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典型复种模式资源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及机理研究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以浏阳市工业新城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对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有所助益。

关键词:土地利用集约可持续工业新城土地,国脉所系,民生所依。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009年,浏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横跨两园区、涵盖四乡镇的“工业新城”。

新城规划总用地39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规模将近100平方公里。

当前,新城建设大幕拉启,受用地规划滞后的制约,新城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各类用地供需矛盾将日趣凸显,如何保障新城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统筹实现新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受当前土地资源瓶颈作用日渐凸显的严峻形势倒逼,以土地的高效、集约、综合利用为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而提出来的科学用地方式。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保持高度一致;(2)土地资源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3)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区域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

内容的核心是指土地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保证有限的土地供给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需求,要让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协调性、经济连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3)土壤肥力 ——耐肥型
根系发达,茎叶旺盛,吸肥多 要求土层深厚,土壤供肥力强,一般产量较高。 如小麦、玉米、杂交水稻、粳稻、棉花等。 这类作物也是生产上耗肥最多的作物。 ——中间型 需肥幅度宽,适应性广 在较瘠薄的土壤中能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更好。 如油菜、籼稻、谷子等。 这些作物的高产品种也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产。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耐瘠型 这类作物有三种: 一是具有共生固氮的豆科作物,如绿豆、豌豆及豆科绿肥等。
二是根系强大、吸肥力强的作物,如高粱、黑麦、向日葵等。
三是根系和地上部都不太强,但吸肥力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 如大麦、荞麦等。
这类作物的高产品种同样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 产
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保持地力不下降或不断提高。 农产品从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主要指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 种植制度
1 概念与涵义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 综合。 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布局问题; 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种几茬?还是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 即复种或休闲问题;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 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
甜菜喜温凉、温度过高不利糖分积累。大豆要求温度与玉 米差不多,但比玉米稍低,所以在东北难于种玉米的地方可种 大豆,但当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不利生长发育。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

复合种植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法一、复合种植的基本概念与意义复合种植是一种农业种植技术,它通过在同一片土地上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实现作物间的互补与互利。

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业产出,还能够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以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1.1 复合种植的定义复合种植,又称混作或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需求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因素,合理搭配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这种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1.2 复合种植的生态效益复合种植能够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同时,不同作物的根系结构和养分需求不同,能够相互补充,减少对化肥的依赖,从而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3 复合种植的经济价值通过复合种植,农民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此外,复合种植还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复合种植的实践应用与技术要点复合种植的实践应用需要考虑作物间的相容性、生长周期、空间利用等多方面因素。

合理的复合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同时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2.1 复合种植模式的选择复合种植模式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常见的复合种植模式包括高矮搭配、深浅根系搭配、不同成熟期搭配等。

2.2 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包括作物的选择与搭配、种植密度的控制、田间管理等。

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作物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相互竞争。

田间管理则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2.3 复合种植的资源循环利用在复合种植过程中,作物的残体、落叶等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回归土壤,实现养分的循环利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第二十一单元环境保护第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第二十一单元环境保护第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课件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1力)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 石油:污染海洋,破坏海洋生态,危害渔业生产,使整个海洋环境退化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自然 原 原因 因 人为
原因
危害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 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 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 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 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 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 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 矿渣库;兴建必要的泄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 江中。
考点 3 生态环境保护
1.森林资源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 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 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 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理由:喀 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 失,需保护。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
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 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 施。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 ,防治土地退化

专题10 农业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

专题10 农业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教师卷)

专题10农业(2024·浙江1月)北方产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

下表为1999年、2020年北方产区的四省(区)玉米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完成下面小题。

1999年2020年省(区)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内蒙古771.462742.711辽宁985.481793.97吉林1692.6132973.411黑龙江1228.4103646.614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四省(区)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使温度升高B.饮食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增加C.环境改善降水量增加D.耕地质量提升复种指数提高【答案】1.B【分析】1.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四省区玉米产量上升幅度都较大,主要原因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量增加,玉米作为畜牧业饲料,市场需求量增加,B正确;全球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对于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小,不会导致其大幅度上升,A错误;环境改善不会导致玉米产量大幅提高,C错误;复种指数主要受热量条件限制,耕地质量提升对复种指数影响较小,D错误。

