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心衰病优势病种疗效评估及总结

心衰病优势病种疗效评估及总结

心衰病优势病种疗效评估及总结适卧位,加强生活护理,心衰病主要因先天不足、外邪侵入、情志内伤及年老体弱所致心之气血、阴阳受损,脏腑功能失调,血脉通行受阻,水湿瘀血内停而发为本病"l,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肺、脾、肝、肾均有关,相当于西医学的心功能不全。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2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优势病种护理方案之一,本着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护理服务为目标,特对我科2013年10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372例心衰病患者开展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工作,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应用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护理,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72例心衰病患者中﹐男196例,女176例,发病年龄22~92岁不等,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分型,与《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2一致者136例:气虚血瘀水停证49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9例,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13例,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1例,阳虚水泛证63例,痰浊壅肺证1例,其它证型236例。

1、2护理方法1、2、1评估患者由责任护士负责对新入院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包括患者当前的主要症状﹑临床表现、病情﹑诱发因素﹑发病原因、缓解方法、既往史、过敏史、舌苔﹑脉象、心理素质﹑经济社会情况等,并在主管医师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证候诊断,根据患者主要症状制定适合患者的中医护理技术及方法,实施辨证施护。

1、2、2中医护理效果评价将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P附于患者的PIO记录夹,医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体限制探视,减少气血耗损,现个体化特色,共同制定适用于患者的中医辨证施护方法及特色护理技术,再由责任护士负责实施并填写此表;护士长(或护理组长)对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1、2、3辨证施护措施1、2、3、1常规护理病房宜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注意防寒保暖;久病体弱、动则心悸怔忡、饮停心下、水邪泛滥水肿及重症卧床患者,一切活动应由护理人员协助,加强生活护理,预防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附件2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心衰死亡率和再住院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对心衰患者早期发现、准确诊断、综合干预和长期管理,能够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心衰患者。

一、我国心衰的现状200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并随年龄显著上升,65-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率为1.3%。

心衰患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高,5年死亡率仍接近50%。

目前,我国心衰漏诊、误诊率较高,治疗有待进一步规范。

通过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心衰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对于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衰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团队服务作用,规范心衰患者临床诊疗行为,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改善心衰患者预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

主要提供新发心衰、急性心衰、疑难危重心衰的诊疗服务。

收治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患者,对下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共同管理心衰患者,为疑难病例提供会诊并协助制订治疗方案,开展心衰诊治的质控管理。

2.二级医院。

负责病情相对稳定的心衰患者的诊疗服务,为心衰患者提供规范的病情评估与监测、药物治疗、心脏康复。

对超出自身诊疗能力的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心衰恢复期患者、重症心衰病情稳定期患者、诊断和治疗方案已明确的新发心衰患者;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管理慢性心衰患者。

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心衰中心建设,形成心衰疾病诊治网络体系,为心衰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性诊疗服务。

中医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工作实施方案

中医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工作实施方案

xx中医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评工作实施方案医院等级是医院功能、任务、规模和管理水平、质量水平、技术水平的综合标志,是医院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xx年,医院即将迎来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二甲)复评工作,为确保顺利通过二甲复评工作,要求全院职工团结一心,围绕“复评工作”这个中心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把各项工作做实、做严、做细,特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重要方针,严格按照《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8年版)》和省中医药管理部门要求,持续规范医院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综合实力,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通过二甲复评,全面规范医院管理,促进学科建设,强化人才队伍,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医院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三、组织保证创建工作实行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职能部门及各科室各负其责的工作责任制。

1、成立评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副组长:xxxxxx组员:xxx职责:负责二甲工作的全面开展,召开各级会议,传达相关文件精神、部署指导、督导检查、统筹安排,做好评审过程中的协调运转、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医务科内。

2、全院各科室在复评办的统一部署下,科主任为具体负责人,成立科室工作小组,确定一名评审联络员。

科内工作须责任到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本科室的评审计划、医院阶段性工作安排及相关资料准备等工作。

