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和方剂 (4)
临床常用中药方剂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感冒III号方(又称暑湿感冒方) • (1)适应症: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 泻下,或头重、头痛、无汗,或四肢倦怠, 苔白、脉濡数。 • (2)辨证要点:感冒伴胃肠道症状。 • (3)治则治法:清热、化湿和中。 • (4)方药组成:葛根18克、黄芩12克、黄 连6克、木香9克、白芍15克、蒲公英18克、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治宜外解表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葛根 解肌退热,升脾胃清阳而止泻,其先煮葛 根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重用 为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善清胃肠湿 热而止利,共为臣药。甘草甘缓和中,调 和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外疏内清, 表里同治,可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得愈。 本方虽能解表清里,但从药物配伍来看, 应以清里热为主,故对热泻、热痢,不论 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Hale Waihona Puke 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 司,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 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邪自口鼻而人,上 犯于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风热搏结 气血,蕴结成毒,热毒侵袭肺系门户,则 见咽喉红肿疼痛;温邪伤津,故口渴;舌 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均为温病初 起之佐证。治宜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4)方药组成:荆芥穗9克、防风12克、 羌活12克、独活12克、前胡9克、川芎12克、 杏仁9克、桔梗12克、甘草6克。 • (5)煎服方法:水煎两次约400ml,分2-3 次口服。 • 风寒邪气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 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 肌表无汗、头痛、肢体酸楚,咳吐清痰、 流清涕为受寒的症状,脉浮是表证之佐证。
感冒首先中药诊疗方案
• 制半夏9克、藿香12克、甘草6克。 • (5)煎服方法:水煎两次约400ml,分2-3 次口服。 •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为太阳阳 明协热下利,其因是太阳表邪未解,误用 下法,表邪内陷阳明所致。表邪内陷,致 阳明大肠热盛,肠失传导,故见身热下利, 臭秽稠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热盛, 迫肺蒸表伤津,则胸脘烦热,口渴,喘而 汗出。
中药药方大全
中药药方大全化脂腹肝汤化脂腹肝汤由丹参、茵陈、泽泻、黄芩和山楂组成,主要功效是舒肝、消瘀、祛湿、化积,适用于脂肪肝的治疗。
脂肪肝是由于肥胖、酗酒、糖尿病及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肝炎活动期等原因引起的,祖国医学虽没有脂肪肝的记载,但属于中医“胁痛”、“积聚”的范畴。
化脂腹肝汤中的茵陈疏肝利湿为主药,丹参活血化瘀为臣药,黄芩、泽泻清热利湿,山楂化食消积共为佐药。
全方舒肝、消瘀、祛湿、化积,对脂肪肝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
臌胀方臌胀方由茵陈、黄芪、生(妙)白术、益母草、丹参、白花蛇舌草、仙鹤草、泽泻、白茅根、云苓、猪苓、莪术、土鼈和枳壳组成,主要功效是健脾益气、化瘀行水,清热利湿,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主要症状包括腹大胀满、脘腹痞胀、面色暗黑、面颊、颈胸部红点赤缕、腹部青筋怒胀、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苔腻和脉弦等。
臌胀方中的黄芪、白术、云苓益气健脾,云苓、猪苓、泽泻、益母草、白茅根渗湿利水,枳壳、莪术行气以化湿,茵陈、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仙鹤草具涩敛之性,可止血止泻。
上药组方合用,有健脾益气、化瘀利水、清热利湿之功效。
在使用这两种方剂时,应注意适当控制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少食糖为原则。
慢性肝炎患者长期静脉点滴,用药不宜採用高渗性葡萄糖,以减少糖向脂肪的转化,注意减肥控制体重,绝对禁酒,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
肝炎恢复期参加锻炼,运动量以病人体力能耐受为标准,促进脂肪的代谢。
加减变化方面,对于胁痛甚者可以酌加青皮和郁金,对于不思饮食者可以加炒麦芽、生山楂和鸡内金,口苦、口干者可以加龙胆草,噁心欲呕者可以加清半夏和乾薑,腹胀纳少者可以加厚朴和生山楂,大便稀溏者可以加泽泻和白扁豆,肝大明显者可以加鳖甲和穿山甲,妇女月经不调者可以加泽兰和三七粉。
柴胡清肺饮是一种中药方剂,由柴胡、前胡、赤芍、平地木、黄芩、青皮、陈皮、薑竹茹、姜半夏、佛耳草、蚤休、半边莲和江剪刀草组成。
