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课教学设计和反思
五上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上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上公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主题
本节公开课的主题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介绍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传统节日。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中国传统节日的短片,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每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及原因,并选派代表上台分享。
4. 课堂互动:设置抢答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传统节日的问题,提高课堂参与度。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四、教学反思
1. 优点:本节课通过讲解、小组讨论和互动抢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小组讨论环节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 不足: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内容可能过于繁琐,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此外,在抢答环节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炼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加强对学生参与度的引导,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14节 作品展示、交流和评价》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作品展示、交流和评价》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信息技术作品,并能够清晰地表达作品的创意和实现过程。
2. 学会倾听他人的作品展示,并能提出建设性的评判意见。
3. 培养良好的交流和评判习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会作品展示和表达,掌握基本的评判技巧。
2. 难点:如何在团队中有效地进行交流和评判,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教室,以便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
2. 准备一些典型的作品示例,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评判。
3. 准备评判表格和评判标准,以便学生进行评判记录。
4. 准备一些小礼品或荣誉证书,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评判。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老师。
2. 展示往届学生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会欣赏他人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认识。
(二)任务驱动(15分钟)1. 小组内分享各自的作品,并由小组长做好记录。
2. 挑选出本组内认为比较优秀的作品,并说明理由。
3. 针对其他组的作品提出建议或意见,并做好记录。
(三)合作探究(25分钟)1. 小组内讨论评判标准,达成共识。
2. 针对其他组的作品,组间进行交流评判。
3.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点拨。
(四)效果展示(15分钟)1. 各小组推荐作品展示的同砚,并说明理由。
2. 其他同砚补充或质疑。
3. 教师给予评判,并给出改进意见。
4. 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奖励。
(五)教室小结(5分钟)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 教师表扬积极参与教室活动的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尽力。
3. 预告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
2. 学会倾听他人的作品展示,并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
3.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会有效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设计思路。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高中语文-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在本次语文课中,我采用了鲁迅小说的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
这个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以下是对教学设计的详细分析。
1. 学情分析在开始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和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了解甚少,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较弱。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同时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理论。
2. 教材分析本次课程的教材主要是鲁迅先生的几篇小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
这些作品代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思考。
3. 教学过程(1)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我请学生们分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回答问题。
问题主要围绕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展开,通过这样的游戏,我试图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阅读与分析接下来,我指导学生们阅读《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在阅读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做好读书笔记并提出问题,以便在分析讨论时参考。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小说的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展开互动。
我尽量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和提供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展示与分享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鲁迅的小说,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选择演绎小说中的场景或角色、朗读精彩段落、分享自己的观点等等。
这样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
4. 课后反思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
整体来说,教学效果还是较好的。
学生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引言21古诗三首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公开课教学设计中,我将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堂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21古诗三首》公开课,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含义;2.能够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3.能够简单描述诗中描写的事物或情景;4.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内容安排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将包括《21古诗三首》中的《秋思》、《夜泊牛渚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诗文。
