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失眠的中西医治疗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姓名:马成学号:1325160077 班级:全科二班失眠症中医学称为不寐,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能入睡,但梦较多,甚者彻夜不能入睡,经常伴有头晕、头痛、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人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症的发病正呈日益增多的趋势。
长期失眠可使人焦虑、抑郁或产生恐惧心理,导致精神活动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现代医学对其只能施以镇静催眠药治疗,疗效尚不十分理想,而素有“绿色疗法”美誉的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逐渐被失眠患者所接受。
现将近几年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汇报如下:1普通针法11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之一,同样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
现代医家运用针灸治疗失眠方法众多,但多以一组主穴为基础方,再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加减。
如侯氏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太溪,配合辨证加减取穴治疗失眠150例。
结果痊愈 64例,好转 77例,无效 9例,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舒乐安定对照组的45%。
程氏针灸治疗不寐 78 例,取申脉、照海为主穴。
心肾不交型加大陵、太溪;肝火上扰型加行间、风池;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申脉穴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照海穴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太溪穴用补法;大陵、行间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风池穴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心俞、脾俞、足三里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
针刺每次30~40 min,每10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每天1次。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 2 天。
7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61%。
12经验取穴不寐主要因神不安所致,故针灸取穴多选用具有安神作用,且穴名本身冠有“神”字的腧穴,如百会、神庭、神门、四神聪等。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标签::失眠;循经取穴失眠症,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
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多由情志过极、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
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及临床, 浅谈一下《针灸甲乙经》对于治疗失眠的一点体会。
1循经取穴1.1多取膀胱经穴因为失眠症多与心、脾、肝、胆、肾等脏腑相关,而脏腑之气输注于膀胱经背俞穴, 刺激背俞穴,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 从而起到安眠作用。
正如《针灸甲乙经》曰:“脑为元神之府”, 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故取膀胱经穴可“益脑安神”。
其常用穴为胆俞、肺俞、心俞、肝俞、攒竹等。
1.2多取脾胃经穴因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胃中不和,痰热内阻,均可导致失眠,所以,治疗失眠亦常取脾胃经穴。
常用穴为公孙、隐白、三阴交,阴陵泉;大巨、解溪、厉兑等。
《针灸甲乙经》载,三阴交治“惊不得眠,善‘齿介’”,即为一例。
1.3常取任督二脉穴因为气血不足亦是本证病因之一, 其中还包括肾阴不足引起的心火不降之证。
而任脉为生气之原、聚气之会、阴脉之海、妊养之本,其拥有“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故取任脉穴以补养气血,益肾安神。
常用穴为气海、阴交、关元等。
此外,失眠亦与心、肾、脑关系密切,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髓,三者相互依存,故有“脑为髓之海”,“髓又通于脑”,“心又藏神”。
因此,失眠症无不与督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针灸甲乙经》载“针百会”, 以达调气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
1.4多取阴跷、阳跷脉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失眠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其中《针灸甲乙经》记载:“病目不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故根据上述立论,临床上多用毫针补阴跷脉要穴照海,泻阳跷脉要穴申脉,再取心经原穴神门为用,辨证辅以配穴佐治共同达到通调经脉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
浅谈睡眠的中医保健养生从中医睡眠的保健养生谈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及不同类型失眠病人如何从各方面克服睡眠障碍,从而提高睡睡眠质量,达到身心健康。
睡眠中医基础理论养生保健一个人7天只喝水不进食还能存活,可是不睡眠,则只能活4天。
充足的睡眠加上适量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及平和的心态成为保证人体健康的四大要素。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心理压力的加大,睡眠障碍的人群也在逐年增加。
有资料统计,我国的失眠者为总的人口的20%-30%,其中老年人约占70%。
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乃是人类的必需。
如果一个人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白天会产生种种不适的感觉,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无力、警觉性差、情绪不佳等。
要是被长期严重的失眠困扰,更会造成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等80多种严重的疾病。
