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失眠的中西医治疗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
浅谈针灸治疗失眠姓名:马成学号:1325160077 班级:全科二班失眠症中医学称为不寐,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临床表现为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能入睡,但梦较多,甚者彻夜不能入睡,经常伴有头晕、头痛、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社会竞争的愈演愈烈,人们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本症的发病正呈日益增多的趋势。
长期失眠可使人焦虑、抑郁或产生恐惧心理,导致精神活动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现代医学对其只能施以镇静催眠药治疗,疗效尚不十分理想,而素有“绿色疗法”美誉的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逐渐被失眠患者所接受。
现将近几年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汇报如下:1普通针法11辨证取穴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特点之一,同样被广泛应用于针灸临床。
现代医家运用针灸治疗失眠方法众多,但多以一组主穴为基础方,再根据不同证型辨证加减。
如侯氏等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太溪,配合辨证加减取穴治疗失眠150例。
结果痊愈 64例,好转 77例,无效 9例,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舒乐安定对照组的45%。
程氏针灸治疗不寐 78 例,取申脉、照海为主穴。
心肾不交型加大陵、太溪;肝火上扰型加行间、风池;心脾两虚型加心俞、脾俞、足三里。
申脉穴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照海穴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太溪穴用补法;大陵、行间均用泻法,提插与捻转手法相结合;风池穴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心俞、脾俞、足三里用补法,亦用提插与捻转手法。
针刺每次30~40 min,每10 min行针1次,加强针感,每天1次。
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 2 天。
78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61%。
12经验取穴不寐主要因神不安所致,故针灸取穴多选用具有安神作用,且穴名本身冠有“神”字的腧穴,如百会、神庭、神门、四神聪等。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于失眠的治疗特点标签::失眠;循经取穴失眠症, 中医学称之为“不寐”。
祖国医学认为该症多由情志过极、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所致。
笔者对《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失眠的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文献及临床, 浅谈一下《针灸甲乙经》对于治疗失眠的一点体会。
1循经取穴1.1多取膀胱经穴因为失眠症多与心、脾、肝、胆、肾等脏腑相关,而脏腑之气输注于膀胱经背俞穴, 刺激背俞穴,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的功能, 从而起到安眠作用。
正如《针灸甲乙经》曰:“脑为元神之府”, 而膀胱经“从巅入络脑”, 故取膀胱经穴可“益脑安神”。
其常用穴为胆俞、肺俞、心俞、肝俞、攒竹等。
1.2多取脾胃经穴因为思虑劳倦,内伤心脾,胃中不和,痰热内阻,均可导致失眠,所以,治疗失眠亦常取脾胃经穴。
常用穴为公孙、隐白、三阴交,阴陵泉;大巨、解溪、厉兑等。
《针灸甲乙经》载,三阴交治“惊不得眠,善‘齿介’”,即为一例。
1.3常取任督二脉穴因为气血不足亦是本证病因之一, 其中还包括肾阴不足引起的心火不降之证。
而任脉为生气之原、聚气之会、阴脉之海、妊养之本,其拥有“脐下肾间动气”,是“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故取任脉穴以补养气血,益肾安神。
常用穴为气海、阴交、关元等。
此外,失眠亦与心、肾、脑关系密切,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府,肾主髓,三者相互依存,故有“脑为髓之海”,“髓又通于脑”,“心又藏神”。
因此,失眠症无不与督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故《针灸甲乙经》载“针百会”, 以达调气宁心、安神镇静的作用。
1.4多取阴跷、阳跷脉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失眠与奇经八脉中的阴、阳跷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其中《针灸甲乙经》记载:“病目不瞑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故根据上述立论,临床上多用毫针补阴跷脉要穴照海,泻阳跷脉要穴申脉,再取心经原穴神门为用,辨证辅以配穴佐治共同达到通调经脉气血,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
失眠的中医治疗
失眠的中医治疗失眠临床较为多见,心肝脾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信神失养或心神被扰是其主要病机,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并在平衡阴阳气血的基础上安神定志,重视预防护理,疗效甚佳。
标签:失眠;辩证论治;补虚泻实;平衡阴阳;安神定志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指经常性睡眠时间、深度减少的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难以再寐,甚者彻夜不寐。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失眠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
1 病因病机失眠在《内经》中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难经》首称为“不寐”。
不寐的病因主要是七情所伤,情志之伤,或五志过极或情志不遂,影响五脏,皆可使人不寐,尤以过喜、过怒、过思、过悲常见。
心藏神,劳心过度,耗血伤阴,心火炽盛,扰动神明;或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
肝藏魂,数谋而不决,或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皆可使魂不能藏而不寐。
脾藏意,主思,思虑过度则气结,气机不畅,脾失健运,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养心安神而致不寐。
如《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失眠病因其次为久病、年迈体虚,或禀赋不足、心胆虚怯。
此类病例或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火独亢;或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或肝肾阴虚,肝阳偏盛,相火上亢,心火盛则神动,肾阴虚则志伤,心肾失交而神志不宁致失眠。
