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 论文
![建筑概论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e1050d49649b6649d74744.png)
建筑概论论文黉舍大年夜门作为全部黉舍与公共用地的一个交通枢纽,重要进出口,进入黉舍建筑群的一个空间前奏,以及黉舍给人的最初印象,对整体的空间形象有着将较大年夜的阻碍。
大年夜门四周的情形空间也是黉舍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一个密弗成分的空间,其设计的好与坏对黉舍整体印象有侧重要的感化。
本篇文章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扼要介绍A区大年夜门以及其周边情形:1、大年夜门的整体区位关系及安排2、大年夜门的建筑形象3、大年夜门的构造及功能设置4、周边情形1、区位关系及安排重庆大年夜学A区大年夜门位于南北向的沙坪坝北街东侧,与B区相对。
邻近的公共建筑较多,沿街分布较密,多为居平易近楼、餐馆和银行。
沙北街是重庆的老街区,四周建筑是90年代初的风格,大年夜差不多上6-7层的砖混构造的楼房,整体筹划不同一,防护网和夹层零碎的附着于墙体之上。
A区大年夜门作为重庆大年夜学A区的正门,连接了A区与沙坪坝北街,人流和车流在那个地点大年夜量聚拢,是黉舍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同时,A区大年夜门还通向了黉舍的联结广场、理科楼和中间实验楼,是大年夜部分从校外到校内人流车流的一个必经之路。
进入大年夜门直走确实是一个环岛,然后分为三路,直向东通向联结广场,向北通向室庐区及都市情形学院,向东南通向理科楼。
全部大年夜门的地位设置与公共的都市门路取得了优胜的关系,既直面都市门路,便利了人流车流的进出,奇异地又躲开了其他公共交通枢纽,如沙坪坝正街与沙杨路的交叉路口,和向北重庆七中的大年夜门。
同时,又接近重要活动区,使人们进出便利,集散安稳灵敏,与大年夜学A区内的建筑产生了优胜的接洽,成为全部A区的有机结合部分,其严密的总体安排可见一斑。
其次,大年夜门是A区整体轴线的一部分,形成了大年夜门——联结广场——体育馆的一条轴线。
2、建筑形象(附录:平面图)重庆大年夜学A区大年夜校门,建于1933年10月,是由四个柱体门墩构成一座砖石构造的建筑,中心两个正面分别刻有由平易近国时代的公平易近当局主席林森题写的“重庆大年夜学”校名。
郑大钟楼——建筑概论结课论文
![郑大钟楼——建筑概论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961721b4daa58da0114ac6.png)
郑大之魂——核心教学区——2013级建筑概论结课论文班级:2013级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1班姓名:李卓松学号:20130140114目录一、基础认知二、建筑材料三、平面构成四、建筑结构五、立面色彩六、结语一、基础认知工程地点:河南省郑州市设计时间:2001年5月至2003年2月竣工时间:2003年10月占地面积:193500.00 ㎡建筑面积:206000.00 ㎡主创建筑师:陶郅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合作建筑师:陈子坚、郭嘉、陈向荣提起郑大,恐怕没有人不知道郑大的核心教学区;在郑大上学的同学更是对着这眉湖之畔的建筑有着太深的情感;而那些初次到达郑大的人,估计也会被这肃穆、优雅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所吸引。
郑州大学核心教学区,坐落于郑州大学中央,依傍秀丽眉湖、紧靠图书馆、理科园、文科园,地理位置优越,彰显了核心教学区的重要地位。
郑州大学核心教学楼群是校园内每天最大量师生、最频繁使用的区域,起到了联系起校园各种活动的作用。
因此,核心区不单是从地理位置上、更是从形象与功能上成为真正的核心区——大学生活的核心区域。
可以想象,每天,数以万计的郑大学子从这里进进出出、学习知识、接受教诲、交流思想、碰撞火花。
郑州大学核心教学区,实乃郑大灵魂之所在。
整个教学楼建筑群的体量采用了四周低而中央高的设计,南区与北区的南北端为层数较低体量较小的建筑,向中轴线各栋建筑层数逐渐加高,尤其是南北二区西面临中央绿地的建筑单体,沿弧形规划路从地面标高向中区逐渐升起,形成可以从地面到达区内各楼的绿化缓坡屋面,强调了建筑体量的变化规律并使建筑群更加统一。
中区主楼高八层,是校园中最高的建筑。
整个建筑群有如在平原中升起的高台,是对中原文化“高台建筑”的传统理念的切合。
这种建筑体量自外向里逐渐抬高的方式使核心区具有强烈的向心感与整体感。
它用地南北长约720米,东西长约280米,呈南北纵长的弓形。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教学区还具有独特的地理坐标及分割作用。
希伟陶的建筑概论论文
![希伟陶的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61d20e0240c844769eaeeae.png)
建筑概论笔记整理1250444 希伟陶12级景观一班(一)建筑词汇1(俞泳)1、什么是建筑建筑Architecture 房屋Building 构筑物Construction2、建筑的物质性,空间处理手法空间限定:单一空间:围合、设立、覆盖、架起、凹、凸、肌理变化空间的连接; 两两空间: 共享、过渡、次序、灰空间空间的组织:三个以上空间:主从、序列、并列.建筑结构建筑荷载的传递方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
结构哲学:最优化设计、向自然学习、动态平衡等级结构、匀质结构、变截面结构节点、构造、细部:任务:材料与材料的连接、形态与形态的交接目标:挖掘材料、施工工艺内在的美学价值.。
:防眩光(展览馆、体育馆)视线升起(电影院、剧场)对景(园林),以利空间限定,具有引导性,典例:巴黎拉德芳斯新凯旋门借景(园林)留园。
建筑的时间性:时间印记、最佳时间3、建筑的社会文化性文脉(Context) 建筑美学法则是不断变化的,故要注重文脉(Context):建筑的地域性、建筑的历史性、建筑的时代性安全感、识别性、私密性、交往性交往性:杨盖尔:交往三层次: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这一类型的活动包括了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驻足观望有趣的事情以及坐下来晒太阳等。
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戏,互相打招呼、交谈、各类公共活动以及最广泛的社会活动---被动式接触,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二)建筑词汇2(俞泳)“连续性”是当今世界的新趋势1、观点:连续性(跨界、扁平化、匀质、反主流文化)2、为什么要讨论“连续性”:反映当代需要与可能的建筑就可以载入建筑史——库哈斯3、连续空间:由等级空间过渡到匀质空间案例——妹岛和世:匀质空间(打破空间等级制、消解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促发偶发交往)藤本壮介:内外连续(打破邻里空间的隔阂)4、连续肌理:虚实之间的中间值、跨界设计、动态建筑、图像建筑传统现代建筑表皮非虚即实,当代建筑介于虚实之间的表皮类型得到发展(赫尔佐格德梅隆)5、建筑与自然融合而非对立:隈研吾(弱结构、负建筑)6、“连续性世界”的技术背景:计算机、互联网、参数化设计7、“连续性时代”的建筑教育:通识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8、结语:被20 世纪现代主义简化的世界,重新回归其“连续性“的本原附:勒·柯布西耶:1923年----《走向新建筑》1926年----新建筑的5个特点1928-1926年----萨伏伊别墅1926年,勒·柯布西耶从现代建筑采用框架结构这一条件出发,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色”:1、底层架空,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以及几何造型、光影强烈、流动空间、较大的窗、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空中花园、加减法使用等(三)中国建筑历史沿革(朱宇晖)1、两种构筑态度与空间①减法空间——穴居——窑洞(地坑院)——山西晋中纵向大院(浑厚的体积与重量感,可能的内向,闭合与流动性不足,消极,凝滞的空间与人伦关系,利于中心的寻求——中国园林的突围)②加法空间——巢居——干阑式建筑——傣族村寨、湘西吊脚楼、江南骑楼(轻盈结构的速度与力量,可能的外向、可延续与流动性,积极、活跃的空间与人伦关系,开放的中心寻求——法国规则式园林有部分相似之处)2、材料、图式和中心的寻求希腊:石梁柱罗马:石拱券中国、日本:木梁柱3、三种构筑方式①穿斗式(编梁):层次清晰、结构匀质、纵横分明、空间多元,不利于大空间形成,但利于缤纷变化②抬梁式:附魅的结构,过多的层次与层级,梁上立柱的不合理结构,空间向心化,有利于大空间形成③井干式:横线条统率的纯净结构、木材兼具支撑于维护,最纯净的建筑形式日本京都东大寺南大门纯净的横向线条(四)城市设计(庄宇)1、建筑学本科教学的框架设计基础、单体建筑、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中的建筑、建筑群、特殊建筑、城市设计2、什么是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安排和艺术处理城市设计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型体美国城市设计学者Gerald Crane 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也指出:“城市设计是研究城市组织中各主要要素互相关系的那一级设计。
