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街区更新中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初探
城市修补理念下的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城市修补理念下的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研究城市修补理念下的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
在传统街区更新设计中,城市修补理念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思想。
城市修补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对已有城市建成区进行补充和完善,填补城市破碎和缺失的部分;另一方面,它也指的是对城市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修复,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在传统街区更新设计中,城市修补理念以其综合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旨在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
传统街区通常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地域特色和人文氛围,但也存在着老旧、拥挤和不合理的问题。
因此,通过城市修补理念进行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住环境,增加社区互动。
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空间组织。
基于城市修补理念,可以将传统街区重新组织,使其形成更合理、更协调的空间布局。
比如,在狭窄拥挤的老旧街区中,可以通过拆除部分建筑,开辟广场或公园,提供更多的休闲空间。
同时,可以优化道路网格,改善街道通行能力,增加停车位等,以提高整体交通流畅度。
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宜居环境。
城市修补理念强调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人们的生活品质提升。
在传统街区更新设计中,可以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改善居住条件,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例如,可以在传统建筑保护的基础上改造内部结构,增加现代设施和舒适居住空间。
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疗机构、社区中心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传统街区更新设计的第三个关键问题是功能多样性。
传统街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通过城市修补理念,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功能多样的文化街区。
如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注重开展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和居民参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也可以在传统街区内引入商业、办公和娱乐设施,丰富街区的功能,提升其吸引力和活力。
济南-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
城市老城区旧城更新改造理论相关探究—以济南为例摘要:老城区作为城市固化的产物,侵染着风雨沧桑,承载着文化积淀,保存着历史记忆,有城市化石之称谓。
尤其是经过最近十几年的探索研究,旧城更新改造也日趋成熟,通过寻找老城区的特色文脉,使得老城区与现代城市城区能够自然过渡,达到和谐统一。
结合济南老城区的特色,对旧城更新改造以相关探究,以期能够使旧城改造更新理念更好的服务于老城区的规划建设之中。
关键词:旧城更新;改造;空间;参与1. 前言自从20世纪的后半叶以来,旧城更新改造逐渐成为城市工作者研究的主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旧城更新改造已经不可避免,这给老城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部分地区如“上海新天地”改造,“成都宽窄巷子”改造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也滋生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改造,不顾当地的实际情况,恣意的破坏、损害甚至于直接拆除,使得老城区被破坏的满目疮痍。
老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活化石,保护好其原有特色有重要意义。
但是如何在保护好老城区的同时寻找一个新的活力点,使其自身的价值和活力重新得到激活,能够在相对竞争激励的城市发展中有属于自己特有的一席之地,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济南老城区区别于数万城市的魅力是它的泉文化所在。
理应追随济南特色泉文化,使老城区能够自然的过渡,与现代文明接轨,保护好老城区原有肌理的同时使其活力再现,实现对老城区合理而有效的更新改造。
2.国内外的旧城更新理念相关探究国外的发达国家以及我国一些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在旧城更新与改造方面逐渐趋于成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及改造的建议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积累了许多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的经验。
2.1 国内—上海“新天地”的更新改造新天地的设计理念是以石库门里弄建筑为标志,改变了原有的居住功能,赋予商业性功能。
使得其对传统的建筑的风貌与特色有一定的保护,并且也满足其开发的需求,与现代化的结合使新天地成为上海的一个新地标。
其成功之处在于:(1)规划功能转换与结构整合。
传统街区中的城市设计浅析
77摘 要:本文的兴趣旨在为全面复兴传统商业街区,对有重要历史特征和场所感的街区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研究。
通过理论总结与实例分析,本文提出了城市设计理论在传统街区保护更新中的策略。
关键词:商业街区;保护;城市设计Abstract: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rotectionurban design study of the street blocks with significant historic characteristics to revive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treet blocks. Through theory summarizing and example analyzing, this article gives urban design theory application strategy in traditional street blocks.Keywords:commercial street blocks,protection, urban design.中图分类号:TU984.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1-0077-021 引言传统街区带着信息的建筑,蕴含着改变人和历史的力量。
这些衰败的建筑从单点的保存,延伸至再生使用,更延伸到周围新建筑在设计时也会考虑与它们配合,这样就从点连成线,再发展成面,使地方呈现更和谐的面貌。
而它们之所以能扩展,也是因为再生或设计的着眼点都在于如何使生活更好和环境更好。
2 传统街区城市设计的目标和价值取向2.1目标制定目标乃指人类活动的动机和意志,也可指目的或对象。
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计划和行动着的人们所争取的将来状况”。
一般来说,分为理想目标和具体目标。
2.1.1传统街区肌理的延续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有很多新的文化理念诞生,然而,传统建筑的形态和空间布局是蕴含了世代工匠和主人的心血,虽然外观己经衰败不堪,但是内在的精神依然常在,我们应该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再思考在现代城市中如何将传统空间秩序延续。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研究作者:伊明伟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3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传统大拆大建的改造方式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一些历史街区遗址会因过度拆建或商业性开发而失去原本的文化价值,城市更新就成了现代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采用文献分析法阐述城市更新理念的内涵及特征,总结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某市A街区的更新设计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一、城市更新的内涵及特征城市更新的概念源于美国,其目标是对市中心区拆除重建。
然而在我国,城市更新理念是指对既有建筑进行梳理、更新,盘活存量,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及效率。
虽然我国的城市更新理念由城市改造发展而来,但是与城市改造有着本质的区别。
城市改造主要是对原有老旧城区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城市重建虽然符合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需求,但是原本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及深厚城市记忆的建筑景观会因此逐渐消失,导致城市风貌逐渐趋同,城市本身也会失去地域性、文化性的传统特色,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城市的文脉,弱化城市的人文价值。
