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F远程服务调用框架介绍

合集下载

ssh框架原理及流程

ssh框架原理及流程

ssh框架原理及流程SSH框架原理及流程。

SSH框架是指Struts、Spring、Hibernate三个开源框架的整合,它们分别解决了Web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的问题。

在实际开发中,SSH框架已经成为了JavaEE开发的主流框架之一。

本文将从SSH框架的原理和流程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SSH框架的原理。

Struts框架主要用于处理Web层的请求,它采用MVC(Model-View-Controller)的设计模式,将应用程序分为模型、视图和控制器三个部分。

Spring框架是一个轻量级的IoC(控制反转)和AOP(面向切面编程)容器,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础设施,用于构建企业级应用。

Hibernate框架则是用来解决数据访问层的问题,它是一个强大的、高性能的对象关系映射(ORM)框架,能够将对象和数据库表之间进行映射,从而简化了数据访问层的开发。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SSH框架的流程。

首先,用户发送请求到Struts的Action,Action根据请求调用相应的业务逻辑,然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在这个过程中,Spring负责管理业务逻辑组件,提供了IoC容器和AOP框架的支持。

同时,Hibernate负责处理数据的持久化,它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来映射Java对象和数据库表,从而实现数据的增删改查操作。

整个流程中,三个框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使得开发变得更加高效和简洁。

总结一下,SSH框架的原理是由Struts、Spring、Hibernate三个框架整合而成,分别解决了Web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的问题。

在实际开发中,SSH框架的流程是用户发送请求到Struts的Action,Action调用业务逻辑,Spring负责管理业务逻辑组件,Hibernate负责数据持久化。

三个框架相互配合,使得开发变得更加高效和简洁。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SSH框架的原理和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实际开发中有所帮助。

sap远程调用函数

sap远程调用函数

sap远程调用函数SAP远程调用函数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SAP系统进行业务管理和数据处理。

SAP系统作为全球最大的企业资源计划(ERP)软件供应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企业各个部门的需求。

而在SAP系统中,远程调用函数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功能调用。

远程调用函数是通过网络连接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在SAP系统中,远程调用函数通常使用RFC(Remote Function Call)技术来实现。

RFC是SAP公司开发的一种标准接口,用于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

通过RFC技术,可以实现SAP 系统与其他系统(如外部系统、第三方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和功能调用。

在SAP系统中,远程调用函数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场景:1. 数据传输:远程调用函数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

例如,企业的SAP系统需要将销售数据传输给第三方物流系统进行配送,就可以通过远程调用函数将数据传输到第三方物流系统。

2. 功能调用:远程调用函数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功能调用。

例如,企业的SAP系统需要调用第三方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操作,就可以通过远程调用函数调用支付系统的支付功能。

3. 数据同步:远程调用函数可以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

例如,企业的SAP系统需要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同步,就可以通过远程调用函数实现数据的双向同步。

远程调用函数的实现步骤如下:1. 定义RFC函数:在SAP系统中,首先需要定义RFC函数。

RFC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模块,可以被远程系统调用。

在定义RFC函数时,需要指定函数的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

2. 注册RFC函数:在SAP系统中,需要将定义的RFC函数注册到注册表中。

注册表是SAP系统中的一个存储区域,用于存储RFC函数的信息。

注册RFC函数时,需要指定RFC函数的名称和描述信息。

3. 调用RFC函数:在远程系统中,可以通过RFC技术调用SAP系统中的RFC函数。

netconf协议分层框架

netconf协议分层框架

netconf协议分层框架Netconf协议分层框架一、引言Netconf(网络配置)是一种基于XML的网络管理协议,用于配置、管理和监控网络设备。

为了实现网络设备的自动化管理,Netconf 协议采用了分层的架构。

本文将介绍Netconf协议的分层框架,包括协议的四个层次以及每个层次的功能和特点。

二、物理传输层物理传输层是Netconf协议的最底层,负责在网络中传输Netconf 消息。

它使用各种传输协议,如SSH(Secure Shell)和TL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确保消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物理传输层还负责与网络设备建立和维护连接。

三、XML编码层XML编码层在Netconf协议的物理传输层之上,负责将Netconf 消息编码为XML格式。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是一种用于描述数据的标记语言,它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可扩展性。

XML编码层将Netconf消息转换为XML文档,以便在网络中传输。

四、RPC(远程过程调用)层RPC层是Netconf协议的核心层,负责定义和执行远程过程调用。

Netconf协议中的每个操作都被定义为一个RPC消息,例如获取配置、修改配置、查询状态等。

RPC层将XML编码层中的XML文档解析为具体的RPC消息,并将其发送给网络设备。

网络设备执行相应的操作,并将结果返回给RPC层。

五、数据模型层数据模型层是Netconf协议的最高层,负责定义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状态信息。

数据模型层使用YANG(Yet Another Next Generation)语言来描述设备的数据模型,包括设备的数据结构、配置选项、操作和通知等。

Netconf协议通过数据模型层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方式来管理不同厂商和型号的网络设备。

六、功能和特点Netconf协议的分层框架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1. 简化配置管理:Netconf协议使用XML格式来描述配置信息,使配置管理更加简单和灵活。