四、具体工作内容(一)明确医院发展目标,注重中医特色建设。

1、修定和完善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

2、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工作作为医院每年工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力求措施具体,目标明确,考核落实。

3、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将发挥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考核制度。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西医诊断和分级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之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制定。

(1)心力衰竭诊断标准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除外明确肺源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右心衰、及急性心衰、或急性心梗后心衰)。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使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Ⅰ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Ⅰ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Ⅱ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Ⅲ度心衰):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二)证候诊断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短,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406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目录

分科 序号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4 4 4 4 4 4 4 4 4 4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7
脱疽(闭塞性动脉硬化)
18
脱疽(糖尿病性足病)
19
臁疮(下肢溃疡)
20
水火烫伤(烧伤)
21
毒蛇咬伤(蝮蛇咬伤)
1
不孕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62
慢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
63
尿血病(隐匿型肾小球肾炎)
64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65
肾劳(慢性间质性肾炎)
66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
67
狼疮性肾炎
68
水肿病(成人微小病变肾病)
69
水肿病(特发性膜性肾病)
70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71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72
疾病 对应序号
疾病名称
1
时行感冒(甲型H1N1流感)
2
风温肺热病(病毒性肺炎)(轻症)
3
布鲁氏菌病(慢性期)
4
登革热
5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6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
7
急性咳嗽病
8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9
慢性咳嗽病
10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11
肺炎喘嗽(支原体肺炎)
12
哮病(支气管哮喘)
12
目痒病(变应性结膜炎)
13
青风内障(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4
青盲(视神经萎缩)
15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适应证
CRT适用于QRS波群宽度≥120ms、窦性心律且左心室射血 分数≤35%的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双心室起搏改善心 室间不同步,增加心室排空和充盈,减少二尖瓣反流,提高 射血分数。
效果评价
多项研究表明,CRT能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耐量和生存率。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对CRT无反应或反 应不佳,可能与患者选择、电极位置、程序设置等因素有关 。
慢性心力衰竭诊断 与治疗
汇报人:xxx
2024-05-02
目录
Contents
• 慢性心力衰竭概述 • 慢性心力衰竭评估方法 • 药物治疗策略与实践 •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 康复管理与生活质量提升途径
01 慢性心力衰竭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主要由于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变 化,进而引发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 体液潴留(如水肿)等。病情严 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肺水肿 等症状。
分型
根据心力衰竭的部位和程度,可 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 衰竭。其中,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检查结果,可作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具体标准包 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心室扩大或肥厚 等。
定义
发病机制
心肌损伤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这些因素导致 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心室重构等病理过程,最终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 亡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

心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心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心衰(慢性心力衰竭)入院标准:1.日常活动后心衰症状(呼吸困难、乏力等)进行性加重,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肺啰音、踝部或下肢水肿加重,或有胸腔积液、心动过速(>100次/min),严重者出现急性肺水肿、第三心音奔马律等。

2.多有外感、劳累或情绪等诱发因素。

3.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TCD 2019版:A04.01.08)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I50.9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心衰病.张伯礼吴勉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制定①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②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制定。

2.证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气短喘促,胸闷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剧,神疲乏力,自汗,面色晄白,口唇发绀,或胸部闷痛,或肢肿时作,喘息不得卧;舌淡胖或淡暗有瘀斑,脉沉细或涩、结、代。

(2)痰瘀互结证:胸闷气短,心悸,肢体沉重,体胖多痰,或有咳嗽,呕恶痰涎,或口淡不渴,或面色萎黄,或倦怠懒言,或四肢无力,舌暗淡或边有齿痕或舌底脉络曲张,苔浊腻脉弦滑。

