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小学科学《影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年级青岛版科学《影子》教案
三年级青岛版科学《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影子的形成条件。
了解影子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学会利用影子进行简单的测量和判断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等方法,总结影子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影子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运用影子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手电筒、小物体(如玩具、球等)、白纸、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无。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影子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影子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影子吗?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引出课题“影子”。
2.认识影子的形成条件(15分钟)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照射一个小物体,在白纸上形成影子。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影子形成的条件:有光、有物体、有屏幕。
教师进一步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影子的形成。
3.了解影子的特点(10分钟)教师再次进行实验,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影子的特点,如影子与物体的形状相似、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到光源的距离有关等。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影子的特点,并进行汇报。
4.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一天中不同时间影子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的变化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影子的变化规律:早上和傍晚影子长,中午影子短;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
教师结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进一步解释影子的变化规律。
5.应用影子的知识(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影子做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利用影子进行简单测量(如测量物体的高度)和判断方向的方法。
小学科学第3单元《影子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第3单元《影子的形成》(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光线的传播规律,能够解释和描述光线的直线传播和阻碍传播的现象。
2. 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光下形成的影子的特点。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事物的影子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影子的形成原理。
2. 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光下形成的影子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1. 影子的形成原理。
2. 不同物体在光下形成的影子的特点。
3. 影子的大小和形状变化。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用一张白纸遮住桌上所有物品,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桌上看不到物品的影子?”。
2.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和提出解释。
Step 2: 学习光线的传播规律1. 教师呈现一张白纸,向其后方用手电筒照射并要求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情况。
2. 学生观察并描述光线的传播路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光线传播的规律(直线传播)。
Step 3: 影子的形成原理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站在灯光前的影子,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 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引导他们理解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线被遮挡而无法传播到某个区域。
Step 4: 观察物体的影子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影子观察实验。
2. 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物体在光下形成的影子的特点,例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形状和光源的位置对影子的形状和大小有影响。
Step 5: 影子的大小和形状变化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影子大小和形状变化的实验。
2. 学生探究在不同光源位置下,影子的大小和形状如何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结果。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影子实验,观察其影子的形状。
2.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特点。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光线的传播规律和影子的形成原理。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课影子教案-青岛版六三制(2017版)
1.影子教学目标: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物体阻挡时会形成阻挡物的阴影。
2.能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和使物体影子发生变化的方法。
3.对影子产生的条件表现出探究兴趣;了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影子形成的条件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教学准备:手电筒、纸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手影表演或皮影戏的视频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吗?2.学生思考,交流自己对影子的认识3.师揭示并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找一找哪里有影子1.提出问题(1)教师提问:同学们做过哪些与影子有关的游戏?(2)教师追问:同学们还观察过哪些生活中出现的影子?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课件展示教科书中的图片,提问:同学们是否见过图片中的景象?教师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影子的原理?4.学生通过生活中见过的影子,汇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5.画一画影子(1)教师提问:影子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你能画出哪些物体的影子?(2)学生动手绘图,在组内交流。
