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实验
好氧颗粒污泥的SBR系统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好氧颗粒污泥的SBR系统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Study on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SBR Reactor for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研究生:苏雷指导教师:李亚峰教授学科领域:环境工程二O一七年三月分类号:学校代码:10153U D C: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好氧颗粒污泥的SBR系统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作者姓名:苏雷入学年份:2014年9月指导教师:李亚峰教授学科领域:环境工程申请学位:工程硕士所在单位: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论文提交日期:2016年1月论文答辩日期:2017 年3月学位授予日期:2017年3月答辩委员会主席:潘俊答辩委员会组成:潘俊、魏炜、陈欣、徐厚生、徐丽、魏婕、孙剑平论文评阅人: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论文中取得的研究成果除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本人为获得其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共同工作过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完全了解沈阳建筑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沈阳建筑大学(或其授权机构)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通过网络提供检索、浏览。
(如作者和导师同意论文交流,请在下方签名;否则视为不同意。
)作者和导师同意网上交流的时间为作者获得学位后:不限□半年□一年□一年半□两年□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期:年月摘要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进工艺,但絮状污泥存在沉降速率慢,容易发生污泥膨胀,生物相不够丰富,对氮和磷的处理效果不理想等不足。
近几年好氧颗粒污泥备受科研人员关注。
好氧颗粒污泥沉降性能好、污泥负荷高、生物量高、生物相丰富,并具有较好的脱氮除磷能力。
好氧活性污泥培养综合实验-东华大学环境学院大三实验报告
《环工综合实验(2)》(好氧活性污泥培养综合实验)实验报告专业环境工程班级环工1301姓名指导教师余阳成绩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二0一六年5月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图四、实验步骤1、活性污泥指标的测定: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测定MLSS,SV30,SVI并镜检;2、小型间歇式活性污泥反应器的准备:3L反应器1个,曝气系统一套,葡萄糖或乙酸钠模拟废水(自配);3、接种:向反应器中加入适量的活性污泥菌种(MLSS为3g/L);4、培养:配制污泥培养营养液,COD值自选,加入到活性污泥菌种中,反应器中加水至体积为3L。
计算负荷,溶解氧值自定(第一天);5、测定活性污泥指标及有机物去除率,沉淀,排水1.5L(或排泥维持MLSS稳定),加入营养液1.5L (COD值自选),曝气,溶解氧自定(第二天);6、测定活性污泥指标及有机物去除率(第三天);要求:维持MLSS稳定(3g/L),不发生污泥膨胀,测定实际污泥增长量,计算污泥泥龄;五、实验记录及原始数据取样体积为100ml第一天原水(添加营养液后)COD(经测定)为406.7mg/L烘干滤纸的质量为0.504g 污泥及滤纸的总重量1.03g时间 1 3 5 10 15 20 30V 98.0 72.4 62.9 49.3 41.5 38.0 31.5坩埚14.3325g 坩埚及残余物14.5318g污泥均匀分散视野范围内,污泥之间相互粘结,呈现菌胶团状,活性污泥在菌胶团之间摆动鞭毛游动,游动之时吃有机物,游动速度较快,体积变大,改变观察区域,不同形状的微生物都在进食。
第二天烘干滤纸的质量为0.49g 污泥及滤纸的总重量0.76g硫酸亚铁铵浓度测定序号 1 2 3 平均值用量(硫酸亚铁铵)18.68 18.65 18.70 18.677C硫酸亚铁铵=0.0535MCOD的测定项目空白空白水样水样用量18.53 18.70 17.70 17.30时间 1 3 5 10 15 20 30V 85.6 39.8 31.2 24.9 21.5 19.9 18.7原水(经过一天碳化)为95.87mg/L原水(添加营养液后)COD (经测定)为432.3mg/L第三天烘干滤纸的质量为0.49g 污泥及滤纸的总重量0.78gC 硫酸亚铁铵=0.0578M COD 的测定项目 空白 空白 水样 水样 用量 17.2517.316.716.7所以空白用量为17.28ml;水样16.7ml累枝虫(第三天) 盖纤虫(第三天)时间 1 3 5 10 15 20 30 V78.047.538.529.024.521.518.5微生物在菌胶团之间游动,但是上图左边的微生物体积巨大,体内的两个核(形如液泡)也在运动,前进进食六、数据处理及结论第一天MLSS和MLVSS代表的是污泥浓度的宏观指标,不能完全代表污泥中具有活性的微生物的浓度;但其测定方便,且可以满足评价污泥量的工程要求,作为设计参数。
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
s wa e pa t T e r s m s o e a o e rd to f h i l ae e a ei o - mi d a r t n,t ea r b cg a u a l d e e g ln . h u h w d t t rd g a a n o e smu t s w n n n l t ea o e l h f i t d g i e i h e o i n r su g r l w r f c e t o r a h CO r mo a ae u o9 % . h e ain it n i f c e e fr t n a d sa i z t n o e a r b c e e e ii n e c D e v l t p t 8 t r T e a rt n e st a e t d t ma o t bl a i f h e o i o y h o i n i o t
好氧颗粒污泥
好氧颗粒污泥膜生物反应器系统好氧颗粒污泥是9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门新兴技术,与厌氧颗粒污泥相比,在水处理方面,以其启动周期短、污泥代谢活性高、消化速率快、运行连续性强及出水水质好等,而备受青睐。
但是由于运行条件苛刻,操作复杂等因素的限制,人们对好氧颗粒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了解的还不够深入,而对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实际应用研究更是鲜有报道。
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大量文献及研究成果,对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技术的影响因素及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剖析。
1 好氧颗粒污泥的基本性质1.1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态及结构好氧颗粒污泥外观一般为橙黄色或浅黄色,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为表面光滑致密、轮廓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
粒径一般在0.5~5.0mm。
颗粒表面含有大量孔隙,可深达表面下900um处,而距表面300~500um处的孔隙率最高,这些孔隙有利于氧、基质、代谢产物在颗粒内部的传递。
1.2 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好氧颗粒污泥的密度为 1.0068~1.0480g/cm3,颗粒污泥的污泥沉降比(SV)在14~30%,污泥膨胀指数(SVI)20~45mL/g(一般在30左右),而普通活性污泥的SVI在60~205mL/g左右。
颗粒污泥的含水率一般为97~98%。
因而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较高的沉降速度,可达30~70m/h,与厌氧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相似,是絮状污泥的三倍多。
因此能够承受较高的水利负荷,具有较高的运行稳定性和效率。