(3)气阴两虚证: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动则加剧,神疲乏力,口干,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或胸痛,入夜尤甚,或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尿少肢肿;舌暗红少苔或少津,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4)阳虚水泛证:气短喘促,胸闷心悸,喘息不得卧,面浮肢肿,尿少,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腹胀,便溏,口唇发绀,胸部刺痛,或胁下痞块坚硬,颈脉显露;舌淡胖有齿痕,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结、代、促。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中医第一诊断为心衰(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梳理、验证和临床路径实施 7.8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梳理、验证和临床路径实施  7.8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梳理、验证 和临床路径实施
朱明军 二0一二年九月
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梳理优势病种临床诊疗方案。
方案梳理紧紧围绕中医临床,实事 求是总结本项目中医治疗方法,并对疗 效水平进行初步评估,对中医治疗难点 进行客观分析,针对中医治疗难点确定 本病种的主攻方向、新研究思路和攻克 难点的措施方法。
19
6.不良事件的处理与报告
发现不良反应时,各中心主要研究 者根据病情决定诊治措施,并决定是否 中止观察。
20
效果评价


1.主要疗效
中医症状和证候疗效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制定。采用中医症状的半定量计分法,以总积分值降低≥90%临床 痊愈。总积分值积分值降低≥70%、<90%为显效,总积分值降低 ≥30%、<70%为有效, 达不到有效标准为无效。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按心功能分级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NYHA)方法判定。 显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者。 有效:心功能提高1级,但不足2级者。 无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级者。 恶化:心功能恶化1级或1级以上。
420 78
126 21
31
89 16
8




(3)心阳亏虚、心血瘀阻 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味。 红参10 g,制附子10 g,茯苓15g ,白术15g,桂枝9g, 丹参30 g , 檀香6 g ,赤芍 15g ,益母草30 g ,炒葶苈子15g, 砂仁10g, 大腹皮15g, 大枣12g, 车前子15 g, 泽泻12g, 猪苓12g。 辨证使用中成药: 麝香保心丸:1次1-2丸, 1日3次。 心宝丸:1次1-5粒,1日3次。 芪苈强心胶囊:一次4粒,一日3次。 (4)心脾阳虚、血瘀水停 方药:参附汤合桃红四物汤、五苓散等加减。 人参6 g,制附子10 g,桂枝10g,茯苓15 g,白术12 g,当归12 g,桃仁12 g , 红花12 g,丹参20 g,赤芍15g,益母草30 g,泽泻15 g,猪苓15g, 车前草30g,炒葶 苈子15g, 砂仁15g ,大腹皮15g ,大枣12g,杏仁10 g 。 辨证使用中成药: 心宝丸:1次3粒,1日3次。 芪苈强心胶囊: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 一次4粒,一日3次。 麝香保心丸:一次2粒,一日3次。

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

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世界各地都面临着不断增加的心力衰竭患者数量。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被提出。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力衰竭的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并讨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患者分级根据心力衰竭的临床病情和功能状态,患者可以被分为四个不同的级别:I级、II级、III级和IV级。

1. I级:患者在正常活动中无症状,但努力后疲劳、呼吸急促或心悸。

2. II级:患者在轻度活动时出现上述症状。

3. III级:患者在轻度活动或安静时出现上述症状。

4. IV级:患者在静息状态时出现上述症状,并加重当有活动。

二、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1. I级患者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对于I级患者,建议进行以下技术方案:(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和洋地黄类药物等。

(2)生活方式干预: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控制体重、饮食和饮水量,并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2. II级患者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对于II级患者,建议进行以下技术方案:(1)药物治疗:在I级治疗基础上,可增加茶碱类药物或ACE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

(2)心功能改善:推荐患者进行一定的心肌康复训练,包括适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以促进心肌功能的恢复。

3. III级患者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对于III级患者,建议进行以下技术方案:(1)药物治疗:在II级治疗基础上,可以增加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的使用。

(2)器械支持治疗:对于部分患者,可以采用心脏复律器植入、临时起搏器或左心室辅助装置等器械支持治疗措施。

4. IV级患者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对于IV级患者,建议进行以下技术方案:(1)药物治疗:在III级治疗基础上,可以加大药物剂量,或者尝试新型心血管药物。

(2)心脏移植或心脏辅助装置:对于极度衰竭的患者,可以考虑心脏移植或心脏辅助装置的手术治疗。

喘证中医优势病种_诊疗方案

喘证中医优势病种_诊疗方案

喘证(心力衰竭)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J/T6—2008)。

(1)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胸痹、心悸、哮病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发病多有外感、情志刺激及劳累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7)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Framingham标准。

