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土的唐“盈”字款邢窑白瓷

合集下载

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

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

邢窑介绍及邢窑瓷器的特点隋代邢窑白瓷罐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

窯址位於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壹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制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唐代邢窑梅瓶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由於整個制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而在所有的窯口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代表了當時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

唐代邢窑梅瓶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

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

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

”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只,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

”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

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範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

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但是,長時間以來,唐代邢窯遺址究竟在哪裏,壹直是中外陶瓷學者關註的問題。

李肇《國史補》中有“內丘白瓷甌”的記載,故壹般研究瓷史的學者都認為邢窯的遺址當在內丘。

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從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裏,曾對邢臺地區所轄的沙河、邢臺、內丘三縣進行過七次考察,雖發現壹些窯址,但唐代的窯址沒有發現。

唐代邢窑白瓷盖罐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與內丘相臨的臨城縣進行普查,終於在這個縣的祁村、崗頭村、西雙井村發現了唐代的窯址群。

天作之合:中国古代盒子的艺术

天作之合:中国古代盒子的艺术

热点HOT SPOT天作之合—中国古代盒子的艺术文/梁晓新(香港宝港拍卖公司艺术总监、前苏富比艺术学院中国首席代表、资深中国古代艺术品鉴定投资顾问)香港宝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在今年秋季拍卖会上,奉献一场别开生面的盒子专场盛宴“宝蕴:中国古代盒子艺术”。

这专题把古代各种年份和各种材质的盒子汇聚一堂,其中不乏令人爱不释手的精美作品,使盒子这种看似最平常的器物,呈现千姿百态的迷人艺术魅力。

盒子的起源在存储使用的开放式容器上加一个盖子,就成了盒子。

这个看似最简单的组合,却可能是人类最早创造使用的生活器具之一,在一开一合之间,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文明进程。

如果以大汶口文化的红陶折腰鼎作为远古时期有盖容器的代表,那么中华民族对开合的创造和运用,最少在5000年之前,就已经非常纯熟了。

加上了盖子,封闭的容器中收纳的水、粮食、肉类,就受到了保护,并延缓了变质时间。

在物质生活中,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多余富裕的珍贵物品,可以被有意识地保存起来。

在存储收纳之余,区区的一个盖子,却突然使容器形成为一个私密的空间,这对人类的思想精神又产生了新的启发。

随着生活和文明的进步与改善,盒子从广泛的公共存储收纳物,逐渐变成了私人的生活用品,趋向精致、奢华、个性化。

从秦汉开始,物质生活的发达,极大地推动了各种盒子的创造和制作,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数量和品种惊人的各种漆做盒具(图一),足以反映出盒子已经完全融图一、西汉 九子漆奁马王堆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品图二、唐 银鎏金錾花鱼子地宝相花六瓣式圆盒口径:8.7厘米1970年10月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图三、唐 银鎏金錾花鱼子地翼鹿凤凰纹圆盒口径:6厘米1970年10月 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图四、宋/元 银剔犀式如意头纹圆盒口径:10.8厘米香港宝港国际拍卖 2014年秋拍“宝蕴”专场拍品图五、南宋 戗金朱漆蓮瓣式节盒江苏无锡市出土江苏省常州市博物馆藏品图六、唐 邢窑《盈》字款 白瓷盒口径:15.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品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图九、清 康熙 御制豇豆红印泥盒“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 口径:7.5北京正观堂藏品图十、清 乾隆 御制琥珀料万字纹小方盖合图七、北宋 定窑 白瓷弦纹筒形盒子高:10.7厘米河北省定州市净众院舍利塔塔基地宫出土。

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

唐代邢窑白瓷的审美特征及鉴赏

重要 的发现 , 解 决 了邢 窑 遗 址 的 问 题 , 并对 邢窑 历史 、 品 种 及 其 窑 口分 布 范 围 等 问题 , 有 了 一 个 全 面 的 了解 。
2 、 关 于 邢 窑 白瓷 的 文 献 。 唐 代 关 于 白瓷 的文 献 记 载 很 多 。 陆 羽 曾 在 《 茶 经 》 中 描 述 到 :“ 邢 瓷类 银 , 越 瓷 类 玉 ”,“ 邢 瓷 类雪 ,越 瓷类 冰 ” 。 皮 日休 在 《茶 瓯 诗 》记 载 :“ 邢 窑 与 越 人 ,皆 能 造 瓷 器 。 圆 似 月 魂 坠 ,轻 如 云 魄 起 。 ” 段 安 节 在 《乐 府 杂 录 》记 载 : “ 唐 大 中初 年 ,有 调 音 律 官 郭 道 源 者 ,善 击 瓯 ,率 以 越 瓯 、 邢 瓯 共 十 二 只 ,旋 加 减 水 于 其 中 , 以箸 击 之 ,其 音 妙 于 方 响 。 ” 从 唐 代 这 些 文 献 记 载 可 知 ,唐 代 邢 窑 生 产 的 白瓷 主 要 特 征 是 “ 类银 … ‘ 类雪” ,其 造 型 规 范 、质 量 精 美 、 器 壁 薄巧 , 扣之 “ 其 音妙 于方 响 ” 。同 时 , 也 因其物 美价 廉 、 数量 多 , 除为宫 廷使 用外 , 还畅销 各地 为天 下通用 。
WE NHUA XI NL V 文化心 旅
唐代邢窑 白瓷 的审美特征及鉴赏
爨 陈佳蕾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 艺学院 [ 摘 要 ]白瓷 的出现,是 中国陶瓷发展 史上的里程 碑。文章从唐代 邢窑 白瓷的
历史背景着手 ,介 绍 了唐代邢窑 的艺术成就及 审美特征 ; 从造型 、纹饰 、胎 釉彩、款
瓷 等 彩 瓷 器 ,也 就 无 从 谈 起 了 。
二 、 “ 类 银” 、 “ 类 雪 ” 的 邢 窑 白瓷

