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练习2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练习2

1.第1题学习型家庭的概念是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史隆管理学院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系统思想、__________”管理科学新技术中迁移过来的。

( )A.学习型组织B.优化型组织C.发展性组织D.活动性组织答案:A2.第2题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它的三个组成纽带是( )。

A.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B.家庭结构、血缘和收养关系C.婚姻、血缘和家庭关系D.家庭结构、婚姻和收养关系答案:A3.第3题长辈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年轻一代的过程称为( )A.正喻文化B.并喻文化C.后喻文化D.前喻文化答案:D4.第4题学前儿童家长设计能够引起孩子移情的情景,来测量孩子对他人情感的各种体验的一种方法,称为( )A.投射测验法B.情景测验法C.自然测验法D.移情测验法答案:B5.第5题近三十年,世界上发达国家把“推进终身教育、建立__________”作为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新问题的主要途径。

( )A.知识社会B.学习社会C.公平社会D.和谐社会答案:B6.第6题家庭教育是一种( )。

A.正规教育B.非正规教育C.社会教育D.学校教育7.第12题日本学者奥平洋子通过对幼儿及母亲的研究发现,如果母亲是( )类型,孩子通常表现为喜欢抛头露面、与人交往,胆大妄为,不信任别人,合作性较差等。

A.细微干预型B.情动型C.垂直亲爱型D.水平亲和型答案:B8.第13题下列关于家庭功能的观点中,属于家庭的历史功能的是()。

A.生育功能B.性生活功能C.抚养和赡养功能D.娱乐功能答案:D9.第21题学前儿童家长指( )A.0-6岁儿童的父母B.0-6岁儿童的祖辈老人C.0-6岁儿童的父母、祖辈老人、监护人D.0-6岁儿童的监护人答案:C10.第22题参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全过程的对象主要有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直接指导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 )A.学校教育机构B..社会教育机构C.组织管理者D.大众传媒答案:A11.第23题通过对已有事实的考察,了解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现状,发现家庭教育及其指导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认识家庭教育及其指导的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 )。

儿童发展8阶段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8阶段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8阶段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埃里克森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为我们理解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深刻而全面的视角。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冲突或危机需要解决。

对于儿童来说,这前八个阶段尤为关键,它们奠定了个体未来人格和心理发展的基础。

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0 15 岁),此时的主要冲突是信任对不信任。

婴儿出生后完全依赖他人来满足其基本需求,如果他们的需求得到了及时、稳定且充满关爱的回应,那么婴儿就会建立起对世界的信任感,认为世界是安全可靠的;反之,如果他们的需求经常被忽视或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不信任感,对周围环境充满怀疑和恐惧。

在幼儿期(15 3 岁),儿童面临的是自主对羞愧和怀疑。

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自主行动的意愿和能力,比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

如果家长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和支持,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探索和尝试,孩子就能发展出自主感和自信心;但如果家长过分限制或批评,孩子可能会产生羞愧和自我怀疑。

儿童在 3 6 岁时进入学前期,这一阶段的冲突是主动对内疚。

此时的孩子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喜欢主动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如果他们的主动探索得到鼓励和肯定,会形成积极主动的人格品质;若总是受到批评和指责,就容易产生内疚感,变得胆小退缩。

6 12 岁是学龄期,主要冲突是勤奋对自卑。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如果他们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体验到努力带来的成果,就会产生勤奋感和成就感;反之,如果总是遭遇失败和挫折,就可能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无能。

12 18 岁是青春期,核心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青少年开始思考“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试图整合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角色和身份。

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就会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稳定的人格;否则,可能会陷入角色混乱,对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精选200个)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精选200个)

学前教育论文题目(精选200个)【选题方向1】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学前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的重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早期的发展在个体终身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儿童在认识环境、与周围人的接触中形成和发展着最初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情感和态度,奠定了行为、性格和人格的最初基础。