目前临床上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心血管病病史、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必要的辅助检查阳性结果来确定。

心力衰竭诊断的标准主要为: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肺哕音;心脏扩大;急性肺水肿;第三心音奔马律;静脉压增高(>16cmH20)。

次要标准:踝部水肿;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肝肿大;胸腔积液,肺活量降低至最大肺活量的1/3;心动过速(>120次/分)。

主要或次要标准包括:治疗5天以上时间后体重减轻≥4.5kg。

符合二项主要标准,或符合一项主要标准及二项次要标准者可确立诊断心衰。

慢性心衰诊断标准:左心衰诊断标准:呼吸困难:左心衰最常见症状。

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因肺部瘀血、肺活量减低引起。

病人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咳嗽频繁。

咳嗽、咳痰、咯血:肺泡和支气管粘膜淤血所致,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时咳嗽可减轻,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

若支气管粘膜下扩张的血管破裂,则可引起大咯血。

其它:可有心脏扩大、疲乏无力、失眠、心悸、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等。

右心衰诊断标准:上腹胀满:右心衰竭早期症状,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颈静脉怒张:右心衰竭的明显征象。

水肿:心衰性水肿多先见于下肢,呈凹陷性水肿,重者可波及全身,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

紫绀:右心衰竭者多有不同程度的紫绀。

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症状。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
及优化
我科自2010年实施心衰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根据临床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补充新的治疗措施。

对该方案进行全科培训,要求全科充分了解和掌握。

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实施临床诊断、治疗等。

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疗效,积累经验。

1)疗效评价及分析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制定标准,2010年用此方案诊治病人65例,随访1个月时间,疗效总结如下:
1.心衰较重者,伴有纳差、腹胀、呕吐等症状,中药汤剂依从性
差。

2.心衰在祖国医学称为喘证、心悸、水肿等,易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存在辩证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着手:1.对于心衰较重伴有纳差、腹呕吐等症状者,我们可选择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2.在遇到喘证、心悸、水肿等患者时应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2)中医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
1.心衰病反复发作,如何有效地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我们困惑的地方.
解题思路:
对于心衰病反复发作的问题,一直是心血管病科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我们拥有传统医学方面的优势,更好的发挥传统医学的特长,如:增加特色疗法,如:足浴、穴位贴敷,更好的改进方案,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养生指导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为此方案优化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3)方案优化
根据近一年的临床应用,现将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制定下一年诊疗方
案。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范文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范文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范文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22-心衰病心衰病诊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1、中医病名:心衰病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二、诊断(一)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2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22-心衰病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

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优势病种 Word 文档

优势病种 Word 文档

4.2.4优势病种
我科每年共收治5个,按病人数量排序为(1)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2)心衰病(急慢性心力衰竭);(3)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继发性高血压病、顽固性高血压);(4)心悸(各种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颤等);(5)血浊病(高脂血症)。

根据病人数量及中医药特色优势治疗疗效及经验总结,从中得出胸痹心痛病、心衰病为我科优势病种及重点病种,在临床工作中注重解决优势病种中医治疗难点,并进一步开创新的治疗方法。

近3年来,出院人数逐年增加,胸痹心痛病患者出院人次始终位居全科病种首位,年均比例大于35%。

在主院患者中,胸痹心痛病和心衰病患者年出院人次分别位居全科年度主院病种的首位和第2位。

优势病种治疗上中医特色突出:
在胸痹心痛病治疗上,中药分型论治口服中药配合拔罐、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疗法,并配合西药,取得很明显的疗效,大大缩短了疗程,也降低了临床费用,在我科出入院患者居第一。

在心衰病诊疗上,口服药主要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诊疗方案为主,辩证施治,外治方法有拔罐、耳穴压豆等多种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有效率达96%,有效解决心衰病的反复发作,出院患者居第2位。

