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组织公民行为

合集下载

论组织公民行为

论组织公民行为

论组织公民行为在现代社会中,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组织公民行为的意义、表现形式以及如何促进和培育良好的组织公民行为。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意义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公民在组织内部或者在社会组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参与社会事务的态度和责任感的体现。

组织公民行为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组织公民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个良好的组织内部环境必须建立在公民行为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各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配合,组织才能够得以正常运作。

同时,组织公民行为也能够促进社会组织之间的和谐发展,减少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其次,组织公民行为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组织内部,每个成员的行为都会对组织的绩效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果公民行为得到充分发挥,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将更加顺畅,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最后,组织公民行为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参与组织活动,公民们能够更好地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他们会更加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出一份力量。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形式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类。

首先,守法遵纪是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要求。

公民作为组织的成员,应当遵守国家法律和组织的规章制度,不得违法乱纪。

其次,积极参与组织活动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

公民可以通过参加组织内部的培训、研讨或者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积极参与组织的各项活动,共同推动组织的发展。

此外,公民行为还包括团结合作、互助互爱、尊重他人等方面。

公民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与他人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集体氛围。

三、促进和培育良好的组织公民行为为了促进和培育良好的组织公民行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组织内部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教育。

组织应当明确规范成员的行为准则,并通过内部培训和会议等形式,向成员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行为意识和责任感。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四、组织公民行为与管理
• 注重招聘与选拔 • 加强员工培训与教育 • 丰富的工作任务 • 建设企业文化 •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
• 3)自愿合作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争夺,特别是能更有效地利用 稀缺资源。
• 4)促进团队成员之间以及跨团队的工作协调。 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核心特点是组织成员能够从 组织的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这样会使组织中的群 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都得到有效的协调。
• 5)通过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的环境,从而 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员工。组织成员做出较多组 织公民行为的环境是一个充满互相合作、互相支 持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一定是一个非常适合工作 的有吸引力的环境。
• 4)组织服从(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对组织 中的规则、程序的内化和接纳,在无人监督的情 况下也自觉遵守。
• 5)个体主动性(individual initiative):在工作 任务上自觉地达到远超出最低标准的水平, 包括自觉表现出创造性的行为,表现出格外 高度的热情和努力,自觉承担额外的工作责 任,并鼓励组织中他人也这样做。
• 1)组织公民行为充当了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 人际矛盾冲突。例如,利他和助人行为就起到了 这方面作用,主动为他人提供方便,帮助他人, 维护人际和谐,从而保证了工作关系的顺畅。
• 2)能提升同事和管理者的生产力。例如,通过帮 助有困难的同事就提高了同事的生产力;另外, 员工主动协调人际关系、主动承担工作,减少管 理者在冲突协调、工作分派方面耗费不必要的精 力,从而使管理者的精力能够放在更重要的事情 上;员工积极为工作献计献策也更有利于管理者 工作的开展。
组织行为学
组织公民行为
•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及作用 •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 • 三、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 四、组织公民行为与管理

组织公民行为名词解释

组织公民行为名词解释

组织公民行为名词解释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一种有利于公众利益的行为,包括各种社会公民活动和行动,以促进公众参与社会、联系和参与公共事务。

它可以为个人、团体或组织的利益服务,同时也是一种改进社会结构的手段。

其目的在于强化公共参与、社会发展、参与政治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改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消除社会不平等等等。

组织公民行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例如参与社会运动、宣传公益活动;另一类是以个人发挥作用,例如参与道德行为和文化活动。

第一类行为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包括投资公共事务,参与公共宣传活动,反对贫穷和种族歧视,并参与政策制定。

这样的行为有助于改善社会结构,建立新的社会模式。

另一类行为可以说是在个人层面上的行为,例如参与道德活动,提高个人行为道德素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以及参与社会公正和正义领域的活动或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公民行为,这样的行为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水平,改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等。

一些公司也积极推动社会公民参与,让员工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打造社会参与意识,并从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总之,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利于公众利益的行为,可以有效改
善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消除社会不平等,增强参与公共事务,改善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进而达到让社会更公正更美好的目的。