企业AIOps实践之路

企业AIOps实践之路
准则
数 据 采 集
Requests
http
Service 1
rsf
…Service N
指标
j dbc
Database
事件 多策略 采样管理 T ag 元数 据 管理
T race
Flume Agent
调用链Agent
Prometheus Agent
决策分析 系统
数 据 处 理
A I O P S
Kafka
T H E PRACTICE O F A I OPS
4.未来蓝图
T H E F U T U R E BLUEPRINT
5/2 7
2. 企业AIOps体系规划:发展历程
数据
SNMON 监控系统
+
分析
+
算法
=
AIOps
AIOps中台建设 多维度时间序列存储 无人化智能监控体系
APP性能监控 服务端性能监控
模型修正
流式异常检测算法 • R u n M A D ( 基于滑动窗口的绝对中位差) • DBScan (无监督式空间聚类算法)
模型修正
监控子系统 • 态势告警引擎 • 智能告警平台 • 根因分析
多维度融合监控系统:
异常检测能力
告警动态阈值 (上下振幅)
未来预测的 时间序列
AD-Exporter
• • •
构建V C G (V M 通信图)
检索C M D B
相似度计算 C M D B 主数据 随机游走
构建A P G (异常 繁殖图)
提交请求
根因定位子系统
配置变更列表
+
异常提交源 • 异常检测 • 告警
排名后的根 因列表

fserver原理

fserver原理

fserver原理fserver是一种基于文件服务器的软件工具,它可以实现文件的传输和共享。

其原理是通过建立一个文件服务器,客户端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到该服务器,并且可以上传、下载和管理文件。

fserver的原理是将文件存储在服务器上,客户端可以通过指定文件的路径来访问这些文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fserver的原理及其相关概念。

一、fserver的工作原理fserver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服务器的启动:首先,需要在服务器上启动fserver软件,并指定一个端口号。

这个端口号将用于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2. 客户端的连接:客户端通过指定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来连接到fserver服务器。

3. 文件的传输:一旦客户端与服务器建立了连接,客户端就可以通过指定文件的路径来上传或下载文件。

客户端可以向服务器发送上传请求,将本地计算机上的文件传输到服务器上;或者发送下载请求,将服务器上的文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

4. 文件的管理:除了传输文件,fserver还提供了一些管理文件的功能。

客户端可以发送文件列表请求,获取服务器上的文件列表;或者发送删除文件请求,从服务器上删除指定的文件。

二、fserver的特点fserver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简单易用:fserver使用简单,只需启动服务器并指定端口号,客户端即可连接并进行文件的传输和管理。

2. 跨平台:fserver可以运行在多种操作系统上,如Windows、Linux等,客户端可以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连接到服务器。

3. 高效稳定:fserver采用了高效的文件传输协议,可以实现快速的文件传输,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安全性:fserver支持加密传输,可以保护文件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文件被非法访问或窃取。

5. 扩展性:fserver可以扩展到多个服务器,实现文件的分布式存储和传输,提高了文件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SSH框架工作原理

SSH框架工作原理

SSH框架工作原理SSH框架是一种用于实现网络安全连接的通信协议,它包括SSH客户端和SSH服务器两个主要组件。

通过SSH框架,我们可以建立起加密的通信信道,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安全保护,防止被中间人窃听或篡改。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SSH框架的工作原理。

首先,SSH客户端与SSH服务器进行建立连接的过程。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并验证服务器的身份。

在这个过程中,客户端会生成一个随机数,并将该随机数发送给服务器。

服务器收到随机数后,用自己的私钥对该随机数进行签名,并向客户端发送该签名。

客户端则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对接收到的签名进行验证,以验证服务器的身份。

一旦验证通过,建立连接的过程完成。

接下来是密钥交换的过程。

在建立连接的基础上,SSH框架会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进行密钥交换,用于后续的数据加密和解密。

具体流程如下:客户端生成一对非对称密钥,其中一个作为私钥保存在本地,另一个作为公钥发送给服务器。

服务器收到公钥后,生成一个随机数,并用随机数对该公钥进行加密。

之后,服务器将加密后的公钥发送给客户端。

客户端收到加密后的公钥后,使用自己的私钥对其进行解密,得到服务器生成的随机数。

至此,客户端和服务器分别持有了对方的公钥和自己的私钥,用于后续的数据加密和解密。

最后是数据传输的过程。

在密钥交换的基础上,SSH框架使用对称加密算法(如AES)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具体流程如下:客户端将要发送的数据使用服务器的公钥进行加密,并发送给服务器。

服务器收到加密后的数据后,使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

同样的,服务器将要发送的数据使用客户端的公钥进行加密,并发送给客户端。

客户端收到加密后的数据后,使用自己的私钥进行解密。

这样,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就得到了加密和解密的保护,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除了上述的基本工作原理外,SSH框架还提供了一些额外的功能,如端口转发、SFTP文件传输等。

端口转发可以将本地端口与服务器端口进行映射,实现远程访问本地服务的功能。

rpc框架原理

rpc框架原理

rpc框架原理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是一种远程过程调用的通信协议,它允许一个计算机程序在不同的地址空间中调用一个位于另一个计算机程序中的子程序或函数。

RPC框架的原理是通过封装和序列化/反序列化技术,将本地的过程调用转化为网络通信,使得远程调用的过程对开发者透明。

下面是RPC框架的工作原理:
1. 定义接口:首先,开发者需要定义一个远程接口,该接口定义了可以远程调用的方法和参数。

2. 生成Stub:利用编译器自动生成Stub,Stub是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中间层,它负责将远程接口的方法调用转化为网络消息。