三年住院主要病种所占比例比较一览表
胸痹心痛
心衰病眩晕心悸其他病
57 30
2012年第
4季度
2013年387 203
112 56
2014年第
1季度。

心衰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病因归纳为外邪侵袭,郁于气道,肺气失宣,上逆而喘咳;或因房劳过度,肾虚不能纳气归元;或久咳伤肺,肺气不足,不能肃降而发为气短、喘促;也可因忧思过度,暗伤心脾,心血不足而致心悸、怔忡;再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湿上阻心肺也可变生诸证。

病机则主要责之于心、肺、脾、肾等脏,而以心肾阳虚最为重要。

人体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肾阳气的鼓动,心肾阳虚,运血无力,同时肾不纳气,阳衰无以化水,水气凌心,上则可致咳逆喘促,心悸怔忡;水湿泛滥,下则出现尿少水肿。

因此,本病是以心气不足,脾肾阳虚为本,水湿,痰浊,淤血为标,外邪侵袭,房劳忧思,饮食所伤为诱因。

治疗方面宜注意邪正关系,分清主次,依期论治。

二、分期辨治(一)早期此期相当于心功能2级。

患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刻无症状,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即可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

多属心、脾、肺、肾阳气亏虚或气阴两虚,或气血双亏,以虚证为主,治疗上应注意陪补。

1.心气不足【主症】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兼见头晕,神疲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补益心气。

【方药】五味子汤加减:五味子10克、白人参10克、麦冬15克、炙甘草10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20克、车前子15克。

2.气阴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动则加剧。

阴虚为主者,见虚烦失眠,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少津,舌质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弱或细数;血虚为主者,见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唇淡无华,失眠健忘,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气阴两虚者宜益气养阳;气血两虚者宜补气养血。

【方药】气阴两虚者宜生脉散加减:白人参10克、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黄精20克、太子参10克。

气血两虚者宜人参养荣汤加减:白人参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熟地1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1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5克。

慢性心衰门诊方案

慢性心衰门诊方案

慢性心衰门诊方案慢性心衰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通常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心脏负荷过重、组织缺血缺氧等问题,严重者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慢性心衰的特殊性质,通常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慢性心衰的门诊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慢性心衰门诊方案。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慢性心衰门诊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目的是通过药物控制心脏的负荷,维持心脏功能的稳定。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ARB、β受体拮抗剂等等。

•利尿剂:主要用于控制体液过多和水肿,可分为袢利尿剂和非袢利尿剂两种,推荐使用袢利尿剂,比如托拉塞米、氢氯噻嗪等等,剂量视病情而定。

•ACEI/ARB:ACEI和ARB是抗高血压、保护肾脏等多种药理作用的药物,在心衰患者中主要发挥降低心脏负荷的作用,保护心肌不受进一步的损害。

通常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到最大耐受剂量。

•β受体拮抗剂:β受体拮抗剂是通过阻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影响心脏β受体而起到控制心率、降低心脏负荷等作用的药物,常用的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等。

除了上述药物,还有其他辅助药物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使用,如强心苷、利钾剂、抗凝等。

2. 营养与饮食管理慢性心衰患者需要合理保证营养和饮食,且要忌口一些高盐、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

•控制盐的摄入:患者每日摄入盐分应保持在5g以下,适宜少吃加盐量高的食物,并且注意查看包装,避免进食过多的含盐物品。

•限制饮水:由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现象,需要适当限制饮水量,每日应控制在1500ml以内。

•饮食调节:推荐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类等等,同时要避免过多食用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和饮料,如油炸食品、糖果、软饮料等。

3. 运动康复与生活方式改变慢性心衰患者适当进行运动康复和生活方式改变也非常重要,可有效改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心衰诊疗规范080530