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三)

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三)

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三)相比于技术成就,邢窑更辉煌之处在于她的文化艺术成就。

陶瓷制品除了作为当时的生话用品外,也是一种真实反映出时代精神符号的文化艺术品。

无论是釉色、造型,还是釉面装饰都充分汲取了当时的艺术特征和人们的审美情趣,都在邢窑出品的瓷器中留下印记。

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带盖唾壶国家博物馆白瓷在隋唐创烧和流行,说明当时人们崇尚白色。

如果说越窑青瓷的釉色,代表着青翠、内敛的自然之美,那么邢窑白瓷的釉色,就代表着傲雪凝霜般莹润、肃穆、圣洁之美。

我讲隋唐人崇尚白瓷是有依据的,唐朝较早期的著名诗人李颀的《赠张旭》:“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

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

”李颀(690-751)和草书之圣张旭交谊深厚,这首诗把张旭那嗜酒狂癫的外表之下,藏着一个高雅悠然、向往自然的心描写得淋漓尽致,所以,看张旭的草书,就像欣赏一幅行云流水的自然山水画。

可见,白瓷碗剩米饭,是唐代当时向往的生活景象。

白居易也在《过李生》中用“白瓯青竹箸,俭洁无膻腥”来形容生活的淡雅。

唐白釉“中”字款碗胎洁白,质地坚硬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水绿邢窑博物馆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白釉环柄杯国家博物馆在唐朝,人们喜欢白瓷,可能更甚于喜欢青瓷。

对这个判断,估计有人不认同,因为有茶圣陆羽的《茶经》里有赞越窑贬邢窑的句子为证。

我判断的理由恰恰也是这些句子。

《茶经?四之器》原文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

瓯,越也。

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

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唐代邢窑白瓷盈、大盈和翰林款诌议

唐代邢窑白瓷盈、大盈和翰林款诌议

唐代邢窑白瓷盈、大盈和翰林款诌议邢州古窑,历史悠久,源源流长。

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记载,邢窑始创于北朝时代,经过隋代的发展,兴盛于唐,尤其是在唐代创烧了白瓷。

因此说,邢窑白瓷是唐代著名的北方白瓷窑,是唐代瓷业“北白”之首。

从出土资料上们又发现,邢窑白瓷在器底中心又有阴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字款,近年又发现有阴刻“大盈”双字款。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还没发现有完整器物,不是碗底,就是罐底,但也极为稀少。

“盈”字款“大盈”字款“翰林”字款那么,刻在瓷器底部的“盈”、“大盈”及“翰林”字款到底寓意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经过考古工作者多年研究,发现刻有“盈”字款的白瓷应是邢窑专为唐代大明宫内的大盈库烧造的贡品,在文献史料中曾有记载。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等撰、开元二十七年李林甫等注的《唐六典》中,记载了邢州瓷器入贡情况,其卷三曰:“郎中员外郎,掌领天下州县户口之事,凡天下十道任土所出而为贡赋之差,分十道以总之。

一曰关内道古雍州之境……四曰河北道古幽、冀二州之境,今怀为、相、洺、邢、赵、恒、定、易、幽、莫、瀛、深、冀、贝、魏、博、德、沧、棣、妫、潭、营、平、安、东凡二十有五洲……厥贡罗绫、平紬、丝布(恒州贡春罗、孔雀等罗,定州两窠紬绫,怀州子启,洺、博、魏等州平轴、邢州瓷器)。

”这里应包括带“盈”字款的瓷器。

瓷器上的“盈”字与皇宫大明宫内的“大盈库”有关,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有记载,“大盈库”在玄宗、肃宗时被称为“百宝大盈库”。

后晋刘煦等撰《旧唐书》也有记载,“开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献策,括籍外剩田、色役伪滥、及逃户许归首,免五年征赋……时又杨崇礼为太府卿,清严善勾剥,分寸锱铢,躬亲不厌……又王珙进计,奋身自为户口色役使,争剥财货,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

云非正额租庸,便入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

”宋代欧阳修、宋祁撰写《新唐书》中有,“天下才赋归左藏,而太府以时尚其数,尚书比部覆其出入。

“盈”字款瓷片揭秘唐宫廷用瓷

“盈”字款瓷片揭秘唐宫廷用瓷

“盈”字款瓷片揭秘唐宫廷用瓷时至今日,存世的唐代宫廷用瓷已少之又少,完整器更如凤毛麟角,甚至连拥有一片铭刻唐代宫廷铭款的瓷器标本也属奢望。

本文披露一批西安民间收藏的唐代宫廷生活用瓷的残片标本,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唐代宫廷用瓷所蕴涵的时代信息。

“窑工刻款”与宫廷“玉工刻款”唐代,我国瓷器制造技术已达相当水平,其中河北邢窑制造的白瓷细白如雪,浙江越窑生产的青瓷青翠如玉,两瓷窑的产品成为唐代宫廷的主要生活用瓷。