所以选B。

(2024·山东)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

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

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

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

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农业生产技术)“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产品损耗B.应对市场风险C.保护种质资源D.降低劳动投入【答案】2.B【解析】2.由材料“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可知,“逐年轮流起收”是起收平贝的一种方式,而产品损耗是起收后产品在储存、运输等过程中的损耗,与逐年轮流起收这种方式关系不大,A错误;逐年轮流起收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在市场需求量大、价格高时多起收多销售,在市场需求量小、价格低时少起收,这样可以应对市场风险,B正确;由材料可知,平贝在铁力市栽培规模大,说明平贝不是稀缺的种质资源,而“逐年轮流起收”是起收平贝的一种方式,与保护种质资源也无关,C错误;“逐年轮流起收”,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劳动力,不能降低劳动投入,D错误。

林下复合经营的原理与模式

林下复合经营的原理与模式

林下复合经营的原理与模式作者:王中林吉恩英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11期近年来,以杨树林、果树林为主的人工林发展迅速,林下空间广阔,适宜立体复合经营。

推广林下复合经营,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为林农开辟增收致富新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老百姓的种养习惯,探索出多种林下复合经营发展模式,现介绍如下:一、林下复合经营原理林下复合经营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遵循种养技术、经济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多种群、多层次、多序列、多功能、多效益、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持续稳定的复合生产系统。

它突破了传统农、林、牧、副、渔生产单一的生产方式,形成以林为基础的一个复合的、开放的、具有整体效应的生产链系统。

这种系统在空间上是多层次的立体结构,在时间上能更有效地提高太阳能和有关物质在系统内的多项循环利用,实现整个系统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和林地资源利用率。

二、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目前,通过实践证明比较好的林下复合经营模式主要有:林—畜—特复合模式,林—苗复合模式,林—药复合模式,林—菌复合模式,林—畜—沼复合模式,林—渔复合模式,林—农复合模式,以及林—草—牧复合模式等。

1. 林—畜—特复合模式林下以养殖蚯蚓、金蝉等特种动物为主。

在林下建牛棚,林间圈养肉牛或奶牛,利用牛粪养蚯蚓,蚯蚓粪种植有机蔬菜。

这样既保持水土,又促进了肉牛或奶牛产业的发展,做到长短结合,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水分和有机质。

据调查,每亩林地年产鲜蚯蚓3500千克,产值达70 000元;每亩蚯蚓产20吨蚯蚓粪,每吨350元,年均产值7000元/亩。

2. 林—苗复合模式利用造林初期的1~3年,林内尚未郁闭的条件,在林下繁育速生柳、速生法桐、速生白蜡、小叶黄杨等苗木,既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获得以短养长的效果。

据调查,林苗复合经营年均育苗亩收入近万元。

3. 林—药复合模式即利用林下空间资源间作药材,通过长短结合来增加经济收益。

农作学-种植模式

农作学-种植模式

一、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2. 我国复种发展的现状
出现早(世界上出现复种最早的国家之一, 2000多年历史),发展缓慢(1930s全国复种 指数仅为118.1%);
建国后发展较快。
一、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2. 我国复种发展的现状
(1)北方:
地区 东北 西北 华北
复种情况 一年一熟为主 一年二熟 二年三熟
小麦×豌豆-玉米‖大豆 小麦/玉米‖大豆 小麦×豌豆/玉米‖马铃薯等
二、种植模式的类型 4. 多作多熟型
适合的区域:
由于田间作物种类多,群体结构复杂,共生期 间的田间管理难以实行机械化作业,适宜于一 熟向二熟过渡和二熟向三熟过渡地区以及劳动 力资源丰富、水肥条件好的地区运用。
与种植模式相关的概念
我国复种的发展概况
• 1949年我国作物复种指数为128%,1952年为 131%,1999年达155.1%,2006 年全国耕地 复种指数为166.71%。
• 据中国种植制度区划、全国一年三熟制区耕地 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21.5%,一年二熟制区 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51.7%,则全国平 均复种指数理论上可达到195%。复种指数每 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2000万亩(133 万hm2)的播种面积。
也就是间混套作中各组分产量与对应单作产量
之比的总和
LER n yi
y i1 ii
单位面积内间、 混、套作中第i个 作物的实际产量
单位面积上第i个作 物单作时的产量
三、种植模式与土地利用
1. 种植指数与土地当量比
例如,在小麦/玉米‖大豆模式中,小麦、玉米、大豆产 量分别为5250、10500、1200kg/hm2,单作产量分别为 7500、13500、3000 kg/hm2,则:

论文: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论文: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一、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特征(一)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之一,在广袤的国土上各族人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两百多万年前开始的旧石器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巫山人(距今约200多万年)、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和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就已经能够使用一些用坚硬的矿物和岩石——燧石、石英与石英岩、板岩、石灰岩等制成的粗笨石器,砍伐树木,刮削木棒,切割兽肉,挖掘植物块根,扩大从自然界获取生活的来源。

