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小学科学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小学科学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教案:小学科学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了解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3. 了解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风铃、调音叉、鼓槌、音乐播放器、草帽。

2. 教学媒体:幻灯片、视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悦耳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让他们听到声音的美妙之处。

2. 概念讲解(15分钟):a.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物体振动时产生的,振动会使空气振动,进而产生声音。

b.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常见的介质有空气、水和固体等。

介质颗粒振动传递声音的能量,使声音传播。

c. 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外部声源通过空气传播声音,声音进入耳朵后,振动会使耳膜振动,进而通过听骨传导至耳蜗,最终被大脑所感知。

3. 实验探究(30分钟):a. 实验一:使用风铃探究声音的传播①示范:敲击风铃,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②让学生分组,每组安排一个小组成员制造声音,其他小组成员站在不同的距离观察声音传播。

③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声音传播的规律。

④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式。

b. 实验二:调音叉探究声音的振动①示范:用鼓槌敲击调音叉,观察调音叉振动的情况。

②让学生分组,每组一人使用鼓槌敲击调音叉,其他小组成员观察调音叉的振动情况。

③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小组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④分享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4. 知识巩固(20分钟):通过幻灯片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与他们讨论。

5. 拓展应用(15分钟):a. 游戏环节:以“我是导盲犬”为主题,分为不同角色进行游戏,旨在让学生体验导盲犬的工作原理。

b.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简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4课。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碰到物体就会引起物体的振动。

我们耳朵中的鼓膜就是接收声音振动的“探测器”。

鼓膜是一个很薄而且有弹性的组织,即使很轻的声音都可以让它产生振动。

在本课,学生要用一块很薄的橡胶皮包住一个塑料杯口,制作完成一个鼓膜模型。

通过观察橡胶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耳是如何工作的。

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入思考观察结果,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听力和人耳的理解。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人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身体内部结构的认识不具体,也不全面。

通过图书资料大多了解到的是结构与功能作用,但对器官是如何工作的,知道的并不多。

有的学生对于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可能根本没有关注过。

耳作为我们身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学生对它具有先天的熟悉感;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这些都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知识、技能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振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耳的结构,探索人耳各部分的功能。

难点:能够用建模的方法了解耳郭和耳膜的作用。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1张“耳的结构”图片或模型、1个塑料杯、1块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皮(气球皮)、1根橡皮筋、1个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盐或细沙。

教师准备:1张大的“耳的结构”挂图或耳的结构模型。

【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提出问题: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直接聚焦本课的研究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

教师将学生们的观点提炼并记录在黑板上。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精选9篇)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篇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它可以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来传播,这是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给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传给听小骨,听小骨传给内耳,由内耳产生信号,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各种声音。

)本节课有三个大环节:一、认识耳的结构二、观察鼓膜的振动三、体会耳廓的作用主要采用学案的形势。

学案如下:观察耳朵的结构(一)观察耳朵的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耳朵由:XX构成。

外耳有和;中耳包括和;内耳包括和。

用鼓膜模型做实验(二)(1)音叉与“鼓膜”的距离保持不变,用不同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鼓膜”的振动:音叉发出较强的声音时,“鼓膜”振动幅度,音叉发出较弱的声音时,“鼓膜”振动幅度。

(2)在距离“鼓膜”远近不同的地方,用同样的力敲击音叉,观察“鼓膜”的振动:声音越远,“鼓膜”的振动幅度越。

这节课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两个:第一、采用了学案的形势,这是我在小学阶段初次试用,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还可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教师。

第二、通过游戏的形势体会耳廓的作用,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将音乐听的更清楚,不仅是体会到了耳廓的作用,还巩固了以前的知识。

有两点不足:1、没有及时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在前几课中这种现象已经暴露,我已经意识到了,力求改正,但是这节课感觉做得还不够好。

2、在体会耳廓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描述的再具体些,不应由老师代劳。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的教学反思篇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是一物理生物课,它既介绍了人而结构,有说明了人听到声音所必备的条件是生源(发声体的振动)——介质的传播——健康的耳朵。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参考教案.docx20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参考教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每天听老师讲课获取各种知识听电台广播了解天下大事,听音乐陶冶情操。

你们有没有思索过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橡皮筋、纸、直尺做实验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

