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赏析
鲁迅《在酒楼上》主要内容及鉴赏
鲁迅《在酒楼上》主要内容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鲁迅《在酒楼上》主要内容及鉴赏【导语】:鲁迅《在酒楼上》主要内容及鉴赏《在酒楼上》主要内容:《在酒楼上》以“我”的角度讲述了“我”与吕纬甫的故事。
在酒楼上赏析说课讲解
在酒楼上赏析《在酒楼上》赏析【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让人物自述;(2)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4)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1)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一一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一一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格式的特别”一一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生命的追问——解析《在酒楼上》
程 ,掌 握着 整 个 谈 话过 程 的主 动 权 的却 是 “ ”,也 正是 这 后 的 “ 转 ”和 退 却 ,这 就 使 得 他 的 “ 行 先 前所 憎 恶 ,反 我 逆 躬
七 句 问话 ,蕴 涵 着 “ ”无 尽 的 人 生经 历 和 经 历 后 的探 寻 , 我 对 的 一切 ”_ 比别 人 有着 更大 更 深 的苦 痛和 折 磨 。这 种 苦 痛 1
择 的艰难 ,便 是促 使 “ ”借旅 游 排遣 苦 闷 的主 因 ,S 之 行 我 城 既 是…‘ 真 实 的实 地 远 行 ,又 是 … 次 觉 醒后 ,依 然 不 知道 路 次
生犹 死 的 生 活现 实 : “ 我现 在 就 是 这 样 了 ,敷 敷 衍 衍 ,模 模
胡胡 。 ” “ …然 而 我现 在 就 是 这 样 了 ”。 “ 些 无聊 的事 … 这
“ 总 不 很吃 菜 ,但 是 把 酒不 停 的 喝 , 早 喝 了一 斤 多 …… ” 他
“ 么 ,你 以后 豫 备 怎 么 办 呢 ? ” “ ”在 与 旧友 别后 十 年 觉 醒 后 的 吕纬 甫 ,面 对 强 大现 实 的 挤 压 , 失却 了 卜年前 “ 那 我 到
邂逅 于 酒 楼 的交 谈 就 是 由这 七 句 问话 贯 穿始 终 的 ,表 面 看 来 吕纬 甫掌 握着 整 个 谈 话 的话 语 权 , 而 “ ”好 像 处 于 失语 状 我 态 。 实 际 上 在 这 一 系 列 的 问 话 中 , 真 正 操 作 着 整 个 谈 话 过 城 隍 庙拔 掉 神 像 的 胡 子 的 时候 ,连 日议 论些 改 革 中 国 的方 法 以至 于 打起 来 的时 候 ”的锐 气 和 斗 志 。然 而 吕纬 甫毕 竟 又 不 同于 “ 屋 子 ”里 长睡未 醒 的 国人 ,他 毕 竟 觉 醒 了 ,是 觉 醒 铁
《在酒楼上》的叙事解读
《在酒楼上》的叙事解读沈从文的《在酒楼上》是一首描写留守农村乡亲发怒的诗歌。
整个诗歌中,作者用一种十分诙谐的、充满释义的叙事方式描述了乡亲们的情绪,并抒发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与不满。
围绕着这个话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作者叙事手法及诗歌中隐含的意象作出深入研究,从而加深对该诗作的理解。
首先要分析的是作者叙事的手法。
从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采用了一种比喻的方法来描述乡亲们的无助的状态。
诗中的“山下火”比喻的是乡亲们的痛苦情绪:他们受制于家乡的困境,感到无助与怨恨,然而他们又无法改变这种状况。
此外,作者以“黄沙无情”来比喻家乡的干旱,暗示着当地基本补给无法被供应,反映出乡亲们生活状况的更加艰苦。
另一方面,作者还刻画出乡亲们感情上的状态。
诗歌中,乡亲们因为无法摆脱家乡的困境而发怒,作者以“豆腐砰砰”描绘出乡亲们把豆腐扔到地上的场景,但又透露出乡亲们的内心平静与坚忍,表明他们不会气馁,而是坚守真理,希望有一天能够改变家乡的状况。
此外,“一夜满床春”中的“一夜”暗示的是乡亲们受压迫的时间的长度,“满床春”则指出乡亲们有信心实现家乡的蜕变,他们希望将家园变成一片绿洲,籍此实现自由自在,安享幸福生活。
再有,从隐含的意象上来讲,该诗实际上是一首极具象征意义的作品。
“酒楼上”象征着家乡,它没有了“烟柱炊烟”,也没有了“醉客唱起悲歌”,这实际上就是对家乡当时的萧条局面的最为形象的描绘。
此外,“豆腐砰砰”暗示乡亲们的无助与反抗,而“一夜满床春”则表现了乡亲们重塑家乡的美好愿望。
总之,沈从文的《在酒楼上》以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抒发了乡亲们要改变家乡落后状况的强烈愿望,充满象征意义的语言、敏锐细致的比喻也使其诗作更具有深刻的内涵与发人深思的力量。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解读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解读“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厥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
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
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
显然,他是把知识分子视为革命的重要力量的。
从《在酒楼上》的艺术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要求出发的对于知识分子的热望。
在鲁迅看来,吕纬甫的新旧之争中,不再坚持鲜明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唐,那实在太令人失望,也实在太不足为训了。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自然是吕纬甫。
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
然而,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鲁迅在酒楼上原文及欣赏
鲁迅在酒楼上原文及欣赏鲁迅在酒楼上是一篇描写鲁迅与朋友在酒楼聚会的散文。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鲁迅不同于一般文人的特立独行和独特个性。
