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 教案
《在酒楼上》教学设计
《在酒楼上》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分析吕纬甫的人物变化,探讨吕纬甫悲剧的成因,剖析小说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教学过程一、关于本文及鲁迅的小说鲁迅的《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录于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 《彷徨》中。
被誉为 最富鲁迅气氛”,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 神面貌的写照。
《呐喊》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二、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小说情节(一) ( 1 ―― 7节)回乡无聊去酒店(二)( 8――48节)巧遇朋友吕纬甫,听吕纬甫叙说三件事(迁葬、阿顺、教书)(三)(49节)分手 三、整体感知吕纬甫以前的吕纬甫和现在的吕纬甫1、思考:以前的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曾做过怎样的事? 吕纬甫曾经是一个敏捷精悍(第8节)、活泼(第25节)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五篇,作于 1918年至1922年间。
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一篇。
作于 1924年至1925年间。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 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故事新编》本集初版收小说八篇。
作于1922年至1935年间。
身份 知识分子,我”的旧同窗,教员时代的旧同事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还因为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 (第26节)。
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是一个感情炽烈、 斗志昂扬的改革中国的激进者, 有理想有抱负的自信者, 是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进步的青年。
2、思考: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吕纬甫又有了哪些变化?节)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
精神更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 也失了精采。
(第11节)我不知道。
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有信心的苟活者 四、深入研究吕纬甫1、难道现在的吕纬甫仅是如此吗?(就没有好的一面吗?)研究吕纬甫所做的三件事, 从中还可以看出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看迁葬和送花两件事,他都做得很尽心。
苏教版选修《在酒楼上》教案
《在酒楼上》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解读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鲁迅及其作品介绍问学生都知道鲁迅的哪些作品。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的旗手。
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另有代表作中篇《阿Q正传》。
一生创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近20本。
另有文化论著等。
《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于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二、字词梳理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加点字的读音。
如嚼泥土白皑皑堂倌呷酒迂缓踌躇踟蹰精悍骇怪圹穴敷衍辜负阔绰寒暄送殓诳三、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1、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
2、请学生复述故事。
3、分组讨论,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分为四部分:(一)(1--7)回乡无聊去酒店。
(二)(8--21)巧遇朋友吕纬甫。
(三)(22--48)听纬甫叙说三件事。
(四)(49)分手。
四、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1、肖像描写(1)让学生找出文中肖像描写的语句(2)人物的外貌体现了吕纬甫的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肖像描写在第11段,并讨论问:此处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过去与现在)问:如何认识“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中的“也”?同样的乱蓬蓬却有不同的原因。
过去是无暇顾及小节,可看出积极进取、参与变革的青春活力、意气风发;现在则是模模糊糊、敷敷衍衍,可看出百无聊赖、人生失意的消极颓唐。
问:反映了什么问题?人物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语言描写(1)第19段的“圆圈理论”,并且怎样理解?吕纬甫的这番自述在自嘲中含有一种清醒地认识,认识到自己变化的荒唐可笑,更认识到这种变化的不可避免。
(2)第26段的以前的“宏图伟愿”,并且怎样理解?这种对自我悲剧人生的清醒认识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也使其身上的悲剧意味更加浓重,而知识分子内心软弱的一面也在不经意间自然表露出来。
在酒楼上教案完整版
在酒楼上教案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在酒楼上一.作者简介人,原名,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也被人民称为“”。
小说《在酒楼上》是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是后中国的写照。
二.背景介绍二十世纪前叶,中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
这场运动极大地普及了民主和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我们称之为“新青年”。
鲁迅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不过他这时已经逐渐步入中年。
作为一名中年作家,鲁迅缺乏其他常有的狂飙式的激情。
他以自己特有的怀疑与冷静的态度审视了这场运动的前后全程,并用自己的笔墨为这一阶段的中国做了深刻的写照。