通过朗读、理解、分析和欣赏这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认识古代诗人的风采和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方法1.朗读分析法:通过老师诵读和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氛围,分析诗歌的意境和寓意;2.情感体验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中;3.图文展示法: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中描绘的事物或情景;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和意义,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利用一段音乐或视频短片,营造出诗歌的氛围。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触。
二、学习《秋思》1.老师朗读《秋思》,讲解诗歌的背景和蕴含的情感。
2.学生分组欣赏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诗中所描绘的情境。
3.学生朗读《秋思》,讨论诗歌中的感受和理解。
三、学习《夜泊牛渚溪》1.老师朗读《夜泊牛渚溪》,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美丽。
2.学生根据文中描写,想象自己夜晚泊船的情景。
3.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图文展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触。
四、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老师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诗作背景。
2.学生体验诗中怀友离别的情感。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陀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陀螺》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陀螺》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高尔基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个男孩和他的陀螺的故事,展示了男孩对陀螺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的过程。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语言优美,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本文将围绕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节公开课的教学方案。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故事情节有一定的把握。
但是,对于文中的一些深刻含义,如男孩在挫折中成长的道理,可能还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中提取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陀螺的热爱,理解男孩在挫折中成长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体会男孩在挫折中成长的道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深刻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相关资料:收集与陀螺相关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陀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陀螺,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理解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研展示课活动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一次教研展示课活动。
本次活动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旨在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研展示课活动的反思。
二、活动内容1. 教师团队组成:本次活动由三位教师组成,分别代表三个年级。
他们分别针对同一课题进行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课堂展示。
2. 教学内容:本次教研展示课的课题为《春天在哪里》。
三位教师从不同角度出发,分别从语文、美术、音乐三个学科对课题进行了教学设计。
3. 教学方法:三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展示,三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均较好,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三、活动反思1. 教学设计方面(1)教学目标明确:三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明确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
(2)教学内容丰富:教师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拓展,将语文、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知识融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
(3)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
2. 教学实施方面(1)课堂氛围活跃:三位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
(2)师生互动良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教学效果显著:通过课堂展示,三位教师的教学效果均较好,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
3. 教师成长方面(1)相互学习:本次教研展示课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共同成长。
(2)自我反思: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自身教学进行了反思,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改进方向。
(3)提升教学水平: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教师们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
《图文并茂》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小学美术公开课教案
《图文并茂》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第一章:教学背景与目标1.1 教学背景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美术教育,认为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设计,展示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成果。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图文并茂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设计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介绍图文并茂的概念和作用。
教授图文并茂的基本技巧,如构图、颜色搭配等。
分析优秀图文并茂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思路。
2.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图文并茂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步:教授图文并茂的基本技巧,如构图、颜色搭配等。
第三步:分析优秀图文并茂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思路。
第四步:学生动手实践,创作自己的图文并茂作品。
第五步: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画具等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4.1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构图、颜色搭配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评价其创新能力和思维开阔性。
4.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时间安排等。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图文并茂的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拓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鼓励学生参加绘画比赛,提高绘画技巧和信心。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准备6.1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6.2 教学准备教师提前备课,准备好教案和教学资源。
