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制备融合方法

合集下载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图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图

单抗制备流程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为医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也为临床疾病的诊、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

制备单克隆抗体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要经过几个月的一系列实验步骤,下面按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顺序,逐一介绍其实验方法。

一、细胞融合前准备(一) 免疫方案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至关重要。

一般要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1.颗粒性抗原免疫性较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下面以细胞性抗原为例的免疫方案:初次免疫1×107/0.5ml ip (腹腔内注射)↓2~3周后第二次免疫1×107/0。

5ml ip↓3周后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1×107/0.5ml ip或iv(静脉内注射)↓取脾融合2.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一般要加佐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要求抗原和佐剂等体积混合在一起,研磨成油包水的乳糜状,放一滴在水面上不易马上扩散呈小滴状表明已达到油包水的状态。

商品化福氏完全佐剂在使用前须振摇,使沉淀的分枝杆菌充分混匀。

初次免疫 Ag 1~50μg 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一般0.8~1ml 0.2ml/点)↓3周后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ip剂量不宜超过0.5ml)↓3周后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上,不加佐剂,ip│(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检测免疫效果)↓2~3周后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3天后取脾融合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

单克隆抗体制备之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制备之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制备之细胞融合细胞融合:⼴义上的细胞融合指两个或者多个细胞的原⽣质体融合形成⼀个杂种细胞的过程。

⼴义上的细胞融合可以是同种属的细胞发⽣,也可以是不同种属的细胞发⽣。

在单抗制备过程中的细胞融合专指瘤细胞与脾细胞的融合。

在介绍融合技术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髓瘤细胞。

⾻髓瘤细胞的选择在前⾯概述部份就讲到,为了便于筛选出成功融合的杂交瘤细胞,需要选择DNA合成主要途径缺陷型的⾻髓瘤细胞(HGPRT-或TK-)与脾细胞融合,通常是HGPRT-的⾻髓瘤细胞。

要得到这种细胞需要做两件事,第⼀是得到⾻髓瘤细胞,第⼆步是诱导和筛选出HGPRT-的⾻髓瘤细胞。

⼀般可以通过向⼩⿏腹腔内注射碳氢化合物、⽯蜡或者油类物质⽽诱发其产⽣⾻髓瘤细胞,通常的做法是注射降植烷(Pristane,⼜称姥鲛烷)。

诱导出⾻髓瘤后,在⽆菌条件下取出此⾻髓瘤,⽤完全培养基培养⼀段时间后,再⽤8-氮杂鸟嘌呤或者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进⾏筛选即可得到HGPRT-的⾻髓瘤细胞。

对于第⼀步的诱导过程,⽬前只有BALB/C和N2B品系的⼩⿏才具有⾼度的敏感性。

⽬前最常⽤的⾻髓瘤是来⾃BALB/C⼩⿏的,为了减⼩远亲属种系之间的排斥反应,单抗制备中⽤来免疫的动物品系应该与⾻髓瘤来源的品系相同。

1972年,Potter第⼀次从Balb/C⼩⿏中分离⾻髓瘤细胞株MOPC,第⼀次⽤于脾细胞融合的⾻髓瘤细胞株为P3-X63-Ag8,简称X63或P3,它由Milstain 实验室将P3K(源⾃MOPC)细胞系经8-Aza筛选得到。

X63⾃⾝不能分泌完整的免疫球蛋⽩,但是可以合成并分泌γ1重链和κ轻链,因此如果⽤X63⾻髓瘤细胞与脾脏融合,得到的融合细胞除分泌脾细胞的抗体外,还可以分泌X63的γ1链和κ链。

后来⼜从P3K细胞系选育出另⼀变种P3-NS1-Ag4-1,简称NS-1,它不能合成γ1重链,能合成κ轻链,但是合成之后在细胞内降解⽽不能被分泌出来。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图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图

单抗制备流程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

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为医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也为临床疾病的诊、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