(3)师生共同总结: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或物体的两侧;影子的底端与人或物体相连……活动二: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1.制造影子。
(1)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制造出影子?可以用什么物品?什么方法?(2)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进行实验。
(3)学生分组完成实验2.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橡皮,纸屏上还会有影子吗?如果没有手电筒,纸屏上还会影子吗?(2)教师演示实验:打开手电筒,移开橡皮。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条件有什么变化?还有影子吗?(3)教师演示实验,将橡皮放在纸屏前,移开手电简。
教师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纸屏上还有影子吗?(4)学生在组内交流,写出讨论的结果。
(5)师生共同小结:当光照射不透明的物体时会产生影子。
活动三: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改变?1.教师提问:影子的形状可以改变吗?怎样改变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与光照方向有什么关系?下面,我们通过用手电简照射铅笔的活动去寻找这些答案。
影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影子的形成》教学设计PPT播放《手影游戏》视频师:刚才我们看的是什么表演呢?生:手影。
师:手影是怎样产生的呢?生:光黑暗环境师:只有这两个条件都可以了吗?老师也想表演,谁能来帮助我。
我带来了手电筒(光),请一个小助手,帮我打开手电筒,照射过来,(随机表演)师:刚才有的同学说过了,有光才会产生影子,哪些物体会发光呢?生:太阳,手电筒,萤火虫,火柴。
师:引出概念PPT。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将自己能够发光的物体并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光源是产生影子的一个必要条件。
齐读概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概念里边有哪些新的要求。
一是自己发光,二是正在发光。
PPT看图片:这些都是光源吗?生:月亮不是它是在反射太阳光而不是自己发光。
火柴不是。
火柴不是自己发光,而是点燃才能发光。
蜡烛点燃后是自己发光,而且正在发光是光源,蜡烛熄灭后自己不能发光。
师:有了光源就可以有影子了吗?生:还需要有物体挡着。
我们把这个物体叫做遮挡物。
还需要一个。
就是屏。
有了这三个条件就可以形成影子了,板书:《影子的形成》条件: 光源遮挡物屏师:有了这三个条件,就一定会已形成一影子吗?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探究一下吧.今天给每个小组准备的有 PPT,教师展示,并说明.现在老师要说一下(如何才能操控实验,每个小组都有一张白纸,我们将白纸铺在桌子上当做屏,将塑料片当遮挡物放在光源和屏的中间,,我们来观察屏上的现象.这个试验是不对比试验?生:是,只有一个变量。
这个实验的变量:玻璃片透明不透明。
探究一结论:光源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会形成影子。
(解释:会形成影子这个遮挡物是不透明的.不太透明的物体也有影,但影子不太显.如果绝对透明的遮挡物没有影子.)师:我们刚才实验的中看到的塑料片的影子,他们的大小都一样吗?生:他们时大时小,时长时短。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想一想是哪些因素影响的?生:可能和遮挡物(塑料片)的远近有关系,遮挡物前后移动,影子的大小可能会有变化.师:它到底和什么有关?现在我给每组发个纸杯,当遮挡物.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齐读实验要求:这个实验有几个要求?生:2个光源的个照射方向,和距离。
大象版(2024年秋)四下科学1《影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1. D 2. D
二、简答题
1.影子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遇到遮挡物时,在遮挡物背后形成的暗区。
2.影子在生活中有诸多应用,如太阳下测量时间、电影拍摄中的布光等。
三、实验操作题
1.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
2.影响影子长度和方向变化的因素包括光源的位置、遮挡物的形状和大小等。
-展示区:设置一个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实验成果和观察记录。
-安全提示:在实验操作区附近设置安全提示标识,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为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需提前检查教学资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教室布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确保实验安全。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准备,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改进措施
1.针对分组讨论环节,今后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强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在实验操作前,加强实验步骤的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尝试以下改进:
1.增加课堂提问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前期科学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光的传播、反射等现象,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基本了解。此外,学生对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也有所掌握,这些都为学习影子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四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和探索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和观察现象。他们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开始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在风格上,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则擅长思考。
《影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3.1《影子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来源:大象版四年级《科学》/大象出版社2019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主题:《影子的形成》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教学课时:1课时一、目标制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学业要求:能识别生活中的光源,能解释影子形成的原因。
2.教材分析《影子的形成》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1课。
教材从学生并不陌生的影子入手,通过“影子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
借助手电筒、杯子和白色的纸屏等材料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3.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我在哪里》、《太阳和月亮》单元,对于地球、太阳、月球已经有了简单的认识,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在科学探究方面,经过前三年的科学课的学习经历,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表达能力等也有所提高。