教室布置,确保画具和作品展示空间充足。
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教师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和规则,确保教学秩序。
公开课《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设计及反思
公开课《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设计及反思公开课《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用欢活、活泼的情绪,甜美的歌声演唱《祖国,祖国我们爱你》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利用音乐要素,正确感受歌曲各部分情绪,提高学生鉴赏和表现能力。
3、了解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并能进行简单的创作运用。
二、教学重点完整地、有表情地唱好并表现好歌曲。
三、教学准备大歌纸、小歌纸若干张,幻灯机、录音机、教学磁带、黑白校景图若干张,请学生带好蜡笔或水彩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为我校的全貌图增色添彩。
2、学生活动:涂色,同时放歌曲录音,作为背景音乐,初步感知歌曲。
3、幻灯演示儿童作品并表扬。
4、放对比性较强的'两段音乐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彩笔描述,表示对音乐情绪的理解。
5、个别展示:提问:为什么?(二)范唱1、放歌曲录音两遍。
第一遍用彩笔划分段落,第二遍用彩笔描绘选定情绪。
2、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来总结歌曲各部分的情绪特点。
(三)学唱新歌1、跟琴哼唱歌曲(词、谱、哼鸣都可以)2、说说感到难唱的部分,难点用听唱法着生练习。
3、找出曲调相同的乐句,并加以练习。
4、分段感受歌曲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
(四)复习巩固1、完整演唱歌曲。
2、刚才的演唱形式叫齐唱,你所知道的演唱形式还有哪几种?3、将学生所答列于黑板,再作补充。
4、判断下面这些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用线连一连。
演唱方式曲名齐唱《浏阳河》独唱《保卫黄河》对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合唱《我们美丽的祖国》轮唱领唱、合唱重唱5、分组讨论和练习,选用上述演唱形式中的一种练唱《祖国,祖国我爱你》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创造。
6、小组上台演唱,培养自信心。
7、说出该小组的演唱形式及优点,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8、还有哪种方式可以增加歌曲感染力?9、集体歌表演,完整表现歌曲。
10、小结。
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让孩子们通过不断聆听来学唱这首歌曲的,我把重点放在了孩子们对歌曲的创作表演上,好像孩子们也很热衷于创作,他们提出前面加朗诵、领唱合唱等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但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孩子不能很完美地一一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出来这也是一格遗憾。
幼儿园大班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大班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帮助幼儿学会认识和识别不同颜色的物体;•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培养幼儿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认识颜色”。
具体内容包括:•通过故事、游戏、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认识常见的颜色;•提供各种颜色的物体,帮助幼儿进行色彩识别;•引导幼儿进行小组活动,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颜色知识。
3. 教学步骤本节课的教学步骤按以下顺序进行:•第一步:导入–使用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进行导入,引起幼儿兴趣,引发思考。
•第二步:教学内容展示–使用故事书或图片展示不同颜色的物体,逐个介绍并引导幼儿跟读。
•第三步:活动设计–设计一道游戏题目,要求幼儿站起来,并要求找到教师所指的某个颜色的物体,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注意力。
•第四步:小组合作–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不同颜色的物体,要求幼儿进行合作,找到自己小组指定颜色的物品,并用手工制作出一个与该物品相同颜色的小工艺品。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所制作的小工艺品,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颜色知识。
4. 教学工具和材料准备在本节课中,需要准备以下教学工具和材料:•故事书或图片•不同颜色的物体(如红色的苹果、蓝色的球、黄色的花等)•用于制作小工艺品的纸板、颜料、彩色纸等二、教学反思1. 教学优点•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故事、游戏和手工制作等,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小组合作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
•教学内容设计合理,循序渐进,符合幼儿认知规律,能够帮助幼儿逐步认识和掌握不同颜色的物体。
2. 教学不足•教学内容可能过于简单,对于一些已经掌握基本颜色知识的幼儿来说,可能显得单调乏味。
•教学时间安排还需要进一步优化,避免出现时间过长或过短的情况。
•教学评价环节较为简单,可以增加一些关于颜色知识的提问和综合性评价。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公开课一等奖教案教案名称:《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教案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夏天里的成长》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夏季自然界的变化和植物的成长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帮助的意识。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恢复对植物生长的基本认识。
2. 出示一幅夏季自然景色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夏季的感知和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夏季有什么特点和变化。
二、展示与讨论(10分钟)1. 出示幼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幼苗的外观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夏季中,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幼苗生长出来?夏季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影响?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盆土和一些植物种子。
2. 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将植物种子撒在土壤中,然后轻轻浇水。
3.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植物的变化和生长情况,可以绘制成生长记录表。
四、总结(5分钟)1. 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夏季是植物生长的好时机的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对夏季的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吗?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感知夏季自然界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堂活动设计了小组合作和互助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帮助的意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种子的撒播和浇水的方法还不熟悉,需要再加强讲解和示范。
此外,课堂时间稍有不足,下次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安排,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成果展示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成果展示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活动教师】张爱玲【活动时间】2018.12.28【活动目标】1.通过展示,使学生学会分享合作成果,增强表达能力,变得更加自信,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梦。