1.3 好氧颗粒污泥的代谢活性比耗氧速率(Specific Oxygen Uptake Rate简写SOUR)是指单位细胞蛋白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气量,反映了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快慢即微生物活性的大小、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能力。
好氧颗粒污泥的异养菌比耗氧速率(SOUR)H 为40~50mgO2/(g MLVSS•h),而普通活性污泥的(SOUR)H为20mgO2/(g MLVSS•h)左右。
Shu-fang Yang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SOUR)H为60~160mgO2/(g SS•h)。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低浓度市政污水的中试研究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低浓度市政污水的中试研究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低浓度市政污水的中试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市政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市政污水处理中低浓度污水的问题,本研究通过中试研究,评估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处理低浓度市政污水方面的效果。
结果显示,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能够有效去除低浓度市政污水中的污染物,达到环境排放标准。
1. 引言市政污水处理一直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污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处理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要求。
低浓度市政污水的处理技术研究备受关注。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等优点。
本研究旨在评估该技术在低浓度市政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2. 实验方法2.1 试验设计本次中试研究采用了两个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
分别将原水和氧气输入第一个反应器中,通过混合搅拌均匀后,流入第二个反应器。
通过调节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回流比例,控制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浓度。
2.2 操作参数本研究中,操作参数包括进水COD浓度、水力停留时间、污泥回流比例等。
进水COD浓度分别设置为200 mg/L、300 mg/L、400 mg/L。
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4小时、6小时、8小时。
污泥回流比例分别为100%、150%、200%。
3. 结果与分析通过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处理低浓度市政污水,对反应器中颗粒污泥进行了控制。
结果显示,在进水COD浓度为200mg/L时,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
进水COD浓度为300 mg/L 时,去除率也能够保持在85%以上。
然而,进水COD浓度为400 mg/L时,去除率下降至80%左右。
水力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不明显。
此外,通过对反应器的观察发现,在实验中使用的颗粒污泥拥有较好的沉淀性能,可有效去除悬浮物。
最佳污泥回流比例为150%。
4. 结论本研究通过中试研究,探究了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在处理低浓度市政污水方面的应用效果。
好氧处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掌握城市给水处理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2、掌握各处理工序的基本原理;3、掌握根据不同出水水质指标要求所控制的运行条件及控制方法;4、了解对整套给水处理系统运行的调试、运行、控制方法;5、要求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点:水处理实验方案的编制要点,浊度仪、pH计、溶解氧仪等的正确使用和操作;取样方法;实验数据记录、整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供水水源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和砂粒,有可能会对后面设施造成堵塞、於积等,有的可能还含的微污染源。
给水处理主要考核的指标为COD、PH、SS、浊度、电导率等,主要采用工艺为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
通过对这几种工艺的控制运行,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直观了解给水处理所需注意事项、系统长期运行的状况及废水处理自动化管理的概念。
生物接触氧化法属浸没型生物膜法在生物接触氧化塔内设置一定密度的填料,在充氧的条件下, 微生物在填料的表面形成生物膜, 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广泛接触, 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新生质和CO2, 污水因此得以净化。
生物接触氧化法属浸没型生物膜法, 在生物接触氧化塔内设置一定密度的填料, 在充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在填料的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广泛接触, 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新生质和CO2, 污水因此得以净化。
基于以上原理,本小组主要进行的内容:通过控制不同曝气量来去除原水中的有机物并通过测COD、PH、浊度进行监测。
实验装置与设备1.实验系统流程2.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准备(1)检查气、水管路是否畅通;阀门管件是否有损坏、漏水等现象,如有异常要及时解决。
(2)配电箱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检查配电箱电路是否正常,看电源指示灯是否正常。
(3)配制实验所需的试剂(重铬酸钾标准溶液、试亚铁灵指示液、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等)2. 调整曝气装置的气体流量阀的大小控制进水流量相同,每天调整不同曝气量,第一天150L/h,第二天200L/h,第三天300L/h第四天400L/h,第五天500L/h,第六天550L/h,第七天600L/h。
SBR法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实验研究
摘 要:以沈阳市某污水处理厂普通絮状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废水,在SBR 反应器中进行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通过运行方式的调整及参数的改变,在第33 d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污泥粒径在2~3 mm 左右; 在一次曝气后增加静置缺氧段,有利于脱氮,系统中COD 、NH -N 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3%和92%;好氧3颗粒污泥系统中含有大量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系统中污泥状态良好,处理效果好。