学前期还是人脑和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和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科学的早期教育不仅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是在处境不利人群中消除贫困、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也是政府投资最少、回报率最高的教育事业。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学前一年的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并制定各种发展学前教育的计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指出:在人受教育的全过程中,越靠后越离人才的成品近,但是,与过去的常识相反的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恰恰不在最后,而在最初阶段!在一个人开始社会化进程的开端!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

2001年,在国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2003年,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把学前教育列入立法调研计划;2023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指出要适时启动学前教育法的起草工作;2023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重视学前教育”;2023年11月,教育部将学前教育立法纳入今后5年的立法工作重点。

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研究内容是广泛的,需要在充分理解学前教育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幼儿园教育实际去论述和分析。

在学前教育中存在很多误区,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超前教育”、“神童教育”。

为了指导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实践,需要正确认识和明确学前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在不断发展正规学前教育机构的同时,发展多样化的社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开电大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四川)第一次形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四川)第一次形考练习题参考答案

本课程题目随机请使用ctrl+F搜索题目
题目1.“在孩子的所有情商技能中,()的能力与日后的成功和生活质量关系最为重大。

”【答案】:和人相处
题目2.“孩子的()是得到社会接受的最重要性格特征。


【答案】:合作行为
题目3. ()指出:“为了充分而和谐的发展个性,应让儿童在家庭环境里,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


【答案】:《儿童权利公约》
题目4.《父母必读》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

【答案】:马卡连柯
题目5.《家长教育学》是苏联教育家()的作品。

【答案】:苏霍姆林斯基
题目6.家长在表扬孩子时,与其空洞的夸奖孩子聪明,不如言之有物的称赞孩子的()。

【答案】:努力
题目7.广义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

【答案】:家庭成员
题目8.给予()的帮助指导孩子的关键。

【答案】:恰如其分
题目9. ()是儿童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是儿童进行发明创造的推动力。

【答案】:兴趣和好奇心
题目10.“孺子牛”的故事告诉父母对孩子不能()。

【答案】:溺爱
题目11.儿童创造力的核心是()。

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与教育社会情感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成绩和社交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学前教育中的社会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与教育,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性学前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情感发展在这一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情感包括儿童与他人的互动、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情绪表达等方面。

良好的社会情感发展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培养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

社会情感发展还对儿童的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

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使儿童更加自信,有利于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更好地实现其自身潜能。

二、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的原则1. 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前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特点,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儿童的差异,采用差异化的教育策略,满足每个儿童不同的需求。

2. 营造支持性环境。

学前教育机构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支持和鼓励的环境,让儿童能够自由表达情感和观点,并从中获得积极的反馈。

3. 提供情感教育项目。

学前教育应该注重社会情感教育的培养,为儿童提供适应性的情感教育项目,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情感、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三、有效的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策略1. 游戏与合作。

游戏是学前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参与游戏活动,学前儿童有机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协商和分享。

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情绪调节和冲突解决的能力。

2. 情绪认知培养。

教育者可以通过让儿童观察和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培养儿童的情绪认知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可以教导儿童一些情绪管理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问题。

3. 社交技能培养。

儿童的社交技能对于他们与他人的良好互动至关重要。

教育者可以教授儿童积极的沟通技巧、分享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友善与体贴的行为,培养他们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一、学前教育对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极其重要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

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二、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

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

有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

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

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

这些又反过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

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

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2014电大《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4电大《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4电大《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学前期是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2._____家长的身体素质_______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首要因素。

3.美国学者萨蒙兹认为___接受-拒绝_________和___支配-服从_________是制约亲子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

4.家庭教育的指导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会、辨析评论会、父母沙龙、家长园地、家园小报、开放日活动、家长执教活动等渠道来实施。

5.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历史法、比较法。

6.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____家庭________生活中,___父母_________对_____孩子_____所进行的教育。

7. 制约儿童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8. 根据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交流活动、游戏活动、说笑活动、同伴活动、扮演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合作活动、训练活动等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孩子的情商。