1924年《彷徨》收了了鲁迅先生1924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
这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分水岭。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隐退,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自选集>-----自序),。
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
鲁迅在亲历了中国前所谓有的巨大变革,清醒的意识到:中国之前所发生的改变,人仍然未能在根本上扭转中国固有的腐朽与落后,中国仍未找到一条理想的最终出路。
“彷徨”作为小说集的名称,正好反映了他此时的心境。
三.环境设置——文章的名字就很耐人寻味。
看到这个名字的人都会想为什么是《在酒楼上》?而不是《在客栈里》,或者其他的名字。
我们说小说空间的确立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的。
《在酒楼上》统编版语文高中二年级教案ppt
做事一丝不苟 不仅仅是骗骗母亲而已,他亲力亲为地“迁葬”,是出于母子 之情、兄弟之情,不这样尽职地完成“迁葬”,他会留下感情的负 累。他是这样一个有人情味之人,他珍视亲人之间的感情。
※给船户长富的女儿阿顺送剪绒花: 给阿顺送剪绒花是母亲的心愿, 虽是为母亲完成这个任务,但他
第一部分 1-7 “我”回乡无聊去酒楼 第二部分 8-48 “我”巧遇朋友吕纬甫, 听吕纬甫叙说三件事(迁葬、阿顺、教书) 第三部分 49 “我”与吕纬甫分别
探究人物形象
吕纬甫 身份:
知识分子 “我”的旧同窗 教员时代的旧同事
思考:1.以前的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曾做过什么事?
2.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吕纬甫又有了哪些变化?
敏捷精悍 活泼,充满生气
行动迂缓 消沉、颓唐、迷惘。
精神颓唐、意志消沉的落荒者 失去理想追求、前途渺茫的迷惘者 妥协于世俗现实、对未来没有信心的苟活者
深入“吕纬甫”
思考:从文本第二部分吕纬甫做的三件事中,你还 可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给三岁死掉的小兄弟迁葬: “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
寻找剪绒花时也是尽心尽力,而他自己也愿意出力,阿顺在他的记忆 中是一个“明净”的人,给他带来光明,他希望这次带去的剪绒花能 对阿顺少年时代受到打击的爱美之心有所补偿,这表现出他的真诚与 善良。而他曾经强忍着吃光阿顺调的荞麦粉也能看出他心地善良、真 诚待人。
※教“子曰诗云”之类的书:
这样一个善良真诚的知识分子,在对于社会改革最终失去信心, 他对教“子曰诗云”采取“无乎不可”的态度,他身为一名接受过新 思潮的知识分子,面对诸多社会弊病却无力做出任何改变,在面对教 《孟子》《女儿经》这样的事他是无奈的,是对封建家长的退让,是 对封建制度的妥协,同样他为自己感到悲哀、惭愧。
语文选修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在酒楼上》教案
在酒楼上教学内容:《在酒楼上》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2.把握作品基本内容,了解作家创作意图3.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感受作品,全面把握作品的主题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2、3”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作品主题以及归纳作品主题的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1、阅读、讨论、归纳法2、迁移训练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在传统的高考命题中,很少对小说进行考查。
05年有湖南卷《贝多芬:一个巨人》;06年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
之后,小说阅读风生云起,07年高考有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湖北卷《日月行色》,08年有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海南宁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乌米》。
江苏也在08年出现小说阅读《侯银匠》,小说的考查已正式登陆我省试题,据相关专家讲,小说阅读将继续保持强化态势,我们需要认真备战。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基本知识。
二、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是命题的重心,下面介绍有关知识点。
(一)关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写的方法:(1)从描写的内容分: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①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②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2.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①从人物描写切入。
在酒楼上教案
《在酒楼上》教学目标:1.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2. 解读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
3. 赏析环境描写及其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4. 解读作品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鲁迅其人。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3.解读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活动一:字词梳理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加点字的读音。
如嚼泥土白皑皑堂倌呷酒迂缓踌躇踟蹰精悍骇怪圹穴敷衍辜负阔绰寒暄送殓诳活动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1.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
2.请学生复述故事。
3.分组讨论,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文章分为四部分:(一)(1--7)回乡无聊去酒店(二)(8--21)巧遇朋友吕纬甫(三)(22--48)听纬甫叙说三件事(四)(49)分手活动三: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1.肖像描写(1)让学生找出文中肖像描写的语句(2)人物的外貌体现了吕纬甫的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明确肖像描写在第11段,并讨论问:此处运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过去与现在)问:如何认识“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中的“也”?同样的乱蓬蓬却有不同的原因。
