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和方剂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江城子》
荷叶
性味归经:苦、凉;归肝、脾、胃经。 功效主治: 1、清热解暑:暑热:+绿豆衣、西瓜翠衣,暑 湿:+藿香、佩兰 2、健脾升阳:用于脾胃虚弱证,与四君子汤配 伍。 3、凉血止血:血热引起的出血:大小蓟、生地 用法用量:煎服,9-15g,解暑用鲜荷叶,健脾 用干荷叶,止血用荷叶炭
白头翁
功效主治: 1、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 ; 2、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 3、杀虫止痒:用于阴痒带下 。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寒泄痢忌服。
清热凉血药
具有清热凉血功效,以清热凉血为主要 作用,清营分、血分热的药物,称清热 凉血药。 主要用于营分、血分(各种出血)等实 热证。
黄芩
功效主治: 1、清热燥湿:用于湿温暑湿,湿热痞闷,黄疸
泻痢。 2、泻火解毒:用于:①肺热咳嗽;②肝火上炎;
③邪在少阳;④火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 ;⑤ 热毒疮疡。 3、清热凉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 4、清热安胎:用于血热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 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 。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 用
金银花
功效主治: 1、清热解毒:主要用于①温热病初起 ②热毒疮
痈,红肿热痛者 。 2、疏散风热:治外感风热表证。 3、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 。 4、清暑热。银花露。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大剂量可用至3060g。一般生用,治痢疾可以生用或炒炭。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用。
清热解毒药 2.连翅(果实) 苦、微温。归肺、心、小
清热燥湿药
具有清热燥湿功能,以清热燥湿为主要 作用,治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药物, 称清热燥湿药。 用于一切湿热证如外感湿热:湿温、暑 温夹湿;肠道湿热:泄泻、痢疾;肝胆 湿热:黄疸;下焦湿热:淋证、带下等 以及外科湿性疮疡:湿疹、湿疮等。 凡脾胃虚寒,津伤阴亏者当慎用。
清热燥湿药 1.黄芩(根) 苦、寒。归肺、胃、 胆、大肠经。
清热利湿药
4.泽泻(块茎) 性味归经:甘、寒。 归肾、膀胱经
泽泻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用于①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
小便不利;②湿热下注的淋浊带下(龙胆泻 肝汤);③水湿痰饮所致的眩晕。 2、渗湿止泻:湿盛所致的泄泻尿少。 用法用量:煎服3-15g,生用或麸炒、盐炒。
四、清热药 (掌握功效和主治)
清热泻火药 3.栀子(果实) 苦、寒。 归肺、三焦经。
栀子
功效主治: 1、泻火除烦:用于热病烦闷。 2、清热利湿:用于湿热黄疸及湿热下注之
淋证。 3、凉血解毒:用于血热吐衄及热毒疮疡。
用法用量:煎服,6~10g。生用走气分 而泻火;炒黑则入血分而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 不宜用。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性味同茯苓, 功专行皮肤水湿。多用于皮肤水肿,常与五加 皮、陈皮等同用。如五皮饮。用量15~30g。 带皮苓:为小茯苓未去皮者。攻专利水渗湿, 常用于水肿。 茯神 :为茯苓菌核生长中天然抱有松根者。 性味同茯苓。有宁心安神之功,专用于心神不 安、惊悸、健忘等。用量同茯苓。 赤茯苓:去外皮后内层淡红色者。偏于利湿热 。 白茯苓:去外皮后内层白色者,长于健脾补中 。
清热利湿药 3.车前子(种子)(包煎) 性味归经:甘、微寒。 归肝、肾、肺、小肠经 。
车前子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涩 。 2、渗湿止泻:用于湿盛泄泻 。 3、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涩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宜布包煎。 车前子利水消肿力强;车前草清热解毒 利湿作用好。
三、祛湿药
含义:凡具有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 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祛 湿药。 分类:依性味功效的不同,分为化湿燥 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利湿药。 使用注意:性多温燥,易耗伤阴液,阴 虚血燥者慎用。
(一)化湿燥湿药
