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基础与情志病防治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治疗疾病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体和心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医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中医的心理调节和情志疗法,为治疗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中医的心理调节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由气、血、津液、精神等多种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人的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的气血流动,从而引起身体的疾病。
因此,心理的调节对于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1、情志与五脏中医将情志分为五类,与五脏相对应。
喜(心)、怒(肝)、思(脾)、忧(肺)、恐(肾)五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到相应的脏腑功能,如果长期处于一种负面情绪的状态,就会导致对应脏腑的疾病。
例如,经常愤怒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悦。
2、气场调节中医认为,人体周围还有一个称为“气场”的能量场。
这个气场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心理状态。
保持气场的平衡和流畅,可以更好地调节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中医中有很多调节气场的方法,例如针灸、太极拳、气功等。
3、情感疏导情感疏导是中医常用的心理调节方法之一。
它通过倾听患者的话语,帮助他们发泄情感,缓解紧张情绪,调节身心状态。
情感疏导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疾病诱因。
4、音乐调节中医认为,音乐对于情感的调节具有很好的作用。
不同的音乐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带给人们愉悦、舒适、放松、平静的感觉。
因此,中医中有很多针对不同情绪的音乐疗法,例如舒缓音乐、轻柔音乐、有节奏的音乐等。
二、情志疗法情志疗法是指通过调节人的情绪状态,改善身体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
情志疗法分为心理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1、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专业的心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帮助患者排除负面情绪、减轻身体疾病带来的精神压力,以身心放松为主要目标,从而达到治疗身体疾病的目的。
中医心理学如何通过情志调理改善抑郁症状
中医心理学如何通过情志调理改善抑郁症状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抑郁症状日益常见,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而中医心理学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抑郁症状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情志调理,可以调整人体的身心状态,从而缓解甚至消除抑郁症状。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
当情志过激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包括抑郁。
比如,长期的思虑过度会损伤脾脏,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化,使人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状。
那么,中医心理学是如何通过情志调理来改善抑郁症状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心理的目的。
例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而陷入抑郁时,可以通过激怒他来打破这种过度思考的状态。
当然,这种激怒需要适度,不能过度伤害到患者。
再比如,“喜胜忧”,对于忧愁过度的人,可以通过让其接触一些能带来喜悦的事物,如喜剧、聚会等,来缓解忧愁的情绪。
其次,中医注重环境对情志的影响。
一个舒适、安静、和谐的环境有助于舒缓情绪。
比如,在室内布置一些绿色植物,让人感受到生机与活力;或者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放松身心。
此外,中医还提倡接触大自然,走进山水之间,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美丽的风景,这些都能让人心情愉悦,改善抑郁症状。
再者,中医的“顺情从欲”法也是情志调理的重要手段。
了解患者内心的愿望和需求,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有助于改善其情绪。
比如,一个长期压抑自己兴趣爱好的人,可能会因为无法实现内心的渴望而产生抑郁。
这时,如果能够支持他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就可能让他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和自信。
另外,中医还强调“移情易性”。
引导患者将注意力从导致抑郁的事情上转移出来,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治疗情志失调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失调是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当这些情绪过度、持久或突然变化,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失衡,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中医不仅注重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来调理身体,还十分重视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当人们长期处于愤怒的情绪中,肝气就容易郁结,出现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症状;过度喜悦则可能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失眠等问题;思虑过度会损伤脾气,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胃不适;过度忧伤会损耗肺气,使人精神萎靡、气短乏力;过度恐惧则会损伤肾气,导致腰膝酸软、遗尿等症状。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来治疗情志失调的呢?首先,中医强调“以情胜情”的方法。
这是一种利用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平衡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思虑过度、纠结不已时,可以用激怒的方法让其暂时放下过度的思考;“恐胜喜”,对于因大喜而导致精神失常的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恐吓来恢复其神志。
这种方法并非简单地刺激情绪,而是在准确判断患者情志状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调节。
其次,中医注重“顺情从欲”。
即顺从患者的情志和欲望,满足其合理的心理需求。
当一个人因为长期的愿望得不到满足而情志抑郁时,医生会通过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帮助其实现或调整愿望,从而改善其情绪状态。