它的主要作用是平肝解郁,清肺化痰。
适用于外感后迁延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不明原因的久咳怪咳等有肝郁肺热证者。
中草药及方剂
②保和丸 • 功效:消食和胃,清利湿热 • 主治:食积滞停 2010A2备选 • 主药:山楂、六曲—消食化滞 • 辅药:莱菔籽—消食下气、宽利胸膈 • 佐使药:半夏、陈皮、茯苓—化湿和胃 连翘—清热散结
第五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一、适应证
• 痰咳喘证。
二、分类及含义
1、温化寒痰药
2、清化热痰药
六、辛凉解表药及方剂
常用药物 • 升麻—发表散热、解毒透疹、升阳举陷
•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提阳气
• 薄荷—消胀(治肚胀)、疏散风寒、清利头目 • 葛根—发表解肌、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 桑叶—清肝明目
3、代表方剂 ①银翘散 •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2009年考,2011年 A3 • 主药:连翘、银花—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辅药:荆芥、薄荷、豆豉—发散表邪,透热外出 • 佐使药:桔梗、牛蒡子、甘草—祛痰止咳、清利咽喉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清热解毒代表方 黄连解毒汤 2009年考 • 功效:泻火解毒 • 主治:三焦热盛。 • 主药:黄连—泻心火及中焦之火 • 辅药:黄芩—泻上焦之火 黄柏—泻下焦之火(肾) 栀子—通泻三焦火,导热下行从膀胱出
五、清热凉血药及方剂
常用的药 • 水牛角—清心热,安神定惊,泻火解毒,凉血消斑 • 生地—凉血生津 • 牡丹皮—凉血,活血散瘀
4、剂型变化
5、数方相合的加减:
如: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
再加入肉桂、黄芪,称为十全大补汤,可治 疗气血不足、虚劳喘嗽、腰膝无力、滑精早 泄等病证。
第二章 常用中草药及方剂
第一节 解表药及方剂
一、解表药及方剂
• 解表法:汗法。
二、分类
中药和方剂的基本知识
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
五、毒性
❖ 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
❖ 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 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 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 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的物质。
二、五味
❖ 1、五味的含义: 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
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 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 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
2 五味的作用
❖ (1)辛味 能散—— 发散
❖
能行—— 行气、行血
❖ ①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 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三、升降浮沉
1、升降浮沉的概念: ❖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
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 定向概念。
❖ 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 向内(下)
❖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四气五味 ②药物的质地轻重 ③炮制 ④配伍
▪ 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 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 荆芥与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
3、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 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 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 提高主药的疗效。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 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实例。
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1、千金方千金方治破伤风,牙关紧闭反张弓,天麻蔓荆蝉二活,防风蛇蝎蚕藿同,芎胶首乌辛沙参,升星旋复螵蛸功。
2、透脓散透脓散用当归芎,黄芪扶正治疮痈,山甲皂刺加酒助,托里排脓用有功。
3、镇癫散镇癫散方朱麝研,当归川芎白芍全,蜈蚣僵蚕蝎钩藤,共末冲服治癫痫。
4、补阳还五汤黄芪200-400 当归40 赤芍30 地龙30 川芎30 桃仁30 红花305.镇心散镇心散朱栀麻黄,茯神远志郁金防党参芩连甘草入,心热惊狂服之良。