3. 序列化/反序列化:在客户端调用远程方法时,参数需要通过序列化技术将数据结构转化为二进制数据,并通过网络发送给服务器。

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再进行反序列化,将二进制数据转化为对应的数据结构。

4. 网络传输:通过网络传输框架(如TCP或HTTP)发送序列化后的数据。

5. 服务器接收请求:服务器接收到网络请求后,将请求转发给对应的远程接口实现类。

6. 服务器执行方法:远程接口实现类执行相应的方法,并将结果返回给服务器。

7. 服务器返回结果:服务器将执行结果进行序列化后,通过网络传输给客户端。

8. 客户端接收结果:客户端接收到结果后进行反序列化,获取最终的方法调用结果。

总结:RPC框架通过将方法调用转化为网络通信,实现了跨语言、跨平台的远程过程调用。

通过定义接口、生成Stub、序列化/反序列化、网络传输和结果返回等步骤,完成了远程方法调用的工作。

rcf框架使用手册

rcf框架使用手册

rcf框架使用手册RCF(Remote Call Framework,远程调用框架)是一种用于构建分布式系统的开源框架。

本手册旨在向用户介绍RCF框架的基本概念、配置和使用方法,以帮助用户快速上手并能够正确地使用该框架。

1. 概述RCF框架是一种用于实现分布式系统中远程通信的框架。

它提供了一系列API和工具,使得开发者可以方便地在分布式环境中进行远程调用。

RCF框架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如C++、Java等,并且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统上运行,包括Windows、Linux等。

2. 安装和配置在开始使用RCF框架之前,首先需要将框架安装到您的开发环境中。

您可以从官方网站下载RCF框架的最新版本,并按照提供的安装指南进行安装。

安装完成后,您需要配置相应的选项,例如指定服务器地址、端口等。

3. 远程调用接口定义在使用RCF框架之前,您需要定义您的远程调用接口。

RCF框架使用IDL(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来定义接口,您只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编写IDL文件,即可生成相应的代码。

在IDL文件中,您可以定义服务的接口、函数、参数等。

接口定义完成后,您可以使用RCF提供的工具自动生成服务端和客户端的代码。

4. 服务端的实现在开始使用RCF框架之前,您需要实现服务端的代码。

您可以使用C++或者其他支持的编程语言来实现服务端。

在服务端代码中,您需要根据定义的接口来编写相应的函数实现。

在函数中,您可以通过RCF框架提供的API来进行远程调用的处理。

5. 客户端的使用在使用客户端进行远程调用之前,您需要进行依赖的引入和初始化工作。

RCF框架提供了相应的API来帮助您使用客户端进行远程调用。

在客户端代码中,您可以使用生成的接口代码来进行远程调用的请求和处理。

6. 异步调用与回调函数RCF框架支持异步调用和回调函数的方式。

通过使用异步调用,您可以在进行远程调用时继续执行其他任务,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

rlf流程 -回复

rlf流程 -回复

rlf流程-回复RLf流程(Request Life-cycle Framework)是一种用于管理请求的框架,它包括了请求的产生、分类、处理和响应等多个环节。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RLf流程的问题。

1. 什么是RLf流程?RLf流程是指请求生命周期的管理框架,它涵盖了请求的产生、分类、处理和响应等多个环节。

通过使用RLf流程,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处理请求,提高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

2. RLf流程包括哪些环节?RLf流程包括请求的产生、请求的分类、请求的处理和请求的响应等多个环节。

其中,请求的产生是指用户发起请求的过程;请求的分类是根据请求的类型和优先级将请求进行分类,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请求的处理是指根据请求的分类和优先级执行相应的操作;而请求的响应是将处理结果发送给用户。

3. 请求的产生是如何进行的?请求的产生是由用户通过相应的途径向系统发起请求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是用户直接在前端界面上点击相应的按钮或链接,也可以是通过API接口从其他系统发送请求。

无论是哪种方式,用户发起请求的动作都会触发相应的事件从而产生请求。

4. 请求的分类是如何实现的?请求的分类是根据请求的类型和优先级对请求进行区分和分类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系统会根据事先定义好的规则将请求分为不同的类别,比如将GET请求和POST请求分开处理,将优先级较高的请求优先处理等。

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处理不同类型的请求。

5. 请求的处理是如何进行的?请求的处理是根据已经分类的请求,执行相应的操作和流程的过程。

在处理请求之前,通常会进行一些前置操作,比如对请求进行验证和鉴权等。

然后,根据请求分类的结果,执行相应的处理流程。

处理流程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处理、业务逻辑处理和系统调用等,以完成对请求的处理。

6. 请求的响应是如何实现的?请求的响应是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的过程。

在处理请求的过程中,系统会生成对应的响应内容,通常是一个包含了处理结果的数据包。

struts框架详细介绍

struts框架详细介绍

struts框架详细介绍Struts是一个开源的Java Web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可以帮助开发者构建可扩展的、高性能的Web应用程序。

它遵循了Model-View-Controller(MVC)设计模式,通过将业务逻辑、表示逻辑和用户交互进行分离,使得应用程序更易于开发、测试和维护。

下面是关于Struts框架的详细介绍。

1.MVC设计模式:Struts采用了MVC设计模式,将应用程序的不同组成部分进行分离。

- Model层负责处理数据和业务逻辑。

在Struts中,开发者可以使用JavaBean、EJB、Hibernate等技术作为Model层的实现。

- View层负责展示数据和用户界面。

Struts提供了JSP(JavaServer Pages)作为主要的View技术,也可以使用Velocity、Freemarker等模板引擎。

- Controller层负责接收用户请求、处理业务逻辑以及将结果返回给View层。

Struts的Controller层使用ActionServlet来处理请求,它根据配置文件中的映射规则将请求转发给合适的Action类进行处理。

2.核心组件:Struts由以下几个核心组件组成:- ActionServlet: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并根据配置文件中的映射规则将请求转发给合适的Action类进行处理。