一、引子:鲁迅的朋友们很少在酒楼上与他相聚,因为他的个性独特,不爱沾染红尘之事。
但这次,朋友们还是策划了一次酒楼聚会,希望能够与他畅谈人生风雨。
二、景物描写:写酒楼的环境和气氛,让读者感受到那种与世隔绝的静谧,似乎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容纳鲁迅与他的朋友们。
三、朋友们的期待:朋友们都对鲁迅充满敬意和好奇,相信在酒楼上会有深入的谈话和思想碰撞,同时也期待这次聚会能带来一些启示和激励。
四、鲁迅的出场:鲁迅的出现给整个酒楼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氛围。
他带着独特的气质、深邃的眼神和精神的力量,让所有人为之侧目。
五、谈话与思考:酒楼里的人开始展开深入的谈话。
鲁迅在与朋友们交流中展示了其深刻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洞察力,并探讨了社会现象和人的命运。
六、对现实的态度:鲁迅在谈话中抨击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愚昧,展现了他对社会不公和虚伪的不满,表明了他对人性的追求和对真理的坚守。
七、共鸣与互动:其他人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赞同鲁迅的观点,有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互相倾听、互相启迪,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想共鸣。
八、最后的结语:酒楼上的聚会在深夜结束,但这次聚会仍然留给每个人很深的印象。
人们为鲁迅的独特个性和深刻思想而感到敬佩,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对真理的追求。
鲁迅在酒楼上这篇散文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思想的深刻展示了鲁迅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的独特魅力。
他的个性和思想观点与众不同,但却吸引着许多人,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也让读者有机会通过鲁迅的故事,了解他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追求的充盈。
无论是在酒楼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鲁迅都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和对真理的坚守,成为了一位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文化巨人。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鲁迅《在酒楼上》解读《在酒楼上》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4年5月10日的《小说月报》上,后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鲁迅《在酒楼上》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篇1【鲁迅《在酒楼上》原文】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
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
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
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
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
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
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
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
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
“一斤绍酒。
——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倌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
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
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鲁迅《彷徨》散文集:《在酒楼上》
鲁迅《彷徨》散文集:《在酒楼上》鲁迅《彷徨》散文集:《在酒楼上》“她于是详细的告诉我,说是‘大约从去年春天以来,她就见得黄瘦,后来忽而常常下泪了,问她缘故又不说;有时还整夜的哭,哭得长富也忍不住生气,骂她年纪大了,发了疯。
可是一到秋初,起先不过小伤风,终于躺倒了,从此就起不来。
直到咽气的前几天,才肯对长富说,她早就像她母亲一样,不时的吐红和流夜汗。
但是瞒着,怕他因此要担心,有一夜,她的伯伯长庚又来硬借钱,——这是常有的事,——她不给,长庚就冷笑着说:你不要骄气,你的男人比我还不如!她从此就发了愁,又伯羞,不好问,只好哭。
长富赶紧将她的男人怎样的挣气的话说给她听,那里还来得及?况且她也不信,反而说:好在我已经这样,什么也不要紧了。
’“她还说,‘如果她的男人真比长庚不如,那就真可怕呵!比不上一个愉鸡贼,那是什么东西呢?然而他来送殓的时候,我是亲眼看见他的,衣服很干净,人也体面;还眼泪汪汪的说,自己撑了半世小船,苦熬苦省的积起钱来聘了一个女人,偏偏又死掉了。
可见他实在是一个好人,长庚说的全是诳。
只可惜顺姑竟会相信那样的贼骨头的诳话,白送了性命。
——但这也不能去怪谁,只能怪顺姑自己没有这一份好福气。
’“那倒也罢,我的事情又完了。
但是带在身边的两朵剪绒花怎么办呢?好,我就托她送了阿昭。
这阿昭一见我就飞跑,大约将我当作一只狼或是什么,我实在不愿意去送她。
——但是我也就送她了,母亲只要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就是。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胡胡。