比如,一个人因为工作压力大,一直渴望能有一段休息时间去旅行放松,医生可能会建议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抽出时间去实现这个愿望,从而缓解压力和焦虑。
再者,“言语开导”也是中医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交流,倾听其内心的烦恼和痛苦,给予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疾病,引导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教你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预防病
中医教你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预防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情志与健康息息相关。
所谓情志,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这些情绪过度或者失调时,就可能影响身体的正常机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预防疾病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情志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中医认为,情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
比如说,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长期的愤怒会使肝气郁结,出现胁肋胀痛、口苦咽干等问题;过度的忧思会损伤脾气,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过度的悲伤会损耗肺气,使人容易感冒、咳嗽;突然的惊恐则会损伤肾气,出现大小便失禁、腰膝酸软等情况。
那怎样才能调理好情志呢?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关键。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各种事情。
遇到让自己高兴的事,不要过于兴奋,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乐极生悲”;碰到让自己生气的事,要先冷静下来,深呼吸几次,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怒火中烧。
同时,培养兴趣爱好也是调理情志的好方法。
比如读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运动等等。
当我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时,心情会得到放松和愉悦,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
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还能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社交圈子,进一步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心情更加舒畅。
学会倾诉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恼和压力,如果把这些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身心健康。
这时候,找亲朋好友倾诉一下,把心里的苦闷和委屈说出来,会感觉轻松很多。
他们的安慰和建议,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问题,调整心态。
合理的作息对于情志的调理也不可忽视。
充足的睡眠能够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助于稳定情绪。
相反,如果经常熬夜、睡眠不足,就容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另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调理情志的方法,比如食疗和按摩。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情志障碍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情志障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情志障碍愈发常见,如焦虑、抑郁、烦躁等。
中医在应对情志障碍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其中心理疏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情志障碍的产生与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人的情志活动由心神所主,而心神又依赖于脏腑气血的濡养。
当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出现异常时,就容易导致情志的失调。
例如,肝气郁结可能会使人感到抑郁、易怒;心脾两虚可能会导致焦虑、失眠等。
那么,中医是如何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情志障碍的呢?首先,中医注重倾听与理解。
中医大夫会以耐心和关爱的态度倾听患者的诉说,让患者能够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困扰。
在这个过程中,大夫不仅了解了病情,还给予患者一种被尊重和被理解的感觉,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和不安。
中医强调“情志相胜法”。
这是一种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运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过度思虑、忧心忡忡时,可以通过激怒他来打破这种过度思考的状态。
但这种激怒并非是恶意的刺激,而是有技巧、有分寸地引导患者抒发内心压抑的情绪。
“顺情从欲法”也是中医常用的心理疏导手段之一。
即顺从患者的意愿和情绪,满足其合理的欲望。
比如,对于长期压抑自己兴趣爱好的患者,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从而改善情志状态。
但这并非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引导患者以积极健康的方式满足自身欲望。
中医还注重环境对情志的影响。
会建议患者改变生活环境,接触大自然,如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环境,有助于舒缓心情。
同时,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安静和舒适,也能对情志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情移情法”也是中医心理疏导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将关注点从不良的情志因素上转移到其他积极、有趣的事物上。
比如,让患者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文化娱乐活动或者体育锻炼,从而改变心境。
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中医大夫自身的修养和态度也至关重要。
大夫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职业操守,以真诚、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让患者产生信任和依赖。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
中医学情志病的防治现代临床证明,约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占74%~76%;前苏联外科专家皮罗戈夫观察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
这都说明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情志致病自古以来已为世人所公认,社会的变革、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环境的复杂化,往往会程度不等地引起人们的心理失衡,促发心身疾病。