采用逐步提高生活污水比例的方法对颗粒污泥进行驯化,当生活污水的比例达到100%时,系统出水COD <50mg /L ,NH -N <5 mg /L ,达到3GB18918—2002一级A 出水标准。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培养; 去除率;MLSS ; SVI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志码:AExperimental Study of Cultiv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SBR1 2Wang Yunmei ,Zhang Hua (1. Shenya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China;2. Sujiatun Sub-bureau of Shen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of China, Shenyang 110101, China)Abstract: In this study, by use of common flocculent activated sludge from a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asinoculation sludge and synthetic domestic wastewater,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cultivated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y adjustment of operation mode and change of parameters, matur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successfully cultivated on the thirty-third day, with size of about 2~3 mm. Addition of anoxic stationary phase after one time of aeration was helpful for denitrification and the removal rate of COD and NH -N could reach to 93% and 92% respectively. The aerobic granular 3sludge contained a large amount of protozoa and metazoan, indicating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sludg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good. Then,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was acclimated by gradual increasing of the domestic sewage ratio. When the sewage ratio reached to 100%, COD and NH -N in the effluent was less than 50 mg/L and 5 mg/L, meeting the level A effluent limits regulated in 3GB18918-2002. Keywords: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Cultivation; Removal Rate; MLSS; SVI CLC number: X703收稿日期:2014-11-26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202-005-003)基金资助王允妹(1976-),女,硕士、高级工程师。
不同粒径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比较
不同粒径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比较安鹏,杨凤林*,张捍民,周军,王迪(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大连 116024)摘要:本试验采用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SBAR)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筛分得到粒径分布为0.5~1.0mm,1.0~1.5mm 和1.5mm以上三组好氧颗粒污泥,考察了不同粒径分布的好氧颗粒污泥的性状和去除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在COD、NH4+-N 浓度为1000mg/L和100mg/L时,三中不同粒径的好氧颗粒污泥对COD、NH4+-N的去除率均在90%以上,但对总氮的去除率差异明显,粒径在1.0~1.5mm的颗粒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
通过硝化反硝化速率试验也能证明,粒径范围在0.5~1.0mm和1.5mm以上的两组颗粒污泥,对反硝化反应存在抑制作用,并不是颗粒越大越好。
絮体和颗粒的混合系统处理效果要优于纯颗粒系统,且纯颗粒系统,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为絮体和颗粒混合的稳定体系。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粒径;去除效果;反硝化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ize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s propertiesAN Peng, YANG Feng-lin, ZHANG Han-min, ZHOU Jun, WANG Di(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Abstract: The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cultivated in a sequencing batch airlift reactor (SBAR) were sieved to three groups 0.5~1.0mm,1.0~1.5mm and above 1.5mm . In this research the properties and removal efficiency of each group were observ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D and NH4+-N removals were more than 90%, while the TN removal varied diversely, group 1.0~1.5mm was prior to others,when COD、NH4+-N concentrations were 1000 mg/L and 100 mg/L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 test, groups 1.0~1.5mm and above 1.5mm had inhibiting effect on denitrification.The bigger aerobic granule size the worse the denitrification extent. Mixed system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nd flocs) removal rate was better than pure aerobic granules system, however, pure aerobic granules system would change to mixed after period cultivation.Key words: aerobic granules; granule size; removal efficiency; denitrification好氧颗粒污泥因其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处理效果、含水率低、剩余污泥排量少,且有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同步脱氮除磷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环境学者的关注[1-3]。
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应用及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好氧颗粒污泥特性、应用及形成机理探究进展一、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好氧颗粒污泥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聚结结构,由微生物、胞外聚合物和微粒等组成。
它的表面有丰富的三维空间网络结构,提供了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需的环境。
好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种类多样,包括有氧和厌氧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较高的沉降速度和良好的污泥液固分离性能。
二、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好氧颗粒污泥在生物除磷、生物脱氮、有机废水处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生物除磷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能够通过吸附、沉积和释放磷酸盐等方式将废水中的磷去除,从而达到去除磷的目标。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能够利用有机物为电子供体,将废水中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实现去除氮的效果。
