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产学研合作联盟若干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要想使这些联盟能够稳定地运行并取得长期的成功,需要充分考虑到其稳定性因素。

本文将针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稳定性的措施。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影响因素1.1 利益共享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利益共享机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当各方在联盟中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各自的权益得到平衡和保障时,联盟才能稳定地运行下去。

因此,需要建立起公平、合理、透明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方能够共享联盟带来的利益。

1.2 组织结构与治理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组织结构与治理机制也是决定其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联盟需要建立起明确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机制,明确各方的权责和职责,减少内部冲突和利益博弈。

同时,联盟还需要建立起高效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技术能力与资源优势联盟成员的技术能力与资源优势也对其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只有当联盟成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资源优势时,才能够为联盟的研究和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

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应该选择具备较强技术能力和资源优势的成员,以提升联盟的稳定性。

二、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的措施2.1 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了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稳定性,各方应该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长期的合作,各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信任彼此,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

同时,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还能够减少合作中的不确定因素,提高联盟的稳定性。

2.2 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交流与沟通是保持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联盟成员应该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交流研究成果和技术需求,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通过加强交流与沟通,能够减少误解和分歧,促进联盟的稳定发展。

2.3 强化评估和追踪机制为了评估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运行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估和追踪机制。

对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问题的几点思考
展 的必 由之 路 ” 。
用类 的高等教育。 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始 我
于上世纪 8 0年 代 初 ,经 过 近 3 O年 的 发 展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取 得 了可 喜 成 绩 。
部 门引 导 不 够 , 别 是 对 大 中 型 企 业 和 实 特
力 较 强 的 产 业 引 导 不 够 ; 府 在 多 渠 道 筹 政
有 真 正 发挥 作用 。 产 学 研 合 作 中普 遍 存 在“ 头 冷 一 头 一 热” 的现 象 , 展 高 职 更 多 的是 政 府 行 为 , 发 还 没 有 成 为 企 业 的迫 切 愿 望 , 业 的 积 极 企
服 务平 台 , 过 拨 款 , 渠 道 筹 集 资 金 , 通 多 组 织 和 实施 合 作研 究 项 目 , 励 产 学 研 各 方 鼓 的人 才 流 动 和 设 备 共 享 等 等 。 如 美 国 自 例 16 9 5年 颁 布 《 等 教 育 法 》以来 , 经 修 高 历 改 , 府 在 法 律 赋 予 的权 限 内发 展 合 作 教 政
高 职 院校 产 学 研 合 作 虽 然 取 得 了 一 定的成效 , 但还 远 没 有 充 分 发 挥 其 应 有 的 作 用 。 因此 , 产 学 研 合 作 教 育 进 行 深 入 对 的 研 究 就 显得 非 常重 要 和 必 要 。 1 当前产 学 研 合 作 实践 中存 在 的 共 性 .
问题
集 产 学研 合 作 资 金 方 面 作 用 欠 缺 ; 机 制 在
方 面 高 校 与 企 业 之 间缺 乏 必 要 的 合 作 发
截至 20 0 8年 底 , 国共 有 高 职 院 校 18 全 14 所 , 校 生 数 达 到 968万 人 , 在 1. 占全 日制 普 通 高 校 本 专 科 在 校 生 的 4 . 。 19 54 % 98