因此,现代生活中情绪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 情志病概念情志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过程中,情志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经疾病及一切功能性疾病。
情志,是“七情”与“五志”的合称。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情志反应,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
但当人受到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并超过了人体自身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造成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哀乐失时,殃咎毖至”。
说明人体情绪因素与疾病的形成、发展、趋变、转归有着相关联系。
中医学认为七情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在五行学说中,又将七情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把悲和惊分别隶属于忧和恐),分属于五脏,并指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2 情志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主要是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发病。
2.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活动与五脏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情志活动的发生以五脏精气为基础,不同的情志变化也必将影响与其相应的脏腑。
2.1.1喜伤心。
心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
喜为心之志,就是说心理活动与情志中的“喜”有关。
适度的“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人气和志达,心情舒畅,有益身心健康。
但若大喜过度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伤神耗血,不能主血,可引起心神不安、神志恍惚、夜卧不宁、心悸怔忡、神志狂乱等症。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123
常用分类
典型情志病证 以情志刺激为主要诱因而产生的情志病证,其临床表 现也以情志异常为主,如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悲观失望等。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常用分类
内科情志病证 内科杂病中,多数疾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情志异常; 有的是由于疾病痛苦带给病人的情志异常;而有的是病人不了解病情,对疾病 有恐惧感所产生的情志异常等。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 临床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
目录
CONTENT
第一部分 | 概述 第二部分 | 情志病生理病理认识
第三部分 | 防治理论 第四部分 | 中医药临床施治应用
第一部分 概述
基本概念
情志病高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及城 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 及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 受和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 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的社 会环境
基本概念
情志病
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明名医张仲景于 《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古代文献中,情志异常疾病命名主要涉及“癫”“狂”“痈”“郁”“惊悸”“脏躁 ”“梅核气”及“百合”等,而对情志异常疾病的临床症状描述则主要涉及“郑声”“ 重言”“妄言”“妄闻”“妄见”“健忘”“不欲闻人之声”“心神恍惚”等。而情志 为病影响患者身心两面,相比一般疾病更为棘手,非药石可简单调之。
(三)多对应相应脏腑
七情分属五脏,,如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忧为肺之 志,惊、恐为肾之志。各种情志对五脏各有其特异性,情志致病,五志对五 脏各有所伤,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第一章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速度加快及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及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拥有了更多的物质享受和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实际上又面临了更为陌生的社会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一旦抵挡不住丰富的物质诱惑,受到科技变革、文化背景冲击及人际冲突的影响,无法正常宣泄自我情感及表达自身诉求,极易导致神经紧张,催生心理精神障碍,中医学称之为“情志病”。
临床门诊上,此类患者已越来越多,有些辗转于各大中西医院数年之久,根本的精神心理问题却被长年误诊或忽视。
中医典籍不乏对于“情志病”的描述,中医内、外、妇、儿等科都非常强调情志致病作用。
中医药学在治疗此类病证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治疗上,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的不良心境和情绪,缓解各种各样的躯体化症状,以及调节睡眠等方面不仅疗效突出,副作用极少,而且疗效较为持久。
一、基本概念情志: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
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和用。
《说文解字》解“志”为“意”。
乔明琦提出情志定义:情志是人和高级动物共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具有特有的情志体验情志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它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其表达方式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情绪:情绪常与情感同用,与人类生命中特定的主观需要和愿望相联系,曾统称为感情。
《情绪心理学》:“情绪是人或动物所有的一种心理形式,不同于认识活动,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独特的生理基础(皮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
具体的说,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的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如高兴时人会喜形于色、愤怒时会怒目相向。
情志病: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
明名医张仲景于《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中医药防治情志
PART 03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方法