制备单克隆抗体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要经过几个月的一系列实验步骤,下面按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顺序,逐一介绍其实验方法。

一、细胞融合前准备(一) 免疫方案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至关重要。

一般要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

.1.颗粒性抗原免疫性较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下面以细胞性抗原为例的免疫方案:初次免疫1×107/ ip (腹腔内注射)↓2~3周后第二次免疫1×107/ ip↓3周后\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 1×107/ ip或iv(静脉内注射)↓取脾融合2.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一般要加佐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

要求抗原和佐剂等体积混合在一起,研磨成油包水的乳糜状,放一滴在水面上不易马上扩散呈小滴状表明已达到油包水的状态。

商品化福氏完全佐剂在使用前须振摇,使沉淀的分枝杆菌充分混匀。

初次免疫 Ag 1~50μg 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一般~1ml /点)^↓3周后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ip剂量不宜超过↓3周后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上,不加佐剂,ip}│ (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检测免疫效果)↓2~3周后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3天后取脾融合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

3.细胞融合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3.细胞融合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恶性增殖的转化细胞,只要营养条件
适合可永远分裂和存活——长命细胞。
经筛选与驯化,现已建立多种骨髓瘤 细胞株——没有抗体分泌物。
2. 细胞融合技术:
分泌抗体 短命 脾细胞 (B淋巴细胞) 长命 不分泌抗体 骨髓瘤细 胞 分泌抗体 长命 杂交瘤细 胞
Köhler和Milstein, 1975
1984年Nobel医学奖
外源性途径(旁路途径)
谷氨酰胺 or 单磷酸尿苷酸
二氢叶酸还原酶
A
DNA
T
内源性途径(主要途径) 外源性途径(旁路途径) 胸腺嘧啶激酶 ( TK ) (Thymidine kinase)
B淋巴细胞: HGPRT+, TK+ 骨髓瘤细胞: HGPRT-, TK-
存活
死亡
单克隆抗体技术操作流程
目的:
触1分钟;
(4)加9ml 培养液,离心沉淀,吸去上清液; (5)加5ml 培养液,分别接种5个直径60mm平皿,每个 平皿加培养液至 5ml,37℃的CO2培养箱中培养。 (6)6—24小时后,换成选择培养液筛选杂交细胞。
电融合法
电融合法是80年代出现的细胞融合技术,在直流电 脉冲的诱导下,细胞膜表面的氧化还原电位发生改变, 使异种细胞粘合并发生质膜瞬间破裂,进而质膜开始连 接,直到闭和成完整的膜,形成融合体。
150ul/孔 A、B
+3.6ml M
2个cell/孔 1个cell/孔
150ul/孔 C、D
+3.6ml M
150ul/孔 E、F、 G、H
0.5个cell/孔
6.杂交瘤细胞的鉴定
染 色 体 核 型 分 析
大规模培养——批量生产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制备

单克隆抗体制备

单克隆抗体制备1. 免疫动物:三只Balb/c小鼠2. 佐剂:首先用完全弗氏佐剂(CFA),后用不完全弗氏佐剂(IFA)。

3. 免疫原:蛋白或KLH偶联多肽。

每次免疫使用50-100µg免疫原。

4. 免疫:用PBS稀释免疫原,然后与相应的佐剂1:1混合。

抗原和佐剂完全混合形成稳定的乳剂,将该乳剂在小鼠双肩周围的皮肤下进行皮下注射和后腿进行肌肉注射。

每个区域大约用1/8的免疫原。

接着将1/2的免疫原进行腹腔注射,这样免疫原可以持久存在从而提高免疫应答。

以后每个星期进行腹腔注射直到达到要求的效价。

5. 第0星期预采血完全弗氏佐剂(CFA)混合的100µg抗原免疫小鼠。

第2星期完全弗氏佐剂(CFA)混合的50µg抗原免疫小鼠。

第3星期不完全弗氏佐剂(IFA)混合的50µg抗原免疫小鼠。

第4星期溶解在PBS中的50µg抗原免疫小鼠。

第5星期取适当的细胞或组织进行ELISA和WB检测,溶解在PBS中的50µg抗原免疫小鼠。

第X星期取适当的细胞或组织进行ELISA和WB检测,溶解在PBS中的50µg抗原免疫小鼠。

6. 杂交瘤融合和筛选:用PEG方法将效价最好的小鼠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F0进行融合。