如《景岳全书.不寐》曰:“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或心胆虚怯,神魂不安,善惊易恐而致失眠。
如《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曰:“有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者。
”饮食不节亦为失眠病因之一,脾胃受伤,酿热生痰,壅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如《张氏医通.不得卧》曰:“脉滑数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滞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总之,失眠的病因虽多,但其主要病机不外心肝脾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信神失养或心神被扰。
2 辩证论治典籍中对失眠的辩证论治有许多论述,《灵枢.邪客篇》对目不瞑提出了具体的治法和方药:“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不寐中医疗法浅谈
不寐中医疗法浅谈不寐是指经常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或睡时多梦,或彻夜不寐的一种病症,常伴有日间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体倦乏力、心烦懊恼等症,严重影响着患者身心健康及工作、学习和生活。
在历代医家中也常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不寐发病的病情不一但引起不寐的主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思虑劳倦,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久病体虚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不寐。
明代张景岳将不寐概括为有邪与无邪两类。
认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阳不入阴, 营卫失和是不寐病证的总病机,病位主要在心, 肝、胆、脾、胃、肾, 病性有虚有实, 大多虚症多由于阴血不足,重在心脾肝肾的调制,易补益气血,壮水制火,实证多因食滞痰浊,责在胃腑,应消导和中,清痰降火,实证病久则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也可转为虚证。
因此不寐的治疗原则,应当重在内脏的调制,兼以祛邪,如调补心脾,滋阴降火,益气凝神、和胃化痰等。
通过临床经验总结我认为不寐的常见证型主要分为以下七种。
(1)心脾两虚证,此证主要临床表现为梦多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象细弱。
本证以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为病机。
心主血,脾为生化之源,心脾亏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见多梦易醒,健忘心悸。
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脑,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
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
脾气虚则运化失司,故见肢倦神疲,饮食无味。
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血亏虚之象。
本证以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饮食乏味为辨证要点。
治法以补养心脾养血安神为主。
方用归脾汤加减方。
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炙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大枣,木香,生姜。
本方益气补血,健脾养血以益心神,适用于思虑太过或者久病气血虚弱的不寐症状。
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大枣补心脾之气,当归、龙眼肉养心脾之血。
茯神、炙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
白术、木香、生姜健脾和胃而理气,使其补而不滞,产后虚烦不寐,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者,多数气血不足也可用本方治疗?(2)阴亏火旺证。
浅谈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法
浅谈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法发表时间:2017-07-17T14:53:34.71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6期作者:毛发明[导读]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
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中心卫生院 262100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1]。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黄帝内经》又称“不得卧”、“目不暝”。
失眠症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创立的“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认为如因邪客或脏虚致营卫之气不循常度,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则阴阳失交而为不寐。
后世医家又在脏腑藏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心主神明理论”和“脑主神明理论”。
纵观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离以下四个方面: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病后及年迈;④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
病位主要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在此基础上,刘福友[2]认为失眠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失眠多由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魂不入肝,阳不入阴所导致;而气结不舒,郁久化热,火扰心神,心神不宁是发生或加重失眠的重要因素;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奉养心而心神失养,致睡眠愈发加重。
王翘楚[3]认为当前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因素为主,故提出虽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但临床辨治应以肝为主。
2基本方加减近年来,一些学者以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失眠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对失眠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失眠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与焦虑症成为许多人面临的健康问题。