6、肝蛭散肝蛭散治肝片虫,苏木槟榔贯众龙,厚朴甘草肉豆蔻,木通泽泻茯苓同。
解表方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流清涕,风寒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风寒表虚桂枝汤,调和营卫用此方,桂枝芍药同甘草,再加大枣和生姜。
3、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风寒挟湿致畜病解表袪湿有良功4、银翘散银翘散主前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卓5、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清热方6、白虎汤石膏知母白虎汤再加甘草粳米襄热蒸汗出兼烦渴气耗津伤人参尝7、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脉数舌绛辨分明犀地丹玄麦凉血银翘连竹气亦结8、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热入血分服之安9、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清邪泻毒亦滋阴10、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配大热狂躁火炽盛疮疡肿毒皆可退11、消黄散消黄散用栀朴硝二母二药蝉防草芩翘大黄郁金芪遍身黄肿此方消12、雪花散朴硝25 黄丹10 寒水石4013、苇茎汤苇茎150 冬瓜仁60 薏苡仁90 桃仁60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郁热肺脏成痈毒甘寒清热前焦宁14、加减普济消毒饮消毒饮连芩玄参桔梗牛蒡板蓝根荆薄黛滑大黄草马勃连翘升柴陈15、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16、清肺散板蓝根90 葶苈子60 甘草30 浙贝45 桔梗45桔贝板蓝一处擂甜葶甘草共相随蜂蜜为引同调灌肺热喘粗服可愈17、郁金散郁金散中黄柏芩大黄黄连栀子寻白芍更兼诃子肉肠黄热泻此方珍18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加秦皮19、通肠芍药散通肠芍药黄连芩大黄更加元明粉木香槟榔枳山楂牛患痢疾此方珍20、止痢散雄黄4 藿香10 滑石1621、香薷散香薷散用芩连草栀子花粉归柴翘蜂蜜为引相和灌伤暑脉洪功效高22、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23、洗心散洗心花粉与芩连翘柏栀桔伏神兼白芷木通牛蒡子心热舌疮服之痊24、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养阴透热服之安泻下方25、大承气汤大承气汤中用硝黄枳实厚朴共成方结症起卧需急下加入槟榔力更强26、无失丹无失丹中用槟榔青丑木香棱硝黄木通郁李和葱酒实积便秘能推荡27、马价丸马价丸中黄灵牵续随木通滑石添巴豆香附瞿戟遂马患中结服之痊28、猪膏散滑石30 牵牛子30 大黄60 官桂、甘遂、大戟各15 续随子20 白芷10 地榆皮12 甘草25共为末,热调猪油500克、蜂蜜100克,一次灌服治牛百叶干。
常用中药方剂100首
常用中药方剂100首01【方名】:桃核承气汤【出处】:《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处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02【方名】:旋覆代赭汤【出处】:《伤寒论》【原文】:“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处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03【方名】:竹叶石膏汤【出处】:《伤寒论》【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处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04【方名】:麻黄汤【出处】:《伤寒论》【原文】: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宜麻黄汤。
”【处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05【方名】:吴茱萸汤【出处】:《伤寒论》【原文】: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40种中药基础方剂配方比例
40种中药基础方剂配方比例
中药基础方剂配方比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方剂配方比例:
1. 四逆汤:炙甘草(3),乌药(3),生姜(3),附子(1)
2. 三黄石膏汤:石膏(6),黄连(3),黄芩(1)
3. 小柴胡汤:柴胡(6),黄芩(6),黄连(3),人参(6),半夏(3),生姜(3),大枣(12)
4. 茵陈蒿汤:茵陈蒿(3),黄芩(3),黄连(2),芒硝(2)
5. 五子衍宗丸:巴豆(12),大黄(12),芒硝(8),矾石(8),黄连(8)
6. 加味半夏石膏汤:半夏(6),石膏(15),人参(3),黄芩(6),黄连(3)
7. 大黄蜜丸:大黄(5),黄芩(5),黄连(3),川楝子(3),巴豆(3)
8. 柏子仁丸:柏子仁(5),麝香(1),没药(1),郁金(1),麦冬(1),玄参(0.5)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基础方剂配方比例,具体的配方比例
还需根据病情和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使用中药方剂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记不要擅自使用中药。
4款常见的中药方剂治疗脾胃虚寒!