过去是无暇顾及小节,可看出积极进取、参与变革的青春活力、意气风发;现在则是模模糊糊、敷敷衍衍,可看出百无聊赖、人生失意的消极颓唐。
问:反映了什么问题?人物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语言描写(1)第19段的“圆圈理论”怎样理解?吕纬甫的这番自述在自嘲中含有一种清醒地认识,认识到自己变化的荒唐可笑,更认识到这种变化的不可避免。
(2)第26段的以前的“宏图伟愿”怎样理解?这种对自我悲剧人生的清醒认识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也使其身上的悲剧意味更加浓重,而知识分子内心软弱的一面也在不经意间自然表露出来。
(3)第40段的教书生涯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甚至为了糊口,违心教些充满封建毒素的东西。
他由一个激进者退化为一个落荒着。
(4)第47段的不知出路对现实人生的失意让其内心充满失望,过分的失意使他堕入颓唐。
高中语文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选修)《在酒楼上》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选修)《在酒楼上》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阅读小说,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2.在阅读中,注意小说和生活的关系,注意作品是如何反映社会问题,如何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注意作家如何在创作中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
3.在阅读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感受作品,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倾向和作家的基本立场。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阅读小说,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2.在阅读中,注意小说和生活的关系,注意作品是如何反映社会问题,如何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注意作家如何在创作中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活动】在酒楼上
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白皑皑(ái) 浸痕(zì) 木棂(líng) 呷一口酒(xiā) 踌躇(chóuchú) 堂倌(guān) 圹穴(kuàng) 送殓(liàn) 阔绰(chuò) 诳(kuáng)
2.理清小说情节
小说共49小节,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回乡无聊去酒店。
第二部分(8—21)巧遇朋友吕纬甫。
第三部分(22—48)听吕纬甫叙说三件事。
在酒楼上可实用教案(大全5篇)
在酒楼上可实用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在酒楼上可实用教案《在酒楼上》的课堂学习案学习目标:1、解读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2、明确并概括作品的主题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如下:一、导入新课的学习二、检查预习情况三、课文探讨:1、吕纬甫过去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现在变成了怎样的一个人?2、请概括吕纬甫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吕纬甫早年是一个敏捷精悍、热衷改革、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但是现实改变了他,为了养家糊口,他变成了一个精神呆滞、恍恍惚惚、敷衍了事、随波逐流、妥协屈服、丧失自我的沉沦者。
但他毕竟还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且为人诚恳实在的人。
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上,我们依次看到的是热血的吕纬甫,无聊的吕纬甫,迷惘的吕纬甫。
3、造成吕纬甫人生失意、理想幻灭的原因固然与小知识分子自身性格软弱有关,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造成吕纬甫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的国度,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
他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4、顺姑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刻画顺姑的肖像和性格有什么作用?(答案:(1)善良能干、不失美丽但遭遇不如人意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
(2)与后文顺姑的最终命运形成强烈的对比,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对美好事物的摧残,深化主题。
)5联系全文看,吕纬甫和顺姑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相似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都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生活理想得不到实现,结局都是悲剧性的。
⑵作者通过这两个人反映当时中国的现实,他们两个人的悲剧背后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6、请试着概括小说的主题。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落潮后不久为背景,表现了吕纬甫由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转而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灵魂的人生悲剧。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回顾了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蕴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索。
在酒楼上学案
在酒楼上学案一、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的旗手。
本名,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开始用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另有代表作中篇。
一生创作有小说集《呐喊》《》《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近20本。
另有文化论著等。