而城市更新的对象是历史街区中的平房院落、低矮楼房、老旧生活小区、工业厂房等,这些城市区域与建筑更新后的功能尚不确定,更新手段也主要是整修、改善、适度再开发,更新的前提是保护。
城市更新的利益相关方也与城市改造有着本质的区别:城市改造的相关利益方主要是业主、开发商;而城市更新的利益方包括政府部门、居民、文化保护单位、公共服务单位等,产权关系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由此可见,城市更新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尽量保护城市原有的历史人文价值。
因此城市更新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有机更新特征,即城市更新是依托系统现状而进行的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从“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
设计历史文化街区理念
设计历史文化街区理念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一片区域内保存有较好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地区。
它是对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体现,也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视历史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沿革的见证,因此保护历史遗产是设计的首要任务。
在规划过程中要尊重原有的历史建筑和街道布局,遵循保护修复的原则,保留历史元素的同时,使之融入到现代城市中。
同时,要注重对历史街区内历史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再现,通过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利用,让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流动的历史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历史的文明成果。
其次,提倡文化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历史文化在当代得到体现和延续。
可以通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和展览,举办辅导课程等方式,让居民和游客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增厚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再次,强调文化创新。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要保护和传承,还要结合当代的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创新。
在设计中可以通过注入新的元素和功能,为历史文化街区注入活力和创造力,使之与时俱进。
可以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最后,加强管理与服务。
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与服务的质量。
在设计理念中应充分考虑管理与服务的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力度,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和体验品质。
总之,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理念应以历史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管理与服务为核心,将历史和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鲜明特点和吸引力的城市地区,打造宜居宜游的人文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
收稿日期:2020-05-14作者简介:姚伟钧ꎬ男ꎬ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李任ꎬ男ꎬ湖北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讲师ꎬ历史学博士ꎮ2021年3月第43卷㊀第2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r 2021Vol 43㊀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1.02.020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李任1ꎬ姚伟钧2(1.湖北省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ꎬ湖北武汉㊀430000ꎻ2.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79)摘㊀要: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念最早由西方提出ꎬ其理论和实践经历长期的发展探索而不断深化ꎬ如今保护更新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ꎮ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理论较多地受到了国外影响ꎬ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体系ꎮ汉正街作为武汉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街区ꎬ在文物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以及街区环境㊁居住条件㊁基础设施㊁公共空间改善与更新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ꎮ其保护与更新的措施包括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风貌ꎻ保护周边环境㊁延续人文精神㊁改善居住条件和拓展公开空间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ꎻ继承与创新街区商业文化ꎻ保护文化遗产㊁整合利用文旅资源激发街区活力等ꎬ以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和高质量发展ꎬ并为其他类似的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科学借鉴ꎮ关键词:历史街区ꎻ㊀保护ꎻ㊀更新ꎻ㊀汉正街中图分类号:K29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21)02-0105-07㊀㊀ 历史街区 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ꎬ指有历史价值的街区ꎬ相近的概念还有历史地区㊁历史城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文化街区等ꎮ国内历史街区的相关概念及其保护工作是伴随着我国历史名城的保护而兴起与发展的ꎮ国务院于1986年批转的«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中提出 历史传统特色街区 的说法ꎬ其中关于四川阆中的简介中提到 历史街区 [1]这一名词ꎮ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官方和学术界先后使用过历史文化保护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街区等相近概念ꎬ至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官方正式使用了 历史文化街区 这一概念ꎮ其内涵方面有不少的界定ꎬ国内学者如朱自煊㊁庄金华㊁王景慧等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对历史街区相关问题做了探讨[2]ꎬ基本都认为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有历史延续性㊁遗存真实性㊁风貌完整性㊁规模连片性等这几项ꎮ2008年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做了比较具体的官方定义: 历史文化街区指经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㊁历史建筑集中成片㊁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ꎬ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3]ꎮ 历史文化街区 的概念与定义被法律文本予以明确规定ꎬ其指代的对象须是政府核定公布的ꎬ并且街区的具体范围和边界也同时核定明确ꎬ而如今 历史街区 是个更加宽泛的偏学术化的用语ꎮ城市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ꎬ蕴含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ꎬ能够反映旧城的传统风貌和城市记忆ꎬ彰显城市品位与魅力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ꎬ传统历史街区的风貌环境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护ꎬ贺云翱认为城市遗产保护主要有三大问题ꎬ旧城改造中的遗产保护问题与历史城镇发展中的遗产保护问题便是其二[4]ꎮ此外ꎬ历史街区及建筑内部结构和功能也无法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ꎮ因此ꎬ在对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同时ꎬ进行合理的更新也变得现实而必要ꎮ正如吴良镛所说: 历史名城的保护不能孤立地谈保护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一律保持原状 任何旧城总需要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ꎬ以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ꎮ [5]他认为城市更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改造㊁改建或再开发ꎻ二是整治ꎻ三是保护ꎬ并提出了 有机更新 