江苏省产学研合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江苏省产学研合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基金 项 目 : 江苏省软科 学; 项目 名称 : 关于构建完善江 苏省技术转移体 系的对策研 究 ; 项 目编号 : B R 2 0 1 4 0 5 9 。 作者 简 介 : 魏利斌( 1 9 8 4 一 ) , 男, 辽 宁锦 州 , 硕士 ; 研 究方 向 : 科技 管理 与服 务 。 通信 简 介 : 张 阳 阳( 1 9 8 7 一 ) , 男, 吉林 吉林 , 硕士 ; 研 究方 向 : 涉农 科技 项 目合作 。
第1 4 期
2 0 1 7年 5月
江苏科技信息
J i a n g s u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r ma t i o n
No 。 1苏省产 学研合作 若干问题 的思考
魏利 斌 , 一 , 徐 欣 , 李庆 明 , 顾 燕 2张 阳 阳
1 . 2 研 究 意 义
合作 , 产学研合 作对于合作链条上 的企业 、 学校或研 究机构具有重要 的意义。 产学研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需 要, 是 江苏 省创 新 型 省份 的需要 , 核 心是 增 强 企业 创 新 自主能力 。江苏 省 中小型企 业 颇多 , 只有创 新 才能 谋发展 , 但这些 中小企业 大多在县( 区) 域, 他们研发 能力弱、 人才缺位 、 技术单一。 这些为产学研 的进一步 开展提出了挑战和 目标。具体来讲 , 必须推进产学研 合作 才能有 利 于这些 中小企业 的发展 , 那 么 就要 深人 挖 掘各 方资 源 。 江苏省 科研 创新 力 量基本 集 中在 高校 院所 中 , 对 于 多 数企 业 尤 其 是 中小 企业 而言 , 在大 众 创业 、 万众创新 的环境下 , 自主研发能力 的缺乏制约 着发展 , 由高校院所 向企业 的技术转移 、 合作开发 的 成果 , 为企业 , 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高新技术促其发 展 的动力。 产学研合作意义重大 , 不仅提升研发能力 , 得 到社 会认 可 的高新 技术 , 而且 新 产 品又 带动 相关 配 件 的改 良创 新 [ 2 ; 对 于江 苏 省高 校 院所 而 言 , 又是 激 活 其职 能最 大化 的机 会 , 其 培养 人 才 和社 会服 务 的职 能得到丰富, 高校 院所可以在企业建立 实习基地 , 满 足 实践 教学 需要 ; 高校 院所 中的科 技人 员 可 以在企 业 中更好 地理 论联 系实 际 , 达到 生产 实践 与 科研 教学 之 间的互 补 。 2 在创 新驱 动 的新形 势下 江苏 省产 学研 合作 存在 的

产学研合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产学研合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44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 2010·07 ■责任编辑:任焕霞 E-mail:renhx@cutech.edu.cn摘 要: 关键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

 可以说,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意志和民族共识。

1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产学研合作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我国起步较晚,问题较多。

当前产学研合作的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1 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问题产学研合作是产学研各方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所从事的一种跨组织的合作,其中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应当是企业,也就是说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是否能够形成和顺利实现的关键。

因此,企业对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需求的程度对产学研合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些高校产学研合作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企业处于比较被动的角色,致使产学研合作并未产生预期的更好的效果。

1.2 产学研合作的技术供给问题在实践中可以发现,我国企业每年都在大规模地引进技术,特别是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而我们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能够向企业提供的通常都是单项的技术和产品,不能满足企业大生产对技术的需求。

因此,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不能提供充足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生产技术,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的重要障碍之一。

1.3 产学研各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利益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各方对技术的价值经常存在不同的认识。

根据合作初期各方谈判地位的不同,各方可能还比较容易达成一定的协议,但随着合作项目的进行,各方的矛盾常使得合作双方分道扬镳,或者某一方另寻其他合作者。

1.4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产学研合作也是创新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科学技术活动的继续,也是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一种形式。

之所以要采取合作的方式,通常是因为合作各方都无法独立完成某项创新活动的全部工作,也就意味着合作各方都无法独立控制这一活动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思考为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技术和成果资源优势,促进我县企业有效利用各类社会科研资源,强化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全县科技创新能力,今年10月初,县人才办会同相关职能单位一行8人,就我县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调研组通过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到企业实地考察、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县产学研合作情况。

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对我县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作建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

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产学研合作现状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县把产学研人才工作作为提升县域企业竞争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的龙头工程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县先后从全国32所高校、科研院所邀请218位知名专家教授来沭考察,签署合作协议68项,转化科技成果65项,解决技术难题780个,新建省级以上产学研合作研发机构7个、市级研发机构25个,实现新增效益1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取得的成效:1、合作基础不断夯实。

从人才队伍建设看,我县多家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近两年全县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就达140余人,全县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平均达10%左右;从技术中心的建立看,我县建立企业研发机构60余个,占规模企业总数的10%以上,其中7家研发机构获得省批准,25家研发机构得到市级批准立项。