到了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我们的祖先,开始采用以矿物原料打制成的石镰和比石斧更薄的方形石器,在当地栽培植物、饲养役畜,并能够从事植物栽培、动物饲养供生活需要,同时也开始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的土地垦殖成为耕地,利用草原来放牧牲畜。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冶炼业成为社会生产发展重要物质基础。

距今约5970年,大约相当于仰韶文化时期,我国便有了最早的用铜记录。

由于大量矿物采冶生产知识的积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中就曾留下关于我国矿物资源分布的丰富记载。

秦代秦始皇曾专设铁官管理全国的矿冶事业。

汉晋时期,我国已懂得用天然气煮盐、从硫化汞中提取汞,还曾有陕西延长地区石油可燃现象的记录。

到西汉时代(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用煤当燃料在我国已是相当广泛了。

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把海洋作为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基地。

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大规模地利用海滩晒制海盐,并大力发展沿海捕捞。

西汉时代便发展了海洋运输,与日本等国开展了频繁的海上交通往来。

唐宋时代(618年~1279年),我国商船队已成为航行南海和印度洋海域最活跃的船队。

明代我国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航海船队,于1405年~1433年间,七下西洋,途经40多个国家,更为世界航海史增添了光辉篇章。

(二)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

耕作学:第4章 复种

耕作学:第4章 复种
1.中国作物复种发展的3个阶段
上世纪50~70年代: 以扩大复种增加 播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为主要特征.
上世纪80年代: 通过提高单产和土 地生产力为主增加粮食总产,并逐
步向高效益种植模式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主要特征是, 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开始重视质量
与效益。
第4章 复种
第1节 复种概述
第4章 复种
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一般休闲期达2年以上、并占整个作物轮作周期2/3以上 时,才能称之为撂荒。
第1节 复种概述
二.中国的复种状况及其增产作用 第4章复种
第1节 复种概述 二.中国的复种状况及其增产作用
中国近半个世纪不同时期全国耕地面积、复种指数与粮食生产概况 年份 1949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1996 1996* 1997 2004 耕地(亿hm2) 0.979 1.080 1.029 1.000 0.974 0.952 0.950 1.300 1.299 1.224 播种面积(亿hm2)1.258 1.480 1.434 1.482 1.449 1.488 1.523 1.523 1.540 1.536 复种指数(%) 131.0 137.0 139.3 148.2 148.8 155.8 160.4 117.2 118.5 125.4 1996年与1949年相比,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了2656.1万公顷,但 同期耕地面积减少了290.8万公顷,因复种而增加的作物播种面 积达2946.9万公顷。
种植方式 接续种植
套种 间作 混作 年间作物接茬种植
符号 — / || × →
例 水稻—水稻 小麦/玉米 大豆||玉米 不同类型牧草种子混播 春玉米→小麦—水稻

环境科学中的资源循环利用知识点

环境科学中的资源循环利用知识点

环境科学中的资源循环利用知识点资源循环利用是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利用和处理资源,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从资源循环利用的定义、原则、方法和案例等方面详细论述。

一、资源循环利用的定义资源循环利用是指对已使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再利用或者经过处理后回归自然环境,在整个流程中减少资源的损耗和浪费,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1. 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通过节约、高效利用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率。

2. 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废弃资源进行再生,延长其使用寿命。

3. 降低资源的环境风险:通过处理和管理废弃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4. 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再利用和处理等环节的协同机制,形成完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三、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1. 资源回收和回收再利用:对废弃资源进行回收,经过相应的处理和加工后再利用,如废纸、废金属等的回收。

2. 资源再生利用: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将废弃资源进行再生,使其重新变为可用的原材料,如废塑料的再生利用。

3. 能源利用与回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对废弃能源进行回收和利用,如废弃油脂的再生利用用于生物能源。

4. 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资源循环利用的实际应用案例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通过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实现废纸、塑料、玻璃等可回收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垃圾填埋和焚烧对环境的污染。

2. 农业废弃物利用:将农业废弃物如秸秆、饲料渣滓等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和农家肥等,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3. 工业废弃物再生利用:对工业废弃物如废钢铁、废塑料等进行回收、再生,用于制造新产品,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

4. 水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等技术手段,将废水净化处理后再利用于工业用水、灌溉用水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是指通过有效的手段,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再循环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意义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还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此,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对于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主要内容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土壤养分管理、水资源利用、植物养护等多个方面。