美国的一位著名专家廉德门特指出睡眠“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目前,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备受人们的瞩目。
睡眠障碍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失眠。
它既由精神因素诱发,也可因机体疾病引起,且与工作生活环境、日常生活习惯、年龄的大小、受程度,均有密切关系。
失眠是指入睡困难、早醒,或睡而易醒,时睡时醒,甚至彻夜不眠,是睡眠量的不足或质的不佳。
中医学称之为“目不暝”、“不得眠”、“不得睡”等,《难经》始称“不寐”[1]。
中医学关于失眠的成因,主要观点有二。
一为阴阳说,《灵枢·口问》认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2]。
二为神主说,即如《景岳全书·不寐》所日:“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而中医学又认为人体生命的活动,全靠人身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来推动,而从中医纠其根源,失眠之阴阳说与神主说实则相通也。
现从中医睡眠机制、辩证用药及心理调节等方面谈睡眠的保健养生。
1提高睡眠质量是关键1.1睡子午觉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
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浅谈不寐的中医治疗
个人 明显增加 。给药具 的管 理工作带来 困难 ,药具 管理是 以 避孕药具领取点领取药具 。
优 质 服 务 为 宗 旨 ,以群 众 满 意 为 标 准 的 工 作 ,要 求 以 育 龄 群
随着社会 经济 的发 展 ,人 民生活 水平 的提 高 ,同时大量
众 的需 求 为根 本 出发 点 ,以 人 为 本 ,务 真求 实 。
火 ,心 肾不交 ,心火独亢 ,扰动神 明 ,心神不 宁而不得寐 。(5)
不寐的临床表现 以不 易入 睡 ,睡后 易 醒 ,醒后 又不 能再 寐 ,时寐 时醒 ,或彻夜不寐为主要证候 特点 ,且 常伴有 日问精 神 不 振 ,反 应 迟 钝 ,体 倦 乏 力 。历 代 医 家 认 为 不 寐 的 病 因 病 机 以 七 情 内伤 为 主 要 病 因 ,主 要 与 心 、脾 、肝 、胆 、肾 脏 腑 有 关 ,病机一般为营卫失和 ,阴阳失调为 病之本 ,或 阴虚不 能纳 阳,或阳盛不 得人 阴。《灵枢 ·大惑论》所 云 :“卫 气不得人 于 阴 ,常 留 于 阳 ,留 于 阳 则 阳 气 满 ,阳 气 满 则 阳 跷 盛 ;不 得 入 于 阴则 阴气虚 ,故 目不瞑矣。”《灵枢 ·邪客篇》:“今厥气客 于五 藏六府 ,则卫气独行 于 外 ,行 于阳 ,不得 入 于阴 ,行 于 阳则 阳 气盛 ,阳气盛则 阳跷 陷 ,不得入于阴 ,阴虚 ,故不瞑 。”
的入 睡 困难 、睡 眠 深 度 或 频 度 过 短 、早 醒 及 睡 眠 时 间 不 足 或 能上奉于心 ,心失所 养 而 心神 不 宁。 (4)肾 阴亏虚 ,心 阳独
质 量 差 等 。
亢 :素体 肾亏 或 久病 肾虚 ,肾水 不足 不 能上 济 于心 ,水 不 济
1 不 寐 的病 因病 机
失眠的中医治疗
失眠的中医治疗失眠临床较为多见,心肝脾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信神失养或心神被扰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并在平衡阴阳气血的基础上安神定志,重视预防护理,疗效甚佳。
标签:失眠;辩证论治;补虚泻实;平衡阴阳;安神定志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指经常性睡眠时间、深度减少的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难以再寐,甚者彻夜不寐。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失眠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
1 病因病机失眠在《内经》中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首称为“不寐”。
不寐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伤,情志之伤,或五志过极或情志不遂,影响五脏,皆可使人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思、过悲常见。
心藏神,劳心过度,耗血伤阴,心火炽盛,扰动神明;或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
肝藏魂,数谋而不决,或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皆可使魂不能藏而不寐。
脾藏意,主思,思虑过度则气结,气机不畅,脾失健运,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养心安神而致不寐。
如《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失眠病因其次为久病、年迈体虚,或禀赋不足、心胆虚怯。
此类病例或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火独亢;或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或肝肾阴虚,肝阳偏盛,相火上亢,心火盛则神动,肾阴虚则志伤,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致失眠。
如《景岳全书.不寐》曰:“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或心胆虚怯,神魂不安,善惊易恐而致失眠。
如《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曰:“有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
”饮食不节亦为失眠病因之一,脾胃受伤,酿热生痰,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如《张氏医通.不得卧》曰:“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总之,失眠的病因虽多,但其主要病机不外心肝脾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信神失养或心神被扰。
2 辩证论治典籍中对失眠的辩证论治有许多论述,《灵枢.邪客篇》对目不瞑提出了具体的治法和方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浅谈中医对失眠产生的多种认识以及治疗方法
浅谈中医对失眠产生的多种认识以及治疗方法摘要: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五脏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失眠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在潜阳宁神汤的课题试验中发现,患者对此方有着不同的疗效反应,据此推测,失眠不仅仅只是阴虚阳亢,遂查阅经典,在前人的经验总结上得出失眠普遍存在的诱发因,包括情志损伤,阴阳不交,阳虚心悸,饮食伤脾论,风邪乘心,胸膈郁热多种可能诱发因,而在辩证论治上也有不同,用药更是千差万别。
于是总结概括失眠的病因病机及部分治疗方法,为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失眠成因;中医;治疗失眠经笔者研究查找,认为失眠的普遍成因有5种,分诉如下:1.情志损伤类七情内伤,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