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同学们说一下,你是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的生1:用手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声。

生2:用手抖动纸发声。

生3:拨动直尺发声。

师:在实验过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生:看到了物体在振动,听到了声音,说明了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

师:你们的实验都做得非常成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敲击音叉,音叉发声,请你们用手触摸一下有什么感觉教师先示范,学生后动手做生:麻!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教师将所设计的有结构的材料,有层次或有序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独立支配它,有技巧地指导学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师:我们把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如弹奏的吉它,叮咚响的泉水,均是声源。

现在大家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一起读和想“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刚才喉部的感觉。

生:发声时喉头在振动,发声停止喉头振动也停止,讲话时的声带是声源。

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声源发出的。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原理,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响度、音调、音色等。

但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实验操作,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3.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结果。

4.总结归纳,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鼓、尺子、气球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敲鼓、拨动尺子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声音是如何通过介质传播的?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是否有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人耳,还有哪些动物能听到声音?它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件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件

新知讲解
1 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1.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等。耳 郭负责收集空气里的声波。人的外 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 道到达鼓膜。
新知讲解
1 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2.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等。鼓膜是一 个半透明的薄膜,呈浅漏斗状,凹面向外, 外耳与中耳以它为界。鼓膜很薄且有弹性, 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也会产生振动。
新知讲解
1 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3.内耳:结构复杂,包括耳蜗和前庭等。耳蜗可以
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
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而听小骨就会将振动传达到
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受听觉
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新知讲解
2 探究耳郭的作用。
声音较强时 声音距“鼓膜”的远近不变
声音较弱时
振动剧烈 振动平缓
声音的强弱不变
声音较远时 声音较近时
振动平缓 振动剧烈
新知讲解
3 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实验现象:用小锤敲击音叉, 实验结论: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可
把音叉靠近塑料杯口的气球皮 以证明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
时,会看到气球皮上的细沙或 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
√ 4.鼓膜很薄、有弹性,很轻的声音也会引起它的振动。( √ ) 5.即使鼓膜接收到不同的声音,产生的振动情况也相同。( )
× 6.小明研究强弱不同的声音对“鼓膜”振动的影响。他先把小音叉放在离
“鼓膜”15厘米的地方轻轻敲,再把小音叉放在离“鼓膜”30厘米的地方
重重敲。他的做法是对的。( × )
课堂练习 选择: 1.耳朵是由( B )构成的。
新知讲解

四年级上册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外界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2、鼓膜很薄而且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微的声音都会产生

动。

3、远近不同的声音,离声音近时,鼓膜振动幅度大。

强弱不同的声音,声音强则鼓膜振动幅度大。

4、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个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5、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把振动放大并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声音。

6、耳的结构和功能

的结
构和功能外耳
中耳
内耳
耳郭: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递声波
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放大并传导振动
耳蜗:产生信号
听觉神经:传递信号。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中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扬声器纸盆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传播过程中需要介质。
3.耳朵的结构与功能:介绍耳朵的外部结构(耳廓、外耳道)和内部结构(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并说明各部分如何协同工作,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讲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非常感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在讲授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强调声音与振动的关联,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振动的存在,这样有助于他们建立起直观的认识。
课堂上,我尝试用简单的实验和动画来解释耳朵内部结构和听觉形成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观察到他们在观看动画和实验时,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这说明直观的教学手段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生理过程非常有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的形成过程。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声音相关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简单的实验或模型来解释声音传播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明确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1)
在完成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小学科学四年级课程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以便未来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人耳中鼓膜的作用以及声音如何通过人耳传播的过程。

通过模型制作、实验观察和讨论交流,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人耳的基本结构,并理解鼓膜在声音传播中的关键作用。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橡胶皮的振动,直观感受到声波对鼓膜的影响,进而理解人耳的工作原理。

这表明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二、教学过程的亮点
1.模型制作与实验探究:通过让学生亲手制作鼓膜模型,并观察其在不同声音条件下的振动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这种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抽象的科学概念。

2.小组合作与交流: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以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实验,并在实验后进行小组讨论。

这种合作与交流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耳的结构”挂图和模型,结合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人耳的结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小学科学教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课题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1、学生知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采集到的声音经过耳道传到鼓膜,惹起鼓膜的振动,这类振动信号传达到大脑,经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种的声音了。