中医作为传统的医疗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来缓解这些症状。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失眠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并探讨其有效性。
一、中医对失眠的治疗方法1. 草药疗法中医草药疗法是治疗失眠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酸枣仁、菊花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和散发体内的湿气来缓解失眠。
同时,中药还能起到镇静和安神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快入睡。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头,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能量流动,恢复阻塞的能量通道。
这样一来,失眠患者的身体得到平衡,睡眠质量也有所改善。
3. 食疗法中医食疗法是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失眠。
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或者吃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食物,如大枣、莲子、龙眼等,都有助于促进睡眠。
中医强调饮食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因此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减轻失眠症状。
二、中医对焦虑症的治疗方法1. 中药疗法中医中药疗法在治疗焦虑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些常用的中药,如黄芪、当归、川芎等,可以帮助平衡人体内的阴阳能量,缓解焦虑情绪。
此外,中药还有镇定和安抚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助于减轻焦虑症状。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对于缓解焦虑症状也很有效。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针刺,针灸能够促进人体内的内分泌平衡,缓解焦虑和压力。
同时,针灸还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减轻紧张和不安。
3. 推拿和按摩疗法中医推拿和按摩疗法可以帮助焦虑症患者放松身心,缓解焦虑情绪。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
这样一来,焦虑症患者的情绪得到减轻,焦虑症状也会缓解。
总结起来,中医对失眠与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并且具有一定的疗效。
草药疗法、针灸疗法、食疗法以及推拿和按摩疗法都是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
然而,对于每个人来说,中医治疗的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
失眠病中医诊疗方案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药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诊疗方案来帮助患者缓解失眠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
诊断:1. 详细了解患者情况: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收集病史、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睡眠惯等信息,全面分析导致失眠的原因。
2. 中医望、闻、问、切:根据中医的四诊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精神状态以及听取患者的自述症状来进一步确定病因。
治疗方法:1. 药物疗法:- 神经安定药:常用药物包括丹参、酸枣仁等,有助于镇静和放松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 补益药物:如人参、黄耆等,对于虚弱体质导致的失眠有一定改善作用。
- 安神药物:如黄连、夜交藤等,可调节人体神经系统,帮助入睡。
2. 针灸疗法:- 神门穴:位于手心小指侧,可以调整心神,缓解失眠。
- 印堂穴:位于额上正中,对于失眠伴随头痛有一定效果。
- 神阙穴:位于耳尖上方,可舒缓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3. 推拿按摩:- 头部推拿:通过按摩头部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改善睡眠。
- 足心按揉:按摩足心的特定穴位,可以镇静神经,缓解失眠症状。
4. 中药熏洗:- 使用中药粉末进行脚底熏洗,有助于舒缓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5. 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作息惯,保持规律的生活方式。
- 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以免过度刺激神经系统。
- 饮食均衡,避免饮食过于油腻和刺激性。
总结:中医提供了多种诊疗方案用于治疗失眠症状,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按摩以及中药熏洗等。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患者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生活质量。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
浅谈不寐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不寐中医学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
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胆脾胃肾,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
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
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基本病机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
病理性质有虚实两面,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心神不安为实;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心神失养为虚,但久病可表现为虚实兼夹,或为瘀血所致。
标签:不寐;中医护理;调治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
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轻者入寐困难寐而易醒、或多梦不眠;重者彻夜难眠,常伴头疼,烦躁,焦虑等症状。
很多患者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得不到合理治疗,从而引起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出现障碍,工作力不从心等负面影响。