4款常见的中药⽅剂治疗脾胃虚寒! 脾虚多因饮⾷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或发⽣失⾎等症,脾胃虚寒的⼈往往容易⽣病,那么,有什么药⽅可以治脾胃虚寒呢?下⾯我们来看看治疗脾虚的⽅剂。
⽅剂⼀:参苓⽩术散 【组成】⽩扁⾖、⽩术、茯苓、⽢草、桔梗、莲⼦、⼈参、砂仁、⼭药、薏苡仁。
【功效】补脾胃,益肺⽓。
⽤于脾胃虚弱,⾷少便溏,⽓短咳嗽,肢倦乏⼒。
【症见】⼤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不化,饮⾷减少,⾷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物则⼤便次数增多,⾯⾊萎黄,神疲倦怠,⾆淡苔⽩,脉细弱。
⽅剂⼆:实脾饮 【组成】⽩术12克、厚朴6克、⽊⽠6克、⽊⾹3克、草果3克、⼤腹⼦(即槟榔)6克、茯苓15克、⼲姜6克、制附⼦6克、炙⽢草3克、⽣姜3⽚、⼤枣3枚。
【功效】温阳健脾,⾏⽓利⽔:⽤于脾阳不⾜,⽔湿内停,⽽见尿少浮肿下半⾝尤著、腹泻便溏、胸腹胀满,或⾝重肢冷。
⾆苔⽩腻⽽润,脉沉迟者。
本⽅与五苓散合⽤也可治疗慢性肾炎⽔肿、⼼脏病⽔肿或肝硬变腹⽔之轻症⽽属于脾阳虚者。
【症见】⾝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少,⾯⾊不华,神疲肢冷,⼩便短少,⾆质淡,苔⽩滑,脉沉缓。
⽅剂三:归脾汤 【组成】⽩术、⼈参、黄芪、当归、⽢草、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姜、⼤枣。
【功效】具有益⽓补⾎,健脾养⼼之功效。
主治⼼脾⽓⾎两虚证。
⼼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少,⾯⾊萎黄,⾆淡,苔薄⽩,脉细弱。
【症见】便⾎紫黯,甚则⿊⾊,或尿⾎、吐⾎、衄⾎及紫斑,神疲乏⼒,⽓短声低,⾯⽩⽆华,头晕,⾆质淡,苔薄⽩,脉细⽆⼒。
⽅剂四:⾹砂六君⼦汤 【组成】⼈参1钱,⽩术,2钱,茯苓2钱,⽢草10分,陈⽪8分,半夏1钱,砂仁8分,⽊⾹7分,加⽣姜2钱⽔煎服。
【功效】益⽓健脾,⾏⽓化痰。
脾胃⽓虚,痰阻⽓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虚肿满。
【症见】⽓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变⽣诸证者。
常用中药及方剂
常⽤中药及⽅剂常⽤中药及⽅剂渗湿利⽔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萹蓄、瞿麦、茵陈、萆薢、威灵仙、⼟茯苓;利尿作⽤⽐较:泽泻>猪苓>茯苓健脾化湿药:茯苓、⽩术、苍术、⼭药、⼭楂;理⽓药:陈⽪、厚朴、⽊⾹;助阳化⽓药:⾁桂、桂枝、附⼦、⼲姜;补益药:黄芪、党参、⽩术、⽩芍、当归、⽢草。
⽊通常⽤于⽔肿、⼩便不利,但关⽊通中含马兜铃酸(肾毒性物质),⼤量应⽤可导致肾⼩管上⽪细胞坏死,所以要慎⽤。
汉防已、⼴防已、马兜铃、天仙藤都含有马兜铃酸,要慎⽤。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术、⾁桂;具有化⽓利⽔、健脾祛湿的功效,适⽤于⽔肿、⼩便不利等症。
泽泻渗湿利⽔为主药,茯苓、猪苓增强泽泻利⽔作⽤为辅药,茯苓、⽩术健脾渗湿,桂枝助阳化⽓。
五苓散与平胃散(苍术、厚朴、陈⽪、⽢草)合⽅称胃苓散,治疗泄泻⽅剂。
平胃散燥湿运脾,⾏⽓和胃,治疗采⾷减少,多种泄泻。
五⽪散:⽣姜⽪、桑⽩⽪(五加⽪或地⾻⽪)、陈⽪、⼤腹⽪、茯苓⽪各等分,是治疗⽔肿的通⽤⽅。
茯苓⽪渗湿利⽔兼能健脾;⽣姜⽪利⽔;桑⽩⽪降肺⽓、通调⽔道;⼤腹⽪、陈⽪理⽓除湿。
本⽅重在健脾渗湿、利⽔消肿,针对肾性⽔肿、⽔盐代谢障碍等疾病,可辩证加减使⽤,常配合补⽓健脾药如党参、黄芪、⽩术,温⾥助阳药⾁桂、附⼦、⼲姜等药物。
中药组⽅:茯苓、⽣姜⽪、泽泻、⽩术、黄芪、⼭楂、⽊⾹、厚朴、⽢草;按0.5%~1%⽐例拌料,可以加复合维⽣素B、维⽣素E 等;⽅中茯苓、⽣姜⽪、泽泻利⽔消肿,茯苓、⽩术、黄芪、⼭楂健脾利⽔消⾷,⽊⾹、厚朴调理⽓体,⽢草调和。
保肝中药:五味⼦、柴胡、茵陈、⽩芍、郁⾦;利尿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萹蓄、瞿麦;解毒药:⽢草、绿⾖;提⾼免疫⼒:黄芪、党参、五味⼦、茯苓、⽢草、⽩术;也可⽤车前草⽔、⽢草糖⽔等解毒。
病毒引起的肾病,初期以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为原则(银翘散、双黄连);⿍盛期以泻⽕解毒,清热⽣津为原则(⽩虎汤、⿇杏⽯⽢散);深⼊期以清热解毒,凉⾎活⾎为主。
中医药方剂大全
中医药方剂大全中医药方剂大全(一)名称:熟乾地黄散拼音:ShúQián DìHuánɡSàn处方:丹参(去芦头)、防风(去芦、叉)、当归(去卢、微炒)、细辛(去苗)、川芎,各半两;人参、熟乾地黄(酒洒、蒸、焙)、白茯苓(去皮)、肉桂(去粗皮)、白术,各一两;续断、附子(炮、去皮、脐)、黄蓍(去芦),各三分。
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治妇人劳伤血气,腑脏虚损,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肢体烦痛,头目昏重,心多惊悸,寒热盗汗,羸瘦少力,饮食不进。
用途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枣三个,擘破,煎至一盏,滤去渣,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快汤拼音:Kuài Tānɡ处方:甘草(炙)十八两,乾姜(炮)二斤半,粟米(炒)三十两,桔梗(炒)三斤。
制法:上炒盐一百二十钱重,同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酒食所伤,胸膈不快,呕逆恶心,吞酸吐水,口淡舌涩,不思饮食,并宜服之.用途用量:每服一钱,沸汤点,食前.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铁刷汤拼音:TiěShuāTānɡ处方:香附子六两,桔梗一斤半,甘草一斤,乾姜半斤,肉桂(去粗皮)四两,茴香半斤,良姜、陈皮,各十二两.制法:上除肉桂外,同炒,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胃气不和,心腹疼痛,饮酒过度,呕哕恶心,脾痛翻胃,内感风泠,肠鸣泄泻;妇人血气刺痛,并皆治之。
常服快气,不拘时候。
用途用量:每服一钱,入盐少许,沸汤点下.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三倍汤拼音:Sān Bèi Tānɡ处方:草豆蔻仁二两,甘草一两,生姜、盐(炒),各五两。
制法:上件拌和匀,入瓷器内淹一宿,焙乾,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胸膈闷满,饮食不化,呕逆恶心,或霍乱呕吐,心腹刺痛,肠鸣泄痢,水谷不分。