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
![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470439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6.png)
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推荐文章房屋建筑概论论文热度: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热度:房屋建筑学结课论文热度:房屋建筑构造论文热度:1000字建筑学论文热度:建筑是人类利用所掌握的结构技术手段与物质生产资料,在科学规律与美观艺术的指导下,通过对空间的组织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生产环境。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篇1试论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论文摘要] 房屋建筑学课程在教学中已遇到瓶颈,教材中许多内容是陈旧的,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也相对落后。
教师和学生不知如何取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好。
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1.删除陈旧的内容保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是培养面向21世纪要求的技术人才的基础。
教材中许多内容是陈旧的,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也相对落后。
对一些过时的构造做法,要大胆删除,应用很少的做法,可以仅提一提。
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窗构造等,这些内容在实际工程中极少采用,且有淘汰之势,没有必要仍在课堂上花力气讲解。
2.补充新的内容当今社会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和补充。
因此除了要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外,还要介绍一些建筑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如技术比较成熟的隔热构造技术、覆土种植屋面、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其视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热情,也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要根据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特点,尝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42388450e2524de5187ebe.png)
建筑与材料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建筑工程概论课使我对于建筑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认识了建筑基本的结构分类,对于建筑行业中的一些术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老师能够根据我们所学专业,给我们着重讲了建筑与材料的关系,使我们不但对于这门课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更是告诉了我们,材料对于建筑对于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因此,我将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从材料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所感所悟。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是空间构筑物的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种形式也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特征,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建筑艺术美的最根本精神功能在于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的聪明才智。
当然,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求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
协调并不是单单只求形式表面的相同或相近,建筑环境美的奥妙在于结合,协调是一种结合,对比也是一种结合。
不但妥创造和谐统一,两且要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环境艺术的宗旨。
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曾归纳出一个全面性的建筑理论,即“建筑存在的意志”(the building’s wiⅡto exiSt),并且认为作为构筑建筑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也存在意志,这种意志体现在材料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上。
康在一次谈话中用与砖对话的口吻谈了他处理建材的方式,以“砖爱拱券”为结论形象地阐明材料具有“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意志,得出要了解材料的原则与本质,了解材料能够作什么,并且在设计中对材料的意志给予尊重的启示。
而传统建筑材料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在现代建筑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
在不断增大的总能耗之中,建筑能耗约占30%,建筑节能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而建筑材料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现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开发研制及应用节能材料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9894787e21af45b307a8f5.png)
建筑概论论文——从屋顶花园的发展中得出的思考作者:夏文渊(建筑1093班)指导教师:朱文元摘要:随着建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园艺景观设计在这些年来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