1 中医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①肝火扰心证:各种情志过激,郁而化火,引发不寐。
②痰热扰心证:饮食不节,痰浊内生,郁而化热,扰乱心神,引发不寐。
③胃气失和证:食滞不化,脘腹痞满不得卧,遂成不寐。
④瘀血内阻证:心火内炽,心肾不交,神志不宁,因而不寐。
⑤心脾两虚证:劳倦思虑太过,损伤心脾,神不守舍,引起不寐。
⑥心胆气虚证:因受到惊吓,心神不安,而致夜寐不宁。
2 不寐症状的中医护理调治方法2.1多梦不寐①情志调护,保持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帮助患者解决思想负担,耐心地进行心理护理。
畅情志,惊者平之,郁者乐之。
②生活起居有常,注意调养,加强锻炼,可做气功或太极拳调畅气血,调节阴阳平衡。
③穴位按摩,睡前劳宫对涌泉穴搓揉100下。
④失眠贴穴位贴敷。
贴压心俞、肾俞、三阴交、涌泉等穴位。
⑤耳穴压豆。
取穴:心、神门、皮质下、肾等。
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的应用
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的应用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给许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和困扰。
除了心理压力、生活习惯等因素外,中医药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失眠的选择。
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的应用。
一、中药治疗失眠的原理和方法中药治疗失眠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认为失眠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或阻滞、情志不宁等原因导致的。
中药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阳气、阴血等方面,达到平衡身体阴阳的目的,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贴敷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
中药汤剂多用于重症患者,需要针对具体症状进行调配;中药配方颗粒则更加方便服用,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进行个性化调配;中药贴敷则是通过贴敷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疗失眠的效果。
二、常用的中药治疗失眠的方剂1. 安神补脑汤组成:黄连、夜交藤、菊花、酸枣仁等。
功效:具有清热安神、平肝补脑的作用。
适用症状:多梦、入睡困难、失眠。
用法用量:每日服用1剂,可持续使用1个月。
2. 七叶安眠草片组成:七叶安眠草、西洋参、黄连、天麻等。
功效:具有镇静安神、调和气血的作用。
适用症状:失眠、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
用法用量:每次服用2片,每日2-3次,连续服用2-4周。
3. 安神定志片组成:罂粟壳、黄连、珍珠母、茯苓等。
功效:具有安神定志、平肝熄风的作用。
适用症状:失眠、多梦、健忘等。
用法用量:每次服用2片,每日3次,连续服用3-4周。
三、中药治疗失眠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中药治疗失眠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配,避免一概而论。
2. 逐渐减量: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直至达到治疗效果,然后逐渐减量。
严禁突然停药。
3. 配合心理疏导:中药治疗失眠时,配合心理疏导是十分重要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压力和困扰。
4. 结合生活习惯: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中医教你治失眠
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中医教你治失眠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中医教你治失眠三九养生堂 2016-01-12 10:26提到失眠,相信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的。
失眠的时候想睡却睡不着,辗转反侧,而且第二天就会没精神,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的效率,那么失眠了该怎么办呢,今天,小编就失眠最好的治疗方法,失眠的中医治疗及治疗失眠的偏方来跟大家讲讲。
目录失眠是什么原因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灵枢·邪客篇》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
可见,阴阳失和是失眠多梦的关键。
中医研究失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
如中药改善失眠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有关失眠主要有4种理论,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虽然临床上有“脑主神明”和“心主神明”的争论。
但多医学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现代关于失眠机理的中医论述都基于此。
中医睡眠理论,总结了中医阴阳理论和神主睡眠理论。
以阴阳学说为基本原则,揭示了睡眠与觉醒的基本原理。
卫气运行睡眠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
而神主睡眠学说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
则将失眠概括为:阴虚失眠、胃不和失眠、阳虚多寐、湿重多寐,在对睡眠的认识中,他也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
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属心、脑神经活动的范围。
且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脑、肝与睡眠关系密切。
中医失眠中医关于失眠的辨证颇为丰富,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探求其发生的机理,提出了些新的辨证思路。
1、从五脏论治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
浅谈不寐的中医辨治
3 常 用 中成 药
3 1 补 中益 气丸( )失 眠伴有不 同程度的气虚 症状 , . 片 : 如神 疲乏力 , 舌体胖 , 边有齿 印 , 舌 脉象弱 等。通 过益 气升 阳 , 调 整脾 胃, 使卧得安。 32 控涎丹 ( 龙丸 ): . 子 痰滞及水 饮 内停 所 致 的失眠 , 控 用 涎丹祛痰逐饮有显著 的疗效。 33 礞石滚痰 丸 : . 饮食 不节 , 热生痰 , 湿 痰扰 心神而致 失眠 , 可用礞石滚痰丸治疗 , 效果较好 。
“ 阳气 自动而之静则寐 , 阴气 自静而之动则寤 ” 。机体 只要能
维持这种正常的转化功能 , 就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和觉醒。 中医认 为 , 如果 阴气和 阳气 转化 的规则遭 到破坏 , 可 便
25 心脾两虚 : . 多梦 易醒 , 心悸健 忘 , 神疲 食少 , 头晕 目眩 ,
伴有 四肢倦怠 , 面色 少华 , 舌淡苔 薄 , 细无力 。治法 补益心 脉 脾, 养心 安神。方药归脾汤 。
