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
西安出土的唐“盈”字款邢窑白瓷
西安出土的唐“盈”字款邢窑白瓷邢窑为北方白瓷名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九百余年。
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
邢窑白瓷分为粗白瓷、普通白瓷和细白瓷,粗白瓷胎质粗松,胎色泛黄,胎面一般要施化妆土;普通白瓷胎色较白,少用化妆土;细白瓷胎釉的洁白度较高,胎质细腻,釉面光润,不用化妆土。
从有关邢窑白瓷的考古发掘来看,邢窑细白瓷多发现于唐长安城的宫殿或寺庙遗址,如大明宫、青龙寺、西明寺等,其中一些白瓷的底部刻有“盈”字款或“翰林”款。
近年来,在西安地区的一些唐墓中也出土了刻有“盈”字款的邢窑细白瓷。
与细白瓷相比,邢窑的粗白瓷和普通白瓷的出土数量更多。
由此可见,邢窑白瓷在唐代已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邢窑白瓷体现了唐代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当时曾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
其署“盈”字款者,一般认为与皇宫内的“大盈库”有关。
大盈库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有记载,玄宗、肃宗时称之为“百宝大盈库”。
大盈库是皇宫内最大的储存金银财宝的库房,此库内的财物只能由皇帝支配、使用。
目前已发现的“盈”字款邢窑白瓷以碗最为多见,另有执壶、盒、罐等。
唐“盈”字款白瓷圆腹罐(图1)高22.5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罐圆唇,短颈,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口、底大小相若。
胎体坚实细腻,洁白如雪。
内外施透明釉,釉质莹润,积釉处闪水绿色。
外底无釉,在中心偏左部位以尖状工具竖向刻划“翰林”二字,在中心偏右上方刻划有“盈”字,字体规整,笔画清晰流畅。
迄今所见署“翰林”款的邢窑白瓷皆为罐,而且这些罐的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
“翰林”指唐代宫廷机构翰林院。
唐初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当时将艺能技术卓著者召于翰林院供职,并非特为文学侍从而设。
至玄宗时,置翰林侍诏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其职始重。
玄宗时又别置学士院,并兼翰林之称,遂称为翰林学士,侍直禁廷,专司制诰,甚至参议机密。
邢窑名词解释
邢窑名词解释
邢窑是中国古代陶瓷窑口之一,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宫市境内。
邢窑烧制的瓷器精美绝伦,制作工艺高超,历代备受赞誉。
以下是邢窑常见名词解释:
1. 邢窑:指邢台市南宫市一带所烧制的陶瓷器物,是中国古代
著名的陶瓷窑口之一。
2. 邢窑青瓷:邢窑主要生产的陶瓷品种之一,以青色为主,采
用高锰酸钾还原技法,烧制出色泽莹润、通透明亮、胎质坚实的瓷器。
3. 邢窑白瓷:邢窑生产的另一种主要陶瓷品种,以白色为主,
采用高温烧成,瓷体洁白晶莹,具有高度的透明度和光泽度。
4. 邢窑黑瓷:邢窑生产的一种特色陶瓷品种,因采用绿松石为
主要原料,加上高温烧制,成品呈现出墨绿色或黑色,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5. 邢窑泥质瓷:邢窑生产的一种特殊陶瓷品种,采用特殊的泥
质原料,烧制成品质地柔软,釉面温润细腻,表现出独具匠心的艺术风格。
6. 邢窑瓷器装饰:邢窑瓷器的装饰主要采用刻、划、印、绘等
工艺手法,以纹饰精美、图案瑰丽而著称。
其中,以“三彩”瓷器、“剪纸”瓷器、“刻划”瓷器等装饰技法最为著名。
- 1 -。
邢窑_精品文档
邢窑邢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的一种特殊工艺和窑炉的名称,它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
邢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鼎盛时期。
邢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而闻名于世,是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
邢窑的窑炉被称为“单火穴窑”,这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有别于其他窑炉。
它以小火取胜,用小而细的煤炭作为燃料,控制火候非常严格。
窑炉采用了隔室烧制的方法,保证了陶瓷的质量和色泽。
邢窑的陶瓷制作以青花瓷为主要特色。
青花瓷是以白瓷为胎,涂刷上蓝色的颜料,然后进行烧制而成。
邢窑的青花瓷色彩丰富、艳丽,瓷器上的图案精美细致,往往以自然景观、人物故事和花鸟等为题材,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邢窑的青花瓷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时期。
那个时候,邢窑的生产规模非常庞大,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邢窑的青花瓷远销东南亚各国,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等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陶瓷产品之一。
邢窑的青花瓷不仅在用途上丰富多样,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它既可以用作日用品,如餐具、花瓶、香炉等,也可以作为礼品和收藏品。
邢窑的陶瓷制作工艺非常精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认真的雕刻和烧制,展现了匠人的智慧和技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邢窑的灿烂光辉逐渐消失。
宋代后期,邢窑的瓷器制作逐渐衰落,很多工艺和技术逐渐失传。
到了明代和清代,邢窑的陶瓷制作几乎停产了,只剩下一些残存的作品供人欣赏。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传承邢窑的工艺,隆尧县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设立了邢窑陶瓷博物馆,展示和保护邢窑的陶瓷艺术。
同时,还开展了一些培训班和研究项目,传授邢窑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和艺术家的参与。
如今,邢窑的陶瓷制作正在重新焕发生机。
许多年轻人和艺术家致力于研究和创新邢窑的工艺,开发出了一些新颖的陶瓷产品。
邢窑的青花瓷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总的来说,邢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的一种特殊工艺和窑炉,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邢窑的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谈瓷】“类银类雪”邢白瓷