教课目的2、学生能经过研究大小、远近不一样的声音是如何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说人耳鼓膜的作用;经过体验活动感觉鼓膜的作用。

3、学生养成仔细察看、留意四周事物的习惯。

教课准备耳的结构图、 1 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教课过程动向改正一、引入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而且以波的形式经过空气流传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二、认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要知道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一定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

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断: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要点认识鼓膜在帮助2、鼓膜是如何振动的呢?三、研究鼓膜的作用我们听到声1、察看比较估计的振动音中的作(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一定有鼓膜,但是我们没法拿真切的鼓膜来研用。

)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

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重申: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1 / 2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面敲击,认真察看“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3)沟通反应:当物体发作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类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1)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一样的力在“鼓膜模型”前面敲击时,认真察看“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一样;当学生拿着音叉用同样的力在“鼓膜模型”前面、较远的地方敲击时,认真察看“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一样。

从以上实验中我们能够发现什么?(2)沟通反应: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

发声弱,鼓膜振动轻微。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2、人的耳朵结构示意图人的耳朵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主三大部分。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

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作用:收集并传递声波。

中耳的作用:产生并传递振动。

内耳的作用: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比较清晰、响亮;拿掉纸喇叭,再听听,会发现听到的声音很微弱,很模糊,声音听不清楚。

这里“纸喇叭”模拟的是耳廓。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4、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朵中鼓膜的振动。

5、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

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6、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胶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7、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人的耳朵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主三大部分。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

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作用:收集并传递声波。

中耳的作用:产生并传递振动。

内耳的作用: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8、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比较清晰、响亮;拿掉纸喇叭,再听听,会发现听到的声音很微弱,很模糊,声音听不清楚。

这里“纸喇叭”模拟的是耳廓。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这一点与“纸喇叭”一样。

听诊器的头端有薄膜,贴在胸壁或者人体其他地方,可以感受振动。

怎样听到声音

怎样听到声音

1.保持小鼓与气
球皮的距离不变
2.用不同的力敲
击小鼓
1.用相同的力敲
击小鼓
2.小鼓距离气球
皮远近不同
仔细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发声强: 鼓膜振动厉害



发声弱: 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 鼓膜振动厉害



距离远: 鼓膜振动微弱
我们的耳朵里的鼓膜和气 球皮一样,当外界的声音传 到鼓膜时,它就会产生振动, 我们也就听到了声音。
振动不明显 振动不明显
我的发现
声音能够引起橡皮膜振动,距 离越近越明显,声音越强越明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 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 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 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 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 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 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 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诊治。
电子助听器
控制物体发声
•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过程为: •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
传播--------鼓膜的振动 • 控制噪音的本质为控制声源和阻碍传播途
径两种方法
以下物品是如何控制噪音的?
无声手枪
在声源处控制
住房里的隔音 板
防噪声耳罩
在传播过程中控制 在人耳处控制(传播途径)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廓
声音。
声源
声音通过外耳廓收集然后经过外耳道放大传导至 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听骨链传至前庭、耳蜗,耳 蜗将声音转换成生物电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中枢, 形成听觉,这样人耳就听见了声音。 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 耳蜗——听神经——大脑中枢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科书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愿意探索未知的世界。

但是,对于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耳的构造,知道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能通过实验观察耳朵的听觉反应。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难点: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听觉反应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实验、讲解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展示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2.准备实验器材,如耳朵模型、声音发生器等,用于学生实验观察。

3.准备教案和PPT,用于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耳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耳朵的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对耳朵的好奇心。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人耳的构造和听觉的形成过程,结合讲解,让学生了解耳朵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如耳廓、耳膜、听小骨等。

同时,解释声音是如何通过这些部分传入大脑,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耳朵的听觉反应。

每组分发一个耳朵模型和一个声音发生器,学生可以通过调整声音发生器的音量,观察耳朵的听觉反应。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知识清单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知识清单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知识清单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美妙的音乐、亲切的话语,还是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我们都能通过耳朵感知到。

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系列复杂而又神奇的生理过程。

首先,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的振动。

比如,当我们敲鼓时,鼓面会振动;我们说话时,声带会振动。

这些振动会引起周围空气分子的振动,从而形成了声波。

声波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样,以声源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时,首先会经过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耳廓的形状有点像一个小漏斗,它的作用是收集声波,并将其引导进入外耳道。