2、合作呈现良好态势。

从合作成效看,我县先后有100余家企业与3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较为固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江苏福庆木业有限公司通过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实践基地,先后解决技术难题70多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江苏中辆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轨道交通整体车组制造柔性工装生产线”项目,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喜结连理”,并得到2009年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支持资金650万元。

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

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

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摘要: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建议采取各级政府成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等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影响因素;建议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合作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最佳途径,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尚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对建设类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作以下思考。

一、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明确由于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突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点是产与学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功能决定了其产学研结合的重点是解决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教学与生产、科研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的问题。

因此,只有明确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的最重要的形式,才能使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方向正确、定位准确。

第二,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科研和生产技术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科研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是开展教学研究,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提高办学水平和专业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业务能力,从而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开展生产技术研究,主要是根据自身能力,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开展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研究,其目的是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使高职院校不断提高自身产学研结合的能力与水平。

对促进我国产学研有效合作的思考

对促进我国产学研有效合作的思考

对促进我国产学研有效合作的思考[摘要]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着法律缺失、机制不全、定位不明、资金匮乏、价值差异、层次不高、信息不畅、中介滞后、动力不足等问题,需要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文章提出通过采取政府推动、健全法律、科学定位、合作机制、中介服务、资金投入、信息平台等措施,以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产学研有效合作路径产学研合作是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校企主体、金融支持”的原则下,以科技成果转让与转化并最终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实现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的一种有效合作组织形式。

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走上了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联合创新向创新集群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合作层次逐渐提高、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发展更加协调、合作方式日趋多元、合作功能显露综合等成效,但也要看到仍存在很多制约产学研有效合作的问题。

只有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存优去劣,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1.法律缺失。

从字面意义上看或从合作各方来看,似乎产学研合作就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个方面之间的合作,但剖开表面,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产学研要有效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机构角度来说,不仅要有政府管理部门、法律制定部门、市场中介部门、社会舆论引导、大众观念转化等各方的参与,还必须是充分联动和高效运作的系统工程。

只有制定规范的政策法规,对参与产学研合作各方的行为加以协调与约束,才能保证合作健康高效。

但目前国家并没有制定出健全的产学研合作法律和法规,导致产学研合作仍处于初级浅层次合作阶段。

2.机制不全。

一是政府技改调控缺乏手段。

如在企业技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方面的需求过程中,缺乏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调控手段。

二是科研管理缺乏市场需求导向。

主要是在科研立项、成果评价等方面,对市场和企业需求考虑不足,如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选题、申报、鉴定等方面没有了解市场的企业,而企业对成果的中试、开发、推广、应用等更需要产学研之间的有机结合,但又缺乏相应机制。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困境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一个重要的教育阶段。

高职院校不仅是培养教育人才的场所,更是与企业产业融合的一片沃土。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地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教育和产业的相互衔接,促进学生的就业,提高专业人才素质,提升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但是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着很多困境,需要进行探讨和思考。

本文就此进行讨论,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困境1.合作资源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位于中小城市,缺乏优质的产业资源,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比较单一,难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资源。

2.双方需求不匹配一方面,高职院校会因为自身经营和办学的需要而寻求与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寻求合作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研发等科技合作。

但是在实际的合作中,可能会出现因为双方需求不匹配而导致合作无法顺利实现的情况。

3.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产学研合作项目,缺乏对效果的科学的评估机制,难以衡量这种合作对学生和企业的贡献。

也就无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优化合作策略。

4.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冲突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不同,企业追求效益、经济利润,而学校追求教学、培养人才。

因此,两者的目标和理念可能存在差异,在合作中难以达成一致。

二、对策1.构建多元化的合作资源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合作资源。

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引入大型企业,也可以通过校友会等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建立产业联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同时,也需要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发挥学校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豪华的就业平台。

2.高职院校需求适应企业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了解更多企业的需求和动态;更多地通过对企业经济模式和商业文化等全面的了解,才能找到匹配的合作项目。