9.儿童权力公约指出,为了充分而和谐地发展个性,应让儿童在家庭环境中,在幸福、_____亲爱_______和_____谅解_______氛围中成长亲爱谅解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5分)1.狭义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狭义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

2.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异想天开、别出心裁、求异思维的能力,是创造欲望和创造意识、创造素质、创造行为的有机统一体。

3.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机会地通过自身的接触和充分的了解,在全面掌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地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今后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4.儿童的情商儿童的情商主要是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儿童情感和社会技能的综合特性,包括儿童的情绪的愉悦性、反应性、表达性和交往的礼仪性、幽默性、融洽性以及意志的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及其德育启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及其德育启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及其德育启示作者:刘晶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年第01期摘要: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指出:人的生命由出生到死亡八个阶段组成。

八个阶段遵循渐成原理,逐步发展,从而形成个人的品质和人格。

埃里克森认为,道德是人格的一部分,个体的人格发展过程也是其品德发展过程。

他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和说明人的道德发展问题,并给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以丰富而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人格发展渐成理论;道德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1-0066-02一、人格发展渐成理论的主要内容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在他的代表作《儿童期与社会》中,埃里克森提出了著名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是一个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前后相继,循序渐进。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从0到1岁。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从1岁到3岁。

这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3岁到6岁。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从6岁到12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为青春期,从12岁到18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是成人早期,从18岁到25岁。

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约至50岁。

主要是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为老年期,直至死亡。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以后就有种种生物性需求,要吃、要抱、要睡、要有人逗他等,一旦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周围的人及世界的信任感。

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期形成同一性的基础。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早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述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简述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简述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人格发展是一个关于人类发展过程的研究,由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人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及思维方式。

根据人格发展理论,人类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小学期、初中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婴儿期是我们从出生到2岁时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孩子正处在生理及心理发育的黄金时期,虽然还不能独立思考,但已经可以表现出某种行为及反应,孩子也开始积极地接受外部环境,学习和实践认知技能,如9个月大的婴儿将会有一定的语言及世界认知能力。

幼儿期是从3岁到6岁的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孩子会变得更加活跃、灵活、充满好奇,也会比较喜欢社交活动,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及坚持做某一件事。

孩子此时正处在一个认知及社交技能发展的高峰期,可以自己用简单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情绪及心境,也可以了解别人,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前期是从7岁到12岁的发展阶段,孩子此时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除了认知能力的发展外,还会出现性格的变化,比如自尊心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变化,还会有心理及身体的改变,如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此时正是孩子对社会、家庭及自身的认识时期。

小学期是从13岁到15岁的发展时期,随着孩子心理及身体的发育,孩子的主观意识加强,会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也会表现出更多挑战性及独立性。

这一阶段也是孩子建立独立人格能力的阶段,孩子会有更强的责任感,更多的社会经验,也会有更好的思维技巧。

初中期是从16岁到18岁的发展时期,孩子的思维能力及社会化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会有更高的社会及道德责任感,此时正是孩子完成形成独立人格过程的时期,也是社会及道德认知、情感及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期,孩子也会学习与社会相处的技巧。

青春期是从19岁到24岁的发展时期,此时正是孩子身心发育完全成熟的阶段,此时正是孩子体验社会及生活的关键期,孩子会具有更强的自我认知及自治意识,也会有更深的社会经验及责任感,但也可能出现追求独立、求认可及挑战权威的行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前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据此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认为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

第一阶段:口唇期(0一1岁)。

口唇区域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

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用,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

第二阶段:肛门期(1一3岁)。

肛门区域成为性感区。

在这一阶段,儿童会接受排便训练,这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外部纪律或权威,因此代表了伊底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一般地,如果排便训练过于严格,儿童会形成过度控制的行为习惯,如洁癖、吝音和强迫的人格特征,也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反抗,从而形成过度铺张浪费、越轨的人格特征;如果排便训练过于随便,儿童在成年后容易形成肮脏、浪费、凶暴和不守秩序等人格特征。