因此,公民行为也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动,让社会发展朝着更可持续、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基础
1.需求是有层次的 2.只有在满足低层的需求之后才能晋升为高 层次的动机。 例:铁人王进喜,雷锋等,他们是组 织公民行为的最好例证,这种行为定不是 交换为目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对价值的 追求 助人行为 对别人表示尊重的礼貌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基础
施恩定义了心理契约理论:在组织中,每 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 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心理契约的违背会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造 负面的影响,例如离职率的 提高,工作业绩的降低。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基础
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 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 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取得报酬的绝对 量,而且也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 相对量。程序公平有利于强化公 民组织行为。
能提升同事和管理者的生产力。
自愿合作行为能使组织更有效率的利用资源,减少不 必要的资源争夺,特别是能更有效的利用稀缺资源。
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及跨团队的工作协调沟通。 过创造一个使人更加愉快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和保留 高素。 质的员工提升组织绩效的稳定性,增强对环境变化的 适应能力。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组织遵从
从内心接收接受组织规章制度组织程序和文化习俗。
个体主动性 组织成员的行动超越了本职要求,主动与其他组织 成员沟通以提高个体和组织的效能 自主进取 公民美德 自觉增进知识技能和为组织做贡献的能力。 组织成员作为公民,所承担的责任。
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充当了组织运行的润滑剂,减少人际矛 盾冲突。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形成
目录
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基础 组织公民行为维度 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简称OB)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它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如何管理这些行为以达成组织的目标。

以下针对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关键概念进行详细解释。

1. 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在组织中个人展示出的行动和决策。

个体行为的研究关注员工的情绪、动机、个性、态度以及他们与工作的认同度等因素。

这种研究有助于了解员工在组织中的表现和如何激励他们提高绩效。

2. 团队效能团队效能是团队成员有效地协同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程度。

团队效能的高低与团队沟通、决策过程、信任、共享目标和角色明确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效的团队效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增加创新和提高绩效。

3.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组织中共享的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它可以塑造组织的身份认同、激励员工的工作态度,并影响组织的绩效和适应性。

4. 领导力领导力是指影响和指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力研究着重于领导者的特质、行为和影响力,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领导力。

有效的领导力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建立高绩效的团队和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5.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组织在追求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时的重大改变。

组织变革包括战略转变、结构重组、文化改变等。

研究组织变革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变革过程中员工的情感反应、应对挑战并确保变革成功。

6.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研究个体为何会产生行为并如何维持行为的动力。

经典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等。

了解员工的动机可以帮助管理者设计适当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7. 决策过程决策过程是指个体或团队在做出选择时的思考和行动过程。

决策过程可以通过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模型和政治决策模型来解释。

了解决策过程有助于优化组织中的决策效果,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论组织公民行为作用体制

论组织公民行为作用体制

论组织公民行为作用体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成为越来越多政府、企业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既可以提升社会治理效率,又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探讨组织公民行为作用体制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该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一、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的是一种公民参与组织事务的行为,这些组织可以是政府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等等。

组织公民行为强调的是公民个体对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通过个体的努力和参与来推进组织事务的发展和进步。

组织公民行为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只要参与者退出该组织或者该组织解散,其组织公民行为也相应地消失。

组织公民行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发展,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具体来说,组织公民行为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促进组织良性运转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组织的良性运转,通过公民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更好地发挥组织的作用,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

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使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更加公平合理,避免干部、职工的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

2.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组织公民行为可以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让政府更加高效、公正地为社会服务,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和利益。

通过公民的参与,可以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从而提升政府的治理效率和质量。

3.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将公民的个人意愿与社会的统一愿望相结合,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具体来说,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社会的沟通和交流、构建公平正义和信任的关系,避免矛盾的产生和加剧,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完善组织公民行为体制建设了解了组织公民行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后,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组织公民行为在体制建设中的作用呢?以下为几点建议:1.强化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和促进公民参与的关键。

《组织公民行为》课件

《组织公民行为》课件

团队合作
互助与支持
积极参与
员工积极参与和支持团队合作, 共同实现目标。
员工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同事, 共同解决问题。
员工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和社会 公益事业,展现社会责任感。
培养和促进组织公民行为的方法
1
奖励机制
2
通过奖励激励员工参与组织公民行为,
如表彰和晋升。
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示范行为
领导者以身作则,树立组织公民行为 的模范形象。
《组织公民行为》PPT课 件
欢迎来到《组织公民行为》PPT课件!本课程将深入探讨组织公民行为的定 义、重要性、特征、培养方法以及其益处和影响。
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员工超出职责范围主动承担以组织利益为 导向的行为,包括帮助同事、合作团队和关心组织福利等。
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性
培训与教育
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资源,增强员工 意识和技能。
组织公民行为的益处和影响
1 团队协作
2 组织声誉
促进团队协作和凝聚力, 增强工作效率。
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 口碑,吸引优秀人才。
3 员工满意度
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工作 动力,减少员工离职率。
总结和结论
通过学习和实践组织公民行为,我们能够构建积极健康的工作环境,提升团队效能,同时获得可持续发 展的组织成就。
组织公民行为不仅提升团队合作和工作效率,还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增强员工满意度和降低员 工离职率。
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和要素
自愿性
员工自愿参与并投入到组织公民行为中。
超出职责
组织公民行为超越岗位职责,关注整个团队和组织的利益。
以下标准
员工根据组织公民行为的标准行事,如诚信、合作和奉献。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但是就整体而言是有益于组织运作的行为的总和。