【谈瓷】“类银类雪”邢白瓷文人雅士对邢窑白瓷的赞誉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邢窑白瓷多有赞誉:唐代李肇《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说明邢窑白瓷知名度高,应用面广,生产数量巨大,它既能给朝廷提供精美的贡奉用品,也可以为社会民众供应日用生活之物。
唐代著名音乐家、文学家段安节在《乐府杂录》记唐大中年间的乐师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筋即筷子,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所以能与越窑瓷器一起用作乐器。
被广泛引用的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陆羽认为“玉胜银,冰胜雪,绿胜丹”,本意表达陆羽的“扬越抑邢”偏好,可是恰恰反证邢窑白瓷的影响力已经与当时独步天下的越窑青瓷相提并论。
陆羽所说的“类雪”、“类银”白瓷,指的是邢窑生产的细白瓷和粗白瓷。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形容邢州白瓷规整如月,轻薄如云,同越窑青瓷一样品质超群,隋唐时期已经成为文人雅士赋诗饮茶必备之品。
南北朝白釉绿彩三耳壶高12.1 口径4.5 底径5.3 厘米1971 年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范粹墓出土河南博物院邢窑白瓷的发展历程邢窑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窑场,创烧于北朝时期,鼎盛于隋、唐、五代开始走向衰亡,也是中国最早烧造白瓷的窑场。
隋唐时期细白瓷的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打破了中国瓷器自汉代以来青瓷一枝独秀的局面,与当时著名的越窑青瓷比肩并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其应用之广泛、造型之规范、器体之轻薄、胎质之坚实、釉色之莹润、是当时其它烧造白瓷的窑场所不能比拟的。
唐末至五代,由于战乱与原料的枯竭,还有自然灾害导致河流改道致使窑场被淹没等原因,邢窑白瓷开始走向衰落。
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
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隋代邢窑白瓷罐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
窯址位於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壹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制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唐代邢窑梅瓶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由於整個制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而在所有的窯口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代表了當時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
唐代邢窑梅瓶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
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
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
”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只,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
”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
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範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
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但是,長時間以來,唐代邢窯遺址究竟在哪裏,壹直是中外陶瓷學者關註的問題。
李肇《國史補》中有“內丘白瓷甌”的記載,故壹般研究瓷史的學者都認為邢窯的遺址當在內丘。
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從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曾對邢臺地區所轄的沙河、邢臺、內丘三縣進行過七次考察,雖發現壹些窯址,但唐代的窯址沒有發現。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與內丘相臨的臨城縣進行普查,終於在這個縣的祁村、崗頭村、西雙井村發現了唐代的窯址群。
邢窑
邢窑邢窑是唐代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
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
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陶瓷史的一页空白,其胎质坚细、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绝无逊色,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邢窑白瓷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规模,使得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唐时期,白瓷的生产量增大,但仍兼烧黄釉瓷、青瓷。
白瓷的质量优于隋代,器形与隋代类似,中唐时期是邢窑的极盛时期,精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瓷器的质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器物种类增多,制瓷工艺达到了纯熟的地步,产量大大超过隋代细白瓷,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细白瓷为邢窑的精品,其胎质坚实细腻、釉色纯白光亮:"类银、类雪",因而唐代皮日休在《茶中杂咏·茶瓯诗》赞邢窑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难得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在《新唐书》、《大典六典》、《茶经》、《乐府杂录》、《长庆集》等文献中均有邢窑的记载,尤其在内邱境内出土的"盈"字款白瓷,为陕西大明宫出土的"盈" 字款白瓷碗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盈" 字款白瓷盒找到了窑口的出处。
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
窑址在今河北省邢台县,因唐时地属邢州,故名邢窑。
邢窑除烧造白瓷外,还制青、黑、黄釉瓷等产品。
唐代邢窑瓷器装饰纹样形成原因分析