第三阶段:性器期(3 一6岁)。

生殖器成为快感的中心。

这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一阶段,儿童以异性父母作为自己性欲的对象,男孩对母亲产生爱恋,仇恨父亲,称为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对父亲产生爱恋,仇恨母亲,称为恋父情结或克勒厄屈拉情结。

儿童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害怕报复,最后在压抑自己的性欲,停止对父亲的敌视,逐渐接近、接纳、认同父亲,并逐渐发展起同性父母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否则,儿童就可能演变成同性恋或异装癖、异性癖等性心理障碍。

弗洛伊德认为,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

他主张,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

第四阶段:潜伏期(6岁一青春期)。

这一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因此,将兴趣从家庭成员转向同伴,特别是同性同伴,倾向于避开异性同伴。

第五阶段:生殖期(青春期一成年)。

这一阶段是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

个体开始试图与父母分离,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在性、心理和社会的方面都达到成熟状态,即达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很少有人能达到。

童趣空间——学前儿童的空间感知设计

童趣空间——学前儿童的空间感知设计

童趣空间——学前儿童的空间感知设计摘要:目前,在幼儿教育中,环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它的空间环境需要满足幼儿这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在设计中应充分衡量幼儿的需求,活动空间及其内在设施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需要,并能够发挥幼儿与身边环境的相互作用。

然而,国内幼儿园在这方面的建设还存在不足,室内外环境应是密不可分的空间。

本文根据国内存在的问题,对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进行了科学分析,借助于行为学和环境学分析了幼儿的特殊需求,并依此作为设计的最根本的依据。

通过对国内外的幼儿园设计案例进行调研比较,着重研究了室内外环境空间的创设,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讨论。

幼儿园空间环境建设是为了满足幼儿需求而营造的,为此,论文最终给出了一种具体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能够给幼儿营造一个最佳的环境。

关键字:幼儿园;空间环境;交往空间;幼儿教育第一章1.1 引言伴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家对幼教的质量与儿童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幼教的环境离不开室内环境的衬托,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纵观我国幼儿园的环境不容乐观,而今人们只为追求经济忽略了对儿童环境的考虑。

面积相对狭小,儿童活动空间不大。

室内到室外很少有提供幼儿玩耍的过渡空间。

儿童空间感觉太硬朗,不能很好的让孩子亲近自然,应该是儿童在生活空间和自然有一定的亲和力,不要求模式化装潢,只是使儿童的生活空间相对自由和舒适。

国外儿童空间设计不单纯的追求空间的装潢效果,而是更加注重儿童空间的趣味性,并且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的童年留有幸福愉悦的美妙感受。

活动空间、设施、运动器材等,幼儿园在无形中应该有助于引发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有助于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1】。

国内的幼儿园时内外环境不能融合为一体,还是那种陈规守旧的模式。

论文中想借助一个平台,把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有一个室内空间进入室外,在不经意间又走向室内的探索过程。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改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改正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改正策略摘要:幼儿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攻击性行为,而学前期作为幼儿品德与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不仅阻碍了儿童社会性以及认知发展水平,而且也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以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较为普遍但又急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本文论述了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和种类,希望在关注幼儿自身因素之外,还要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出一个适合幼儿生活发展的大环境,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矫正;策略一、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一)攻击性行为频繁幼儿时期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在幼儿由家庭的小单位的生活中过渡到集体的大单位集体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交往游戏的时间增多,矛盾也就随之增多。

但幼儿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无法以正确的方式解决矛盾,攻击性行为也就相应产生。

(二)幼儿更多倾向于身体攻击,而非语言攻击尤其是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思维方式也处于直觉行动阶段,更多的时候可能更多是通过动作来感知事物或获得学习,当处于矛盾或者情绪的不到宜泄时,身体动作则是解决问题的直接方式,促成了攻击性行为。

(三)攻击性行为产生受生理因素影响许多幼儿在左右脑不均衡的情况下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其他幼儿进行无目的攻击性行为。

性激素对攻击性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男孩体内的雄性激素含量较高,所以一般认为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行为。