唐代宫廷生活用瓷除了邢、越两窑生产的细瓷外,还有河南巩县等瓷窑生产的白瓷及低温彩色釉瓷。

这些唐代宫廷生活用瓷,有些器物底部刻有款识,款识以“大盈”“盈”字为最多,是唐皇室“百宝大盈库”的缩写。

西安民间收藏的唐宫廷生活用瓷残片中,除了“大盈”“盈”字款识外,还发现“供使”“供奉”“进奉”“翰林”“官”“子二口”“元”“木”“陽”“是”等款识。

在粗瓷、低温釉彩瓷残片中也发现有刻款识者。

西安民间见到的唐宫廷用瓷款识目前发现有两种:瓷窑“窑工刻款”与宫廷“玉工刻款”。

前者是瓷窑工人在为宫廷专制的陶瓷上划刻的款识(简称“窑刻款”),后者为宫廷玉工在进库陶瓷上用铊轮、刻刀等工具所划刻的款识(简称“宫刻款”)。

西安发现的唐代陶瓷残片中,刻有“大盈”“盈”字和“窑刻款”款识的,主要是唐代河北邢窑生产的细白瓷器以及一些绿色釉、粉绿色低温陶瓷;而有“宫刻款”款识的残片涉及的瓷窑产品不少,粗、细陶瓷均有发现。

四种窑刻款西安发现的唐代邢窑细白瓷带有“窑刻款”款识者,与河北内丘唐邢窑遗址出土白瓷“窑刻款”的款识大体一致。

目前,发现的“窑刻款”款识形式有四种。

一种是“湿刻款”,即窑工在湿软尚未干燥的陶瓷胎上用较细工具划刻的款识。

图1是西安出土的河北邢窑细白瓷碗残片中的“大盈”湿刻款放大图,从放大的款识文字细部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款识文字边缘有明显凸起的湿划痕。

第二种是“干刻款”,即窑工在基本干燥的胎上用刀具划刻的款识。

图2是唐代河北邢窑细白瓷碗“大盈”款识。

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一)

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一)

中华白瓷的鼻祖——邢窑(一)隋邢窑白釉束腰罐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谓邢窑,就是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时期在古代邢州(今天的邢台)地区兴建的陶瓷窑。

中国瓷器诞生于东汉的越窑,主要生产的是青瓷。

而邢窑,初期受越窑影响生产青瓷,后来,经过不断探索研究,在北朝时最先创烧出了白瓷,并在唐朝时烧制出成熟洁净的细白瓷,与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映衬局面。

白瓷的诞生,让世人惊叹不已,打开了瓷器胎釉由青色向纯净洁白迈进的大门,为后来各朝代彩瓷烧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做出了贡献。

所以白瓷的出现绝对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的一次重大飞跃。

邢窑概述——邢州(邢台)地区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

从夏商周时期起,邢州地区就是各奴隶制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曾经在此四次建国、五次定都,是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

邢州地处太行山东麓要冲,紧邻山西,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邢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十分雄厚,既出过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五代后周明君郭威和柴荣,也出过名相魏征、宋璟,还出过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刘秉忠等杰出人物。

当南方的越窑生产出成熟、漂亮的青瓷时,北方仍处于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社会动荡的环境中,北方的陶窑业无甚发展。

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社会才逐渐安定。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又先后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颁布了均田令,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北朝的瓷业才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中以邢窑最为突出。

1957年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白釉鸡首龙柄壶国家博物馆邢窑早期模仿越窑也是烧制青瓷。

在长期的烧造历程中,邢窑工匠不断总结经验,改造烧瓷工艺和制瓷原料。

他们先是利用在粗糙胎体上施用化妆土的方法改善了瓷器品质,使原本粗灰的器物表面呈现出素白的外貌。

后来,通过选用优质原料和对原料多次淘洗的方法,逐步降低了原料中的铁含量,使瓷器的坯体更加洁白细腻,釉色更加透明光润。

唐代白瓷从这里走出

唐代白瓷从这里走出

唐代白瓷从这里走出如果说瓷器是中国人伟大发明之一的话,那么,唐代邢窑白瓷则又是一个更伟大的发明;那是因为如果没有邢窑白瓷的发明,也许就不会有以后五彩缤纷的瓷世界。

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其窑址先后在河北省内邱县西邱村和中丰洞村发现,唐属邢州,故名。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期邢窑白瓷如果要了解邢窑白瓷,首先要知道邢窑的历史。

在我国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南方制瓷业迅速发展,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其产品主要是青瓷。

北方经过孝文帝改革以后,社会经济恢复,中丘(今邢台内邱)人在南方制瓷技术影响下,也开始学习制作青瓷,并在此基础上成功的创烧了白瓷,从而也就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早期邢窑白瓷(见图1),为隋代白釉碗,直口微移,深腹,圆饼形足,胎质较粗为砖灰色,施白色化妆土,外罩透明釉,施釉较均,但白度不纯,白中含有青色,尤其是底部青色较重,釉中含有少量黑色杂质。

烧制温度较高,玻璃质感较强,釉层多有开片,内施满釉,外釉不到底。

内有三个较大的支钉痕。

经实测:直径12.8厘米,高7.5厘米,底直径6.4厘米。

图2为初唐时期的白釉碗,敞口圆唇,饼形足。

胎质较粗,为灰白色,但也施白色化妆土,外施透明釉,微微发黄,釉质较莹润光亮。

内施满釉,外施半截釉,内有三个细小的支钉。

经实测:直径13厘米,高5厘米,底直径6厘米。

通过上述资料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图1(隋代白釉碗)和图2(初唐白釉碗)不论从造型、胎质、釉质都有着明显的过度期。

综观两碗虽然胎质粗糙,釉色白度不纯,但为以后精细白瓷的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真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窑系是在唐代。

盛唐一晚唐时期邢窑白瓷唐朝的初、中期,是我国古代兴旺发达的最好时期之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为陶瓷技术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时的邢窑在继承前人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把陶瓷技术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因此说到唐代邢窑白瓷才得到充分的发展。