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疾病和身心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外在环境的过于强烈的变化,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可导致脏腑气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大惊大喜伤心,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和调控机体的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动,故能导致失眠。
《素问·举痛论》也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说明不仅仅喜乐过度可伤心,而且思虑,盛怒,恐惧,大惊等情志太过都能伤及心神,从而导致失眠。
而治疗方法因人而异,但总归是平复心神,使心发挥其藏神的作用,从而解决失眠问题。
2.阴阳不交类《内经》[2]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心阴不得心阳养护,则变为心阴虚,心阳不得心阴制约,则心阳亢盛,阴阳失调,故失眠。
《内经·生气通天论》里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精神的正常离不开阳气的维护。
里面又提到更严重的可能:“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浅谈老年性失眠的中医辩治
浅谈老年性失眠的中医辩治老年性失眠是指老年人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易醒或夜间多次醒来。
这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老年性失眠是由于气血不足、肾精亏虚、心火旺盛等原因导致的,因此对老年性失眠的中医辩治需要从整体和阴阳平衡的角度出发,采用中医药的辩证施治方法。
一、中医对老年性失眠的认识老年性失眠在中医理论上属于“不寐”范畴,可分为肝郁气滞、心火上炎、阴虚火旺、肾精亏虚等不同的证型。
肝郁气滞型的老年性失眠主要为情志不舒、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胁胀满等症状;心火上炎型的老年性失眠主要表现为心烦口渴、多汗口干、容易激动、入睡困难、易醒等症状;阴虚火旺型的老年性失眠主要为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脉细数等症状;肾精亏虚型的老年性失眠主要为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精神疲乏等症状。
针对不同的证型,中医辩证施治方法也不同,而且需要结合老年人的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个性化治疗。
二、中医辩证施治1. 肝郁气滞型肝郁气滞型的老年性失眠,治疗重点在于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丹参、酸枣仁、菟丝子等药物,以清肝利胆、平抑气机、消除郁结为主要治疗原则,辅以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来舒缓情绪、调节气机,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
2. 心火上炎型心火上炎型的老年性失眠,治疗重点在于清热安神、养阴降火。
可选用黄柏、知母、酸枣仁、丹参、地黄等药物,以清热凉血、滋阴安神为主要治疗原则,辅以针灸、音乐疗法、气功等方法来平复心火、调整情绪,帮助老年人入睡。
三、中医养生调理除了中医药的治疗外,老年性失眠的中医辩治也需要结合养生调理方法来提高疗效。
中医养生强调调节饮食、适当锻炼、保持情绪稳定等方面,可根据老年人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1. 饮食调理老年性失眠患者在饮食上可多食用具有养血安神作用的食物,如糯米、黑芝麻、枸杞子、鸡蛋、银耳、大枣等;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蒜、辣椒、酒精等,以免刺激神经、加重失眠症状。
刘继祖主任医师治疗不寐的经验浅谈
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年第38卷第4期2020Vol.38No.436刘继祖主任医师治疗不寐的经验浅谈胡金霞,江钰,刘继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不寐为临床多发病,患者心身受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刘继祖主任医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悬壶济世五十余年,精通岐黄之术,广纳诸家之长,擅治内科杂症,对于不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键词:刘继祖;不寐;临床经验不寐亦称失眠、“不得眠”、“不得卧”。
最新调查显示,失眠在我国的发生率高达38.2%肚本病主要是不能正常睡眠,临床表现:或经常难以入睡,或睡眠轻浅容易醒,或多梦,甚者恶梦不断,严重彻夜不眠。
患者心身受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刘继祖主任医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悬壶济世五十余年,精通岐黄之术,广纳诸家之长,擅治内科杂症,对于不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吾有幸跟师学习多年,受益匪浅,现分述于下。
1病因病机吾师认为:不寐,主要因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失调,脏腑功能亏损;以上均可导致体内阴阳失调,阳盛阴衰,阴虚不纳,阳不入阴,心神不安;治疗上主要是调整阴阳,引阳入阴,滋阴潜阳,令脏腑功能恢复,阴阳平衡。
2辨证论治2.1心血亏虚,心阴不足过度思虑,心血暗耗,血不养心,心神不安。
临床常见:入睡艰难,多梦,心悸,健忘,神疲肢倦,气短,头眼花,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软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补心安神,偏于心脾气血亏虚者选归脾汤;心肾阴血亏虚,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
刘老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生命之本,为阳中之阳,当以固护阳气为重。
故参芪每每用之,气能生血,气血足,心神自安。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心血暗耗,心阴不足居多,虚中往往加有火,心烦不安,梦多,口干咽燥,常用滋阴养血之生地、麦冬、沙参以养血安神降心火,故天王补心丹临证用之更多,更年期综合征、年老、焦虑、抑郁伴有失眠者,加龙骨、牡蛎、珍珠母。
滋阴法治疗失眠浅谈
滋阴法治疗失眠浅谈摘要:本文通过对阴虚失眠辨证分型的探究,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失眠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身疾病之一,指入睡困难、夜间维持睡眠困难和早醒,和(或)睡眠量不足或质不佳,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世界睡眠日上公布的调查显示,在世界范围内约1/3的人有睡眠障碍,我国有各类睡眠障碍的人群比例更是高达38.2%,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7%。