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日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日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
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
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
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
在酒楼上最后一段赏析
在酒楼上最后一段赏析【赏析】在鲁迅小说中,《在酒楼上》与《故乡》等作品一样,是属于抒情性较强的作品。
小说从“我”岁暮访旧写起,在岁暮雪深的背景上写出物是人非的惆怅、落寞和感伤,为作品奠定了一种低沉感伤的基调。
随着作品的展开,吕纬甫的出现与自述,这种感伤情绪相互交织,形成作品情绪的高潮,从而产生出动人的艺术魅力。
在作品中,“我”和吕纬甫都是经历过“五四”新思潮冲激的知识分子。
他们都曾经意气风发地以改革中国社会为己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激进的反封建主义的态度。
作品中,吕纬甫回忆他们当年的态度和行动:“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
”确实,这一对友人在“五四”高潮中,是时代的弄潮儿。
但他们对于旧的社会势力缺乏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新的思潮抱有太高的,因而也是不切实际的希望,因此对于中国社会改革的艰难、曲折缺乏应有的认识,也就对于中国旧社会势力的反扑力量以及必须与之作长期的“韧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一旦“五四”退潮,旧的势力卷土重来,而新文化统一战线又星落云散之时,他们往往会惘然若失,从希望的巅峰跌入了失望的深谷,于是消极,彷徨、苦闷、颓唐;而旧的社会势力又不会容忍这些在“五四”高潮中奋进呐喊的“异类”,于是,他们受到旧势力的压迫,谋生不易,生存维艰。
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无聊”的事;吕纬甫甚至去教原来坚决反对的“子曰诗云”、“女儿经”,他的理由是,“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 只要随随便便。
”而且对自己所真诚信仰、狂热追求的理想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这是一个理想失落而又“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的颓唐者,混世者。
与《孤独者》中的魏连殳相比,他们有着近似的行为,但不同的是,魏连殳虽然“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但内心的矛盾冲突至为剧烈,给“我”的信中,更表现出强烈的“愤激”之情,而吕纬甫却似乎更多的是在“无聊”的随随便便中既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又浑浑噩噩地打发着日子。
深层解读鲁迅小说《在酒楼上》
深层解读鲁迅小说《在酒楼上》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是一篇写实主义的小说,体现了鲁迅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从文本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文本内容来看,本文讲述了一个旅途中的故事,在一个繁华的酒楼里,一个来自北方的孤独旅人韦春芳和一个南方青年汪东兴相遇。
两人通过喝酒和聊天渐渐熟悉,互相交流了自己的故事和想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汪东兴渐渐地露出了他虚伪和虚荣的本质,韦春芳则表现出了她的深沉和坚毅。
最终,韦春芳离开了酒楼,而汪东兴则留在了那里,被自己的虚荣所困扰。
其次,从人物形象来看,鲁迅刻画的人物形象都十分生动鲜明。
韦春芳是一个从北方流浪到南方的孤独旅人,她性格沉静、坚韧,表面上虽然没有任何装饰和修饰,但其实内心十分有追求,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热爱,是一个有思想的女性。
汪东兴则是一个表面虚伪、内心虚荣的南方青年,他看重的是自己的地位和名誉,常常自己吹嘘自己的功绩和吸引女性的能力。
他与韦春芳的对比,从表面上看是南北差异的对比,但实际上,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虚伪和虚荣的批判。
最后,从主题意义来看,鲁迅的《在酒楼上》所突出的主题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强与弱的关注。
鲁迅想通过借助这两个极端的人物形象,揭示社会上存在的强与弱的不平等现象和虚荣与真实的对比。
他列举了汪东兴和韦春芳两个人的故事,从中发现了不同阶层的人在生活和情感上所面临的差异,以及在物质追求和人性追求上存在的冲突。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思考强者与弱者之间权利的分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困惑。
总之,鲁迅通过《在酒楼上》这篇小说,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和虚伪,强调了真实和思想的重要性,并启示我们需要在面对困境时保持积极的态度。
深层解读鲁迅小说《在酒楼上》
深层解读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在酒楼上》被夏志清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誉为《彷徨》集中“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四部作品之一”,周作人也说这是一篇“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
仅就其篇名就耐人寻味—《在酒楼上》,为什么不是《邂逅》,或是《在茶馆里》?我们知道,小说里的空间不是作家的偶然选择,而是他的精心选择和必然安排。
空间不仅为小说的故事提供了一个舞台,还可以其自身的特点参与、影响小说叙事的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里的空间是不可替代的。