的理501念[6]ꎮ但是古城㊁历史街区的更新比一般旧城的更新改造要复杂得多ꎬ不能并且也不应只是改造㊁整治ꎬ保护才是重点ꎮ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是指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进行保护㊁维护㊁修复㊁改造ꎬ对街区整体风貌和整体环境进行保护或修复ꎬ对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改善ꎬ对街区进行开发利用ꎬ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ꎮ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既包括街区本身的保护与更新ꎬ也包括街区功能和内容的更新ꎻ既需对街区重新规划设计ꎬ又要使原有的街区格局形态及其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外延与内涵得以体现ꎻ不仅是物质环境的保护与改善ꎬ更重要的是城市精神与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ꎬ并激发新的活力ꎬ促进历史街区的健康㊁持续发展ꎮ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ꎬ保留文化遗产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㊁提升城市形象ꎬ促进城市发展ꎮ一、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念最早由西方提出ꎬ其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较长的探索发展过程ꎮ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建筑价值的认识带动了近代对历史建筑及建筑群的关注和保护ꎬ至20世纪又逐渐扩大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ꎮ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理论较多地受到了国外的影响ꎬ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体系ꎮ1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起源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伴随着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萌生的ꎮ19世纪ꎬ现代意义上的文物建筑保护逐渐兴起ꎬ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ꎬ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了不少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实践ꎬ思想理论方面形成了以法国杜克等人为代表的 风格式修复 理念ꎬ以英国拉斯金㊁莫里斯等人为代表的 反修复 理念ꎬ以及其后意大利波依多㊁贝尔特拉密和博伊托等人提出的 语言文献式修复 历史性修复 科学式修复 理念[7]189-306ꎮ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ꎬ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历史建筑本身以外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ꎬ1931年国际会议通过的«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中规定了文物古迹保护㊁修复的措施㊁技术与要求等ꎬ并特别强调应注意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㊁周边环境的保护[8]ꎻ1933年«雅典宪章»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部分ꎬ实质上是将历史建筑隔离出来进行保护ꎬ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历史保护区的概念[9]ꎮ同时ꎬ欧美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ꎬ如法国的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1840)㊁«纪念物周边环境法»(1943)ꎬ英国的«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13)ꎬ美国的«古物保护法»(1906)㊁«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1935)等ꎮ这一时期虽然涉及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ꎬ但更多地还是局限于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层面ꎮ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展开与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ꎬ随着城市修复㊁重建的过程ꎬ建筑遗产被置于更为广阔的城市文脉中去考量ꎬ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开始更加广泛地受到重视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ꎬ文物古迹㊁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火热展开ꎬ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理念和理论ꎬ不少国家制定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制度ꎬ如法国在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即«历史街区保护法»)ꎬ确立了 保护历史街区 的法律与制度ꎬ将保护的范围从对单体建筑及周边的保护扩展至涉及精神㊁文化方面的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ꎻ1973年ꎬ颁布的«城市规划法»ꎬ强调了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历史街区实施整体保护的必要性ꎮ英㊁日等国在其城市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相关法律中也都特别规定了对历史街区(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的保护ꎮ历史古迹与街区保护的国际交流也十分频繁ꎬ相关国际组织通过了远多于前的一系列国际性保护宪章㊁建议和宣言性文件(见表1)ꎬ相关的保护概念不断发展完善ꎬ保护的原则㊁方法㊁政策更加具体化㊁多样化㊁深入化[10]ꎬ为各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ꎮ我国现代意义上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ꎬ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理论和保护实践不断深入(见表2)ꎮ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研究ꎬ学者们主要从历史街区及其保护相关概念[11]㊁概念解读与辨析[12]㊁定义梳理与探讨[13]㊁概念界定中的问题[14]ꎬ保护与更新的认识[15]㊁原则[16]㊁方法[17]㊁模式[18]等理论探索ꎬ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19]ꎬ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20]及其相关问题探讨[21]ꎬ区域性实践经验[22]及实践模式分析评价[23]ꎬ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经验[24]ꎬ历史街区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传承保护[25]ꎬ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26]ꎬ历史街区与旅游开发[27]以及众多区域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ꎮ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ꎬ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ꎬ如今保护更新所涉及的内容日趋广泛ꎬ从单体建筑的保护到历史街区及周边环境等的整体性保护ꎬ从简单的建筑修复到街区功能及人居环境的改善ꎬ从而达到既保护文化遗产又改善居民现实生601活条件㊁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ꎮ表1㊀国际会议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相关的思想理论时间文件组织与会议主要相关内容1931年«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第一届国际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大会其中强调了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㊁周边环境的保护ꎮ1933年«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和连片建筑均应妥为保存ꎮ对历史建筑所在区域功能置换ꎬ调整交通道路及城市中心功能ꎬ清除周边贫民窟以改善环境ꎮ1964年«关于古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第三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ꎬ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㊁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ꎮ1976年«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华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指出 历史地区 及其周围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ꎮ呼吁积极保护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ꎬ使之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需要ꎮ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其中的文物遗产保护部分强调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ꎻ保护㊁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ꎻ在考虑再生和更新 