用抗原对融合的杂交瘤克隆进行筛选,检测它们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ELI SA阳性的克隆可用WB检测,筛选出来的克隆至少还需要亚克隆两次。

7. 大规模抗体生产:筛选得到两个克隆最后进行大规模培养(每个克隆1L)或者取腹水(每个克隆5只小鼠)。

用蛋白A/G对培养液或腹水进行纯化,平均每个克隆可以得到3-5mg 抗体。

8. 注意:每个融合平均可以得到900多个克隆,对于多肽抗原可以得到100个左右的ELISA阳性克隆,重组蛋白抗原可以得到100-150个ELISA阳性克隆。

亚克隆实验做的越早,越容易保存克隆。

因此,为了保存和复苏阳性克隆,尽早进行筛选检测是必需的。

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步骤

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步骤

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步骤
嘿,咱今儿就来唠唠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这档子事儿哈!
首先呢,得选个好苗子,就像咱挑水果得挑个水灵的,这就是要选对细胞啦。

把咱要的免疫细胞找出来,这可是关键的第一步哟!
然后呢,把这些小家伙放到合适的环境里,让它们好好长。

就好比给花浇水施肥,得让它们茁壮成长呀。

接着呀,得让这些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来个亲密接触,这就像一场特别的相亲会,得找到最合适的那一对。

这可不是随便凑凑就行的,得精心挑选呢。

之后呢,把它们放在一块儿培养,看着它们融合在一起,就好像看到了新的希望诞生啦。

再然后,就得筛选啦!把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淘汰掉,留下最棒的融合细胞。

这就像选秀比赛,只有最出色的才能留下来。

接下来,把这些选出来的宝贝们放到合适的地方继续培养,给它们提供最好的条件,让它们不断繁殖。

再往后,还得检测检测它们的能力呢,看看是不是真的厉害。

这就像考试,得检验一下真本事。

等确定了它们确实是我们想要的,那就可以大量生产啦!就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我们需要的单克隆抗体。

你想想,这过程多像培育一个小生命呀,从最开始的挑选,到精心呵护,再到筛选出最优秀的,最后让它发挥大作用。

这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可不简单,但要是做好了,那可真是了不起呀!它能帮我们解决好多难题呢,在医学、生物学等好多领域都大有用处。

所以呀,可别小瞧了这一系列步骤,每一步都得认真对待,就像对待一件珍贵的宝贝一样。

咱得有耐心,有细心,才能让这个实验成功呀!大家都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在单克隆抗体制备实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呀?。

单克隆抗体技术路线

单克隆抗体技术路线

单克隆抗体技术路线引言:单克隆抗体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也是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备步骤以及应用领域,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技术是一种通过克隆单个抗体细胞,制备具有相同抗原结合特异性的抗体的方法。

其主要原理是将抗原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然后采集动物体内的B细胞,融合B 细胞与骨髓瘤细胞,形成杂交瘤细胞,最后通过筛选获得特异性抗原结合能力的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制备步骤1. 免疫原选择:选择合适的免疫原,通常为纯化的蛋白质或多肽。

2. 免疫程序:将免疫原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激发免疫应答。

3. B细胞采集:从免疫动物体内采集脾细胞或淋巴结细胞,富集含有目标抗体的B细胞。

4. 杂交瘤细胞制备:将采集到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5. 杂交瘤细胞筛选:通过限制性稀释法或酶标记法等方法,筛选出分泌特异性抗原结合能力的杂交瘤细胞。