二、学习目标的表述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光源的远近、光线的方向都会影响影子的变化。
2.能够合作完成影子的形成的实验,正确描述影子形成的研究过程及结论,提示表达交流能力。
3.通过对影子的形成的学习探究,激发科学探究兴趣,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
4.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运用。
三、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通过猜想、实验等活动,知道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学习难点:能够准确表达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遮挡物的阴影。
光源的远近、光线的方向都会影响影子的变化。
四、学习准备教师准备:手电筒、纸杯、纸屏、PPT资料学生准备:手电筒、纸杯、纸屏、实验记录单五、评价设计1.通过猜想假设和实验,知道影子是如何形成的,能够说出光照射在不透明的物体上是,会在物体的另一侧出现影子。
2.通过设计实验、完成实验,能够知道光照的远近方向与影子的大小、方向的关系,并能够完成实验记录单。
科学三年级影子教学设计
科学三年级影子教学设计引言:影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
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会投射出自己的影子。
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节适用于三年级学生的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2.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影子以及其特征;3.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影子的变化规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的简单介绍;2.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3.准备一些物体:球、方块等;4.灯光设备。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影子现象,对影子的形成原理进行初步解释,并激发学生对影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或黑板,简单介绍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强调阳光作为产生影子的重要来源,以及物体与光线的相互作用导致影子的出现。
3.实物观察(15分钟)让学生拿起一些准备好的物体,如球、方块等,在阳光的照射下,观察物体的影子,并描述影子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征。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观察,通过亲身经验感受影子的变化。
4.实验探究(20分钟)将灯光设备调至适当位置,放置一个物体在灯光前方,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影子。
然后改变物体和灯光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和灯光位置对影子的形状和大小的影响,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
5.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对比和补充。
6.总结归纳(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并提醒他们认识到影子是物体与光线相互作用的结果。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影子进行有趣的实验和游戏,并引导他们思考背后的科学原理。
7.拓展延伸(5分钟)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后进一步观察影子现象,尝试不同光源和物体进行实验,加深对影子及其特点的认识。
影子的形成中班科学教案
影子的形成中班科学教案【前言】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孩子们对于影子往往有着浓厚的兴趣。
本篇教案旨在帮助中班幼儿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影子的特性。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理。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影子形状卡片(卡片上有不同形状的图案,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 玩具人物或幼儿自己的玩偶。
- 大型灯具或投影仪。
- 白纸和彩色笔。
-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实物影子。
- 影子游戏道具(如手影游戏道具)。
2. 孩子准备:- 参加教学的幼儿。
三、教学步骤【导入】1. 通过玩具人物或幼儿自己的玩偶引入话题。
教师可以让玩具人物或玩偶在光照下动来动去,观察它们身后有什么出现。
2. 引导幼儿观察现象后,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玩具人物或玩偶身后的东西是什么?”并进一步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探究】1. 通过影子形状卡片的使用,让幼儿观察和感受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
- 教师首先展示一个卡片的形状,并问:“这是什么形状?”- 接着,教师拿起一个灯具或投影仪,照射在卡片上,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按照同样的方式,展示其他形状的卡片,让幼儿观察、感受不同形状物体的影子。
2.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相关实物影子,帮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影子的形成。
- 教师示范出自己的影子,然后展示一些实物的影子,如树、鸟、自行车等。
- 引导幼儿观察实物和它们的影子,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实物和它们的影子有什么不同?”鼓励幼儿主动表达和讨论。
3. 进行影子制作的活动,让幼儿亲自体验制造影子。
- 教师提供一些物品给幼儿,如纸板、铝箔、剪刀等,让他们使用这些材料制作自己的影子形状。
-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制作的影子形状,鼓励他们描述和分享。
【总结】1.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影子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影子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影子的特点;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4.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影子的形成原理;2. 影子的特点;3. 影子的实验方法;4. 影子的应用领域。
三、教学重点:1. 影子的形成原理;2. 影子的实验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影子的特点;2. 影子的应用领域。
五、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影子的形成过程;2. 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影子的特点和应用领域;3. 案例教学法:介绍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影子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影子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影子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第二步:理论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光线传播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子的形成条件。