用途用量:沸汤点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备注:名称:小理中汤拼音:Xiǎo LǐZhōnɡTānɡ处方:苍术(米泔浸、焙)五两,生姜五斤,甘草(生用)十两,盐(炒)十五两.制法:上碎同碾,淹一宿,焙乾,碾为细末。
中药与方剂习题集及答案
《中药与方剂学》习题集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填空题1.东汉______著《_____________》,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全书共收载方剂_______首,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2.南北朝时期,________著《__________》,将药物按功效归类成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其后引伸为“十剂”。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E.《太平圣惠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本2.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 )A.《太平圣惠方》B.《普济方》C.《圣济总录》D.《外台秘要》E.《五十二病方》三、简答题举出五部方论方面的著作,指明其成书朝代、作者。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一、填空题1.____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____的体现,即“_____”,“_____”。
2.温法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三种。
3.清代___将诸多治法概括为“八法”,他在《____》中说:“论治病之方又以_________八法尽之。
二、单项选择题1.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 )A.汪昂B.程钟龄C.罗美D.吴鞠通E.王孟英2.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 )A.《医学心悟》B.《医方考》C.《医方集解》D.《古今名医方论》E.《医林改错》第三章方剂与治法一、填空题1.金代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中说:“制方之用,__、__、__、__、__、__、__、七方是也。
”2.《本草纲目·序列》中说:“徐之才曰,药有__、__、__、__、__、__、__、__、__、__十种。
”3.明代张景岳将诸多方剂“类为八阵,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药方剂组成、功效、主治
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解表方1、辛温解表方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桂枝汤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证见恶风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缓。
3)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川芎【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挟湿的表寒证。
证见发热无汗,恶寒战抖,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浮。
2、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1)银翘散【组成】银花连翘淡豆豉桔梗荆芥淡竹叶薄荷牛蒡子芦根【功能】辛凉解表,清热甘草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证见发热无汗或微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党参g 制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功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少阳病。
【主治】少阳病。
证见寒热往来,精神不振,饥不饮食,口干色淡红,脉弦。
二、清热方剂1、清热泻火方剂---白虎汤白虎汤【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及气分实热证。
证见高热大汗,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洪大有力。
2、清热凉血方剂--- 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组成】犀角(水牛角)生地黄白芍丹皮【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3、清热燥湿方剂--- 白头翁汤、茵陈蒿汤郁金散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血痢(湿热痢疾,热泄)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郁金散【组成】郁金、诃子、黄芩、大黄、黄连、栀子、白芍、黄柏【功效】清热解毒,涩肠止泻【主治】马急性肠炎4、清热解毒方剂--- 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功效】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热盛,疮疡肿毒三、泻下方剂1、攻下方剂--- 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组成】大黄、芒硝、积实、厚朴【功效】攻下热结,破结通肠【主治】结症,便秘2、润下方剂--- 当归苁蓉汤当归苁蓉汤【组成】当归肉苁蓉番泻叶广木香厚朴炒枳壳醋香附瞿麦【功能】润燥通草六曲滑肠,理气通便。
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方剂大全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中药组成的配方,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配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以及它们的功效和应用。
1. 四物汤。