《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于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中。
二、字词整理如嚼泥土白皑皑堂倌呷酒迂缓踌躇踟蹰精悍骇怪圹穴敷衍辜负阔绰寒暄送殓诳懒散莓苔渍痕城隍庙三、请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情节概括)1 23 4三、作者写“我”回乡在酒楼喝酒有何作用?(情节作用分析)四、简要概括吕纬甫的生活经历,并分析他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五、分析环境描写文中有几处环境描写?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①第2段“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②第49段“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
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③第4段“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六、理解划线的句子有何含义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一吓,即可飞去,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点,实在很可笑,也很可怜。
可不料我自己现在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点小圈子。
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点么?七、你能猜测到这篇小说的社会背景吗?八有人说这篇小说里的主人公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联系作者本人,试作探究。
大学语文在酒楼上教案
## 教学目标1. 理解鲁迅小说《酒楼上》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叙事手法、人物塑造、环境描写等。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沉重。
## 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及作者介绍2. 人物形象分析3. 主题思想解读4. 艺术特色分析5. 课堂讨论与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1.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酒楼上》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为何鲁迅会选择“酒楼”作为小说的背景?#### 二、小说背景及作者介绍1. 介绍小说背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
2. 介绍作者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以批判社会现实、揭示人性著称。
#### 三、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主人公吕纬甫的形象:性格复杂,既有追求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沉沦的一面。
2. 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如酒楼老板、酒客等,展现不同阶层的人物面貌。
#### 四、主题思想解读1. 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2. 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沉重。
3. 强调了个人奋斗与时代变革的矛盾。
### 第二课时#### 一、艺术特色分析1. 叙事手法:以第一人称叙述,使读者更容易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 人物塑造:通过心理描写、对话等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
3. 环境描写:酒楼的环境描写生动,突出了人物的命运。
#### 二、课堂讨论1. 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3. 谈谈阅读小说后的感受。
#### 三、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酒楼上》的人物形象分析。
2.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酒楼上》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了鲁迅小说的特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作业布置环节,鼓励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考深度。
选修语文《在酒楼上》教案
选修语文《在酒楼上》教案一、教材概述《在酒楼上》是《中国现代散文选丛》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周作人。
这篇散文以作者与友人相约在酒楼上品茶聊天的场景为背景,描述了作者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感悟。
本文语言简洁、发人深省,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领悟散文背后的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通过本散文,引发学生对生命、情感等方面的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1.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如何领悟散文背后的文化内涵;3.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出示散文标题和作者信息,组织学生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与朋友或亲人在酒楼上聚会时的感受和体验,为本文的理解和欣赏做铺垫。
2. 阅读教材组织学生阅读《在酒楼上》,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通过怎样的场景、人物、情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2)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情感?(3)这篇文章有哪些名句和段落,让你印象深刻?3. 理解与欣赏(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的主旨思想,构建自己的理解框架。
(2)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一段文字,并结合作者的用词、意境、修辞等分析其优美之处。
(3)与学生一起研究文章中的句型、词语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4. 文本解读(1)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背景等,探究本文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2)与学生一起分析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如描绘、抒情、借景抒情等。