唐代邢窑瓷器装饰纹样形成原因分析作者:赵亚楠周逢年来源:《美与时代·上》2022年第03期摘要:唐代邢窑瓷器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每一种传统纹样在文化的发展革新中不断变化,而中外文化的融合是装饰纹样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审美意识等也对瓷器纹样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用。
关键词:唐代;邢窑瓷器;装饰纹样邢窑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窑址众多,包括内丘窑址、临城窑址、邢台窑址等。
自南北朝时期开始烧制青瓷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烧制业逐渐发展壮大,元代以后走向衰落。
南北朝时期主要以生产青瓷为主,在烧制青瓷的基础上创烧出了白瓷,为之后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隋朝时期,邢窑开始由青瓷向白瓷转型,白瓷的烧制水平得到了提高,窑址数量多达十多处,规模也逐渐扩大。
到了唐代,以往以青瓷为主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白瓷也获得了“类银似雪”的美誉,为之后白瓷和彩瓷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元代时期,邢窑以生产白釉瓷为主,黑釉瓷为辅,并且兼烧三彩和钧瓷,其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直到元代以后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邢窑作为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于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窑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涵括的文学价值和科研价值十分显著。
其中,邢窑瓷器的装饰纹样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成为社会变革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唐代邢窑瓷器装饰技法提起邢窑瓷器,世人大多印象为素面无装饰。
但经过对邢窑遗址的进一步研究显示,只有早期邢窑瓷器为素面少纹饰,自唐代开始,邢窑瓷器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便开始逐渐出现各种装饰技法,特别是晚唐时期,装饰技法愈加成熟,主要分为胎体装饰、彩绘装饰和剪纸漏花装饰三种。
(一)胎体装饰胎体装饰是在瓷胎基本成型后用模印等方法对瓷面进行一些简单的装饰。
初唐时期,邢窑装饰技法以胎体装饰为主,例如模印、戳印、刻花等技法,但由于此时期技术等因素不够成熟,装饰也只是一些简单的弦纹,风格较为淳朴自然。
邢窑概述
邢窑概述张志中邢窑是我国生产白瓷最早的窑场之一。
它始于北齐,经过隋朝的短期发展,到唐朝已达到了兴盛的阶段,从而成为我国白瓷的生产中心。
唐代邢窑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在国内的广泛使用和向国外的遥远传播,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历史,形成了“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
邢窑的烧造历史从北齐、隋代、唐代至到五代、宋、金元,源远流长。
邢窑的范围跨州连郡,是一个庞大的窑区,包括内丘、临城、邢台的窑址均为邢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丘、临城、邢台三县和邢台市区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交接地带,主要分布于京广铁路及107国道以西的汦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县西双井以南,邢台县西坚固以北长约60公里,宽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内。
一、地理环境及窑址概况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内丘和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祗河两岸。
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河流纵横,到处是冲沟埝垅。
在这一带的竹壁、祁村、澄底、南程村、贾村、邵明、磁窑沟、永固等地蕴藏着大量的黏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和半软质黏土。
在内丘、临城的西部山区还有石英、长石矿物广泛存在。
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为邢窑的烧制奠定了基础。
在北起临城祁村,南到内丘冯唐,在近30公里长、东西10公里宽的范围内,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窑场遗址二十处。
另外在其南的邢台市也发现瓷窑址一处。
各遗址概况分述如下。
(一)西坚固遗址西坚固遗址位于邢台市西坚固村西约1.5公里的沙河北岸台地上,东北距邢台县治约30公里。
这里属太行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区,山多石灰岩石,常见大小溶洞,地表多沟壑,河岸附近有较多的开阔地带,土质多沙,不甚肥沃。
遗址所在台地北高南低呈阶梯状,范围约东西长200米,南北150米。
因其上大部分被金元时期的冶铁废渣所覆盖和扰乱,故未发现原始堆积,地表散见遗物亦不丰富。
邢窑白瓷鉴定方法
邢窑白瓷鉴定方法邢窑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瓷器的瑰宝。
邢窑白瓷的鉴定是一门繁琐而精细的工作,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介绍邢窑白瓷的鉴定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别邢窑白瓷。
一、邢窑白瓷的历史与特点邢窑白瓷是中国北方宋代晚期至明代早期的一种瓷器,产地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
邢窑白瓷的特点是白净纯洁、细腻光滑、釉面莹润,胎体轻巧薄如纸,通常采用刻花、划线、刻纹等装饰技法,造型古朴典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邢窑白瓷的鉴定方法邢窑白瓷的鉴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釉面邢窑白瓷的釉面应该是光滑、细腻、均匀的,没有气泡、流痕、斑点等瑕疵。
在阳光下观察,釉面应该呈现出透明而微微带黄的颜色。
如果釉面呈现出灰暗、沉闷、泛黄或有斑点、气泡、流痕等瑕疵,就说明这件瓷器存在问题。
2.胎体邢窑白瓷的胎体应该轻巧薄如纸,触感柔软,质地均匀细腻。
在阳光下观察,胎体应该呈现出半透明的状态,可以看到釉面下的胎体纹理。
如果胎体过厚、过重,或者出现疏松、粗糙、开裂等问题,就说明这件瓷器存在问题。
3.造型邢窑白瓷的造型通常以古朴典雅为主,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鉴别时需要注意是否符合宋、元、明时期的特点和风格。