2.通过交流互动,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提问,提高应变能力。
3.增强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感。
【活动过程】一、导入通过前一阶段的活动,同学们已经在校内外展开了广泛的调查实践活动。
我们为了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相关信息,同学们收集到许多资料,这节课咱们就将成果互相展示一下。
二、展示故事组:展示感人励志故事。
实践组:实践组走到街上,走进社区,完成调查表。
综合实践小组活动方案三一班第一小组年月日分四个小组,分别采访清洁工人、公园的爷爷奶奶、司机、小饭桌老师,组长向全班同学展示调查结果。
畅想组:畅想组成员绘制了精美手抄报,展示了未来祖国的画卷。
(边展示边介绍)设计组:用设计的徽章,奖励给班上文明星,纪律星,学习型,卫生星总星数最多的同学。
【活动反思】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在教室里培养的,而是在亲身实践中培养的;学生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看教师是否给了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
亲身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对该课程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而具体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个重实践、开放性的大课堂,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它注重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去调査,去采访,去上网查资料,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在实践中获得了亲身感受和最直接的经验;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理解了中国梦的内涵,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从而知道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神话”主题探究展示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神话'主题探究展示”教学设计湖南省石门县夹山镇中心学校易文芳设计说明:提倡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
可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更是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这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一一《“神话”主题探究》,旨在摸索适合我们本地区教学实际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推动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全面展开,让我们的农村学生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实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活动目标:1、学生阅读中外神话故事及其有关的评论与介绍,了解神话的起源、历史、内容与特点,了解神话人物的品质、精神、气概等等。
2、初步探究神话起源的原因以及神话对现代社会与生活的影响等。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及活动组织、策划、实施能力。
4、用心观察本次“综合性学习”准备与活动过程,为课后就本次活动写作文积累素材。
活动准备:1、时间:两周。
2、指导学生阅读、熟悉大量中外神话故事,围绕P201—203 “探究建议”与“讨论题推荐”进行初步探究。
(学生阅读资源来自于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学生家庭藏书及网络相关资料。
)3、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分组:表演小组、绘画小组、成语小组、诗文小组、论文小组等,各小组推荐好组长,并在组长的组织下围绕展示内容进行精心组织与策划。
活动主持:贺缘烽陶炬易茂蓉活动过程:1、学生欣赏“演唱组"演唱与神话故事相关的歌曲。
2、学生倾听“诗文组”汇报与神话人物、神话故事相关的诗文。
公开课八角楼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公开课八角楼上教学设计及反思
公开课是教师在同行和学生面前展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一
种方式。
八角楼上教学设计是指在八角楼这样的特定场所进行教学
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在进行八角楼上的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
到场地的特点和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八角楼的特色,如历史文化、建筑结构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氛围。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八角楼上的空间布局和教
学设施,合理安排学生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参
与其中。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结合八角楼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使教学
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保持教学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同时,教师还需关
注学生的安全问题,确保在八角楼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安全参与。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
得失和不足,以便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和借鉴。
总之,八角楼上的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场地特点和教学环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安全和学习情况,并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6篇)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6篇)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用半圆形及有规律的图案画孔雀的主要特征。
2、引导幼儿合理构图,力求画面饱满,色彩鲜艳。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1、图画纸、油画棒、记号笔。
2、孔雀图片若干活动过程1、谈话,导入活动:提问:你们见过孔雀吗?孔雀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回答后师小结:孔雀是很美的,尾巴展开象扇子,当孔雀尾巴展开后,人们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孔雀开屏,你们喜欢孔雀开屏吗?今天我们就来画美丽的孔雀。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出孔雀的外形特征。
提问:孔雀的身体由什么形状组成?尾巴展开象什么?孔雀的羽毛是怎样装饰的?3、教师示范、讲解:(1)、先画孔雀的头和身体。
(2)、再从孔雀身体两边出发画一个大大的半圆形。
(3)、最后装饰孔雀的羽毛。
4、交代要求,幼儿作画。
画时要大胆些,画大些,羽毛的颜色应鲜艳些,可画出孔雀的一家。
教师有目的地进行辅导,提醒幼儿合理构图,引导幼儿添画一些背景。
5、作品展览,让幼儿相互欣赏。
活动延伸在美工区让幼儿用纸折出孔雀。
活动反思引发孩子们积极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通过想象和交流,孩子们的联想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创造出不同的作品,他们对色彩花纹的设计很自由,色彩夸张,画面比较漂亮。
作为艺术领域中的美术教育活动,倡导的是自由表达,个性展示,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感受,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1.课题风娃娃(第一课时)2.课型精读3.辅助工具课件4.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会写伤、表、示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哪些事情风娃娃做得对,哪些事情风娃娃做得不对。
5.教学内容教材简析: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
他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了,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