通过追溯屋顶花园的历史渊源,探寻屋顶花园的意义所在,来总结出屋顶花园给环境建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屋顶花园历史发展景观设计环境建设引言:早在遥远的古代时期,充满智慧的人们已经建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屋顶花园建筑。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屋顶花园伴随着景观设计一路走来,正为城市建设作着巨大的贡献。
屋顶花园的发展既为建筑产业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平添色彩,也给环境的工程建设带来极为重要的见解和思考。
正文:第一章:屋顶花园的历史渊源1.1第一节:亚述古庙塔亚述古庙塔坐落于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即现在的伊拉克)最古老的名城之一——UR城,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它被世人视为屋顶花园的发源地。
20世纪20年代初期,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Sir Leonard Woolley,发现该塔3层台面上有种植过大树的痕迹。
这些金字塔式的人工山是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典型特征。
亚述古庙塔主要是一个大型的宗教建筑,其次才是用于美化的“花园”,它包括层层叠进并种有植物的花台、台阶和顶部的一些庙宇。
然而,直到1500余年之后世人才发现,亚述古庙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屋顶花园,真正的屋顶花园建筑是被世人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1.2第二节:新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即在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约90千米处的郊区,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它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前605~前562),因他的妻子谢米拉密得出生于伊朗,习惯于山林生活,而下令建造的。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
建筑概论论文关于建筑构造
![建筑概论论文关于建筑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53e4b6ea4afe04a1b071deaa.png)
建筑概论论文——建筑构造本学期建筑概论课程所涉及的课题较为广泛,实用性也较强,其中一些关于环保低碳的建筑也是近年来社会所倡导的建筑形式之一。
在诸多课题中,我认为建筑构造是建筑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一个建筑所要考虑到的重点,因而我选择这方面作为论文的论点。
人们的生活总是在种种建筑中进行和完成的,因而建筑的实用性十分重要。
为了让一个建筑物能更好的被使用者利用,在设计时我们就应考虑其对建筑物的诸多要求,而建筑构造便是这些要求中的重点。
人们为了更好的研究建筑构造,设立了一门名叫建筑构造学的学科。
建筑构造学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即是建筑构造的主要表现方向。
一个优秀的建筑物不仅要在空间和使用功能上十分适宜人们对房屋的要求,也要具有优美的造型和一定的技术保证,还要经济实用,为满足这种种需求,研究并掌握好建构问题对于一名建筑设计者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服务于人民。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但要解决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外观造型等问题,而且还必须考虑建筑构造上的可行性。
为此,就要研究能否满足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使用功能;在构造设计中综合考虑结构选型、材料的选用、施工的方法、构配件的制造工艺,以及技术经济、艺术处理等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空间这一重中之重。
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这话有一定道理。
无论是巢居或是穴居之人用来遮风避雨的树屋洞穴,还是现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高楼大厦,都是由可称之为房间的空间所构成的。
这样的空间,正是建筑首先也必须要满足的人类的要求,即人类对活动的需要这一要求。
对于建筑而言,空间这一概念和术语是在19世纪才开始被提及使用的。
也就是说,早期人们建造的遮风避雨之物只为人类生活所需,这样的建筑只是隐含了空间的一些特征,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一种对于“空间”的概念,人们建造它只是意识到需要一个类似于房屋的可以用来在危急情况或是恶劣天气中的容身之处以保自身平安罢了。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58fd93941ea76e59fa0409.png)
外国近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发展建环一班郑逸帆130840129论文题目:外国近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发展学生名字:郑逸帆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班级:建环一班学号:130840129 年级:2013课程名称:建筑概论指导老师:陈翔论文摘要:世界建筑史的发展是极其复杂而有趣的,它的每一次建筑思潮的形成与改变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技术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历史与哲学观点在建筑身上成为了典型的例子,反过来,不可忽略的是建筑运动同样刺激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这就好比如“高层建筑的崛起”归功于新材料和升降技术的发展,而人们对高层建筑的崇拜势必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
毫无疑问,摆脱了封建主义桎梏的近现代建筑,相比以往的建筑,是大大的向前跃了一步,更加丰富多彩而让人眼花缭乱。
关键词:复古主义、世纪之交、世界大战、包豪斯、芝加哥学派、现代建筑“四巨头”、五位大师、解构主义正文:从哲学上来看,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而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文化、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变革确实往往要晚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建筑上来说,建筑史尤其是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的出现要晚于世界史的划分。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意味着世界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始。
然而,19世纪的思潮,以及建筑动态,基本上仍停留在古代,甚至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反而显得更强烈,如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伦敦的国会大厦等等。
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结合近现代史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发展的自身特点,近现代建筑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至1世纪下半叶;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第三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前两个阶段属于近代建筑史范畴,后两个阶段属于现代建筑史范畴。