睡眠障碍轻者会造成疲劳,容易困倦,注意力不集中等,长期失眠会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出现头疼、头晕、记忆力衰退、食欲不振等后果。
同时,睡眠障碍也与躯体疾病关系密切,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和康复疾病的能力低下,容易感冒,并加重其他疾病或诱发原有疾病的发作,而失眠的原因非常复杂,通过对临床阴虚失眠患者临床辩证施治的归纳探究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
1.病因病机中医称失眠为“不寐”、“不得卧”,认为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寐寤的基础。
不寐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不外乎阴虚不能纳阳,及阳盛不得入于阴。
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清代《冯氏锦囊·卷十二》提出“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沉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
”说明不寐病因与肾阴盛衰息息相关。
而叶天士在《医效秘传·不得眠》中又指出:“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安。
”足见阴盛对安眠的重要意义。
2.证治分类2.1胃阴虚早在《内经》的《素问????·逆调论》就提到“胃不和则卧不安”。
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关系到心神能否安养。
现在很多人因为工作繁重,饮食不规律,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日久不愈,耗液灼津。
胃喜润而恶燥,以降为顺。
胃阴不足,虚热内生,热郁于胃,气失和降,虚火上扰心神,心神不宁而不寐,或胃阴不足,胃失滋养,受纳腐熟功能减退,化生水谷精微及气血津液不足,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而不寐。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不寐中医学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
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
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标签:不寐;中医护理;调治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
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或多梦不眠;重者彻夜难眠,常伴头疼,烦躁,焦虑等症状。
很多患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得不到合理治疗,从而引起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出现障碍,工作力不从心等负面影响。
1 中医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①肝火扰心证:各种情志过激,郁而化火,引发不寐。
②痰热扰心证:饮食不节,痰浊内生,郁而化热,扰乱心神,引发不寐。
③胃气失和证:食滞不化,脘腹痞满不得卧,遂成不寐。
④瘀血内阻证:心火内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因而不寐。
⑤心脾两虚证:劳倦思虑太过,损伤心脾,神不守舍,引起不寐。
⑥心胆气虚证:因受到惊吓,心神不安,而致夜寐不宁。
2 不寐症状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2.1多梦不寐①情志调护,保持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帮助患者解决思想负担,耐心地进行心理护理。
畅情志,惊者平之,郁者乐之。
②生活起居有常,注意调养,加强锻炼,可做气功或太极拳调畅气血,调节阴阳平衡。
③穴位按摩,睡前劳宫对涌泉穴搓揉100下。
④失眠贴穴位贴敷。
贴压心俞、肾俞、三阴交、涌泉等穴位。
⑤耳穴压豆。
取穴:心、神门、皮质下、肾等。
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中医教你治失眠
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中医教你治失眠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中医教你治失眠三九养生堂 2016-01-12 10:26提到失眠,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的。
失眠的时候想睡却睡不着,辗转反侧,而且第二天就会没精神,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的效率,那么失眠了该怎么办呢,今天,小编就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失眠的中医治疗及治疗失眠的偏方来跟大家讲讲。
目录失眠是什么原因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灵枢·邪客篇》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
可见,阴阳失和是失眠多梦的关键。
中医研究失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
如中药改善失眠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有关失眠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
但多医学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失眠机理的中医论述都基于此。
中医睡眠理论,总结了中医阴阳理论和神主睡眠理论。
以阴阳学说为基本原则,揭示了睡眠与觉醒的基本原理。
卫气运行睡眠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
而神主睡眠学说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
则将失眠概括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在对睡眠的认识中,他也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
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属心、脑神经活动的范围。
且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脑、肝与睡眠关系密切。
中医失眠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
浅谈不寐的中医辨治
3 常 用 中成 药