初中美术_展示设计作品欣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展示设计的基本概念
将确定的物品按特定的主题和目的加以摆设和演示的设计,称之为展示设计。它是一种以信息传达为目的,集多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视觉传达设计。
二,展示设计的基本法则
1,视觉元素的运用
直线
曲线
圆形
三角形
矩形
2,形式法则的运用
比例与尺度
对比与统一
节奏与韵律
三,展示设计的方法
1,拟人
教材给出了展示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一些展示设计的图片,学生看后能够对展示设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可以对教材内容作进一步的挖掘,通过有针对性的欣赏分析展示设计作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展示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法则,设计手法及类别等基本知识,为学生构建清晰的展示设计的基本知识脉络。在此基础上,恰当的运用展示设计的方法,引导学生为班级某一活动设计展示方案。
【评测练习】
应用本课所学,为班级庆五一联欢晚会设计展示方案。
【课后反思】
本课在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方面尚有提升空间。
【课标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在欣赏优秀展示设计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展示设计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及时了解实用美术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的美学修养与时俱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养成敏锐的美学感知能力,在学习生活中感受美,探索美,进而创造美。
联想
夸张
幽默诙谐
场景展示
2,抽象Βιβλιοθήκη 对比重复蒙太奇象征
并列
错视
四,展示设计的分类
1,博物馆设计
2,大型博览会设计
3,商业展览设计
4,商业环境设计
5,庆典礼仪环境设计
新教材研讨展示课教学设计方案
新教材研讨展示课教学设计方案思绪如潮水般涌动,我开始构思这个“新教材研讨展示课教学设计方案”。
我需要在脑海中搭建一个框架,让整个方案有层次、有条理。
一、教学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新教材的引领下,掌握新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教材内容概述新教材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我们需要挑选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
例如,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鉴赏,数学教材中的几何、代数等。
2.教学难点新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如文言文阅读、立体几何等。
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深入讲解。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古诗文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
2.任务驱动设计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如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几何图形的性质。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观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有趣的故事、图片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针对新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讲解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
3.实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如在语文课上,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在数学课上,可以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业布置针对新教材内容,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小组讨论等,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2.终结性评价通过测试、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新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3.综合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中小学中班《彼得的椅子》教研组展示活动教案及反思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
《彼得的椅子》教研组展示活动教案及反思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测试练习卷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彼得的椅子》这本书,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主人公彼得的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爱护家具、珍惜家庭情感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课本:《彼得的椅子》2. 教学目标:掌握故事情节,理解彼得的情感变化。
3.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爱护家具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故事,感受彼得的情感。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彼得的椅子》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故事:学生自读《彼得的椅子》,教师辅导阅读困难的学生。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4. 分析与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彼得的情感变化,理解家庭的温暖。
5. 总结提升:学生总结故事主题,发表自己对家庭情感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一幅关于自己家庭的温馨画面,并配以文字描述。
2. 家庭作业:阅读一本关于家庭情感的书籍,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绘制家庭温馨画面的质量,以及他们对家庭情感的认识和表达。
3. 阅读分享评价:聆听学生在下节课上分享的家庭情感书籍,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故事《彼得的椅子》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以及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效果,以及是否需要调整其他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
3. 反思学生参与:考虑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表达。
八、家长沟通与协作1. 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会或家访,与家长分享《彼得的椅子》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幼儿园作为师傅展示课的反思
幼儿园作为师傅展示课的反思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作为师傅进行展示课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间交流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次展示课,我深感责任重大,也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对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明确在这次展示课中,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即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生动有趣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教学内容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通过引入生动的故事、趣味的游戏和互动的实验,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