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调经方剂,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四味中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调经、补血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四物汤口感甘甜,易于服用,是妇科常用的调经药物。
2. 桂枝汤。
桂枝汤是一种温经解表的方剂,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经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适用于风寒表邪侵袭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等症状。
桂枝汤口感辛甘,可促进汗液排出,有助于解表散寒。
3.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散寒的方剂,由茯苓、干姜、附子、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阳虚引起的寒热错杂、腹痛腹泻等症状。
茯苓四逆汤口感辛温,可温中散寒,适用于寒凝内伤的病证。
4. 逍遥散。
逍遥散是一种疏肝解郁的方剂,由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功效,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胸闷、胁痛、情绪不畅等症状。
逍遥散口感苦甘,可缓解肝郁气滞的不适症状。
5. 通窍活血汤。
通窍活血汤是一种通窍散结的方剂,由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组成。
它具有通窍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风痰阻络引起的头痛、眩晕、偏瘫等症状。
通窍活血汤口感苦涩,可通窍散结,有助于改善脑血管循环。
以上介绍的中药方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医药学中还有许多其他方剂,每一种方剂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应用。
在应用中药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调配。
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造成不良反应。
希望大家在了解中药方剂的同时,也能够正确使用它们,发挥出最大的疗效。
中药方剂四物汤
中药方剂·四物汤【组成】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冲任虚损。
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
血瘕块硬,时发疼痛。
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用法】现代服法:作汤剂,水煎服。
可一日服用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禁忌】斟酌。
【类别】:补益类[1]当归:当归的首要功效就是补血调经,此外还有泽颜润肤的功效,在保护女性健康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熟地:能对付女性脸色苍白、头晕目眩、月经不调,与当归配伍还能增强当归的补血、活血疗效。
川芎:既为妇科主药,又是治疗头痛良方,还能影响内分泌系统,减轻乳房不适、心情焦虑及沮丧等经前症状。
白芍:《唐本草》说它“益女子血”,现代中医认为它能够养血柔肝,对月经不调有着很好的疗效。
【时节】四物汤最合适复用的季节是夏季,小满、芒种时节左右[2]。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异名】地髓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四)、大川芎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组成】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用法】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功用】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
【方论】本方是治疗营血亏虚,血行不畅的常用方剂。
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君;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白芍药养血柔肝和营为佐;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为使。
四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禁忌】对于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四物汤·《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药物组成】桔梗3分,紫菀3分,甘草1分(炙),麦门冬7分(去心)。
【处方来源】《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祛湿药 化湿燥湿药 1.广霍香(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 脾、胃、肺经。
广藿香 芳香化湿代表药
功效主治: 1、化湿解暑:主治夏季感受暑湿之邪的暑湿证。 2、和中止呕: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主治
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藿香梗) 3、辛温解表:治疗夏月外感风寒、内有湿阻的
感冒。 (藿香叶) 用法用量:煎服,3-10g.鲜品主要用于解暑, 用量15-30g。藿香叶发汗作用强,藿香梗止呕 作用强。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舌绛无苔忌用。
石膏
功效主治: 1、清热泻火:用于 ①清气分实热:用于