事实也表明,在现实生活中,男孩多以暴力攻击性行为为主,而女孩多以温和的言语攻击为主。

二、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一)对幼儿个人的矫正策略1、移情能力训练移情换位能力是人类情感的一项基本而且重要的能力,它能让人换位思考,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理性的解决问题。

比如:在幼儿把小朋友推到在地上的攻击性行为产生时,家长或者老师可以及时引导幼儿回忆自己摔在地上的感受,从而达到感知他人感受的目的,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再发生。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人格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一套稳定的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

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主动努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和成人时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孩子处于社交化的初始阶段,通过与父母、家庭和同伴的互动,逐渐建立起了一定的人际关系模式和行为习惯。

家庭环境对于儿童时期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对孩子的关爱程度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父母的温暖和支持会促进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而严厉和冷漠的教养方式则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此外,儿童时期的教育环境也对人格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校的教育、培训和同伴关系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青少年期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又一个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认同,开始独立思考和决策。

同时,社交关系的广泛扩展和更加复杂的人际交往也对人格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同龄人的认同和评价会对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在这个阶段,学校的教育、社会文化环境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兴趣和特长也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一些积极的经历和挑战可以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和自我认同,而负面的经历和压力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的心理特征。

成人期是人格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成人期,人们经历了更多的社会角色转变和责任的承担。

工作、家庭和社交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塑造了成人期的人格特质。

职业环境对人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工作的性质、工作压力以及与同事和上司的关系都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影响。

此外,家庭和婚姻关系对人格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对个体的情感稳定和自我认同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社交网络的拓展也对人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拥有更广泛的社交圈子和信息源。

2023年00398自考学前教育原理考核点与要求

2023年00398自考学前教育原理考核点与要求

《学前教育原理》第五章考核点与规定第五章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与小区学前教育第一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规定(一)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1.识记: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2.领会:(1)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旳特点、功能(2)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旳类型(3)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旳影响原因3.简朴应用:(1)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旳措施(2)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指导原则4.综合应用: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原则一、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旳特点(一)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旳概念名词解释:◆教育是家庭旳重要职能之一,即家庭教育。

◆广义旳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组员之间互相实行旳一种教育和影响。

即在家庭里,父母与子女之间,长幼之间,同辈之间,一切有目旳故意识施加旳影响都是家庭教育。

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组员之间互相教育两个方面,父母教育子女是家庭教育中旳重要方面。

◆狭义旳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里旳长者(其中重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实行旳教育和影响。

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重要是指这种狭义旳家庭教育,即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重要是父母)对学前小朋友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旳活动。

◆这种教育活动发生在家庭生活中,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积极、正面地影响教育小朋友,把小朋友培养成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发展旳富有发明力旳社会需要旳人才。

(二)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旳特点选择题简答题1. 情感性:天然旳亲情性和强烈旳感染性旳特点,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旳孩子是最优秀、最可爱旳,父母轻易情感用事,过度宠爱自己旳孩子。

2. 全面性:教育内容丰富、广泛、全面。

家庭教育是小朋友社会化旳开始。

小朋友旳衣、食、住、行和游戏玩耍3. 稳定持久性:家庭教育旳过程具有长期性、持久性旳特点。

4.权威性: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二、学前小朋友家庭教育旳功能◆家庭是第一教育场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一)奠定小朋友成长和发展旳基础家庭教育是从胎儿保健和教育开始旳。

◆学前期是小朋友人格形成旳重要时期。

幼儿园活动性原则的例子

幼儿园活动性原则的例子

幼儿园活动性原则的例子如:有的幼儿园日程的安排多而零碎,幼儿常跟着教师匆匆忙忙的去做每一件事,而没有机会仔细去品味各种经验,这种长期匆忙所带来的压力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为避免这种情况,在大的环节转换后,应该容许有一些机会来满足幼儿的个别需要。