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到项目开发中,健全科学的合作机制,使得合作双方能够公平互利,共同获得利益。

3.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于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合作的价值。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参考资料)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我国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从全社会来看,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或者是进行技术创新时,主要还是依靠自身力量,合作的力度明显不够。

而种种迹象表明产学研合作的力度不够,出现了脱节现象。

从根本上来说,这主要是因为产学研的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合理的合作机制。

首先,在政府职能方面,未出台具有足够吸引力的相应配套政策,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人才引进、共建产业基地和产业化项目未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扶持和引导。

其次,中介市场不发达,从事技术服务和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中介组织缺乏,致使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较少。

(二)产学研合作各方定位不清,责任不明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是合作的龙头,学校和研究机构是支撑,运行机制是关键。

但是,产学研合作各方对此没有明显的认识,责任不明确。

其一,就目前来看,企业仍未成为合作过程中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产学研合作的工作重心没有落到企业。

其二,高校是产学研合作的支撑,是创新的源头、人才的基地。

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为企业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其三,政府主管部门还未能认识其在职能转变中的地位,对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和提供的平台都显不足,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产业部门对产学研结合认识不足,阻碍了工作的推进在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不少的企业在寻求合作伙伴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名校、名专业,对一些非名校弃之不顾。

而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往往停留在项目支持、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实习基地和员工培训等方面,忽略了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人才培养的在岗培训实践。

而不少企业对市场经济观念认识不够,重眼前利益而非视长远发展,重实际生产而非开发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技术开发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摘要】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合作不深入、项目缺乏规划、人才培养模式不灵活、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以及利益不对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应加强沟通与合作深度,建立长期规划,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效监督评估机制并促进双方利益均衡。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高职产学研合作的双赢局面,推动合作项目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 问题, 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 企业合作, 合作项目, 长期规划, 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 监督评估, 利益对等, 沟通,合作深度, 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需求, 合作共赢.1. 引言1.1 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是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存在合作不深入的情况。

一些合作项目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缺乏深入的沟通和合作,无法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合作项目缺乏长期规划。

有些合作项目缺乏长远眼光和规划,导致项目无法持续发展,产出效果有限。

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灵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化,无法及时调整和适应产业的变化和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与市场不对接。

产学研合作机制缺乏有效监督和评估。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合作项目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和及时调整,影响合作效果。

合作双方利益不对等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一些合作项目中,企业的利益被忽视,导致合作双方的目标和需求不一致,难以实现合作共赢。

高职产学研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只有加强双方沟通和合作深度,建立长期规划,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效监督评估机制,促进合作双方利益均衡,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共赢。

2. 正文2.1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不深入双方缺乏深度的合作意识和理念,高校更多的是将合作当做一种外部资源争取的手段,而企业则将合作仅仅看作是提供实习生或项目合作的途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建立。

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几点思考作者:来源:《粘接》2014年第05期产学研合作,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共同优秀经验的结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要素的有效组合,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粘合。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及与国际接轨,产学研合作必将成为中国包括中国胶粘剂行业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

产学研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多方,需各方悉心研究、通力合作、深入实施和共同推进。

结合对多家已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胶粘剂企业的调研和思考,以下从企业角度谈几点对产学研合作的建议:1、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使用者,只有企业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才能真正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确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合作宗旨实现。

2、要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很多,比如技术转让、技术开发、联合培养人才、共建研发机构或经济实体、共享科技资源等。

企业须结合自身发展规模、水平、实力、需求等情况精心选择合作模式,这直接关系到最终的合作效果。

3、要以协议形式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和利益分配机制。

为避免和减少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出现各种纠纷影响合作进度和效果,因此合作前,合作各方须通过深入协商签订严格的协议,明确约定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对知识产权归属、科技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以及收益分配等关键而敏感的问题要约定清楚。

4、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

当前中国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纷纷出台了各种对产学研合作给予大力扶持的优惠政策。

因此企业一定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好相关优惠政策,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减少合作风险和压力。

5、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对口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对于一些产业性的重大技术课题,有时单靠一两家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合作,往往很难突破,而需要汇集一批优秀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来进行完成。