- Action类:实现了业务逻辑的处理,接收请求和返回结果。

开发者需要继承Action类,并覆写其中的execute(方法来实现自定义的业务逻辑。

- ActionForm:用于封装请求参数并传递给Action类进行处理。

ActionForm可以与表单元素进行绑定,从而方便地获取和验证用户输入。

- ActionMapping:配置文件中的一项规则,用于将请求URL映射到具体的Action类和方法。

- ActionForward:配置文件中的一项规则,用于指定请求处理完成后需要跳转到的页面。

RPC远程过程调用学习之路(一):用最原始代码还原PRC框架

RPC远程过程调用学习之路(一):用最原始代码还原PRC框架
public final SimpleDateFormat dateFormat = new SimpleDateFormat("yyyy-MM-dd HH:mm:ss:sss");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estRpcCall(int count) {
return dateForm为:" + count; }
ServerSocket server = new ServerSocket(port); while(true){
try { final Socket socket = server.accept(); new Thread(new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try { try { Object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new ObjectInputStream(socket.getInputStream()); try { String methodName = inputStream.readUTF(); Class<?>[] parameterTypes = (Class<?>[]) inputStream.readObject(); Object[] arguments = (Object[]) inputStream.readObject(); ObjectOutputStream output = new ObjectOutputStream(socket.getOutputStream()); try { Method method = service.getClass().getMethod(methodName,parameterTypes);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service,arguments); output.writeObject(result); } catch (Throwable t) { output.writeObject(t); } finally { output.close(); } } finally { inputStream.close();

JavaServerFacesJSF框架详细介绍

JavaServerFacesJSF框架详细介绍

JavaServerFacesJSF框架详细介绍JavaServer Faces(JSF)框架详细介绍JavaServer Faces(JSF)是一种用于构建Web用户界面的Java EE 框架。

它提供了一组组件、工具和API,用于简化Web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JSF框架的特点、组成部分以及如何使用JSF 构建Web应用程序。

一、JSF的特点JSF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构建可靠的Web应用程序:1. 组件化:JSF采用组件化的开发模式,它提供了丰富的可重用组件,如按钮、文本框、下拉列表等,开发人员可以通过组合和定制这些组件来构建Web界面。

2. 事件驱动:JSF基于事件驱动的模型,开发人员可以通过监听和处理事件来实现页面之间的交互和数据传递。

3. 易于扩展:JSF提供了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开发人员可以通过编写自定义组件或扩展JSF的现有组件来满足特定需求。

4. 内容管理:JSF的面向组件的开发模式使得管理和维护页面内容变得更加容易,开发人员可以集中精力于业务逻辑的实现。

二、JSF的组成部分JSF框架由以下几个核心部分组成:1. JSF API:提供了开发Web应用程序所需的一系列Java类和接口,包括组件、事件、验证、数据绑定等。

2. JSF实现:包括了JSF API的具体实现,如Oracle的Mojarra和Apache的MyFaces等。

3. 组件库:JSF框架提供了一些内置的组件库,如PrimeFaces、RichFaces等,开发人员可以通过使用这些组件库来快速构建Web用户界面。

4. 配置文件:JSF框架使用配置文件来管理组件、事件处理、验证规则等,开发人员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来定义和定制应用程序的行为。

三、如何使用JSF构建Web应用程序使用JSF构建Web应用程序涉及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 定义页面:使用JSF提供的标签和组件来构建Web页面,包括按钮、表格、表单等。

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及远程过程调用

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及远程过程调用

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及远程过程调⽤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及远程过程调⽤⼀、SOA五种基本架构模式1.五个构建服务的SOA基本模式分别为:边界组件:将接⼝(契约)从实现中分离出来以取得灵活性与可维护性服务托管:使⽤通常包装器来托管服务实例并重⽤主动式服务:在服务中使⽤⾄少⼀个独⽴线程来启动事务处理服务:处理事务内部的消息并妥善处理故障⼯作流化:在服务中添加⼯作流以提⾼灵活性2.服务托管 它是最基本的模式,或者⾄少是最基本的模式之⼀。

服务托管模式主要负责运⾏着服务实例的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路由任务。

服务托管就像是⼀个肩负着许多职责的迷你框架。

它的第⼀个职责就是正确地⽰例服务所包含的组件或类。

服务托管还负责读取配置信息,⽐如,它可以读取服务消费者⽤来连接服务的端⼝。

其它职责包括创建服务环境,⽐如在终端创建监听器。

最后,服务托管可以负责连接组件——终端监听器上的协议绑定或者创建⼀个与数据库的连接。

所有这些职责的共同特征是它们都与服务的实例化和初始化有关,你很可能会在多个服务中遇到同样的情况。

服务托管是⼀个框架,与第⼆种⽅法中描述的库的概念有所不同。

库是⼀个实⽤类或⽅法集,你可以调⽤它们来获取特定的功能。

⽽框架则包含了⼀些功能或流程,并通过调⽤代码来扩展流程或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流程。

这就是“控制反转(Inversion of Control)”原理。

这种原理已经在⾯向对象的框架中获得⼴泛的应⽤,⽐如Spring或、Picocontainers等。

服务托管模式与其它⽅法相⽐有许多优势。

其中⼀个优势为服务托管是⼀种框架,它可以调⽤代码来改善性能,⽽⽆需你亲⾃进⾏编排。

另⼀个优势是它能更好地实现开放/封闭原则(OCP)。

OCP原则认为类应该是可以扩展的,但是不能修改;⽽框架的概念正是这个原则的具体表现。

⼀个服务托管可以托管多个服务——虽然这种情况可能并不常见。

我们曾经构建了⼀个系统,使⽤的⽅案规模⼩到⼀台计算机即可应付。

remote shuffle service 架构

remote shuffle service 架构

remote shuffle service 架构什么是远程随机化服务?远程随机化服务(Remote Shuffle Service)是一种用于分布式计算的架构设计,旨在解决在大规模计算集群中进行Shuffle操作时的性能瓶颈问题。

Shuffle操作是指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将数据重新进行分区和排序,以满足计算任务的需求。