盛唐经典邢窑白瓷(全文)

盛唐经典邢窑白瓷(全文)

盛唐经典邢窑白瓷(全文)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丘、临城、邢台三地,因窑场当时属邢州而得名。

现共发现遗址24处,总面积200多万平方米。

笔者曾怀着兴奋之情考察了唐代著名的邢窑遗址,作为寻访中华名窑计划的最后一站。

邢窑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创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制时间为900多年,在隋代已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邢窑炉中发现烧瓷器的窑炉比烧陶器的要少,烧陶的年代要早于烧瓷的年代,这一发现也改变“瓷陶不混烧”的传统观点。

邢窑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毫不逊色,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邢窑遗址的现状邢窑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内丘等地先后被发现,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但遗址所在今地面上几乎见不到遗存,让我颇感吃惊。

邢台市中心旧城区改造商务综合楼时,偶然发现的隋唐时期的邢窑遗址,仅作了抢救性发掘便被高楼永久地埋在地下。

唐人李肇《国史补》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据说内丘县文管所附近的街面楼房下面全都是邢窑遗址,面对熙熙攘攘人群,热闹的街道,我的心无比苍凉和沉重。

当地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财政拮据,文物部门已煞费苦心,作了极大努力,但没有能力去保护它,只好顺其自然了。

邢窑遗址的被发现,不仅证明唐人李肇记载的可靠,而且确定了窑址的主要方位。

据参加发掘的同志介绍,邢窑遗址群位于内丘县城旧城墙附近,遗址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约10米,已发现10多个窑,呈一字排开。

在隋代邢窑遗址里,器物中的一部分白瓷做工精细,种类丰富,但粗白瓷仍占绝大多数,还有青瓷、黄釉瓷,黑釉瓷很少见。

绝大多数器物的胎体上施有白色化妆土,釉层仍较厚,流釉、积釉、开片等现象也常见。

内丘老唐城遗址发现了大批带“盈”字款的瓷碗、瓷盘及碎片,这一发现为陕西长安大明宫遗址所出“盈”字款瓷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盈”字款白瓷盒找到了产地。

邢窑白瓷鉴定方法

邢窑白瓷鉴定方法

邢窑白瓷鉴定方法邢窑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瓷器的瑰宝。

邢窑白瓷的鉴定是一门繁琐而精细的工作,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将介绍邢窑白瓷的鉴定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别邢窑白瓷。

一、邢窑白瓷的历史与特点邢窑白瓷是中国北方宋代晚期至明代早期的一种瓷器,产地在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

邢窑白瓷的特点是白净纯洁、细腻光滑、釉面莹润,胎体轻巧薄如纸,通常采用刻花、划线、刻纹等装饰技法,造型古朴典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邢窑白瓷的鉴定方法邢窑白瓷的鉴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釉面邢窑白瓷的釉面应该是光滑、细腻、均匀的,没有气泡、流痕、斑点等瑕疵。

在阳光下观察,釉面应该呈现出透明而微微带黄的颜色。

如果釉面呈现出灰暗、沉闷、泛黄或有斑点、气泡、流痕等瑕疵,就说明这件瓷器存在问题。

2.胎体邢窑白瓷的胎体应该轻巧薄如纸,触感柔软,质地均匀细腻。

在阳光下观察,胎体应该呈现出半透明的状态,可以看到釉面下的胎体纹理。

如果胎体过厚、过重,或者出现疏松、粗糙、开裂等问题,就说明这件瓷器存在问题。

3.造型邢窑白瓷的造型通常以古朴典雅为主,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鉴别时需要注意是否符合宋、元、明时期的特点和风格。

同时,需要注意造型是否精细、对称、匀称,是否有瑕疵、损伤等问题。

4.器底邢窑白瓷的器底应该平整、光滑、无瑕疵,同时应该有清晰明确的“邢窑”款识。

如果器底不平整、有瑕疵、款识模糊或者没有款识,就说明这件瓷器存在问题。

三、邢窑白瓷的保养与收藏邢窑白瓷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妥善的保养和收藏。

以下是一些保养和收藏的建议:1.避免碰撞邢窑白瓷制作精细,易碎,需要避免碰撞或者摔落。

在收藏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展示位置和方式,避免瓷器受到外界的冲击和挤压。

2.避免阳光直射邢窑白瓷对阳光和紫外线等有害物质非常敏感,需要避免阳光直射。

在展示和收藏时需要选择遮光的展示柜或者陈列架,避免瓷器受到阳光的伤害。

唐玄宗与古白瓷的起源

唐玄宗与古白瓷的起源

唐玄宗与古白瓷的起源作者:蔡暄民来源:《浙江画报》 2018年第8期单色釉的白瓷最早出现在汉代,湖南长沙东汉墓出土的就是迄今最早的原始白瓷。

到了隋代,白瓷生产已经成熟,陕西西安郊区李静训墓(隋大业四年,公元608 年)出土的白瓷是最好的见证,此时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泛黄或泛青的现象,并且当时生产白瓷不局限于陕西西安,附近很大范围均有生产。

到了唐代,白瓷生产更是遍地开花,窑口林立,有史料可查的就不下几十种,如河南的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耀州窑,安徽的萧窑等。

在唐代那么多窑口中,尤以邢窑为代表,始列唐代官窑,其烧造的细白瓷代表了隋唐白瓷的最高水平。

唐代以邢窑作官窑,则与唐玄宗有关。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一生最倾心三名女子:武惠妃、梅妃和杨贵妃。