凡具有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 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 焦的药物,称化湿燥湿药。 药物气味芳香者称为芳香化湿药,如 藿香。 药物性味苦温者称为苦温燥湿药,如 苍术。 芳香药大多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祛湿药 化湿燥湿药 1.广霍香(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 脾、胃、肺经。
广藿香 芳香化湿代表药
功效主治: 1、化湿解暑:主治夏季感受暑湿之邪的暑湿证。 2、和中止呕: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主治
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藿香梗) 3、辛温解表:治疗夏月外感风寒、内有湿阻的
感冒。 (藿香叶) 用法用量:煎服,3-10g.鲜品主要用于解暑, 用量15-30g。藿香叶发汗作用强,藿香梗止呕 作用强。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舌绛无苔忌用。
茯神
茯 苓 皮
茯苓
功效主治: 1、利水渗湿:用于: ①水湿停聚。见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常配白术、
泽泻等。(如五苓散) ②痰饮内停。见咳嗽气喘、眩晕心悸、胸胁痞满,
常配桂枝、白术、甘草同用。 (如苓桂术甘汤) 2、补中健脾:用于脾虚湿盛证。(四君子汤) 3、宁心安神:用于心神不安 。(茯神偏于宁心
安神)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2.知母(根茎) 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知母
功效主治: 1、清热泻火: 用于①清气分实热:功似石膏,
力稍弱,常与石膏配伍;②清肺火:用于肺热 咳嗽及阴虚燥咳 。 2、滋阴降火:用于阴虚所致骨蒸潮热。 3、生津润燥:用于内热伤津及阴虚消渴,肠燥 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泻火生用;滋 阴降火盐水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有滑肠之弊,故脾 虚便溏者不宜用。
清热泻火药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治 热病邪入气分之气分实热证。 本类药物各有不同的作用部位,分别适 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 脏腑火热证。 本类药性味寒性强,大部分苦寒,清泄 内火作用强,部分可清热燥湿。
清热泻火药
1.石膏(CaSO4、2H2O 矿石)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肠经。
连翘 “疮家圣药”
功效主治: 1、清热解毒:主要用于 ①温热病初起,
身热头痛、口渴、脉数者,②热入心包, 高热神昏 。 2、消痈散结:用治热毒疮痈、瘰疬痰核。 3、疏散风热:治外感风热表证。 用量用法:煎服,6~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气虚脓清者不宜 用。
清热解毒药 3.白头翁(根) 苦,寒。 归胃、大肠经
清热利湿药 2.金钱草(全草) 性味归经:甘、咸,微寒。 归肝、胆、肾、膀胱经。
金钱草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 ,还可
以排石退黄。(胆结石) 2、利尿通淋:用于 ①热淋②石淋 3、解毒消肿:用于恶疮肿毒,毒蛇咬伤,
烧伤及烫伤 。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加倍。 外用适量 。
具有清热解暑功效,以清热解暑为主要 作用,清解暑热或暑湿证的药物称为清 热解暑药。 用于感受暑邪所致的发热烦渴、头痛眩 晕、呕吐腹痛等病证。 常用药物:荷叶、青蒿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 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 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数峰青。
清热燥湿药 2.黄连(根) 苦、寒。归心、脾、胃、肝、 胆、大肠经。
黄连
功效主治: 1、清热燥湿:用于胃肠湿热,泻痢呕吐。 2、清热解毒:用于①三焦热盛的高热烦躁。②
痈疮疔毒见红肿热痛。 3、清热泻火:用于①心火亢盛 ,心烦失眠、口
舌生疮;②善清胃火,可用于胃火炽盛的呕吐、 牙痛以及消谷善饥;③兼清肝火。 用法用量:煎服,2~5g;研末吞服1~1.5g, 日三次。外用适量。
茯苓
利水渗湿药
2.猪苓(菌核)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猪苓
功效主治: 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停聚的各种水肿。 专主利水渗湿,利尿作用比茯苓强,但无
健脾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项:无水湿者忌用。
(三)清热利湿药
凡具有清热利湿功效,以清利湿热为 主要作用,治疗湿热证的药物,称清 热利湿药。
清热凉血药 2.牡丹皮(根皮) 苦、辛、微寒。 归心、肝、肾经。
牡丹皮
功效wenku.baidu.com治: 1、 清热凉血:
①温病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 ②温邪伤阴,阴虚发热 。 2、活血散瘀: ①血瘀所致经闭,痛经、癥瘕,跌打损伤; ②痈疡肿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生用,活 血散瘀酒炒用,止血炒炭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化湿燥湿药 2.苍术(根茎)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脾、胃、肝经。