历史地区 的过程中ꎬ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ꎮ1987年«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八届全体大会是对«威尼斯宪章»的补充ꎮ规定了保护 历史城镇和城区 的原则㊁目标和方法ꎻ强调了内外风貌㊁周围环境㊁公众参与㊁立法保障㊁控制交通等ꎻ允许引入与周围环境和谐的现代元素ꎮ1999年«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其中提到宜将规划建设㊁新建筑的设计㊁历史环境的保护㊁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㊁古旧建筑合理重新使用㊁城市和地区的整治更新与重建㊁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ꎬ纳入一个动态的㊁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ꎮ2005年«西安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题是古建筑㊁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ꎮ将周边环境对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ꎬ强调有必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外界急剧的变化或累积的变化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ꎮ表2㊀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政策的发展时间文件/会议主要相关内容1982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要求特别是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㊁古城遗址㊁文物古迹等要采取有效措施ꎬ严加保护ꎬ并划定保护带ꎬ对保护范围内的新建㊁扩建㊁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ꎮ1983年«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通知»提出划定保护带和建设控制带ꎻ要求协调好生产生活㊁旧城改造㊁旅游业与保护的关系ꎻ编制总体保护规划ꎬ并根据需要编制重要保护项目地段㊁街区㊁风景名胜区等的详细规划ꎮ1986年国务院批转«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要求对历史传统特色街区保护ꎬ核设 历史文化保护区 ꎮ1993年在襄樊市召开的首次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 历史文化名城要考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ꎻ对非历史名城中的历史老街区也要进行保护ꎮ1994年国务院同意建设部㊁国家文物局«关于审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强保护管理的请示»的通知要求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要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ꎬ对未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反映某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体现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㊁建筑群等的地方ꎬ也应予以保护ꎮ1994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提到了历史地段㊁历史街区的概念ꎻ要求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ꎮ701(续表2)1996年在黄山市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突出了 历史街区 的主题概念ꎻ达成 历史街区的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的共识ꎮ1997年建设部批转«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突出了 历史文化保护区 的主题概念ꎻ强调保护整体风貌ꎬ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ꎬ内部可进行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ꎬ维护并发挥使用功能ꎬ保持活力ꎬ改善基础设施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ꎬ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ꎮ2003年«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限ꎬ即城市紫线ꎮ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城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文化街区分别定义ꎮ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定条件㊁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和原则㊁保护界线的划定㊁保护与整治(含历史环境要素)的措施以及道路交通都有具体和明确的要求ꎮ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㊁保持传统格局㊁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ꎬ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ꎬ改善设施和居住环境ꎮ对 历史文化街区 作了具体定义ꎮ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ꎬ要求规划确定保护范围㊁对保护范围内建筑物分类保护等ꎻ提出保护街区的风貌和空间环境㊁延续传统文化㊁改善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设施㊁居住环境㊁激发街区活力等原则和要求ꎮ2014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明确要求ꎬ内容同2012年的 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ꎮ2016年«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拟用五年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ꎻ从历史文化㊁建筑艺术㊁科技等方面给出了历史建筑确定的参考标准ꎮ㊀㊀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案例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ꎬ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ꎬ其经验值得借鉴ꎮ(1)国外实践法国是文化遗产大国ꎬ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理念和经验有一定的典型性ꎮ法国的里昂历史悠久ꎬ其老城区有很多建于15至17世纪的建筑ꎬ也有一些古罗马时期的遗迹ꎬ二战后一些街区变得破败㊁脏乱ꎮ经过前期社会各界的呼吁㊁推动ꎬ自1964年开始ꎬ里昂老城启动保护更新工作ꎮ一是对原有建筑内外部进行修缮ꎬ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ꎬ并先后分阶段推行了一些安居工程建设ꎬ从1982年开始推广改善住宅规划ꎬ政府出资对住宅修缮进行一部分补贴ꎻ二是规划㊁优化交通条件ꎬ控制交通对老城的不利影响ꎻ三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ꎬ包括留住原住民ꎬ保持地域文化氛围ꎬ传承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ꎬ融合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28]ꎮ提升后的里昂老城彰显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艺术文化气息ꎬ并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ꎮ里昂老城的成功保护与更新ꎬ主要得益于法国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法㊁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和民间团体组织的积极推动ꎮ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主要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进行保护和更新:一是保留并恢复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ꎻ二是改善总体环境ꎬ因地制宜ꎬ以项目来提升历史街区的独特性ꎻ三是活化当地特色ꎬ大力支持和举办民族特色活动ꎻ四是政府主导ꎬ鼓励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遗产保护ꎬ并通过市场运作以及旅游业和商业的开发提升城市活力[29]ꎮ此外ꎬ法国巴黎的玛海区㊁新加坡的克拉码头㊁美国纽约的南街港滨水历史街区㊁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城㊁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古城区㊁爱尔兰都柏林的坦普尔街区ꎬ英国伯明翰的SohoHouse历史街区等ꎬ都是保护更新比较成功的案例ꎮ(2)国内实践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ꎬ其保护和更新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ꎬ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历史街区ꎮ在保护更新前ꎬ宽窄巷子街区内的建筑新旧混杂ꎬ有些旧建筑损坏比较严重㊁新建筑影响传统风貌ꎬ且存在乱搭乱建和消防隐患等问题ꎮ2003年ꎬ宽窄巷子启动保护改造工程ꎬ以 