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孩子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接受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注重与孩子们的互动,鼓励他们提问、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及时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对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同时,我也鼓励孩子们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在这次展示课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在时间把控上还需加强,部分环节时间安排稍显紧凑,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还需创新,尝试更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
最后,在课堂管理方面还需提高,加强对孩子们的关注和引导,确保课堂秩序井然。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自身修炼,提高教学水平。
具体改进措施如下:1. 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内容完整、有序展开;2. 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手段;3. 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加强对孩子们的关注和引导;4. 积极参与园内外的教研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共同成长。
公开课教案+反思
公开课教案+反思摘要:一、公开课背景及目的二、教学内容与方法三、教学过程概述四、学生反馈与反思五、自身反思与改进措施正文:公开课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能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针对一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公开课背景及目的本次公开课主题为《人工智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场景。
通过本次公开课,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科技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本节课围绕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阶段、核心技术以及应用领域展开。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过程概述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解:系统讲解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历程、核心技术及应用领域,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案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拓展任务,鼓励学生继续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四、学生反馈与反思1.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交流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本次公开课的评价。
大部分学生表示对课程内容感兴趣,认为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环节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自身反思:在课堂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在时间分配上仍有改进空间。
此外,部分学生反映对某些概念理解不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讲解。
五、自身反思与改进措施1.针对时间分配问题,调整课堂节奏,合理安排讲解、讨论、总结等环节的时间。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重点概念的解释与阐述,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3《雨的四季》活动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反思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学设计与反思【设计背景】1.教材分析《雨的四季》是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作品,编入七上“自然美景"主题单元。
品鉴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欣赏多姿多彩的四季雨景,感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是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对这一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具体细化和深入实施。
文章条理清晰、结构整齐,情感细腻丰富、语言生动形象、语风清新富有诗意,既是培养七年级学生学习阅读写景抒情散文、学习写景抒情手法的范本,又是启发学生学会缘景入情,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礼赞生命之情感,进而打通阅读隔阂、生发成长共情的佳作。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有通过景物表征感悟作者情感的主观能动意识,但受阅读经验、方法和策略所限,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审美和鉴赏过程中,其深度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尚需进一步培养。
同时,受年龄、心理以及兴趣点所决定,七年级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勇于表现个性的特征较为鲜明。
紧扣以上学情,本节课特设计了诵、品、读、辨、写等一系列寻美绘美、书美创美的语文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承载学习和运用、审美和鉴赏语言文字的丰厚内涵,进而在实践体验中深度涵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美读,感知四季之雨的迥异形象,品悟雨之“容貌”与“性情"。
2.品鉴,发掘雨中“美点”,学会多角度欣赏散文,学用艺术手法。
3.悟理,多元解读文本,收获深层次的诗意情思与哲理思考。
4.创写,学以致用,学会洞察自然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之情。
【教学过程】一、积累·雨诗导语:“雨"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沟通天地的使者,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雨”寄予了无限情思。
请同学们背诵几句描写“雨"的古诗词,并讲一讲诗人借雨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屏显预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教学难点: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齐天大圣孙悟空吗?为什么?
预设生:他本领大,七十二变
师:对,很神!我们经常会看到孙悟空能在紧急的关头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变出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小猴子,你们很羡慕吗?这虽然是神话,可是这个现象用今天的科学名
词就叫克隆.也就是说——生读出示:孙悟空能够快速地
______自己。
板书:神奇的克隆。
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都想知道什么?
生预设:克隆是什么?克隆神奇在哪?克隆有什么作用?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了解这神奇的克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课文想读吗?请同学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克隆的哪些内容?生读课文
2、课前预习课文了吗?老师先检查一下生字预习情况交流预习卡生字内容:
A繁衍效率濒临饲养细胞(标线字注音) B繁殖厄运平衡嫁接例如细菌马铃薯诱人克隆一模一样卓有成效
(开火车读,标红的字注意写法)
C“卓有成效”中的“卓”的意思为:
(1)、高超;超绝。
(2)、遥远。
(3)、建立;竖立。
(4)、停;停留。
3、交流:谁来说说你通过读课文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读克隆的定义——师:很好,这就是说明文常见的下定义的方法,简洁明了。
出示:课文给我们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以及
___________。
生:什么是克隆以及作用
师提示第五段——克隆的实验,
课件出示:什么是克隆——克隆的实验——克隆的作用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刚才同学们梳理了课文内容,下面请同学默读课文,说说克隆技术到底“神奇”在哪里呢?