同时,需要注意造型是否精细、对称、匀称,是否有瑕疵、损伤等问题。
4.器底邢窑白瓷的器底应该平整、光滑、无瑕疵,同时应该有清晰明确的“邢窑”款识。
如果器底不平整、有瑕疵、款识模糊或者没有款识,就说明这件瓷器存在问题。
三、邢窑白瓷的保养与收藏邢窑白瓷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妥善的保养和收藏。
以下是一些保养和收藏的建议:1.避免碰撞邢窑白瓷制作精细,易碎,需要避免碰撞或者摔落。
在收藏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展示位置和方式,避免瓷器受到外界的冲击和挤压。
2.避免阳光直射邢窑白瓷对阳光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非常敏感,需要避免阳光直射。
在展示和收藏时需要选择遮光的展示柜或者陈列架,避免瓷器受到阳光的伤害。
唐代邢窑定窑巩县窑白瓷的区别
唐代邢窑定窑巩县窑白瓷的区别自隋以来,白瓷的工艺提升已经全面的超越了青瓷,到了唐朝,白瓷已经开始广泛的在民间流传使用了;到了宋时,北方的青瓷更是出现了汝窑、钧窑、官窑而全面的超越了越窑系;时至今日,白瓷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品类,可能今天你我生活中已经难觅青瓷踪影了吧。
今天山人简单的讲一下唐代白瓷的鉴定。
鉴定唐白瓷第一步就要判断白瓷的窑口。
咱们今天只说常见的唐白瓷窑口:定窑、邢窑、巩县窑。
先来讲邢窑:上图是邢窑最常见的器型,狮柄白瓷执壶,壶后和壶身链接部分有压出来的条形纹饰。
这种邢窑白瓷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了蘸釉工艺,满釉施工,釉料一直浸到足底,工艺很细。
邢窑的白度是唐代白瓷中最高的,犹如“油脂白蜡”一般。
这种天然的釉料在蘸釉工艺下,会有很多很自然的“泪痕”,在器物中也会有很厚的积釉,这些积釉会伴随着闪青的现象。
《茶瓯·邢客与越人》有言,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
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也就是说了邢窑的器型很规整和胎体很轻盈。
上图“盈”字款也是邢窑很重要的特色之一。
再来说下定窑早期的定窑执壶主要受邢窑影响,创烧于唐代早期。
在烧造初期,生产品种比较落后,质量很差,产品主要为民用,销售于窑址的周边地区。
这个时期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蘸釉且满釉,但是釉色偏黄,胎质很疏松。
到了唐后期,定窑由于长期烧造白瓷器,产品质量提升,销售范围扩大,为上流社会所认可并使用。
“官”、“新官”字款瓷器是定密白瓷中的精品,从唐、五代到北宋后期均有烧造。
唐代具有“官”字款的白瓷器多胎质细腻,釉色纯白或者白中泛青。
第三个来讲巩县窑虽然最后来讲,但是巩县窑在唐代是最重要的窑口,北魏时期迁都洛阳时期便已烧制白瓷,隋唐时期臻于成熟,早期曾为朝廷贡品,后期因为从洛阳运输到长安多有不便,后来才在长安周边烧制官窑,巩县窑慢慢转为民窑,但是不论出口,还是内销,巩县窑的烧制时长和产量,都是唐代最高的。
上图是典型的唐代巩县窑器型,胎呈白色,釉里白里头黄。
邢窑调查报告
邢窑调查报告近期,本人前往中国河北省,对邢窑进行了一次调查。
邢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陶瓷窑厂,被誉为中国古代陶瓷的瑰宝之一。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邢窑的历史、文化、技术和影响,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1.历史背景邢窑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邢窑的兴起得益于地理优势和独特的土豆资源。
邢窑地处丰沛的黄土高原,这种土质使得邢窑所生产的陶瓷富有特殊的质感和纹路。
同时,邢窑附近的煤炭资源也为窑厂提供了充足的能源。
2.技术特点邢窑瓷器的特点是粗犷中透露出细腻,古朴中蕴含着典雅。
邢窑采用的陶瓷胎质朴厚,胎体坚韧,釉面自然温润。
制作邢窑陶瓷的工艺主要包括原料的选取、胎质制作、胎面装修、上釉、烧制等环节。
其中,烧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邢窑采用的是釜式炉烧制技术,这种烧制技术能够使陶瓷均匀受热,防止破损。
3.文化传承邢窑对于中国陶瓷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制作工艺,还在于其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
邢窑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纹饰和题材,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邢窑的装饰常常以自然为主题,以植物、动物、人物等为图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审美观。
4.对现代社会的价值邢窑作为中国古代陶瓷的杰作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邢窑的瓷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收藏、展览,还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其次,邢窑的制作工艺对于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例如,邢窑采用的烧制技术可以为现代陶瓷的研发提供参考,以提高其质量和稳定性。
最后,邢窑的文化传承对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5.问题与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我也发现了邢窑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现代陶瓷市场的竞争激烈,邢窑的瓷器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压力。
其次,邢窑的传统技艺缺乏继承人和传承机制,导致技艺的逐渐失传。
在此,我建议政府应加大对邢窑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传统陶艺技术的培训和传承。
邢窑首创45种陶瓷釉色
邢窑首创45种陶瓷釉色导读:邢窑自东汉创烧瓷器至元明共1600年左右,早期仰韶文化期就烧制抛光彩陶,陶器历史更为悠久。
就邢窑色釉瓷品种及年代初步总结一下,有的根本不为陶瓷界所知,比如邢窑东汉的褐釉、晋代的青釉传世品认定问题,是它们的胎釉特征都具备了邢窑特点,如出一辙:一是烧造1350度高温,二是声音清脆,三是釉面光亮,温润如玉,四是胎土细腻成香灰色,含铁量低,高温不变形。
有别于南方的1200度左右的半高温瓷釉。
邢窑陶瓷色釉有低温釉、高温釉两种,高温釉称瓷釉,低温釉称色釉陶釉。
邢窑创烧了几十种釉色,形形色色窑变釉难以数尽的色阶变化即自然又神秘。
邢窑色釉陶瓷可以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
古代色釉百分之九十五是邢州创烧,它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古陶瓷色釉创烧史。
对中国陶瓷的贡献是众多民窑未能莫及的,即便是昙花一现的宋代官窑、汝窑,虽然也有过惊人的创新,但离开了中国宗教文化的根基,只能是新鲜一时,不耐时空而逝,与邢窑的永恒文化不能比拟。