传统的Shuffle操作通常会导致大量的网络传输和磁盘读写,严重影响计算的性能。

而远程随机化服务的出现,则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不必要的网络传输和磁盘读写,提升计算的效率。

远程随机化服务的核心思想是将Shuffle操作从计算任务中独立出来,构建一个专门的Shuffle服务集群来处理Shuffle过程。

具体而言,远程随机化服务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核心问题:1. 数据的传输和存储:远程随机化服务需要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存储机制,以确保Shuffle过程的高效性。

常见的设计方法包括使用内存进行缓存和开辟专用的存储空间来存储Shuffle数据。

2. 数据的划分和排序:远程随机化服务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划分和排序,以满足计算任务的需求。

通常使用哈希函数对数据进行分区,并使用排序算法对分区后的数据进行排序。

3. 节点的选择和调度:在Shuffle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节点进行数据传输和存储。

远程随机化服务需要设计相应的算法和调度策略,以保证数据在节点之间的均衡分布和高效传输。

4. 容错和可扩展性:远程随机化服务需要具备良好的容错性和可扩展性,以应对节点故障和大规模计算任务的需求。

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冗余机制进行数据备份和引入负载均衡机制进行资源调度。

远程随机化服务的架构通常由多个组件组成,包括客户端、服务端和存储系统。

客户端负责将原始数据划分并发送到服务端,服务端负责接收和处理数据,并进行划分和排序,存储系统则用于存储Shuffle数据。

在整个架构中,数据传输和存储是关键环节,需要进行高效和可靠的设计。

总结起来,远程随机化服务是一种用于解决分布式计算中Shuffle操作性能瓶颈的架构设计。

rpir的设计方案

rpir的设计方案

rpir的设计方案1. 简介rpir是一款用于树莓派(Raspberry Pi)的远程管理工具,它提供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方式来管理树莓派设备,包括远程访问、文件传输、系统监控等功能。

本文档将介绍rpir的设计方案,包括架构设计、功能模块以及交互流程等内容。

2. 架构设计rpir的架构由三个核心组件组成:2.1. 服务器端服务器端是rpir的中心控制节点,负责接收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并提供相应的功能。

它主要包含以下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管理用户账号信息和权限控制。

•远程访问模块:通过SSH协议实现远程访问功能。

•文件传输模块:提供文件上传和下载功能,支持断点续传。

•系统监控模块:监控设备的CPU、内存、存储等指标,并提供实时监控数据。

2.2. 客户端客户端是用户使用rpir的工具,它提供了可视化界面和命令行界面两种方式来操作树莓派设备。

客户端主要包含以下模块:•登录模块:用户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rpir服务器。

•远程访问模块:提供远程SSH访问的功能。

•文件传输模块:支持文件上传和下载操作。

•系统监控模块:显示设备的CPU、内存等指标,以及实时监控数据。

2.3. 树莓派设备树莓派设备是主要的被管理对象,通过与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交互来实现相关功能。

3. 功能模块rpir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用户管理用户管理模块提供了用户账号的创建、修改和删除功能,以及权限控制。

通过用户管理模块,管理员可以对用户账号进行管理,并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从而实现对设备的合理控制。

3.2. 远程访问远程访问模块允许用户通过SSH协议远程访问树莓派设备。

用户可以使用客户端工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到远程设备,并在远程设备上执行命令行操作。

3.3. 文件传输文件传输模块允许用户上传和下载文件到远程设备。

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工具选择需要传输的文件,并指定远程设备的路径,进行文件传输操作。

该模块还支持断点续传功能,以提高文件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

RSF远程服务调用框架介绍

RSF远程服务调用框架介绍

RSF远程服务调用框架介绍苏宁的系统间交互最初使用中心化ESB 架构,但随着系统拆分工作的展开及业务量的迅速攀升,系统间调用规模越来越大,ESB 中心化架构带来的诸如中心资源隔离、中心容量动态评估、问题排查难度、中心化扩展能力瓶颈等问题迅速显现。

并且,随着自研系统逐步替换商用系统,需要进行协议转换等工作逐步弱化,因此苏宁亟待一个更轻量化的去中心化的跨系统服务调用方案。

苏宁远程服务框架(RSF)致力于解决系统间的服务调用问题,提供一种透明的、高性能的RPC 服务调用方案。

目前应用于苏宁1000+ 系统,每天的服务调用次数在200 亿左右,是苏宁使用最广泛的技术组件。

开源世界里成熟的RPC 比较多,简单的如spring remoting,应用广泛,短短几行代码及配置就可以实现跨系统方法调用,但是都只是止步于调通服务。

对于一个由上千个系统协同交互构成的复杂电商交易平台来说,只是达到跨系统能调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服务节点的动态注册和发现,生产问题的快速干预,服务治理等等。

而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也会有各自的需求和挑战,这也正是我们选择构建自己的RPC 框架的核心原因。

本文将重点介绍RSF 的重点特性及一些我们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重点特性1. 同步、异步Future、异步Callback 三种调用模型同步调用:是最普遍使用的形式,使用同步调用,当前调用线程会阻塞等待服务调用返回结果或抛出异常。