对于组织公民行为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结构性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因素。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心理契约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通常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达到Barnard(1938)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

Katz(1964)提出组织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行为,其中涉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包括合作的行为、保护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提高组织外部形象的行为等。

随后,Kahn、Katz(1966)提出“组织公民”的概念。

Bateman和Organ(1983)根据Katz的观点,将这种自发行为定义为“公民行为”。

Organ(1988)正式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定义为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者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的总和。

随后,Organ(1997)对于OCB给予了重新定义,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促进和增强的行为,与关系绩效相统一。

Berman(2004)研究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自主决定的,不与特殊的任务和工作要求相关联的,可以改善消费者与组织员工关系、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及竞争力的一种员工工作角色以外的行为。

2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目前,对于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员工个体特征、工作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的。

2.1员工个体特征①工作满意度。

Organ和Bateman(1983)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工作满意度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Organ和Ryan(1995)认为工作满意度、公平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Berkowitz和Connor(1996)提出员工在积极地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如利他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反之,可能性较小;陈曦(2003)基于文献研究提出,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公民行为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和活动,包括言行举止、参与公共事务、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个体自身对公民行为进行引导、培养和规范的过程。

组织公民行为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公共利益以及提升公民素质。

本文将围绕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性、实施方法和面临的挑战展开论述。

一、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性1. 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引导公民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 保障公共利益:组织公民行为有助于保障公共利益。

公民的行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只有通过组织公民行为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 提升公民素质:组织公民行为能够提升公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培养公民的公德、法治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实施方法1. 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民遵守法律法规,讲究社会公德,倡导正能量。

可以利用媒体、网络、广场等多种渠道,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

2. 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艺术活动,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鼓励公民参与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 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执法力度等方式,推动公民行为的规范化和有序化。

同时,建立公民权益保护机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三、组织公民行为面临的挑战1. 个体主义倾向:现代社会个体主义倾向严重,个体的权益和需求常常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这就要求组织公民行为更加注重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倡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 信息时代的挑战:信息时代给公民行为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虚假信息的困扰。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张小林戚振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杭州 310028) 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中深受关注的内容之一。

该文对近几年国内外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背景,其次简要论述了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框架,包括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特征维度、影响因素等,接着分析了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和测量,最后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应用研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作了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个人主动力,工作满意感,组织承诺,绩效分类号 B849:C931 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提出是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半个世纪以前,Barnard [1]曾提出:对整个组织系统而言,组织中每一个体的合作意愿是不可或缺的。

他所提出的合作意愿与传统的古典管理理论有很大的差别。

古典管理理论假定组织的大多数参与者并不具有自觉合作的倾向和个性,组织只能凭管理所规定和强调的正式结构进行控制。

Barnard认为,正式结构是组织活动的结果,它只能识别已存在于个体或群体内的合作意愿,而不足以预期达到组织目标所必需的全部因素。

员工的合作意愿对正式结构而言,是一个关键因素,否则正式结构就成了一个空壳。

1967年,Thompson提出了组织结构理论,对自觉合作行为的重要性作了详细的阐述。

后来,许多研究人员都认同Thompson关于自觉合作行为的观点。

毫无疑问,每一个组织应重视员工的自觉合作行为,因为任何组织系统的设计均不可能完美无缺,如只依靠组织规定的每一位员工的角色内行为,将难以达成组织目标,因而必须同时依赖于员工的合作意愿(角色外行为),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员工的合作意愿对于任何类型的组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已成为组织和组织理论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Bateman和Organ[2]于1983年正式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简称OCB)的概念。

组织公民行为论文

组织公民行为论文

组织公民行为论文摘要:组织的发展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员工出现偏差行为除了员工个体特质的因素外,更多地是组织本身的原因。

作为管理者,营造情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

只要合适的引导,可以管理和控制员工的行为。

在组织中,总是会有一些员工的行为让我们觉得很窝心或很温暖,如公司中有的员工会很热心帮助新同事了解公司业务,主动替上司分忧解难,对公司/部门的改善提出建设性意见等,即使这些工作不在他们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也积极去做;同时大家也会发现组织中有的员工蓄意拖延工作时间,破坏公物或者偷窃组织财物,传播谣言、指责同事,更有甚者辱骂或抨击同事、性骚扰等。