饮食 。酸枣仁 1g 猪心 1 , 5、 个 炖熟后 服用 。茯 神 2 g, 0 生鸡 子黄 1枚 。将茯神水煎后取汁 1 , 碗 对入鸡子黄 1枚搅 匀。 临睡前先 以温 水洗脚 , 后趁热 服下 药液 , 然 即可 安眠 。 党参 、 酸枣仁各 1 g炙远志 5 水煎取汁 , 晚饮服 。每天 0, g, 分早 1 剂。炒酸枣仁 1g, 0 捣碎 , 水煎取 汁 , 临睡前半小时饮服 。
导致不寐。引起 不寐 的原 因很 多 。“ 不寐 证虽有 不一 , 惟 然 知邪正二字则尽 之矣 , 盖寐 本 孚阴 , 神其 主也 , 安则 寐 , 神 神 不安则不寐 , 所 以不 安 者 , 由邪 气之 扰 , 由正气 之 虚 其 一 一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对失眠的分型及治疗方法失眠是指在正常的睡眠时间内难以入睡、睡眠质量差或早醒等睡眠障碍现象。
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中医分型,每一种分型都有相对应的治疗方法。
一、心血不足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等。
这种失眠通常是由于心脏功能不足、气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方法:补心益血,安抚心神。
可采用中药如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进行调理。
此外,适当进行心理疏导,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二、肝郁脾虚型失眠:症状表现为易怒、焦虑、郁闷、胸闷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情绪不稳定、肝气郁结、脾气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可采用中药如柴胡、香附、白术、枸杞子等进行调理。
同时,也需要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三、心火旺盛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心烦易怒、多梦、失眠,可能会伴有口干舌燥、心慌等。
这种失眠通常是由于内热过盛、心火旺盛、心神不宁等原因造成的。
治疗方法:清热降火,安抚心神。
可采用中药如丹皮、赤芍、牡丹皮、合欢皮等进行调理。
此外,避免辛辣食物的摄入、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兴奋等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四、脾胃虚弱型失眠: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易倦乏、失眠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脾胃功能不佳、气血不足、津液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健脾胃,补益气血。
可采用中药如党参、黄精、白术、川牛膝等进行调理。
同时,饮食上应注意多摄入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
五、肾虚型失眠:症状表现为失眠、耳鸣、头晕、腰膝酸软等。
这种失眠通常与肾脏功能减退、精气亏损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补肾壮阳,调和阴阳。
可采用中药如淮山药、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等进行调理。
此外,戒除不良习惯如熬夜、过度用眼等也有助于改善失眠问题。
总之,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治疗失眠还注重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减少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饮食上应注意均衡营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浅谈失眠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方法对 失眠症患者进行临床 护理。通过各项 综合护理 ,包括生活起居 、心理 、饮食护理和 中医调护 ,对提 高失眠症 患者 的疗效和 促 进疾病的康 复起 着重要 的作 用。 【 关键词 l 中西医结合护理; 失眠症;失眠症 患者
[ src] Ismnante n i t o k, s al sa o ep’ n n tyn ”adwa sn rmeht s h rc r e Abtat no i c n o swa l d“h ln tle,a d“o ig ,n s do awa aat i d iha e b c e l s ’ l ay t c ez
保 持 良好 的睡 眠 姿 势 ,以右 侧 卧位 尤 好 ,可 有 利 于 肌 肉组 织 松
失眠患者应注意调节饮食 ,谨合五味 ,保护和促进脾 胃运 化之职,借 以恢复正气 。可以指 导患者多食豆类、鸡、鸭 、猪 肝 、猪 心、鱼类 、蛋类等;中药食疗可用黄芪粥、党参 粥、红
枣粥、山药粥等以益气生血,养心安神【.睡前不宜饮咖啡、 2 】
21 .2养成 良好的生活规律 . 睡前 2 ri 0 n用温热水泡脚或做足穴按摩 ,促进血液循环, a 消除疲劳,改善睡眠;晚餐不过饱或过饥;不做过量的脑力和 体力活动。
2 心理 护 理 . 2
Hale Waihona Puke 醒 后不能再寐,时寐时醒 ,或彻夜不寐为其证候特 点,并常伴
有 日间精神 不振 ,反应迟钝,体倦 乏力 ,甚则心烦懊恼 ,严重 影响身心健康及 工作 、学习和 生活 。若不及 时控制将会导致机 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 、 生理变化 , 诱发更多 的躯体和心理疾病 。 我 科运 用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综合治疗失眠症 ,其安全 、可靠的
神 门穴,换另一手 的拇指 ,同样点揉前手的神 门穴 ,以感酸胀 为宜 ,各重 复 3 ) 0次 ,睡前搓涌泉穴 ( 在足掌心前 1 / 3处,屈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表现为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导致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本文将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气血不足、心神不宁。
中医对于失眠的诊断主要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
从脉象、舌苔以及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治疗失眠以调整情志为主,养心安神、理气宁神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百合、当归、天花粉等,经过调配适合个体的方剂使用,可达到镇静安神的效果。
但是由于中药副作用较大并且疗效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在用药方面更加谨慎。
西医认为失眠的原因可以是精神压力过大、脑部器质性病变、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睡眠呼吸疾病等多种原因。