第三步: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影子实验,观察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形成情况,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第四步:讨论总结(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组讨论影子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展示讨论效果并与全班分享。
第五步:教室作业(10分钟)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寻找并记录影子的应用案例。
七、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2. 讨论表现评分;3. 教室参与度评分。
八、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走进校园或社区,寻找更多有趣的影子现象;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影子的更多应用领域,展开小钻研。
以上是本次《影子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希望通过本次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实验和探究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谢谢!。
小学科学427《影子》(教案)
小学科学427《影子》(教案)【小学科学427《影子》(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学科与综合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光线遇到物体时的改变和影子的产生。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实物影子、白纸、手电筒、玩具人物。
2. 实验准备:光线穿过物体的实验、光线追踪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实物影子,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指导学生对影子的形成产生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光照到物体上才会产生影子?步骤二:讲解(10分钟)1. 利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向学生展示物体遮挡光线的实验。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被物体遮挡后,形成了影子。
2. 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光线的传播和物体的阻挡对影子形成的影响。
3.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影子的形状和物体的形状相似?为什么有些影子比物体大?有些影子比物体小?步骤三:实验(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光线穿过物体的实验。
让学生将手电筒和玩具人物放在一起,观察光线穿过人物身上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子。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线穿过玩具人物的身体时会发生变化?如何解释产生的影子?3.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可以尝试在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下照射人物,观察影子的变化。
步骤四: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影子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影子有哪些特点?2.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概括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3. 提出问题:除了人物外,其他物体也可以产生影子吗?请举例说明。
步骤五:拓展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或小组活动,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影子,记录下影子的形状和特点。
2.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共同发现影子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说课影子的形成教案
说课影子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光线的传播规律,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实验观察。
2. 难点,学生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灯泡、白纸、物体、投影仪。
2. 实验环境,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教室或实验室。
3. 教学内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实验步骤。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用一个小故事或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比如,为什么夜晚看不见自己的影子?或者影子是怎么形成的?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2. 概念讲解(15分钟)。
通过投影仪或者板书,教师向学生介绍光线的传播规律和影子的形成原理,让学生了解光线遇到物体时会发生什么变化,为后续实验做好铺垫。
3. 实验操作(30分钟)。
(1)实验一,用灯泡和白纸进行实验。
教师点亮灯泡,让学生观察灯泡和白纸之间的关系,观察灯泡的光线在白纸上形成的影子。
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
(2)实验二,用物体进行实验。
教师让学生拿起一个物体,比如书或者笔,放在灯光下,观察物体在地面上形成的影子。
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
4. 实验总结(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两个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线遇到物体时会形成影子。
5. 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影子的形成对生活的影响,比如在夜晚行走时如何避免绊倒,或者如何利用影子判断时间等。
6. 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线的传播规律和影子的形成原理,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和实践。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光线的传播规律和影子的形成原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探究影子的形成机理:有趣的影子教案
探究影子的形成机理:有趣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影子的形成机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影子的概念:什么是影子?影子是如何形成的?2. 影子的形成机理: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物体遮挡光线、光的反射。
3. 影子的特点:影子的大小、方向、形状。
4. 影子的应用:生活中的影子现象、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影子的形成机理,影子的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物体遮挡光线、光的反射等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影子的概念、形成机理、特点及应用。
2.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影子的形成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影子现象,探讨影子的形成原因。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验,验证影子的形成原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如手电筒、障碍物、透明塑料板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记录表格。