这两种截然相反行为,前者被称为“组织公民行为”,后者被称为“工作场所越轨行为”。

一、组织公民行为1.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涵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概念最早是由Organ在1988年正式提出的,是指个体可自由决定是否实施,不被组织正式奖励系统直接或明确地承认,但在总体上能够提高组织机能的行为,比如顺从组织、帮助同事、自愿加班等。

但后来他认为上述定义并不确切,因为在研究中发现组织公民行为和职务要求的行为其实有一些交叉重叠的部分,因此在1997年Organ对原先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将OCB与Borman和Motowidlo(1993)提出的“周边绩效”概念相联系,重新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一种“有助于保护和改善那些支持任务绩效完成的社会和心理的行为”。

研究者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综合现有文献,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七维度分类,即帮助行为、运动家精神、组织忠诚、组织遵从、个人首创、公民道德和自我发展。

2.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动机以往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大多注重积极的内涵,它被假定起源于在个体内令人想要的影响力、他们的工作团队或是他们的组织。

但是现有的研究表明,员工的领导在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考虑员工的“角色外行为”,往往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多的员工就是好员工,认为他们更有奉献精神。

组织公民行为名词解释

组织公民行为名词解释

组织公民行为名词解释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社会中个人或集体通过自愿、有组织地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或社会行动,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发展的行为。

它是个人和群体从事公益事业的一种主动表现,通过组织公民行为,个人和集体可以参与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人和集体的自主行为。

在组织公民行为中,个人或集体是自愿地选择并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的,他们通过自己的意愿和行动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自主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个人和集体的社会参与能力。

其次,组织公民行为是有组织的行为。

在组织公民行为中,个人或集体通常通过与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或志愿者组织合作,有计划地开展公益活动。

这种有组织的行为能够更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提升公益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进而满足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组织公民行为是为实现共同利益而进行的行为。

在组织公民行为中,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往往是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而进行的。

通过组织公民行为,个人和集体可以为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进步、保障公共利益等做出贡献。

并且,组织公民行为往往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相结合,既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又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最后,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动。

在组织公民行为中,个人或集体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或社会行动,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积极的社会行动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和文明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人和集体通过自愿、有组织地参与各种公益活动或社会行动,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发展的行为。

它是个人和群体的自主行为、有组织的行为,以实现共同利益为目标,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组织公民行为的发展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组织公民行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s ,OCB) 指的是有益于组织,但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

OCB 至少由七个维度构成: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运动家道德(sportsmanship) ,组织忠诚(organizational loyalty) , 组织遵从(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 ,个人首创性(individual initiative) ,公民道德(civicvirture) 和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 。

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的Demnis Organ教授及其同事(Cf.Bateman&Organ,1983;Smith,Organ,&Near,1983)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术语。

他们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未被正常的报酬体系所明确和直接规定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个体行为,这种行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

这些行为一般都超出了员工的工作描述,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既与正式奖励制度无任何联系,又非角色内所要求的行为。

根据Organ(1988)的研究,组织公民行为应由五个因素组成,分别是利他行为、尽职行为、运动家精神、谦恭有礼和公民道德。

利他行为是指员工愿意花时间主动帮助同事完成任务或是防止同事在工作上可能会发生的错误;尽职行为是指员工的表现超过组织的基本要求标准,他能够尽早规划自己的工作以及设定完成工作的时间;运动家精神是指员工在不理想的环境中,仍然会保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不抱怨环境不佳,仍能忠于职守;此外,个人也会为了所属工作团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谦恭有礼是表示员工用尊敬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公民道德是指员工主动关心、投入与参加组织中的各种活动,包括主动阅读组织内部文件, 关心组织重大事件,对组织发展提出建议等。

【精品】3组织公民行为

【精品】3组织公民行为
四建构模式
Graham(1991)提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四个建构模式,分别为:1人际帮助(interpersonal helping)、2个体进取心(individual initiative)、3个人勤勉(personal industry)、4及忠诚提倡(loyal boosterism)。人际帮助的内涵为,当同事需要帮助时则帮之;个体进取心的内涵为,个体在工作环境中表现认真,以增加个人或团体的绩效;个人勤勉的内涵为,个体的表现应超过他应负的责任;忠诚提倡的内涵为,个体会对组织外的人提升其对该组织的印象。
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
Katz(1964)认为若要增进组织效能,则员工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第一,个体进入组织当中,并且持续留在组织中;第二,个体必须执行工作角色的要求;第三,个体必须从事创新、自发性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不是工作角色中所规定的行为,Smith 、Organ 、及Near(1983)定义第三个要素为组织公民行为。Organ (1988)对组织公民行为下这样的定义: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体自发性的行为,此行为不会直接或明确的受到正式酬赏系统所肯定,但整体而言,会增进组织功能的发挥。大多数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是采取此定义。
相关的概念
过去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相关的概念,例如:利社会组织行为(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Brief & Motowidlo, 1986)、组织自发行为(organizational spontaneity)(George & Brief, 1992)、角色外行为(extra-role behavior)、公民义务(Graham, 1991)(Van Dyne & LePine, 1998)(civic citizenship)等。这些名词的意义,在说明员工表现某些行为是属于自发性的、自愿的,是与作业(task)或技术表现(technical performance )有所不同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的展现与否,不会受到工作表现的影响,而是受到员工的态度及本身气质所影响。