基于这些因素,一些西医学家提出了许多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安定类药物、催眠药、抗抑郁药等都被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这些药物的疗效比较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副作用、成瘾性、反复治疗、严重毒性等不良反应。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支持非药物治疗失眠,如认知行为治疗、光疗法、音乐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强睡眠质量,降低失眠的发病率,并且避免了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成为了临床实践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使其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疗效更为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包括:脑电图等生物电信号的监测、中药、针灸、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等。
其中,针灸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失眠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恢复组织器官功能。
而认知行为治疗采用理性思维、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等方法进行。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
但是,由于失眠病因的复杂性,需要在多方面教育和治疗方案中加以注意。
中医调理解决失眠多梦的终极方法
中医调理解决失眠多梦的终极方法失眠多梦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困扰。
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介绍中医调理失眠多梦的终极方法,以帮助广大人群远离这一困扰。
一、失眠多梦的中医认识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多梦主要与心脾不和、肝郁血燥、肾虚阳亏等因素有关。
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中医采取不同的调理方法,以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和器官的功能。
二、中医调理失眠多梦的方法1. 调理心脾中医强调心脾为生命之本,心脾健康是睡眠良好的基础。
调理心脾可以通过饮食和药物来实现。
首先,要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寒凉的食物,保持饮食的平衡。
其次,可以搭配服用一些中草药来调理心脾,比如黄芪、党参等。
这些草药有益气养血、补脾健胃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2. 调理肝气中医认为肝气郁结是失眠多梦的常见原因之一。
要舒缓肝郁可以尝试一些调理方法,如中医经典的足三里穴按摩、适量的运动、放松的瑜伽练习等。
此外,草药如柴胡、香附等对缓解肝气郁结也具有一定效果。
3. 调理肾虚肾虚是导致多梦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调理肾虚,可以增强身体的阳气,稳定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推荐的调理肾虚的方法包括补肾药物的使用,如熟地、枸杞子等,以及适量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等。
4.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除了中医草药和调理之外,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解决失眠多梦问题的重要环节。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睡眠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要避免过度兴奋和压力,放松身心,可以尝试冥想、听舒缓音乐等放松方法,帮助入睡和提高睡眠质量。
总结:中医调理失眠多梦的终极方法是综合运用多种调理手段,包括调理心脾、缓解肝气郁结、补益肾虚等多个方面。
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关键的。
综合考虑个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中医草药和调理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失眠多梦问题,获得良好的睡眠和身心健康。
失眠多梦的中医调理心得探讨
失眠多梦的中医调理心得探讨失眠多梦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中,失眠多梦被归纳为心脾不和、肝胆郁结等病理情况。
本文将探讨中医调理心得,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失眠多梦问题。
一、中医对失眠多梦的认识及病因分析中医认为,失眠多梦的主要病因可以归纳为心脾不和、肝胆气滞、心火亢盛等。
心脾不和指人体心气与脾气不协调,导致精神不安,影响睡眠质量。
肝胆气滞则表示感情不畅,或生活压力大,导致肝气郁结,影响睡眠。
心火亢盛则表示内心压抑,情绪不稳定,导致心火上冲,引发多梦。
二、中医调理失眠多梦的方法及原理1. 药物调理中医常用的药物调理失眠多梦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艾灸等。
针灸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身体疲劳和压力,改善睡眠。
中药调理是通过中药药材的配方和煎煮方法,调整人体脏腑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艾灸则是利用艾草的独特药性,刺激人体穴位,调节身体气血平衡,提高入眠率。
2. 饮食调理中医推崇“以食为药”,饮食调理对于缓解失眠多梦也有一定的作用。
养生食谱中推荐的食物包括芹菜、香蕉、柠檬、燕麦等。
芹菜有清热利湿、安神定志的作用;香蕉含有丰富的镁元素,有助于放松神经;柠檬能提高睡眠质量;燕麦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镁,有助于舒缓压力和调整心情。
3. 情绪调理情绪调理是失眠多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医常常通过饮食、运动、心理暗示等方式进行情绪调节。
合理的饮食可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提高睡眠质量;适量的运动可以释放身体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促进睡眠;心理暗示则是通过自我暗示和自我催眠,调整心态,改善睡眠问题。
三、中医调理心得分享1. 调整作息我曾经长时间遭受失眠多梦的困扰,后来通过调整作息时间,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睡眠质量。
我每天规律地睡觉和起床,不过度熬夜。
在晚上睡觉前,我还喜欢喝一杯温牛奶,或者用香薰灯来营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2. 采用中医药膳中医药膳在调理失眠多梦方面非常有效。
如何通过中西医调理失眠症
如何通过中西医调理失眠症失眠指的是患者存在入睡、睡眠持续障碍,导致其无法通过正常睡眠以获取身体、心理上休息的一类病症。
本症的发生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下降,且长期睡眠障碍也会导致患者发生精神类疾患,包括焦虑、抑郁及躁狂症等。
若患者自身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其失眠症的发生还会导致此类基础疾病出现恶化。
对于失眠症患者,临床上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干预。
当前治疗失眠症患者的方法多样,本文将向读者科普如何通过中西医调理失眠症。
一、失眠症流行病学现状相关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人群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在10%~15%。