3 1 补 中益 气丸( )失 眠伴有不 同程度的气虚 症状 , . 片 : 如神 疲乏力 , 舌体胖 , 边有齿 印 , 舌 脉象弱 等。通 过益 气升 阳 , 调 整脾 胃, 使卧得安。 32 控涎丹 ( 龙丸 ): . 子 痰滞及水 饮 内停 所 致 的失眠 , 控 用 涎丹祛痰逐饮有显著 的疗效。 33 礞石滚痰 丸 : . 饮食 不节 , 热生痰 , 湿 痰扰 心神而致 失眠 , 可用礞石滚痰丸治疗 , 效果较好 。
“ 阳气 自动而之静则寐 , 阴气 自静而之动则寤 ” 。机体 只要能
维持这种正常的转化功能 , 就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 中医认 为 , 如果 阴气和 阳气 转化 的规则遭 到破坏 , 可 便
25 心脾两虚 : . 多梦 易醒 , 心悸健 忘 , 神疲 食少 , 头晕 目眩 ,
伴有 四肢倦怠 , 面色 少华 , 舌淡苔 薄 , 细无力 。治法 补益心 脉 脾, 养心 安神。方药归脾汤 。
饮食 。酸枣仁 1g 猪心 1 , 5、 个 炖熟后 服用 。茯 神 2 g, 0 生鸡 子黄 1枚 。将茯神水煎后取汁 1 , 碗 对入鸡子黄 1枚搅 匀。 临睡前先 以温 水洗脚 , 后趁热 服下 药液 , 然 即可 安眠 。 党参 、 酸枣仁各 1 g炙远志 5 水煎取汁 , 晚饮服 。每天 0, g, 分早 1 剂。炒酸枣仁 1g, 0 捣碎 , 水煎取 汁 , 临睡前半小时饮服 。
导致不寐。引起 不寐 的原 因很 多 。“ 不寐 证虽有 不一 , 惟 然 知邪正二字则尽 之矣 , 盖寐 本 孚阴 , 神其 主也 , 安则 寐 , 神 神 不安则不寐 , 所 以不 安 者 , 由邪 气之 扰 , 由正气 之 虚 其 一 一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
失眠症的中医辩证治疗中医将失眠症的病因概括为情志所伤、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血虚肝旺、心虚胆怯、痰热内扰、胃气不和;治疗原则为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交通心肾;疏肝养血安神;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化痰清热,养心安神;和胃化滞。
标签::失眠症中医辩治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
失眠症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合并焦虑、强迫和抑郁等。
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中医疗法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对失眠症的治疗独具特色,现将笔者20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一病因病机(1)情志所伤情志活动以五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
情志之伤,影响五脏,都有可能使人发生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思、或过悲更为常见。
心藏神,劳心过度,易耗血伤阴,心火独炽,扰动神明;或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均易发生不寐。
肝藏血,血舍魂。
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均可是魂不能藏,从而发生不寐。
脾藏意,主思,思伤脾,思虑过多则气结,气机不畅,影响脾的键运功能,以至气血化源不足,不能养血安神,亦致不寐。
(2)心脾两虚劳心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病后体衰,或行大手术后,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而致不寐。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3)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心肾交通,睡眠才能正常。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陈良夫医案》对此有所论述:“心火欲其下降,肾水欲其上升,斯寤寐如常矣”。
由于各种原因(如先天不足,疲劳过度等),而致肾阴亏损,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阴;或心阳衰弱,心火不能下温肾水,均能导致不寐。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失眠是指在正常的睡眠时间内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等睡眠障碍现象。
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中医分型,每一种分型都有相对应的治疗方法。
一、心血不足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等。
这种失眠通常是由于心脏功能不足、气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方法:补心益血,安抚心神。
可采用中药如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进行调理。
此外,适当进行心理疏导,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二、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状表现为易怒、焦虑、郁闷、胸闷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情绪不稳定、肝气郁结、脾气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可采用中药如柴胡、香附、白术、枸杞子等进行调理。
同时,也需要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三、心火旺盛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心烦易怒、多梦、失眠,可能会伴有口干舌燥、心慌等。
这种失眠通常是由于内热过盛、心火旺盛、心神不宁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方法:清热降火,安抚心神。
可采用中药如丹皮、赤芍、牡丹皮、合欢皮等进行调理。
此外,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兴奋等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四、脾胃虚弱型失眠: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易倦乏、失眠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脾胃功能不佳、气血不足、津液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健脾胃,补益气血。
可采用中药如党参、黄精、白术、川牛膝等进行调理。
同时,饮食上应注意多摄入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五、肾虚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失眠、耳鸣、头晕、腰膝酸软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肾脏功能减退、精气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补肾壮阳,调和阴阳。