修旧如旧ꎬ保护为主 原址原貌ꎬ落架重修 为原则[30]ꎬ按照整体性㊁原真性㊁多样性㊁可持续性的保护策略[31]ꎬ对宽巷子㊁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传统街巷进行整体性改造和功能性开发ꎮ对核心保护区的建筑进行修缮或按风貌改建ꎬ并改善内部居住条件ꎻ无法修复或无保护价值的建筑予以拆除ꎬ按照 修新如旧 的原则仿建ꎬ既融入历史街区整体风貌ꎬ又满足现代生活需要ꎮ除了建筑的保护与改造㊁空间格局层次的梳理与丰富外ꎬ还对交通网络及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与完善ꎬ对景观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ꎬ对街区功801能也进行了更新与拓展ꎮ2008年项目改造竣工ꎬ更新后的宽窄巷子在功能上既保留了部分居住属性ꎬ又融地域文化㊁民俗㊁商业㊁展演㊁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ꎬ形成了 老成都底片ꎬ新都市客厅 的主题特色ꎻ既保留了城市肌理ꎬ又传承了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ꎮ成都武侯祠旁的锦里古街改造更新也较为成功ꎬ其更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功能方面ꎬ挖掘空间内涵ꎬ营造场所精神ꎬ传承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ꎬ延续了历史文脉ꎮ北京的大栅栏和菊儿胡同㊁上海的新天地㊁黄山屯溪老街等保护更新均取得较好效果ꎬ但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的更新往往存在要素㊁结构㊁功能和内容雷同的问题ꎬ在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保持方面不够ꎬ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式更新ꎬ弱化了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居住属性和生活方式与习俗ꎮ二、武汉汉正街历史街区及其保护与更新汉正街是武汉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街区ꎬ其商业文化㊁码头文化和民俗文化㊁宗教文化等均独具特色ꎬ但在现代化浪潮中ꎬ汉正街亦很难保住原有的街区特色和文化风情ꎮ梳理汉正街历史形态ꎬ探讨如何对汉正街历史街区㊁历史文化环境进行保护ꎬ如何使街区自身文化特色与历史潮流相互协调ꎬ以期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ꎬ并为其他类似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借鉴ꎮ1 汉正街历史街区的发展与形态演变汉正街街巷形态与汉口镇的形成密切相关ꎮ其南临汉水ꎬ东邻长江ꎬ水陆交通畅达ꎬ明代后期有居民开始在汉水北岸沿河搭建吊脚楼ꎬ居住兼作生产㊁经营场所ꎬ后渐成街市ꎮ清代汉正街沿河一带码头林立ꎬ岸上商铺云集ꎬ 后市前街屋似鳞 九分商贾一分民 [32]4ꎬ人烟稠密ꎬ 华居陋室密如林ꎬ寸地相传值寸金 [32]7ꎬ十分繁华ꎬ街内还有各类会馆㊁庙祠以及娱乐场所ꎮ汉正街成为汉口早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ꎬ汉口也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ꎮ街区初时只有沿河码头和河街ꎬ后由河街发展到正街ꎬ再到后街ꎬ然后到夹街㊁堤街ꎬ再拓展到里巷ꎬ街㊁巷一起构成了密集的街道网络ꎬ整个街区地势上狭下宽ꎬ 形如卧帚 ꎬ下游街巷㊁人口更加稠密ꎮ19世纪至20世纪初ꎬ一些地产商将大量的棚户板房改造为连片的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居室㊁商铺ꎮ民国初ꎬ这些片区分段而称ꎬ后统称为汉正街ꎮ街区内店铺与居住界面形式逐渐由临街 前店后宅式 格局转向上下两层的混合商居ꎬ商业重心由沿河向沿江转移ꎮ后由于战火㊁水灾的破坏ꎬ汉正街的房屋进行过翻修改造或重建ꎬ但结构仍以砖木结构为主ꎬ街区规模虽不断扩大ꎬ但街区形态和结构变化不大ꎮ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ꎬ由于资金紧缺ꎬ老城区长期未能纳入改造范围ꎬ汉正街一带均未采取大的保护修复性举措[33]128-130ꎮ2 汉正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ꎬ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开放ꎬ人口密度大㊁建筑密集ꎬ居住条件简陋ꎬ较多危破房屋ꎬ街巷道路狭窄ꎬ占街摆摊经营导致公共空间严重阻碍以及存在通讯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33]130ꎮ此外ꎬ伴随城市建设和大规模的拆迁ꎬ许多老街巷内的原有建筑被新建房屋建筑所取代ꎬ周边环境风貌也遭到破坏ꎮ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汉正街进行了三期改造ꎬ以适应市场发展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要ꎮ主要采取拆除破危房屋㊁新建多层式住宅㊁住户上楼㊁摊贩入室的措施对一些街巷进行了改造更新ꎮ另外ꎬ新辟宽了数条道路ꎬ改善了供电㊁供水㊁市政环卫和消防等设施ꎬ部分街巷的经营和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ꎬ但当时的思路主要是拆和建ꎮ1994年底ꎬ形成了 中国武汉汉正街商业贸易区 的初步构想并于其后制定了发展规划[33]130-155ꎬ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关规划并未落实ꎮ进入21世纪后ꎬ汉正街的发展明显滞后ꎬ很多街巷如同杂乱破旧的城中村ꎬ火灾频发ꎬ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ꎬ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进程ꎮ根据近年的规划ꎬ目前汉正街又进行设施升级改造工程ꎬ拟建设汉正街国际金融服务中心㊁文化旅游商务区ꎬ许多店铺拆迁或搬迁至汉口北ꎬ原地建起了现代化的商贸大楼ꎬ但此规划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复似乎考虑不足ꎮ汉正街被评为 武汉市历史风貌街区 ꎬ虽然现存数十条老街巷的基本形态格局还在ꎬ政府对少数老街巷的房屋外观统一进行了复古式包装改造ꎬ但并未入选 历史文化街区 名录ꎬ现存历史建筑㊁遗迹也不多ꎬ旧街区范围一再缩小ꎬ历史底蕴无法彰显ꎬ很多老旧街巷还有待修复更新ꎬ内部设施依然落后ꎬ公共空间不足ꎬ影响制约着街区的整体环境ꎬ影响居民及商户的生产生活质量ꎮ3 汉正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建议依托两江四岸的地理优势㊁资源优势和五百年商业文明的人文优势ꎬ兼顾保护与发展ꎬ秉持高点定位ꎬ打造既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ꎬ又融入现代活力的宜居宜业的滨水商住综合区ꎬ成为大武汉复兴的重要支撑ꎬ成为长江文明之心的重要展示区ꎮ第一ꎬ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风貌ꎮ历史街区的更新不能只是拆旧建新㊁废古存今ꎮ传统的城市街区更新模式简单㊁粗放ꎬ往往造成城市原有历史㊁文化㊁社会等方面的断裂ꎮ历史街区保护901。
《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
《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传统街区不仅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
如何将这些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街区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就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的背景、方法、成功案例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的背景传统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和情感。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传统街区面临着老旧、设施落后、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对传统街区进行改造与更新势在必行。
三、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的方法1. 保护与修复: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应采取保护与修复措施,保留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这不仅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还能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空间优化:通过对街区空间的优化,提高交通流畅性,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3. 设施更新:更新老旧的设施,如水电管网、公共卫生间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4. 文化融合:将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使传统街区更具时代感。
例如,举办文化活动、设立艺术展览等,吸引人们前来参观。
四、成功案例分析以某历史文化名城为例,该城市在传统街区改造与更新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政府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了保护与修复,保留了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其次,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提高了交通流畅性,减少了交通拥堵。
此外,政府还更新了老旧的设施,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在文化融合方面,该城市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措施使该城市的传统街区焕发了新的活力,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
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在传统街区的改造与更新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一个难题。