在青少年群体中,失眠症是一类常见症状,该症患者可见继发焦虑、抑郁以及肥胖等多种健康问题。
一项针对我国17261名受检者的抽样调查发现,当前有超过20%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
二、中西医对失眠症的认识(一)失眠症的中医病机在我国古代医书《灵枢》中首次提到失眠之病名,本病在中医学中也被称之为“卧不安、目不暝”等。
中医理论对于失眠症的论述多,当前常用古代医家张景岳对失眠症的辩证分类,失眠症从其病性可分为虚、实两类。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器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若人体之气血调和且阴阳平衡,则其神明得养,日常之睡眠质量正常。
对于失眠虚证者,其气血阴阳失调,心神失其养,神明无主则卧坐不安;对于失眠实证者,其病因淤血、痰浊、食积之邪气所袭,困扰心神而致目不暝。
在医书《灵枢》中提到,“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等观点,该书上认为,人体之觉醒状态与其机体阴阳盛衰存在密切相关性。
(二)失眠症的西医病因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失眠症的发生与昼夜节律紊乱相关,而导致昼夜节律紊乱的罪魁祸首则是人体内褪黑素水平的异常。
褪黑素是一类由大脑内松果体所分泌的物质,褪黑素分泌模式呈昼夜节律性改变,多在夜晚分泌,褪黑素可起到调节生物节律以及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此外,临床研究也发现,人体内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水平与人体觉醒状态存在相关性,GABA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类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可发挥镇静、催眠以及抗焦虑等作用,从而降低大脑的兴奋活动功能。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
轻者仅有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1]。
失眠虽不属于危急重症,但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健康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1非药物治疗失眠常见的原因有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精神情绪因素以及成瘾药物的戒断反应等。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针对诱因进行处理,调整患者的睡眠习惯,恢复正常的生物节律。
首选非药物治疗。
①睡眠教育:改掉睡前不良习惯,如睡前饮茶、饮咖啡或剧烈运动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②刺激控制:建立睡床与入睡及睡眠直接的联系。
只有晚上睡觉时才上床。
无论夜间睡眠时间多久都应固定时间起床;③认知疗法:纠正患者对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错误认识,如并非绝对应睡眠8h、切忌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失眠等,从而减轻焦虑,改善睡眠。
此外培养适合个人的体育锻炼和入睡习惯,帮助患者了解失眠生理等也十分重要[2]。
2中医特色治疗2.1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失眠常见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外邪侵袭或病后体虚等,病机多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或阴虚不得纳阳,或阳盛不能入阴。
病位在心,主要与肝、脾、肾密切相关[1]。
2.1.1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临床观察,方药:龙胆草6g,黄芩10g,炒栀子10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10g,当归6g,生地黄10g,柴胡6g,生甘草6g。
总有效率可达90.48%[3]。
2.1.2痰热内扰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80例疗效观察,方药:黄连9g、胆南星15g、法半夏15g、竹茹20g、枳实12g、陈皮12g、甘草6g、茯苓20g、酸枣仁30g、五味子6g、珍珠母30g(先煎)、百合30g。
总有效率为92.5%[4]。
2.1.3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观察,方药:黄芪、茯苓、白术、党参各15g,酸枣仁12g,木香、远志、炙甘草各6g,龙眼肉、当归、柏子仁各10g,夜交藤30g,合欢皮20g。
浅谈青少年失眠的中医治疗
青少年失眠的现状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失眠为1周至少有3个晚上出现入睡困难和(或)难以维持睡眠,或者由无法恢复精力的睡眠引起的不适,伴随白天的苦恼或影响社会功能。
青少年失眠的中医认识中医因其疗效较好、安全、副作用小的特点,在青少年失眠的治疗中应用较多。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导致青少年失眠的原因主要包括生理、社会环境、心理行为等。
不同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症状,要选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青少年失眠的常用方法1.针灸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理气血和脏腑的功能,治疗青少年失眠。
例如:心脾不足型失眠,针刺脾俞、肾俞、肝俞、胆俞、三阴交、承山、神庭,或灸气海;阴虚火旺型失眠,针刺太溪、列缺、通里(均用补法),曲池、足三里、解溪、神庭、本神(用泻法);痰湿积滞型失眠,针刺四门、足三里、曲池、内关、四关、神庭、本神(均用泻法,强刺激)。
2.中药中药治疗失眠要辨证论治。
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来看,失眠与肝、心、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
其中,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是影响气血循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肝在失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心火上亢、心阴不足、心神不宁、肾阴不足、心阳独亢等也会影响睡眠。
治疗方法包括:①疏肝解郁:使用柴胡、白芍、香附、青皮等药材,有助于调节肝气,恢复睡眠。
②养心安神:使用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等药材,有助于养心阴、养心血,从而改善睡眠。
③滋肾宁心:使用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等药材,有助于补肾阴,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睡眠。
在具体应用时,可以选择单味药或者中药方剂,通过泡茶等方式进行调理。
如果症状较重,可以使用中成药或汤剂进行治疗。
3耳针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均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治疗失眠可以选择皮质下、交感、心、脾、肾、内分泌、神门等耳穴进行耳针治疗。