6. 单克隆抗体生产:将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扩增培养,收集培养上清液,纯化得到单克隆抗体。

三、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领域1. 生物学研究:单克隆抗体可用于特定分子或细胞的定位和鉴定,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体内的生物过程和机制。

2. 临床诊断: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和诊断疾病,如癌症、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 治疗应用: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如肿瘤、免疫性疾病和传染病等,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较低的副作用。

4. 生物制药:单克隆抗体作为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工具,可用于药物研发、质量控制和生产等方面。

结论:单克隆抗体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和生物制药工具,其制备步骤简单明了,应用领域广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单克隆抗体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相信随着对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必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抗cd19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抗cd19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抗CD19单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1. 抗CD19单克隆抗体概述在免疫疗法领域,抗CD19单克隆抗体被广泛应用于治疗B细胞相关的疾病,尤其是B细胞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

CD19是B细胞表面的一种标志性蛋白,它在B细胞的发育、激活和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

抗CD19单克隆抗体可以选择性地杀伤CD19阳性的B细胞,而对其他细胞几乎没有影响,从而成为治疗B细胞相关疾病的有效手段。

2. 抗CD19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抗CD19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主要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免疫原:首先需要获得CD19的免疫原,常见的方法包括从CD19表达的细胞中提取膜蛋白或人工合成片段。

2.免疫动物:将免疫原注射到小鼠或大鼠等实验动物体内,触发其免疫系统产生抗CD19抗体。

3.融合细胞:从免疫动物中获取B细胞,并将其与瘤细胞或其它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些细胞能够不断产生具有特异性的抗CD19抗体。

4.提取与纯化:从培养基中提取并纯化目标抗体,经过一系列的纯化步骤,最终得到高纯度的抗CD19单克隆抗体。

3. 抗CD19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抗CD19单克隆抗体作为治疗B细胞相关疾病的新战略,已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以CAR-T细胞疗法为代表的治疗手段,就是通过将患者自身的T细胞进行基因改造,使其表达抗CD19单克隆抗体,从而实现对恶性B细胞的杀伤。

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中,抗CD19单克隆抗体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通过选择性地清除异常活化的B细胞,可以有效地控制自身免疫疾病的发作和进展。

4. 个人观点和理解抗CD19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不仅在临床上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而且为免疫疗法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在未来,随着对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抗CD19单克隆抗体会在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结语通过对抗CD19单克隆抗体的概述、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的全面探讨,我们对其在治疗B细胞相关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步骤

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步骤

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步骤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由单一源头的B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可以分为六个主要步骤,包括免疫原选择、免疫动物免疫、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生物制剂和表征以及大规模生产。

第一步是免疫原选择。

在制备单克隆抗体之前,需要选择适合的免疫原。

免疫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类或其他生物分子。

选择合适的免疫原对于获得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至关重要。

第二步是免疫动物的免疫。

通常使用小鼠作为免疫动物,将免疫原注射到小鼠体内,刺激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免疫过程可以持续数周或数月,以确保免疫系统充分产生抗体。

第三步是细胞融合。

细胞融合是将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骨髓瘤细胞具有不受限制的生长能力,而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则具有产生抗体的能力。

细胞融合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或电融合方法完成。

第四步是筛选和克隆。

在细胞融合后,需要筛选出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细胞流式细胞术。

通过这些筛选方法,可以鉴定出产生特定抗原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进行单克隆化处理。

第五步是生物制剂和表征。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制剂包括抗体纯化和浓缩。

纯化可以通过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等方法进行。

表征是对单克隆抗体进行验证,包括亲和力测定、特异性检测、结构分析等。

最后一步是大规模生产。

一旦获得了单克隆抗体的正式生物制剂和表征结果,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大规模生产通常采用细胞培养技术,通过培养细胞株来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生产的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临床治疗、诊断试剂的生产以及科研领域的应用。