邢窑色釉瓷通称光方,光方是光的微观世界。
白釉无阴阳它色冷暖倾向,空间所处阴阳两极之正中位,所以白釉称光圆,象征着光的整体世界,它不偏激阴阳两极中任何冷暖一色,包容万象之正大。
光方与光圆是邢窑先人通过陶瓷艺术展现了对整体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高度。
高温色釉26种,窑变高温釉9种,低温釉10种,高低温不同釉色品类总共45种。
均为国内外首创。
一、高温釉色26种:1、白釉:北朝首创。
早期白釉也称化妆土白釉、或白衣白釉,是在香灰色胎的表面先装饰一薄层遮盖力很强白色化妆土,然后用透明玻璃釉覆盖。
玻璃釉材质是石英为主,长石微量,很接近玻璃,透明、开片、积釉处泛湖水绿,积釉厚处如同绿玻。
透明玻璃釉都不够白净,即便化妆土纯白,或纯白胎,由于釉层湖水绿现象,多泛青,偶有泛黄者,明度皆不够高。
多有开片,少有不开片者,多有泪痕,即釉的流淌现象,长石量高者釉多稳定,否则泪痕普遍,北朝透明玻璃釉有别于唐宋不透明或半透明的乳浊釉,透明玻璃是借白化妆的白度所呈现的白釉,所以白化妆土薄处或化妆土覆盖不全之处,通过透明釉都不同程度露出香灰胎质地。
名窑名瓷:河北博物院藏邢窑篇
名窑名瓷:河北博物院藏邢窑篇邢窑,在我国瓷器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陆羽在《茶经》中曾对邢窑白瓷有过这样的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在盛唐时期,邢窑以生产精细白瓷而赢得世人赞誉。
李肇的《国史补》中就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记载。
透影细白瓷碗Fine Egg-shell White-glazed Bowl隋代Sui Dynasty内丘西关出土釉色洁白,迎光透视,透影性极强。
胎体非常轻薄,口沿最薄处仅0.7毫米。
成本昂贵,不便于日常使用,可能是专门制作的奢侈品。
白釉深腹碗White-glazed Deep Belly Bowl隋代Sui Dynasty临城县出土白釉辟雍砚White-glazed Inkstone in Piyong Style隋代Sui Dynasty内丘县西关出土白釉鹦鹉形杯White-glazed Parrot-shaped Cup隋代内丘县西关北遗址出土白釉亭顶White-glazed Pavilion Model隋代Sui Dynasty内丘县西关北遗址出土白釉双鱼单柄杯White-glazed Double-fish Cup with One Handle唐代Tang Dynasty内丘县城步行街出土白釉莲瓣纹器座White-glazed Item Stand with Lotus Design隋代Sui Dynasty内丘县西关北遗址出土白釉杯White-glazed Cup唐代Tang Dynasty内丘县南中冯墓出土白釉三足盘White-glazed Dish with Three Feet唐代Tang Dynasty临城县中羊泉村唐墓出土白釉“张”字款托盏White glazed Cup with a Saucer and with an Inscription of Zhang唐代Tang Dynasty临城县东街砖厂刘府君墓出土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白釉“盈”字款盖罐White glazed Covered Jar with an Inscription of Ying唐代Tang Dynasty临城县文物保管所藏罐体内外施满釉,色潜白银雷,釉面莹润光亮。
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
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作者:陈佳蕾来源:《艺海》2017年第04期〔摘要〕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文章从唐代邢窑白瓷的历史背景着手,介绍了唐代邢窑的艺术成就及审美特征;从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和烧造方法五个方面对邢窑白瓷进行鉴赏;并将邢窑与定窑、越窑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白瓷邢窑的精湛工艺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邢窑定窑越窑白瓷秘色瓷一、唐代瓷器生产局面——“南青北白”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其中唐代瓷器对中国的陶瓷发展史影响非常深远。
唐代(公元618~907年)的瓷器烧造工艺,常常以“南青北白”两大色彩来加以概括中国瓷器生产局面,而“南青北白”指的就是越窑出的青釉瓷和邢窑出的白釉瓷。
白釉瓷器的出现大约在北朝时期。
早期的白瓷釉釉色中泛有青灰,并不纯净。
直到唐代,中国北部河北省的邢窑才烧造真正可以与长期独霸“瓷坛”的青瓷相抗衡的瓷器新品种——如银似雪的白瓷。
这一时期,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窑场主要烧造青瓷产品,而以邢窑为中心的北方窑场则擅长烧制白瓷。
在瓷胎上施釉,是从陶器向瓷器的质变的标志之一。
白瓷工艺的出现,打破了自商代出现原始瓷以来,淡绿色青釉一直占据瓷釉主流的地位。
白瓷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若没有邢窑打下白瓷的技术基础,那么后代盛行的青花瓷、釉里红瓷、五彩瓷和粉彩瓷等彩瓷器,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1、邢窑遗址。
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之一。
直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有烧造。
窑址位于今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
1980年考古工作者通过调查,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许多唐代窑迹,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最具邢窑白瓷的特征。
但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里的“内丘”指的是盛产“白瓷瓯”的河北内丘县(内丘在武德五年改隶邢州),应当也是一个邢窑的中心。
唐代邢窑与定窑的区别
唐代邢窑与定窑的区别
唐代邢窑白瓷的特点为白中闪青,与定窑白瓷的胎、釉相同。
它们之间如何加以区别,因邢窑遗址还未进行科学发掘,目前只能就两窑产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玉璧底碗为例,进行排比研究。
俗称的玉璧形底碗,系浅式碗,敞口,碗壁直斜,底足矮而形似玉璧。
邢、定二窑所产的玉璧形底碗,造型基本相同,釉色均白中闪青,这是它们的共同特征,也是定窑竭力仿效邢窑的结果。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在造型上虽然它们都是浅式,敞口,底为玉璧形,但定窑碗的口沿变化多端,有的凸起一道大小不同的边沿,有的在形成时将口边翻折过来再粘合,形成一种俗称唇口的宽边,因而中间有空隙,随着卷边的宽窄往往留有大小不同的圆孔。
邢窑口沿常只凸起一道较细的边沿,没有将口沿翻折过来的作法,因而邢窑不见有宽边和留孔的现象(见图)。
邢窑、定窑碗口沿对比图
第二,定窑碗内壁加工精细光华,外壁往往留有明显的轮旋刀痕,抚摸时有高低不平之感。
邢窑内外壁均加工精致,表面平滑,不留轮旋痕迹。