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_张经强

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_张经强

n产学研论坛技术与创新管理n2006年 第27卷 第1期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思考张经强*(北方工业大学科研处,北京 100041)摘 要 通过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高校;产学研合作;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 4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06)01-0092-03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之间的合作,是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经,现在已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关注,而且很多国家都制订了关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来推进产学研合作。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0[1]。

这说明我们党也非常重视高校产学研合作,因为这不仅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奠基石。

1 目前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1)技术攻关合作模式,即企业的技术难题投入到学校,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共同攻关;(2)技术转让合作模式,即高校把自己研制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转让给企业,企业在生产和实践中应用该项技术;(3)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合作模式,即企业在大学或企业内部投资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各派科研人员进驻该机构进行联合技术开发和技术攻关;(4)全面合作模式,即高校与政府或行业部门建立全面合作关系,设立合作基金,合作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等;(5)建立高技术企业合作模式,即高校出资自己建立高技术企业,为企业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实现产学研一条龙。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行体制、机制、管理模式、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高校在产学研的道路上并不顺利,许多高新技术都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特别是一些接近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被束之高阁,造成极大的学术浪费。

产学研联合模式及存在问题的讨论

产学研联合模式及存在问题的讨论

产学研联合模式及存在问题的讨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经济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融入了世界经济。

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能力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众多企业的产品技术档次低,竞争能力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

发挥产学研联合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应对入世后的挑战是我国必然的正确选择。

国内外实践证明,产学研联合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好形式,自上个世纪以来,产学研合作对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并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美国在1971年不断调整科技战略,连续制定了7个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计划,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国家工业未来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其结果使美国在90年代成为本世纪的第四个经济“黄金时代”,在2000年国际竞争力排名中首次名列第一。

日本自1980年正式提出“科技兴国”的战略口号以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官产学研”联合体制,实现资金来源多样化,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开展了政府、企业及大学之间的合作。

我国政府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的实情出发,在1992年由国家经委、国家教委和中科院联合组织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特别是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迅速,吸引大量社会投资,孵化培育出一大批成长性较好的高科技企业,涌现出一批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华中科技、交大开元、交大昂立、江中制药等倍受关注的高科技企业集团,推出的高技术品牌产品如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清华威视集装箱检测系统、华中数控系统等都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为国民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形成了产学研联合的良好机制,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合作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一、产学研联合的几种模式产学研联合的模式可应采取以下模式:1.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产学研联合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联合模式,是指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由企业来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