外耳道就像是一个声波的通道,把声波传向中耳。

进入中耳后,声波会遇到鼓膜。

鼓膜是一层薄薄的、像鼓一样的膜。

声波的振动会使鼓膜产生相应的振动。

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中耳内的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依次运动。

这三块听小骨就像是一个精巧的杠杆系统,它们能把鼓膜的轻微振动放大,并传递给内耳。

内耳是一个充满液体的复杂结构,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耳蜗。

当听小骨传来的振动到达内耳时,会引起耳蜗内液体的波动。

在耳蜗内,有大量的毛细胞。

这些毛细胞就像是一个个敏感的传感器,它们能够感知液体的波动,并将这种机械信号转化为神经电信号。

神经电信号会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

听觉中枢接收到这些信号后,会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让我们感知到声音的各种特征,比如声音的强度、频率、音色等等。

我们就能分辨出这是音乐还是噪音,是某人的说话声还是动物的叫声。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能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也是因为耳蜗的特殊结构。

耳蜗就像一个螺旋形的楼梯,从底部到顶部,对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的毛细胞分布在不同的位置。

高频声音主要刺激底部的毛细胞,而低频声音则主要刺激顶部的毛细胞。

此外,我们的大脑在声音感知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脑不仅能对声音进行分析和识别,还能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注意力,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筛选和重点关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课堂实录执教:泸州市江阳区邻玉小学黄小红点评: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郭敏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探索鼓膜的作用。

2、人的耳朵是怎样工作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知识: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教学重、难点:1、耳朵的构造。

2、鼓膜的振动。

教学具准备:一个玻璃杯、一块气球皮、一根橡皮筋、一点细沙、一个队鼓、课件教学过程:一、传话游戏引入课题师:同学们玩过传话游戏没有?生:玩过!师:上课之前我们也来玩一玩吧,好么?生:好!(生兴高采烈地回答)师:我先请每个小组右边第一位同学上来,作为该组的第一位传话使者。

(生一个个迫不及待地跑上台)师:现在讲游戏规则,待会儿我告诉每组上来的同学一句话,你们回去传给旁边的同学,再依次传下去,直到最后一位,最后这位同学你再到台上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速度最快。

同时我要说的是每一位传话的同学必须附在你同学的耳朵前小声地说,别让别人听见了。

都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游戏现在开始。

台上的同学在教师的示意下围成一圈,教师悄悄的告诉他们一句话。

师:(对台上的同学神秘的说)听清楚了吗?生(台上):清楚了。

师:开始传达吧。

生赶快回到小组一个一个的开始小声传话。

一会功夫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急切的奔上台,很快的八个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都上台了,排成一队。

师:(对第一位上台的同学)你能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吗?生1:我听到的是“我善于动脑,我最棒”。

师:(对第二位同学)你听到是什么?生2:我善以动脑,我最棒。

师(对第三个学生):你呢?生3抓着头含笑不语。

师接着问后面几位,都说不太清楚。

师(满面含笑,抚摸着学生的头):看来你们只顾着速度去了,没听清。

是吧?师:之前的那八位同学告诉大家吧,老师刚才告诉你们的话是什么?生:(齐说)我善于动脑,我最棒!师:(对生1)刚才就你听得最清楚,真棒!师:大家给他赞扬的掌声吧!(生热烈鼓掌)师:(对台上八位同学)你们都请回到座位上去吧。

师:刚才我们玩的这个传话游戏里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正确的说出来,而有的同学却不能呢?生议论纷纷,“听不清”,“没说清楚”等。

师:我听到您们说的啦。

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听清,有的同学却不能?这与我们的哪个器官有着密切的关系呢?生:耳朵。

师:对。

别人说的话我们是怎么听见的?怎样才听得清?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点评:课堂教学引入环节的设计十分巧妙,形式活泼生动、引人入胜、不拘一格而又环环相扣,在这里更重要的一点是活动的内容与该课教学目标紧密相关,既富有童趣又寓意深刻,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集中到“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这一探究主题活动中。

(板书课题)二、耳朵的结构和功能师:要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知道我们耳朵的构造。