异步future:调用立刻返回,当前线程不会阻塞,不会等待服务提供方执行完成。

服务提供方的返回结果可以后续通过Future get 来获得,这种调用形式在某些场景下会特别有用,能实现并行调用服务。

Future get 会阻塞当前线程,直到服务方返回结果或有异常抛出。

异步Callback:调用立刻返回,当前线程不会阻塞,不会等待服务提供方执行完成。

当服务方返回结果或抛出异常时,异步执行callback 中相应的方法。

RSF分布式RPC服务框架的分层设计

RSF分布式RPC服务框架的分层设计

RSF分布式RPC服务框架的分层设计RSF 是个什么东西?⼀个⾼可⽤、⾼性能、轻量级的分布式服务框架。

⽀持容灾、负载均衡、集群。

⼀个典型的应⽤场景是,将同⼀个服务部署在多个Server 上提供 request、response 消息通知。

使⽤RSF可以点对点调⽤,也可以分布式调⽤。

部署⽅式上:可以搭配注册中⼼,也可以独⽴使⽤。

渊源RSF 的核⼼思想参考了淘宝HSF、Dubbo 等优秀框架。

功能上⼤体相似,但是实现逻辑完全不同。

因此没有什么历史包袱。

总的来说对⽐淘宝HSF少了历史包袱,相⽐Dubbo更加轻量化。

⽽且还⽀持了虚拟机房,对于多机房部署的产品可以省下⼤量带宽成本,同时也降低了远程调⽤时间。

RSF虽然在功能上与两位前辈出⼊不⼤,使⽤RSF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简单⽅便,配置少、依赖少,功能强⼤。

特点RSF 的最⼤特点就是在强⼤的功能⽀持下,依然可以保持:最简单、最轻量。

我们先轻描淡写的说⼀下RSF 的特点。

简单容易(三个⼀):1 ⾏代码发布服务、1 ⾏代码订阅服务、1 ⾏代码使⽤服务体积轻薄:RSF 是基于 Hasor 构建,此外还依赖了 netty 和 groovy。

因此包含 RSF 在内引⼊的JAR包总数只有 5 个,其中 RSF 只有⼤约 700KB 的体积。

⼯作原理RSF 是专门为集群、⾼可⽤系统进⾏设计的分布式 RPC 服务框架。

服务提供者可以是⼀个集群,服务的消费者也可以是⼀个集群,两者混合在⼀个集群⾥也是ok的。

同时为了增强融灾 RSF 的注册中⼼也是⽀持集群的。

所以基于 RSF 构建的服务系统不会存在任何单点问题。

框架分层RSF 的架构设计上遵循了⾃顶⽽下明确的分层设计,每⼀层都有专注的⼯作职责。

⼤体分为 9 个层次。

他们如下所⽰:,你也可以理解这是 RSF 的架构设计。

第⼀层:是业务系统中的服务,⼀个服务的状态可以是提供者(Provider)、也可以是消费者(Customer),或者两者共存。

传输层的协议介绍

传输层的协议介绍

传输层的协议介绍传输层的协议介绍⼀、TCP/IP协议簇的传输层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户数据报协议⼆、TCP协议TCP是⾯向连接的、可靠的进程到进程通信的协议TCP提供全双⼯服务,即数据可在同⼀时间双向传输TCP报⽂段▪TCP将若⼲个字节构成⼀个分组,叫报⽂分段(Segment)▪TCP报⽂段封装在IP数据报中三、TCP报⽂段序号:发送端为每个字节进⾏编号,便于接收端正确重组。

确认号:⽤于确认发送端的信息。

窗⼝⼤⼩:⽤于说明本地接收端数据段的数⽬,窗⼝⼤⼩是可变的。

SYN:同步序号位,TCP需要建⽴连接时,将该值设为“1”。

ACK:确认序号位,当该位为“1”时,⽤于确认发送⽅的数据。

FIN:当TCP断开连接时将该位置射为“1”。

源端⼝号(16)⽬标端⼝号(16)序号(32)确认号(32)⾸部长度(4)保留(6)URGACKPSHRSTSYNFIN窗⼝⼤⼩(16)校验和(16)紧急指针(16)选项四、三次握⼿TCP建⽴连接的过程称为三次握⼿。

建⽴TCP连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共发送3个包。

第⼀次:客户端发送初始序号x和syn=1请求标志第⼆次:服务器发送请求标志syn,发送确认标志ACK,发送⾃⼰的序号seq=y,发送客户端的确认序号ack=x+1第三次:客户端发送ACK确认号,发送⾃⼰的序号seq=x+1,发送对⽅的确认号ack=y+1五、状态转换和安全问题半关闭当TCP链接中,A向B发送FIN请求关闭,另⼀端B回应ACK后,并没有⽴即向A发送FIN,A处于半连接状态(半开关),此时A可以接收B发送的数据,但A不能向B发送数据。

半连接发⽣在TCP三次握⼿中如果A向B发起链接,B按照正常情况响应,但A不进⾏三次握⼿,这就是半连接。

半连接攻击:半连接会造成B分配的内存资源就这么⼀直耗着,直到资源耗尽。

dbo.rsf用法 -回复

dbo.rsf用法 -回复

dbo.rsf用法-回复rsf文件是一种常用的文件格式,用于描述和定义一个软件系统的需求规范。

本文将介绍rsf文件的用法,并给出一些使用rsf文件的实例。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加了解rsf文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rsf文件的基本结构和语法。

rsf文件是以文本形式存储的,通常使用扩展名为.rsf。

rsf文件由多个块组成,每个块描述一个软件系统的一个方面。

每个块由关键字、冒号和内容组成,关键字和内容之间用空格分隔。

例如,下面是一个rsf文件的例子:Requirement: The system shall be able to handle up to 1000 concurrent users.Priority: HighActor: Admin在这个例子中,第一个块描述了一个需求,它指定了系统应该能够处理多少个并发用户。

第二个块指定了这个需求的优先级,为高。

第三个块指定了与这个需求相关的角色,即管理员。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使用rsf文件来描述软件系统的需求。