总结起来,制备单克隆抗体的主要步骤包括免疫原选择、免疫动物免疫、细胞融合、筛选和克隆、生物制剂和表征以及大规模生产。

这些步骤的顺序和细节可能会有所不同,取决于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方法。

制备单克隆抗体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但它可以提供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抗体,对于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1. 引言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药物,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目标物质,如病毒、癌细胞等,以识别、中和或破坏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将小鼠源的初始抗体进行改造和人源化,弥补了小鼠抗体在人体内产生反应的缺陷,进而提高了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2.1 选择目标抗原在制备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目标抗原。

这是指研究人员要制备对特定疾病或病原体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

目标抗原的选择对于后续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至关重要。

2.2 制备小鼠源的初始抗体为了制备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常需要使用小鼠或其他动物作为初步制备抗体的源头。

研究人员通过免疫注射小鼠来激发其免疫系统产生特定抗原的抗体。

之后,从小鼠体内提取抗体进行初步鉴定和筛选。

2.3 克隆筛选通过克隆和筛选的过程,选择那些对目标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克隆。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从小鼠源的初始抗体中挑选出性能最佳的抗体克隆,为后续的人源化操作打下基础。

2.4 人源化改造人源化改造是将小鼠源的初始抗体转化为具有人源特性的抗体。

在这一步骤中,研究人员会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小鼠源抗体的大部分小鼠特异性区域替换为人源的同源区域,以减少人体对外源蛋白的免疫反应。

这可以通过重组DNA技术,将人源抗体的DNA序列嵌入到小鼠源抗体的DNA序列中,使其具有人源性。

2.5 生产和纯化经过人源化改造的抗体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纯化。

这通常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合适的细胞系中表达和生产抗体。

随后,使用各种纯化技术,如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将抗体从混合物中纯化出来,以获得高纯度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3. 个人观点和理解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关键步骤和技术。

通过人源化改造,可以将小鼠源的初始抗体转化为具有人源特性的抗体,从而提高其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第十一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1975年Kǒhler和Milstein首先报道用细胞杂交技术使经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建立起第一个B细胞杂交瘤细胞株,并成功地制得抗SRBC的单克隆抗体(monlclonalantibody,McAb)。

迄今世界已研制成数以千计的McAb。

单克隆抗体的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便于人为处理和质量控制,并且来源容易,所以一问世便受到欢迎和重视。

在医学领域中,McAb在诊断疾病、判断预后、防治疾病以及疾病机制研究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为此,两位发明者于198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第一节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杂交瘤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两种细胞而同时保持两者的主要特征。

这两种细胞分别是经抗原免疫的小鼠细胞作小鼠骨髓瘤细胞。

脾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抗体分泌功能和能够在选择培养基中生长(选择原理后见),小鼠骨髓瘤细胞则可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分裂、增殖,即所谓永生性。

在选择培养基的作用下,只有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才具有持续增殖的能力,形成同时具备抗体分泌功能和保持细胞永生性两种特征的细胞克隆。

其原理从下列几个主要步骤阐明。

(一)细胞的选择与融合建立杂交瘤技术的是制备对抗原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细胞一方必须选择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来源于免疫动物的碑细胞。

脾是B细胞聚集的重要场所,无论以何种免疫方式刺激,脾内皆会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反应。

融合细胞的另一方则是为了保持细胞融合后细胞的不断增殖,只有肿瘤细胞才具备这种特性。

选择同一体系的细胞可增加融合的成功率。

多发性骨髓瘤是B细胞系恶性肿瘤,所以是理想的脾细胞融合伴侣。

目前常用的B细胞瘤株有:P3-X63-Ag8(KǒhlerandMilstein,1975),P3-NSI/1-Ag4-1(KǒhlerandMilstein,1976),X63-Ag8.563(Kearneyetal,1979),Sp2/0-Ag14(Schulmanetal,1978)等,这些细胞株皆为HAT敏感细胞株。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是指由同一抗体原型细胞(B细胞)分娩的具有相同抗原结合能力和单一特异性的抗体分子。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抗体原型细胞和肿瘤细胞,形成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利用这些细胞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首先,制备免疫原。