5. 思辨与拓展(1)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启迪学生对散文中的某些主题和话题进行思考和发散,如生命、友情、情感等。
(2)让学生和同桌或小组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讨论彼此的看法和建议。
6. 课后作业(1)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散文,根据本次课的学习和体会,撰写一篇自己的读后感。
在酒楼上教案
在酒楼上教案教案名称:在酒楼上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正确的用餐礼仪,了解西式餐桌礼仪;2. 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应对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1. 简单介绍酒楼的背景和人文特色;2. 分析西式餐桌礼仪,并与学生讨论不同社交场合的用餐礼仪;3. 分组角色扮演,在小组内模拟在酒楼上用餐的场景,学习用餐礼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酒楼的背景和人文特色,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探究(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西式餐桌礼仪的基本规则,并与学生讨论不同场合的用餐礼仪是否一样。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场合的用餐礼仪差异。
三、实践(3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为一个餐桌模拟小组。
2. 每个小组内选拔一位“主持人”,并分配其他成员的角色,如客人、服务员等。
3. 模拟在酒楼上用餐的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并根据探究阶段的讨论结果展示不同场合的用餐礼仪。
四、总结(10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总结出在酒楼上用餐的注意事项和注意礼仪的地方。
2. 学生交流归纳,教师适时给予补充和指导。
五、拓展(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更复杂的社交场合,如商务宴会、家庭聚餐等的用餐礼仪。
2. 学生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并分享给同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特别是是否能够准确地运用西式餐桌礼仪;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内容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并能对不同场合的用餐礼仪差异有正确的理解;3. 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能力是否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反思: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餐桌礼仪。
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餐桌礼仪的规则和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
此外,可以结合视频或图片介绍一些酒楼上用餐的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用餐礼仪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在酒楼上 教案
在酒楼上教案教案标题:在酒楼上教学目标:1. 了解和学习关于酒楼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能够在酒楼上进行简单的交流和点餐。
3.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中国酒文化。
教学重点:1. 酒楼上的基本用语和表达方式。
2. 酒楼上点餐和交流的常用句型。
3. 中国酒文化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酒楼上的用语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于中国酒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准备:1. 酒楼上的图片或者视频素材。
2. 酒楼上的菜单或者点餐对话示范材料。
3. 关于中国酒文化的简介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展示酒楼的图片或者播放酒楼的视频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在酒楼上的经历和感受。
Step 2: 学习酒楼上的基本用语和表达方式(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常见的酒楼用语和表达方式,如问候客人、点餐、服务等。
2. 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练习。
Step 3: 学习酒楼上的点餐和交流常用句型(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常用的点餐和交流句型,如“请给我们来一份炒饭。
”、“请问这道菜辣吗?”等。
2. 与学生一起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模拟在酒楼上的点餐和交流情景。
Step 4: 了解中国酒文化(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分享一些与中国酒文化相关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等。
3.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酒文化对于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Step 5: 拓展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在酒楼上应该注意的礼仪和规矩。
2. 学生自由发挥,模拟在酒楼上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
Step 6: 总结和反馈(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所学到的酒楼用语、点餐和交流句型以及中国酒文化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进行口头反馈,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更多关于中国酒文化的资料,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在酒楼上教案范文