REPORTING
中药治疗
总结词
通过服用中药,调整人பைடு நூலகம்气机, 平衡情志,达到防治情志疾病的 目的。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普及推广
制定推广计划与政策
加强培训与教育
制定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普及推广计划,出 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中医 药情志疗法。
开展中医药情志疗法的培训与教育,提高 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 患者提供服务。
建立示范基地与平台
宣传普及中医药情志知识
建立中医药防治情志的示范基地和平台, 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和全面的服务。
中医强调情志的平衡与调和,认为七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 影响,应保持一种平和的状态。同时,中医也强调情志与脏 腑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不同情志会对不同脏腑产生影响, 如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等。
五行相克相生理论
五行相克相生理论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描述了自然界中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互关 系。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木克土、火克金等;五行相生则是指五行之间的相互滋生关系,如木生火、 火生土等。
中医药防治情志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REPORTING
• 中医药防治情志概述 •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理论基础 •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方法 •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案例分析 • 中医药防治情志的未来展望
目录
PART 01
中医药防治情志概述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
中医心理学如何理解情志病情志病是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包括癫狂、百合病、脏躁、郁证、不寐等。
如不及时诊治,常可罹患他种疾病。
现代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社会心理因素关,其中就有精神因素。
颜德馨教授尊古训、师前贤,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治疗情志多从痰瘀郁论治,效果显著,现整理如下。
探病源立论多宗痰瘀郁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病是情志刺激即七情内伤而成。
如过于强烈的精神刺激成持久的不良因素超过了人体的调节的范围,就会造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成为疾病。
痰、瘀、郁是脏腑内伤而造成的病理结果。
颜师认为,痰即人身之津液,痰的产生,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其中以肺、肾、脾最关重要。
若一脏失调,则可相互影响,导致水液潴留。
情志因素亦然,所求不遂,情志抑郁,暴怒气逆,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致使津液潴留,凝聚于所虚之处,内伏于脏腑经络、隐僻空隙之间,溢于肌肤筋骨,皮裹膜外,上逆于头脑巅顶,下注足胫,无处不到,日积月累,遂成顽疾怪症及种种情志变化。
所以气滞、气虚和寒热失常,均是形成痰的重要因素。
瘀血是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和已离经脉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经络时所出现的病变。
瘀血是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郁等导致的病理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
《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七情五志失调可以造成瘀血内阻,情志不遂则气机郁滞,气滞则血亦滞,故能致瘀。
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滞著而不去。
”正说明情志不调,气机不舒,初病气分,延久及血,血凝成瘀。
颜师常谓百病无不由于气者,气机阻滞则成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狭义之郁是专指以情志不畅为病因。
以气机郁滞为病变的郁,即情志之郁。
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原因,但情志因素是否造成郁证,除以精神刺激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的久暂有关外,也与机体本身的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课件
目录
CONTENT
第一部分 | 概述 第二部分 | 情志病生理病理认识
第三部分 | 防治理论 第四部分 | 中医药临床施治应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一部分 概述
基本概念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二部分 | 生理基础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情志与气血 情志与气
《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 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机失调是情志致病的本质。
情志与血
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 衡,同时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
(一) 广泛性、多样性
七情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情志的变化伴随 着相应脏腑的气血、外在形体、精神等方面的变化。
第二部分 | 病理特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二) 多为内伤
《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所谓“阴” 者是指内也。
03
常用分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典型情志病证
以情志刺激为主要诱因而产生的情志病证,其临床表 现也以情志异常为主,如烦躁易怒、或精神抑郁,悲观失望等。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常用分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典型情志病证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关键
中医情志调摄掌握心理健康的关键中医情志调摄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强调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情志是指人在面对外界刺激时产生的情绪、心态和情感反应。
中医认为,情志的过度波动或长期不调会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因此,掌握中医情志调摄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中医情志调摄的理论基础中医情志调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气血运行理论、五脏六腑理论和阴阳平衡理论。