教案内容待补充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影子动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影子概念:讲解影子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影子是什么。
3. 讲解影子形成机理:讲解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物体遮挡光线、光的反射等原理。
4. 演示影子实验:用手电筒和障碍物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影子的形成过程。
5.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影子现象,探讨影子的形成原因。
6. 影子特点讲解:讲解影子的大小、方向、形状等特点。
7. 影子应用讲解:讲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计时、测量等。
8.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9.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体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本节课所学,完成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探究影子的形成机理:有趣的影子教案
探究影子的形成机理:有趣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影子的概念,知道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而形成的阴影部分。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子的形成机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让学生运用影子原理,创造有趣的影子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影子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 影子的日常应用3. 影子的形成机理实验4. 影子与艺术创作5. 学生影子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掌握影子的日常应用,以及运用影子原理进行艺术创作。
2. 教学难点:影子的形成机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以及学生影子作品的创新和表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创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有趣的影子图片,引发学生对影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影子的概念及形成原因,讲解影子的日常应用。
3. 实验探究:设计影子形成机理的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4. 艺术创作:引导学生运用影子原理进行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出有趣的影子作品。
5. 作品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影子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影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电影、舞台灯光、太阳能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在人类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帮助动物寻找食物、调节气温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影子的形成机理、日常应用和艺术创作。
2. 强调影子在生活和自然界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自然的热爱。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影子的实验,下节课分享实验过程和结论。
探究影子的形成教案
探究影子的形成教案导语:影子,是我们身边经常出现的东西。
那么,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起揭开这个秘密!一、影子是什么?1.1 通过展示一些照片或视频,让学生辨认出里面的“影子”。
1.2 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都有影子,影子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二、影子的形成原理2.1 利用灯光原理,给学生讲解“光线的传播方式”,模拟光的传播过程。
2.2 让学生模拟站在阳光下,观察自己与其他物体的影子。
2.3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颜色和材质对影子的影响。
三、研究影子的变化3.1 改变光源的方向和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3.2 改变物体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进行比较。
3.3 通过实验:放置一个物体,让学生预测它的影子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游戏4.1 分组进行,每个小组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自主使用材料搭建一个小场景。
4.2 在场景中放置一个物体,利用手电筒/手机等光源照射,观察影子的变化。
4.3 比较不同的影子,看谁的影子变化最有创意。
五、总结5.1 通过课堂实验、观察和游戏,让学生了解了光线传播、物体与光的交互和影子的变化规律。
5.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影子辨认物体、找寻方向和预测时间等等。
5.3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思考与影子有关的其它问题,如“在不同的星球上,影子的形成规律会有什么不同”。
六、作业请同学们在家中收集一些有趣的影子照片或视频,并结合课上所学的知识,画出它们的影子形态和产生原理,并写一篇对于影子的认识和思考的作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通过生动的实验、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原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操作,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机会,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探究影子的形成教案
探究影子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2.利用自行制作的简易影棚实验,探究各种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形成;3.通过实验分析,学习如何运用光线的影响因素解释物体的影子形态和大小;4.发掘光线对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影子基本形成原理,有效利用光照角度实现影子形态变化。
难点:灵活应用光线的影响因素细节解释物体影子形态和大小变化。
三、教学准备:实验物品:灯、白色画纸、各种颜色画纸、不同形态的物体。
实验工具:剪刀、胶带、显微镜;课件:光学和物理方面的相关知识图文并茂。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准备了几张图片让同学们观察,询问:你们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同学们会发现图片中有物体和物体的影子。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曾经玩过哪些需要运用底影因素的游戏呢?2.理论教学切入光学和物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讲解黑体、白体和光的颜色等相关知识,引导同学们初步掌握光线的基本概念,并加深对影子大小、形态、位置变化等各个方面的了解。
3.实验探究教师以一个小影棚实验为例,详细解释影子的形成原理。