在开始编写rsf文件之前,需要先确定软件系统的需求,并将其分解成多个方面。

每个方面对应一个块,其关键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义。

一般来说,可以包括系统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方面。

在每个块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关键字来进一步描述需求。

例如,关键字"Requirement"用于描述一个功能性需求;关键字"Priority"用于指定需求的优先级;关键字"Actor"用于指定与需求相关的角色等。

这些关键字是可以自定义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义。

当编写完rsf文件后,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解析和分析rsf文件。

这些工具可以根据rsf文件生成需求规格文档、进行需求跟踪、生成测试用例等。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可以大大提高需求管理和验证的效率。

除了用于描述需求,rsf文件还可以用于指定和跟踪软件系统的变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SF远程服务调用框架介绍苏宁的系统间交互最初使用中心化ESB 架构,但随着系统拆分工作的展开及业务量的迅速攀升,系统间调用规模越来越大,ESB 中心化架构带来的诸如中心资源隔离、中心容量动态评估、问题排查难度、中心化扩展能力瓶颈等问题迅速显现。

并且,随着自研系统逐步替换商用系统,需要进行协议转换等工作逐步弱化,因此苏宁亟待一个更轻量化的去中心化的跨系统服务调用方案。

苏宁远程服务框架(RSF)致力于解决系统间的服务调用问题,提供一种透明的、高性能的RPC 服务调用方案。

目前应用于苏宁1000+ 系统,每天的服务调用次数在200 亿左右,是苏宁使用最广泛的技术组件。

开源世界里成熟的RPC 比较多,简单的如spring remoting,应用广泛,短短几行代码及配置就可以实现跨系统方法调用,但是都只是止步于调通服务。

对于一个由上千个系统协同交互构成的复杂电商交易平台来说,只是达到跨系统能调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服务节点的动态注册和发现,生产问题的快速干预,服务治理等等。

而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也会有各自的需求和挑战,这也正是我们选择构建自己的RPC 框架的核心原因。

本文将重点介绍RSF 的重点特性及一些我们面临的挑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重点特性1. 同步、异步Future、异步Callback 三种调用模型同步调用:是最普遍使用的形式,使用同步调用,当前调用线程会阻塞等待服务调用返回结果或抛出异常。

异步future:调用立刻返回,当前线程不会阻塞,不会等待服务提供方执行完成。

服务提供方的返回结果可以后续通过Future get 来获得,这种调用形式在某些场景下会特别有用,能实现并行调用服务。

Future get 会阻塞当前线程,直到服务方返回结果或有异常抛出。

异步Callback:调用立刻返回,当前线程不会阻塞,不会等待服务提供方执行完成。

当服务方返回结果或抛出异常时,异步执行callback 中相应的方法。

使用Future 及Callback 异步调用在某些场景下非常有用,它能做到调用方的线程不会阻塞等待服务调用结果。

结合一些其他的异步技术可以使得整个调用链条异步化。

2. 服务方异步返回调用结果服务方异步返回调用结果的机制类似Async Servlet,当前处理调用请求的线程不返回最终结果,而是在其他线程中异步返回结果给消费方,比如服务实现方在实现服务A 时,需要调用依赖的其他外部服务B,如果外部服务B 通过Http 协议开放服务,则可以通过支持异步的Http Client 来调用外部服务B,然后在异步回调中返回A 的最终调用结果。

如果B 也通过RSF 开放服务,可以通过异步Callback 来调用B,在callback 中返回A 的最终调用结果。

处理请求A 的服务方线程自身不会阻塞等待B 的调用结果,只是发起了一次异步Http 或RSF 调用就结束了。

通过这些异步手段,可以做到整个调用链条异步化,不会有线程阻塞(浪费)在等待服务调用结果上,从而能极大提高整体资源利用率。

在线程技术还在主宰着java 的今天,如何让线程不阻塞、少阻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3. 所有服务调用相关配置统一管理,修改后实时生效比如服务调用的超时时间、重试次数、授权、负载均衡方式、流控、熔断、成员权重、服务路由策略等等服务调用相关的所有配置,在RSF 都不是写死在应用侧代码或配置文件中的,都是在RSF 服务管理平台上统一管理的,并且支持修改立刻生效,这一点针对线上问题干预非常重要,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服务出现服务质量等问题时,想修改一个调用相关的配置,还需要发布应用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同时,这个能力还可以和监控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动调控。

4. 重试及防重当进行一次服务调用时,如果调用过程出现可重试的异常(如网络异常,调用方资源不足),并且配置是允许重试的话,那么将发起重试。

RSF 的重试和大部分的重试设计相比,稍微复杂。

大部分的重试设计都是包含重试的几次请求之间是不交叉的,比如第一次请求已经超时引发了第二次重试请求,在第二次请求过程中,第一次请求结果回来了。

大部分的重试设计是忽略第一次请求结果的,因为认为第一次请求的生命周期已经结束了。

在RSF 中则是认为第一次请求返回的结果是有效的,这个设计的目的是尽可能的促使调用成功,但是也引发了一些复杂的并发相关的问题需要处理,太过细节不再展开。

如果服务调用是冪等的,那么不管调用多少次都不会影响系统的状态,重试是安全的。

但是,如果服务调用不是冪等的,那么重试就需要考虑防重的问题,RSF 中包含一些扩展点可以由用户来定义自己的防重逻辑,并且也自带了一个基于redis 的默认防重实现。

5. 服务节点的自动注册和发现Service discovery 是服务框架中最核心的部件,这个部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服务节点上下线(包括扩缩容、应用发布、节点宕机等等场景) 引起服务方节点列表变更时,服务消费方能实时、准确的知道。

怎么达到则有各种设计,有基于中心化的如Netflix/eureka,或者基于ZooKeeper、etcd 的简单一点的方案,也有去中心化的方案,这个部件对数据一致性要求并不高,并不追求数据强一致性,但是如何做到可靠非常关键,试想如果这个部件出问题,导致消费方错误的认为服务方节点全部或者大部分都下线了,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如果是中心化的设计,则会引发全局性的灾难。