气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生命活动物质,气血的运行保障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情志的波动会干扰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心理和身体的紊乱。
五脏六腑是中医中对人体脏腑器官的描述,每个脏腑都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志的过度激荡或长期负面情绪会对脏腑产生损害,从而引发疾病。
阴阳平衡理论强调了人体内部阴阳两方面力量的平衡与调和,在调节情志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情志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情志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的情志波动可以增强人体的活力,促进身心健康。
然而,过度的情绪激荡或长期负面情绪会导致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比如,长期的愤怒会伤及肝脏,容易导致情绪不稳、易怒、易发脾气等问题;忧虑和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导致精神疲劳、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悲伤和忧郁会伤及肺脏,导致呼吸困难、心慌、无法自拔等症状;恐惧会伤及肾脏,导致神经紧张、抑郁、失眠等问题。
三、中医情志调摄的方法中医情志调摄主要包括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其中,情志调摄是最核心的内容。
情志调摄主要通过调节情绪、改变心态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具体方法有:1. 理正情志:保持积极的情绪态度,避免过度激动或过度消沉,保持情绪的稳定。
2. 调节作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避免长期的过度劳累。
3. 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调节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
4. 运动保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放松身心,舒缓情绪。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咨询治疗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通过心理咨询治疗情志失调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情志失调已成为许多人面临的健康问题。
情志失调,简单来说,就是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失去了平衡,如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过度或持久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中医在治疗情志失调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其中心理咨询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与人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过度或不及,都会影响到相应的脏腑。
例如,过度愤怒会伤肝,过度思虑会伤脾,过度惊恐会伤肾等。
同时,脏腑功能的失调也会反过来影响情志。
因此,中医治疗情志失调,不仅关注情绪本身,还会从整体上调理人体的生理机能。
中医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望闻问切”。
望,即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闻,包括听患者的声音、气息;问,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触摸脉象。
通过这四种方法,中医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在“问”的过程中,中医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让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困惑。
与现代心理咨询中的倾听技巧相似,中医的倾听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让患者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从而建立起信任关系。
接下来,中医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情志相胜的治疗。
情志相胜是中医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情志。
比如,“怒胜思”,当一个人过度思虑而陷入困境时,可以用激怒他的方法来打破这种思虑状态;“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过度时,可以通过让他开心来缓解忧愁。
这种方法并非简单地刺激患者产生某种情绪,而是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把握好适度的原则。
除了情志相胜,中医还注重“以情制情”。
例如,对于焦虑不安的患者,医生会用温和、安抚的语言和态度来让患者放松;对于愤怒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先采取平和、冷静的方式应对,待患者情绪稍微稳定后,再进行劝导。
中医心理咨询也会强调环境对情志的影响。
中医认为,优美、宁静的环境有助于舒缓情绪。
中医如何运用心理疗法调理情志失调
中医如何运用心理疗法调理情志失调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情志,即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当这些情志过度或不及,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和调节的范围,就会引发身心的失衡,影响健康。
而中医在调理情志失调方面,有着丰富且独特的心理疗法,这些疗法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旨在帮助人们恢复情志的平衡,维护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疗法中的“以情胜情法”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它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用一种情志去克制另一种失常的情志。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过度时,可以通过引发他的悲伤情绪来缓解愤怒。
这并非是简单地让人从愤怒直接转换到悲伤,而是在恰当的时机和方式下,引导情绪的自然流转和平衡。
例如,讲述一些令人感动或悲伤的故事,或者让其观看触动心灵、引发悲伤情感的影视作品。
这种方法需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引发悲伤,导致新的情志失调。
“劝说开导法”在中医心理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真诚的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困惑、忧虑和恐惧,然后用温和、耐心的语言进行开导和劝解。
这不仅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知识,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
比如,对于因工作压力而焦虑的患者,医生可以帮助其分析压力的来源,提供应对压力的策略和方法,鼓励其积极面对困难,调整心态。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能够释放内心的压力,改善情志状态。
“移情易性法”则是通过改变患者的生活环境和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从而达到调理情志的目的。