课件呈现一个可爱的胖娃娃,右耳放大图。

师:这就是我们的耳朵,有它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吗?生:能。

师撩开头发露出耳朵,指着耳廓师:只要有它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吗?(加重“它”的语气,并轻轻扯扯耳廓)生:(会意)不能。

师:是的,仅仅有耳廓还不能听到声音,还得依靠耳朵里面一些“零件”才能听到。

师:那耳朵里都有些什么“零件”呢?我得找个耳朵给大家瞧瞧。

走到一生面前师:可以把你的耳朵借出来给大家看看吗?生:恩,可以。

师:(惊讶)真的?我可得把你的脑袋剖开,然后大家才能看见里面的构造哦!愿意吗?生:(不好意思)不愿意。

其余生呵呵笑。

再找一生再问,此生有了前车之鉴,一下就否决了。

师:太残酷了,我也怕怕,我也不愿意。

幸好有高科技能帮我们解决许多难题。

课件呈现,由先前的娃娃耳朵切换到耳朵的构造剖面图。

师:这就是我们整个耳朵的构造图。

它由耳廓、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等构成。

(边说边点击鼠标,图上出现相应的名称)师:根据它们的功能、位置我们把它们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随着师的解说,课件上的耳朵构造图上明确分出,出现时还闪动一下,引起学生注意。

师:可能有的同学还是不太明白,没一个整体的概念,立体的印象。

我还有法宝。

说着出示耳朵结构实物模型。

师:这是——生:耳廓。

师:这是——生:耳道。

师:他们属于外耳。

(板书)师:这是鼓膜的位置,它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线。

师:这是听小骨,属于中耳。

(板书)师:这个像蜗牛壳的是耳蜗,这一束黄黄的就是耳神经。

这是内耳。

(板书)师边说边从模型上拿出小模型,加深学生印象。

师:(拿起耳朵模型)声波由耳廓收集来进入耳道,引起鼓膜振动,振动传达到听小骨,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里液体的震动,再传达到听神经。

听神经再把这个讯号传达到大脑,形成声音。

我们就听见声音了。

(边说又边把小模型放回大模型里,拼成一个完整的耳朵结构模型。

)师:(呼一口气)天啦,我说了好长一串,好长的时间,但实际我们的耳朵听到的声音速度是非常快的,是吧?生善意的笑。

师:能分清外耳、中耳、内耳了吗?现在大胆的猜测它们的功能吧!生小组内小声议论。

师:谁来说说?生:(生边说边指着耳朵结构图引导)声音通过外耳,传到中耳,引起…听小骨的振动,再由听小骨传到内耳,引起…引起耳蜗的振动…师:引起耳蜗里液体的振动生:引起耳蜗里液体的振动…师:振动传达到——生:振动传达到…到…听神经,形成讯号传到大脑。

(大呼一口气)师:(笑)好不容易才说完了,说清楚了,是吧?生不好意思的点点头。

师:他听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正确,有一对灵敏的耳朵,非常了不起。

(鼓掌)生也忍不住跟着鼓掌。

点评:在认识耳朵构造的教学过程中,生动直观是一个基本要求,有了幻灯片展现耳朵的构造还不够,为了增强真实性和直观性,教师还增设了耳朵模具的展示,用意在于加深和巩固儿童对于耳朵构造的印象,在该环节的教学过程中,线索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教师深谙儿童心理,在儿童易忽略和遗忘处加以适时点拨,深入浅出,教法细腻而不琐碎,十分难得,很好地帮助儿童完成了对于耳朵结构和功能的认识。

三、鼓膜振动试验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声音传播的途径,要想听到声音的重要条件是引起鼓膜的震动。

当声音传达到鼓膜时是怎样振动的?我想我也借不到那位同学的耳朵来试验了,(生笑)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展示。

师: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些实验器材,我们将把它们做成一个鼓膜模拟装置,就像这样。

(课件上呈现器材和做好的鼓膜模拟装置。

)师:(边说边演示)我们先把气球皮蒙在玻璃杯上,再用橡皮筋固定,尽量的绷紧些,因为我们的骨膜就是很薄的、有弹性的一层膜。

就像这样,接着再把细沙撒点在上面,敲击队鼓,观察气球皮上的细沙有什么现象。

师:我们把队鼓分别放在远处和近处,再轻敲和重敲观察细沙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板书远近强弱)师:都明白了吗?生:明白了。