组织行为学ocb最全资料资料

组织行为学ocb最全资料资料

写下人们工作中可能构成组织公民行为的三件事情,尝试谈一谈如何有效运用(管理)组织公民行为1)使有关组织建设性的发言2)对团队中其他人帮助3)志愿服务活动的额外工作4)避免不必要的冲突5),显示照顾组织财产6)偶尔优雅地容忍与工作有关的强加组织公民行为不在员工正式工作要求范围内的一种随意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组织的运行功能。

组织公民行为百科名片组织公民行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s ,OCB) 指的是有益于组织,但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

OCB 至少由七个维度构成: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运动家道德(sportsmanship) ,组织忠诚(organizational loyalty) , 组织遵从(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 ,个人首创性(individual initiative) ,公民道德(civicvirture) 和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 。

目录概念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组织公民行为的种类组织公民行为内涵的特点1对传统组织公民行为的质疑一、组织公民行为是角色外行为?1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利他的动机?1三、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奖惩无关?1四、组织公民行为不一定能带来有益的结果对传统组织公民行为质疑的启示国内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主要研究1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与评定OCB量表1评定角度1因果分析参考文献展开编辑本段概念组织公民行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s ,OCB) 指的是有益于组织,但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

OCB 至少由七个维度构成: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运动家道德(sportsmanship) ,组织忠诚(organizational loyalty) , 组织遵从(organizational compliance) ,个人首创性(individual initiative) ,公民道德(civicvirture) 和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 。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公民行为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态度。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意识的公民,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主动承担公民义务,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组织公民行为正是为了引导和规范公民的行为,使其更加有序、有效地参与社会建设和治理。

一、理解组织公民行为的意义组织公民行为是社会公民所具备的道德、政治和法律义务的具体体现。

它旨在引导公民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指导,发挥自身作用,参与社会事务,共建和谐社会。

通过组织公民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激发公民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民主共识,构建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学习形成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1. 尊重他人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个人尊严和人权。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应该以友好、礼貌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他人,平等对待每一个人,避免歧视和偏见的言行。

2. 社会公德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时刻把社会公德放在心中。

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是我们应该具备的良好行为习惯。

3. 参与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决策的结果往往会影响到公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

去了解政府的政策,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声音,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社区建设等,都是组织公民行为的具体方式。

4. 维护法律尊严法律是社会的红线,是我们公民行为的底线。

我们应该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同时也要积极宣传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引导他人理性遵法。

当我们发现违法行为时,可以通过向有关部门举报等方式,为维护法律尊严出一份力。

三、善用组织公民行为的途径1. 利用互联网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途径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借助网络平台发起一些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2. 参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加入一些志愿者组织、公益机构或者职业协会,通过这些组织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展现我们的责任感与担当。

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OCB的作用
• • • • • • • 提高员工生产力 提高管理效能 释放更多资源 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提高组织的稳定性 提高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什么是组织公民行为
产生背景
• 旧的企业管理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 求 • 1983年Bateman和Organ提出“组织公民 行为”(OCB) • 所谓的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觉自愿地 表现出来的,非直接或明显地,不被正式 的报酬系统所认可的,能够从整体上提高 组织效能的个体行为源自从定义抽取出OCB几个重要特征
• 行为是组织成员自觉自愿的行为 • 是一种角色外行为,未被正规规范或工作 说明书规定的行为,但却是组织需要的 • 不由正式的奖惩系统来评定,它的完成不 会被组织奖赏,而员工不从事这些行为也 不会为组织惩罚
西方
结构维度
大陆本土化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文明礼貌
人际和睦
运动员精神
保护公司资源
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
公民美德
公民美德
开放式问题:造成差异化的原因
• 政治体制 • 文化背景(集体人对个人) • 其他原因
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
• 工作满意度 • 公平知觉(OCB 投入因素 对公平与否的反 应。认知到公平发生变化,改变OCB是一 种较为安全的策略) • 组织承诺(个体认同并卷入一个组织的强 度,反映员工不能获得直接回报的情况下 对组织提供帮助,假设为OCB的一个预测 变量) • 领导支持