当一个人长期沉浸在某种不良情志中时,如悲伤、抑郁,让他接触新的事物、参与新的活动,能够帮助其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比如,鼓励患者参加体育活动、学习一门新的技艺、养宠物、旅行等。
这些新的体验和活动能够激发患者内心的积极情感,使他们逐渐从消极的情志中走出来。
中医还注重“顺情从欲法”。
这意味着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患者的欲望和情感需求。
中医心理学如何通过情志调理预防和治疗失眠
中医心理学如何通过情志调理预防和治疗失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成为了困扰许多人的常见问题。
而中医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治疗失眠,其中情志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情志失调时,容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影响睡眠。
那么,中医心理学是如何通过情志调理来发挥作用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情志。
情志,简单来说,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不会导致疾病。
但如果情志过激或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损伤脏腑,引发各种疾病,包括失眠。
比如说,过度的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上冲,扰乱心神,使人难以入睡;长期的忧虑会损伤脾气,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从而引起失眠;过度的惊恐会使肾气受损,心肾不交,也会影响睡眠。
那么,中医心理学如何通过调理情志来预防失眠呢?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以平和、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不轻易被外界的因素所激怒或困扰。
遇到烦恼和压力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通过适当的方式释放情绪,比如与朋友倾诉、进行体育锻炼、听音乐、读书等。
中医还强调“顺应自然”。
按照四季的变化和昼夜的节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起居和情志状态。
比如,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人应该保持心情舒畅,充满生机;夏天炎热,要注意保持心境平和,避免烦躁;秋天气候干燥,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要注意调节;冬天寒冷,应保持心情宁静,避免过度兴奋。
同时,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也有助于情志的调理。
例如,书法、绘画、养花、钓鱼等活动,能够让人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从而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预防失眠。
对于已经出现失眠的患者,中医心理学的情志调理又该如何进行治疗呢?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情志疏导。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其内心的困扰和情绪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和劝解。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消除恐惧和焦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中医心理学如何通过情志调理改善抑郁症状
中医心理学如何通过情志调理改善抑郁症状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抑郁症状日益普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中医心理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改善抑郁症状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方法。
情志调理作为中医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情志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状态。
当情志过度或持续不当时,就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抑郁症状在中医中多被归为“郁证”范畴,其发生与情志失调密切相关。
那么,中医心理学是如何通过情志调理来改善抑郁症状的呢?首先,中医强调“情志相胜”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情志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如,“怒胜思”,即愤怒可以克制过度的思虑;“喜胜忧”,喜悦能够缓解忧愁。
在情志调理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志状态,采用相应的方法来调整。
比如,如果一个人因过度思虑而导致抑郁,医生可能会通过一些方式激发其愤怒的情绪,以达到克制思虑、改善抑郁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激发要适度,不能过度刺激患者。
其次,中医重视“移情易性”。
当一个人陷入抑郁情绪中时,往往会过度关注自身的不良感受和负面思维。
中医心理学通过引导患者转移注意力,改变其不良的性情和习惯,来缓解抑郁症状。
比如,鼓励患者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或者投入到大自然中去。
当患者的注意力从自身的痛苦中转移出来,心情往往会得到一定的舒缓。
再者,中医提倡“顺情从欲”。
这并不是说要放纵患者的欲望,而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患者正当的情感需求和欲望。
对于抑郁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长期压抑自己的内心需求而感到痛苦。
医生通过了解患者的内心渴望,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其实现,从而让患者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性,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
此外,“语言开导”也是中医情志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真诚、耐心的交流,倾听其内心的痛苦和烦恼,给予理解和安慰,并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智慧,引导患者正确看待自己的问题,改变不良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中医如何从辨证施治的角度预防情志异常
中医如何从辨证施治的角度预防情志异常在中医理论中,情志异常是指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出现了过度、失衡或异常的情况,如过度的喜悦、悲伤、愤怒、忧虑、恐惧等。
这些异常的情志状态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的各种疾病。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情志异常,中医也有着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来进行预防。
中医认为,情志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密切相关。
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思,肺主忧,肾主恐。