(一)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复古主义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盛行一时,但是矫揉造作的形式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厌恶,认为其缺乏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价值观,希望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法取代陈腐之物。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de98d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b.png)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是一门研究建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课程。
它对建筑学的发展、演变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并通过对建筑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建筑与人类社会、环境以及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建筑概论课程通常包括建筑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建筑风格、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功能与空间布局、建筑材料与技术、绿色建筑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对建筑的美学、文化和社会价值的理解,以及对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论文中,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研究:
1. 建筑的历史演变:可以选择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个特定的建筑风格进行研究,探讨其理论和实践,以及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2.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可以研究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可以研究建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分析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塑造。
4. 建筑材料与技术的研究:可以选择某种特定的建筑材料或某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技术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特点、应用和
发展趋势。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的方向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论,并在结论部分对研究的意义和局限进行评价和展望。
总之,建筑概论论文可以通过对建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研究和探索,展示建筑的美学、文化和社会价值,并对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建筑概论论文---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建筑概论论文---建筑与城市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04498757fd5360cba1adbec.png)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古镇磁器口调研概论:建筑与城市一向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是城市空间的物质组成元素之一,而城市则是建筑群落的集中体现。
但由于城市与建筑涉及到许多社会经济问题,两者的关系十分复杂,因此本文仅通过对古镇磁器口的历史与人文进行调研,对其关系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分析。
关键词:建筑,城市,磁器口,古镇正文:古镇磁器口位于重庆市区近郊,原名白崖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
至清初,移民大量迁入本地,白崖场镇西数十里内原有的瓷窑,依赖江流水运日渐发达,遂成川东各地瓷器供应之重镇,因“瓷”与“磁”相通,人们遂将“瓷器口”称为“磁器口”。
晚清重庆开阜以来,磁器口工商贸易大为兴起,开始向近代化转向。
抗日战争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古镇磁器口的码头水运、农工商贸、宗教活动、学校教育、近代工业均被迅速推向历史的巅峰。
由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背景,1998 年磁器口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历史传统街区”。
磁器口因其紧邻都市,又存留了重庆历史、文化、民俗等诸多文化因子,被开发为旅游景观。
如今,古镇以其传统明清式的建筑、古朴的民风吸引着八方来客。
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场所,历代的建筑记载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变迁的特征和内容,磁器口这些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它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如吊脚楼建筑,有房间出挑和屋檐出挑的房屋,或者顺坡延伸,屋顶沿坡地形展开的民居等等,体现了建筑不拘法式,活泼自然,与大自然亲密共生的关系,体现了人与环境互为依存,“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环境观,体现了“法自然”的道家精神,代表了巴渝地区的建筑特色,反映了当地的山地地形与民族文化特色,具有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城镇建筑风格。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提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即强调了建筑最重要的是它的使用空间。
而罗马的建筑师维特鲁威总结了前人的实践经验后写出系统的建筑学理论著作:《建筑十书》,当中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其中“实用”占据了首要的位置。
房屋建筑概论论文
![房屋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54636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b.png)
房屋建筑概论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修工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房屋建筑概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房屋建筑概论论文篇1试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摘要:本文在分析时下常规建筑结构设计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及时代需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时代特色;见解0 引言现代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发展至今天,除了必须要满足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以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房屋拥有者的业主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被作为设计主要的因素,成为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而要让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开工并按时按质竣工,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就必须满足如下几个重要的建筑因素。