其中,土壤养分管理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施肥等方式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水资源利用可以通过灌溉技术、雨水收集等方式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植物养护则是通过调节作物生长环境、增强植物自身抗逆性等方式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3.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相关研究机构和农业生产单位纷纷开展了各项研究和实践工作。

例如,在土壤养分管理方面,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施肥体系;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各地也积极推广了多种灌溉技术;在植物养护方面,从选种、栽培、管理等多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

4.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局限性然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一些农民的观念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存在一定难度;其次,一些综合利用技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对一些小农户而言难以承受;此外,一些综合利用技术尚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得到广泛推广。

5.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随着农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当前农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 农业资源的特点农业资源包括土壤、水、农作物、畜禽等,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这些资源有着丰富的营养元素,但同时也存在着易耗性、积累性等特点,如果不能有效循环利用,将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 循环利用技术的现状目前,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有机肥料的利用、农田水利设施的改进、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等。

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3. 有机肥料的应用有机肥料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够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还能够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

4. 农田水利设施的改进农田水利设施的改进是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雨水利用技术等,可以有效减少农田水资源的浪费,提高灌溉效率。

5.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是一种丰富的农业资源,可以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生产有机肥料等。

通过开发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

6. 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挑战虽然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如资源回收率不高、技术成本较高、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

7. 提高资源回收率要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率,首先要加强资源回收的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的资源回收体系,促进资源的二次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8. 降低技术成本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技术成本较高。

应积极探索降低技术成本的途径,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9. 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重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相关科研和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和农民参与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中来。

农学《耕作学》教案

农学《耕作学》教案
名称
作物布局
目的要求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重点
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食作物布局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4
1.总体介绍作物布局的概念、理论
2.讲授: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YLT= KQ(1-α)PT(1-R)
YT=3000/(1+e1.315-0.119t)
YLT=CL·CN·CH·G[F(0.8+0.01Ym)Y0+(l-F)(0.5+0.025Ym)YC]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设计、
我国的作物布局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单 元 教 学 计 划
名称
间套作
目的要求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产理论、农业技术。
重点
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1.总体介绍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2.讲授: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
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3.对本章作总结。
4 .自学内容。
5.留作业
1.多媒体教学法
2 .启发式教学法
3.一般教学法
课目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目的
要求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培训讲学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培训讲学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09010415au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 年4月13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

本课程共开设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动力机械、土壤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柴油机、汽油机、拖拉机和电动机、各种农业机械的主要特点及利用方法,使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

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一、目的意义: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

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

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

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

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

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

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

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

根据条件可采取套作复种或平作复种。

以冬小麦为前茬的平作复种作需≥0℃积温,如附表2。

2.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水分是影响作物配置的主要因素,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需水系数可将其分为喜水作物与耐旱作物两大类。

各类作物的蒸腾系数及需水特性如附表3。

但应注意,同一作物的产量水平不同,需水系数有变化。

2023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识手册: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地理专题

2023年高考地理必背知识手册: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地理专题

第四部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专题01 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知识点1:认识自然资源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分类按照自然属性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3.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3: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1.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①石油对外依存度偏高,能源供应受国际能源市场影响大。

①能源供给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①能源结构不合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缓慢。

①能源分布不均,运输成本日益攀高。

①能源消费模式不经济,环保压力不断增大。

2.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1)石油供需关系变化①20世纪60年代之前,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①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为自给有余的进口国。

③1993年再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④我国进口石油来源:俄罗斯及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2)石油安全问题原因①出口国社会动荡。

②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

③石油长距离运输。

3.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易错点1: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的方法判断某种资源是否属于自然资源,就要看:①是否直接从自然界获得;②能否用于生产和生活。

凡是既符合①,又能满足②的物质或能量,就是自然资源。

只符合其中任何一条的,则不属于自然资源。

易错点2:资源供给和消费方面保障资源安全的措施(1)资源供给方面,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2)资源消费方面,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易错点3:金属资源开采一般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稀土为例)1.我国稀土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过量开采,储量减少;不合理开发,造成土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价格低,创汇少。