随后,单独或合作探究各种物体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形成。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同学们注意物体形态的不同会对影子形态带来哪些影响,从而积极思考影子的大小、形态、位置变化等方面变化的原因。
4.实验分析同学们进一步发掘影响影子形态的各种因素,通过运用实验生成的影子图片,分析影子样貌的变化规律,从而深入学习光影控制的知识技巧。
5.布置作业让同学们回过头来看看所探究的图片,进一步深入发现日常生活中对于光线的控制和适应。
五、教学后记通过本教学过程,同学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探究了影子的形成原理,更是感受了光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种教学模式意在突破常规,激励新的学习思维,并为同学们提供创新的实验探究方法,以此获得更深的理解、更广泛的知识储备以及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024年科学《影子》教案通用
2024年科学《影子》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光与影子》,详细内容包括影子的形成原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影子的变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掌握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影子的形成原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影子的变化。
难点: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影子的变化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光源模型、投影仪、白板、图片等。
2. 学具:手电筒、光源模型、画纸、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用手电筒照射一个物体,观察地面上出现的影子,引导学生思考影子是如何形成的。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介绍影子与光源的关系。
分析影子在不同光源下的变化,引导学生掌握影子变化的规律。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影子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知识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影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在科学技术、艺术创作等方面的作用。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1. 影子的形成原理2. 影子与光源的关系3. 影子的变化光源角度变化物体距离变化光源强度变化4. 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影子形成的原理,并举例说明。
请分析影子与光源的关系,以及影子变化的规律。
请列举至少三个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2. 答案:影子形成的原理:当光线照射到不透明物体上时,物体背后的区域因光线被遮挡而形成暗区,即影子。
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影子与光源的角度、物体与光源的距离、光源的强度有关。
影子变化的规律:光源角度变化,影子长度和方向发生变化;物体距离变化,影子大小发生变化;光源强度变化,影子清晰度发生变化。
探究影子的形成机理:有趣的影子教案
探究影子的形成机理:有趣的影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影子的概念,知道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而产生的现象。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子的形成机理,理解光的传播和物体遮挡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影子的概念和定义2. 光的传播和物体遮挡的关系3. 影子的形成机理4. 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5. 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究影子的形成机理。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影子的形成过程和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4. 教师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实验材料:光源、不透明物体(如球体、立方体等)、白纸、直尺、剪刀等。
3. 教学课件和教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影子动画,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影子。
2. 探究影子: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在光源下的影子形态。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和物体遮挡对影子形态的影响。
3. 讲解影子形成机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影子的形成机理,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和物体遮挡的关系。
4. 生活中的影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并探讨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发挥创新意识,解决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影子的形成机理和生活中的应用。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和研究更多关于影子的现象,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影子概念、形成机理的理解程度。
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教案
第十一课影子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有趣的探索影子的产生。
2、使学生知道灯光、太阳光、月光、烛光等都能照出影子来,有光的地方才会有影子。
3、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自己探索发现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出现影子。
重点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有光才会有影子,光被物体挡住就会有影子。
难点是让学生自己实验发现影子与光和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法:老师讲解下,学生分组讨论式学习课文内容教学手段:PPT课件课前复习:烧不着的纸条导入新课: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戏曲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
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
哪位同学知道皮影戏是怎么回事? -------影子,引出今天的课题。
内容及过程:影子定义: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在某个平面内(如在地面或墙壁上)形成的影子,这就是投影.这时,光线叫做投射线,影子(也叫投影)所在的平面叫做投影面.(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二,小组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
乐广的朋友为什么生病了?答:朋友正喝着酒,突然看见杯里有小蛇的影子在晃动。
2.杯子里看见的是什么?答:原来,墙上挂有一把弓,是弓的影子刚好落在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
3.影子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答:光线是直线传播的,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就会被挡住,也就是说,它无法绕过物体。