1 房屋建筑的地基考量建筑地基的地质勘探必须真实详细,而不能任凭建设单位单方面的说明,或者仅以附近的建筑物参考,不做实地勘探,仅借用地质类似的建筑物基础资料为参考而进行的施工设计图。
在这样的施工设计图之上做出任何设计都是不严谨,不规范的。
房屋建筑的地基考量与设计必须得一步一步按照技术规程及操作规范,按程序进行,将安全保质永远放在第一位,而这样资料必须得建立在现场实地的地质勘察之上,然后再以些为基础将基础类型以及上部结构等重要加入进去进行系统,综合的考量,而且不能想当然地依靠地耐力来完成这些考量,也不能将地耐力容许值人为地进行降低,这样的做法都是违反操作规程,严重时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不可预计的安全隐患。
在地基勘探后,对于地基地质较弱的,在设计时要采用换土垫层法进行处理,对于地质软弱的地基如果处理不当,其造成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因此在处理软弱地基地时,不能仅仅依靠砂垫层的方式来加强承载力,从而忽略了对垫层的宽度及厚度进行科学计量,因为忽略这两项重要参数,带来的不仅是安全隐患,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成本。
2 房屋建筑中构造柱的设计房屋建筑中的构造柱是结构设计中的比较重要的部分,构造柱的运用不但能够提高建筑墙体的抗剪能力,还能够与圈梁联合运用,能够有效地对建筑中的砌体形成良好的约束作用。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3b172f01f69e314332949e.png)
建筑概论论文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建筑概论论文班级:09建二姓名:高国伟绿色风行——建筑发展趋势题记: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一)中国政府对绿色建筑高度重视。
(二)社会对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关注。
(三)绿色建筑在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四)绿色建筑是今后建筑发展的主导方向。
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信息、智能、节能、生态的绿色建筑,也就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建筑界的许多专家也已将心血倾注于绿色建筑,在中国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共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绿色建筑也必将在中国一展风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信息、智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社会。
听了老师的课之后,我对我所学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土木,大土木,港口码头、桥梁涵洞、铁路公路、房屋机场等等,等等.土木从海底到山头,从大漠到大洋,世界屋脊有我们的青藏铁路,滚滚大河有我们的长虹飞架,汹涌海洋有我们的隧道相通.从草房石屋发展到高楼大厦;从独木成桥发展到钢铁横跨。
人类已将土木从简单土和木,发展到了现在多种材料共用,智能信息并存的时代,长城故宫,金字塔,太阳城,金门大桥,西尔斯大厦,人类的昨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思议.现在人们的目光更宽更广,在聚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同时又放眼节能和生态.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筑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节能型和生态型又何尝不是土木的方向呢我们要施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共建和谐社会,我们又怎能将目光保守在简单的材料和技术上呢未来建筑,应该是集信息、智能、节能、生态等为一身的绿色建筑。
(一)中国政府对绿色建筑高度重视现代建筑对环境问题的响应是从20世纪60~70年代的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开始的。
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提出来。
建筑毕业论文5000字
![建筑毕业论文5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cd69e06360cba1aa911da7e.png)
建筑毕业论文5000字篇一:建筑工程概论论文 5000字已排版建筑工程概论题目:绿色建筑之绿色住宅专业:无机非金属1班姓名:杨津学号:20210800726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它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
这里所说的“绿色”并非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标志,是指这种建筑能够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环境质量。
其“绿色”的本质是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他各种物资的循环系统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并赋予建筑物以生态学的文化教育和艺术内涵。
主要包含三点: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一、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通风方式,它具有节能、改善室内热舒适性和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优点,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赖以调节室内环境的原始手段。
自然通风可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改善室内热环境,而且可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带走潮湿污浊的空气,有利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建筑中常用的自然通风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最基本的动力是风压和热压。
在具有良好的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
在我国大量的非空调建筑中,利用风压促进建筑的室内空气流通,改善室内的空气环境质量,是一种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fa45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e.png)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建筑工程的历史与发展建筑工程在人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文明的建筑遗迹到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建筑工程一直是人类生活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建筑工程的历史与发展,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里程碑做出简要介绍。