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证;②清肺热:用于 肺热咳喘;③清胃热:用于胃火牙痛。 2、除烦止渴:用于肺胃燥热所致烦渴引饮。 3、生肌收敛:用于疮疡不敛。烧烫伤等 。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先煎。 清热泻火生用;敛疮止血煅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 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常与五加 皮、陈皮等同用。如五皮饮。用量15~30g。 带皮苓:为小茯苓未去皮者。攻专利水渗湿, 常用于水肿。 茯神 :为茯苓菌核生长中天然抱有松根者。 性味同茯苓。有宁心安神之功,专用于心神不 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 赤茯苓:去外皮后内层淡红色者。偏于利湿热 。 白茯苓:去外皮后内层白色者,长于健脾补中 。
白头翁
功效主治: 1、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 ; 2、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 3、杀虫止痒:用于阴痒带下 。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寒泄痢忌服。
清热凉血药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以清热凉血为主要 作用,清营分、血分热的药物,称清热 凉血药。 主要用于营分、血分(各种出血)等实 热证。
茯神
茯 苓 皮
茯苓
功效主治: 1、利水渗湿:用于: ①水湿停聚。见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常配白术、
泽泻等。(如五苓散) ②痰饮内停。见咳嗽气喘、眩晕心悸、胸胁痞满,
常配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如苓桂术甘汤) 2、补中健脾:用于脾虚湿盛证。(四君子汤) 3、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安 。(茯神偏于宁心
安神)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茯苓
利水渗湿药
2.猪苓(菌核)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猪苓
功效主治: 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停聚的各种水肿。 专主利水渗湿,利尿作用比茯苓强,但无
健脾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无水湿者忌用。
(三)清热利湿药
凡具有清热利湿功效,以清利湿热为 主要作用,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清 热利湿药。
清热解毒药
凡能清解热毒或火毒的药物叫清热解毒 药。 本类药物于清热泻火之中更长于解毒的 作用。能治一切热毒证。 ①温热病热毒炽(chi)盛,高热、昏迷、 发斑疹; ②外科的热毒疮疡,以红、肿、热、痛为 特点。 有些药可以治蛇咬伤及肿瘤。
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花、花蕾) 甘、寒, 归肺、心、胃经。
清热利湿药 2.金钱草(全草) 性味归经:甘、咸,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金钱草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还可
以排石退黄。(胆结石) 2、利尿通淋:用于 ①热淋②石淋 3、解毒消肿:用于恶疮肿毒,毒蛇咬伤,
烧伤及烫伤 。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
清热凉血药 1.生地 (块根) 甘、寒。 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
功效主治: 1、清热凉血:用于
①热入营血,口干舌绛(清营汤)。 ②用于血热妄行,斑疹吐衄、尿血、便血。 2、养阴生津:用于:热病津伤口渴、便秘及阴 虚内热、消渴。 (青蒿鳖甲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 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苏轼《江城子》
荷叶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脾、胃经。 功效主治: 1、清热解暑:暑热:+绿豆衣、西瓜翠衣,暑 湿:+藿香、佩兰 2、健脾升阳:用于脾胃虚弱证,与四君子汤配 伍。 3、凉血止血:血热引起的出血:大小蓟、生地 用法用量:煎服,9-15g,解暑用鲜荷叶,健脾 用干荷叶,止血用荷叶炭
清热利湿药 3.车前子(种子)(包煎) 性味归经:甘、微寒。 归肝、肾、肺、小肠经 。
车前子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涩 。 2、渗湿止泻:用于湿盛泄泻 。 3、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涩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宜布包煎。 车前子利水消肿力强;车前草清热解毒 利湿作用好。
本类药物适用于湿热所致黄疸、热淋、 血淋等病证。
清热利湿药 1.茵陈(幼苗)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
茵陈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退黄: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
为治疗黄疸的要药。用于:①湿热阳黄 。 ②寒湿阴黄。 2、除湿止痒:用于湿疹疥疮、瘾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量可用至 30g。不宜久煎。
清热燥湿药
具有清热燥湿功能,以清热燥湿为主要 作用,治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药物, 称清热燥湿药。 用于一切湿热证如外感湿热:湿温、暑 温夹湿;肠道湿热:泄泻、痢疾;肝胆 湿热:黄疸;下焦湿热:淋证、带下等 以及外科湿性疮疡:湿疹、湿疮等。 凡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当慎用。
清热燥湿药 1.黄芩(根) 苦、寒。归肺、胃、 胆、大肠经。
清热利湿药
4.泽泻(块茎) 性味归经:甘、寒。 归肾、膀胱经
泽泻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用于①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
小便不利;②湿热下注的淋浊带下(龙胆泻 肝汤);③水湿痰饮所致的眩晕。 2、渗湿止泻:湿盛所致的泄泻尿少。 用法用量:煎服3-15g,生用或麸炒、盐炒。
四、清热药 (掌握功效和主治)
黄芩