当情志过度或失调时,会影响相应脏腑的功能,导致气血运行失常,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过度的愤怒会损伤肝脏,导致肝气郁结;过度的忧虑会损伤脾脏,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从辨证施治的角度来看,预防情志异常首先要了解个体的体质和情志特点。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情志刺激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也不同。
有些人天生性格开朗,情绪波动较小;而有些人则较为敏感,容易受到情志的影响。
中医通过观察个体的面色、脉象、舌苔等,结合其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来判断其体质类型和情志倾向。
对于容易情绪激动、肝气旺盛的人,要提前预防愤怒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对于心思细腻、容易忧虑的人,则要注意调节思虑,避免过度担忧。
其次,中医强调要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来调整情志。
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变化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事件都会对人的情志产生影响。
在春季,万物生发,人们应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夏季炎热,要注意平心静气,防止烦躁;秋季干燥,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要适当收敛心神;冬季寒冷,要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恐惧。
同时,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挫折和变化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以平和的态度应对,避免情志过激。
饮食调理也是预防情志异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对情志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例如,肝郁气滞的人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玫瑰花茶、青皮萝卜等;心脾两虚、容易思虑过度的人,可以食用一些健脾养心的食物,如大枣、桂圆等。
此外,饮食的规律和均衡也非常重要,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等不良饮食习惯,以保持脾胃的正常功能,从而有助于稳定情志。
如何用中医方法预防情志失常
如何用中医方法预防情志失常情志失常,是指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出现了异常,如过度的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情志失常的问题日益普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中医在预防情志失常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以下就为您详细介绍。
中医认为,情志失常与人体的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气血的运行不畅,都可能导致情志的异常。
例如,心主神明,心神不宁则可能出现失眠、焦虑;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容易产生抑郁、易怒等情绪。
首先,起居有常是预防情志失常的基础。
中医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调养心神,使心情平静。
每晚按时入睡,保证 7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能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而且,睡眠环境要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强光的干扰。
饮食调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中医讲究五味调和,饮食均衡。
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脾胃的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
多吃一些具有养心安神、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如百合、莲子、大枣、玫瑰花等。
例如,百合莲子粥可以清心安神,玫瑰花茶能够疏肝解郁。
适度的运动对于预防情志失常不可或缺。
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体质,同时也有助于释放压力,改善心情。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这些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让人在运动中放松身心,舒缓紧张的情绪。
中医的情志相胜法是一种独特的预防情志失常的方法。
情志相胜,即通过一种情志来克制另一种情志。
比如,“怒伤肝,悲胜怒”,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发他的悲伤情绪来克制愤怒;“喜伤心,恐胜喜”,过度喜悦时,适当的恐惧可以使其恢复平静。
但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情志相胜法时要适度,不可过度刺激。
另外,培养兴趣爱好也有助于预防情志失常。
当人们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能够忘却烦恼,沉浸在愉悦的情绪中。
可以是读书、绘画、音乐、书法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丰富生活,还能陶冶情操,提升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壓與情志病關係研究初探吳堅清(香港理工大學教授、香港註冊中醫師)【摘要】情志病本身不僅影響個人的生活質素,連婚姻和家庭的生活和諧,亦可受到負面影響,及早的醫治和家人的支持,是成功治療的有效因素,因此懷疑情志出現問題的人仕,應及早向有關的專業查詢。
本研究採用病例對照設計,用杜氏量表及國際檢測標準作數據採集。
檢驗年齡在40-69歲之間的高血壓患者。
為高血壓與非高血壓患者(對照組)情志病的關係作出比較。
選擇了553名高血壓患者和82名血壓正常的無關對照,以這635名研究個體作為總研究樣本。
調查發現各情志因素在正常群組中顯示隨年齡增長有加重趨勢。
而在高血壓群組中焦慮症狀隨年齡增長有加重,敵對則與年齡沒多大相關性;其餘壓抑、強迫狀況及人際關係敏感因素顯示在60歲時為高峰,其後有所回落。
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t測試,對比高血壓群組與非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
再比較兩群組之均數,作出結論:高血壓群組比非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關係具有統計學之顯著性。
亦即是說「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更易引致情志病」成立。
在多因數方差分析後可見中醫各分型具有差異性,p < 0.000。
在多因數方差分析後可作中醫分型之多重比較,Post Hoc 測試。
分析顯示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與陰陽兩虛有差異;其他証與中醫四型均有差異性。
結合各分型之均數,提示高血壓陰陽兩虛型患者之各情志因素更嚴重。
其他証型之情志影響程度沒有四型明顯。
利用回歸分析測試各型高血壓群組中醫分型與情志病之關係。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中屬痰濕壅盛及其他之証型者,病情一般較淺,病變未影響情志因素。
研究結果均未能證實此二証有直接引致情志病,亦不排除其可能性。
中期病涉肝腎,有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而病變後期的陰陽兩虛証型。
研究證實高血壓中屬此三型患者,可導致情志病,研究結果為臨床診斷上提供理論依據。