关于构建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若干思考

关于构建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若干思考
这 项 系统 的倡导 者 应该 是 政府 机 有 创 新作 用 、 成 果 转化作 用 、 人 才培 养 作 用和 新 组 合 有 效 于 长期 共 同发展 的 工程 , 它可 以引领 高校 产学研 战略联 盟 迈 向一 个新 的台 阶具 的作 用。探析 构 建 产学 研联 盟 的 必要性 , 得 出产 学研 联 盟 关 , 为 了要 保证 构建 产 学研 战 是 政 府机 关 、 企 事业 、 高等 学 校 与研 究 院 实现 发 展 的有 效 有 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除 此之 外 , 途径。
新驱 动发展 战 略。
3 . 2 优 化高校 产 学研 战略联 盟发展 的外部 环境
政 府机 关 部 门 既要 出 台一 些 好 的政 策 来 引领 高校 积
极构 建 产 学研 战略 联 盟 ,又 要 优 化高 校 产 学 研 战 略联 盟 外部 环 境 的发展 : 如 政府 机 关 拨款 , 鼓励企事业( 行业 ) 投 入 为 主 , 向银 行 或机 构 申请 借 贷和 社 会 四面 八 方投 资 等 合、 优势互补、 利益共享、 分工 协 作 、 长 期 发展 ” 的 方 式 构 建, 由多 家 国 内重点 企 事 业 ( 行 业或 中介 机构 ) 、 知 名 高 等 多 方面 多元 素相 结 合 ,为提 供 高校 产学 研 战略 联 盟 的资 院校和 研 究院组 成 。 构建 产学研 战 略联 盟还应 有具 体 的发 源 有效 的利 用和 资金 的使 用有 利 的 保证 ,深 层 次 地 投 入 建 立产 学研 联 盟 项 目( 项 目分 为 展 目标 和 详 细 的 实施 方 案 , 总体 而言 , 产 学研 战 略联 盟 正 产 学研 联 盟项 目的资 金 , 重 大 、 重 点 和 一般 ) 的专 项 专 款 , 而 一 般 情 况下 重大项 目 慢 慢 走 向浙 江省科 技 与产 业化相 结合 的道 路 , 主动 对接 浙 江省 主 导 产业 , 设 置浙 江 省 产业 转 型 升级 、 创 新 驱 动 和 民 面 向社 会公 开 招标 形 式 产 生。 建 立 一整 套 完 整 的风 险 投 特 别是 用 于 重 大科 技 专 项 、 科研 成 果转 化 和 科 技 生改 善 的急需学 科 专业 。 营造 以创 新和 产业 化业绩 为导 向 资机制 , 的环 境 , 调 动广 大 师生从 事科 研创 新和 成 果推 广转 化 的积 创 新 。 3 . 3 构建 产学研 战 略联 盟 的社会 支持体 系 极性。 要 构 建高校 产学 研 战略 联 盟是 需 要 紧紧依 靠 社 会 ( 政 企业或行业、 高校 和 科研 院所 ) 的 支持 和 帮 助 , 而构 建 针和 有效 的 实施 目标 所 制定 的 方法 , 浙江省 2 0 1 3年 刚 刚 府 、 实 施 公布 产 学 研 战略 联 盟 中 心名 单 ,所 以刚 处 于 发展 时 高校 产学研 战 略 的前 提基 础就 是社 会 支持体 系。目前 以高

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是指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起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式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泰州市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1.合作意愿逐渐增强近年来,泰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协同合作。

在政策的推动下,企业的合作意愿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研发等工作。

2.合作模式多样化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模式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科研项目合作外,还涌现出了企业与高校共建研究院、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合作模式,丰富了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3.科研成果转化率提升通过产学研协同合作,一些科研成果得到了有效的转化和应用。

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科研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技术的应用和产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挑战1.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泰州市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导致合作项目的持续性和深度不够,影响了合作效果和成果的转化。

2.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企业与高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时,往往存在需求不匹配的情况。

一些企业需要的人才与高校培养的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3.科研成果应用难度大虽然一些科研成果得到了转化,但仍然存在一些科研成果难以应用的情况。

一些科研成果的应用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技术改进和市场推广,才能实现真正的应用和价值。

三、对策建议1.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出台更加明确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持续发展。

加强对合作项目的管理和评估,确保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2.加强人才培养的衔接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开展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的专项计划,引导企业与高校密切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几点思考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产学研合作指的是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共享资源、互利互惠的方式,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思考。

首先,加强政策支持是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科研和创新,并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其加强与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获得真实的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企业也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实验基地和实训场地,与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第四,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有助于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发展。

在产学研合作中,各方应通过合作共赢的方式,分享成果和利益。

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储备等方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并与企业共享相关利益。

企业则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渠道,帮助科研团队将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可以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

最后,加强监督与评估是保证产学研合作质量的重要手段。

政府可以建立相关的监督机构和评估机制,对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和科学性,防止虚假合作和不正当行为的发生。

同时,企业和高校也需要加强自身的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总之,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培养,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加强监督与评估,共同推动产学研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

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

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一、引言安徽省是很多国内外企业的瞩目之地,这里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然而,当前,安徽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而产学研战略联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本文将针对如何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意义(一)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二)产学研战略联盟能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产学研战略联盟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对策(一)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二)加强政策扶持(三)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五)拓宽国际合作渠道四、案例分析(一)合肥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蚌埠物质科学研究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二)合肥工业大学与上海长城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院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三)安徽电气集团牵头成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与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移动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

(四)芜湖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瑞哥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产学研战略联盟。

(五)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成立。

五、案例分析的意义各个案例都充分体现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各方在合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共赢。

同时也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六、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通过加快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设,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安徽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