贵妃杨玉环名闻天下,却少有人知道玄宗帝王生涯中,长长的十年都与白衣天使般的梅妃江采萍朝夕相伴的故事。

唐玄宗因梅妃爱白而定邢窑为官窑江采萍喜白梅,说自己是白梅转世,所以,她房中的瓶子必须是白色,插上一枝怒放的白梅,玉笛悠悠,白衣飘飘,是何等的圣洁。

为此,玄宗赐她为“梅妃”,为博得采萍一笑,即钦定类雪似银的邢窑为大唐官窑。

传说如此,我信,因中国封建时代,往往由独尊天下的皇帝的嗜好决定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

皇帝喜爱白色,那普天之下即以白为国色。

又如宋徽宗喜青色,宋朝官窑即以天青为主色调。

其实,邢窑瓷在隋代已在河北内丘、临城县的祁村一带大量烧造,现在该地均先后发现隋代的邢窑遗址,只是到了唐代,宫廷将它钦定为御用品而已,加强了管理和人力、财力的投入,开创历史上皇家督烧的先例。

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唐代白瓷以底书“盈”字款为代表,以釉色“类银”“类雪”著称于世。

故宫博物院的吕成龙老师曾专门对传世和出土的底书“盈”字和“翰林”款的邢窑白瓷做过研究。

认为书“盈”字款者与唐代皇宫大明宫内的“大盈库”有关,“翰林”款与唐设置的“翰林院”有关,两者分为“大盈库”和“翰林院”烧造的贡品,常被皇帝用来赏赐大臣。

邢窑“盈”字款赏析

邢窑“盈”字款赏析

邢窑“盈”字款赏析邢窑为北方白瓷名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九百余年。

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

邢窑白瓷分为粗白瓷、普通白瓷和细白瓷,粗白瓷胎质粗松,胎色泛黄,胎面一般要施化妆土;普通白瓷胎色较白,少用化妆土;细白瓷胎釉的洁白度较高,胎质细腻,釉面光润,不用化妆土。

从有关邢窑白瓷的考古发掘来看,邢窑细白瓷多发现于唐长安城的宫殿或寺庙遗址,如大明宫、青龙寺、西明寺等,其中一些白瓷的底部刻有“盈”字款或“翰林”款。

近年来,在西安地区的一些唐墓中也出土了刻有“盈”字款的邢窑细白瓷。

与细白瓷相比,邢窑的粗白瓷和普通白瓷的出土数量更多。

由此可见,邢窑白瓷在唐代已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邢窑白瓷体现了唐代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当时曾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

其署“盈”字款者,一般认为与皇宫内的“大盈库”有关。

大盈库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有记载,玄宗、肃宗时称之为“百宝大盈库”。

大盈库是皇宫内最大的储存金银财宝的库房,此库内的财物只能由皇帝支配、使用。

目前已发现的“盈”字款邢窑白瓷以碗最为多见,另有执壶、盒、罐等。

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刻有“盈”字款的白瓷器物在唐代遗址和墓葬中时有出土。

“盈”字款白瓷的发现,为研究唐代贡瓷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故引起了考古文物和古陶瓷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盈”字款白瓷出土的时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邢窑遗址发现之前;二是上世纪80至90年代邢窑遗址发现之后;三是本世纪初。

上世纪50至70年代出土的数量不多,见于报道者只有1957年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一件“盈”字款白瓷碗残片和1975年河北易县北韩村唐墓出土的一件“盈”字款白瓷执壶,此外还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盈”字款白瓷盒。

上世纪80至90年代出土的数量渐多,见于报道者有1980年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遗址出土的一件“盈”字款白瓷碗州,1984年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一件“盈”字款白瓷碗;1985年西安唐西明寺遗址出土的一件“盈”字款白瓷碗,1992年西安唐青龙寺遗址出土的一件“盈”字款白瓷碗和一件白瓷执壶,1994年内蒙古赤峰市早期辽墓出土的一件“盈”字款白瓷大碗,1997年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一件“翰林”、“盈”字双款白瓷罐。

【谈瓷】“类银类雪”邢白瓷

【谈瓷】“类银类雪”邢白瓷

【谈瓷】“类银类雪”邢白瓷文人雅士对邢窑白瓷的赞誉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邢窑白瓷多有赞誉:唐代李肇《国史补》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说明邢窑白瓷知名度高,应用面广,生产数量巨大,它既能给朝廷提供精美的贡奉用品,也可以为社会民众供应日用生活之物。

唐代著名音乐家、文学家段安节在《乐府杂录》记唐大中年间的乐师郭道源“善击瓯,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筋即筷子,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叩击时有金石之声,所以能与越窑瓷器一起用作乐器。

被广泛引用的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陆羽认为“玉胜银,冰胜雪,绿胜丹”,本意表达陆羽的“扬越抑邢”偏好,可是恰恰反证邢窑白瓷的影响力已经与当时独步天下的越窑青瓷相提并论。

陆羽所说的“类雪”、“类银”白瓷,指的是邢窑生产的细白瓷和粗白瓷。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瓯》诗:“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形容邢州白瓷规整如月,轻薄如云,同越窑青瓷一样品质超群,隋唐时期已经成为文人雅士赋诗饮茶必备之品。

南北朝白釉绿彩三耳壶高12.1 口径4.5 底径5.3 厘米1971 年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范粹墓出土河南博物院邢窑白瓷的发展历程邢窑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窑场,创烧于北朝时期,鼎盛于隋、唐、五代开始走向衰亡,也是中国最早烧造白瓷的窑场。