免疫原可以是纯化的蛋白质,也可以是从细胞、病毒、细菌等生物体中提取的抗原。

免疫原的选择要根据具体需要,确保能够引发免疫应答。

接着,通过免疫程序激发抗体原型细胞。

将免疫原注射给小鼠等实验动物,促使其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

这个过程一般包括预免疫、主免疫和增强免疫等步骤,以提高免疫应答的效果。

然后,收集免疫骨髓细胞或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

肿瘤细胞一般选择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或葡萄状囊肿瘤细胞,这些细胞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单克隆抗体分泌。

融合过程中利用聚乙二醇等化学物质提高融合效率。

杂交瘤筛选是在含有融合细胞的培养基中筛选出能够分泌目标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筛选的方法包括细胞排序、ELISA、免疫组化和免疫磁珠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快速筛选出能够特异性地分泌目标抗体的细胞株。

最后,对单克隆细胞进行培养和扩增,得到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细胞培养一般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可以使用悬浮培养方法或者固定化培养方法。

培养的细胞经过一定周期后可以分离单克隆抗体。

总的来说,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免疫应答激发产生抗体原型细胞,然后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再通过杂交瘤筛选和单克隆细胞培养等环节,最终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

这一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简述利用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

简述利用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

简述利用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流程及其应用。

一、原理单克隆抗体是指来自同一B细胞克隆的抗体,它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生命科学和工业等领域。

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是将体外免疫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使其继承了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和骨髓瘤细胞的不死性,从而长期稳定的产生单克隆抗体。

二、流程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 免疫动物:将抗原注射于小鼠等哺乳动物体内,诱导其产生抗体。

2. 分离B细胞:从免疫动物体内获取脾脏,制备成单细胞悬浮液。

3. 融合细胞:将分离的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4. 筛选杂交瘤细胞:用选择性培养液筛选并纯化杂交瘤细胞,使其长期稳定的产生单克隆抗体。

5. 鉴定鉴定单克隆抗体:对产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并获取其蛋白质序列,以便制备大规模的单克隆抗体。

三、应用杂交瘤细胞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在医学上,单克隆抗体已成为重要的诊断和治疗工具。

例如,抗癌单克隆抗体可以选择性地靶向癌细胞,疗效显著。

在生命科学领域,单克隆抗体也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组织学和免疫学等方面。

在工业领域,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生化工业、食品工业和环保等方面。

综上所述,杂交瘤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手段。

它的原理简单、流程清晰,经过鉴定的单克隆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

简述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医药研发、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前景。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选择一种特定的免疫细胞,获取它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并使其进行不限制性复制,最终获得具有高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的单克隆抗体。

下面将详细介绍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鼠源性、嵌合型和人源性单克隆抗体技术,以及单克隆抗体生产的流程和应用。

一、鼠源性单克隆抗体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是最早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其制备原理是将鼠类动物免疫一种抗原,收集其脾细胞,将其与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然后将杂交瘤细胞单克隆化,即从杂交瘤中分离出单个克隆细胞并培养扩大。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制备简单、产量高,但由于小鼠免疫系统与人类的巨大差异,鼠源性抗体往往容易引起免疫原性反应,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

二、嵌合型单克隆抗体为了克服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局限性,研究人员提出了嵌合型单克隆抗体技术。

嵌合型单克隆抗体是由人源性的Fc区和鼠源性的可变区域组成,它可以确保高度特异性和稳定性的又可以降低免疫原性反应。

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是将人源性的IgG1的Fc片段与包含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域进行基因重组,最终获得嵌合型单克隆抗体。

嵌合型单克隆抗体优点是高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免疫原性反应小。

嵌合型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较为复杂,且其效价可能比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略低。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逐渐开始研制具有人源性的单克隆抗体,其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在人体内生物学免疫动态,从而降低了潜在的体内免疫原性反应。