如较安静、不爱社交的幼在集体活动后,需要有个能独处、静息的空间;对于活泼好动的幼儿,当集体活动静坐的时间已超过其耐心的扱限时,就需要让他有机会动一动。

其次,动静交替原则也表现在某一个教育活动中。

如为了使一些费时较多、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我们采取切段的方式,即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切段,让幼儿休息片刻以调适情绪。

这样既能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又能使幼儿及时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并感受学习快乐。

特别是在操作类活动中,以切段方式体现动静交替的安排,还有利于照顾个别差异,速度慢者可利用段与段间的小憩完成任务,既能消除幼儿间的明显差异,也能使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活动的原则肯定是为了保护幼儿的心理身体,然后还有一些促进与家长的联系。

一、使所有幼儿均能适应的原则这是幼儿教育最基本的原则。

因为幼儿能否适应学前阶段的教育,直接关系到以后学校教育的成败。

因此,许多国家特别注意研究每个幼儿的家庭经济情况、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等因素对幼儿的影响,然后根据幼儿不同的经历、素质、独创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自然会提高每个幼儿对教育的适应性。

二、促进思维的原则幼儿教育一方面要适应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帮助幼儿掌握越来越复杂的思维方法。

要多让幼儿接触实际,观察事物,并加以集中、分类、比较。

鼓励幼儿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奠定思考方法基础的手段。

三、依靠自身发展的原则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强加于人的。

幼儿教育只能在幼儿毫无对抗情绪的情况下进行,促使他们自愿地得到发展。

汇集各种知识、印象,在自己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这一活动过程是在成人指导下,靠幼儿自身的努力完成的,任何人都无法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上的第一个“反抗期”。

尤其是3-6岁这个阶段,宝宝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所以经常会“闹独立”,你叫他这样,他偏不这样。

宝宝逆反心理的利与弊
宝宝逆反心理的利: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

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

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宝宝逆反心理的弊:“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宝宝以后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宝宝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逆反是宝宝个性开始独立的一种表现。

逆反是宝宝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现象。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经验和活动范围都在增长,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有了更强的控制感和认知感,独立性越来越强,对于许多事情都产生了“自己来”的愿望。

但父母往往会认为宝宝年龄小,做事速度慢,所以经常包办代替,给宝宝制造了许多限制,“不行”、“危险”、“不准”这些话时常在宝宝的耳畔响起。

宝宝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同,希望自己的独立活动不受到限制和干涉,为了不失去表现的机会,就只有寻求反抗了。

二、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宝宝逆反心理的形成。

有的父母“家长制”作风严重,不考虑宝宝的想法和观点,管教宝宝时往往粗暴地要求宝宝不许这样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宝宝学这学那,如果宝宝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宝宝情绪上的对立。

宝宝的好奇心总是很强的,总喜欢对各种东西乱摸乱碰,这样就有可能损坏一些东西,有些家长在面对宝宝的这种行为时,教育方式不是很一致,有时候会忽略宝宝的破坏行为,没有让宝宝遭受惩罚,有时候又过分严厉,对宝宝粗暴责备甚至是体罚。

这种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常常使宝宝无所适从,不知道对错。

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

另外,有些家长过分琐屑,对宝宝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唠叨,这也是造成宝宝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

宝宝逆反心理的处理方法
一、利用逆反心理有利的一面。

宝宝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是宝宝在发展过程中必经的时期。

我们可以分析这一时期的特点,利用其有利的一方面,从而更好地促进宝宝的发展。

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多,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更加强烈,这是宝宝独立性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机。

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就应该在保证安全与合理的前提下,尽量为宝宝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

例如买衣服或是吃东西时,都尽量征求宝宝的意见,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的机会。

最重要是要平等对待宝宝,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情绪需要,从而减少宝宝和成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二、改变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实施一种民主、平等、尊重、包容的教养方式。

尊重宝宝的想法和观点,多给宝宝提供倾诉和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而且在宝宝做错事情或是感到困惑的时候,家长和教师要对宝宝循循善诱,摆事实、讲道理,使宝宝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能够很好解决问题。