可采用中药如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等进行调理。
此外,戒除不良习惯如熬夜、过度用眼等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总之,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治疗失眠还注重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减少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饮食上应注意均衡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浅谈失眠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方法对 失眠症患者进行临床 护理。通过各项 综合护理 ,包括生活起居 、心理 、饮食护理和 中医调护 ,对提 高失眠症 患者 的疗效和 促 进疾病的康 复起 着重要 的作 用。 【 关键词 l 中西医结合护理; 失眠症;失眠症 患者
[ src] Ismnante n i t o k, s al sa o ep’ n n tyn ”adwa sn rmeht s h rc r e Abtat no i c n o swa l d“h ln tle,a d“o ig ,n s do awa aat i d iha e b c e l s ’ l ay t c ez
保 持 良好 的睡 眠 姿 势 ,以右 侧 卧位 尤 好 ,可 有 利 于 肌 肉组 织 松
失眠患者应注意调节饮食 ,谨合五味 ,保护和促进脾 胃运 化之职,借 以恢复正气 。可以指 导患者多食豆类、鸡、鸭 、猪 肝 、猪 心、鱼类 、蛋类等;中药食疗可用黄芪粥、党参 粥、红
枣粥、山药粥等以益气生血,养心安神【.睡前不宜饮咖啡、 2 】
21 .2养成 良好的生活规律 . 睡前 2 ri 0 n用温热水泡脚或做足穴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a 消除疲劳,改善睡眠;晚餐不过饱或过饥;不做过量的脑力和 体力活动。
2 心理 护 理 . 2
Hale Waihona Puke 醒 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 ,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 点,并常伴
有 日间精神 不振 ,反应迟钝,体倦 乏力 ,甚则心烦懊恼 ,严重 影响身心健康及 工作 、学习和 生活 。若不及 时控制将会导致机 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 、 生理变化 , 诱发更多 的躯体和心理疾病 。 我 科运 用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综合治疗失眠症 ,其安全 、可靠的
神 门穴,换另一手 的拇指 ,同样点揉前手的神 门穴 ,以感酸胀 为宜 ,各重 复 3 ) 0次 ,睡前搓涌泉穴 ( 在足掌心前 1 / 3处,屈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表现为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导致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本文将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气血不足、心神不宁。
中医对于失眠的诊断主要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
从脉象、舌苔以及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治疗失眠以调整情志为主,养心安神、理气宁神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百合、当归、天花粉等,经过调配适合个体的方剂使用,可达到镇静安神的效果。
但是由于中药副作用较大并且疗效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在用药方面更加谨慎。
西医认为失眠的原因可以是精神压力过大、脑部器质性病变、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睡眠呼吸疾病等多种原因。
基于这些因素,一些西医学家提出了许多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安定类药物、催眠药、抗抑郁药等都被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这些药物的疗效比较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副作用、成瘾性、反复治疗、严重毒性等不良反应。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支持非药物治疗失眠,如认知行为治疗、光疗法、音乐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强睡眠质量,降低失眠的发病率,并且避免了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成为了临床实践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使其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疗效更为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包括:脑电图等生物电信号的监测、中药、针灸、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等。
其中,针灸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失眠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恢复组织器官功能。
而认知行为治疗采用理性思维、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等方法进行。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
但是,由于失眠病因的复杂性,需要在多方面教育和治疗方案中加以注意。
失眠多梦的中医调理心得探讨
失眠多梦的中医调理心得探讨失眠多梦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中,失眠多梦被归纳为心脾不和、肝胆郁结等病理情况。
本文将探讨中医调理心得,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失眠多梦问题。
一、中医对失眠多梦的认识及病因分析中医认为,失眠多梦的主要病因可以归纳为心脾不和、肝胆气滞、心火亢盛等。
心脾不和指人体心气与脾气不协调,导致精神不安,影响睡眠质量。
肝胆气滞则表示感情不畅,或生活压力大,导致肝气郁结,影响睡眠。
心火亢盛则表示内心压抑,情绪不稳定,导致心火上冲,引发多梦。
二、中医调理失眠多梦的方法及原理1. 药物调理中医常用的药物调理失眠多梦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艾灸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身体疲劳和压力,改善睡眠。
中药调理是通过中药药材的配方和煎煮方法,调整人体脏腑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艾灸则是利用艾草的独特药性,刺激人体穴位,调节身体气血平衡,提高入眠率。