苍术 苦温燥湿代表药
功效主治: 1、燥湿健脾:主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而致脘
腹胀闷,呕恶食少,吐泻乏力,舌苔白腻等症, 最为适宜。 2、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证。(湿胜者尤宜) 3、散寒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挟湿之表证。 4、养肝明目:用于夜盲症及青盲。(如角膜软 化症)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香燥伤阴,阴虚有热、大便燥结、 表虚多汗者忌用 。
含义:凡具有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 用,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称清热药。 分类:依性味功效的不同,分为清热泻火药、 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 解暑药、清热明目药、清虚热药 。 使用注意:1.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 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2.热证 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 者亦当慎用 。
偏清上焦湿热。长于泻肺火:肺
黄 清热燥湿: 热咳嗽。兼凉血止血:血热妄行;

湿热泻痢, 除热安胎:胎热不安。
黄疸
黄 连
偏清中焦湿热。长于泻心、胃实 火:热病心烦,胃热呕吐,消渴。 为泻痢主药。
黄 泻火解毒: 偏清下焦湿热。治下焦湿热之淋、

热毒疮疡 带、痿、痹;泻相火:阴虚火旺
之骨蒸、遗精。
清热解暑药
清热解毒药
凡能清解热毒或火毒的药物叫清热解毒 药。 本类药物于清热泻火之中更长于解毒的 作用。能治一切热毒证。 ①温热病热毒炽(chi)盛,高热、昏迷、 发斑疹; ②外科的热毒疮疡,以红、肿、热、痛为 特点。 有些药可以治蛇咬伤及肿瘤。
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花、花蕾) 甘、寒, 归肺、心、胃经。
本类药物适用于湿热所致黄疸、热淋、 血淋等病证。
清热利湿药 1.茵陈(幼苗) 性味归经: 苦、辛、微寒。 归脾、胃、肝、胆经 。
茵陈
功效主治: 1、清热利湿退黄: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
为治疗黄疸的要药。用于:①湿热阳黄 。 ②寒湿阴黄。 2、除湿止痒:用于湿疹疥疮、瘾疹。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量可用至 30g。不宜久煎。
清热凉血药 1.生地 (块根) 甘、寒。 归心、肝、肾经。
生地黄
功效主治: 1、清热凉血:用于
①热入营血,口干舌绛(清营汤)。 ②用于血热妄行,斑疹吐衄、尿血、便血。 2、养阴生津:用于:热病津伤口渴、便秘及阴 虚内热、消渴。 (青蒿鳖甲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 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 者,不宜使用。
(二)利水渗湿药
凡具有利水渗湿功效,以利水渗湿、 通利小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 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因本类药物 大多味淡,又称淡渗利湿药。
也可用于水湿偏重的泄泻,即所谓 “利小便、实大便”。
本类药物易伤津耗液,阴虚津亏者慎 用。
茯苓
淡渗利湿药
1.茯苓(菌核)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石膏
功效主治: 1、清热泻火:用于 ①清气分实热:用于
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证;②清肺热:用于 肺热咳喘;③清胃热:用于胃火牙痛。 2、除烦止渴:用于肺胃燥热所致烦渴引饮。 3、生肌收敛:用于疮疡不敛。烧烫伤等 。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先煎。 清热泻火生用;敛疮止血煅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 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清热燥湿药 3.黄柏(树皮) 苦、寒。 归肾、膀胱、大肠经。
黄柏
功效主治: 1、清热燥湿: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 痢、黄疸。 2、清热解毒:用于疮疡肿痛,湿疹湿疮,外伤, 烫伤,烧伤 。 3、滋阴泻火: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 遗精 。(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 用法用量:煎服,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容易损伤胃气,故脾胃虚 寒者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