一定的故事总发生在一定的空间里,空间变了,故事也得跟着改变。
那么小说中一石居酒楼这空间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第一,这是s城的一座酒楼。
它为我和吕纬甫提供了一个聚会之所。
s城是“我”和吕纬甫曾经共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他们年轻的时候一起“战斗”过的地方。
s城还离“我”和吕纬甫的故家都很近,可以故乡来指称它。
正因为两个人充满斗志而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都与s城有着密切的关联。
无论是“我”还是吕纬甫。
一到s城,怕都有万千感慨吧!s城的一石居酒楼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本就为天南海北的人们制造着相遇的机会,于是在“深冬雪后,风景凄清”的中午,“我”在“怀旧”心态的驱使下去“寻访”旧同事,去看看以前工作过的学校——是想寻找“旧日的梦的痕迹”吧,然而旧同事见不着,学校也“于我很生疏”,那么到“我”和吕纬甫都“很熟识的”一石居来看看,是不是想补偿一下寻梦不成的失落呢?“我”到一石居是这样的一种心态,吕纬甫也是为寻找“膻日的梦的痕迹”而来的,只是一样的寻梦,一样的寻梦不成,都最后收获了不一样的精神状态。
无论怎样,还是这个在s城他们都“很熟识的”酒楼。
在偶然中制造了他们相遇的必然。
第二。
一石居这个空间具有封闭性。
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外在建筑空间与人内在的心理空间成反比。
空间的封闭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人会更倾向于打开自己的心灵。
他们之间就有了更多对话、言说的机会。
而人们在言说中就有可能包含发生在不同空间的多个不同的故事。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
鲁迅《在酒楼上》解读【《在酒楼上》原文】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
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
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
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
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
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
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
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
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
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
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的后窗却换嵌了璃。
“一斤绍酒。
——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倌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
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望楼下的废园。
这园大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
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客人,酒。
……”堂倌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酒到了。
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让人物自述;(2)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4)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1)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赏析在酒楼上
赏析《在酒楼上》王震20104021057 《在酒楼上》是鲁讯先生收录在《仿徨》集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通过对本文的详细阅读和文章写作背景的探究,在个人看来应从两方面赏析《在酒楼上》这篇文章:一是人物叙述(即是以“我”和吕纬甫为典型的知识分子的描写),一是景物描写(即废园的意象)。
赏析《在酒楼上》一文,首先要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在二十世纪前叶(1924年2月16日),当时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极大地普及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隐退,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讯先生是这场运动的亲历者,作为一名中年作家,他以自己特有的怀疑与冷静的态度审视了这场运动的前后全程,并用笔墨为这一阶段的中国做了深刻的写照。
他清醒地意识到:之前中国所发生的改变仍然未能在根本上扭转中国固有的腐朽与落后,中国仍未找到一条理想的最终出路。
《在酒楼上》写的正是受过新思潮洗礼的“新青年”在步入中年后的境遇。
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进行叙述。
“我”作为一个归乡游子,在阔别多年的故乡终日感到无聊乏味,百无聊赖下,来到离乡前经常光顾的一家小酒楼,并偶遇青年时的好友吕纬甫的故事。
文章故事情节简单,甚至给人以缺少作为一篇小说所必要的跌宕起伏之感。
看似平淡无奇,却内涵深刻。
“我”和吕纬甫确实是“知识分子”的典型,都曾脱胎于新思潮,步入中年后却都成了那个时代的“多余人”。
《在酒楼上》中的“我”以一种“慵懒”“无聊”的状态出现,仿佛万事于己皆无所谓。
“我”在一个深冬回到故乡S城后,事事皆感索然。
在一个天色昏沉的午后,来到以前熟识的酒楼。