2. 饮食调理中医推崇“以食为药”,饮食调理对于缓解失眠多梦也有一定的作用。
养生食谱中推荐的食物包括芹菜、香蕉、柠檬、燕麦等。
芹菜有清热利湿、安神定志的作用;香蕉含有丰富的镁元素,有助于放松神经;柠檬能提高睡眠质量;燕麦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镁,有助于舒缓压力和调整心情。
3. 情绪调理情绪调理是失眠多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常常通过饮食、运动、心理暗示等方式进行情绪调节。
合理的饮食可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提高睡眠质量;适量的运动可以释放身体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促进睡眠;心理暗示则是通过自我暗示和自我催眠,调整心态,改善睡眠问题。
三、中医调理心得分享1. 调整作息我曾经长时间遭受失眠多梦的困扰,后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睡眠质量。
我每天规律地睡觉和起床,不过度熬夜。
在晚上睡觉前,我还喜欢喝一杯温牛奶,或者用香薰灯来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2. 采用中医药膳中医药膳在调理失眠多梦方面非常有效。
如何通过中西医调理失眠症
如何通过中西医调理失眠症失眠指的是患者存在入睡、睡眠持续障碍,导致其无法通过正常睡眠以获取身体、心理上休息的一类病症。
本症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下降,且长期睡眠障碍也会导致患者发生精神类疾患,包括焦虑、抑郁及躁狂症等。
若患者自身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其失眠症的发生还会导致此类基础疾病出现恶化。
对于失眠症患者,临床上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干预。
当前治疗失眠症患者的方法多样,本文将向读者科普如何通过中西医调理失眠症。
一、失眠症流行病学现状相关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人群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在10%~15%。
在青少年群体中,失眠症是一类常见症状,该症患者可见继发焦虑、抑郁以及肥胖等多种健康问题。
一项针对我国17261名受检者的抽样调查发现,当前有超过20%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
二、中西医对失眠症的认识(一)失眠症的中医病机在我国古代医书《灵枢》中首次提到失眠之病名,本病在中医学中也被称之为“卧不安、目不暝”等。
中医理论对于失眠症的论述多,当前常用古代医家张景岳对失眠症的辩证分类,失眠症从其病性可分为虚、实两类。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器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人体之气血调和且阴阳平衡,则其神明得养,日常之睡眠质量正常。
对于失眠虚证者,其气血阴阳失调,心神失其养,神明无主则卧坐不安;对于失眠实证者,其病因淤血、痰浊、食积之邪气所袭,困扰心神而致目不暝。
在医书《灵枢》中提到,“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等观点,该书上认为,人体之觉醒状态与其机体阴阳盛衰存在密切相关性。
(二)失眠症的西医病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失眠症的发生与昼夜节律紊乱相关,而导致昼夜节律紊乱的罪魁祸首则是人体内褪黑素水平的异常。
褪黑素是一类由大脑内松果体所分泌的物质,褪黑素分泌模式呈昼夜节律性改变,多在夜晚分泌,褪黑素可起到调节生物节律以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此外,临床研究也发现,人体内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水平与人体觉醒状态存在相关性,GABA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类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可发挥镇静、催眠以及抗焦虑等作用,从而降低大脑的兴奋活动功能。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
轻者仅有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1]。
失眠虽不属于危急重症,但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健康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1非药物治疗失眠常见的原因有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精神情绪因素以及成瘾药物的戒断反应等。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针对诱因进行处理,调整患者的睡眠习惯,恢复正常的生物节律。
首选非药物治疗。
①睡眠教育:改掉睡前不良习惯,如睡前饮茶、饮咖啡或剧烈运动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②刺激控制:建立睡床与入睡及睡眠直接的联系。
只有晚上睡觉时才上床。
无论夜间睡眠时间多久都应固定时间起床;③认知疗法:纠正患者对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错误认识,如并非绝对应睡眠8h、切忌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失眠等,从而减轻焦虑,改善睡眠。
此外培养适合个人的体育锻炼和入睡习惯,帮助患者了解失眠生理等也十分重要[2]。
2中医特色治疗2.1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失眠常见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外邪侵袭或病后体虚等,病机多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或阴虚不得纳阳,或阳盛不能入阴。
病位在心,主要与肝、脾、肾密切相关[1]。
2.1.1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临床观察,方药:龙胆草6g,黄芩10g,炒栀子10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10g,当归6g,生地黄10g,柴胡6g,生甘草6g。
总有效率可达90.48%[3]。
2.1.2痰热内扰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80例疗效观察,方药:黄连9g、胆南星15g、法半夏15g、竹茹20g、枳实12g、陈皮12g、甘草6g、茯苓20g、酸枣仁30g、五味子6g、珍珠母30g(先煎)、百合30g。
总有效率为92.5%[4]。
2.1.3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观察,方药:黄芪、茯苓、白术、党参各15g,酸枣仁12g,木香、远志、炙甘草各6g,龙眼肉、当归、柏子仁各10g,夜交藤30g,合欢皮2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失眠的中西医治疗