隋唐时期细白瓷的生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打破了中国瓷器自汉代以来青瓷一枝独秀的局面,与当时著名的越窑青瓷比肩并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其应用之广泛、造型之规范、器体之轻薄、胎质之坚实、釉色之莹润、是当时其它烧造白瓷的窑场所不能比拟的。

唐末至五代,由于战乱与原料的枯竭,还有自然灾害导致河流改道致使窑场被淹没等原因,邢窑白瓷开始走向衰落。

大唐邢窑白瓷——茶具篇

大唐邢窑白瓷——茶具篇

大唐邢窑白瓷——茶具篇说起邢窑白瓷,那么就要说起茶圣陆羽的《茶经》。

《茶经》是茶学与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在今天还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膜拜。

同时,由于茶与瓷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骨肉般的关系。

《茶经》又是研究邢窑白瓷宝贵的文献资料。

《茶经·四之器》曰:“盌,越州上、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陆羽是茶圣,而非瓷圣,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旗帜鲜明的崇青贬白、抑邢扬越的审美观点,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为我们后人考证邢窑白瓷,出自于内丘提供了有力的文献资料。

“茶于清心,器以载道”说到品茶,就离不开茶器。

器之于茶事,是借外在感官,引领人进入精神世界。

而那些饮茶的文人墨客们,那清雅的品茗特质,直接影响和提高了邢窑白瓷工匠们制作茶器的美学意识。

邢窑白瓷创烧于北朝,经过隋代、初唐的发展,到中唐以后成为著名的窑厂。

邢窑的鼎盛,改变了青瓷主导方向,使白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南青北白”的局面就在此时形成。

有不少朋友来电咨询,或网上询问,邢窑白瓷到底有多少个品种?猛一问倒把我给问住了!因为我从来就没有统计过,唐代邢窑白瓷到底有多少个品种?我无需去考证唐代邢窑白瓷到底有多少个品种,因为,我无法考证邢窑白瓷的祖先,到底生产出有多少个邢窑白瓷品种?而我能做到的是把我所收藏的邢窑白瓷茶具简单的介绍给大家。

邢窑白瓷茶具:釉色洁白莹润光亮,白中泛青,内外满釉,足端无釉;胎非常洁白细腻、坚硬。

成瓷温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

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造型各异,非常精美,是实用和观赏结合的邢窑白瓷精美之作。

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

以下图片是唐代邢窑白瓷茶具系列:邢窑白瓷茶壶、印花白瓷盏、盏托、三乳足把杯、高脚杯、白瓷茶炉、三足风炉、白瓷渣斗、竹节茶叶盒、大盈款茶叶盒等。

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西安出土隋代白瓷赏析

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西安出土隋代白瓷赏析

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西安出土隋代白瓷赏析刘呆运赵海燕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white porcelains with fine body and galze which were excavated from Xi’an of Shaanxi province .中国的陶瓷古老而又年轻,它既拥有浓彩重抹的历史沉淀,又具有时代的印记,集结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宛如轻歌曼舞的少女,娇娆妩媚而又清新雅致。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白瓷又称白釉瓷,是在白色瓷胎(或化妆土)上涂一种含氧化铁极低的透明釉,在1000℃的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

至今为止,白瓷的烧制历史已有2000多年,而传统的釉下青花、釉里红及各种釉上彩绘瓷器就是在优良白瓷的基础上产生的。

白瓷的起源,应该上溯至商代的白陶,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其主要成分与高岭土非常接近,可以说是原始的白瓷,而发展时期一般认为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晚期。

1972年,在河南安阳地区发掘的北齐武平元年(570年)范粹墓,该墓出土瓷器13件,其中白瓷9件,器形有碗、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这些白瓷胎质较白、坚硬,有的有冰裂纹,釉色润泽透明,火候一般较好。

早期发现的白瓷有明显的特征:釉层薄而滋润,玻璃质感较强,釉色偏青或偏黄,明显介于青瓷和成熟的白瓷之间。

釉色普遍白中泛黄,有的在釉厚处泛青色。

胎料经加工淘洗,比较细腻,呈灰白色。

白瓷的胎体掺有杂质,大多不施化妆土。

关于早期白瓷始烧窑口,目前大多数学者尚定于河南安阳相州窑或河南巩县窑。

延至隋代,白瓷烧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生产数量增多,形成了河南以安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陕西以西安为中心的关西地区以及山东以济南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这一时期白瓷的釉色尚不够稳定,但质量相对有很大的提高,釉面多有细密的开片纹。

这种釉面的开片是起装饰作用的釉裂,主要利用配方和烧造工艺在瓷器冷却时,胎与釉收缩系数不一而造成的缺陷,从而人们感受到一种天然的纹理美。

百万级唐代白瓷:邢窑

百万级唐代白瓷:邢窑

百万级唐代白瓷:邢窑提起唐代陶瓷,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然后是秘色瓷,也就是越窑,之后也许是五代的柴窑,这三大陶瓷品种,都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明星,但,还有一个窑口不能忘记,就是与越窑齐名的邢窑。

唐代越窑主要生产青瓷,邢窑主要生产白瓷,“南青北白”是当时形容越窑和邢窑这南北两大窑口盛况的词语,可见当时邢窑的地位。

邢州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

邢窑白瓷的特点是造型落落大方,线条流畅,制作规整,釉色牙白恬静,从陆羽《茶经》里的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更可见一斑。