RSF 的服务节点发现采用的是中心化的设计,但是我们认为去中心化的思路更优,因为不存在中心化架构下的中心瓶颈,出问题也不会是全局性的灾难,我们也曾基于gossip 完整设计了一个方案,但是评估后认为实现较为复杂,重点要规避的风险是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引发gossip 风暴。

RSF 的服务发现会在本文后半部分稍微深入的展开探讨。

6. 负载均衡当消费方发起一次服务调用时,RSF 会基于随机策略优先选择当前负载低(Least Pending Requests)的服务提供方节点,选择过程同时也会加入提供方节点权重因子。

这种负载均衡方式能基于服务方节点的实时处理能力进行动态调整,能较好的规避短板效应。

并且,负载均衡还会优先选择当前和提供方的连接已就绪的(关于RSF 的连接管理,本文后半部分会稍微深入展开探讨),并且没有被熔断的服务方节点,这些策略目的都是为了为每次请求选择最优的服务方节点。

7. 熔断RSF 的熔断有两种,一种是服务方法级的熔断,当调用某服务方法出现较高异常比例时,会禁止访问该服务方法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过去后,允许少量的请求,如果依然出现较高异常比例时,则继续禁止访问一段时间,否则放开访问限制。

合适的设置消费方服务方法熔断,既可以保护服务提供方,避免其已经处于不健康状态下时继续给压。

也可以避免消费方应用大量线程因等待服务方结果返回被阻塞(在同步调用下),有效的保护服务消费方自身。

从而避免事故级联蔓延。

但同时,一旦触发服务方法熔断,后果是严重的,会引起服务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完全被禁止访问,所以应根据服务自身情况合理的设置触发条件阀值,不应该因为瞬间的服务质量毛刺导致轻易被触发。

RSF 另外一种熔断是针对服务方节点的,当某个服务方节点出现超时、资源繁忙等等异常时,会快速被熔断,负载均衡在选择提供方节点时,会优先选择没有被熔断的服务方节点,以提高调用成功率。

8. 并发流控RSF 的并发流控有两种,一种是服务提供方侧的流控,一种是服务消费方侧的流控。

服务提供方侧的流控,是为了避免服务请求的并发量超出其设计的承受能力,从而引起各种蔓延以至整个服务方最终被冲垮,应该合理的设置服务方法的并发阀值,超过并发阀值的请求会被快速拒绝,从而有效的保护服务方。

在服务提供方,RSF 维护一个线程池,该线程池负责服务调用的业务代码执行。

线程池有一个任务排队队列,一旦排队队列满了,请求将被拒绝。

线程池的线程数和排队队列长度都可以在服务配置平台中设置。

为服务设置并发阀值,是将有限宝贵的线程池线程及排队数资源分配给服务。

并发阀值可以分组来设置,也可以为某一个服务方法单独设置。

如果使用分组的方式进行设置,那么分组下的所有接口方法将共享一个计数器和阀值。

服务消费方侧的流控,RSF 可以针对某一个服务方法设置某一个服务消费方应用的并发流控阀值。

当调用开始时并发计数+1,当调用结束(调用返回或抛出异常都认为是结束)时并发计数-1。

当计数累计超过指定阀值,则抛出超出并发阀值相关的异常。

合适的设置消费方流控,既可以保护服务提供方,也可以避免消费方大量线程因等待服务方结果返回被阻塞(在同步调用下),有效的保护服务消费方自身。

9. 服务路由RSF 服务路由是根据调用请求参数列表,调用方机房信息,服务方节点机房部署拓扑等信息,将请求路由到正确的目标服务方节点的过程,比如会员系统可能在多个机房部署相同的服务,并基于会员编号特定的规则将会员数据分布到不同的机房,那么在调用获取会员信息服务时,RSF 需要根据调用参数中的会员编号以及会员服务的机房部署拓扑信息,将请求路由到正确的机房中的服务方节点。

RSF 的服务路由在苏宁多机房多活项目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支持优先同机房、会员编号分片、主机房、自定义脚本等多种路由策略。

10. 服务治理及监控RSF 提供全量服务调用统计信息,以帮助服务提供方进行服务质量的持续优化,服务调用的统计信息包括调用次数、失败率、响应时间(平均/TP90/TP99/TP999)等核心指标,服务相关方可以针对这些核心指标设置安全阀值进行告警。

RSF 还提供了端到端的完整trace 能力,可以清晰的看到某一次调用的各个时间点明细,如调用方什么时候发起的请求,请求什么时候写到socket,请求什么时间点到达服务方节点,在服务方线程池中排队等待了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开始执行业务代码,业务代码执行了多长时间等等。

这些能力对迅速感知及定位线上问题至关重要。

11. 与非JAVA 系统的交互苏宁大部分的系统基于JAVA,但也存在一些老的系统如SAP 或一些异构系统如使用PHP/NODEJS 等,这些系统目前和RSF 的交互使用RSF 提供的SAP Adapter 和HTTP Adapter 来达到。

一些挑战下面稍微深入的展开探讨下我们经历过的一些挑战和解决方案。

1. 服务节点注册和发现中心的扩展能力及稳定性RSF 早期版本的服务节点注册和发现模块基于ZooKeeper,思路也很简单,就是服务方节点上线的时候向ZK 写入一个临时节点,当服务方节点主动下线时删除这个临时节点,当服务方节点宕机或其他异常状况时,依赖ZK 的session timeout 机制由ZK server 自动剔除这个临时节点,当发生session expire 时恢复这个临时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