建筑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始。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最初的建筑工程旨在提供基本的住所和保护。
这些早期建筑采用简单的自然材料,比如木材、麦秸和泥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也逐渐演变,并融入了更多的技术和材料。
在古代文明中,建筑工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以巨大的建筑工程成就而闻名的。
这些金字塔是为古埃及法老而建的陵墓,整个建造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
类似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也建造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建筑,如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和罗马的斗兽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工程在中世纪得以继续发展。
中世纪的建筑工程着重于宗教建筑,如教堂和修道院。
这些建筑使用了更高级的建筑技术,如拱形和穹顶结构。
此外,中世纪的城堡也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成就,因其复杂的结构和精美的设计而闻名。
到了近代,建筑工程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
工业化和现代科学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建筑工程的方式和方法。
工业化生产的材料和机械化的施工使得建筑过程更快捷、更精确。
同时,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也给予了建筑师更多的创造力和自由。
在当代,建筑工程仍然在不断发展。
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
这将要求建筑师和工程师使用更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更节能的建筑。
此外,新兴技术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三维打印也在改变着建筑工程的面貌。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建筑工程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在未来将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建筑学概论论文-我对建筑的思考
![建筑学概论论文-我对建筑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2512e0850e2524de4187e27.png)
班级:建筑学1202 姓名:***学号:*********建筑学概论论文——我对建筑的思考摘要:本学期的建筑学概论课是由我们建筑学专业的几位老师轮流以讲座的方式给我们上的,每位老师的研究方向或感兴趣的方向有所不同,所以每节课都能让我们了解关于建筑的更多常识。
几位老师的讲课题目分别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绿色建筑的探索、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名城扬州与扬州园林、建筑空间、建筑设计中的造型处理、浅析建筑的构成。
关键词:建筑、设计、造型、结构、空间一、建筑设计的基础理论以住宅建筑为例,住宅建筑设计一般经过设计任务书、建筑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周期。
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是业主对工程项目设计提出的要求,是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工程项目,可以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代替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设计项目名称、建设地点。
2.批准设计项目的文号、协议书文号及其有关内容。
3.设计项目的用地情况,包括建设用地范围地形、场地内原有建筑物、构筑物、要求保留的树木及文物古迹的拆除和保留情况等。
还应说明场地周围道路及建筑等环境情况。
4.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条件、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5.水、电、气、燃料等能源供应情况,公共设施和交通运输条件。
6.用地、环保、卫生、消防、人防、抗震等要求和依据资料。
7.材料供应及施工条件情况。
8.工程设计的规模和项目组成。
9.项目的使用要求或生产工艺要求。
10.项目的设计标准及总投资。
11.建筑造型及建筑室内外装修方面要求。
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方案设计是依据设计任务书而编制的文件。
它由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投资估算、透视图等四部分组成,一些大型或重要的建筑,根据工程的需要可加做建筑模型。
建筑方案设计必须贯彻国家及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法令,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工程建设标准、设计规范和制图标准以及确定投资的有关指标、定额和费用标准规定。
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而编制的初步设计文件。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fbd2b8cf01dc281e43af047.png)
建筑概论论文班级:09建二姓名:高国伟学号:1090703243绿色风行——建筑成长趋势题记:21世纪人类合营的主题是可连续成长,关于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费型成长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成长模式,绿色建筑恰是实施这一改变的必由之路,是当当代界建筑成长的必定趋势。
摘要:(一)中国当局对绿色建筑高度看重。
(二)社会对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存眷。
(三)绿色建筑在中国的挑战和机会。
(四)绿色建筑是往后建筑成长的主导偏向。
世界列都城在实施可连续成长计策,信息、智能、节能、生态的绿色建筑,也就倍受世界各国的存眷,建筑界的专门多专家也已将心血倾泻于绿色建筑,在中国跟着可连续成长计策的实施,和共建调和社会的赓续深刻,绿色建筑也必将在中国一展风度。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信息、智能、生态、可连续成长计策、调和社会。
听了师长教师的课之后,我对我所学的专业又有了新的熟悉.土木,大年夜土木,港口船埠、桥梁涵洞、铁路公路、房屋机场等等,等等.土木从海底到山头,从大年夜漠到大年夜洋,世界屋脊有我们的青藏铁路,滚滚大年夜河有我们的长虹飞架,澎湃海洋有我们的地道相通.从草房石屋成长到高楼大年夜厦;从独木成桥成长到钢铁横跨。
人类已将土木从简单土和木,成长到了现在多种材料共用,智能信息并存的时代,长城故宫,金字塔,太阳城,金门大年夜桥,西尔斯大年夜厦,人类的昨天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弗成思议.现在人们的眼光更宽更广,在聚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同时又放眼节能和生态.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筑必将成为今后的主流,节能型和生态型又何尝不是土木的偏向呢?我们要施行可连续成长,我们要共建调和社会,我们又怎能将眼光保守在简单的材料和技巧上呢?今后建筑,应当是集信息、智能、节能、生态等为一身的绿色建筑。