文中讲到“我”所以要去酒楼,是因为“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谴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后面也直言道“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
最新《在酒楼上》赏析
《在酒楼上》赏析【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让人物自述;(2)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以景物烘托气氛和主题;(4)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1)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间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在酒楼上原文赏析
在酒楼上原文赏析引言《在酒楼上》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一篇小说,被誉为豫湘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描绘了一个细腻感人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袁思甜的心理变化和心灵历程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纠结和对爱情的追求。
本文将通过对《在酒楼上》的赏析,探讨故事的主题、人物的形象塑造、情节的发展以及文学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文学经典。
主题探讨《在酒楼上》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人物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探索上。
通过袁思甜的心理变化和对爱情的追求,作者传达了一种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的意义。
通过主人公与草民的互动和亲密接触,作者也表达了对普通人生活的温暖和关怀。
人物形象塑造袁思甜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女学生。
作者通过对袁思甜心灵的描写,深刻刻画了一个活泼开朗、热情善良的女孩形象。
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爱情保持着美好的憧憬。
草民则是一位贩卖小酒的市井老人,他与袁思甜的相遇和互动,使得他的形象也越发鲜活而丰满。
草民是一个善良而真实的角色,他给予袁思甜的教诲和陪伴,让袁思甜逐渐明白了爱情和生活的真谛。
情节发展小说的情节发展紧凑而有趣。
故事以袁思甜在酒楼上为背景展开。
一开始,袁思甜对待酒楼这个陌生环境持有抗拒和排斥的态度。
但随着与草民的接触,她开始感受到了酒楼的独特魅力。
草民给袁思甜讲述了许多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激起了袁思甜对生活的向往。
在酒楼上的日子里,袁思甜逐渐成熟,并通过与草民的交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爱。
文学技巧运用作者在《在酒楼上》中运用了许多文学技巧,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首先,作者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笔墨的抒发,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主人公内心的纠结和变化。
其次,作者运用对话和对话内的描写,增强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比喻手法,使得故事的情节更加丰满。
结论《在酒楼上》是一篇具有深刻人性思考的作品,通过对情感和人性的描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启发思考。
《在酒楼上》景物描写赏析
《在酒楼上》景物描写赏析
赏析要从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来写,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
例:
《在酒楼上》通过讲述主人公吕纬甫由一个在辛亥革命时期的热血青年变成意志消沉的文人这样的转变,对当时社会上新型知识分子的形象及心态做了深刻的探讨剖析。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不是阿Q式的麻木的老中国儿女,而是觉醒了的新人。
但是,鲁迅笔下的觉醒者,这些已经获得自我意识的年轻的知识者们,不但没有人性获得自由的兴奋、欢愉,反而产生了那种“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更加深沉的悲剧感受,鲁迅揭示给读者的是人的自由的艰难和沉重。
《在酒楼上》文本中,鲁迅运用了色彩感非常强烈的自然意象及气氛感热烈的生活意象。
它们在小说结构安排,素材连接,故事推进等方面都起到了用关键性的作用;
让主体和客体、日常世界和精神世界得以对接,“实现热情与冷峻的平衡”最终达到“多重的抒情”,即反讽的抒情。
赏析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赏析论文
赏析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赏析论文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作家,他的《在酒楼上》是一部充满诗意却又隐含着深意的小说。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鲁迅小说在酒楼上论文篇1:《试论鲁迅〈在酒楼上〉的诗化叙述》摘要:鲁迅的《在酒楼上》在叙述方式上缩减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采用了大量的具有暗示性的意象,凸出“迁坟”、“送剪绒花”、“教授子曰”等故事所散发出的个体体验,让一个个的故事成为了人物传达存在感知的抒情场景。
通过一系列自然意象和人类社会生活意象,把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并置在“酒楼”的氛围中,结合意象的巧妙安置,让把酒闲话的生活场景拥有了多重意蕴,展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困境。