心衰诊疗规范080530
心痛宁加味方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中医证候总疗效;心绞痛疗效以及心电图缺血状况的改善均优于复方丹参片对照组;能显著降低血浆ET含量;提高血浆NO含量水平。从以上前期研究表明此方剂能显著降低血浆ET含量,逆转心肌重构,提高血浆NO含量水平,调节二者平衡。本专科长期应用此方治疗痰瘀交阻型心衰,具有了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适合患者:
轻、重度左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30%),病情必须稳定,无休息时的心绞痛、失代偿性心衰,或影响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心律失常。
流程:
心脏评估——康复前教育——中药结合康复运动
方法:
参加运动程序以前要对病人做各种应有的检查,而且定期复查(一般为3个月)。包括①分级运动试验测定。②心脏彩超测定心功能(主要是左室射血分数)。③观察运动前后6min内步行距离,制订运动方案,采用步行训练。最初1周内进行步行训练,开始5-10min,每运动2-3min休息1min,靶心率比立位休息心率多10-20次/min,开始几天不超过休息心率5-10次/min。具体见简化二阶段心衰运动康复程序(见附表4)。在病情稳定、功能储备量增加以后,运动强度可逐渐增加。治疗过程中每周评价患者的一般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不能耐受者退出。患者运动时应有监护人,以确保安全。如运动前负荷试验未诱发低血压、明显的心电图改变或心律失常,患者经指导后可在家中完成治疗方案。
参照Lee氏(N.Engl.med1982,306:699)于1982年根据临床与X线改变所制定计分系统
显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75%。
有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在50%-75%。
无效:
治疗后证候积分减少<30%。
加重:
治疗后积分超过治疗前积分。
4.4生活质量改善评定标准: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症。

(二)xx病名: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储留。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心悸、气喘、水肿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2)早期表现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惊悸喘咳,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的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持续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咳嗽咯痰,或泡沫状血痰;水肿呈下垂性,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终末期出现胁痛,或胁下积块,面色苍白或青灰,肢冷,唇舌紫黯,脉虚数或微弱。

常伴乏力、神疲、腹胀、纳呆、便溏。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肺胀、眩晕、消渴等病史,或继发于伤寒、温病,也可见于一些危重疾病的终末期。

以中老年人为多。

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五志过极等可能导致心衰发作或加重。

BNP(B型脑钠利肽)或TN-ProBNP(N-末端原脑钠利肽)、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冠状动脉造影、心脏ECT(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2.xx诊断标准:1)、症状(1)左心力衰竭的症状以肺淤血及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①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a、劳力性呼吸困难。

b、端坐呼吸。

c、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

d、急性肺水肿。

②咳嗽、咳痰、咯血:咳嗽、咯痰是肺泡和支气管粘膜瘀血所致,开始常于夜间发生,坐位或立位减轻,咳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为其特点;长期慢性淤血,肺静脉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和支气管血液循环之间形成侧支,在支气管粘膜下形成扩张的血管,一旦破裂可引起大咯血。

③乏力、疲倦、头晕、心慌:这些都是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良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的症状。

④少尿及肾功能损害症状:严重右心室血液重分配时,首先是肾血流量减少,患者出现少尿,长期慢性肾血流量减少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各种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第一篇: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心衰病心衰病诊疗方案(慢性心力衰竭)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

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1、中医病名:心衰病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二、诊断(一)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车前子15g、冬瓜皮20g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

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阳气亏虚、血瘀水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味。

人参10g、制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5g、桂枝10g、丹参30g、降香12g、赤芍15g、益母草30g、葶苈子15g、砂仁10g、大腹皮15g、大枣12g、车前子15g、泽泻12g、猪苓15g 加减法:气虚重者加黄芪、五味子;阳虚重者加巴戟天、肉桂、葫芦巴;辨证使用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心宝丸;(3)心肺气虚、痰瘀饮停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理气化饮方药:益气健心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人参10g、黄芪30g、半夏10g、瓜蒌20g、枳壳10g、厚朴10g、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5g、砂仁6g、毛冬青15g、云苓20g、葶苈子15g、泽泻15g、白术10g、香附10g。