此外,好氧颗粒污泥还可以用于有机废水的处理,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为无机物,从而净化废水。
三、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聚结有关。
经过长时间的好氧反应,微生物群落逐渐适应环境,形成完善的代谢系统。
微生物通过产生胞外聚合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吸附和聚结在一起,形成颗粒污泥。
同时,厌氧和有氧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也是颗粒污泥形成的重要机理之一。
厌氧微生物能够提供电子给有氧微生物,增进其代谢活动,从而加速颗粒污泥的形成。
四、好氧颗粒污泥探究的展望目前,对于好氧颗粒污泥的探究主要集中在其特性、应用和形成机理等方面。
将来的探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起首,可以深度探究好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以更好地了解其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机制;其次,可以优化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提高其形成效率和稳定性;最后,可以探究好氧颗粒污泥与其他污泥处理技术的结合应用,实现更高效的污水处理效果。
综上所述,好氧颗粒污泥作为一种在好氧环境中形成的微生物聚结结构,在污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其特性、应用和形成机理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并优化其应用效果。
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
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随着生活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水资源的急剧匮乏,废水处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氨氮排放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污染之一。
传统的氨氮处理方法采用了生化处理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系统稳定性较差、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等问题。
为了改进这种问题,近年来人们对氨氮处理方法进行了多种探索,最为成功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好氧颗粒污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
1. 好氧颗粒污泥的概述好氧颗粒污泥是一种能够同时进行氨氮的硝化和反硝化的微生物体系。
好氧颗粒污泥是由低碳源和低氮源的废水混合而成,通过建立一个特定的系统环境并通过高氧供给来诱导出这种污泥。
好氧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数量非常多样化,它们之间的生态平衡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关键之一。
2. 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的作用好氧颗粒污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可将氨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从而达到净化和消除污染的目的。
同时,这种方法能够大大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因此也是一种非常环保和节能的氨氮处理方法。
3. 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处理过程的基本特征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是一种生物处理过程,因此具有一些基本特征:1)系统环境应该是具有足够高的氧气含量和合适的水温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要求。
2)系统中的好氧颗粒污泥必须是稳健和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
3)不同微生物群体之间的养分、质量传输需要得到充分保证。
4)系统应以灵敏且准确的监测来控制处理过程中的变量和参数。
4. 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一些关键的影响因素包括:1) 氧含量:氧气是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必备条件,适宜的氧含量能够促进污泥中微生物的代谢和活动,从而影响氨氮转化速率。
2) 温度: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受到温度影响,因此温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通常要求污泥的温度应该在20℃至30℃之间。
3) PH值:对于硝化作用来说,PH值应该介于7.0到8.0之间,而反硝化作用最适宜的PH值范围为6.5到7.5之间。
城市污水处理厂厌氧-好氧颗粒污泥的中试研究
李福庆 / 山市顺德 区顺环 市政工程设备有 限公 司 佛
[ 要 ]论 文内容采用 中试规模 的厌氧 一好氧交替 式颗粒污泥 5 R 摘 1 处理 实际城 市污水,研究 了好氧颗粒污泥 的培养过 程、处 理效 3 果及颗粒污 泥的特 性,并采 用实验 来分 析。 [关键 词 ]污水处理厂 厌 氧 一好氧交替式颗粒污泥 ¥ R 实验 采用 B
表 1 。
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
缆线 进入 建 筑 时 ,在 靠 近建 筑物 的地 方 应将 电缆 的外 导 电屏 蔽 层接 地 ,架 空 电缆 直接 引入 时 ,在 入户 处应 增设 避 雷器 ,并 将 电缆 外 导体 接 到 电器设 备 的接地 装 置上 ,不 要 直接 在两 建筑 物 屋顶 之 间敷 设 电缆 ,可将 电缆沿 墙 降至 防雷 保 护 区以 内 ,但 不 得妨 碍 车辆 的通行 。输入 输 出端 应有 放 电保 护 器 ,2V供 电 的 20 放 大 器 的 电源 端 应 有过 压 保 护 装 置 ,或 者尽 量 将 系 统 中 2 0 2V 供 电 的放 大 器改 为 6V集 巾供 电 ,以保证 有线 网络 的独立 性和 0 自给性 ,以减 少雷 电 直接 窜人 的 可能 ,这是 防 止雷 电形 成 的首 要 措施 。 以 目前人 类对 雷 电认 识 和对 防雷 避雷 的研 究 ,有 线气
实 验 接 种 污 泥 取 自该 污 水 处 理 厂 AO生物 池 。污 泥 呈 絮 / 状 , 结 构 松 散 ,M S L S为 2 0 g ,M V S为 10m /, 60m / L LS 78 g L
象设 备 的 防雷避 雷是 可 以做 得很 好 的 。我 们 需要 的是 因地制 宜 地根 据 系统 各个 环节 所在 的环境 和所 需 的 防雷等 级 ,不 断探 索 出适 合 当地 特点 的可靠 、经济 、方便 、高效 的 防雷措 施 。 四、结 束语 现 如今 ,由于 大量 的高 度集 成化 、高价 值 的设 备投 入气 象 业务 的基础 建设 中 ,相 对而 言 ,雷 电对设 备 造 成 的危 害也 日趋
《2024年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及数学模拟》范文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及数学模拟》篇一摘要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以及数学模拟方法。
首先,通过实验过程详细描述了颗粒污泥的培育方法;其次,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包括微生物的生物化学反应和物理特性;最后,通过数学模拟方法对好氧颗粒污泥的成长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为后续的污水处理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一、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1. 培养条件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温度、pH值、营养条件和曝气条件下进行。
通常在常温下进行,pH值控制在7.0左右,营养物质以碳源、氮源和磷源为主。
此外,曝气是保证好氧颗粒污泥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
2. 培养步骤(1)接种:将经过筛选的微生物接种到反应器中,作为培养的起始菌种。
(2)驯化:通过逐步改变底物浓度和类型,使微生物逐渐适应新的环境。