太行山前平原不同种植模式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太行山前平原不同种植模式水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太行 山山前平 原是华 北平 原粮 食主 产 区 , 小 冬
麦一 夏 玉米 模 式 具 有 区域 比较 优 势 L 。该 区 是 以 1 J 抽取地 下水为 主要水 源 的 灌溉 农 业 区 , 早 年 冬 小 偏 麦需 补 水 灌 溉 13 0~ 2 6 0 m3h 2 4 / m 能 确 保 丰 收L 。高耗 水 的 麦一 玉 作 物 生 产 系 统 是 造 成 该 区 2 J 水资 源 的 匮 乏 、 下 水 水 位 下 降 的 一 个 主 要 原 地
该 区也 有 种 植 。 1 2 田 间试 验 设 计 .
耗水 分析 【 - 8, 对 不 同种 作 物模 式 的水 分 利用 1 l 而 6 J
效率 的 比较少 【 ,] 同 一 年 内 、 同作 物 周 年 水分 12 , 90 不 利用 比较研 究则 更 少【 2 。本 文 以小 麦一 玉 米一 -3 ] 年两 熟模式 为对照 , 在定位 试验 研究 的基 础上 , 分析 同一 年 内 、 同作物模 式周 年 的水 分消耗 , 不 揭示 了不
褐土类 灰 黄 土种 , 和 体 积 含水 量 为 4 . %, 饱 4 1 田间 体 积 持 水 量 为 3 . %,凋 萎 体 积 含 水 量 为 5 4
1 . %【 。本 区种植 制 度 以 一 年两 熟 或 两 年三 熟 32 为主 , 主要作 物除 小 麦 、 玉米 外 , 花 、 生 、 棉 花 大豆 在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 地 自然 概 况 .
本试验 在河北 石家 庄 中科 院栾城 农业生 态野外
实 验 站 ( 75 144 进 行 , 拔 5 . n 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 。0N, 1 。0E) 海 0 1i。

复种知识重点

复种知识重点

撂 荒 Shift cultivation
撂荒是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 种,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 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为撂荒。
复种的意义
增加作物产量(production)的三种途径:
一是扩大耕地面积; 二是提高各种作物季单产; 三是合理种植多种作物,利用多熟种植提高耕地的年单产。
复种是时间、空间、投入、技术集约的作物生产方式,在农业技 术上需要注意解决各季作物在肥水、劳力、机械化、品种、季节、病 虫方面的矛盾,获得好的效果。
1、作物总生长期延长(虽然每种作物的可能缩短),要保证正常成熟。 2、用工增加,时效性增强,要保证劳动力的均衡使用,及时收种。 3、对地力的消耗增加,养地措施要加强。
复种的效益原理
四、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
复种的效益原理
五、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种三收”除外。 可增加地面覆盖,减轻水土流失。
复种的条件--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热量条件与熟制(≥10℃ 积温)
省份 一熟制 套二熟制 二熟制 二熟稳产区 双季稻 温三熟 热三熟
河北 甘肃 山西 陕西 江苏 湖南 浙江 福建 贵州 广东
TDt°= 1600 + 2600 + 200 = 4400 DD 两季平均的积温系数 K = TDt°/2 = 4400/2 = 2200
复种的热量条件
某地的热量潜力指数
则 有一季喜温作物组成的复种热量潜力指数为:
TSI = ∑T°/ K 全由喜温作物如双季稻、稻稻薯等组成的复种,K值加400 DD,其复 种的热量潜力指数为 HSI = ∑T°/ K+400 由喜凉作物和春播夏收喜凉耐霜作物组成的复种如小麦一马铃薯,K 值减400 DD,其复种的热量潜力指数为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法

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法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及案例分析摘要基于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和特点的认识并考虑资料的来源和计算的可行性,建立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了初步结论。

关键词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评价方法;案例分析农业自然资源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时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是农业乃至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证。

我国农业资源绝对量大,人均相对量少,特别是耕地紧张,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面对有限的资源,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走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的道路,成为我国21 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采取措施去提高它,是每位农业专家和资源学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

1、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是评价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内涵出发,充分考虑资料的来源和实现的可能性,经过充分酝酿与讨论,以位于太行山前平原的栾城县为例,建立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辅助指标体系(见表 1)。