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

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简介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指产业界、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的合作机制,旨在促进产学研三方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安徽省,加快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对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如何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展开思考,提出相关建议。

1. 加强政策支持政策是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重要环节。

安徽省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的门槛。

同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推动产学研合作成果向产业转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 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是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关键。

安徽省应加强产学研三方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

可以通过建立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对接。

此外,还可以在联盟中设立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管理和推进,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

3. 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是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重要手段。

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可以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打破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科研设备、人才和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专业机构进行评估,确定各方的优势领域和合作重点,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4. 增强创新能力发挥创新驱动的作用是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核心要素。

安徽省应加强对联盟成员的创新能力培养,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同时提供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

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竞赛、举办技术交流会等方式,促进技术交流和学术合作,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创新能力。

5. 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实效性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实效性是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发展的重要目标。

为此,安徽省应建立评估机制,对产学研合作项目和成果进行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

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

加快推进安徽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思考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这一重要论断,既充分揭示了科技创新的内在发展规律,也指明了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国内外实践经验证明,在市场机制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有效整合产学研三方优势资源,促进三方协同配合、互为支撑、共同发展,有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安徽省以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为载体,积极探索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模式,加快推进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从企业和市场来看,传统体制性障碍、政策和风险投资机制不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不成熟、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中介服务机构及其职能不健全等方面制约因素依然存在。

从政府主导作用来看,有的政府部门对产学研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部署;政策落实不到位,总体投入较少,缺乏有力地带动和牵引作用;少数地方政府代替企业的主体地位,存在对企业发号施令、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等现象。

究其症结所在,主要是政府部门存在“缺位”或“越位”的问题,各级政府如何做到积极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已成为当前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学术界与产业界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这一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合理配置产学研各方的优势资源,促进技术创新所需的各种要素有效组合,其内在动力是市场利益,它主要属于市场范畴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产学研合作联盟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概念、类型、构成主体、适用性等方面就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联盟;合作模式;问题;分析
引言
产学研合作联盟是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个主体为实现特定目标共同组建的资源互补型合作组织,是产学研合作深度推进的一种组织模式和载体平台。

目前国内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多以契约关系联结,松散的组织特性,多元的参与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动机,使得联盟合作的过程不是社会学上的价值观共有,而是要应对多种价值观共存的挑战,天生就存在很多不确定和难以协调的因素。

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很有必要。

1.关于产学研合作联盟概念的界定
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概念目前未见有列入工具书的权威
释义,可用作参照系的一是科技部等六部门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所下的定义[3],二是一些研究者提出的解释。

归纳起来,对其概念内涵形成了三点普遍共识:有明确目标指向,通过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形式建立的一种合作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组织的主要成员并实质发挥作用;产学研
合作的衍生模式。

对其内涵理解不一致之处也有两点:合作基础是着重企业发展需求还是成员共同的利益和发展需求;合作目标是限于产业技术创新还是也包括其他方面。

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产学研合作联盟具有“合而不同”的清晰边界,是在不改变成员原有隶属关系和特质前提下基于共同利益和发展需求,按一定规则结成的合作组织。

其次,基于目标和性质不同,产学研合作联盟概念有广义性和专指性两种涵义。

广义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合作目标与范围比较宽泛,可以是各方都有意愿的任何领域,即特曼所说产业界和学术界结成伙伴的关系;专指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一般对合作领域与目标进行了限定,如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性质和任务的定位;再次,产学研合作联盟的首要基础必须是基于维护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发展需求,过程和结果也要体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要求。

2.关于产学研合作联盟类型的界定
产学研合作联盟的类型目前也没有公认和权威的界定标准,一些研究者按不同分类标准划分出一些类型,如区域性/行业性/全国性,松散型/紧密型,实体型/非实体型,契约型/股权型,企业主导型/高校主导型/政府主导(引导)型,学研驱动型/市场导向型/混合交叉型等。

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对产学研合作联盟类型进行界定首先应以其概念内涵中抽取的两点本质特征进行判别:
(1)以具有法律性质的契约为保障建立的正式合作组织;(2)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组织的主要成员并实质发挥作用。