在酒楼上教案范文教案一:在酒楼上教案目标:1.学习关于酒楼这一主题的相关词汇和表达。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在饮食和社交场合的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与酒楼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2.练习在餐厅中点菜和交流的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讨论社交场合以及餐桌礼仪,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1.餐桌摆设、盘子、刀叉勺子等道具。
2.餐厅菜单。
3.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Warming-up (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酒楼的照片和相关词汇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于酒楼的印象,并学习相关词汇。
2. Presentation (10分钟)分享一段关于在酒楼上的真实经历视频,并提问学生关于视频的内容,以检查他们的理解程度。
教师涉及介绍酒楼的常见特征和菜品等内容。
3. Vocabulary and Expressions (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一些与酒楼相关的生词和表达,同时给予解释和示范。
学生进行词汇拓展和模仿练习。
4. Role Play (15分钟)列出一些与酒楼相关的场景,让学生成对模拟对话。
教师在过程中提供反馈和指导。
5. Menu Reading and Ordering (15分钟)给学生餐厅菜单,让他们轮流读菜单和点菜。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询问菜品、服务和价格等问题。
6. Discussion (15分钟)调查学生在饮食和社交场合方面的经历和习惯,引导学生讨论餐桌礼仪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7. Extension (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在酒楼吃饭的经历,写一篇短文或制作一份酒楼推荐菜单,并分享给全班。
8. Wrap-up (5分钟)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收集学生的反馈和问题。
教学延伸活动:1.参观当地一家酒楼,让学生实地体验酒楼文化和餐桌礼仪。
2.学生自行制作一份酒楼菜单,并进行小组展示和点评。
3.邀请一位酒楼服务员或经理来学校进行讲解和互动问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酒楼上》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分析吕纬甫的人物变化,探讨吕纬甫悲剧的成因,剖析小说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教学过程】一、关于本文及鲁迅的小说鲁迅的《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录于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
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
《呐喊》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五篇,作于1918年至1922 年间。
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一篇。
作于1924年至1925年间。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故事新编》本集初版收小说八篇。
作于1922年至1935年间。
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二、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小说情节(一)(1——7节)回乡无聊去酒店(二)(8——48(三)(49节)分手三、整体感知吕纬甫身份————知识分子,“我”的旧同窗,教员时代的旧同事以前的吕纬甫和现在的吕纬甫1、思考:以前的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曾做过怎样的事?吕纬甫曾经是一个敏捷精悍(第8节)、活泼(第25节)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还因为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第26节)。
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是一个感情炽烈、斗志昂扬的改革中国的激进者,有理想有抱负的自信者,是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进步的青年。
2、思考: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吕纬甫又有了哪些变化?(整体感知)敏捷精悍、活泼——→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
(第8节)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
精神更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
(第11节)“以后?——我不知道。
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第47节)——迷惘,对前途渺茫,生活中的苟活者敏捷精悍、活泼——→消沉、颓唐、落荒、迂缓改革的激进者,自信,积极面对生活,有理想有抱负——→迷惘,对前途渺茫,对未来没有信心的苟活者四、深入研究吕纬甫1、难道现在的吕纬甫仅是如此吗?(就没有好的一面吗?)研究吕纬甫所做的三件事,从中还可以看出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看迁葬和送花两件事,他都做得很尽心。
○迁葬————本可以不必再迁。
一丝不苟,为母亲,为小兄弟,母子亲情,手足之情○为阿顺送剪绒花————送给阿昭。
为母亲,为阿顺,心地善良(吃荞麦粉),真诚待人,品质好……○教“子曰诗云”之类的书————“无乎不可”的态度,不得已,“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不错,吕纬甫已在政治上变得颓唐了,但从他做这两件小事的情况来看,他毕竟还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为人诚恳实在的人。
他的身上具有浓浓的人情味:迁葬表现了他对母亲和弟弟的深情,送花表现了他对母亲和邻居女孩的安慰。
这些都表现了他良知未泯,对生命的敬畏眷恋。
在迁葬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地在雪地里忙碌了大半天,如果仅仅是为了骗骗母亲,他是无需这般一丝不苟的,看来还是出于兄弟之情、母子之情;不这样尽职地完成“迁葬”,他会过意不去,会留下感情的负累。
送剪绒花的事亦复如此:一是为母亲,这是母亲的一个心愿;二是为阿顺,如他自己所言:“为阿顺,我实在还有些愿意出力的意思的”因为往昔邻里之间亲亲热热的温馨的记忆,吕纬甫是不能忘怀的,而且他希望这次送去剪绒花对阿顺少年时代爱美之心受到打击能有所补偿。
吕纬甫的心地善良、真诚待人的品质,在处理这两件小事的过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却在大事上变得浑浑噩噩了,他对于改革社会已失去了信心,也不再追求了。
他对于教《女儿经》这样的事也采取“无乎不可”的态度了。