很多情况下,宝宝的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成人的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注意为宝宝提供一个有秩序的,可以合理解决问题的生活环境。

这样就十分有助于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康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从而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

如果宝宝的逆反心理非常严重,那么可以采用一些小策略。

例如通过关注别的活动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在情感上表示理解宝宝的做法,但是行为上坚决制止宝宝不合理的做法;
或者采用回避或是忽略的做法,对宝宝的纠缠和逆反行为置之不理,使宝宝自己感到自己行为毫无意义,从而消退宝宝的逆反行为等等。

五招教你矫治幼儿逆反心理
矫治幼儿的逆反心理,不应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方法,而应注意教育艺术。

1、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可通过讲故事、看图画、教儿歌等方法,让孩子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逐渐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孩子愉快地接受要求。

孩子发脾气时,既不要强化制止,也不一定要说教,可根据孩子不同的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刺激他,吸引他。

如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领他出去走走,从而转移注意力。

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改掉了坏习惯,但在矫治过程中,家里所有人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持之以恒,否则会该孩子留空子,以致抵消教育效果。

2、多给孩子一份关爱和鼓励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逆反心理的儿童,成人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一鼓励他们的进步。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性格活泼、倔强的小女孩,老师上课时,她话比老师还要多,常可以看到她蹦蹦跳跳地拉着老师的手说
话,像个小大人似的。

什么事都想干但又干不好,如果有什么事情稍不如意就马上发脾气,而且还会和老师对着干,为了改变她这种任性且逆反的个性,班上老师就用“当小老师”的活动来教育她,督促她,鼓励她。

当她当过“小老师”后真的改掉了好多的坏毛病。

小朋友对她的评价也很高,使她体验到了战胜自我的愉快。

她调皮任性逆反的个性很少在出现了,也不和老师对着干了。

可见,适时地给逆反心理强的孩子一些鼓励,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孩子“自学、自护、自理、自强、自律”的能力
让孩子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意见,并能对孩子的意见按照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予适当看待。

幼儿发表的意见,做出的决策无多大的使用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小主人意识和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并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决策权,这对于控制孩子的逆反心理大有益处。

4、恰当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
目前,生活条件好了,有的家长一味迁就幼儿的要求:吃好的、用好的、穿好的、孩子的一切由家长代劳,孩子的欲望不费辛劳就可以实现。

这样一来,这些孩子就易形成不合实际的自我评价,认为他的一切都应该是最好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打人、骂人,甚至睡地威胁等逆反行为就会出现。

5、掌握一些进行教育的技巧
(1)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们。

如有意识地说:“你不会穿衣服,是不是?”“你不会说礼貌用语,对不对?”用这类话来刺激他们,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自强、自立的能力。

在碰到某一件事件时,如能掌握分寸,有时效果比正面说教更好。

(2)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比如,有的孩子在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其中一个家长扮演“黑脸”角色,表示坚决不允许,并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严厉训斥,当孩子因此而愤愤不平或委屈难忍时,扮演“白脸”的家长则采用安抚的态度,用和缓的口气对孩子好言像劝,并对“黑脸”坚持的态度和要求加以解释,说明利害关系,引导孩子理解“黑脸”的用意。

这样既可以使孩子理解、服从“黑脸”的要求,实现一致的教育,又能使孩子不遭受挫折感受,心灵不受伤害。

(3)“蹲”下来说话。

《幼儿教育》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它说幼儿教师要学会“蹲”下来和幼儿讲话,即使你要批评孩子,也不能像有些老师那样大叫,我们要学会“蹲”下来,和孩子的眼睛齐高,然后轻轻地拍拍孩子的头和他讲道理,孩子自然会对老师的话听得很清楚,而且也很喜欢听。

家长也要学会“蹲”下来说话,“蹲”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家长和幼儿间的距离,而且从心理上使幼儿和家长贴得更近。

确实,“蹲”的好处是很多的,但也并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蹲下来,这是指一种尊重幼儿、民主、宽容的氛围,他的人格受到了尊重,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就在这一过程中日益增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