一般同时符合这两个本质特征的都可以看作是产学研合作联盟性质的组织。

在这个前提下可再根据它同时具有的多种非本质特征作进一步细分,如上述那些类型。

由此,产学研合作联盟除名称中明确冠有“联盟”字样的外,还应包括一些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符合产学研合作联盟概念内涵的合作组织,如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计划”中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组建的两类协同创新中心,以及部分联合(合作)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

实际上,产学研合作联盟只是国内对这类合作组织的称谓,国外通常称其为合作(共同、工程)研究中心、技术研究院等,例如美国的“光电-光热系统电力优化工程研究中心”,英国的“航空航天技术研究院”等。

3.关于产学研合作联盟构成主体的界定
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构成主体,我们认为基于产学研合作联盟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联盟通常由原彼此相互独立的多个机构主体构成,其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联盟的基本主体,发挥实质性作用,其他机构是联盟的外围主体,发挥支撑的作用。

按各主体在联盟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界定,既突出产学研合作的本质特征,又体现了联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政府是否是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主体,目前对此的认识还有分歧。

按我们的理解,虽然政府在联盟的组建与运行中提供了很多支持,如宏观层面的政策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给予的资金支持乃至直接出面牵线搭台干预联盟组建等,但这些属于其应承担的公共管理职能范围,是支撑联盟发展的外部条件而不是内部实质性的互动与作用;从资源互补和利益共享的角度看,尽管政府没有直接参与实质性活动,但对联盟提供的各种外部条件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资源的投入,并间接分享由合作成果带来的“红利”(财政税收增长、就业岗位增加等),因此可认其是一类“特殊”的外围主体。

4.关于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的适用性问题
在联盟合作模式之前,企业与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业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如科技?目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等,这些由合作各方认可的合作模式目前乃至未来仍旧是产学研合作的基本形式,并不会因联盟模式的出现而被替代,同样合作各方也不会固守原有的合作模式而拒绝联盟,前提是能带来更多的利益。

因此选择哪种合作模式完全取决于合作各方根据实际需要做出的决定。

如果其他合作模式能够解决问题,通常不会采用联盟的模式,因为加入联盟意味要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也会受到更多限制和约束,尤其当涉及到价值观念冲突和利益分配时,在多边之间进行平衡与协调的难度远大于双边。

由此,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在实践中存在选择性适用的问题,一般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1)建立相对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
以往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形成稳定的合
作机制,基于科技项目或产品开发合作的短期化、近视化行为常导致合作关系常随任务的完成而终止。

采用联盟合作的模式,可借助这一平台,寻找、发掘出在单一项目或产品合作之外更多的合作机会,将短期合作升级并固化为相对稳定和较长期的战略合作。

(2)获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
客观而言,结成联盟只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为了自身发展需要采用的众多策略和手段中的一种,潜藏其后的真实目的是对利益的追求。

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产学研联盟合作的大环境下,企业参加联盟,在获得高校和科研机构智力资源支撑的同时,可以在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方面占得更多先机和主动,因为伴随政策配套的必然还有资金和其他优惠条件。

例如2013年8月在湘潭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基础上组建的湘潭市先进矿山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
略联盟,早在2011年11月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时,即由科技部每年给予3000-5000万元,湖南省科技厅每年给予1000-2000万元的配套资金支持。

同样,高校、科研机构等参加联盟也有这样的考虑在内。

(3)资金投入和风险大的研发项目
在合作中,作为资金主要提供方的企业出于逐利本性和风险因素考虑,一般不愿投入那些虽然是产业急需,但前期投资大、周期长、技术或市场风险性高的原始研发项目,而宁愿从国外引进并非主流的现成技术或产品,再寻求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进行二次开发或集成、仿制。

在市场导向的环境下,企业的行为无可指责。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联盟合作,可由成员分摊从研发到技术扩散、产品化的风险与成本,是有助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想选项。

5.结语
产学研合作联盟目前在国内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普遍意义上可推广的成熟经验与做法尚未真正形成,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不断认识、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秦斌.企业战略联盟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8(9).
[2]张海生.我国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成果,200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