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及其典型表现形式

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及其典型表现形式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组织成员在组织内展现的积极、贡献性的行为,超出了岗位职责和合同要求,为组织的利益和目标做出额外的努力。

它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责任感和参与程度。

以下是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及其典型表现形式:
自愿性(Voluntary):组织公民行为是自愿的,员工出于内在动机和个人意愿参与其中,而不是被迫或受到外部压力驱使。

典型表现形式:主动参与工作团队,自愿承担额外的工作任务,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意见。

有益性(Beneficial):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具有积极影响,可以提高组织绩效、促进团队合作、增强组织氛围。

典型表现形式:帮助同事解决问题,分享知识和经验,提供支持和协助,积极参与团队活动。

自我调节性(Self-regulated):组织公民行为需要员工具备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自觉地控制行为和情绪,平衡个人需求和组织利益。

典型表现形式:在工作中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情绪,处理冲突和压力,展现出良好的自我管理和情绪控制能力。

持久性(Persistent):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行为表现,不仅是临时的一时冲动,而是员工的习惯和行为风格。

典型表现形式:始终如一地履行工作职责,关心组织的长远发展,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倡导性(Advocacy):组织公民行为涉及对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的认同和支持,员工愿意为组织代言,并积极传递和推广组织的核心理念。

典型表现形式:积极宣传组织的使命和愿景,代表组织参与公众活动,维护组织声誉和形象。

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可能会因组织文化、行业特点和员工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然而,无论具体形式如何,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组织的发展和成功都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2023-11-05
目录
• 组织公民行为概述 •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 •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途径 •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组织公民行为概述
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愿的、积极的、超出工作职责范围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助 于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目标达成。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表现形式
主动学习
大学生在课堂外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如参加学术讲座、自 学或参与科研项目等。这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求知欲和进 取心。
助人为乐
大学生在校园内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如提供学习辅 导、心理疏导或生活上的照顾等。这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 友善和乐于助人。
环保节能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注重环保和节能,如垃圾分类、节约 用水、用电等。这些行为体现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
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那么学生更可能表
现出组织公民行为。
03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如果社会
和校园文化强调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那么学生更可能表现
出组织公民行为。
03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培 养途径
营造积极的组织氛围
建立良好的团队关系
研究展望
1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 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如个人职业规划、组织战 略等。
2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 组织公民行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跨文化管 理提供参考。
3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培养 机制和干预措施,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大 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水平。