(一)中国当局对绿色建筑高度看重现代建筑对情形问题的响应是从20世纪60~70年代的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开端的。
跟着人们对全球生态情形的广泛存眷和可连续成长思惟的广泛深刻,“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提出来。
建筑概论作业论文我最喜爱的古建筑曲阜孔庙
![建筑概论作业论文我最喜爱的古建筑曲阜孔庙](https://img.taocdn.com/s3/m/f5bb549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b.png)
建筑概论作业班级:环工1101 姓名:学号: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块瑰宝—曲阜孔庙1孔庙简介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曲阜孔庙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是我国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
模最大的一座。
与泰山岱庙天贶殿、与泰山岱庙天贶殿、与泰山岱庙天贶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殿。
位于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4年,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以满足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的一、四、五款而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曲阜孔庙扩大至现有规模,曲阜孔庙扩大至现有规模,始于宋代,始于宋代,始于宋代,今日之布局则是清雍正、今日之布局则是清雍正、今日之布局则是清雍正、乾隆年间重修后乾隆年间重修后形成的。
庙宇总面积约327.5亩(合13万平方米),呈狭长方形,南北长约1100米,贯彻旧曲阜县城南北,并将城池分为东西两部分。
建筑模仿皇宫规制,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包括五殿、一阁、一坦、两庑、两堂、十七座碑亭,总共466间,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建于金代的一座碑亭,其后元、明、清、民国各代建筑皆有。
孔庙四周,有高墻环绕,配以门坊角楼,院内红墻黄瓦,雕梁画栋,古木参天。
院内红墻黄瓦,雕梁画栋,古木参天。
孔庙最南紧邻曲阜县城南门,作棂星门为正门。
棂星门内,以红墻区隔南北,正中辟门,经圣时门、弘道门,组成三进院落,均为空扩庭院,松柏森森。
其北自大中门起、同文门、奎文阁和十三御碑亭。
之后从大圣门开始分为三路建筑群,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中路建筑群(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圣迹殿、两庑等)两庑等)两庑等),,祭祀孔子祖先的东路建筑群祭祀孔子祖先的东路建筑群(崇圣门、(崇圣门、(崇圣门、诗礼堂、故井、诗礼堂、故井、诗礼堂、故井、鲁壁、鲁壁、崇圣词、家庙等)和祭祀孔子父母的西路建筑群(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
中国古代建筑概论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8512de0b4c2e3f56276386.png)
中国古代建筑概论论文中国古代建筑概论论文礼制生活:等级的物化摘要:礼制思想和文化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来建筑的发展。
本文从空间格局、建筑形制、比例尺度以及色彩、材质等方面分析礼制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以宫室建筑为例,讨论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
关键词:礼制礼制文化宫室建筑一礼制文化与传统建筑.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我们学到过,人类自从出现以来,就不断从意识形态出发来改造外部世界,解决人的各种需求。
而居住就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伴随着人类的出现,无可避免的也就出现了建筑。
但是,必须的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礼制文化的特殊存在形式,它不单单是蕴含和体现了礼制文化,同时也承受了礼制文化的反作用力,不能想当然的修建。
在漫长的封建体制重压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建筑的型制以一种超静定的状态演变发展着,几乎没有质的发展和飞跃,封建时期的建筑和封建皇权一样,统治了中国数千年,沿袭旧制成为一种规范、一种荣誉,甚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这表明了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观,这和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传统的密切相关。
礼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一套体系。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被君王所采纳,至此影响了2000多年。
古代社会的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
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
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通过规定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礼法,来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王者的统治.而正是因为这些统治者的缘故,中国的古建筑从开始就注定其等级森严制度,体现了“恢弘壮丽”的思想、等级制度。
所以,中国的古建筑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建筑艺术及礼制文化的集大成者。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009bf8910ef12d2af9e78c.png)
绿色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它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减少能耗。
本文对绿色建筑的概念、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加强绿色低碳建筑的宣传,提高绿色低碳建筑市场需求是关键。
关键字:绿色建筑,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引言: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
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旧有的建材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开发新型多功能材料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目标。
同时还要重视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包括制品加工新技术等,如将纳米技术与建筑材料结合,可开发出具有光催化性、抗菌、除臭、消毒等功能的生态建筑材料,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1.1绿色建筑又究竟什么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给出的定义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1.2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