过于强调开发可能导致传统风貌的丧失,而过度保护则可能使街区失去活力。
“两观三性”视角下旧城街区空间更新策略
2023年第10期现代园艺“两观三性”视角下旧城街区空间更新策略彭芳,曾磬(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院随着科技发展、产业机构调整,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当地带来新的机遇,但随着时代更迭,不同区域之间不平衡发展带来的差距逐渐显现,一些开发时间较早、不能满足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街区成为了旧城街区,开始展露破败景象,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秩序。
将基于何镜堂院士的“两观三性”设计理论,提出更新旧城街区空间的策略,旨在帮助旧城街区完成空间更新,振兴城市发展。
关键词院两观三性;旧城街区;空间更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正式揭开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序幕。
截至2021年末,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4.72%,上海更是进入到《2021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的第十位。
随着我国国力提升,人民群众日益觉醒的大国自信,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穿梭在街头巷尾,将隐藏在古巷老街中的传统印记呈现在大众视野。
但许多旧城街区在历史的发展中被人遗忘,住区环境破败,硬件设施功能性低,无法成为城市的名片,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
1更新旧城街区空间的意义旧城街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不仅承担了人们城市生活的需求,甚至曾经基于城市建设功能划分,承担了对外经济和服务的职责。
但随着城市不断拓展,原本的经济中心可能已迁往新的区域,随着经济政策不断调整,不少城市在进行后续城市规划建设中,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新城街区,导致新旧街区差异日渐明显。
旧城街区相较于新城区,曾经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心,存在大量的工业厂房和老旧小区。
人们在此生活工作的时间更久,使得旧城街区中存在更深厚的人文印记。
但工业的发展一般伴随科技进步,许多老旧工厂为了适应新的生产需求,不断扩建旧有工厂,导致旧厂房与新建筑并存,街区整体建筑风格不统一,影响街区美观。
此外,新区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刺激了新区的房价、物价的同时,也使得旧城街区的形态变得更加底层。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城市设计理念探究*——以宁波市莲街桥为例
历史街区改造中的城市设计理念探究*——以宁波市莲街桥为例辛儒鸿 曾 坚 孔江伟摘 要:随着“城市双修”工作的不断探索和推进,“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发展方式发生巨大转变。
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街区,其尺度规模、更新速度及开发强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历史街区改造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然而,历史街区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特征正在遭受双重考验:诸多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由于缺乏整体观和地域观,大拆大改,出现“千城一面”的倾向,致使城市丢失“本色”;也有部分历史街区固守旧制,简单传承而忽视发展,缺乏时代性,进而丧失传统文化遗存的活力。
通过研究国外经典城市设计案例,归纳出适合我国同类型历史街区改造的设计理念及实践方法,以期为新时期背景下相似城市更新过程中历史街区改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城市设计;案例研究;反思Abstract:With the "Urban repair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 work continue to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urban disease" has been effectively manage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urban development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In this context,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urban space historical blocks, the scale scale, update speed 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have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height,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world-wide urban development important issue. However, the unique historical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al district are being tested twice: many historical block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due to the lack of overall view and regional view, big demolition, a "thousand city side" tendency, resulting in the city lost " "; There are some historical blocks to stick to the old system, simple inheritance and neglect of development, the lack of the作者简介辛儒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传统历史街区的更新——以上海龙华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及城市设计为例
展 、梳 理 交 通 和 发挥 区域 优 势 、营 造 场所 精 神 空 间 等规 划理 念 , 并 对 历史 街 区规 划 设计 中值 得 关 注 的
一
些 问 题 进 行 研 究 , 以 期 为 其他 传 统 历 史 街 区 更 新 项 目 的规 划 设 计 提 供 借 鉴 。
[ 关键词] 历史街 区;城市设计引导;弹性规划;适度发展;空间整合
分开发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 营造 出富有独特历史特色和 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 场所,充分挖掘历史、人交阶,,充分发挥出 直
完整的革命历史遗址和纪念地 以及历史最悠 久的宗教活动场所,其核心保护范围为上海
其适应时代需求的作 用。
地区历史最久 、规模最大 的古刹—— 龙华寺
及龙华塔 。 龙华塔是上海市区唯一的古塔,以 “ 千年 古塔”“ 龙华一绝”而蜚声海内外,2 0 0 6年 6
的庙会,“ 三月三,上龙华,看桃花” 的 民谚就是 对该 传统庙会核心 内容
城市传统街区的更新模式策略探讨——以重庆市磁器口古镇为例
江边 码 头 的 功 能 性 质 ,成 为 居 民 开放 的 公 共 活 动 空 间 。磁
风貌的完整性 ,任何 割裂传 统街 区完 整性的做 法 ,都 可能
对传 统 街 区 的历 史 文 化 特 色造 成 破 坏 。
( )传统街 区是城 市历史文脉 的重要 载体。特别是在 2 现今 中国城镇风格趋 于相 同的情况之 下,保持 城镇历史文
脉 的延 续 是 城 市 发 展 中 的重 要 的课 题 。 ( )传统街 区是城市生 活的重要 的组 成部分 ,它是具 3
1历 史街 区进 行 改 造 更 新 。 改 造 策 略 :首 先 引入 以 小 商铺 : 2
包 含 着 以 下几 点 含 义 : ( ) 传 统 街 区 是具 有 一 定 历 史 特 色 的 人 文 景 观 和 方面得到 了有 力的 支持 ,古镇 也 成 为 重庆 市观 光 休 闲 的 旅 游景 点 。 同 时 保 留 了原 有 的 空 间形 态 ( 以低 层 高 密度 的 形 态 , 留 了街 区的 空 间 形 态和 肌 保
器 口古镇 的 商业 改 造 和 更 新 ,历 史街 区得 以 在 快 速 的城 市
化 进 程 中得 到 保 护 , 改 变 了 原 有 以 居 住 为 主 的 街 区 性 质 , 转 变为 以旅 游服 务 功 能 为 主 ,成 为 城 市 生 活 中 的 重要 部 分 ,
同 时继 承 了城 市历 史文 脉 。
中国的城 市发展 源远 流长 ,在许 多城 市都有 大量的传统 街
城市街区更新改造设计理念与实践
城市街区更新改造设计理念与实践
在当今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城市街区的更新改造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街区的更新改造设计理念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街区更新改造的设计理念以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设计理念
城市街区更新改造的设计理念应当紧跟时代潮流,注重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尊重当地的建筑风格和特色,使更新后的街区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原有的历史韵味。
设计应当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提高居住舒适度和便利性。
设计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可持续的建筑理念,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街区。