第三,定窑施釉有碗内外施满釉、底中心也施釉的;有碗外壁施满釉、底中心不施釉的;还有碗外壁施半截釉、近底处无釉的3种。
邢窑均施满釉,底中心也施釉。
第四,定窑施釉不如邢窑均匀,尤其是碗外壁釉面往往高低不平或有所谓“泪痕”现象。
第五,定窑碗底中心施釉薄而不均,并往往在中心部位有漏釉现象。
邢窑施釉厚而均匀,没有漏釉痕迹。
邢窑各个朝代造型特点及装饰方法
邢窑各个朝代造型特点及装饰方法邢窑器物在造型方面有着共同的艺术风格,邢窑器物具有圆唇口、短颈、丰肩和鼓腹的特点,构成了庄重大方的体态,而这些长短曲线、直线的巧妙结合又使得邢窑器物具有了雍容华贵之美。
陶瓷器皿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唐代邢窑的工匠将玉石雕刻,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应用于陶瓷制造上,在实用与艺术的结合上加以卓越的创造,制出了大量千古赞赏的佳品。
如玉璧底碗白如霜雪、碗底形如玉璧,还有花口瓣足碗、高足杯等,都是仿金银器形制的制品,既作为盛装食物的实用品,又能满足观赏的审美要求。
邢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泛青,用于形体凝重朴实的器物上,显得丰满端庄,华贵典雅。
另外邢窑器物的形体既有直线又有弧线,但以弧线为主。
整体线条有行有止,有抑有扬,或一气呵成激流直泻,或蜿蜒曲转舒缓有序,特别是白瓷罐口沿下那条转折的线角 ,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给完美的形体增添了生气。
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北齐时期,瓷器的胎体厚重,胎质较粗,胎色灰黄,一般不施化妆土,釉色多呈青绿或黄绿色。
造型特征是:质朴、凝重、粗犷。
唐朝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发展, 经济、文化贸易空前繁荣, 各种手工业蓬勃发展。
唐代邢窑更进一步精选胎釉原料, 旋坯技法更为规范,采用匣钵正烧法, 消除了器物内的支烧痕,严格控制火候,产品瓷化而不过烧, 保证了造型的神韵。
种类增多, 有大量生活用品, 也有不少的陈设品。
器物的造型特征是 : 体态丰盈, 庄重大方, 赏用结合。
五代时期全国统一的局面崩溃,时逢乱世。
此时的器物胎质粗松,胎色多灰黄或青灰,釉色多灰白,釉下多施化妆土,制作工艺粗糙,其器物造型特征是:饰用结合,重在功能,粗质细作。
北宋时期邢窑与巩县窑、越窑、耀州窑、定窑等名窑一样,仍有不少精品作为贡品进入皇室。
此时器物的造型特征是:秀丽浮华,体态轻盈修长。
金元明时期,我国北方遭受战乱,但为满足社会需求,临城县南程村、山下村、解村、射兽村等窑场又相继恢复了陶瓷生产。
邢窑白瓷艺术
邢窑白瓷艺术郭其林(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邢窑是隋唐时期七大名窑之一,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
邢窑始烧于北朝,盛于隋唐,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900年。
在唐代有“南青北白”之说,“北白”指的就是邢窑白瓷。
在古代通常以烧制陶瓷窑址所在的州命名的,因内丘在唐代隶属邢窑管辖,得名为邢州瓷窑,后人称为邢窑,最早称谓从盛唐时期开始。
关键词:邢窑白瓷;起源;发展;风格;烧制;特点1窑炉地理环境邢窑所处的区域属于太行了山前平原冲积地带。
西部峰峦叠嶂,矿产丰富,丘陵瓷土品质优良,林木繁茂,烧造燃料充足,充分具备了烧瓷的先决条件。
流经境内的5条支流,即李阳河、小马河、白马河、白沙河、癏可等,县境内的河流属于子牙河系,釜阳河上游支流。
既能保障烧制瓷器的大量用水,又能方便水路运输。
窑址大部分依地势建在河道附近的沟谷或台地上,多靠近河流及河沟地带。
2邢窑窑炉的形制和结构窑炉是先从原生地面向下挖一个深1.5至3米的大坑,然后在坑壁的一侧掏成窑炉。
窑炉的结构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烟囱等五部分组成。
整个窑室有平顶和弧形顶之分,窑室高度在1.-至2米左右。
窑门为不规则的拱券形门洞,是窑工们装窑和出窑的通道,火膛为一半圆形深坑,是燃烧木柴的炉灶,半径在1.2至1.-米左右,深度一般在0.6至1.6米不等。
3邢窑早晩窑炉的演变邢窑早期窑炉的结构演变是向着“最合理、最省材,升温快”的方向发展。
早期的窑床前小后大,长度大于宽度,窑床较长,火膛较小。
晚期的窑炉窑床前大后小,窑床长度和宽度接近,窑床较短,火膛增大,烟囱底部变大。
烟囱口变小,抽力较大。
4邢窑窑具特征邢窑烧造历史长达400年之久,故窑具种类较多。
经采集、征集、发掘出土计有120多件,主要有窑柱、多齿、三齿、四齿、五齿、六齿、盘形、三叉形垫具、三角支钉、四角支钉、单个小支钉、窑窑、匣钵、匣钵盖、垫圈、泥条、三足盘支具、环形支具、单个垫珠、石杵、石磨、石 臼、模具等。
邢窑名词解释
邢窑名词解释
邢窑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陶瓷生产地,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
邢窑所生产的陶瓷品种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黑釉陶器和青瓷。
以下是邢窑的一些名词解释:
1. 黑釉陶器:黑釉陶器是邢窑最具特色的陶瓷品种之一,它采用黑釉作为瓷面装饰,具有光泽度高、质地坚实、线条优美等特点。
2. 青瓷:邢窑的青瓷是中国古代青瓷的代表,它采用青灰色釉,具有质地致密、釉面光泽、色泽自然等特点。
3. 窑址:邢窑的窑址是指邢窑古窑址,它是邢窑生产陶瓷的重要基地,包括了制瓷的窑口、窑膛、窑室等。
4. 窑具:邢窑的窑具是指制作陶瓷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包括烧制窑、窑洞、灰池、窑具等。
5. 窑变:邢窑的窑变是指在烧制陶瓷过程中,因烧制温度、烧制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陶瓷的色泽、纹理、形态等发生变化的现象。
6. 陶艺:邢窑的陶艺是指邢窑陶工们所创造的陶瓷制作技艺、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包括制作工艺、装饰技法、题材内容等。
- 1 -。
浅谈邢窑
临城历史上曾称 房子县 、 唐天宝元年 才改 为临城县 , 隋唐 以来一直都 属于赵州所辖 , 而内丘县过去曾称 中丘县 , 开皇 初才改称内丘 县, 隋 在店武德初曾属赵州 。 但武德 五年直至 贞观之后就一直属邢州所辖 了, 可以说 , 在唐代 邢、 赵二 州的所辖范 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邢、 赵 二州的界线是比较稳定和清楚 的,当时邢州包括内丘、尧山以南各 县 , 与临城 的县界也是稳定和洁楚的 , 内丘 唐时编《 国史补》 的李肇居 然会把赵 州的临城 当作是邢州的 内丘 , 这是难以置信 的。因此 , 唐邢 窑的真正地址或“ 天下通用” 内丘 白瓷瓯” 的“ 的窑址还应当在属于邢 州管辖的 内丘县。 此外 , 临城、 内丘两县东邻 为隆尧县 , 即隆平县与 尧山县合并后 改称 。 据隆平县志记载: 隆平 “ 在汉为封建之 邦, 在唐为兴龙之地。 唐 ” 高祖李渊的祖宗坟墓《 开元八代祖 宣简公 并七代祖郭王陵 ) 就在县南 的王尹村北。 、 邢 赵二州的官员要定期率领百姓前往“ 春秋祭渴” 这是 长年派兵守护的重地 。故邢、赵二州 的界线在 当时是不会混淆不沽 的。据上述理由 , 笔者认为 : 目前在临城所发现 的岗头到祁村一带的 唐代古窑址不会是邢窑的真址 , 而可能只是邢窑的近亲支派而已。而 真正的邢窑遗址 , 还应在内丘县去找。 另~方面, 我们可以从邢 窑当时所处的地质条件去分析 。 