在讲完剪绒花的事之后,吕纬甫说:“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
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去’去。
“我”批评他之后,他诉说了自己的不得已:“……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
然而同时也就满脸通红,“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
”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
正因为他是一个品质很好的青年,他的由激进变为消极、颓唐,放弃了改革社会的高尚目标落荒而去,才更令人感到惋惜。
自我评价——无聊(文中多次出现)、敷敷衍衍、模模胡胡、随随便便2、思考:十年的时间,吕纬甫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同学讨论。
此过程为教学难点,学生讨论后,教师投影明确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由有理想青年而迷惘中年,由有抱负者而苟活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
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
————社会环境○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
————社会环境○鲁迅在《两地书·二九》中这样说过:“中国青年中,有些很有太‘急’的毛病……因此,就难以耐久(因为开首太猛,易将力气用完),也容易碰钉子,吃亏而发脾气,此不佞所再三申说者也。
”他因而主张改革者“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
”————个人性格因素○但自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
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二心集·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五、思考:文章中的“我”的境况和情绪又是怎样呢?和吕纬甫有和不同呢?我————漂泊者,归乡游子情绪————无聊(第2节),哀愁(第6节),孤独(第7节)“我”是一个“漂泊者”,是一个归乡的游子。
“我”的心境,除了“无聊”,还有“孤独”。
这种孤独,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自身经历造成的。
“我”从小在S城长大,而后又到了北方闯荡。
如今重归故乡,故乡早已不再是回忆中的那个故乡。
来到曾经熟识的酒楼,却已经物似人非:“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
”于是,“我”自然而然地“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
这里的雪,“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我略带些哀愁”。
失去了归属感的人,自然会觉得孤独。
然而,这仅仅是“我”感到孤独的原因之一。
造成“我”的孤独的,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年轻时接受过新思潮的启蒙,也曾从代表着愚昧、落后的故乡出走,去往象征着进步、光明的“北方”。
然而,自己当年曾信奉的一切,如今都已幻灭殆尽。
在精神上、信仰上,“我”同样“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
因此,“我”倍感孤独。
六、总结吕纬甫和“我”吕纬甫与“我”一样,都是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形容的“铁屋中的清醒者”。
他们都有过“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然而当希望破灭后,他们的清醒,便成了痛苦之源。
从前,吕纬甫是个“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进步青年。
然而到了中年,他反而“行动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青年吕纬甫和“我”一起当教员时,教授的是“ABCD”;如今的吕纬甫,却是在教“子曰诗云”。
中年吕纬甫,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满怀远大抱负,甚至认为自己指挥土工们掘墓的命令是“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
以前的他,是个敢“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无神论者;现在的他,却会将人的死去归咎于“没有这一份好福气”……总之,如今的吕纬甫与年轻时的他相比,判若两人。
在短短一席交谈中,“无聊”一词吕纬甫共说了六次之多。
另外吕纬甫的话中还有几个高频词:“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然而,他虽模模糊糊,却并非懵懵懂懂。
这样的词语出自他的口,说明了他也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麻木。
他甚至还亲口承认“我已经深知道自己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
这正是铁屋中的清醒者的悲哀。
他讨厌自己,说明了他虽然向世俗妥协,抛弃了理想与激情,却没有抛弃自己信奉的价值判断标准。
他虽然成了“退步中年”,却又未完全堕落沉沦。
小说中吕纬甫向“我”讲述了三件他自己经历过的“无聊的事”:为弟弟迁葬时,找不到弟弟的骨殖,但仍坚持把旧坟里的泥土装进新棺材;为船户女儿阿顺买来剪绒花,阿顺却已死于诳言;自己不再教“ABCD”,转而去教“子曰诗云”。
他之所以将这些事情称之为无聊,是由于他身为一名接受过新思潮的知识分子,面对诸多社会弊病却无力做出任何改变,只好将自己的生命耗费在日常琐事里。
琐事也罢,有些事根本连琐事都称不上,比如迁葬和送剪绒花,全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无用功。
“我”————漂泊,梦想,清醒者————无聊、哀愁、孤独吕纬甫————现实,不再做梦,清醒者————无聊、迷惘、消沉总结:“我”和吕纬甫都曾是“铁屋中的清醒者”,都曾为打破“铁屋子”而努力。
但在此过程中,面对“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的社会,吕纬甫“太急”,“难以耐久”,在“碰钉子”之后,就“退伍”,“落荒”,“颓唐”,终于“绕了点小圈子,飞回来了”。
而“我”,还在继续飞。
小说借此表达了五·四运动之后,落潮时期,一部分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
七、关于小说的主题○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
这自然是令人痛心的。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回顾了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寻。
《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这篇小说的题旨正与这样的题辞相互应。
附板书设计:【补充资料】(此内容不为教学重点,仅作为参考)一、环境描写1、第二段——“清痕斑驳的墙壁,枯死的莓苔、白皑皑的绝无精彩的铅色天空和飞舞的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