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在城市街区更新改造的实践中,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与居民利益的平衡。
在更新改造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诉求,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避免因更新改造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其次是与城市规划的衔接。
更新改造设计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保持城市街区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规划上的空白和错位。
最后是与技术创新的结合。
更新改造设计应当借助最新的科技手段,如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提升城市街区的智能化水平,为居民提供更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
城市街区更新改造的设计理念与实践密不可分,需要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功能性实用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平衡。
在实践中,需要与居民利益、城市规划、技术创新等诸多因素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城市街区更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助力城市建设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摘要: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保护历史名城,尤其是文化名城的首要任务。
已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工作者和建筑专家学者们的共识。
但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街区保护的新观念和理论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更新理论和实践方法,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怎样使历史街区既不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又能对其进行可持续的整体性保护。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发展模式1 引言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历史街区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保护历史街区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街区是在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生活的历史地段,所以他还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
历史街区不论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最为人类居住的最基本的需求,是对其保护和更新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1]。
通过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和更新,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大力的弘扬地方特色,不仅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共鸣,还可以提高地方的知名度,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通过一定的保护和更新,会提高历史街区的生活质量,拥有更多的新活力,最终带动了整个街区甚至所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2 历史街区概念及特点“历史街区”可以从“历史”和“街区”两个方面来理解。
自然或社会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的发展历程被称之为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物在历史中变得尤为珍贵,历史街区中的“历史”就体现了时间变化的价值,称之为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而“街区”的概念相对普遍,主要由街道的叠加产生,街道主要指城市中各种公共通道,所以街区可认为是公共通道的居住集聚地。
分析可知,历史街区是为了保存历史遗存和历史风貌把城市功能和生活内容融为一体的城市地段。
历史街区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历史遗存的真实性;具有历史风貌的完善性和典型性;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的风貌一致性。
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原则基于历史街区的主要特点,在对历史街区保护时应遵守的主要原则有:1)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
基于传统街区更新的城市设计
基于传统街区更新的城市设计
李伟峰
【期刊名称】《建材与装饰》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展的不断更新,城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较城市新区的成立,传统城市更是我们需要重建和更新的关键地区.传统城市的更新和设计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既要在保护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问题上,又要权衡社会经济条件的利弊,促进发展与改革的共同进步.多数问题都会严重制约传统街区的更新和发展,因此对传统街区的城市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主要针对传统街区更新的城市设计进行相关的研究,希望给业内人士提供一些参考性的价值和意见.
【总页数】1页(P107)
【作者】李伟峰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建筑设计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4
【相关文献】
1.建筑学五年级"传统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教案研究——以南京门西愚园地块城市设计为例
2.历史性街区的城市设计探讨:成都文殊院传统街区的保护性更新
3.
基于传统街区更新的城市设计4.基于传统街区更新的城市设计5.基于城市记忆的传统街区城市设计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街区更新中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初探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及文化传承的双向要求,因此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容易激发出大量的矛盾点。
“图底理论”和“联系理论”有助于整合街区的空间结构;“场所理论”有助于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文章以泰安通天街为例,利用城市设计的“三理论”,探讨解决传统街区现代更新与历史传承的融合问题。
标签:城市更新、文脉传承、城市设计“三理论”传统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然而,由于众多历史原因,有些街区已经成为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区内建筑破损严重,卫生条件不佳,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面临着亟待改造的问题。
随着国内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能否保留城市文脉的记忆,能否使街区参与到新的城市生活中来,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探索和实践。
1、城市设计理论初探1.1“三理论”概述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通过对现代空间演进和历史典范的分析,得出有关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
他主张将三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理论进行城市设计,主张以“图—底理论”为基础研究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所占用地的比例关系,通过联系理论研究组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场所理论加入了人的需求和文化、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倡导结合环境的独特形式和内在细节给予物质空间更多丰富的内容,它比“图—底理论”和联系理论更进一步。
1.2 “三理论”在街区更新中的作用传统街区在更新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寻求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恢复地区活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街区改造应综合三种理论的优点:赋予虚实以结构,建立各部之联系,并回应人性需求和各自环境的独特要素。
利用“图—底理论”分析街区格局和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街区的空间总体结构,从而在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更积极的城市空间。
联系理论”则源于研究连接不同元素之间的“线”,这些线由街道、步行道、线形开敞空间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要素组成。