在一千 多年 以前 因交通 闭塞, 烧制陶瓷所用的原料( 主要是 瓷土 ) 只能在窑 址附近就 地取材 , 果瓷窑 附近没有足够的瓷土矿资源 。 如 则邢窑也不 会烧制时间延续如此之长 , 在规模上如此之大。据笔者研 究。 国北 我 方各古瓷窑 的空间分布, 都有其共同的特点 。 即古瓷窑 的分布在地质 构造上都处于古老隆起旁侧 的成 煤拗 陷带或含煤盆地 的边 缘部 分 , 这些古瓷窑所用的原料大 多来 自沉积 的煤系地层 中的瓷 土矿层 , 往 往是煤层的底板和煤层的夹歼 , 以及煤层上部的高岭 石粘土岩等。 再 加入长石 、 石英等配料 , 制成坯后再上釉经烧制而成。 因此 。 这些古瓷 窑的建立和生产在空间上都与煤 系地层 分布区有非 常密切 的关系 , 如我省隋代磁州的贾壁窑 , 唐代的邢窑、 曲阳窑 ( 定窑 的前身 ) 河南省 唐代 的巩县窑 、 密县的西关窑 、 登封的河曲窑以及 山西省 的浑源窑等 古窑址都处于石炭二叠纪海陆交互相煤田的边缘地带。 直至宋代 。 也 是如此 , 如宋代著名的河北省 内的定窑 、 州窑 . 磁 河南省 临汝县 的汝 窑、 禹县 的钧 窑 , 以及一些 民间窑 , 山东 的博山窑 、 如 河南的鲁 山窑 、 安 阳窑 、 陕西铜 川的耀州窑 、 安徽淮南 的寿州 窑等等 , 一些 比较 大的 古瓷窑址都位于含煤盆地的边缘地带 , 无旬外 。 因此掌握每个地区煤 系地层的分布黔况 , 对于探 索古瓷窑址的准确位置是很有帮助 的。 尽管到 目前为止 , 临城县 的岗头到祁村一带的唐代古 瓷窑址 在 和残片堆积层 中尚未咕到 古人 当时用过的制瓷 原料 ( 包括瓷土 、 长 石、 石英等 ) 留物, 的残 但从该地的地质 4 造条件来分析 , 在内丘 、 临 城一带,在 沟谷弥部和地表浅部有 下二叠系山西组煤系地层 勺普遍 出露 , 推测古代所用的瓷土矿层主要 L 赋存于山西组地层中的浅灰 色或深灰色铝 : 质泥岩 f 或粘土岩 )以及在煤层f 、 号煤 ) , 一 二 中的夹 砰( 高岭 石粘土岩 ) 。由于 山西组之下
邢窑烧制工艺
邢窑烧制工艺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5年第4期文张志忠邢窑瓷器的品种邢窑的产品种类十分丰富,隋唐时期以白瓷为主,细白瓷产量很高,供不应求,成为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
邢窑瓷器的做工十分精细,底足像车床旋削过一样,棱角分明,规范如月。
不仅如此,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也十分丰富,印花、刻划花、雕塑、镂空等,手法多样。
彩绘瓷与唐三彩等色釉品种更增添了邢窑丰富的文化内涵。
邢窑北朝时期产品较为单一,但自隋以来,邢窑工匠烧制出了上百个品种。
不仅有白瓷和青瓷,还有黑釉瓷、褐釉瓷、酱釉瓷、绿釉瓷、白地绿彩瓷、唐三彩、白陶等。
器型有碗、盘、杯、瓶、盏、盏托、盖罐、塔式罐、执壶、穿带壶、印花扁壶、豆、钵、盂、粉盒、洗、茶炉、人形灯、鹦鹉杯、海棠碗、刻印花碗、花口碟、多足砚、鹅首三足炉、贴花高足钵、双龙双腹瓶、香熏、葫芦瓶、束腹罐、扑满、人面埙、兽面埙、骑马俑、瓷人、动物及瓷佛珠等。
还有用于建筑的瓷板瓦、筒瓦、宝顶式构件和用于宗教的白陶佛龛及人物俑等大量的仿生彩绘陶器,产品几乎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邢窑产品可分为:实用器,如碗、盘、钵、杯、粉盒、罐、执壶等;观赏用的陈设瓷,如长颈瓶、印花扁壶、双龙尊(瓶)等;明器,如塔式罐、风炉、茶炉、陶马、人物俑、陶炉、各种白陶制品等;文房用品,如多足砚、水盂、水注、洗、印盒等;乐器,如埙、盛水的碗等。
邢窑产品亦有粗、细和精细之分。
粗瓷制品产量最大,多为实用器,可满足大众使用;细瓷制品是邢窑主流,面向社会中上阶层,并产有大量贡瓷。
而精细的制品,如透影白瓷等则可能专供皇室使用,其产量极为有限。
邢窑的工艺特点与烧造方法1.制瓷原料与成型方法邢窑细白瓷胎料初步判断是由窑址附近所产的一种俗称为红(紫)砂石的高岭土为主配制而成的。
红砂石为半软质高岭土,收缩小,塑性中等,铁元素含量一般在0.5%以下,主要产于内丘县东北岭、北大冯和临城祁村、石固一带。
而粗瓷和宋金时的灰白瓷则是采用了一种叫灰矸子的半软质瓷土和青矸土配制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
隋代邢窑白瓷罐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
窯址位於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壹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制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唐代邢窑梅瓶
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由於整個制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而在所有的窯口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代表了當時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
唐代邢窑梅瓶
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
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
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
”
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只,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
”
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
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
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範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
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
但是,長時間以來,唐代邢窯遺址究竟在哪裏,壹直是中外陶瓷學者關註的問題。
李肇《國史補》中有“內丘白瓷甌”的記載,故壹般研究瓷史的學者都認為邢窯的遺址當在內丘。
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從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曾對邢臺地區所轄的沙河、邢臺、內丘三縣進行過七次考察,雖發現壹些窯址,但唐代的窯址沒有發現。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
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與內丘相臨的臨城縣進行普查,終於在這個縣的祁村、崗頭村、西雙井村發現了唐代的窯址群。
至此,為中外學者壹直關註的“邢窯之謎”終於破解了。
所以,1992年出版的《中華文明史》明確指出,唐代白瓷“河北臨城邢窯最有名”。
1982年至1994年底,內丘縣文化館業務人員在內丘縣境內又查出邢窯遺址20多處。
唐代邢窑白瓷盘口盖瓶
唐代邢窑白瓷,作为传世品尚未见到,但作为出土文物,在全国各地唐代遗址中却发现不少。
河北陶瓷学者对邢窑出土实物标本经过分析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无疑需要高强度的焙烧温度,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