(3)生长与稳定:随着驯化的进行,逐渐形成好氧颗粒污泥。
在这一阶段需要保证充足的曝气和适当的搅拌。
(4)监测与优化:定期检测颗粒污泥的形态、大小、活性等指标,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培养条件。
二、好氧颗粒污泥的作用机制1. 微生物生物化学反应好氧颗粒污泥主要由微生物组成,这些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并利用底物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
此外,微生物还通过分泌酶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物质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
2. 物理特性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密实性,这使得其可以在污水处理中起到过滤、吸附和截留等作用。
同时,其特殊的物理结构还有利于增加微生物与底物的接触面积,提高生物反应效率。
三、数学模拟研究1. 模型建立基于好氧颗粒污泥的生长特性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建立数学模型。
该模型包括微生物生长模型、底物降解模型和反应器运行模型等。
2. 模拟分析通过模拟不同条件下的好氧颗粒污泥生长过程和污水处理效果,分析各种因素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曝气量等。
四、结论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保证其正常生长和高效处理污水的能力。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探究与应用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废水处理成为每个城市务必面对的问题。
传统的处理方法往往接受生化池来处理废水,但存在着处理效果不佳、耗能高等问题。
而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出现,为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对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进行深度探究和探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一、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基本原理好氧颗粒污泥技术通过引入氧气和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降解有机物,最终实现废水的净化。
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颗粒污泥的形成、颗粒污泥的内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以及颗粒污泥的沉降等三个方面。
起首,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是通过水力条件和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在水力条件下,废水中的有机物会连续进入反应器内,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逐渐降解并产生一定的胞外聚合物。
这些胞外聚合物与颗粒表面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颗粒污泥。
其次,颗粒污泥内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是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发挥作用的核心。
颗粒污泥内部的微生物分为好氧和厌氧微生物,其中,好氧微生物主要负责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和大分子有机物;厌氧微生物则进一步降解大分子有机物,使其完成最终的净化过程。
最后,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是指颗粒污泥在处理过程中的沉降速度。
因为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殊形态,沉降速度较快,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污泥与水分离,从而实现废水的净化。
二、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优势与传统的生化池处理方法相比,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 净化效果好:好氧颗粒污泥技术能够有效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使废水的COD、BOD等污染物浓度大幅度降低,达到环保要求。
2. 能耗低: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处理过程中不需要额外添加化学药剂,而且接受了生物降解方法,消耗的能量较少。
3. 运行成本低: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设备简易,易于运行和维护,相对于传统的生化池来说,运行成本更低。
4. 空间占用少: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可以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进行废水处理,节约土地资源。
好氧颗粒污泥
取单菌落 检测降解效率
分离纯化
硅胶 氧化 纤维 糖类
高效降解菌株
滤网
研究方案
5、氯苯胺高效降解菌株特性研究
菌株种属确定 降解特性研究
革兰氏染色 显微镜 BIOLOG 16S rDNA PCR扩增测序
酵母 柠檬酸 丁二酸 NH4Cl 苯胺
第二碳源及氮源对菌株 降解氯苯胺性能的研究
在高有机负荷 条件下颗粒污 泥对COD去除 率稳定在85% 以上。(Tay et al.,2004)
颗粒污泥可依次 形成好氧/缺氧 或厌氧环境,构 成同步硝化和反 硝化的微观环境 。(Beun et al., 2001)
颗粒污泥结构 致密,颗粒平 均磷吸收率远 高于普通EBPR 工艺的除磷污 泥。(Cassidy et al.,2005)
中间产物测定
代谢途径
休眠菌体 HPLC、HPLC-MS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已有好氧颗粒污泥研究基础上,通过控制运行条件,培养好氧颗粒污泥 体系,实现氯苯胺类混合物的高效降解
筛选获得氯苯胺类混合物的高效功能菌株,探讨其对氯苯胺类混合物的 降解特性
高效功能菌株对氯苯胺类混合物的代谢途径的研究
课题创新之处
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自凝聚形成的高活性粒状聚集体
结构致密,具有 良好的沉降性能 特点 微生物相丰 富,可形成 高效代谢网
有助于微生物 数量的积累, 生物量高
好氧颗粒化技术有望为该 类难降解有毒工业废水的 有效治理开辟新途径
特殊的结构可 形成对微生物 个体的保护
国内外研究现状
好氧污泥颗粒化应用领域
除磷方面的应用 除氮方面的应用 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 有毒有机物降解
筛选氯苯胺类 混合物的高效降 解菌 菌株种属及降 解特性分析 降解模式和动 力学
SBR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及性能试验
引文格 式 :孙鑫 ,李金 城 ,郑华 燕 ,等.S R反 应器 中好 氧颗 粒 污 泥的 培养 及性 能 试 验 [ ] B J .桂 林 理工 大 学学 报 , 0 l l 2 1 ,3
S R反 应 器 中好 氧颗 粒 污 泥 的培 养及 性 能试 验 B
孙 鑫。 ,李金城 ,郑华燕 ,徐 芝芬 ,阙光龙 ,吴金莲 ,邓 富勇
( 林理 工 大学 环 境科 学与 工程 学院 ; 广 西环境 工程 与保 护评 价重点 实验 室 ,广 西 桂林 桂 h 5 10 ) 4 04
增 殖 而形成 的结 构 紧 密 、沉 降性 能 良好 、生 物 协 接种 污 泥 为厌 氧 颗 粒 污 泥 ,取 自 U S A B池 中
作 性强 的 生 物 颗 粒 ,其 特 点 是 具 有 颗 粒 状 结 构 , 的厌 氧颗 粒 污 泥 ,经 过 3天 “ 曝 ” 后 ,污 泥 特 闷 相 对 密 度 大 、沉 降 速 度 快 、污 泥 产 率 低 等 特 点 , 性见 表 1 。 能使 反应 器 中保 持 较 高 的 污 泥 浓 度 ¨ 。 目前 相关 J 好氧 颗粒 污 泥 的研 究 工 作 有 很 多 ,但 在 影 响其 培 养 和稳定 的诸 多 因素方 面还 有很 多工 作需 要做 。
第3 1卷 第 1期
2 1 年 2月 01
