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以人为本,与人互动

姓名:刘岳鑫学号:11103010122 班级:建学11-1

摘要:

所以,我觉得作为建筑的初学者,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设计这样的房子:她舒适合理,使人愉悦,同时让人联想,使人思考:对文化,历史;对自然,生存等等,创造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间。而这正是基于建筑的以人为本和与人互动的特质。

关键词:

建筑人物质精神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建筑是人们满足居住需求的具体形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探索适应生活需求的居住形态,使其更加实用,经济,舒适,方便,安全,丰富多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定义也愈加宽泛,建筑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上升到满足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建筑都把“人”提升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即便是为神修建的庙宇或者宫殿祭坛,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所以,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同时,建筑的存在,也会对人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等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建筑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识地决定自己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进入高雅的歌剧院,我们就会不经意开始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低声细语;进入游乐场所,人又会变得活跃,嬉笑打闹。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正是我们自己正确解读储存在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后所做出的反应,是建筑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做出了提醒和暗示。

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会通过一些具体形式将物质对象和人工组织起来形成环境,社会信息被设计者有意识地储藏在这些具体形式之中,使用着感知这些社会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为举止。能对人的行为带来影响,能帮助人们确定在特定场合中如何举止适度,是环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概括来讲:建筑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提醒和暗示,引导人们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举止,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建筑与人的互动。

所以,在我看来,建筑的设计,首先就要以人为本,将人可能产生的直观感受、行为和建筑对人的暗示引导考虑在内,这样的设计才是合理的。设计者不是建筑使用者的决策人,而只能是“中介人”设计者将存在于使用者日常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文化信息编码,并以图式的形式表现在所设计的环境中。使用者在建成后的建筑中将信息解码,做出反应,采取与环境相适合的行为举止。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对环境的解读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地对环境中的信息做出正确解读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采取可被使用者理解的图式形式将信息编如入环境。我们要始终明确:“使用者才是环境真正的拥有者,才是设计服务的最终对象。”

有人会觉得,建筑的以人为本可能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但是我认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的发展进步趋势,所以,建筑的以人为本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并不矛盾;此外,鉴于建筑与人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我认为更高层次的建筑是能够引导人的意识形态的变化,能够促进人产生思考的——当然,这还是在满足基本功能和人的舒适体验的基础上的。

所以,我觉得作为建筑的初学者,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设计这样的房子:她舒适合理,使人愉悦,同时让人联想,使人思考:对文化,历史;对自然,生存等等,创造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间。而这正是基于建筑的以人为本和与人互动的特质。

具体到设计学习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和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

内部空间,第一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对人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尽量满足流线的合理,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多样化的功能空间,使建筑内部空间丰富而逻辑。同时,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研究掌握色彩特性并适当运用,比如利用色彩的心理暗示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利用色彩的明度反射,调整室内的照度等问题。第三,注意自然环境的引入与渗透,即让建筑的内外空间有“对话”,利用植物,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及自然景观对人的生活体验的影响,进行设计;此外,可以设置自然的景点作为建筑的中心点或组织方式,使建筑与自然的交流更灵活,比如中国园林的传统设计手法:渗透,借景,对景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要注意其整体性,要综合考虑建筑的空间布置,群体组合,单体形象,道路,开放空间及绿化等方面的问题。

而最为重要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要有对人的最终使用的思考,同时,要将建筑设计者思考的结果融入到建筑作品中,使之拥有“灵魂”。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同时,建筑又是为人而服务的。作为建筑设计者的我们,应该在设计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恰当的取舍,完善的表达。建筑是浪漫的,也是理性的,我们要学会感受其中的美,同时创造更多的美。

参考文献:

1.《从中国现代建筑看中国传统文化》——周慧婷

2.《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

3.《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刘心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