师:各小组组内分工负责,试验开始。

生开始试验,师深入小组指导。

生:老师,沙子怎么没反应呢?师走进小组检查原因。

师:(笑)吃早饭没有?使劲点试试。

生再使劲一敲,细沙剧烈跳动。

生:(激动)看见了,看见了!各小组汇报观察发现。

生1:我们小组发现,当敲击队鼓时,气球皮上的细沙会跳动。

师:能说得更详细点么?生2:我们小组发现在把鼓放在杯子附近重重敲,细沙跳得厉害,轻轻敲它就跳得轻些。

生3:我们小组发现把鼓距离杯子远些轻轻敲,细沙没什么反应,重重敲的话细沙就跳得凶些。

生4:我们小组发现鼓近点重重敲比远点重重敲跳得凶些。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们在实验时都很认真,观察都很仔细。

我们在实验时这个小组里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你们告诉他们吧!生5:刚才我们并没有敲鼓,但我们气球皮上的细沙仍然在“跳舞”。

师:呵呵,他用了一个很美的词“跳舞”,一个充满诗意的孩子,你的眼里事物都充满了生机。

其余生用充满疑惑的眼神望着该生。

师:看大家急得,告诉他们谜底吧!生5:刚才虽然我们没敲鼓,但邻桌的同学在重重的敲,所以我们的细沙也跟着跳舞了。

生:嘿,我们的也出现过这现象呢!师:这其实就相当于两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完成一个鼓在——生:(恍然大悟)远处重重敲引起的——师(生):振动。

师:所以啊,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总会有新奇的发现。

师:其实我们耳朵里的鼓膜和气球皮一样,请大家想象一下,当外界的声音传到鼓膜时,它就会怎样呢?生:也会象这气球皮一样发生振动。

师:说得真好,当外界的声音传到耳朵里,会引起鼓膜振动,(老师放慢语速)于是。

生:我们就听到了外界发出的声音。

点评:声音传到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是耳朵听到声音的关键,所以此处教师设计用队鼓代替教材中的音叉来让学生来进行探究实验,效果明显,与用音叉做实验相比,材料更易获得,而且由于学生平时经常见到队鼓,观察材料更易被学生感知,观察时更能将注意力集中到气球皮的振动上。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仍然把握层层推进的原则,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探究并理解外界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的整个过程,为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和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做好了全面的铺垫。

四耳廓的作用师:鼓膜是这么的重要,咱们得保护好。

你们都累了吗?我们来听一段音乐吧,轻松一下!师:我教你们一种听法,很有趣的。

听完后就知道到我们耳廓的作用了,这可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先把手放在耳后,手掌围住耳朵。

(示范)生满眼充满期待,跟着老师做。

师:待会我说“开”,你们就把手掌向后打开。

(示范)生跟随。

师:我说“收”,你们就把手掌围住耳朵,留一个小洞。

(示范)生跟随。

师:明白了吗?照老师说的去做,你听到的音乐就是那么的不一样,很好玩的。

试试吧!多媒体播放《三套车》音乐,生在教师指导下听,脸上露出新奇的笑容。

师:刚才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听到的音乐与平时听到是不是更有趣?生:是。

一会声音大,一会声音小,好听得很!生小声议论。

生:我们把手掌张开,声音就小,合拢就大。

师:手掌合拢时就像我们耳廓的延续,现在能告诉我,我们的耳廓有什么作用吗?生1:是…是…可以收拢。

师:心里明白,说不太清楚,是吧?生2:耳廓可以让声音集中。

师:换句话说就是,耳廓是用来帮助我们收集声音的,是吧?生2:(笑着点点头)恩,就是。

师:现在你们来告诉我吧,我们耳廓的作用是——生:收集声音。

师:小兔子有一对长耳朵,非常灵巧,还会左右转动呢!(课件呈现草地上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师:它们有着长长的耳廓,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

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点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组织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这一点上,黄老师紧密结合儿童求真爱美的心理,采用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灵动地调动学生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耳廓作用的探究活动之中,于无声处更显得教师匠心独运,也提示我们广大的科学教师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广开思路,大胆创新,用儿童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严肃”的科学探究,令人愉快的探究之路将大大提高科学探究的价值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