4拔罐法中医拔罐治疗疾病主要与其负压、温热作用有关,失眠时选穴以后背膀胱经为主,包括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可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通畅,调理人体阴阳平衡,促进睡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失眠的中西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7-03-17T11:30:38.197Z 来源:《科技中国》2017年1期作者:谭泽雄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失眠的中西医治疗进行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实验中学湖南长沙 410001
摘要:失眠属于临床中常见的睡眠障碍疾病,与精神、行为、躯体等因素相关,在现代化社会中,失眠成为了影响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失眠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失眠的中西医治疗进行分析。
关键词:失眠;中西医;治疗
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以睡眠障碍为主的疾病。
随着生活节凑加快,工作压力过大,加班、熬夜是经常到事情,造成失眠呈普遍现象。
我国有百分之三十以上的人出现过失眠的症状,如果失眠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会出现抑郁、烦躁、精神状态下降,严重的会影响生活与工作,容易发生意外事故,成为潜在的隐形杀手。
本文通过对失眠的诊断与中西医治疗进行研究探讨。
1 西医对失眠的诊断与分类
1.1 失眠的定义
失眠是指无法进入睡眠状态,睡意全无,患者对自己的睡眠时间和质量不满意,影响患者白天日常生活及工作的一种症状。
1.2 失眠的诊断
失眠主观诊断:(1)很难入睡,睡眠较浅、醒后不能再睡等睡眠障碍;(2)白天有头晕、全身乏力、昏睡、萎靡不振等症状;(3)只有睡眠的减少,白天没有因睡眠的减少而不适的患者,不能诊断失眠。
失眠的客观诊断标准:(1)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在三十分钟以上;(2)睡眠维持障碍:睡眠醒来的时间每夜都在三十分钟以上;(3)睡眠总时间减少,在六个小时以内。
1.3 失眠的分类
按照发病时间可分为:(1)紧急性失眠:发病时间在四周的;(2)亚急性的失眠:发病时间在四周以上,小于半年的;C慢性失眠:发病在半年以上的。
依照病因分为:(1)原发性失眠症:身体患有严重性疾病或心理因素等因素,造成长久性的失眠;(2)继发性的失眠:是因压抑、焦躁或各种疼痛引发造成的失眠。
从临床表现分为:(1)入睡期失眠:时间大于三十分钟的失眠;(2)失眠维持障碍,夜间醒来次数大于两次,时间大于三十分钟;(3)睡眠结束较早,比以往要早一至两个小时,总睡眠时间在六小时以内。
按照严重性分为:(1)轻度失眠,不是经常发生,对生产质量影响很小;(2)中度失眠:每晚都会发生,对生活质量有影响,会出现一些焦躁、身体疲乏等症状;(3)严重失眠:每天都会发生,对生活质量影响严重,临床症状明显突出。
2 西医对失眠的治疗
西医对于失眠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改善症状、保持正常睡眠习惯、恢复身体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倡导采用综合疗法来治疗失眠,包括病因治疗、加大睡眠常识的指导、药物性治疗三个方面。
不同类型的失眠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急性失眠的患者应早期采取药物治疗;亚急性失眠患者,应早期采用治疗药物的联合应用;慢性失眠患者应咨询专家后,依据专家指导采用药物治疗法。
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苯二氮卓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至今,被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药物分为四类:一是超短效类适用于入睡困难患者;二是短效苯二氮卓类,适用于易醒患者有明显效果,包括去甲羟基安定、32羟基安定;三是中效类苯二氮卓类:包括硝基安定和氯羟安定;四是长效苯二氮卓类,常用的有舒乐安定和西地泮。
苯二氮卓类药具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能延长睡眠的总时间。
缺点副作用较大,会导致患者出现白天困倦、精神运动受影响、呼吸暂停、心脏骤停、及出现戒断综合征。
第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临床常用药物有佐匹克隆、唑吡坦及扎来普隆等药物,此类药物只具有催眠功效,没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可以调节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在治疗时不出现戒断综合征。
第三,抗抑郁药物。
当心情障碍患者出现失眠时,可以加用镇静的作用的阿米替林、多塞平、氯丙米嗪等。
在治疗早期使用很可能加重失眠,因此,当前如何正确利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失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随着西医疗法的发展,激素替代疗法开始在失眠的治疗中得到应用,最为常用的就是褪黑激素,褪黑激素主要由5-羧色胺代谢产生,如果缺乏5-羧色胺,会影响褪黑激素的合成,但是关于该种疗法的应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3 中医对失眠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认为失眠病机是由于气血的阴阳失衡,阳不入阴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临床症状。
中医药有辨证论治和个性化治疗的独特优势。
在失眠的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方法。
虚症治法应滋补肝肾或益气养血;实证应清火化痰,消导和中。
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用六味地黄丸和黄连阿胶汤加减;心虚胆怯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痰火内扰用温胆汤;心肝火旺用龙胆泻肝汤合朱砂安神丸;胃气不和用保和丸;心脉瘀阻用血府逐瘀汤。
4 结语
总之,总之,失眠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中西医治疗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只有注重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加强自我调节,适当运动,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来提高我们的睡眠质量,才是治疗失眠的最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岩,周凤翔,陈嘉峰. 失眠的原因及相关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01)
[2]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6(02)
[3]杜艳丽. 浅谈右佐匹克隆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03)
[4]陈成辉,潘艳琳,苏丽平,陈肖虹,何丽芳. 失眠的治疗药物疗效与应用策略[J]. 海峡药学.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