将之运用于街区更新之中,需要从大的层面,考虑城市整体结构的形成。
“场所理论”是以城市形体环境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特征为研究主题,关注城市形象结构下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与场所的深层次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寻找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特征,有助于人性化街区的形成。
三个理论都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分析研究了城市环境,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有利于我们对街区空间的全面分析和理解。
2、通天街的历史文脉和现状分析2.1 通天街的历史文脉通天街位于泰安老城之中,是泰安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上泰安城的“三重空间”(如图1)是其城市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文化内涵,所谓三重空间是指泰山南天门以上的为“天堂仙境”,以泰安城岱庙为中心的“人间闹市”和以城西南蒿里山为主要场所的“厚土大德”。
“人间闹市”中包括的主要城市空间有:通天街、岱庙、岱宗坊、红门路、红门等。
因此通天街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轴的主体空间、作为泰山文化的承载物,其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渊源。
2.2 通天街的现状评析2.2.1 现状街区概况泰安城中心区的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建筑绝大多数是在20 世纪80年代后兴建的。
由于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深入考虑泰安城的历史及文化因素,多数建筑空间沿袭了一般性城市建筑语汇,致使现在的泰安城市空间特征并不明显,其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不能体现泰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承担角色的重要性。
城市文化中轴线上的历史遗迹——蒿里山、岱庙和历史街区——通天街、红门路等处的空间设计仅仅满足城市的基本的旅游功能和商业功能,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空间组织序列。
就目前通天街商业建筑空间承载量而言,其建筑空间容量无法承担其应当的城市文化功能、城市商业功能和城市旅游功能。
2.2.2 土地使用状况通天街全长394米,以商业用地为主,但商业功能结构较为混杂,两侧有宾馆、银行、理发店、服装店等等。
沿街两侧的片区中以民房为主,同时还有行政办公建筑,旅馆服务建筑,科教建筑等(如图2)。
通过对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以下问题:2.2.3 道路交通通天街是泰安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北达岱庙,自古为帝王封禅大典必经之路,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天街南接财源大街,西临青年路,人气旺盛,区域及人文环境优势突出。
(1)内部空间过于杂乱,缺乏明确的层次感和图形感,建筑实体和外部空间的比例不协调。
(2)街区内的外部空间与城市道路缺乏积极有效的过渡和联系,内部空间相对闭塞。
(3)街区内开敞空间不足,缺乏有效的积极空间。
2.2.4 景观环境通天街两侧聚集有大量居住区,其街巷的构成多保留自由的形态,街巷的名称也更是多样(如图3),如运舟街、卧虎街、卧龙街、关帝庙街、英武街、洼子街。
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说在这里积淀,赋予了这些街巷不可磨灭的记忆点。
保留片区旧有居民的记忆,是延续历史文脉的关键所在。
2.2.5 街区空间形态街区北侧为岱庙、遥参亭,古建尺度较小,但街区内部建筑高度不一,两侧居民楼4至6层居多。
部分建筑如万力大厦尺度过高,在街区各处都可看到万力大厦,影响视线景观。
本应该对城市空间具有绝对控制权的岱庙在通天街区内超大尺度建筑的干扰下被大幅度弱化。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小尺度的建筑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街区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延续历史和文化(如图4、5、6)。
3、通天街城市设计思路探讨3.1 基于“三理论”的城市设计思路根据对通天街现状的分析,将之与“三理论”结合,分析思路如下:(1)将“图-底理论”运用于对街区土地利用的分析之中,对建筑和空间形态进行整合剖析,挖掘街区消极空间,构建传统街区的肌理和结构。
(2)利用“联系理论”,分析城市大轴线之中街区的角色和功能,结合土地使用的布局,以保护文物古迹为根本,合理组织交通和视觉联系,塑造街区空间形态。
(3)利用“场所理论”,塑造具有特色的环境景观;延续城市文脉,营造社区场所;邀请居民参与设计,保留城市记忆。
通过街道、绿地或广场等具有“场所”意义空间的叠加来营造一个满足现代与传统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3.2 通天街的设计整合3.2.1 功能要素的整合从建筑的“图-底关系”可以看出,街道与建筑的线型空间较为凌乱,两侧建筑肌理截然不同,但均呈现建筑密度高的特征。
街道东部建筑密度极高,构建成细密的网格系统,同时还有部分大体量的保留建筑,将这种小型网格打破。
街道西部有很多大体量建筑,但建筑形态较为零散(如图7)。
商业空间是通天街的主体部分,沿通天街已经形成了较为连续的商业界面,但界面形式较为单调。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外部空间设计,每20至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都可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
可以通过改变橱窗状态,或是从墙面上做出突出物,用各种办法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增加街区吸引力(如图8、9)。
3.2.2 场所空间的营造用地和场所分别对应于建筑与空间的实体与虚体关系。
建筑实体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与虚体结构的连接,使建筑和空间有效的共存。
通过研究“图底关系”,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及空间形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城市肌理的尺度。
通天街片区肌理密度大,虚体空间不足,但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也就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
场所设计要考虑以通天街的历史人文景观为原型,结合现有的自然条件、空间形态和街道格局,将娱乐、文化、商业、居住、工作一同形成城市组织,创造出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所空间。
街区内部缺乏绿化,借助绿化设计可加强空间场所的连接,增加场所的吸引力。
3.2.3 城市轴线的联系在城市设计中,街道起着统一社区的作用,以城市范围内的连接作为恢复城市连贯性和城市发展方向的引导,有利于街区的更新。
在泰安市的总体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轴中,通天街作为市民的公共生活核心空间之一,处在其中部,城市区位十分重要。
考虑到“联系理论”,通天街的空间设计不能局限于街区本身,必须将街区放入城市的整体层面来考虑。
以城市文化脉络为基本点,考虑城市空间的结构塑造,成为城市轴线在文化和空间上的双向延续。
可将通天街规划为步行街区,隐喻其封禅大典的礼仪场所,并保持原有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尺度和基本形态,强化街道的端点建筑,从而强调街区的入口序列空间。
3.2.5 历史文脉的延续城市建设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同时会削弱其文化功能,所以在街区的更新发展上应采用渐进的历史街区更新整治方法,对通天街进行空间改造。
从城市整体空间文化出发,考虑城市历史文化轴线,强化通天街南北两端的牌坊,塑造吸引人流的入口开敞空间,引导行人进入历史街区,隐喻泰安古城南门的所在地和其历史文化核心作用。
鼓励与历史文化有关的商铺进入,恢复泰安历史上传统商业街的经营特色。
并结合通天街沿街建筑立面的整治,突出其作为泰安历史文化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
在街道设施的设计上,尽可能的将泰安的帝王封禅文化和泰安自然及人文文化等信息加载到这些城市设施中,使这些环境小品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同时还能起到向使用者讲述城市文化历史的作用。
4、结语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及文化传承的双向要求,因此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容易激发出大量的矛盾点,从而影响城市建设的实施。
利用“图底理论”和“联系理论”进行分析,可达到整合街区空间结构,延续街区肌理特色,保留城市现代特征的目的;“场所理论”有助于营造人性化社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居民记忆,达到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
将城市设计的“三理论”相互连接的,发挥其优点长处,对解决街区现代更新建设与历史文脉传承的融合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诺伯格·舒尔兹,存在空间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冯伟、李昊,解读城市历史,寻求空间答案——以泰安通天街城市设计为例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2007[6]姜利勇,传统与现代:一个变换的图与底. 2005[7]刘定伟,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持续发展. 硕士学位论文,2007[8]胡莉华,汉正街商贸区旧城更新中的城市设计探讨. 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