桂 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Vo . Nest fT c n lg o r a i n Un v r i o e h o o y o i y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作用机制及数学模拟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好氧颗粒污泥的培育过程、作用机制及数学模拟1.引言好氧颗粒污泥是指在好氧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微生物聚集体,具有优异的污水处理能力。
好氧颗粒污泥长期运行下微生物菌群结构研究
好氧颗粒污泥长期运行下微生物菌群结构探究一、探究目标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废水的效果与微生物菌群密切相关,因此探究好氧颗粒污泥长期运行下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可以援助我们理解好氧颗粒污泥的运行机制,以及微生物菌群对废水处理的影响。
二、探究方法本探究接受常规的微生物学方法,通过分析好氧颗粒污泥样品中的微生物DNA,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生物菌群结构进行测定。
同时,结合化学分析方法,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测试。
三、探究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好氧颗粒污泥长期运行,我们获得了一系列样品。
通过测序和分析,我们发此刻不同运行时间下,好氧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菌群的多样性逐渐降低,菌群的相对丰度也发生了变化。
详尽来说,最早阶段的好氧颗粒污泥主要由厌氧菌和一些革兰氏阳性菌组成。
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厌氧菌的丰度逐渐缩减,而革兰氏阳性菌的相对丰度增加。
在运行的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内部环境,导致厌氧菌无法适应,而革兰氏阳性菌适应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四、探究谈论好氧颗粒污泥长期运行下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可以诠释好氧颗粒污泥长期处理废水的效果。
通过对菌群结构的探究,我们对好氧颗粒污泥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深度的理解。
此外,对菌群结构的调控也可以通过调整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操作条件来实现。
五、探究意义本探究通过对好氧颗粒污泥长期运行下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探究,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过深度了解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来处理废水,提高废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六、探究总结通过对好氧颗粒污泥长期运行下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探究,我们发现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菌群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些探究结果为我们深度了解好氧颗粒污泥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废水处理操作来对菌群结构进行调控,以获得更好的废水处理效果。
通过本探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完善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提高废水处理效率,缩减对环境的污染。
好氧处理实验报告
好氧处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城市给水处理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2、掌握各处理工序的基本原理;3、掌握根据不同出水水质指标要求所控制的运行条件及控制方法;4、了解对整套给水处理系统运行的调试、运行、控制方法;5、要求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点:水处理实验方案的编制要点,浊度仪、pH计、溶解氧仪等的正确使用和操作;取样方法;实验数据记录、整理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供水水源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杂质和砂粒,有可能会对后面设施造成堵塞、於积等,有的可能还含的微污染源。
给水处理主要考核的指标为COD、PH、SS、浊度、电导率等,主要采用工艺为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
通过对这几种工艺的控制运行,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直观了解给水处理所需注意事项、系统长期运行的状况及废水处理自动化管理的概念。
生物接触氧化法属浸没型生物膜法在生物接触氧化塔内设置一定密度的填料,在充氧的条件下, 微生物在填料的表面形成生物膜, 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广泛接触, 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新生质和CO2, 污水因此得以净化。
生物接触氧化法属浸没型生物膜法, 在生物接触氧化塔内设置一定密度的填料, 在充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在填料的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广泛接触, 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新生质和CO2, 污水因此得以净化。
基于以上原理,本小组主要进行的内容:通过控制不同曝气量来去除原水中的有机物并通过测COD、PH、浊度进行监测。
实验装置与设备1.实验系统流程2.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准备(1)检查气、水管路是否畅通;阀门管件是否有损坏、漏水等现象,如有异常要及时解决。
(2)配电箱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检查配电箱电路是否正常,看电源指示灯是否正常。
(3)配制实验所需的试剂(重铬酸钾标准溶液、试亚铁灵指示液、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等)2. 调整曝气装置的气体流量阀的大小控制进水流量相同,每天调整不同曝气量,第一天150L/h,第二天200L/h,第三天300L/h第四天400L/h,第五天500L/h,第六天550L/h,第七天600L/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 导致大量水域出现水质恶化现象, 严重影响了居民健康及生态环境, 受到水环境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视.水中氮和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较高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关键原因, 因此去除污水中的氮素和磷源已经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重要任务.目前污水处理厂大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对污水进行处理, 因其具有处理效果好和能耗较低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运行过程中发现普通活性污泥存在沉降性能较差和易发生污泥膨胀等问题.好氧颗粒污泥(aerobic granular sludge, AGS)是一种颗粒状活性污泥, 内部存在层状空间结构, 单个颗粒能提供微生物所需的好氧/缺氧/厌氧环境, 可以同时进行硝化、反硝化和除磷过程, 具有沉降性能好[4]和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 可以极大地降低运行成本, 在废水处理领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荷兰、意大利和克罗地亚等国已将AGS工艺成功用于实际工程, 并且运行效果良好.研究人员通常采用一次进水-曝气策略, 通过在周期内形成厌氧/好氧(A/O)的运行环境来培养颗粒污泥, 这样做的原因是聚磷菌(phosphate accumulating organisms, PAOs)的生长需要先在厌氧条件下吸收挥发性脂肪酸, 将其转化为聚羟基链烷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 PHA)并贮存在体内, 再在好氧条件下氧化分解PHA, 用于充分吸收水中的磷酸盐, 以达到除磷的目的.