邢白又分为粗白瓷和细白瓷,底款常见有“盈”字款、“翰林”款,可见当时邢窑白瓷也是为官方制瓷的。

新中国建立之后,各地窑口陆续复苏,邢窑也不例外,经专家日夜攻克,邢窑在它古代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从此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同为高古瓷,邢窑瓷拍卖价格远没有宋代五大名窑之高,但是邢窑瓷业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由于邢窑几乎全部都为出土瓷,因而是比较容易辨别真伪的,但是哪些邢窑瓷价格高,哪些最值得收藏,今天这篇史上拍卖价格最高的30件邢窑瓷,看完之后,藏家一定会心里有数。

邢窑拍卖榜第30名唐邢窑白釉贴塑佛像烛台估价:RMB 40,000-60,000成交价:RMB 63,250拍卖会:西泠印社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专场:中国首届宋元瓷器专场时间:2019-12-15尺寸:高23.6cm烛台为唐代陶瓷中常见的品类,唐三彩及白釉瓷器中均有此类型。

此灯台造型端庄匀称,台柱饰多层弦线,足座贴塑佛像一周,此工艺在烛台中极为罕见。

整体器形秀美,装饰华美,釉色匀净素雅,是唐代邢窑白瓷经典。

邢窑拍卖榜第29名唐·邢窑贴塑草叶纹水盂估价:RMB 50,000-60,000成交价:RMB 69,000拍卖会:西泠印社2017年秋季拍卖会专场:中国历代瓷器专场时间:2017-12-23尺寸:高5.7cm此件水盂造型独特,设计巧妙,通体为椭圆形,通体施白釉,胎质洁白,罐身贴塑花卉纹,底足呈兽足状,底足之上饰以绳纹,颇具唐代金银器特点,为邢窑仿金银器造型精品之作,西安大明宫遗址曾出土与本件器物完全一致的标本,可见当时使用者路份极高。

由百万级唐邢窑盘——聊到“盈”字款的产地、起源和含义

由百万级唐邢窑盘——聊到“盈”字款的产地、起源和含义

由百万级唐邢窑盘——聊到“盈”字款的产地、起源和含义由于疫情原因,整个春拍大概都要耽搁过去了,昨天的“中汉单色釉专场”这种小拍也没什么好介绍的,本来想写一写这个定窑刻花折腰盘关于破损和完整器的价格差异的,可是人家图录都直接标注“元代”了,索性也就不给人家添麻烦了。

2018年西泠春拍中唐盈字款邢窑沥粉堆花卉纹倭角方盘拍出了977500元的高价,这只边长12CM的小盘子能拍出如此高的价格,“盈”字款的推波助澜可见一斑,索性今天就讲一讲“盈”字款的起源和含义。

“盈”字款的产地:“盈”字款考证已经很清晰了,是唐大明宫的“大盈库”的贡品,简单点说就是大明宫“大盈库”的LOGO。

宋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三九载:“邢州钳鹿郡,本襄国郡,天宝元年更名。

土贡:丝布、磁器、刀、文石。

……内丘……。

”文中所讲的邢州、内丘,磁器,大抵就是指邢窑的瓷器,作为地方贡品。

上世纪50年代时候,内丘邢窑遗址发现“盈”字款白瓷标本后,专家、学者们通过比较胎釉、烧造工艺及款字特征等,确认“盈”字款白瓷皆为内丘邢窑产品,而且对内丘县境内的众多窑址的调查结果表明,“盈”字款白瓷标本皆出土于城关一带窑址,他处一无所获,因而,进一步确定了烧造“盈”字款白瓷窑的具体位置。

“盈”字款的起源和含义:“大盈库”又称“百宝大盈库”,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有记载。

如:后晋刘陶等撰《旧唐书》。

卷四八载:“开元中,……又王铁进计,奋身自为户口色役使,征剥财货,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

……便入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

”《新唐书》卷五一载:“是时(开元二十六年),海内富实,……天子骄于佚乐而用知节……王供为户口色役使,岁进钱百亿万缗, 非租庸正额者,积百宝大盈库,以供天子燕私。

”又曰:“是时, 京师豪将假取不能禁,第五琦为度支盐铁使,请皆归大盈库,供天子给赐,主以中宫。

自是天下之财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程其多少。

”也就是说,“盈”字款的邢窑白瓷,是专为“大盈库”烧造的贡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出土的唐“盈”字款邢窑白瓷
邢窑为北方白瓷名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九百余年。

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

邢窑白瓷分为粗白瓷、普通白瓷和细白瓷,粗白瓷胎质粗松,胎色泛黄,胎面一般要施化妆土;普通白瓷胎色较白,少用化妆土;细白瓷胎釉的洁白度较高,胎质细腻,釉面光润,不用化妆土。

从有关邢窑白瓷的考古发掘来看,邢窑细白瓷多发现于唐长安城的宫殿或寺庙遗址,如大明宫、青龙寺、西明寺等,其中一些白瓷的底部刻有“盈”字款或“翰林”款。

近年来,在西安地区的一些唐墓中也出土了刻有“盈”字款的邢窑细白瓷。

与细白瓷相比,邢窑的粗白瓷和普通白瓷的出土数量更多。

由此可见,邢窑白瓷在唐代已是“天下无
贵贱通用之”。

邢窑白瓷体现了唐代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当时曾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

其署“盈”字款者,一般认为与皇宫内的“大盈库”有关。

大盈库在《新唐书》《旧唐书》中均有记载,玄宗、肃宗时称之为“百宝大盈库”。

大盈库是皇宫内最大的储存金银财宝的库房,此库内的财物只能由皇帝支配、使用。

目前已发现的“盈”字款邢窑白瓷以碗最为多见,另有执壶、盒、罐等。

唐“盈”字款白瓷圆腹罐(图1)
高22.5厘米,最大腹径20.5厘米,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罐圆唇,短颈,鼓腹,腹以下渐敛,平底,口、底大小相若。