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小鼠背景中将人源性单克隆抗体进行筛选和生产,另一种是通过人免疫系统获得人源性单克隆抗体。

人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原理与小鼠类似,但需要额外进行一系列的筛选和优化步骤,以保证细胞系的干净和稳定性。

由于人源性单克隆抗体与人体内的免疫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相似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包括动物的选择与免疫以及细胞融合两个步骤。

在动物的选择方面,纯种BALB/C小鼠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这种小鼠温顺、离窝的活动范围小,体弱,食量及排泄物也较少,适合在洁净的实验室中饲养。

目前,许多实验室都选择纯种BALB/C小鼠来进行杂交瘤技术。

在免疫方案的选择方面,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以及获得高质量的单克隆抗体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免疫方案。

对于可溶性抗原,由于免疫原性较弱,需要加佐剂。

常用的佐剂包括XXX完全佐剂和XXX不完全佐剂。

初次免疫时,抗原的剂量一般为1-50μg,加福氏完全佐剂进行皮下多点注射或脾内注射(一般0.8-1ml,0.2ml/点)。

之后,每隔3周进行一次免疫,剂量同初次免疫,但XXX不完全佐剂进行皮下或腹腔内注射(ip剂量不宜超过0.5ml)。

第三次免疫时,剂量同前两次,不加佐剂,进行腹腔内注射,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

如果需要加强免疫,剂量一般为50-500μg,可以进行腹腔内或静脉内注射。

对于可溶性抗原,还有一些更新的免疫方案,如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改变抗原注入的途径以及使用细胞因子作为佐剂等。

对于颗粒抗原,免疫性较强,不需要加佐剂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以细胞性抗原为例,免疫时要求抗原量为1-2×107个细胞。

初次免疫时,抗原剂量为1×107/0.5ml,进行腹腔内注射,之后每隔2-3周进行一次免疫,剂量同初次免疫。

如果需要加强免疫,在融合前三天进行1×107/0.5ml的腹腔内或静脉内注射。

在细胞融合前的准备工作中,选择合适的骨髓瘤细胞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骨髓瘤细胞应和免疫动物属于同一品系,这样可以提高杂交融合率,也便于接种杂交瘤在同一品系小鼠腹腔内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在组织培养中,单个或少数分散的细胞不易生长繁殖。

为了促进细胞的生长繁殖,需要加入其他活细胞,这些细胞被称为饲养细胞。

单克隆抗体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单克隆抗体,是指与一种具有特定抗原性质的物质所结合的抗体,它只含有一个种类的抗体分子,这类抗体的针对性非常特异性。

单克隆抗体也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中。

那么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 抗原制备首先需要准备与我们所需要生产的单克隆抗体相应的抗原。

这个抗原可以是蛋白质、多肽、糖类、脂质等分子。

2. 免疫原接下来就是将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以激发免疫反应,使得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3. 混合细胞在免疫过程中需要混合不同克隆的淋巴细胞,以增加抗体的多样性。

混合细胞的来源既可以是不同的动物,也可以是同一动物中的不同淋巴细胞。

4. 融合将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融合,生成对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这些细胞是能够连续生长,并且能够产生单一抗体的。

5. 选择在一个缺乏致死性剂的培养基中培养杂交瘤细胞,同时添加只能选择产生所需要抗体的无限稀释的抗原,以筛选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

6. 鉴定使用不同的免疫学方法,比如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等,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纯度和特异性。

7. 扩增为了在大量使用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中获得充足的材料,需要将从克隆细胞的細胞系中的产生的单克隆抗体扩张。

这通常通过在实验室中生产大量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来实现。

总的来说,单克隆抗体的原理是通过制备免疫原、混合细胞、融合、筛选、鉴定、扩张等步骤来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高度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

这些抗体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广泛应用,同时也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