但作者在采用一次进水-曝气策略下驯化絮状污泥以启动AGS工艺时, 发现运行初期絮状污泥在好氧条件下无法形成反硝化所需的厌氧环境, 反应器内会存在大量NO3--N, 对PAOs厌氧释磷产生影响.然而释磷过程是保证PAOs良好除磷性能的前提, 且有研究表明, PAOs释磷时会形成大量带正电的微粒, 能吸附带负电的细胞体, 可以作为颗粒污泥的晶核; PAOs除磷过程还会产生磷酸盐沉淀, 可作为细胞附着的内核, 成为颗粒生长的“起点”, 两者均能够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 对生活污水中快速颗粒化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笔者提出多次进水-曝气策略, 在周期内进行多组进水、非曝气和曝气的组合, 通过实现多次硝化反硝化, 以降低系统中NO3--N浓度, 减轻NO3--N 对PAOs的抑制, 提高除磷效果, 以便在颗粒化初期利用除磷过程中产生的正电微粒和磷酸盐沉淀, 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 缩短污泥颗粒化过程所需的时间.基于此, 本研究选用两组SBR反应器(R1和R2)培养AGS, R1以一次进水-曝气策略运行, R2以多次进水-曝气策略运行, 通过研究污泥形态、粒径变化、EPS和去除性能等参数, 对比探究一次/多次进水-曝气策略对生活污水AGS工艺启动和运行的影响, 以期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装置与运行方式本实验采用两组有机玻璃制成的SBR反应器(R1和R2), 有效容积12 L, 换水比为50%, 通过转子流量计控制曝气量为1.0 L·min-1, 用PLC控制进水、搅拌、曝气和出水.反应器每天运行4个周期, 每周期6 h, 其中通过蠕动泵在相同转速下, 以底部进水的方式进水12 min, 以保证两个反应器周期内进水量相同, 厌氧反应90 min, 好氧反应240 min, 沉淀时间从15 min逐渐缩短为3 min, 出水和闲置共计15 min.周期内运行参数如表1所示.表 1 反应器运行参数/min1.2 接种污泥与实验用水接种污泥为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 R1和R2初始MLSS分别为3 539 mg·L-1和3 624 mg·L-1.实验用水取自某小区化粪池的生活污水, 具体水质指标如表 2所示.表 2 生活污水水质1.3 分析项目及方法NH4+-N采用纳氏试剂光度法测定; NO2--N采用N-(1-萘基)-乙二胺光度法测定; NO3--N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MLSS采用标准重量法测定; TN采用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COD和总磷的测定采用5B-3B COD多参数快速测定仪; 污泥中EPS的提取采用热提取法, PN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 PS测定采用苯酚硫酸法; 颗粒粒径测定采用Mastersize 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 颗粒形态观察使用体式显微镜.1.4 烧杯实验本实验过程中定期考察污泥中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 poly-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 DPAO)的富集情况.测试方法如下:从反应器中取出5 L泥水混合物于烧杯, 污泥清洗后去除上清液, 加入水和丙酸钠后, 恢复混合液体积至5 L, 使COD 浓度为300 mg·L-1, 厌氧搅拌180 min.静置后倒弃上清液, 加入水和磷酸二氢钾, 恢复体积至5 L, 使TP浓度为6 mg·L-1, 再平均分两份, 对一份进行曝气, 使其好氧反应, 发生好氧吸磷; 另一份加入硝酸钾, 使硝酸盐浓度为20 mg·L-1, 进行缺氧吸磷.实验过程中定时取样测缺氧和好氧反应阶段的TP浓度.2 结果与讨论2.1 一次/多次进水-曝气策略对AGS形成及沉降性能的影响图 1所示为实验期间R1和R2内污泥粒径变化.R1和R2接种污水处理厂絮状污泥, 平均粒径为70 μm, 如图 2(a)所示.随着反应器运行, R1和R2分别在第19 d和第11 d出现细小颗粒.经56和39 d后, R1和R2的平均粒径达到340 μm, 认为R1和R2中实现污泥颗粒化, 成功启动AGS工艺.培养105 d后, R1和R2内颗粒稳定, 平均粒径达到740 μm和791 μm, 颗粒形态如图 2(b)和2(c)所示, 与R1相比, R2中颗粒大小相近, 形态更加圆润, 结构密实.由于R2采用多次进水-曝气策略, 能在周期内多次为反硝化菌提供碳源, 并在进水后进入厌氧段, 为絮状污泥提供反硝化所需的厌氧环境, 以便反硝化菌脱氮.与R1采用的一次进水-曝气策略相比, 多次进水-曝气策略降低了启动期间的NO3--N浓度, 减轻NO3--N对PAO释磷的抑制, 提高了除磷效果.有研究表明, 生物除磷过程中会形成磷酸盐沉淀和带正电的微粒, 可作为细胞附着的内核, 成为颗粒生长的“起点”.由此分析, 启动期间R2中NO3--N浓度低于R1, 除磷效果更好, 易产生磷酸盐沉淀和带正电的微粒, 正电微粒能吸附带负电的细胞体, 可作为颗粒污泥的晶核; 磷酸盐沉淀可作为细胞附着的内核, 与絮状污泥通过EPS黏附结合, 形成聚集体, 两者都可以促进颗粒污泥形成, 故与R1相比, R2的污泥颗粒化时间较短.图 1 运行期间R1和R2反应器中颗粒平均粒径变化(a)为接种污泥; (b)和(c)为第105 d时R1和R2中的污泥图 2 污泥显微镜照片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是微生物在生理活动中分泌的胞外黏性物质, 主要由蛋白质(PN)和多糖(PS)组成.有研究发现EPS通过减少细胞表面的负电荷, 将两个相邻的细胞进行物理连接, 对AGS的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实验研究了运行期间PN、PS和PN/PS的变化规律, 结果如图3所示.图3 运行期间R1和R2的EPS和PN/PS变化在启动阶段(0~56 d和0~39 d), R1和R2中的PN、PS和PN/PS呈上升趋势, PN从接种初期的3.01 mg·g-1增加至7.67 mg·g-1和9.10 mg·g-1, PS由7.1 mg·g-1增至7.39 mg·g-1和8.01 mg·g-1, PN/PS由0.43增至1.04和1.14.颗粒形成后(57~105 d和40~105 d), PN和PS含量与PN/PS值基本稳定, 表明R1和R2系统运行稳定.实验表明在颗粒化阶段, 相较于PS含量变化, PN含量大量增加, 表明PN在颗粒化过程中可能起主要作用, 这与Su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分析原因为PN具有大量带负电荷的氨基酸, PN含量的增加不仅可以降低细菌细胞的表面负电荷, 减少细胞之间的静电排斥, 促进细胞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并通过吸附有机和无机材料形成了交联网络, 从而促成颗粒的形成.结果表明(图3), 在相同运行时间下, 与R1相比, R2中微生物分泌的PN和PS更多, PN/PS处于较高水平, 多次进水-曝气策略更利于污泥聚集, 从而提高了颗粒的沉降性能, 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由于启动AGS工艺采用了逐渐缩短沉降时间的方式, 会淘洗出部分沉降性能差的污泥, 因此本实验还研究了实验期间MLSS和SVI的变化趋势, 结果如图4所示, 接种污泥的SVI值为60.13 mL·g-1, R1和R2中接种的污泥浓度为3 539 mg·L-1和3 624 mg·L-1.由于启动阶段R1和R2的沉降时间是逐渐缩短的, 排出沉降速度慢的污泥, 保留了沉降性能好的污泥.SVI数值能够反映污泥的沉降性能, SVI值较低代表污泥的沉降性能较好, 因此在启动阶段R1和R2的MLSS和SVI均呈现下降的趋势.R1和R2中在第19 d和第11 d出现细小颗粒, 这些颗粒会将系统中絮状污泥黏附在自身表面, 将絮状污泥持留下来, 对AGS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相同运行时间下R2中颗粒粒径大于R1, 颗粒更致密, 所以R2污泥沉降性能优于R1, 故在第19 d缩短沉降时间时, R1比R2中流失了更多的污泥.此后, MLSS不再下降, 系统内颗粒结构逐渐完整, 粒径不断变大, 沉降性能得到改善, SVI值逐渐降低, MLSS开始有所上升.由于R2采用多次进水-曝气策略运行, 刺激系统内微生物产生了较多的PN, 改善了颗粒的沉降性能, 因此在相同运行时间下, R2的SVI值是低于R1的, 表明相较于一次进水-曝气策略, 多次进水-曝气策略运行下形成的颗粒沉降性能更强.图 4 R1和R2运行期间MLSS和SVI的变化2.2 一次/多次进水-曝气策略对系统污染物处理性能的影响2.2.1 R1和R2的COD和TP去除性能图5和图6分别表示了运行期间R1和R2的进、出水COD、TP浓度及去除率的变化情况.接种初期, R1和R2对COD和TP去除率较低, 出水浓度较高, 经一段时间的适应和驯化, 功能菌对有机物的利用能力得到恢复, 对环境逐渐适应, 出水COD和TP浓度逐渐降低.