臨床上對高血壓患者可注意其中醫診斷分型,証屬此三類而有情志病者,可按中醫診斷分型加以治療。
未有情志病者,可指導防治。
高血壓是嚴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心血管疾病。
由於長期用藥不單為患者造成了副作用,亦帶來了生理、心理等負面影響,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素質。
醫學工作者及患者除關注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藥物治療和轉歸預後等問題外,對生活素質改善和提高的意識日益增強,成為臨床治療及研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1. 中醫與情志病祖國醫學理論將人的心理活動稱之為心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的活動是由「五神」、「五志」表現的。
所謂五神指神、魄、魂、意、志,為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臟生五志,「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由五志生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
1.1 情志與五臟的關係情志活動,是人體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
情志証候,是指由於精神刺激過於強烈或過於持久,人體不能調節適應,導致神氣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表現出的証候。
情志活動的產生,必須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基礎,情志活動是各臟腑機能活動的一種表現。
當內外情景觸動時,先是臟腑有感,然後表現於外在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等。
所以只有在臟腑氣血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人的情志活動才能正常。
1.2 情志失調所導致的疾病証候a、憂郁症:為中醫癲証的憂、悲。
b、焦慮症:為中醫癲証的思。
c、恐慌症:為中醫癲証的驚。
d、躁郁症緩解期:為中醫狂証的怒或喜。
e、心身症狀:情緒障礙所致的身體疾病是為「心身病症」,常見的有頭痛、身倦、心悸、胸悶、食欲不振、大腸躁動,腹瀉、便秘、失眠、性功能障礙、神經感覺運動失調……等。
其他還有更年期情緒障礙、睡眠障礙、器質性精神病、藥物或嗜酒成癮、慢性精神分裂症等等,有些也可歸屬為中醫的情志病。
2. 研究方案、分析與討論本文主要探討長期病﹝高血壓﹞患者中醫分型與情志病關係。
以中醫辨証分型分為肝火亢盛、陰虛陽亢、陰陽兩虛與痰濕壅盛四型。
探究此四型及非典型之其他証對高血壓患者與情志病在程度上有否差異性。
2.1 研究假設本研究首先探索在廣州地區高血壓患者與情志病的關係。
並以中醫診斷探究在高血壓患者情志病的程度。
H1: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更易引致情志病H2a:高血壓肝火亢盛証引致情志病H2b:高血壓陰虛陽亢証引致情志病H2c:高血壓陰陽兩虛証引致情志病H2d:高血壓痰濕壅盛証引致情志病H2e:高血壓其他証型引致情志病2.2 研究分析與討論目前公認原發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是一種受遺傳和環境多種因素影響的複雜性疾病,人們已經發現了一些影響高血壓發病的環境因素。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多發性常見病。
本研究採用病例對照設計,檢驗高血壓與非高血壓患者(對照組)情志病的關係及年齡趨勢演變作出比較。
2.2.1 一般資料問卷調查由執業醫師向病人收取資料及發出問卷。
杜氏量表由患者自行填寫。
其中有漏填或不納入範圍者均剔除於分析樣本之外。
詳細情況如下:正常組別發出問卷100份。
收回問卷83份。
回收率83%。
正常組別人數= 83人扣除:漏填IIEF-15人數= 1人正常組資料分析總人數=(83-1)人= 82人高血壓組別發出問卷700份。
收回問卷671份。
回收率95.9%。
高血壓組別總人數= 671人扣除:(1) 高血壓三型人數= 57人(2) 漏填中醫分型/年齡組別人數= 45人(3) 漏填/未填滿IIEF-15人數= 16人高血壓組資料分析總人數= (671-57-45-16)人= 553人2.2.2 年齡與各情志因素影響程度各情志因素在正常群組中顯示隨年齡增長有加重趨勢。
而在高血壓群組中焦慮症狀隨年齡增長有加重,敵對則與年齡沒多大相關性;其餘各因素顯示在60歲時為高峰,其後有所回落。
2.2.3 高血壓與各情志因素關係本研究使用獨立樣本t測試,對比高血壓群組與非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關係。
發現Levene’s測試結果中α= 0.000 < 0.05, 顯示不可假設方差相等。
在此條件下t = -5.734,p = 0.000。
再比較兩群組之均數,作出結論:高血壓群組比非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關係具有統計學之顯著性。
亦即是說以下之假設成立。
H1: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更易引致情志病成立從各情志因素的均數不難發現高血壓群組之情志因素都比非高血壓群組差。
a) 焦慮 1.18 : 1.49b) 壓抑 1.29 : 1.47c) 強迫狀況 1.27 : 1.54d) 人際關係敏感 1.23 : 1.45e) 敵對 1.26 : 1.722.2.4 中醫分型與情志因素關係從多因數方差分析可見中醫各分型具有差異性,p < 0.000。
在多因數方差分析後可作中醫分型之多重比較,Post Hoc 測試。
Post Hoc測試顯示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與陰陽兩虛有差異;其他証與中醫四型均有差異性。
結合各型之均數,提示高血壓陰陽兩虛型患者之各情志因素更嚴重。
其他証型之情志影響程度沒有四型明顯。
利用回歸分析測試各型高血壓群組中醫分型與情志病之關係。
回歸分析結果如下:肝火亢盛証:F = 6.197, r2 = 0.153, α= 0.000 < 0.05, 接納H2aH2a:高血壓肝火亢盛証引致情志病成立陰虛陽亢証:F = 4.08, r2 = 0.112, α= 0.002 < 0.05, 接納H2bH2b:高血壓陰虛陽亢証引致情志病成立陰陽兩虛証:F = 2.637, r2 = 0.091, α= 0.026 < 0.05, 接納H2cH2c:高血壓陰陽兩虛証引致勃情志病成立痰濕壅盛証F = 0.672, r2 = 0.04, α= 0.646 > 0.05, 不接納H2dH2d:高血壓痰濕壅盛証引致情志病不成立其它F = 0.606, r2 = 0.037, α= 0.695 > 0.05, 不接納H2eH2e:高血壓非典型症狀(其它証)引致情志病不成立3. 總結在生活素質中情志病嚴重地影響病人的心理、生理。
中醫「預防重於治療」的基本觀念不僅僅在維持健康的體魄,更要照顧好「精神」的生活!情志病會對心理產生強烈的衝擊,諸如產生自卑、自責、焦慮、抑郁、孤獨、情緒消沉,這些消極心理改變,有時能在基礎上進一步惡化他們與配偶、家庭乃至朋友之關係。
這一份研究報告以「長期病(高血壓)患者中醫分型與情志病關係研究」為主題,採用杜氏之量表及國際檢測標準作數位採集,可提供臨床診斷的指導意義。
理論上亦結合中西方診斷對情志病的關係提供依據。
針對情志因素,經過縝密的調查,所得到詳實精密的情志病之結果報告,讓長期病(高血壓)患者可以正視情志病這個問題,進而尋求正確的醫療協助!本研究之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中屬痰濕壅盛及其它之証型者,病情一般較淺,病變未影響情志因素。
故研究結果均未能證實此二証可直接引致情志病,當然亦不排除其可能性。
研究並證實高血壓患者屬肝火亢盛,陰虛陽亢與陰陽兩虛証型者,可導致情志病。
臨床上對高血壓患者可注意其中醫診斷分型,証屬此三類而有情志病者,可按中醫診斷分型加以治療。
未有情志病者,可指導防治。
此研究因時間所限,未能收集更多之資料。
惟所統計之結果,仍可作出有效之推斷。
為高血壓患者比非高血壓患者更易患上情志病提供臨床依據。
在理論上,填補高血壓結合中醫診斷情志病之空白。
在填寫問卷方面也遇到漏填問題。
在自我評測上漏填問題需是預見難題,本調查之情況達10%,需已於分析時剔除,如能改善,則可提升檢測的準確性。
因時間、經費等問題,未進行其他長期病及藥物測試也是本課題不完備之處。
往後如能針對肝火亢盛,陰虛陽亢及陰陽兩虛證患者施以中藥治療,並進行觀察,將可獲臨床驗証。
還可進一步通過研究,研製新型劑型,以提高療效和便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