关键词:诗化叙述抒情场景意象个体价值鲁迅的《在酒楼上》情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简化,把具有强烈冲突的这对矛盾,即过去的革命激情与现在的模糊生活进行了简和繁的选择,极大地省略了前者,同时也细致地描绘了后者。
这样的选材安排不仅使模糊度日更加凸显,更有批判性;同时削弱了情节冲突,颠覆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模式。
多个模糊的人生经历放置在一起,进行大肆描绘,使其具有了强大的象征意味和抒情性,整个文本把多个抒情场景通过纷繁的意像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自由穿插,具有了跳跃、重复,对比等诗化的特点,进行了诗化的言说。
一.情节的淡化与情感的强化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里的三大要素,而情节是最重要的要素。
但鲁迅把《在酒楼》的情节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第一叙述者“我”冒雪从洛思旅馆走到一石居,以逃避客中的无聊,与旧友不期而遇,两人一番把酒对酌言谈,听完主叙述者吕纬甫的一连串独白之后,各自顺着来时的路返回。
从我遇旧有到旧友谈别后状况,“迁坟”、“送剪绒花”、“教授子曰”等主故事,件件皆是同质关系,没有垒营分明的冲突;没有精巧而出人意料的巧合,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只有一个充满抒情意味的酌酒闲话场景。
这几件篇幅重大的事件,虽然与鲁迅本人的亲生经历相关,但其主功能并非详细记录某副现实社会真实的生活图景,集结某一宏大主题,即既非曹雪芹写《红楼梦》般的目的,也非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塑造结果。
鲁迅在酒楼上赏析优选篇
鲁迅在酒楼上赏析优选篇鲁迅在酒楼上赏析 1《在酒楼上》主要讲述了一个“我”回乡后来到昔日常去的小酒楼一石居时,与旧同窗吕纬甫偶遇,听他讲诉人生悲惨境遇的故事。
虽然小说的内容很简单,但是却发人深思,给人以震撼。
鲁迅在该文中一方面极力批判知识分子改革的不彻底,另一方面又努力讴歌诚和爱。
《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他曾是一个激进的革命青年,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但是却因为屡遭挫折而变得一蹶不振,不再激进,变得顺从。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又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砭的。
在这种针砭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
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混混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这无疑是非常可悲的事。
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当年在与同学争论改革中国方法时,他若不是对自己的主张十分自信,是不至于与同学打起来的,而这“打起来”,正表明了他的激情升腾到了何等狂热的程度,及至悲叹“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他也就自然分外失望。
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
吕纬甫虽然浑浑噩噩地度日而无力自拔,但他在思想上却是十分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痛,充满着自责。
他说:“。
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到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
――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甚至颇为尖刻地讽刺自己:“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
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__,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
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__。
”他说的很坦诚,很符合实际,却也很痛心。
《在酒楼上》学界评价
《在酒楼上》学界评价
学术界对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评价较高,主要集中在对其深刻主题和独特艺术手法的认同。
首先,该小说被认为深刻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彷徨。
小说中的主角吕纬甫,在经历了激烈的启蒙运动之后,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陷入了“敷衍模糊”的彷徨中。
这一点被视为对当时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和历史命运的深刻探寻和思索。
其次,该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其情节主要通过两个人对话的形式展开,形式特别,好比一系列的问答题,“我”在其中充当了提问者,而吕纬甫则是一个答案的提供者。
这种对话形式下所展现的是一个人在“本我”和“自我”之间所进行的自我反思、自我审问与自我否定。
这种自我反思和自我审问被视为鲁迅精神气质在小说里的投射,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切的内涵。
总体而言,学术界认为《在酒楼上》是一篇内容深切、形式特别的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酒楼上》赏析【吕纬甫的形象】吕纬甫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在洒楼上》的主人公。
这是一个曾有过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热情,现在却变得意志消沉的“文人”。