表 1 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指标种类评价指标辅助指标权重/% 指标资源效率指标可持续指标气候资源20 光能利用率利用率30 光热潜力利用率光合利用率大气环境质量指数(15%) 50 降水利用率20 农业土地利用率土地资源20 节地率0 草地利用率利用率土地产出率森林覆盖率20 垦殖率(20%)10 林地利用率30 复种指数水资源20 农业水资源利用率30 水分生产效率地下水下降速度利用率灌溉水产出率20 灌溉水生产效率水环境质量指数(30%)30 节水率土壤肥力20 化肥利用率土壤养分产投比30 化肥生产效率施肥水平土壤养分盈亏量利用率20 化肥表观产出率化肥边际生产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20%)30 节肥率化肥生产弹性生产资源50农作物光热生产潜力良种普及率20 牲畜出栏率利用率秸秆利用率20 饲料转化率(15%) 料肉比10 蛋白质转化率社会经济投入产出比劳动生产率2、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分析计算与方案集成在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过程中发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涉及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资源及土壤肥力的综合利用问题,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它涉及的专家知识较多,很多问题难以定量:为实现定性的问题定量化,笔者采用特尔斐(Delphi)法计算出各种资源对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二
典型复种模式资源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及机理研究
一、实验目的
主要针对春小麦→冬油菜-马铃薯、春小麦-油菜、春小麦-冬小麦-大葱、油菜-马铃薯、玉米(-玉米)//豌豆(-冬小麦)、玉米(-玉米)//小麦(-冬油菜)6种种植模式,在免耕和小麦、豌豆秸秆还田,玉米地膜覆盖免耕条件下,研究不同模式的光、热、水、肥利用效率,并探讨影响资源利用效率的基本机理。

二、研究内容
1.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自然资源(光、热、土地)利用效率;
2.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水肥资源利用效率;
3.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复种模式的经济效益;
4. 秸秆还田对不同茬口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三、试验材料与地点
1.试验材料:
小麦:早熟性品种(),
小油菜:早熟性(生育期60~70天)
冬油菜:丰产型品种。

玉米:中熟丰产型品种
马铃薯:早熟品种
豌豆:早熟品种
肥料:尿素(N45%),过磷酸钙(P
2O
5 14%)
2.试验地点:武威凉州区
四、田间试验方案
本试验共计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
A春小麦→冬油菜-马铃薯: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9月下旬播种冬油菜,第2年6月收后播种马铃薯。

B春小麦-油菜: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抢播小油菜,9月下旬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

C春小麦-冬小麦-大葱:第1年3月中旬播种春小麦,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小麦,第2年7月中旬收获,25cm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移栽大葱,当年10月底或翌年3月收挖。

D油菜-马铃薯:3月中旬播种油菜,6月中旬收获,高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及时抢播马铃薯,9月底收获。

E玉米(-玉米)//豌豆(-冬小麦):为带状种植,总带宽160cm(80cm+80cm),第1年为玉米//豌豆,第2年为冬小麦//玉米。

其中豌豆4月初播种,播6行,行距15cm ,6月底豌豆留茬20cm收割,秸秆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小麦6行,行距15cm。

玉米为薄膜覆盖播种,行距30cm,株距20cm,两作物间距27cm。

F玉米(-玉米)//小麦(-冬油菜):为带状种植,总带宽160cm(80cm+80cm),第1年为小麦//玉米,第2年为冬油菜//玉米。

其中小麦3月中旬播种,播6行,行距14cm ,7月中旬留茬25cm收割,秸秆还田。

9月下旬播种冬油菜6行,行距15cm。

玉米为薄膜覆盖播种,行距30cm,株距20cm,两作物间距27cm。

五、观测记载项目与方法
1.作物生长特性与产量
(1)小麦
A常规项目:基本苗、物候期、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千粒重。

B 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小麦旗叶;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小麦挑旗时测定。

(2)油菜
A常规测定:出苗率、物候期、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千粒重等。

B 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油菜开花结荚时测定。

(3)马铃薯
A常规测定:物候期、植株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块茎产量、大薯率等;
B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开花结荚时测定。

(4)玉米
A常规测定:物候期、植株生长形态特性、生物生长量,籽粒产量、百粒重等;
B生理生态指标:光合特性—光合仪测定;叶面积—激光叶面积仪;叶绿素—智能叶绿
素计测定。

以上3个指标均在
抽雄时测定。

(5)大葱
生长速度,产量
2.土壤理化性质
A 土壤含水量:TDR水分测定仪;B土壤容重、密度、空隙
C土壤有机C:K
2Cr
2
O
7
外加热法。

D土壤速效N、P、K:连续流动分析仪、火焰光度计测定。

3.减量化指标
A购买性指标: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灌水、机械、劳力等实物及折价;B有害物质:病虫草害、地膜残留等;
C循环利用指标:秸秆还田量,畜粪还田量等;
4.效益指标
A资源利用率:光能、水分、N、P养分等
B经济效益:产值、投入、纯收益、产投比等;
C生态效益:绿色植物覆盖时间、污染减轻程度、病虫草害增减程度等。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