功效主治: 1、清热燥湿:用于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
泻痢。 2、泻火解毒:用于:①肺热咳嗽;②肝火上炎;
③邪在少阳;④火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 ;⑤ 热毒疮疡。 3、清热凉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 4、清热安胎:用于血热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 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 。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 用
含义:凡具有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 用,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称清热药。 分类:依性味功效的不同,分为清热泻火药、 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 解暑药、清热明目药、清虚热药 。 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 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2.热证 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 者亦当慎用 。
三、祛湿药
含义:凡具有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 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祛 湿药。 分类:依性味功效的不同,分为化湿燥 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利湿药。 使用注意:性多温燥,易耗伤阴液,阴 虚血燥者慎用。
(一)化湿燥湿药
凡具有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 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 焦的药物,称化湿燥湿药。 药物气味芳香者称为芳香化湿药,如 藿香。 药物性味苦温者称为苦温燥湿药,如 苍术。 芳香药大多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化湿燥湿药 2.苍术(根茎)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脾、胃、肝经。
苍术 苦温燥湿代表药
功效主治: 1、燥湿健脾:主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
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 最为适宜。 2、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证。(湿胜者尤宜) 3、散寒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 4、养肝明目:用于夜盲症及青盲。(如角膜软 化症)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香燥伤阴,阴虚有热、大便燥结、 表虚多汗者忌用 。
清热凉血药 2.牡丹皮(根皮) 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牡丹皮
功效主治: 1、 清热凉血:
①温病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 ②温邪伤阴,阴虚发热 。 2、活血散瘀: ①血瘀所致经闭,痛经、癥瘕,跌打损伤; ②痈疡肿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生用,活 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清热燥湿药 2.黄连(根) 苦、寒。归心、脾、胃、肝、 胆、大肠经。
黄连
功效主治: 1、清热燥湿:用于胃肠湿热,泻痢呕吐。 2、清热解毒:用于①三焦热盛的高热烦躁。②
痈疮疔毒见红肿热痛。 3、清热泻火:用于①心火亢盛 ,心烦失眠、口
舌生疮;②善清胃火,可用于胃火炽盛的呕吐、 牙痛以及消谷善饥;③兼清肝火。 用法用量:煎服,2~5g;研末吞服1~1.5g, 日三次。外用适量。
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治 热病邪入气分之气分实热证。 本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 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 脏腑火热证。 本类药性味寒性强,大部分苦寒,清泄 内火作用强,部分可清热燥湿。
清热泻火药
1.石膏(CaSO4、2H2O 矿石)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偏清上焦湿热。长于泻肺火:肺
黄 清热燥湿: 热咳嗽。兼凉血止血:血热妄行;
芩
湿热泻痢, 除热安胎:胎热不安。
黄疸
黄 连
偏清中焦湿热。长于泻心、胃实 火:热病心烦,胃热呕吐,消渴。 为泻痢主药。
黄 泻火解毒: 偏清下焦湿热。治下焦湿热之淋、
柏
热毒疮疡 带、痿、痹;泻相火:阴虚火旺
之骨蒸、遗精。
清热解暑药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 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清热燥湿药 3.黄柏(树皮) 苦、寒。 归肾、膀胱、大肠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柏
功效主治: 1、清热燥湿: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 痢、黄疸。 2、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痛,湿疹湿疮,外伤, 烫伤,烧伤 。 3、滋阴泻火: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 遗精 。(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用法用量:煎服,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容易损伤胃气,故脾胃虚 寒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