【吕纬甫形象深刻的认识意义】(1) 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落潮的时代烙印;(2) 反映了五四运动落潮时期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3) 反映了实际生活中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4) 客观上提出了“知识分子问题”。
【鲁迅塑造吕纬甫形象的方法】(1) 让人物自述;(2) 叙述和描写相互配合;(3) 以景物烘托气余和主题;(4) 注重刻画人物灵魂。
【艺术特色】(1) 独特的题材:知识分子(2) 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
吕纬甫一一在颓唐消沉中无辜消磨生命。
(3) 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归乡一一表现了无家可归、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躁动与安宁”、“创新与守旧”两极问摇摆的生存困境。
在这背后,隐藏着鲁迅内心的绝望与荒凉。
(4) “格式的特别”一一创造新形式的先锋鲁迅自觉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通过自己的转化、发挥,以及个人的独立创造,建立起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五四”时期,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痈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丁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在以初具民主主义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的那些篇章中,这个特点尤为鲜明、突出。
读《在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丁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石乏。
《在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小说对吕纬甫的命运遭际,一方面寄予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乂尖锐地批评了他以“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态度对待现实的消极情绪。
鲁迅是将他的这种人生态度作为彻底反封建的对立物来加以针石乏的。
在这种针石乏中,正寄托着鲁迅对丁知识分子作为一种革命力量的殷切期待。
1925年,也就是《在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玄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
显然,他是把知识分子视为革命的重要力量。
从《在洒楼上》的艺术描写中,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从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要求出发的对丁知识分子的热望。
在鲁迅看来,吕纬甫在新旧之争中,不再坚持鲜明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唐,那实在太令人失望,也实在太不足为训了。
《在洒楼上》的主人公自然是吕纬甫,。
他在小说中,是被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来描写的。
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
这自然是令人痈心的。
吕纬甫曾经是一个很激进的宵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丁打起来”。
然而。
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丁“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便得苟且偷安,混混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蠹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这无疑是非常可悲的事。
他由一个激进者而退化为一个落荒者了,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当年在与同学争论改革中国方法时,他若不是对自己的主张十分自信,是不至丁与同学打起来的,而这“打起来”,正表明了他的激情升腾到了何等狂热的程度,及至悲叹“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他也就自然分外失望。
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
象吕纬甫这样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落荒,在当时的宵年中并不罕见,鲁迅坦然诚认,他自己也曾一度颓唐,因而这种情况引起了他的深思。
在《两地书?二九》中他对此作了精当的剖析:“中国宵年中,有些很有太‘急’ 的毛病……因此,就难以耐久(因为开首太猛,易将力气用完),也容易碰钉子,吃亏而发脾气,此不佞所再三申说者也。
”他因而主张改革者“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
”在吕纬甫的悲剧中正蕴含着他对忽而狂热、忽而消沉的背年们的针石乏。
吕纬甫虽然浑浑噩噩地度日而无力自拔,但他在思想上却是十分活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隐痈,充满着自责。
他说:“……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到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
一一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甚至颇为尖刻地讽刺自己:“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
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乂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
