述知识从而获得合理价格又容易造成模仿,从而是知识失去价值;所以,企业需要内部化生产,来解决中间产品的市场失灵问题。

与前面所述的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认为MNE的形成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行为的结果,企业一开始不需要具有优势。

MNE的优势是在国际化过程中被创造的,而不是天生的;产业理论认为企业具有优势后才去国际化,但没有解释优势的来源。

内部化理论认为企业可以直接成为MNE,不一定是渐进的,取决于企业家一开始的决策;而其他理论认为只有在本国建立生产以后,才能按照一定模式进一步向海外扩张。

5、Eclectic paradigm:Dunning企业的国际化活动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企业特质(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sation。

Ownership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能力从事国际经营活动Location决定企业以何种方式进行跨国经营——出口还是海外设厂内部化决定了企业是要将优势内部化还是外包给别人,只有O和L,就只有国际合作或者合同,不会有跨国公司在此基础上,Dunning又将制度因素融入OLI范式,分析了制度对于跨国经营的影响6、过程模型:Johanson & Vahlne(1977)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渐进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不是激变的过程。

通过对瑞典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国际化遵循如下过程:零星的出口——通过代理机构出口——收购代理,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海外设厂企业当前的状态(拥有的知识以及资源投入)会影响到下期的投资决定7、RBV:Kogut & Zander企业的优势在于特殊的资源——独特的知识结构,设立独资企业(sole proprietorship),有利于企业消化、吸收、和运用母公司的隐性知识;MNE是为了加强其核心能力,才将有用的知识保留在企业内部,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挖掘、积累和运用知识资源。

四、Born-global/International ventures传统的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化之前一般都经历了很长的发展阶段,在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实力,其国际化路径一般遵循过程模型。

而对于Born-global来说,他们通常在建立之后的一两年内就开始了国际化历程(一建立就国际化而不是很多年后),其路径也不再完全遵循过程模型,需要有新的理论进行解释。

1、知识管理角度:Walter Kuemmerle(2002)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进行跨国活动的目的有两个:扩充知识、利用知识结合知识管理,重新定义国际企业家精神(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从一开始就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知识扩充(HBA)或知识利用(HBE)活动的企业。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born-global的国际化行为:(1)在企业创立之前,企业创立者的国际化经历很重要。

一般国际化企业的创立者都有过留学或者海外经历,在那个时候开始构想创立国际化的企业。

因此,创立者本身对企业是否国际化有重要的影响。

(创立者是企业国际化的trigger)(2)这些企业创立之时一般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急需快速增长。

而国际化是他们实现快速增长的有力武器,也是他们进行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产业特征)(3)Boren-global创立之初一般只有一个Home base(决策中心),主要功能是协调知识的流动。

随后才会考虑建立其他决策中心(4)首先会进行知识扩充活动,随后才会进行知识利用活动。

2、IED: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ial Dynamics——Mathews & Zander(2007)实际上是born-global的理论,将跨国公司分为三种:一是well-established MNE:在国际化之前就已经成长为大公司,具有优势二是newcomers/born-global:也是来自于发达国家,但创立较晚,后起之秀,产生的最初就已经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不具有很多优势;他们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并不一定只能内部化;具有很强的从外部(关系网络、与其他企业的关系)获取竞争优势的能力三是latecomers: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创立较晚,不具有优势再此基础上指出早期的跨国公司理论——内部化理论、OLI范式、过程模型适用于well-established MNE,这类公司在开始国际化进程前就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优势,他们只是利用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这种优势;对于born-global来说,在不具备优势时就已经面临国际化,那么他们的优势来自于哪里?他们为什么国际化?他们是利用国际化来形成优势,所以他们的国际化行为不遵循过程模型。

Born-global的国际化过程由企业家精神决定:企业家去发现机会(企业家将知识、技能与资源相结合)——决定进入时点——决定资源如何分配给各种活动——整个过程又受竞争的影响。

与之前的理论相比,不是将企业的国际化看成一个渐进的过程或者利用静态优势的结果,而是将国际化看做企业家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战略决策、策略互动的结果。

他强调国际化之前的活动(影响企业家特质的因素)会影响企业国际化活动,并将国际化解释为企业家发现新的想法与计划,并将这些新的点子进行整合与调整,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

五、Mie Augier & J. Teece(2007):跨国公司如何建立竞争优势——动态能力观点实际上是企业理论,文章以Penrose的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的观点来分析跨国公司如何建立竞争优势。

Penrose本人主要是分析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的发展路径,但她的观点成为资源基础论的基石,也为动态能力观和企业家精神学说所借用。

1、Penrose学说以及资源基础论(resource-based theory)企业的性质:将企业看做资源的集合体以及管理的组织。

非常强调管理因素。

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在企业内部,资源以某种管理形式或框架得以组织和利用。

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壮大主要受到管理能力的限制。

企业发展和管理变化所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特有的。

管理能力不可能被无限制的提升,企业扩张需要招聘和发展高水平的人力资源。

所以随着组织的不断扩张,现在的效率会有所降低。

(简言之,企业所特有的管理能力不可能无限度的提升,因此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会牺牲效率,这限制了企业的扩张。

)研发可以帮助企业探寻新的领域,从而进行扩张缺陷:首先,Penrose所说的资源并没有明确地定义(哪些资源?)其次,企业的增长主要取决于未被使用的管理能力,这一观点受到挑战(市场、技术、资金、研发都会影响制约企业的增长);再次,强调了管理能力十分重要,但忽视了intangible assets,并且没有说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哪里?如何发展竞争优势;最后,忽视了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动态能力观(Dynamic Capabilities)在Penrose的基础上,发展了动态能力观,以动态的观点分析企业如何发展与维持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企业根据不断变化的技术与市场,迅速重塑、重新配置企业各种资源的能力。

即企业创造与利用内外部所特有的资源,强调与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不仅包括企业发现市场需求变化、技术机会、发展竞争优势的能力(静态),还包括及时、有效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动态)。

从动态能力观看来,动态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

企业家精神、企业的组织架构(公司治理business model)都是重要的动态能力,企业家决定了最初的组织结构。

3、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将RBT与动态能力观运用到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所拥有的不可模仿以及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的动态能力(其特征是必须难以复制和难以模仿)。

多元化程度越高、市场变化越快,动态能力对跨国公司就越重要。

在高度竞争(hypercompetitive)的产业,动态能力对跨国公司的存活至关重要。

跨国公司的动态能力不仅包括快速创新、适应能力和灵活性,还包括塑造企业蓝图的企业家精神。

动态能力包含在企业的日常规则与高层管理团队中,维持跨国公司的动态能力要求持续的企业家精神活动(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发现与利用新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协调企业资源、管理才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