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2.绿色建筑与人类的关系2.1人类社会越来越发展,对房子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
但如果我们的房子一直只考虑人类现在的居住环境,那么地球的未来可想而知将会是非常可怕的。
于是人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代表了自然、生态、生命与活力,贴切而直观地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以人为本,与人互动
姓名:刘岳鑫学号:11103010122 班级:建学11-1
摘要:
所以,我觉得作为建筑的初学者,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设计这样的房子:她舒适合理,使人愉悦,同时让人联想,使人思考:对文化,历史;对自然,生存等等,创造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间。
而这正是基于建筑的以人为本和与人互动的特质。
关键词:
建筑人物质精神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建筑是人们满足居住需求的具体形式。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探索适应生活需求的居住形态,使其更加实用,经济,舒适,方便,安全,丰富多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定义也愈加宽泛,建筑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上升到满足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建筑都把“人”提升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即便是为神修建的庙宇或者宫殿祭坛,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所以,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同时,建筑的存在,也会对人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等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建筑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识地决定自己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
进入高雅的歌剧院,我们就会不经意开始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低声细语;进入游乐场所,人又会变得活跃,嬉笑打闹。
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正是我们自己正确解读储存在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后所做出的反应,是建筑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做出了提醒和暗示。
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会通过一些具体形式将物质对象和人工组织起来形成环境,社会信息被设计者有意识地储藏在这些具体形式之中,使用着感知这些社会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为举止。
能对人的行为带来影响,能帮助人们确定在特定场合中如何举止适度,是环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概括来讲:建筑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提醒和暗示,引导人们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举止,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建筑与人的互动。
所以,在我看来,建筑的设计,首先就要以人为本,将人可能产生的直观感受、行为和建筑对人的暗示引导考虑在内,这样的设计才是合理的。
设计者不是建筑使用者的决策人,而只能是“中介人”设计者将存在于使用者日常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文化信息编码,并以图式的形式表现在所设计的环境中。
使用者在建成后的建筑中将信息解码,做出反应,采取与环境相适合的行为举止。
在这个过程中,使用者对环境的解读是条件反射式的,本能地对环境中的信息做出正确解读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采取可被使用者理解的图式形式将信息编如入环境。
我们要始终明确:“使用者才是环境真正的拥有者,才是设计服务的最终对象。
”
有人会觉得,建筑的以人为本可能会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但是我认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的发展进步趋势,所以,建筑的以人为本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并不矛盾;此外,鉴于建筑与人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我认为更高层次的建筑是能够引导人的意识形态的变化,能够促进人产生思考的——当然,这还是在满足基本功能和人的舒适体验的基础上的。
所以,我觉得作为建筑的初学者,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设计这样的房子:她舒适合理,使人愉悦,同时让人联想,使人思考:对文化,历史;对自然,生存等等,创造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间。
而这正是基于建筑的以人为本和与人互动的特质。
具体到设计学习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和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
内部空间,第一要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对人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尽量满足流线的合理,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入多样化的功能空间,使建筑内部空间丰富而逻辑。
同时,还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研究掌握色彩特性并适当运用,比如利用色彩的心理暗示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利用色彩的明度反射,调整室内的照度等问题。
第三,注意自然环境的引入与渗透,即让建筑的内外空间有“对话”,利用植物,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及自然景观对人的生活体验的影响,进行设计;此外,可以设置自然的景点作为建筑的中心点或组织方式,使建筑与自然的交流更灵活,比如中国园林的传统设计手法:渗透,借景,对景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要注意其整体性,要综合考虑建筑的空间布置,群体组合,单体形象,道路,开放空间及绿化等方面的问题。
而最为重要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始终要有对人的最终使用的思考,同时,要将建筑设计者思考的结果融入到建筑作品中,使之拥有“灵魂”。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同时,建筑又是为人而服务的。
作为建筑设计者的我们,应该在设计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恰当的取舍,完善的表达。
建筑是浪漫的,也是理性的,我们要学会感受其中的美,同时创造更多的美。
参考文献:
1.《从中国现代建筑看中国传统文化》——周慧婷
2.《世界现代建筑史》——王受之
3.《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