预设:(1)生提到植物的克隆
追问:奇在哪? 生:几个枝条就能长成柳树;马铃薯;仙人掌
指导:一般植物生长要经历哪几个过程?(播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生:克隆奇就其在不需要这样一个过程,几个枝条就可以师:对,奇就其在许多植物的一部分就有着先天克隆的本领。
这种——出示: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的,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这里就用了举例子方法.
◆这样说可以吗?
对比:此外,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
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
哪个好?为什么?
师:这样更准确严谨,这是说明文重要特点。
克隆技术还奇在哪?
(2)生提到微生物克隆
追问:奇在哪?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师:奇在哪?——生:奇在繁殖速度非常快。
师:看,这也是说明文的重要方法——列数字,使说明既形象又直观。
师:怎么读出它的神奇?生:速度快——引:这么快的繁殖速度令你很——惊奇
师:读出你的惊奇
师:谁还想来试试?
师:我们一起来读
(3)生认为还奇在克隆的作用上。
生提到可以挽救濒危物种、配置人体皮肤、“制造”人体器官师:是,你说的的确很神奇。
可老师有疑问,高等动物可以克隆吗?
生读第五段
师:我还不明白,为什么克隆出一只羊就成为了不起的成就?
生结合自己课前查阅资料谈
预设生:可能说到经过237次失败,才最终成功。
非常了不
起!……
师补充出示:克隆绵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例经体细胞核移植出生的动物,是克隆技术领域研究的巨大突破。
这一巨大进展意味着:在理论上证明了,同植物细胞一样,分化了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
在理论上,利用同样方法,人可以复制“克隆人”,这意味着以往科幻小说中的独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克隆技术的成功,被人们称为“历史性的事件,科学的创举”。
有人甚至认为,克隆技术可以同当年原子弹的问世相提并论。
师:此时,你想对“多利”说点什么?
生谈——师: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师:是呀,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引读7-8段
师:神奇吗?奇在哪?
相机指导补充:每年有多少珍稀物种灭绝、每年有多少人在等待肾移植的配型资料
师:假如你是克隆专家,你想做什么?
生谈
四、课文拓展,思考讨论
师:所以,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给了我们答案。
(生齐读“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师: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
值得我们欣慰和骄傲的是, 面对克隆, 人类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成熟理性和远见。
如果克隆技术真是上帝放在人类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 那么人类将满怀自信地伸出两手,一只手叫智慧或灵性, 它让克隆技术为我所用, 造福世界, 另一只手叫理性, 它将控制和防止克隆技术走向反面。
这也就是要“兴利除弊”!科学家们有足够的信心,智慧、理性地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
师:有关“克隆及克隆技术”的话题远不是这节课就能划上句号。
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接着探究讨论。
五、布置作业课外探究
短文练习:《假如我是克隆专家》、《谈谈克隆》
板书设计:
神奇的克隆——造福人类
植物下定义
单细胞微生物举例子
高等动物列数字《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王长波
我个人认为,这堂阅读课教学设计既实又活,且有很大的新意,实践得也较流畅到位,充分体现了这次课改的核心和精神实质,就是转变教育观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学习方式,把接受式的学习和发现式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并着重突出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把阅读课上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上成了课内外结合收集信息的过程,是开学以来我最为成功的一堂课。
原来上课,我总是怕学生听不懂或者不会说,常常事事包办,课堂中以自我为中心,表面看来,我该教给学生的都教给学生了,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学会了什么?并不过分地去关注。
本节课,我一改过去的常规教学模式,主要用互动的形式组织了教学活动,效果出奇的好。
因此,我觉得,我们要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学生就是相信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