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
河北的陶瓷学者认为,邢瓷的物测结果,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唐代邢窑白瓷盂
邢窑的发展历程
从出土文物看,隋代陶瓷工艺没有显著进步,发展到唐代,陶瓷工艺在制工的精巧和造型与上色的艺术水平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发展。
五代历史虽然短暂,但新的政治中心出现和新的经济因素的增长,工艺美术也有发展。
江南吴越地区相对安定,陶瓷工艺尤其是青瓷在当时引起普遍重视。
从明朝起流行着五代时曾出现一种所谓“柴窑”青瓷之说法,后周世宗指定烧制瓷器的釉
色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明代记载柴窑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古文献记载“柴窑”的名称来源于世宗柴荣,柴器之说尚无证论。
唐代邢窑白瓷长颈瓶
越窑的青瓷和刑窑的白瓷是唐代陶瓷中两大代表体系,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发出夺目光彩。
绚丽的唐三彩陶瓷更是工艺史上的奇葩。
陆羽的《茶经》中对越窑青瓷与刑窑白瓷做过生动的对比品评,说越窑青瓷象冰象玉,刑窑白瓷象雪。
有观点认为青瓷,中国瓷器的开始。
“古镜破苔”、“嫩荷涵露”是形容刑窑的颜色和动人的光洁。
唐代越窑青瓷的烧制成功,在于它对温度的控制,越窑青瓷三大进步还在于烧制原料“花石”的完美运用,以至陶瓷上色均匀、柔润。
“古镜破苔”、“嫩荷涵露”用来形容越窑青瓷鲜丽之颜色和光洁之动人。
越窑流行的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宝相花及各类动物图案,还有波斯风格的联珠纹,体现出盛世唐朝的开创精神。
唐代邢窑白瓷长颈瓶
邢窑的发掘
邢窑是中国最早的白瓷窑址,白瓷的发明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后世的花瓷生产尤其是彩瓷生产创造了条件。
邢窑的白瓷产品精美、产量巨大,不论对中国还是对外国的物质生活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因此,从20世纪起,中外学者开始注意了对邢窑的研究。
明清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些博古著作和陶瓷著作。
如明曹昭著有《格古要论》、谷应泰著有《博物要览》,在这些著作中都提到唐代邢窑白瓷。
中国学者对邢窑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代之后开始的,作为中国第一代古陶瓷专家的吴仁敬、陈万里、傅振伦等都对邢窑关注有加,但所知的仍是一些“内丘白瓷瓯”、“邢瓯”一类的词汇,至于它的真正产地、范围、产品以及发展进程等很少被人提及。
唐代邢窑白瓷葫芦瓶
从5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做着不懈的努力。
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曾几次到内丘实地考察,未能发现
邢窑,史学界专家杨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
1980年初,临城县陶瓷厂成立了“恢复邢瓷技术小组”,一年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山下等在内的古瓷窑址17处,神秘的邢窑揭开了一角面纱。
1981年春,考古工作者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县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为邢窑之谜付出了几十年心血的老专家们在会上激动地表示,这标志着邢窑与邢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考古工作者寻找邢窑的信心,调查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1982年至198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贾中敏等人在内丘县境内共查出邢窑遗址20余处,1987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城工作,共对内丘城关、临城祁村、山下等处进行了发掘。
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52座灰坑,4座晚唐五代时期的窑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的面世,为此后邢窑的精略分期断代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了解提供了可能。
专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邢窑是隋唐北方白瓷的代表,对于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他们提出:邢窑的发展特别是白瓷对邻近诸窑诸如定窑、平定窑等有很大影响。
唐代邢窑白瓷皮囊式壶
邢窑瓷器特点
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胎质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1、粗白瓷
邢窑白釉罐
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
还有黄白色。
粗白瓷产量大,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唐代邢窑白瓷皮囊式壶
2、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
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
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
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釉层
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
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
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
唐代邢窑白瓷兽柄龙口执壶
器型
邢窑白釉碗
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邢窑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代邢窑白瓷凤首壶
底款
带有底款的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
“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
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古玩元素网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