因此,,物体的另一面就是比较黑暗的,这就是影子。
4.影子的形状和大小固定吗?答:影子的形状与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
5.在不同的光线下影子相同吗?答:离灯越远,影子会越小;离灯越近影子会越大;在不同的光线下,影子的形状也会不同。
6.很早以前人们利用影子做什么?答:人们做一些有趣的游戏,还有我国,人们还把影子搬上了舞台,创造了既精彩又生动的“皮影”戏。
(第二课时)再读课文二,理清课文二的段落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由典故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段:(2~3自然段):影子产生的原因。
第三段:(第4自然段):影子带来的好处。
科学领域影子形成教案及反思
科学领域影子形成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科学领域影子形成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影子形成的条件和特点。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1. 影子形成的实验器材:光源、物体、屏幕、测量工具等。
2. 影子形成的教学视频或动画。
3. 学生实验记录本和观察记录表。
4. 影子形成的相关图片和图表。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入影子形成的概念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展示一些影子形成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影子的特点。
探究:1. 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包括光源、物体、屏幕和测量工具。
2. 学生观察不同光源下物体在屏幕上的影子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影子形成的条件和特点。
讲解:1. 教师讲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光线的传播和物体对光的阻挡。
2. 教师讲解影子形成的条件,如光源的位置和物体的形状、大小等。
拓展:1.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影子形成的影响,如光源的亮度、物体的材质等。
2.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比较。
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影子形成的规律和特点。
2. 教师提供相关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
反思:1. 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思考实验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2. 学生讨论影子形成的应用和意义,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评估:1. 学生完成实验记录本和观察记录表。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展示对影子形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探究、讲解、拓展、归纳和反思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影子形成的原理和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小学科学一等奖《影子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影子的秘密》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一课。
通过踩影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并聚焦问题“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探索板块,通过产生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2个探究活动。
通过制造影子理解、描述影子形成的过程和发现影子是会发生变化的;通过改变影子,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知道影子变化的原因。
通过交流与表达,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影子的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进行总结归纳。
二、学情分析
影子四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绝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与影子相关的经历,小时候还玩过踩影子游戏和手影游戏,部分学生甚至还发现一天中,自己的影子长短还会发生变化等。
所以学生对于影子的形成以及变化过程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地梳理和学习过影子背后的“秘密”形成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生活经验知道影子的形成需要光、遮挡物、屏三个条件;通过制造影子的实验能够描述影子是行进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通过变影子的实验,知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形状变化与光源和遮挡物变化的关系。
2.科学思维: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实验材料和生活经验制造出影子,发现问题,对研究问题提出假设和观点,并能提供支撑性的证据,可以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影子的形成和发现影子的变化,猜想变化的原
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归纳概括影子的形成、影子变化由于光源和遮挡物变化的关系。
4.态度责任:对制造影子和改变影子的活动感兴趣,愿意和同学们合作,讨论交流。
知道影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了解影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光与影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影子产生的三个有条件,通过实验能够描述影子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五、教学准备
希沃PPT课件、手电筒、木圆柱、白卡纸、影子长短变化实验材料、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思路
本课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影子形成三个的条件,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造出影子并发现影子是会发生变化的,描述影子的形成,通过实验理解影子的的长短、方向、大小、形状变化与光源和遮挡物变化的关系。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影子也具备了一些初步知识。
本节课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对探究的问题设计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方法,教师提供相关的实验材料,学生合作展开探究。
教学时,首先基于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制造影子中,发现影子很容易发生变化,根据各小组制造的变化的影子,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探究。
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皮影戏中的谜团。
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
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实证意识。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
教师出示关于学生们制作的抗疫皮影剧,并提出问题,皮影剧主要是靠什么进行表演的?关于影子你有哪些想要探究的问题?