浅述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浅述组织公民行为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浅述组织公 民行为
业余 时间,通过各种形式来开发 自己的潜 能 ,以求为组 织提供 更大的贡献。
及其对组织的影响
田荷梅 江 苏淮 阴师范 学院 江苏 淮安 2 3 0 3 0 2
【 文章摘要 】 组织公 民行 为对一个组织而言有着 非 常重要 的影响作 用,历来都是研 究者 们 研 究的热 点 。 本文 总 结 性 的 阐 述 了组 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维度 、 测量方法及其 对组织的影响。 【 关键词】
樊景立将 组织公民行为分为以下五种 认同组织 :指员工努力维护公司形象 ,积 维度: 同组织 :员工努力维护公司形象 , 极参加公司活动 与会议 ,主动提 出有建设 认 2 协助同 积极参加公司活 动与会议 ,主动提 出有 建 性的方案等对公 司有利的行为; 、 事:指 员工在工作上 乐意帮助 同事 ,并能 设性 的方案等对 公 司有利 的行为 ;协助 同 、不生事争 事 :员工在 工作 上乐 意帮助同事 ,并能主 主动参与协调沟通 的行为 ;3
动 参与协调沟通的行 为 ;不生事争利 :员 工 不会 为了个人的利益 ,从事可能破坏组 织 和谐 的政治行为 ;保护 公司资源 :员工 不会利用上班时间及公司 资源处理私人事 务 的行为 ;敬业精神 :员工认 真工 作、出 勤表现 良好等超 越组织基本要求 的行为 。 P da of o s k f 将组织公 民行为分为 以下 七种维度 :助人行为 :自发帮助 同事避免 和解决工作相关的 问题 ;运动 员精神 :当 事情不如愿时 ,保持积极的态度为 团体的
组 织 ;组 织公 民行 为
三 组 织 公 民行 为的测 量
由于研究者们对组织公 民行为的认知 或研究对象的不同 ,开发 出不同的组织公 民行 为量 表。常用 的主要有 : S t mi h和 Ora g n根据访谈结果 ,编制 了包含利他行为和普遍服从两个因素的组 织公 民行为量表 ,这是最早的组织公 民行 为量表 ; Ma k n i和 F t r cez e et 参考 Ora e g n所提 出的五 维度结果量表 ,以代理商为被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公民行为与管理绩效的关系
• 组织公民行为的展现,可以用来描述一个 员工对组织是否具有向心力,是否愿意继 续为组织效力,并且可作为该员工工作表 现的参考指标之一。Podsakoff 、Ahearne、 及MacKenzie(1997)以生产线员工为研 究对象,结果发现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 效的质与量上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显示组 织公民行为确实可以有效地用来指称工作 绩效,作为工作绩效的指标。
• 组织自发行为(organizational spontaneity)(George & Brief, 1992)、
• 角色外行为(extra-role behavior)、 • 公民义务(Graham, 1991)(Van Dyne & LePine, 1998)
(civic citizenship)等。 • 这些名词的意义,在说明员工表现某些行为是属于自发性
• 组织公民行为、利社会组织行为、组织自发行为、以及角色外行为这 四个名词,在定义与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是四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 此类行为的展现与组织效能之间均有相当高的正相关。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建构
• 最早对组织公民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是Bateman 与Organ (1983), Bateman 与Organ 以「单一建构-单一路径」(one construct-one path)的方式来探索可能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前置因素, 并且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单一建构的概念。
的、自愿的,是与作业(task)或技术表现(technical performance )有所不同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的展现与 否,不会受到工作表现的影响,而是受到员工的态度及本 身气质所影响。
相关概念分析
• 虽然上述名词在定义上看似相似,但是这些名词之间还是有些许的差 异存在。
• 利社会组织行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定义,包含了所有对该组织有利或 有害的助人行为,因此,组织公民行为是被包含在利社会组织行为之 中。并且,组织中的员工若是因为帮助他人而妨碍了组织的发展或绩 效,这也是属于利社会组织行为的范畴中。
另外补充三个构面:
• Organ(1988)认为Smith、Organ 、及Near(1983)所 提出的组织公民行为架构无法完整地说明其内涵,因此另 外补充三个构面:
• 谦恭有礼(courtesy)、 • 运动家精神(sportsmanship)、 • 及公民美德(civic virtue)。 • 因此,使得组织公民行 • 为扩充为五个建构,谦恭有礼的内涵为,个体应避免与他
四、组织公民行为的理论基础
• 过去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大致可区分为两种主要的理 论,一为「情绪论」,另一为「认知论」,理论的内容详述如下。1、 情绪论
• 情绪论认为,当员工在工作场合或组织中,心情处于正向的情绪状态 时(例如:工作满意、快乐),则较有可能表现出组织公民行为。 Bateman 与Organ(1983) 的研究在探索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 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 关系,并且相隔一段时间再进行相同的测量,两者之间仍然维持着正 向关系,这显示了现在的工作满意与组织公民行为表现会影响着未来 的工作满意与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并且过去的工作满意亦会影响未来 的公民行为。之后,工作满意被视为是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变项, Netemeyer 、Boles、McKee、及McMurrianm(1997)认为员工与 组织的契合、领导者的支持、及酬赏系统是否具公平性等,会透过工 作满意而影响组织公民行为。
三、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方式