摘要:失眠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与精神、行为、躯体等因素相关,在现代化社会中,失眠成为了影响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加
强失眠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失眠的中西医治疗
进行分析。
关键词:失眠;中西医;治疗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以睡眠障碍为主的疾病。
随着生活节凑加快,工作压力
过大,加班、熬夜是经常到事情,造成失眠呈普遍现象。
我国有百分之三十以上
的人出现过失眠的症状,如果失眠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抑郁、烦躁、精
神状态下降,严重的会影响生活与工作,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成为潜在的隐形杀手。
本文通过对失眠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进行研究探讨。
1 西医对失眠的诊断与分类
1.1 失眠的定义
失眠是指无法进入睡眠状态,睡意全无,患者对自己的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满意,影响患者白天日常生活及工作的一种症状。
1.2 失眠的诊断
失眠主观诊断:(1)很难入睡,睡眠较浅、醒后不能再睡等睡眠障碍;(2)白天有头晕、全身乏力、昏睡、萎靡不振等症状;(3)只有睡眠的减少,白天
没有因睡眠的减少而不适的患者,不能诊断失眠。
失眠的客观诊断标准:(1)
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在三十分钟以上;(2)睡眠维持障碍:睡眠醒来的
时间每夜都在三十分钟以上;(3)睡眠总时间减少,在六个小时以内。
1.3 失眠的分类
按照发病时间可分为:(1)紧急性失眠:发病时间在四周的;(2)亚急性的失眠:发病时间在四周以上,小于半年的;C慢性失眠:发病在半年以上的。
依照病
因分为:(1)原发性失眠症:身体患有严重性疾病或心理因素等因素,造成长久
性的失眠;(2)继发性的失眠:是因压抑、焦躁或各种疼痛引发造成的失眠。
从临床表现分为:(1)入睡期失眠:时间大于三十分钟的失眠;(2)失眠维持
障碍,夜间醒来次数大于两次,时间大于三十分钟;(3)睡眠结束较早,比以
往要早一至两个小时,总睡眠时间在六小时以内。
按照严重性分为:(1)轻度
失眠,不是经常发生,对生产质量影响很小;(2)中度失眠:每晚都会发生,
对生活质量有影响,会出现一些焦躁、身体疲乏等症状;(3)严重失眠:每天
都会发生,对生活质量影响严重,临床症状明显突出。
2 西医对失眠的治疗
西医对于失眠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改善症状、保持正常睡眠习惯、恢复身体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倡导采用综合疗法来治疗失眠,包括病
因治疗、加大睡眠常识的指导、药物性治疗三个方面。
不同类型的失眠有不同的
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急性失眠的患者应早期采取药物治疗;亚急性失眠患者,
应早期采用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慢性失眠患者应咨询专家后,依据专家指导采
用药物治疗法。
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苯二氮卓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至今,被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
分为四类:一是超短效类适用于入睡困难患者;二是短效苯二氮卓类,适用于易醒
患者有明显效果,包括去甲羟基安定、32羟基安定;三是中效类苯二氮卓类:包
括硝基安定和氯羟安定;四是长效苯二氮卓类,常用的有舒乐安定和西地泮。
苯
二氮卓类药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能延长睡眠的总时间。
缺点副作用较大,会导致患者出现白天困倦、精神运动受影响、呼吸暂停、心脏骤停、及出现戒断综合征。
第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临床常用药物有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等药物,此类药物只具有催眠功效,没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可以调节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在治疗时不出现戒断综合征。
第三,抗抑郁药物。
当心情障碍患者出现失眠时,可以加用镇静的作用的阿米替林、多塞平、氯丙米嗪等。
在治疗早期使用很可能加重失眠,因此,当前如何正确利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失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随着西医疗法的发展,激素替代疗法开始在失眠的治疗中得到应用,最为常用的就是褪黑激素,褪黑激素主要由5-羧色胺代谢产生,如果缺乏5-羧色胺,会影响褪黑激素的合成,但是关于该种疗法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3 中医对失眠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认为失眠病机是由于气血的阴阳失衡,阳不入阴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临床症状。
中医药有辨证论治和个性化治疗的独特优势。
在失眠的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方法。
虚症治法应滋补肝肾或益气养血;实证应清火化痰,消导和中。
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用六味地黄丸和黄连阿胶汤加减;心虚胆怯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痰火内扰用温胆汤;心肝火旺用龙胆泻肝汤合朱砂安神丸;胃气不和用保和丸;心脉瘀阻用血府逐瘀汤。
4 结语
总之,总之,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中西医治疗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只有注重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加强自我调节,适当运动,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来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才是治疗失眠的最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岩,周凤翔,陈嘉峰. 失眠的原因及相关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01)
[2]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02)
[3]杜艳丽. 浅谈右佐匹克隆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03)
[4]陈成辉,潘艳琳,苏丽平,陈肖虹,何丽芳. 失眠的治疗药物疗效与应用策略[J]. 海峡药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