胎体坚实细腻,洁白如雪。

内外施透明釉,釉质莹润,积釉处闪水绿色。

外底无釉,在
中心偏左部位以尖状工具竖向刻划“翰林”二字,在中心偏右上方刻划有“盈”字,字体规整,笔画清晰流畅。

迄今所见署“翰林”款的邢窑白瓷皆为罐,而且这些罐的造型和大小基本相同。

“翰林”指唐代宫廷机构翰林院。

唐初置翰林院,为内廷供奉之所,当时将艺能技术卓著者召于翰林院供职,并非特为文学侍从而设。

至玄宗时,置翰林侍诏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其职始重。

玄宗时又别置学士院,并兼翰林之称,遂称为翰林学士,侍直禁廷,专司制诰,甚至参议机密。

其后,翰林学士之职渐为显赫,历代相沿,变成了文学儒臣官职。

关于唐翰林院遗址的确切位置,经考证位于唐大明宫右银台门以北的西城内,1983年10月和1984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翰林院遗址进行了发掘,其建制与规模已基本清晰。

这件唐代邢窑白釉罐同时署有“翰林”“盈”字双款,其涵义可能是表明此罐属大盈库为翰林院订烧的专用器。

同时也说明署“翰林”款和“盈”字款邢窑白瓷的烧造年代基本相同。

此罐对于研究唐代邢窑的生产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唐“盈”字款白瓷带盖执壶、托盘(图2)
2002年3月西安南郊刘家庄以东西铁分局新南花园发现古井30余口,此处原为唐长安城新昌坊辖区。

其中位于新南花园四部的一口古井(编号
2002XNJl)的淤积层内出土了一批带“盈”字款的唐代
瓷器及其他器物,出土的其他遗存物包括青釉瓷碗、茶叶末釉盏、白瓷粉盒、三彩陶罐、黑瓷双耳罐、陶莲花纹瓦当及铜饰等。

出土白瓷执壶5件(套),除4件盖完整外,其余均残缺。

其中1件壶仅剩腹部,无法复原。

壶为敞口,卷沿或圆唇,束颈,圆肩或溜肩,深腹略鼓,底足外侧边缘斜削一圈。

肩一侧有柱状流,另一侧有双条扁平柄。

颈下有弦纹一周。

足底阴刻“盈”字。

胎壁较薄,口沿内壁至颈部及外壁通体白釉,釉不及底。

整体施釉均匀,釉面细润,光泽感强,釉色白中泛青,胎色灰白,质地坚硬。

盖为伞形,出沿,圆钮,子口,盖顶施白釉,沿下无釉。

壶体及盖均为轮制。

其中一件(图2-1),出土编号为2002XNJI:通高23.9厘米,底径6.8厘米。

盖沿下墨书有“七口口”等字样。

出土白瓷托盘5件,均残缺,可复原,造型基本相似(图2-2),高2.1~2.8厘米,底径8.4~10.5厘米)。

除一件因底残缺过甚无法识别外,其余4件外壁底部均阴刻“盈”字。

盘为五曲花口,口下出筋,圆唇,浅
斜腹,平底或底微内凹。

外壁底有三足支垫痕。

除一件外壁底无釉外,其余内外壁通体施白釉,釉面均匀、细润,光泽感强,胎质坚硬。

这批瓷器出土地点东南即为唐青龙寺遗址,所出土白瓷执壶,造型与唐青龙寺遗址及河北易县北韩村唐孙少矩墓出土的“盈”字款白瓷执壶基本相同。

区别在于青龙寺遗址出土执壶的曲柄更靠近口沿部位,孙少矩墓出土执壶的注流弯曲稍长,曲柄折曲,青龙寺遗址及孙少矩墓所出执壶的整体造型不如新昌坊出土执壶大方,典雅。

青龙寺遗址出土的白瓷执壶有“大中十三年”(859年)墨书题记,孙少矩墓志铭所载时代为成通五年(864年)。

结合新昌坊出土的其他器物及唐代瓷器的形制、特征,这批瓷器的时代应为晚唐。

新昌坊出土瓷器是继1992年5月青龙寺遗址范围内“盈”字款瓷器的第二次出土,而这种“盈”字款带盖
白瓷执壶与托盘成组合地同批出土尚属首次,其学术价值很高。

西安地区除唐青龙寺遗址范围内曾发现过白瓷执壶、白瓷碗等残器外,西安市博物院还藏有同时刻“盈”和“翰林”字款白瓷罐1件,自唐大明宫遗址范围内征集。

另外,陕西历史博物馆亦藏有邢窑刻“翰林”款白瓷盖罐(图3)。

这批新发现的“盈”字款邢窑白瓷带盖执壶及托盘,无疑为唐代皇家大盈库和邢窑白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链接:邢窑在隋唐时期以白瓷享有盛誉,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邢窑窑址位于今邢台市所辖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在内邱东起白家庄、西到西邱、北到瓷窑沟、南到冯唐的约120平方公里区域内已发现窑址13处。

在邢窑窑址以及河南和西安都陆续面世了刻“大盈”款
的唐代白瓷残件标本(图4),确证了盈字款为唐代大盈库定烧瓷器刻铭的推论。

目前出土的刻“盈”字款瓷器中,除黑石号沉船打捞出水的一件绿釉碗暂不明产地外,其他均为唐代邢窑白瓷产品,种类有碗、执壶、罐、枕、盒等。

另据报道,还存在刻“盈”字款的海棠式环耳杯和偻空盏托等罕见造型。

责编耕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