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他说的很坦诚,很符合实际,却也很痈心。
他显然是不满丁这样的人生的,但他的人生却确实是一种蜂子或苍蝇飞旋似的悲剧,然而他乂不得不像蜂子或苍蝇似的盘旋回来。
正是由丁他的头脑很活醒,对丁自己这种可悲的人生有着深切的认识,这就更加深了他心灵的痈楚。
小说在对吕纬甫的悲剧人生的严峻批判中,晓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
可以说,吕纬甫的人生悲剧是当时相当一部分新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的真实写照。
鲁迅在《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见《二心集》)中曾指出过,在革命的进程中发生分化是很自然的事,难免“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在洒楼上》所描写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吕纬甫便是在辛亥革命的风浪过后的一个落荒者。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反顾了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丁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寻。
《彷徨》扉贞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这篇小说的题旨正与这样的题辞相互应。
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丁它动人地展示了主人公吕纬甫的感情世界。
它的主要内容与情节是在“我”与吕纬甫的对话中展开的。
这样的艺术构思,便丁表现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乂由丁叙事中夹带者抒情意味浓重的议论,感情也就袒露得更为分明。
“我”同吕纬甫在洒楼上不期而遇。
旧友相聚,不免反顾往事,互通长短。
吕纬甫还向“我”细细地讲述了两件小事:他说,这次他来S城的目的,一件是奉母命为三岁时天亡的小兄弟迁葬,另一件是,母亲要他给旧时的邻家姑娘阿顺送两朵剪绒花去。
两件事他都办得不如意。
小兄弟的墓找到了,但谁知掘开墓来一看,墓穴里连尸骨的影子也没有,连最难腐烂的头发也不见踪影了,但他还是迁了点原处的土去埋在父亲的坟地上。
母亲叫吕纬甫给阿顺姑娘送剪绒花去的原因是,阿顺小时候曾因为羡慕别的孩子头上戴着剪绒花,“自己也想有一朵,弄不到,哭了。
哭了小半夜;就挨了他父亲的一顿打,后来眼眶还红肿了两三天的缘故。
然而这次吕纬甫带着从外省特意买来的剪绒花来找她时,她却早已不在人问,吕纬甫便把剪绒花送给了阿顺的妹妹阿昭(虽然他“实在不愿意送她”)为的是回家后好对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
”这两件事都是很无聊的,“等丁什么也没有做”,但他却都做得很尽兴。
那么,吕纬甫为什么要尽心丁这种“等丁什么也没有做”的事呢?作者乂为什么对吕纬甫在做这两件小事时心态加以描写呢?不错,吕纬甫已在政治上变得颓唐了,但从他做这两件小事的情况来看,他毕竟还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且为人诚恳实在的人。
在迁葬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地在雪地里忙碌了大半天,如果仅仅是为了骗骗母亲,他是无须这股一丝不苟的,看来还是出丁兄弟之情、母子之情,不这样尽职地完成“迁葬”,他会过意不去,会留下感情的负累。
送剪绒花的事亦复如此:一是为母亲,这是母亲的一个心愿;二是为阿顺,如他自己所言:“为阿顺,我实在还有些愿意出力的意思的”因为往昔邻里之间亲亲热热的温馨的记忆,吕纬甫是不能忘怀的,而且他希望这次送去剪绒花对阿顺少年时代爱美之心受到打击能有所补偿。
吕纬甫的心地善良、真诚待人的品质,在处理这两件小事的过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却在大事上变得浑浑噩噩了,他对丁改革社会已失去了信心,也不再追求了,他对丁教《女儿经》这样的事也采取“无乎不可”的态度了。
在讲完剪绒花的事之后,吕纬甫说:“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
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去’去。
“我”批评他之后,他诉说了自己的不得已:“……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然而同时也就满脸通红,“眼光却乂消沉下去了。
”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
正因为他是一个品质很好的宵年,他的由激进变为消极,颓唐,放弃了改革社会的高尚目标落荒而去才更令人感到惋惜。
《在洒楼上》有较多的景物描写。
“我”来到“一石居”时,正值严寒季节,然而从窗口看废园,那里“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血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这不正是“我”高洁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意志的象征性写照吗!在吕纬甫叙述自己故事的间隙,小说中乂穿插了一段生动的废园景色描绘:“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在这里,正隐隐地透出了“我”的一种希冀,“我”是多么希望老友重新像这株红山茶那样挺立起来啊!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并非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存在,这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画面,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有助丁深化小说的题旨。
鲁迅探索将主体渗入小说的形式。
《在洒楼上》的叙述者“我”与吕纬甫是自我的两个不同侧面或内心矛盾的两个侧面的外化,全篇小说具有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的性质。
“老梅” 一段描写的精妙之处也在丁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