由于R1和R2分别在第19 d和第11 d出现细小颗粒, 为快速获得成熟的AGS, 于是第19 d时缩短沉降时间至3 min.R1和R2中含有较多的絮状污泥, 所以缩短沉降时间后, 排出较多沉降性能不佳的絮状污泥, 其中可能含有大量富磷污泥, 但是R1和R2排出的富磷污泥中含有较多PAOs, 所以R1和R2的TP去除率出现了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且观察到R1和R2分别经历了33 d和17 d出水TP浓度降至0.5 mg·L-1以下, 表明R1中除磷性能恢复的时间比R2长, 一是因为R1比R2排出含有PAO的絮状污泥多, R1中PAOs富集所需的时间比R2长, 二是因为这一阶段R1和R2中污泥粒径较小, 曝气时氧气的传递性较好, 单个颗粒内部厌氧区可能很小, 同步硝化反硝化(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 SND)能力还不完善, 因此R1中好氧硝化形成的NO3--N无法在好氧条件下被反硝化去除掉, 而R2中采用多次进水-曝气的运行策略, 在周期内可以提供多次厌氧和好氧环境, 实现多次实现硝化反硝化, 降低了NO3--N浓度, 因此推测R1中NO3--N浓度对PAO的抑制程度是大于R2的, 这一阶段实验结果表明, 与一次进水-曝气的运行策略相比, 多次进水-曝气策略运行下PAO受到NO3--N的冲击更小, 除磷性能更好, 可在颗粒化初期实现较低的出水TP浓度.具图5 运行过程中COD浓度变化图6 运行过程中TP浓度变化R1和R2中AGS启动后, 与运行初期相比, 颗粒粒径增大, 颗粒内部的层状空间结构逐渐完整, 能够实现SND, 因此R1内后续的好氧环境下硝化形成的NO3--N可通过SND被去除, NO3--N浓度有所降低,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NO3--N对PAOs的抑制程度.除此之外, AGS的层状空间结构也对PAOs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保护作用, 因此颗粒化后R1和R2的出水COD和TP浓度能够稳定保持在50 mg·L-1和0.5 mg·L-1以下, 处理效果稳定, 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2.2.2 R1和R2的脱氮性能运行期间, R1和R2的TN去除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且R2的TN去除率大于R1.对比图7可知, 出水TN中含有大量NO3--N成分, 反硝化脱去NO3--N的程度对获得较低的出水TN浓度具有重要意义.启动阶段(0~56 d和0~39 d), R1和R2接种污水处理厂回流污泥, 反应器初期以絮状污泥为主.R1以一次进水-曝气的策略运行时, 运行初期絮状污泥在好氧条件下不能提供反硝化所需的厌氧环境, 因此R1出水中含有大量NO3--N, TN去除率较低; R2以多次进水-曝气策略运行时, 周期内会进行3组厌氧环境和好氧环境的交替运行, 通过多次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有效降低了反应器内NO3--N含量, 所以接种初期R1的出水NO3--N浓度比R2高.第19 d缩短沉降时间, R1比R2中流失了更多的污泥, 这些污泥中含有大量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因此R1和R2的脱氮性能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大部分硝化细菌属于自养菌, 世代时间较长, 故R1中脱氮性能恢复时间比R2长.图7 运行期间氮去除效果变化AGS工艺启动后(57~105 d和40~105 d), 颗粒粒径增大, 好氧条件下由于氧气传递受限, 单个颗粒污泥内部具有厌氧区和缺氧区, 具备SND能力.由于DO在AGS内具有一定的传质深度, 因此与粒径较小的AGS相比, 粒径较大的AGS内部缺氧反应区大, 反硝化效率更高, 利于实现SND.由于R2中颗粒污泥的粒径大于R1, 故R2脱氮效率高于R1, 所以AGS工艺启动后R1的出水NO3--N浓度比R2中的高,R2出水TN浓度满足规范要求的时间也比R1提前.AGS工艺稳定运行后, R1和R2中出水TN浓度平均为11.2 mg·L-1和8.9 mg·L-1, 均低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 标准(15 mg·L-1).2.3 一次/多次进水-曝气策略对DPAO富集程度的影响DPAO以NO3--N为电子受体过量吸磷, 在除磷的同时, 达到反硝化脱氮的目的, 可以缓解异养菌对碳源的竞争, 实现“一碳两用”, 节省了能源[36, 37].由于DPAO在厌氧和缺氧条件下进行生理活动, 笔者推测DPAO是否会在颗粒内部缺氧区富集.文献[38]认为缺氧吸磷速率与好氧吸磷速率之比代表了DPAO占全部PAOs的比值, 能反映系统中DPAO增殖情况, 因此笔者在运行期间每隔20 d, 通过烧杯实验的方法, 测得缺氧和好氧条件下磷酸盐浓度变化, 并计算了缺氧吸磷速率与好氧吸磷速率之比.如图8所示, 种泥中DPAO占全部PAOs的质量分数为11.17%, 经过100 d的运行, R1和R2中DPAO增殖至22.47%和34.08%, 可知两种方式运行下均能富集DPAO, 且R2中DPAO富集的情况比R1好, 分析原因为R1采用一次进水-曝气的策略运行时, 周期内前期厌氧段内系统中底物充足, 后期好氧段内基质浓度较低, 硝化细菌将NH4+-N氧化后, 微生物耗氧量下降, 因此在较长的好氧段中DO会大量上升, 氧气通过AGS表面孔隙进入颗粒内部, 减小了颗粒内部缺氧区和厌氧区体积, 影响了DPAO的生存空间; 而R2采用多次进水-曝气的运行策略, 周期中不会存在较长时间的连续曝气, 并且周期内多次提供基质, 与R1相比, R2的运行策略能够提高微生物活性, 增加对氧气的消耗量, 对反应器中DO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确保了好氧条件下颗粒内部缺氧区和厌氧区的分布, 这与Bassin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其发现较低DO浓度可以保证好氧环境中AGS内部的缺氧区和厌氧区体积, 促进了DPAO增殖.与R1相比,R2运行时反应器中DO相对较低, 颗粒内部为DPAO提供适宜的厌氧和缺氧生存环境, 有利于DPAO富集.图8 运行期间DPAO富集程度变化2.4 稳定运行时典型周期内污染物浓度变化图9所示为R1和R2在第91 d任意一个周期内NH4+-N、NO2--N、NO3--N、TP和COD的浓度变化.R1采用底部厌氧进水的方式向反应器中提供基质, 随后开始厌氧反应阶段, 由于R1内含有充足的碳源, 可进行彻底的反硝化作用, 因此厌氧阶段进行55 min后R1中NO3--N浓度为0, 此后R1内PAOs释磷过程不再受到NO3--N抑制, PAOs能将胞内多聚磷酸盐(poly-P)分解, 以磷酸盐的形式释放在水中, 并将碳源转化以PHA形式储存在体内, 以便好氧条件下进行吸磷, 因此观察到厌氧段TP浓度上升, 好氧段TP浓度下降.生活污水有机物成分复杂, 微生物能快速消耗利用的碳源较少, 所以R1中COD浓度由130.2 mg·L-1降至43.9 mg·L-1, 待反应进入好氧段时, 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碳源已所剩无几, NO3--N在DPAO作用下得到部分去除后, 反硝化菌受到碳源限制而不再进行反硝化过程, 系统中NO3--N浓度不断上升, 至周期末期时NO3--N浓度为11.4 mg·L-1.图9 第91 d R1和R2周期内污染物浓度变化而R2中出水NO3--N浓度低于R1, 这得益于R2采用的多次进水-曝气的运行策略:周期初以厌氧进水的方式向微生物提供基质, 在反硝化结束后系统由缺氧环境恢复为厌氧环境, 为PAOs释磷提供条件, 曝气后NH4+-N经硝化作用转化为NO3--N, 经DPAO作用能够去除部分NO3--N后, 由于反应器内碳源匮乏, 反硝化菌摄取不到碳源, 反硝化作用暂停, 所以观察到NO3--N浓度上升, 至好氧段末期系统内的NO3--N浓度分别为6.9 mg·L-1和5.8 mg·L-1.好氧段结束后, 再以厌氧进水的方式为反硝化菌脱氮和PAO释磷提供碳源和适宜的厌氧条件, 随后再进入厌氧环境, 以此方式向系统内多次提供碳源, 以便对氮素进行反硝化作用, 故R2周期末为7.3 mg·L-1, 通过这种方式良好地处理了系统内TN和TP, 获得了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3 结论(1) 相同运行时间下, R2中PN和PS含量多于R1, PN/PS和污泥粒径也处于较高水平.R1和R2分别经过56 d和39 d后成功启动AGS工艺; 运行105 d后, R1和R2内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达到740 μm 和791 μm, R2中颗粒形态更圆润, 表明多次进水-曝气策略能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 有利于提高颗粒粒径.(2) R1和R2内颗粒污泥成熟后, 对COD、TP和TN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出水水质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3) 颗粒化过程中, R2中出水NO3--N浓度和出水TP浓度普遍低于R1, 表明与一次进水-曝气运行相比, 多次进水-曝气运行下PAO受到NO3--N的冲击更小, 除磷性能更好.(4) 运行100 d后, R1和R2中DPAO占全部PAO的比值由最初11.17%分别增至25.47%和34.08%, 表明多次进水-曝气策略下运行, 颗粒内部更适宜DPAO生存, 有利于DPAO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