• 除了了解组织公民行为的定义、建构、及适用对象外,在 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中,我们也必须了解,当组织公民行 为的测量方式不同(自我评估或他人评估)时,在研究结 果上会产生什么样的差异。Organ 与Ryan(1995)利用 后设分析(meta-analytic )的方式进行组织公民行为的研 究,结果发现,对于组织公民行为测量方式有两派主张, 一是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评估应该避免让主管或是同事来 评估,因为是否有真实地表现组织公民行为是只有当事人 本身才清楚知道的,因此由员工来进行自我评估,才能够 得到组织公民行为是否展现的正确讯息;另一则是认为, 在本质上,组织公民行为的评估是个相当主观的判断.
• 另外,Organ 与Konovsky(1989)的研究在探索 工作中的情绪状态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
结果显示,正向情绪与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正 相关;Isen 与Baron(1991)提出,相较于负向 情绪(negative mood)与中性情绪(neutral mood) 的个体,处于正向情绪(positive mood ) 中的个体有较高的可能性去帮助他人;George 与 Brief(1992)发现,正向情绪会导致角色外行为 的产生,例如:保护公司、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发展自我等。
• 组织自发行为的意涵较接近组织公民行为,但组织自发行为只适用在 功能性的行为上,属于组织酬赏系统的一部份,而组织公民行为不直 接与酬赏系统有关。
• 角色外行为是指组织成员主观的认定哪些行为表现,不是属于自己工 作范畴中的一部份,而组织公民行为则是客观的认定,不属于个体工 作说明书中的一部分,但是却能提升组织整体效能的行为属之。
他主义的内涵为,个体努力帮助周遭的人解决与组织相关 的作业或问题;良心行为的内涵为,个体的行为超出组织 对该工作角色最基本的要求;人际间和谐的内涵为,个体 避免因追求个人的权利与获得,而损害他人与组织;保护 公司资源的内涵为,个体避免滥用公司的政策或资源。
可以发现
• 两文化下的建构内容不尽相同,我们可将组织公民行为的 建构分为两个部分,
织公民行为。 • Organ (1988)对组织公民行为下这样的定义:组织公
民行为是个体自发性的行为,此行为不会直接或明确的受 到正式酬赏系统所肯定,但整体而言,会增进组织功能的 发挥。大多数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是采取此定义。
相关的概念
• 过去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相关的概念,例 如:
• 利社会组织行为(prosoci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rief & Motowidlo, 1986)、
• 根据上述定义,组织公民行为有三个特征: • a、组织公民行为是角色外行为,即该行为并非工作角色所要求的; • b、组织公民行为不在赏罚的标准范围内; • c、对组织整体的效能有积极作用。
• 研究证明,组织公民行为分为五类: • 1、利他: 自愿帮助他人解决工作上的问题; • 2、事先知会: 帮助他人避免问题的发生,即在间题发生之前有远见地告诫他人: • 3, 责任感: 在考勤、保持工作环境清洁、节省公司资源等问题上的表现超过公司的最低要求; • 4、运动员精神: 任劳任怨地忍耐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麻烦; • 5、公民道德: 积极参加公司政治生活,包括发表自己的意见、阅读内部文件、参加会议和关心了解公司
组织公民行为
• 过去的组织管理研究,常采取数量取向的工作绩 效测量方式,例如:生产量、营业额等。但是这 种测量指针并不适用于组织中所有的员工身上, 组织中有些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无法以生产量、营 业额这些具体指标来指称。因此,寻找一个能够 促进组织效能,并且可以用来说明员工表现的适 当指标是刻不容缓的事,「组织公民行为」的研 究概念,便因此孕育而生(Bateman & Organ, 1983; Smith, Organ & Near, 1983)。
• 一是普同向度(etic dimensions), • 另一则是殊异向度(emic dimensions)。 • 普同向度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都会存有的相同概念,
是具有普遍性和跨文化特色的向度,华人组织公民行为的 建构中认同公司、利他主义、及良心行为三个建构与西方 组织公民行为建构中的公民美德、利他主义、及良心行为 具有相同的意义,则这些建构属于普同向度的部分。殊异 向度则是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不同文化下的员工因为其信 念、想法上的差异,而视不同的行为是组织公民行为, Farh 等人(1997)认为人际间和谐、保护公司资源比运 动家精神、谦恭有礼更能说明华人所重视的组织公民行为 内涵。
中的重大事件。
• 截至目前为止,学者们对于组织公民行为所含的 建构模式仍意见不一致,但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 是一种多建构的现象。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仍采用 Organ (1988)所提出的五个建构模式。上述列 举的种种建构模式,均是西方研究者的观点,是 在西方社会文化之下,对组织公民行为所提出的 概念。生长于不同文化下,员工拥有的价值观、 想法、及信念也不尽相同,西方的组织公民行为 建构是否适合华人的文化,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验 证。
• 若进行细部分析,会发现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不同的组织公民行为 面向,例如:Organ 与Konovsky(1989)的研究中显示了正向情绪 (positive affect) 对利他主义(altruism )以及顺从(compliance ) 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另外,Podsakoff 、MacKenzie、Paine、及 Bachrach(2000)回顾过去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的研究,也发现到 工作满意(satisfaction )会与利他主义(altruism)、谦恭有礼 (courtesy)、良心行为(conscientiousness)、运动家精神 (sportsmanship)、公民美德(civic virtue )等组织公民行为的购 面有显著的正相关;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ivity )与利他主义有显 著的正相关,而与一般顺从(generalized compliance) 的相关未达 显著;然而负向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 )则是与一般顺从有显著 的负相关,而与利他主义的相关则未达显著水平。
• Smith 、Organ 、及Near(1983)认为组织公民行为不是单一建构可 以解释的,Smith 等人要求基层管理者说明他希望部属能够表现出哪 些行为,而这些行为不是主管要求部属去表现的,也不是员工为了获 得组织给予报酬而去表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