从真实的抗疫皮影剧情景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皮影剧中,里面角色发生了形状、大小、长短的变化。
让学生初步感受影子的形成和变化,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将要探究的“影子的形成和变化的秘密”,创设真实情景,结合5月,许昌的疫情,以学生创编的抗疫皮影剧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表征影子的形成的过程和要素,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皮影剧中,影子的变化,也为学生在制造影子过程中,萌发尝试改变影子的想法。
(二)活动探究,获得新知
1、制造影子,并尝试着改变影子
①出示图片,学生根据经验,说出影子形成的需要光、物体、一个平面以及的它们作用,教师概括出影子的形成需要光源、遮挡物、屏。
②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学生制造影子,各小组说出影子的方法,并根据制造影子的过程,描述影子形成的过程。
在制造影子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发现影子会发生变化的。
教师根据每小组制造的影子,拍摄照片,进行整理,为探究影子的变化做准备。
③学生制造出影子后,先说出制造影子的方法,遮挡物放在白色卡纸上,或者放在白色卡纸前面,光源照射在遮挡物上,理解三者摆放的位置。
让学生猜想如果没有遮挡物,光照在屏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并演示;接着将光源的光不照射在遮挡物上,屏上为什么没有影子,让
学生说出原因,帮助学生建构影子的形成的过程。
【设计意图】: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影子形成的三个条件,也能根据实验材料制造出影子,但是不能说出影子的形成过程,所以先让学生说出制造出影子的方法,理解三个条件的位置关系,再和没有遮挡物、以及光源不照射在遮挡物上出现的现象做对比,为学生建构影子的形成搭建脚手架。
在探究影子变化前,首先让学生知道引起影子变化的因素,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在学生制造出变化的影子时,初步感受变化的影子。
2.探究影子变化的原因
①探究影子形状变化的原因。
出示各小组制造出形状不同的的影子,首先让学生观察影子发生的变化,根据对图片的观察,说出可能引起影子发生大小变化时的原因----光源与遮挡物间的远近,然后确定实验中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以及实验的方法,然后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小组交流、谈论、概括实验的发现。
接着全班学生分享实验发现,最后得出影子大小与光源和遮挡物间的远近关系。
②探究影子长短、方向变化的原因
出示某组学生制造出的长短和方向不同的影子,让学生观察,说出可能引起影子发生大小变化时的原因(由于图片不能准确的反应出长短变化的原因,)就请这组某个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是怎样制造出长短影子的,使学生观察到光源照射遮挡物的角度发生了变化,然后确定实验中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该学生的操作方法,光源和遮挡间的距离也容易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将手臂放在桌子上,并让学生观察光源在空中划过了什么图形——半圆,出示本节课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知道如何操作,接着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
析实验数据,小组交流讨论,发现光源方向和影子方向相反,光源照射角越倾斜,影子越长,光源照射角垂直时,影子最短。
【设计意图】:实验二和实验三组织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通过细致合理的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远近的关系以及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照射角的关系,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素养。
在交流与表达环节,各小组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得到更多的课堂生成发现更多影子变化的秘密。
实验三,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出示半圆形实验材料,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三)拓展应用
1.解释谜团
通过对影子变化秘密的探究,回到课堂开始的皮影戏,让学生尝试着解释老师用了什么方法将皮影戏中病毒变大,变长的?
2.总结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教师播放影子用途的视频。
感受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设计意图】:科学知识的学习,主要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运用。
所以此环节让学生解释皮影中,影子变大,变长的原因。
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感受科学的进步,带动技术的进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四)科学实践作业
运用今天我们学习相关的影子知识,创编一段自己喜欢的皮影故事。
【设计意图】:科学实践作业,在制作的过程中,充分促进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体验科学与艺术的联系。
八、本课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通过创造光与影真实情境的抗疫皮影戏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皮影戏的观看中,初步感受影子的形成与变化,提出探究问题。
在制造影子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实验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在实验中,首先制造出影子,并尝试着改变自己制造的影子,发现影子变化。
并根据教师拍摄影子变化的图片,找出变化的可能原因,然后再进行猜想、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概括影子的变化与遮挡物和光源变化的关系的科学概念,符合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在探究与实践操作中,发展学生探究实践的素养。
在对影子变化的探究中,由形状的变化、大小的变化到长短的变化中,由简单到复杂,体现问题的进阶性。
在探究影子长短与照射角度的关系环节时,让学生发现操作中的存在问题及问题的原因,并想解决的方法,然后出现更为标准的实验材料,发展学生缜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落实科学思维的素养。
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释谜团和科学实践中,着眼于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影子的知识,创编一段皮影剧,在创作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应用。
这对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会有帮助,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拓展应用中,让学生感受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乐趣,从皮影到电影、及无影灯的发明,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能够带动技术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态度与责任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