加减法:兼见心肾阳虚去半夏、瓜蒌、毛冬青,加制附子、葫芦巴、桂枝;兼见阴津亏虚加生地、麦冬、玉竹;瘀血重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兼肝气郁结加柴胡、合欢皮、郁金;大便秘结加大黄、郁李仁;兼睡眠差加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心悸明显加龙骨、牡蛎、紫石英;兼有痰热内阻者加浙贝、竹茹、黄芩、鱼腥草。

本院制剂:通脉健心丸,6g,Tid(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或夜高卧。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

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治法:填精化气,益阴通阳方药:左、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阴虚甚者,左归丸合生脉散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猪苓12g、茯苓12g、泽泻12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阳虚甚者,右归丸合生脉散制附子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肉桂9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二)中成药应用根据心衰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1.参附注射液20-40ml+5%GS250ml,静滴,QD-BID。

适用于心衰病偏于气阳不足者。

2.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40ml +5%GS250ml,静滴,QD-BID。

适用于心衰病偏于气阴不足者。

3.黄芪注射液20-40ml+5%GS250ml,静滴,QD-BID。

适用于心衰病气虚明显者。

4.丹参注射液20ml+5%GS250ml,静滴,QD-BID。

适用于心衰病兼有血瘀者。

5.心通口服液,1-2支,TID。

适用于心衰病者。

6.通心络,4片,TID。

适用于心衰病者。

(三)中医特色疗法1、中药足浴2、养生调摄:调情志、节饮食、避风寒、适劳逸。

四、疗效评价(一)疗效标准1.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1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2.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改善。

3.有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有所改善。

4.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二)评价方法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心衰疗效评价。

心功能评价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五、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在临床工作中,心衰病的中医药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生存质量问题: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多病因的慢性疾病,医疗干预的有效性除反映在患病率或者死亡率及实验室的理化指标之外,还反映在病人自身的感觉、功能状态和生存质量。

生存质量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目前,中医界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基本上都是照搬西医的做法,着眼于实验室指标和症状改善等方面,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缺乏关注,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从病死率,生存时间等远期指标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但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自我感受却仍然关注不够。

2.依从性问题:在心衰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针剂的运用,在住院期间,患者可以得到这三方面的完整治疗;但出院后,中药针剂难以应用,中药汤剂虽然疗效较好,但要求病人每天熬中药的话,却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坚持,单纯只是靠中成药,疗效就大打折扣了。

心衰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否坚持用药,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虽然有不少患者都能每天坚持服用中药汤剂,但如何能让更多的病人能坚持中医药治疗,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取得中医药疗效的重要基础。

3.尚未取得有统计意义的确切的数据支持:西医治疗心衰病,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作为依据,在大量病人的基础上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而结果明确,也很有说服力。

我院回顾既往的病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要拿出准确的数据说明中医药的确切疗效,比如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多长,每年的死亡率是多少,每年的平均住院次数是多少等等,现在还未能做到。

中医药治疗心衰病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心衰病病人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心衰病急性发作的情况,由于中医药起效缓慢,此时宜中西医结合、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抢救治疗。

(一)、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我们拟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1.生存质量问题:通过建立病人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提醒病人回院复诊,从而追踪心衰病人的生存质量。

2.针对依从性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1)改进剂型:我院引进三九制药的颗粒剂及康仁堂制药的全成分配方颗粒,颗粒剂应用方便,便于携带,而且尽可能的保留了中药的原药成分,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中药的疗效,可为原汁原味。

在中国,民间常有中药材打成粉,每日服用以作保健的习惯,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易于接受。

2)建立病人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提醒病人回院复诊,从而督促病人服药,特别是中药汤剂的服用,尽量使病人能够坚持服药,从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3.关于病例数据问题:建立病例管理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一方面提高依从性,一方面了解死亡率,再次住院率,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等硬指标。

同时,我们拟通过电话随访,信函随访等方式研究中医药在改善心衰病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

第二篇: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胸痹心痛病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

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

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

静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及血清心肌酶和心肌结构蛋白的变化。

一、病名:1、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2、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二、诊断(一)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胸痹心痛病(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